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工程系教学工作诊改报告
机械工程系教学工作诊改报告(1稿)
一、机械工程系阶段性教学工作检查总结
结合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文件《关于实施山东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及学校“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按照张同光院长《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要求,围绕2016-2017-2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现就教学工作检查总结如下:
(一)、树品牌、铸特色,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规范项目化教学落地工作,加强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按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数控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课程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组织教师积极申报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成功立项。
3.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及验收指标体系,数控技术应用省级中职品牌专业建设工作,通过省教育厅、财政厅验收。
(二)、多措并举,提升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1.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研活动的通知》,结合系内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教研活动计划,并严格落实。将教研活动作为一个教师交流、教法研讨、教学示范、课题研究的平台,切实发挥作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教师能力发展中心、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及系内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尤其是专业技能、信息化教学等方面的培训。
(三)、严格管理、规范程序,日常教学管理常抓不懈 1.严格按照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切实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位。抓好各教学环节的管理,做好期初、期中的教案、授课计划、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教室日志等教学检查工作,并抓好检查结果的反馈与整改工作。
2.成立以各班学习委员为成员的学生信息反馈站,召开了一次学生座谈会,并及时做好意见反馈及限期整改工作。
3.实施“一日四查”、“推门听课”制度,重点针对青年教师,进行随机听课,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听课课时达到22课时。
4.严格实训教学管理,签订系、教师、学生三级安全责任书,抓实实训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第一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525份,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训教学的秩序化和规范化。
5.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技能大赛模块,组织开展校内技能比赛,以赛促学。精心挑选选手及指导教师,组建集训队伍,对照往年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报6项赛项;按照《关于举办第十四届(2017 年)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通知》要求,报6项参赛项目。
6.严格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加强毕业生毕业条件的审核,规范审核程序。应该毕业人数为:312人,符合毕业条件的人数为:296人。
(四)、创新形式,全员育人,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选择合适的形式载体,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在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中,机械工程系获得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3.加强学风建设,以学风促管理,通过采取加强专升本政策的宣传与发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有13名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其中6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
二、系部整体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效果、特色与创新
(一)、“三能”师资队伍专兼结合,建设水平高
数控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31%,中级职称12人,占54%,初级职称3人,占14%;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人,占41%;“双师”素质教师19人,占86%;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22人,校内兼职教师5人,企业兼职教师6人。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占36.7%,中级职称12人,占40%,硕士学位教师11人,占36.7%,“双师”素质教师30名,占100%。专业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30人,兼职教师为14人。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0人,博士1人,硕士8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都为双师型教师。
(二)、实施精品引领,课程改革成果显著
数控技术专业制订了19门课程标准,建设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校级数字化资源课程。建设了省级及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开发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16部。1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016-2017学年共出版《机械加工工艺制订与实施》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数控编程与操作》校企合作教材一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8部。利用得实平台建设9门网络在线课程,6门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课程改革。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生就业质量高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实训安排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顶岗实习、指导技能大赛等方式共同培养人才。
数控技术专业先后与德州齿轮有限公司、德州联合石油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培养学生130人,占学生总数的35.53%,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83.3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10门。与无限三维(青岛)科技产业集团筹建3D打印学院,2017年9月招收数控技术专业3D打印方向学生。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联合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德州齿轮有限公司、泰达染整机械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学生42人,所占比例为15.27%;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100%;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7门、专业平均拥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数5本。
三、系部整体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和效果、特色与创新(以专业诊改的主要内容为依据)
(一)、按照课程定位,选取序化课程内容
《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课程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需求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更新和序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改革情况。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革下,调研德州周边的工厂对于数控铣床加工的需求,并结合德州对接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紧随社会的需求。参照国家数控铣床职业资格标准,由任课教师到我校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选取适合的教学载体,按照项目化教学进行组织案例,将整体的教学分为以下的教学单元,并深入解读职业资格标准,在每个教学单元介绍多种编程方式与加工策略,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充足的技能储备。
《机械CAD/CAM》课程内容设置,考虑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学生三维造型和CAM编程能力为主线,将相关的最新的机械绘图员、机床操作工、设计员的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渗透到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的选取紧贴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内容。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以模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培养现代模具设计的职业能力;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逐步与周边的模具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在原有模具设计理论教材的基础上,引入塑料模具的实际产品设计内容,将模具设计实际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原有传统模具设计方式的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模具设计职业能力的教学内容。
(二)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课程在实训车间进行上课,运用“蓝墨云班课”app,应用的信息化手段,建立的平台来完成教学过程。
《机械CAD/CAM》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参加每年的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参加由中国图学会承办的全国CAD等级考试,制图员等职业技能考试。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高端引领校企共建,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与标杆学校师资队伍相比较,标杆学校中的大师、名师等专业带头人力量非常强,教师出境学习经历人数达到20%。还需要增加教师出境培训机会,培养国际视野,提升教学理念,引进大师、名师走进课堂。
具体措施:
(1)实施高端人才引领战略。
引进高端人才,聘请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技术大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2)加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并通过校际学术交流、外派学习、资助产学研项目或教研教改项目、到企业锻炼等形式进行培养。
(3)开展学历提高工程。
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实施“青蓝工程”,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保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进一步开展强教学、强实践、强科研的“三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结构明显优化,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打造一支结构科学合理、师德师风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卓越、科研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的一流专业群师资队伍。
(二)、完善和增建相关实训室,建设一流实践基地 与标杆学校相比较,缺少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教育实训基地,教学实践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具体措施:
(1)整合完善现有实训设备,创新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市场化运作,建成满足从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工程训练中心,在校内营造职业环境。
(2)打造“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装备制造技术中心,引企业入校园、融专业入产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场所,实现校企环境融合。
(3)依托机械制修厂资源,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融合,设备资源共享融合、技术人才公用融合,做到生产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意识,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
(4)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开渠道,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符合教学需求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实现校企相互合作、互惠双赢。
机械工程系 2017年6月2日
第二篇:城市科技-教学工作诊改报告
西安市碑林区西安城市科技职业学校
教学工作诊改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以杨新副校长为组长,张健为副组长,王喜德、邓新耀、王文凯、田亮、刘恒为成员的教学工作诊改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提出贯彻要求;积极推进学校改革,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
一、诊断的工作概述
学校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学。能够严格按照审批程序依法履行名称、地址、校长等变更手续。办学许可证、收费许可证、民办非企业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五证齐全。自觉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监督,积极主动地汇报工作。
立足于本校实际,对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在三年内在校生人数达到3000人,增设专业教育教学设备,以最短的时间建设我校的独立校园。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计算机应用专业。
我校城轨专业于2013年9月正式招收首批学生,目标是瞄准西安市已经开工建设的西安地铁、上海地铁、北京地铁、广州地铁,当年招生两个班,共100名学生,然后在2014年和2016年都连续招生,学生就读这个专业的热情非常高,招生数量也连年提高,每年都突破招生计划,现有在校生达近2000人,2013级学生已经毕业,2014级学生已经离校实习或者升上高职院校。学校因应本专业的发展,2014年也从高职院校招聘了一些城轨专业的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所用教材没有中职专用课本,基本是借用高职院校的统编教材,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计有: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轨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与礼仪、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根据市场需求,2016年秋季又增设铁道运输与管理、铁道供电、铁道信号等专业,切实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二、诊断和改进措施
1、办学理念诊断
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抓手,在稳定办学规模、狠抓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我校专业品牌、质量品牌、就业品牌和管理品牌,为今后将学校建设成特色的职业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1)规模定位
学校将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到2017年,全日制学生稳定在3000人左右。
(2)类型定位
以全日制中职教育为主,以继续教育为辅,以培养交通类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重点,其它专业类型协调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
(3)服务面向定位
在服务面向上,将立足西安,辐射全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层工作和生产一线需要,提供区域城轨、高铁类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才。
(5)形式定位
以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适当发展高等函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多渠道、多形式联合办学,实现以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兼顾;以全日制教育为重点,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并存。(6)专业设置定位
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适应生产一线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供电、铁道信号、铁道运输与管理等专业,并形成龙头带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梯度结构。
(7)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城轨、高铁行业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 “首选高技能型人才”。
(8)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和“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工作状态及师资队伍诊断
教学工作诊改有利于提升我校教学工作的地位,促进学校领导班子共同关注、支持、强化教学工作,从理论上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而展开。
教学方面,教学计划正规、完善,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等基本环节,有准确的要求,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秩序井然,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学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贫困生补助金工作,档案齐备,申领、发放规范。
在学期开始能及时排好学期课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在开设基础课、基础专业课的基础上,另开设德育课、公关礼仪课以及体育课。各年级各专业开课密度适中,确保每班日安排课程最低不少于4-6节课,按照课表上课;施行上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双向考勤制度,教务处每天不定期的到教室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教师的到岗、授课情况;采用了新的调课程序,授课教师如需调课,由教务处发放调课通知单后方可调课,调课通知单留档保存。
组织教学检查,强化教学过程监控,保证教学秩序良好。教务处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严把教学质量关。检查的内容包括教师授课效果、学生到课率、听课、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内容,并召开教学座谈会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教务处还不定期深入到各个班级进行听课、评课,安排班主任及教务人员每人每月至少4次听课,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评价教师的上课质量,并及时的给出建议。
充分利用好教学反馈制度,实行教、学互促。每个班级里面的学习委员等20余名学生代表,在每个学期内定期组织填写《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进一步了解教学运行情况,收集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反馈到教务处,教务处进行分类汇总,对任课教师的调整提供了显性考核标准,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材综合管理工作。我处规范教材征订、补订工作,利用寒暑假组织全校教材的征订工作,在开学初顺利完成教材发放工作。同时,我们还认真开展教材质量评价工作,严格规范各年级各专业教材的使用。
规范学籍管理工作。建立班级花名册制度。每学期初建立学生花名册,详细记录学生生源地来源情况,以及家庭基本情况。新生入学后制订好学籍簿,建好学生学籍档案,严格实行学生按专业管理。
学校专兼职任课教师均属于本科以上学历。学校聘请师资程序严格,都签订了聘任合同,师资水平符合要求,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教师聘用采用合同制,分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两种。学校为专职教师依法与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社会保险。除教课外兼任学校其他行政职务工作,外聘教师只负责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供有利条件。在董事会的领导下,领导集体合理组合,年龄资历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支团结求实、和谐一致的领导集体,并保持政治方向,教学目标的一致。
3、资源建设诊断
加大投资力度,新校区自有资金注入500余万元,面积10400平方米(含公寓楼、教学楼、办公室等),实训基地:4个计算机房,200台计算机,另设语音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护理实验室,药理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高铁教学模拟仓、城轨运营教学沙盘。学生餐厅和西安市餐饮公司合作改造,全部上最新最先进最安全最卫生的设备,投入130万元,学生公寓和教学楼全部重新装修改造,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制度建设诊断
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在学校管理中缺少章程、制度不全、管理失衡仍是制约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的一个瓶颈。因此,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成了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件大事。
加强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依法治教、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教育事业适应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必然要求。
学校制度建设中,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习制度等等,要注重教师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注重师生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要体现科学、合理,都要体现公平、公正,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实用”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和完善,让制度能够与时俱进,体现出制度的生命活力。
完善制度,装订成册为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我校在合校以来大规模地进行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内容涉及教育教学、干部职责、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职责、各功能室职责、各类教师岗位职责、人事管理制度、党员有关制度、财务制度、评职晋级制度、评优选先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将这些修正后的制度、条例、职责、细则、办法等汇编成册为《西安城市科技职业学校规章制度汇编》,以此保障和推动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
5、需求方反馈(1)用人单位反馈:
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工作责任意识、社交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作适应能力、专业素质、思想品德修养、心理承受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所侧重的方面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原因,首先是毕业生的专业性质,其次是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再依次是性格特征,毕业实习,学历层次,交际能力,求职态度,学校推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在校期间获奖情况,他人介绍,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学生的能力与品质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这对我们在指导学生就业应聘及准备材料和参加面试时更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从而提高签约率,就业率。
(2)学生反馈
2013级的城轨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已经毕业,毕业时共有59名学生,其中升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市职工大学的学生有6人,占比为10%,直接进入社会找工作的有53人,比例是90%,这些学生通过理论考核、面试选拔之后才确定的,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面试考核的范围较广,牵涉到学生个人的身体条件,如身高、视力、听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个人的形象等等,要求算是比较高,条件也相对苛刻。所以在这一波的选拔中,许多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只能被刷下了。学校经过用人单位几轮的选拔已全部到工作岗位。我校安排专人对上岗的学生进行回访,反馈情况都比较好,接触了不少的同学,无论生产主管、技术骨干,还是普通员工,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掌握一技之长,都具备有生存的本领。和同学们的交谈,虽然开始时略显局促,但谈起学校的学习生活,谈起老师的教育教学,他们都是十分活跃,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依偎在我们身旁,十分怀念在校学习时光,念及师恩,他们满怀深情,临近分别时,他们总是依依不舍,不是说道一定要到新校看看,就是要我们再去走走,不是由于劳动纪律的约束,总舍不得分开,场面十分感人。
看到同学们进入社会都以扎扎实实的劳动技能,认认真真的敬业精神,蓬勃如火的工作激情回馈单位、回馈社会,我们感到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合格的,安置的工作岗位学生也是满意的。学生的工作印证了生存发展的基本要件,具备这些素质的多少、高低,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以及薪酬的多少。这就倒逼学校教育教学该教什么,该怎样教。
总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安置就业等各个环节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需要常抓不懈,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的扎实推进,才能证实职业教育的成功,只有学生参加工作,能够在单位中迅速的成长,才是我们更加努力的办好学校最有力的证明。
2016年9月18日
第三篇:城市科技-教学工作诊改报告
西安城市科技职业学校
关于关于201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为做好我校201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办紧扣现代企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向,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自身办学资源特点,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和条件。校领导班子对毕业生安置工作高度重视,由副校长亲自挂帅就业办,根据学校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奋战,安置工作已园满结束。就今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就业情况
我校2016年毕业学生59人,全部属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其中就业人数53人,直接就业人数53人,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6人。进入企事业单位48人,从事合法性个人企业5人,本地就业48人,异地就业5人,其全部分布在一线城市,这和我校的专业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其就业方向,面向的就是地铁、高铁等就业岗位。大部分都签订了劳动就业合同,工资待遇都在2000元以上,就业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业形势火暴,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市场需求良好,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94.8%。经过就业办紧锣密鼓的工作,反复联系、考察用人单位的环境、企业信誉与经济效益,最后确定用人单位。截止2016年7月12日,2013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单位及去向已安排就绪,真正的达到了招生时对家长答应的全部安置,全部就业的承诺,这给学生,学校,家长及社会来说都有了圆满的交代。
二、学生安置的企业与社会反响。
学生分别安排在西安地铁运营公司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地铁三号线、深圳高速铁路等10家单位。在学生就业的这10家企业中,单位普遍反映良好,学生、家长满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和承认。
三、就业办对安置工作的重新认识。经过这一个多月的辛勤奋斗,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招生工作难,安置工作更是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要全面搞好学校学生的安置工作,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安置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大事情,各部门之间需要密切配合,教务处牵扯详细的教学计划、学生处加强在校住宿的管理、就业办联系好单位,班主任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如果能欢送一下学生,势必能更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感情,对于我们学校的下一步工作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呢?
第二、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开展的很失败。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比较落后,不成熟,对工资,就业岗位计较太多,导致在安置时,挑三拣四,反复无常的变换单位,对“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方针认识淡薄,对安置进度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离开学校后对于在外住宿顾虑重重,这显现出我们平时教育的欠缺。在以后的教育中,对于学生还需要加强安全警示及应变能力的教育。
第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安排在地铁二号线的学生实习过程中,一致反映这批学生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好管理,并承诺在结束时会留下学生在单位继续工作。其实这批学生都是13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这充分说明优秀学生在安置过程中的优势,他们是用人单位及学校的宝贵资源,是我们学校的财富,就业办在他们结束后的工作调整中将会政策性倾斜,将好学生安排到优秀企业。
第五、只有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塑造出高质量的人才,对于学生我们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是一个无形的鞭策。
第六、这也是今年安置工作中的新趋势,就是后进生在安置工作以后反倒比较稳定,踏实,屡次受单位领导的表扬,像学生韩朵、杨卓文、王晨等,充分说明我们在后进生转化中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各位教职员工及各位领导的工作成绩,对我们进一步转化后进生增强了信心。
我校安置工作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在今后的安置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多争取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切实做好安置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最后,愿我们所有同仁们团结奋进,永创佳绩。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区职中教学工作诊改报告
西安市雁塔区职业高级中学教学工作诊改报告
西安市雁塔区职业高级中学是雁塔区惟一的一所公办职业高中。目前开设的专业有:幼儿教育与保健、会计电算化、工艺美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制冷和空调设备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六个专业,按照西安市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诊断内容要素项目,自我诊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园面积小9513.33平方米(14.27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
2.部分专业课专业教师缺,特别是具有动手能力的实操教师缺;
3.学校地处潘家庄村周边环境较差;
4.部分专业依据市场需求需要调整;
5.学生基础差,学习英语、数学难度较大;
6.校企合作不全面,缺乏深度,且目前校企合作困难较大;
7.精细化管理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困分析
1.校园面积小,我校是在原西安市第74中学的基础上于1984年改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地处西安市城南电视塔西一公里的潘家庄村,改建或扩建只能靠政府统筹解决。
2.专业课教师缺特别是工科专业实操教师严重不足,有的学科目前缺乏学科带头人,目前仅靠上级调入存在一定困难,靠非专业教师外出参加上级组织的短期培训,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长期外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学校地处潘家庄村,学校周边环境差。学校周边临村道,进校通道狭窄,人、车流量较大,校外噪音经常出现,影响学校安静,学校无能为力。
4.学校目前开设专业时间较长,部分专业长期招生困难,公办学校调整专业又涉及专业教师及硬件专业教学设备。
5.职中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差,英语、数学、学困生多,教学难度大,若严格按教学大纲计划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6.校企合作部分专业还没有联系上,在校企的深度合作上还做的不够,有些企业仍不愿与学校合作。
7.从学校管理在精细化上还要不断加强,不断提升管理效果。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
1.继续向区教育局和上级部门反应,力争政府的重视扩大校园面积,提升办学规模。
2.继续向上级申请调入急需的、专业实操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现有的教师。
3.向当地城管、市容、潘家庄村委会反应,力争相关部门联手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4.深入社会开展调研,依据市场需求,力争上级的支持适时调整开设专业,扩大招生,提升学校规模,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5.对学困生特别是英语、数学学科在教学上只能降低难度,因材施教,逐步推进。
6.继续安排专人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力争企业的支持,逐步全面实现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在校企实质性合作上多思考、多做文章。
7.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新常态下学校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完善制度,执行制度,落实责任,把学校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
西安市雁塔区职业高级中学
2016年9月23日
第五篇:课程诊改报告
附件1:
课程诊改报告模板
请各课程负责人针对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诊断,并在充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修正课程建设发展方向。请各课程按照以下模板,完成课程诊改报告。
(一)课程定位是否准确
诊改要点:课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时要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所区别。课程培养目标是否与产业需求对接,是否满足产业职业岗位需求。
(二)教学模式是否科学
诊改要点:课程是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比重是否适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重实践教学,教育活动是否系统地设计;教学质量是否可检测。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
诊改要点:是否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是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否推行教学手段现代化,引入微课、MOOC、SPOC、翻转课堂、思维导图等最新教学手段。
(四)教学团队是否合理 诊改要点:教学团队的规模是否适度,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是否协调,专业的生师比例是否恰当;教学团队结构(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等)是否合理;教师双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否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团队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能力,是否有较好的成效;是否制订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方法和措施是否有力;课程负责人职称、能力是否满足,能否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
(五)实践教学条件是否满足
诊改要点: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实训室数量、设备配置等是否满足课程教学、实践的需求;校内实训室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学校、行业、企业是否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是否够用,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设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的活动是否有效;是否制订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
(六)教学资源是否丰富
诊改要点: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否满足课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就业创业的需求;课程标准是否科学规范,系统完善;是否建设一批优质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资源使用效率高,并形成了可持续开发、应用机制;是否建立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是否注重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专业实践教材是否开发完成;是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的、仿真的实训教学项目。
(七)教学活动是否有效 诊改要点:教学组织模式是否恰当,教学管理是否严谨、规范;教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活动(理论、实践)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知识是否理解,训练是否到位。实践类课程如专业实践教学是否根据真实工作过程序化设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见习)是否系统完整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八)课程考核评价是否科学合理
诊改要点:是否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完成学生考核模式改革。引入职业岗位技能鉴定标准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依据;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①过程性、终结性考核相结合;②理论、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③校内、校外考核相结合;④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考核相结合。部分A类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是否合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是否正态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