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
《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形势。
2-2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3 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人口警钟须长鸣”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旨在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树立人口忧患意识。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资源忧患意识。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通过了解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树立环境意识。因此,教材在本单元中,首先就探讨了我国的人口问题,这样,可以为后面分析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奠定基础。
“人口警钟须长鸣”──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低下。最后,选择了人口因素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文化素质,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如: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的沉重的压力。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了解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②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和辩论赛的活动中,培养大胆展示自己,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问题,树立人口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难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
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适当设计研制教学所必须的图表,搜集教学图片及适量运用电化教学投影片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集体合作讨论法中的小组辩论与个人阐述相结合。
2、论辩式教学。学生就争论性的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根
据和理由,然后提出来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讨论可以集思广益,沟通思想和感情,促使问题解决。
3、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个小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评价。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与教的流程
导入新课:
设计思想: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人口警钟须长鸣。从生活中常见的图片(拥挤的人流)入手,通俗易懂。再引出我国的人口总数,通过观看视频,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先请大家观察几幅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人多、人山人海)有谁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呢?(答:13亿人口)那么13亿人口日又是哪一天呢?请大家观赏一个短片!
【观赏】视频片段:《中国第十三亿个公民的诞生》。
【叙述】13亿人口日是哪一天呢?(2005年1月6日)北京的那个小男孩真是非常的幸运,成为我国第十三亿个公民。然而这个小男孩的哭声却给我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13亿人口的大国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来仔细分析。我们进入本堂课的第一环节,“求知篇
透视人口国情”。
一、求知篇
透视人口国情(基础教学):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求知篇
透视人口国情;
二、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
三、实践篇 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把“知识教学”与“活动开展”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改的“多维互动”。“人口数量大”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特点,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人口素质不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两个内容,学生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数据揭示出来就可以了,至于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和对策,在“体验篇”环节再展开。
1、“人口数量大”的教学
(合作探究: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中国“人口数量大”的教学内容)
【展示】《中国人口每增加两亿大约经历的时间》
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有什么原因。
2、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怎样?有什么原因。3、1980年后到现在,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如何?
4、预测一下,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会是多少?
【叙述】请大家仔细分析以上图表,带着问题,打开课本,进行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分左右两大组,各两个问题)
【总结】通过学生的合作,由各组代表进行分析,展示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人口素质不高”的教学 【播放】小品《开汽车》
【提问】这个小品,反映了驾驶员的什么问题?(素质低)引入“人口素质不高”的特点。【展示】[数据资料一]和[数据资料二];即“四国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比较”和“我国各类【总结】“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两大特点。
3、“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教学
【展示】“预测我国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资料。
【提问】以上资料又是反映了什么问题?(答:“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
【总结】“人口老龄化加剧”是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又一个忧心的问题。那么,“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倡尊老爱老美德)
【承转】大家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人口问题的两大特点是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还出现了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有人认为“人多好。人多力量大。”,也有人认为“人多不好。人多消耗的财富也多。”究竟“人多好”还是“人多不好”呢?现在,我们进入第二环节——“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在课堂上举行一场简单的辩论赛,辩论的题目就是“人口”与“人手”(展示“辩题”与“规则”)开始准备。残疾人统计数据”。
二、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体验问题)
设计思想:初中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且,在课余时间里会因为某个问题而争论不休,通过不断的争论,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同时有利于调节学习气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争辩,使学生明确一个结论:“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发展应以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水到渠成。
1、小小辩论赛
【辩题】:
观点一:人多力量大,干什么事都容易。观点二:人口越多,消耗的社会财富也越多。【规则】
1、分组选择各自观点,请每个同学准备充足的论据来论证你方观点。
2、双方轮流发言,无须举手。
3、一 方在规定时间内无言以对,即告失败。【活动】“小小辩论赛”
【总结】启示: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承接】而我国的人口国情就是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肯定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你在生活中是否有深切的体会呢?
2、七嘴八舌话影响
【活动】学生自由发言,点击出示有关图片。
【展示】人均资源表、漫画、交通、就业等一组图片。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总结】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导致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13亿的乘除法
【承接】通过我们仔细分析人口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温家宝总理提出的“13亿的乘除法”就容易解答了。请大家来做做13亿的乘除法。(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在乘法的括号中填上就业、交通、医疗卫生、住房等,在除法的括号中填上资源总量、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经费等。重视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因为我国人口已敲响警钟。【承接】现在举国上下早已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进入第三环节,“探索篇
直面人口危机”
三、实践篇 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课堂深化)
设计思想:“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环节已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为了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设计了这个环节;同时,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对以下内容——“人口问题带来的压力及其对策”进行深入的实践和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意义重大。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从易到难,“跳一跳,摘桃子”。
【提问】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展示】计划生育宣传画(答: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
【总结】那么,你能为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做些什么呢?
【承接】说得好!宣传人口国策,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大家的想法与北大教授不谋而合。
【总结】最近北大教授孔寒冰撰文指出------(展示材料)
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除了人口数量大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的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就业问题、人口的综合素质等),其中尤以人口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人口的综合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身
体素质,二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三是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为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应该积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新青年。这是今天老师带给你们的赠言,以共勉。
【结束语】提高自身素质,解决人口问题,任重而道远!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拳,发出庄严的青春誓言。(班长领读)
【作业布置】小组合作,收集我国人口方面的资料,出一期板报。
第二篇:人口警钟须长鸣 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内容是《人口警钟须长鸣》。我对这节课的基本理念是这样的:这节课的关键词是“警”和“鸣”,“警”主要体现在我国人口的三大特点,即人口数量多,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鸣”则是针对这三大特点所采取的三项措施,即实行计划生育,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在方法上的设计理念是:采用活动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形式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将从四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是我对这节课的内容分析,重难点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节课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低下,并且阐述了其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根据这节课的主体内容,我所设定的教学重点是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所设定的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学生应该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列举人口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当中,主要是通过在小组讨论、问题抢答和辩论赛的活动中,让学生培养大胆展示自己,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问题,树立人口忧患意识。以上便是我要讲的关于内容、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我要来讲讲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我的整节课将分四个活动来进行。这四个活动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
第一,是知识遨游。目标是要实现学生对我国人口的三大特点的一个初步了解。通过对课本上《我国人口数量的基本状况图》、《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图》、《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状况图》这三幅图的阅读,知道人口数量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剧是我国人口的三大特点。在读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8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二,是舌战群儒。就是进行“人多力量大”和“人多力量未必大”的辩论,更好地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通过争辩,使学生明确一个结论:“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发展应以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是英雄闯关。这个环节我设计了10道关卡,每道关卡都包含了若干个问题,且问题由易至难,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来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同时让学生对于前两个环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第四,是正本清源。也就是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一起将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共同完善教师的板书。
这就是我所设计的四个活动,前两个活动都是以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两个活动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消化。通过这五个环节,把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当前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这几个知识点都讲到了,同
时又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有比较好的参与。
第三个部分,我要来呈现我的板书。这个板书以比较简明扼要的方式把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都体现出来了。
人口警钟须长鸣
1.人口数量大对自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突出2.人口素质不高压力对经济:影响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社会问题突出
3.人口老龄化加剧
对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启示: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最后,我要谈谈对这个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解。我感觉到这个教学思路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有,一,关于教材的主要线索、重难点,梳理得比较清楚;二,在过程与方法处,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处理得比较好。主要的不足是活动的开放性有点大,在舌战群儒这个环节的把握可能有点难度。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说课,谢谢!
第三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平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习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习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习。
4、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第四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最新稿)
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征求意见稿)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是在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础上,经过整合之后形成的新学科,涉及人文地理、历史和政治等有关内容。从课程逻辑体系看,它是围绕“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三大主题来展开的。
为规范历史与社会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第2条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知道历史与社会有“生活的时空”、“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发展的选择”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
第3条 依据内容标准,通读全套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与结构,理清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目与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然后精读授课内容,找出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难点。
第4条 了解每个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明确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和需要教师“教”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第5条 综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正确书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全面、具体、明确,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科书内容应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
第7条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什么、怎样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8条
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历史、地理或政治等学科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条
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和配套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
第10条
在充分考虑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的学教案可包括课题名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学情等情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2条
通过文字、图表等书面或口头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体系中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13条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第14条 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或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15条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与辩论,让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暴露出来。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第16条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运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多种方法来清晰解释和梳理有关知识。教学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内容。
第17条 在施教过程中,主要讲授历史与社会学科规律与学习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强化学生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辨析。
第18条
当堂完成课堂作业。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做出有效反馈。利用课堂生成对预设进行合理调整,同步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第19条 由教师总结或者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与归纳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建议采用开放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评价
第20条 评价目标多元化,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运用,也可以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并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趋向或取向,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1条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第22条 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行为观察、访谈评价(口试)、问卷评价、档案袋评价等。
第23 条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历史与社会试题,注重能力立意,讲求命制规范,体现综合学科特点。编选阶段性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期终测试等)题时,还应事先设置双向细目表,以确保考试的有效性。
第24条
教师应先做下水作业,做到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且紧扣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试卷应及时批改。批改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全批、抽批、面批等。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学业中的成就和问题,并及时加以反馈,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控作用。
四、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25 条 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要求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与开发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文本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物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
第26条 应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来扩充教学内容;与社区联系组织校外各种有益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
第27条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尽量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就地取材,开发与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
第28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突出个性。
第五篇: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 认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它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第2条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知道历史与社会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第3条 依据内容标准,通读全套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结构,理清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
第4条 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以确定教学起点。
第5条 综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书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全面,具有操作性。
第6条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视教科书,并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
第7条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8条 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历史、地理或政治等领域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条 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和配套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
第10条 在充分考虑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设计的教案应包括课题名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目标、内容、学情等情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倡经常叙写教学反思。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11条 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第12条 通过文字、图表或口头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体系中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13条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从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等相关学习内容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14条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相关学习内容中,或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15条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与辩论,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第16条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运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多种方法来清晰解释和梳理有关知识。教学结构合理、逻辑顺畅,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所学内容。
第17条 在施教过程中,主要讲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规律与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强化学生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辨析。
第18条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及时做出有效反馈。利用课堂生成对预设进行合理调整,同步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第19条 由教师总结或者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与归纳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建议采用开放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作业与评价
第20条 评价目标多元化,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与运用,也可以考查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并用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考查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趋势或取向,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1条 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可以是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第22条 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行为观察、访谈评价(口试)、问卷评价、档案袋评价等。
第23条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历史与社会试题,注重能力立意,讲求命制规范,体现综合学科特点。编选阶段性考试(如单元测试、期中期终测试等)题时,还应事先设计命题细目表,以确保考试的有效性。
第24条 作业布置要少而精,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试卷应认真批改。批改方式可以多样化。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学业中的成就和问题,并及时加以反馈,以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调控作用。
四、教学资源
第25条 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与开发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文本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物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
第26条 应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各行各业家长的知识来扩充教学内容;与社区联系组织校外各种有益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
第27条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尽量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尽可能就地取材,开发与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
第28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长避短,突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