第一篇: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影响
浅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20134001002 赵爽
摘要:蒙台梭利作为近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教育家之一,她毕生致力于探索幼儿教育,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十年,在北京、上海及一些内陆城市,开设了大批蒙台梭利幼儿园,各界对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评价不一。我们应该通过对蒙氏教育思想的正确解读,认识和吸取其对我国幼教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时承认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在我国实际运用中的障碍,寻找将其本土化的途径。
关键词:蒙台梭利 教育思想 局限性 本土化
一、蒙台梭利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及方法
玛利娅蒙台梭利幼儿园是蒙台梭利教育集团旗下的幼儿园。近十年,在我国多个大中城市开设。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也成立了呼和浩特蒙台梭利国际早教中心。该品牌幼儿园以标准化蒙台梭利教育为特色,结合地区办学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1、教孩子学会思考
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弊端。为提高学习成绩,在幼儿园时期,向孩子大量灌输小学知识。蒙台梭利曾说:“现在很多的幼儿园和学校都是有罪的,他们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屈服于那些没有想象力的课程。”即老师规定了一切,孩子们机械的学习规定的内容。因此结合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点,在孩子早期性格形成时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学习框架应当是建立在未来的学习基础之上,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学习内容的更深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更加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2、设定“工作”区域
通过在普通幼儿园中的观察,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游戏过后,玩具随处乱扔,毫无秩序,需要老师安排整理。而在蒙氏教育中,设有专门区域摆放教学设备及用具,教师在专门的教室进行教学指导,孩子们需要知道设备和用具的存放位置。游戏过后,孩子们能够将其放回原处。这种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爱惜和维护工作材料。
3、在“做”中学
幼儿园小学化体现在多个方面,特别是在上课时,许多教师只用语言讲授,孩子很难理解和接受一段冗长的说明。因此教师讲课时,应该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并且结合教具的使用,孩子会更容易理解教授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比较简单的操作,对三岁的孩子而言会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对孩子的错误要有耐心,不要强加干预,尽量让孩子独立发现,实际动手操作。
4、有吸引力的心灵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内在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孩子们选择和感知到的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为这种力量服务,使力量创造性的发展。这种自发的力量非常强大,很值得成人尊重并给予帮助。蒙台梭利把这种力量称为“有吸引力的心灵”或“吸收性心智”。孩子在吸收性心智下学习,速度快,效率高。儿童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能力才会从无到有的奠定智力基础。
5、抓住 “关键期”
蒙台梭利根据对婴儿的敏感期的观察,归纳出儿童的九大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3.5-4.5岁)、文化敏感期(6-9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对不同事物和活动会特别敏感或产生特殊的兴趣爱好,主动观察与模仿,学习轻松有效。这个阶段便是最佳教育时期,但是这种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因此幼儿教育应抓住 “关键期”,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教育。
6、生命自然发展观
“为了避免成为孩子正常发展的阻力,大人们一定要保持顺应的态度,决不能不合时宜的干预孩子。我们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免造成破坏产生负面影响,切忌做出创举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所以孩子需要大人的帮助,而不需要他们的灌输,需要大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不需要他们的干预和支配。就教育的立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任其自由选择,保障孩子不受干扰,使生命能自然健康的发展。
二、蒙氏教育法存在的局限性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但它并不是完美的,有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 因为它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
1、关于感觉和动作的练习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感觉和动作的练习。心理的活动必须与身体的动作相联系,并依赖于它。她精心设计了相应的教具。但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是孤立的, 只注重儿童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忽视对整体的认识, 训练方法机械、呆板、枯燥。
2、关于教育科学实验
蒙台梭利试图利用教育实验, 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儿童发展, 但在她的实验说明中常常以个别儿童的表现或偶然的情况作为根据。至于对儿童言语的产生, 抽象概括能力的出现及社会品质的形成等, 她没有做实事求是的分析,统一解释为突然的爆发,这就把儿童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中的突变相提并论了。
3、关于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
蒙台梭利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 认为儿童的心理是一个能动的整体, 能够积极地从环境中吸取各种印象, 获得经验, 得到发展,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她又认为儿童的各种潜能和需要都是先天的,固有的,否定生物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的作用, 从实质上看, 她是一个遗传决定论者。此外,蒙台梭利主张不教的教育, 把教师的帮助看作是侵犯儿童的自由,这就否定了教师在儿童个性形成中应起的重要作用。
总之,由于蒙台梭利身上同时并存着宗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对自然科学的信仰,因此在她的教育体系中出现了不少矛盾, 使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不能自圆其说。自我国的蒙氏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蒙台梭利教育的优点和局限性,扬长避短,实事求是的发展教育。
三、我国蒙氏幼儿教育的不良现状
1、偏重教育的形式
在当今的幼教实践中, 蒙氏教育成为了一种时尚, 一块显示幼儿园档次的招牌。例如,蒙台梭利教具是其教育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成份, 一些幼儿园误认为只要花钱买一套上万元的蒙氏教具摆放在教室,,按照儿童之家的图片资料布置环境,就是实施了蒙氏教育。实质上,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 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从而提供适宜的环境。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具的简单操作。
2、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蒙氏教育诞生于罗马贫民窟的儿童之家,如今却演变为面向社会高收入家庭的高收费教育。呼和浩特蒙台梭利早教中心的费用是同一地区普通幼儿园的三倍左右,昂贵的玩具、上万元的教具、教师人均几千元的培训费、保教人员的开支,使绝大多数幼儿家长望而却步,误认为没有经济实力就无法接受蒙氏教育。这样就异化了蒙台梭利教育法, 将平民教育变成了贵族教育,使幼儿教育走进了误区。
3、缺乏真正领会蒙氏教育思想的教师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以成人为本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师应该为孩子提供适时适度的协助与指导。但是当今的教师,习惯主导整个教学过程,灌输知识,训诫孩子。这对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是不利的。
四、促进蒙氏教育法的本土化发展
我们知道,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推崇谦虚、内敛、含蓄、求同、谨言慎行,不形于言,不动于色。这种文化中熏陶出来的儿童恭顺、听话、谦虚,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而西方文化崇尚思想自由、行动自由、个性张扬,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推出的蒙氏教育, 使儿童在不失个性的同时具备做人的规范, 显然蒙氏教育更适合于西方儿童的特点,符合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国蒙氏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应完全照搬照抄,应根据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1、追求蒙氏教育法实质性的学习
学习蒙氏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服务于儿童的发展。幼儿园在移植蒙氏教育法之前, 首先要正确解读蒙氏教育法, 了解其教育精髓而非形式。而且, 蒙氏教育法只能作为幼儿园综合课程的一部分, 或者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补充,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 更不能用它取代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课程。
2、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蒙氏幼儿园应该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的本色。蒙台梭利教育法最初是为处境不利的儿童设计的,与追求入园率,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联系。幼儿园不能把它作为招牌, 作为形式, 做给家长和领导看。没有蒙氏教具,没有所谓标
准的儿童之家设施,我们同样可以进行蒙氏教育。
3、合理改造课程,注重教师培训
现代幼儿教育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同时,十分强调幼儿社会适应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 幼儿应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有自信心、乐群、互助、合作、分享。应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 建立友谊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蒙氏教育法孤立的感官训练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应该进行合理的改造。(1)班级编制
幼儿园可以采用混龄与分龄并举的编班形式, 这种形式对促进幼儿发展可起到互补作用。(2)教育内容
本着让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得到能力,使能力转化为智慧的教育理念, 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原有的五大领域加以扩展, 除了数学、语言、科学、美术、音乐、体能等科目外, 增加文化教育、社会教育、角色扮演等内容, 使之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更加新颖。(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让儿童一味的进行个别活动,应采取团体活动、小组活动,让儿童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成长。目前, 课程设计者已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此外,正规的, 低收费的教师培训应该作为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其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精髓仍需要我们继续开采,继续探索。在引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批判的学习,做到兼收并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希望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在我国的开设和实施,能够切合实际的关注幼儿健康、自由、成长,促进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卢乐山.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7]杨莉君.蒙台梭利教育法需要科学地解读和本土化 [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篇: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摘要:20世纪初,蒙台梭利教育法诞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也在高呼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引进了蒙氏教育法。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我国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蒙台梭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1896年被授予医学女,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1907年在罗马建立了“儿童之家”,在总结卢梭、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下,创立了一套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独特方法,取得对了惊人的成果。不久这一方法轰动了意大利并且蔓延到世界各地,形成一股蒙台梭利风。时代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引进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开始深思反省并进一步探究学校和家庭中新的能够真正适应儿童需要的教育模式。
一、学校教育之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任意可以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任意刻画的木版,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1]这是蒙台梭利在其编著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中对儿童权利最有力的呐喊,也正是这句话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在这一新的模式下,我们该如何开展园内教学活动,教师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
有这么一种儿童观,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这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占主导地位的儿童观,教师也正是在这种儿童观下对儿童进行一系列灌输式教育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第二部分22.教师的精神准备中提到“他必须一开始就研究他自己的缺陷,以及他自己的坏脾性,而不是过分地迷恋于“儿童的脾性”,迷恋于“纠正儿童错误”的方式,或者甚至迷恋于“原罪的影响”。”[2]这句话也恰好说出了以往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扮演的角色。教师把儿童看成是无知的个体,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蒙台梭利强调教师必须通过系统地研究自我,是自己内心作好准备,这样才能消除最根深蒂固的缺陷,事实上,这些缺陷会妨碍他跟儿童的关系。这也就要求幼儿教师重新认识儿童并正确的自我定位,即教师是儿童的引导者。
也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观点与蒙台梭利的儿童中心思想不谋而合,都强调了学习者(这里指儿童)的主动性。教师是适宜环境的创设者
幼儿园游戏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儿
童的发展,但它可以通过儿童的活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指出,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我们教师被动地为儿童搬掉了由于他自己的活动和权威所造成的障碍物[3]。由此可见,环境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幼儿不同阶段认知发展水平精心筹划和提供的。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和使用它们,这也是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的自由选择。而在我国的幼儿园,材料投放上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南京一所幼儿园一个教室里放了五架钢琴,其他幼儿园里的玩具等基本都是一个模式,在个别地区农民工子弟幼儿园,滑梯甚至成为一个摆设。幼儿园的养殖区没有利用起来组织儿童游戏活动,却只是改善老师伙食的“基地”。环境的创设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以蒙氏理论中环境创设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二、家庭教育之父母使命
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人一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0~3岁)就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在家庭中父母无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了。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完成他们的使命的呢?
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就是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作主张地给孩子们报了许多兴趣班或是提高班。今年暑假留校期间,我在家教机构兼职做家教时了解到我们班上的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儿在暑假期间不仅要补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科目,还要学萨克斯、绘画、拉丁舞等艺术科目。他抱怨道每天的睡眠不足7小时,上课困,学业不好,回家还要挨训,恶性循环。在他之后其他的小朋友也纷纷向我诉苦,他们并不愿意去所谓的“兴趣班”学习,但当我提及到为什么不拒绝爸爸妈妈的要求时,他们都默不作声。说到这里,为人父母的是否该反省一下,逼迫孩子去不感兴趣的提高班学习是做父母的真正的使命吗?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说道,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他们必须像谨慎地承担某种职责的人一样地保护儿童,并深切地关心他[4]。借鉴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法,我们做父母的要想真正做到关心儿童,首先要理解儿童,懂得他们真正的需求,并及时给与满足。
补习之风也只是近年来的热潮,可是这个第二个问题就要追溯到很久之前了。在中国大人伺候孩子已经是一个习以为常的现象了,孩子们在这样一种教养方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长期下来。这不会仅奴化了孩子,而且还会抑制孩子有益的兴趣或自由的活动,使他们失去了主动操作的能力。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指出,就父母赋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职责,并掌握着人类的未来[5]。试想如果所有的父母都将孩子囿于温暖的怀抱,培养出一群没有独立思想的动作盲,那么人类的未来是多么可怕!在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法的影响下,我们总结到,要想真正做到促进儿童健康发展,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真正地做到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感悟儿童。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固然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及家庭加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我们作为将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我们要借鉴地吸收蒙氏教育理念,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其教育法,使其越来越科学合理,即做到教育“本土化”。
(参考书目)
[1]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2][3][4][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2005年1月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浅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课 程 报 告
课程名称 早期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
报告题目 早期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院 系 学前教育系
专 业 学前教育
姓 名 吴紫玲
学 号 20***
二〇一五 年 六 月
浅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13301班,吴紫玲,20***,2015/6/28)
[摘 要]蒙台梭利的思想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期间经过了高潮了低落期,到现在的重新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尤为重视。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的也不占少数。可是许多家长对这些外来物并不了解。本文试图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以及对幼儿的影响来介绍给家长。当中会结合自己实习的幼儿园做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蒙台梭利思想;影响;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届的好评与欢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评价蒙台梭利教育:“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1949年,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对蒙台梭利教育批判否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迅速,自此拉开了蒙台梭利在我国幼儿园应用的序幕。[1]由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目前已遍及全国。但是,目前的蒙台梭利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更有一些蒙台梭利培训机构由于师资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领悟尤为甚浅,成效不佳。他们大多数注重形式主义,忽视了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因此,影响到幼儿的工作的侧重点。早期教育对幼儿是影响深远的,俗语说:“3岁看大,7岁看老。”幼儿的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在早年就已形成了,并且会影响着幼儿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我会结合前段时间的游戏实习来谈谈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思想原则
(一)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思想中自由是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认可幼儿有与生俱来的任务,有自己成长的规律,幼儿只有在能够自由选择满足他本能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成长,这种自由选择也只有在为他们准备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蒙台梭利曾说:“不是将幼儿弃之不管,随便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给他准备一个可以让他自由发展的环境。”但是,自由是相对的。不是一种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它是在规则和范围内的自由。强调内在的自由要在一种灵活的、适合个人的、而且还是始终如一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不要让幼儿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尊重规则是基本要求。这个自由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自由选择教具。教具想用多久都可以,但是必须放回原来的位置。而自由选择只受一个条件的限制,就是只有在和教师一起操作过这个教具之后才有权使用。2.自由交流。幼儿在教师里可以自由说话,但是声音要很低,不能打扰别人,尤其是正在专心工作的小伙伴。3.自由行动。在蒙台梭利教育环境中,孩子可以随意走动,但是要控制动作、保持安静。由此就能学会自我控制、自律、专注。幼儿通过行为自我建构,蒙台梭利将其称为“智力行为”。[2]
(二)自律脱胎于自由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自律是基本原则,与自由相辅相成。但内在的自律才是真正的自律。当自己出错时,通过其他人的纠错会让幼儿变得懒惰和产生依赖感。纠错的方式越好,越能激发起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加倍努力。人们在感觉到安全感的情况下才能学习。如果一个幼儿备受打击,就会阻碍他,毁灭他的自信。相反,自我纠错显得更加有效。[2]
(三)言传不如身教
蒙台梭利倡导身教而不是言传。长期的训诫会引起幼儿的反感,甚至会阻碍他们的发展。训诫也会造成更严重的自卑心理。比起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更大,更加积极。如果我们希望幼儿可以说话声音小一点,我们可以压低声音和他们说话,而不是给他们下达“说话小声点”的命令。环境通常是我们本身,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来影响幼儿,更能让与哦而懂得尊重。[3]
(四)尊重每个孩子的“节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管是快还是慢,关键是孩子能不能集中注意力有些孩子显得比较慢是因为他在为了完善而不停地重复同一个动作,重复动作可以让他增加自信心,我们不能把这个当作幼儿的缺点。[10]
(五)从经验中学习
我们无法教给孩子抽象的东西,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获得抽象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有将幼儿的认知划分为多个阶段。在幼儿进入抽象阶段之前,是通过具体感官来认识事物的。那么,就意味着用手,触感运用的同时,其他感也会不断的被用。幼儿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认识物体,并有了初步的理解。根据蒙台梭利的理论,具体可以分为:1.无意识经验。幼儿需要为未来积累无意识的经验。2.知识形成。通过反复练习,在不知觉中吸收知识。3.意识认知阶段。灵光一现,进入意识认知阶段。这个无法预见的时刻属于孩子。[9]
(六)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
这里指的是激发人类的潜能。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性优良,只要我们尊重这些天性,他就会继续保持优良的天性。[7]在尊重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尊重别人。种种相互尊重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有助于建立人人相互关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谐的社会环境。教育就是为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准备。[2]
二、蒙台梭利思想对幼儿的影响
(一)培养秩序感,但有时表现为刻板的操作。
蒙台梭利的教室环境是一个生动欢快、舒适的、有利于活动的。教师里面安静缺不失活泼,有很大的活动空间。教具按照固定的顺序摆放在多层架上,从最简单逐渐到最复杂,很有秩序,便于孩子使用。孩子可以在固定的地方从上百教具中找到需要的教具。各种教具所在的区域是按照不同的学习类别划分的:数学去、语言区、日常生活区、感官区,等等。[6]
在日常的操作中,孩子在开始的时候能够有秩序的排队取教具,用完教具后也能够放回原位。从我实习的星沙某幼儿园看,孩子似乎对秩序的要求显得更为刻板了。他们每取一次玩具,每离开一次座位都要轻轻的把椅子放好才能离开。其中,有一个幼儿拿了7次玩具,就摆了7次椅子。当两个或者多个幼儿一起玩教具的时候,孩子们要求领教具的孩子必须自己放回去,其他人不需要帮忙。如果领教具的孩子不放回去,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帮忙放教具。我们可以看见,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可以培养孩子一定的秩序感。他们能够按照工作的一定顺序拿取教具,一切看起来都是有规律可循。但是,有些孩子就已经把这种要求看成是刻板的、没办法改变的。认为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即使别人需要帮忙,他们也不会帮忙。
(二)培养逻辑思维,但缺乏想象力。
幼儿接触所有的概念都是老师在孩子具有体验之后通过“三步教学”教给他们的。三步教学法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让孩子给需要认知的事物命名,然后抽象化,帮助孩子掌握语言的同时培养逻辑思维。[4]三步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有:1命名。只要求孩子命名出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事物本事。即抽象命名,而不是具体到某一事物。如,教师说:“蓝色,这是蓝色。”孩子就要重复:“蓝色。”2.让孩子认出来。该步骤只需要孩子用手指出来即可。如,教师说:“能给我指出蓝色吗?”孩子就用手指出来。假如他弄错了,鼓励他更正。3.让孩子说出来。教师给幼儿展示某一物体,让幼儿从中抽象概括出这些概念。如,教师不断让幼儿跟着说蓝色、指出蓝色、最后再说出蓝色。这样的三步教学法虽然可以让幼儿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但是每次的单一的三步学习难以不让孩子落入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会禁锢孩子的想象力。我在实习的幼儿园大班发现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对棋类尤为感兴趣。也能够把棋类的玩法和规则说的清清楚楚。从举止言行中完全表现为一个小大人的形象,缺乏童真童趣。这正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没有的到更好地得到利用,只是受限于三段式的学习中。[5][8]
(三)给予的自由权利比较大,但难以幼小衔接。
从前面对在蒙台梭利思想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自由是蒙台梭利思想的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孩子只要的特定的规则下就能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我选择权利。在教室中做自己可以做、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大在蒙台梭利幼儿园上学的小孩子难以适应传统的中国教育。如果不给孩子去读国际小学,孩子在班级内是跟不上整体的节奏的。原因在于幼儿在蒙氏教育中形成自主选择、自主工作的模式,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则是侧重教师的一味灌输,比较被动式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教师已经在为孩子选择了。我所在的幼儿园虽然有强调蒙氏的学习,但是老师也难以脱出传统的思想。当要进行区域活动的开展时,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而是教师给幼儿选择区角。当某一个幼儿很想到某一区角玩的时候也是不允许的。可见,该教师也没有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逐渐被动的去做事情。虽然这样能够与小学一部分的思想是相结合的,但是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不利影响的。而学习的整体环境也是填鸭式的为主,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统一自己从前的学习模式。并且,孩子觉得传统的学习模式过于枯燥,难以提起兴趣。
三、建议策略
(一)灵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的理解,结合我们实际情况做改变。如,幼儿工作时没必要的步骤可以去掉或者减少。具体表现在,离开座位时摆放椅子的次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更改。操作物品时,没必要的展示也可以省去。如,当幼儿已经打开纽扣了,就没必要还要伸手摸四周的边框,验证已经被打开了。我们在操作中完全可以用眼睛看见教具被打开了。
(二)增加启发性的提问,锻炼想象力。
在蒙台梭利的三段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不断重复同样的句子。虽然可以让幼儿简单的学习,但是却没有启发性的提问,难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引申其他的提问,拓展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停留在“是什么”上面提问。
(三)还给幼儿自主权。
中国的教师总是对幼儿的要求很多,导致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或者让幼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很多情况下,教师适度的放手,让幼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而教师只要在一旁充当一位观察者和引导者即可。当教师觉得必要的时候才介入,这样会更加好。
参考文献
[1]刘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6).[2]夏洛特·普桑.蒙台梭利教育精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31~46.[3]时松.蒙台梭利教育法引入我国初期的特点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4]悫生.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J].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5号.
[5]樊丰富,罗巧英.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6]陈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7]钱智修.蒙台梭利女史小传[J].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3号. [8]兰小茹,宋茂蕾.蒙台梭利语言教育[M].长春: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9]]朱长超.思维的历程[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10]]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修订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第四篇: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强调,要在充分挖掘儿童潜能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形成自主、自信、独立、创造的精神,使儿童经过从0至18岁不同阶段的努力,在自信的基础上具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一个人要面对今日和明天的挑战,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使自己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创新,而这些也正是蒙氏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她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让幼儿心智的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知识,让众人了解生命发展的法则,让社会各界都有新的共识.社会有责任提供儿童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政府绝不可置儿童于不顾,“我们必须保护的是人类的正常发展,要努力地去除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免受危险、误解和威胁”。她明确提出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中的作用,她说:“成人的幸福是与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对儿童的任何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类„„”这些深刻的分析不仍对我们今日的儿童教育有着深刻的启迪吗?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以及教师、家长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她强调儿童的发展是外部环境通过儿童内在心理变化而起作用的,外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蒙氏系列教具正是她的环境理论物化的结晶。
而教师的作用及家长的文化素质是儿童软环境的具体体现,教师及家长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潜力激发的促进者、引导者,是造成儿童发展差异的背景基础。这两种软环境的不同,塑造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她说:“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利用环境改善自身。”所以,儿童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离不开成人为其准备的“有准备的环境”。教具作为物化环境,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向儿童传授最基本的知识或技能,它的教育目的是内在的,即帮助儿童进行内在的自我建设和心理发展,它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使其精力集中于有选择的外界刺激。她认为“儿童发展最首要的基本因素是能够集中精神,他必须学会集中。从而发展其独立性、自信心、自控力„„”蒙氏不仅重视室内环境,她还在《发现儿童》一书中用许多生动事例说明大自然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说:“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童年期,他必须从自然中吸取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力量”,“随着城市生活的普及,儿童这种迫切的需要越来越难以实现,必须为儿童接触大自然创造条件,使他有时间、空间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秩序、和谐和美。同时掌握各种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是一切科学和艺术的基础。”目前,我们不少蒙氏课程班比较忽视室外环境及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活动,或者把这些认识自然的活动与蒙氏课程分离开来,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蒙台梭利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有必要让儿童从小去接触各种生活,最初的方法是让儿童培育植物或动物,“这有助于自然地使儿童成为一个具有生态责任感的人”。为此,有专家提出把蒙台梭利学校与“走向大自然”的课程结合起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实验。
教师是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蒙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她认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机械的教育技巧,也就是说培训教师的方向应侧重精神。这种精神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人的兴趣(即对儿童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主要标志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二,这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善于把每个儿童当作独特个体来看待的能力„„教育必须针对这些单独的个体,一个一个进行观察,一个一个加以指导;第三,这种精神是基于一个信念——儿童能够、也愿意暴露自己,在儿童暴露自己的过程中,教师将会发现他所扮演的角色。她还认为,成人必须改变用自我中心的权威态度对待儿童的做法,为了了解儿童,教师必须发展自己对儿童观察的意念与能力。教师需要观察的不仅是儿童身体成长的外在活动,而且还包括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协调与发展,并给予指导。她要求教师在观察的同时记录每个儿童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其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其选用不同难度的教具,使儿童在发展水平与教具的难易程度上找到结合点。她的
这一论述,与我们当今所追求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要求是吻合的。
在家庭教育方面,蒙氏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蒙台梭利认为,“在父母手中确实掌握着人类生命的前途,但我们的社会中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职责”,他们为征服外部世界辛苦奋斗而把儿童拒于千里之外,或者通过所谓的教育让未成熟的儿童直接按照成人的方式来生活,或使自己成为儿童借鉴的榜样,让儿童仿效自己。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与日俱增的独立性会使父母的愿望与他本人的需要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特别是当儿童能独立地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显示出来。蒙氏强调“必须通过活动和真正的成就感来发展儿童的积极的自信、独立的自我形象。“不少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儿童观,对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知之甚少,因而在‘爱'的光环下,不自觉地代替和剥夺了儿童的权利,压抑了儿童要求独立发展、自由探索的愿望。”_的确,儿童在现实中形成了依赖、懦弱,缺乏自主、自信、任性、骄横后,父母又往往反过来责怪孩子不成器,不如他人的孩子听话、活泼、能干。如果这种儿童要求独立发展与成人限制、代替的矛盾不断发生而又缺乏正确引导,就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科学的家庭教育亟待普及。
近百年来,不少国家都设立了蒙氏培训班 等教育机构,尤其是“二战”后,美国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角度出发,重新认可了蒙氏理论的科学性。现在全美蒙氏协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世界蒙氏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研讨、交流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发扬蒙氏教育思想的精华,使之为现时的教育服务等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幼教领域也打破了一统化的课程模式,吸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有益的课程理论。自1994年以来,我们辽宁省就有20多所幼儿园先后引进了蒙氏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并在如何指导混龄班的教育上积累了初步经验。当前,全国幼教界正在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认为,这个《纲要》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幼儿教育思想,当然也有着蒙氏教育思想的渊源。我们在贯彻落实《纲要》的时候,可以把获氏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融合起来,使蒙氏教育思想向现代化与本土化方向发展。
第五篇: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从收集的资料来看,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虽历经百年,人们对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台梭利的生平、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具的简单翻译介绍上;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研究虽有一些进展,但主要围绕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本土化问题或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的,关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人们还未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无形中影响了国人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了解程度。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希望能激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力图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史料研究,在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历程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做粗浅的思考。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使人们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进历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致力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的原因。社会的变革,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国外兴起的蒙台梭利运动推动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第二部分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百年引进历程。文章把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13年—1949年;第二阶段,1950年—1977年;第三阶段,1978年—1989年;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并对每个阶段引进的现状、引进的内容、引进的途径、引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勾勒出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第三部分考察和归纳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后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改变了人们的学前教育观念;引进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引进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造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盲目效仿,同时导致人们办园功利心的加剧两个方面。第四部分针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作粗浅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必须走出移植、模仿的形式,以扬弃的态度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进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纬度使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走向深入;同时引进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抓住思想的实质,不能流于表面形式的学习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