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与学”情景教学中期汇报材料[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5: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与学”情景教学中期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与学”情景教学中期汇报材料》。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与学”情景教学中期汇报材料

《有效性教与学情境创设研究》课题工作研究进展汇报

————沙河三小数学课题组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与学”情境创设研究》”这一“十一五“课题是我沙河三小数学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结题一年多,我校教师围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真钻研了各种教科研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研究、实验、总结、修改、再实验等多个阶段,在历时三年的教研教学中圆满的完成,顺利的通过了课题验收,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为了使这一课题所取得的成果能够更加完善,更好的推广到课堂教学中,我校继续承担了《小数有效性教与学情境创设研究》这一十二五课题,我于去年开始负责本校的数学教研活动,第一次接触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没有经验,没有方法,又因本人参与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主持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活动式教学实验》、负责本校的《六年级学生预习活动初探》这两课题,承担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实验教师们交流。同时由于本校数学教师平均年龄年轻,到达了结婚生育的高峰期,每学期结婚孕育的人数较多,数学教师人事变动较大,有调走的、有分管其他职务的,再加上课题负责人的变换,实验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导致课题研究目标不明确,课题实验进展缓慢。

今年开学初,重新对我校数学教师进行了筛选,确定了5名能够长期在一线讲台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作为本课题的实验教师,在大家的共同交流研讨下,重新确定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并付诸于行动。现将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对我校十一五课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一课题的分析 首先,分析研究了课题的整个程序,让实验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环节有大致的了解,明确自己的研究处于哪个阶段,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便于在今后的研究中群策群力,最大化的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其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一课题融入了我校所有数学教师的心血,其研究的成果已推广到我校的数学课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知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的教学效率有了显著地提升。但在成果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教师在新授后的练习题中、练习课的习题中并不能融入情境,还是单一的、反复的、机械的做题,以此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对这些脱离生活情境的习题兴趣不高,导致前面的新知学习不能有效及时的得到巩固,同时也不能灵活的应用到生活中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组把研究的着眼点定在了学生练习的情境创设这一方向上。

二、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素养。

《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稿)》刚刚发行,学校就给各位实验教师购买了此书,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中,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要求教师对《新课标》中修改、增减的部分重点研读体会,并做记录。同时对教师的学习进行了检测,组织所有教师进行《新课标》闭卷考试。学习课标的同时要求实验教师订阅一些有关“教学情境”、“有效教学”、“习题设计”等方面的杂志;课余时间要求实验教师上网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从中获得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文章,进行相互交流。

三、重新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教师往往还是受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多练,就会多得,就会取得好成绩。学习活动依然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内容,学生练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不够,缺乏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练习活动内容趋向单一,学生练习被动操作,在“无味无趣”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个性受到压抑,技能得不到发展,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重知轻能、重量轻质的低效劳动,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将知识转换为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由于课题实验人员的变动,以及在上一课题成果推广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实验教师通过学习、交流、商讨对前一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缩小了研究的范围,重点针对新课后的练习活动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新思考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意义,及其对提高教学效率所产生的巩固作用。练习活动设计不应该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本练习形式,注重活动化,丰富练习形式,凸现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练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况下,科学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猜想、证明、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尽情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将课题的研究内容放在了“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这上面,准备从课堂练习这一层面,探讨出“有效练习活动的途径”,旨在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研究活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教学之路。

四、具体实施细则

课题组全体成员要紧紧围绕课题实施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要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下功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我们注重教师的理论学习,指导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稿》,并能对小学12册数学书进行通览,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每一阶段的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做到既不超越标准要求,又能扎实每一阶段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求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必须订阅一本和本学科相关的教育读物,“摘抄1万字学习笔记”、“写5000字学习感悟”,课题组采取 “教学论坛”、“教学对话”等月滚动的教研活动形式,对教师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交流,增强学习实效性。

第三,每学期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外省、外盟市、本市听课、学习,在外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习记录,返校回来要为其他教师传授学习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同时每学期的教研活动要请各界数学专家聆听、指导,每一次的教学教研活动,实验教师必须全员参加,通过聆听专家的点评,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困惑进行反思,以待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以课堂教学活动促提高

课堂教学活动,是检验一名教师各种能力的平台,也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主阵地。

首先,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课题组每学期都安排每周一次的集体研课,同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把下周要准备讲授的一周新课进行研讨,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便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安排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首先要求讲课教师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然后由所有实验教师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三)、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每月要开展一次课题研讨会,一次“集体备课”和“教学对话”,举行一次课题“教学论坛”,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光盘。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要交流自己对课题的认识和在课堂中实施的情况,同时也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四)、突破教研,落实课题研究。

数学课题组全面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要求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师徒之间每周必须听课一节或一节以上,课题组教师每学期至少互听20节课,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并及时汇总。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发扬教学中的优点。(五)、每位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研究性文章。

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结束后,要求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反思、心得体会、研究性文章,每一阶段不少于1篇,对于其中见解独特的、内容深刻的,由学校组织,择优参加各级各类论文的、案例的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开题准备阶段:

2013年 3月—— 2013年 4月(负责人:康丽萍)

1、组建课题组,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健全实验研究制度,进行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方面的方法培训,加强课题相关理论的研究学习。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专家顾问进行初步论证,修订课题方案,填写、上报课题申请审定书。

3、完善实验条件,调查、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筹措实验经费与软硬设备,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准备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

2013年5月—— 2014年 3月(负责人:邓红霞)

1、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实验、讨论、修改、确定。

2、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研究的意见。

3、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完成“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结题总结阶段: 2014 年3 月——

2014 年 7月(负责人:王 俊)

1、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成果汇编。

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结题申请、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

六、预期研究成果 依据新课标,如果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中期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最终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2.教学反思案例

3.优秀教学设计论文

4.小学学科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5.小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6.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7.结题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预期完成时间为:2014年9月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数学情景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情境教学的概述

情境教学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早在1978年李吉林老师就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探索,10年后,成功的教学经验推动了情境教学的发展,使“情境教学”跃上了“情境教育”的新台阶,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情境教学在诸学科领域中实施的可行性。何谓“情境教学”?用李吉林的话说,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2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会学习

2.1创设趣味情景,让学生在“趣”中“思”

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2.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可以被3整除,这样几个回合,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

2.3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办?学生会回答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教师接着问: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学生会说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求。如果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要求商场门口的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这样学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问中。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3.1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适应性

小学数学适合情境教学,现行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现行的数学教材要求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含有多余条件的例题和练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来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对多种复杂的信息进行处理。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局限,答案不拘一格,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

3.2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局限性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应该考虑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自身特点”的强烈关注。创设活动情境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玩,以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现象或事实。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追求一种:“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生成数学,寓数学学习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教学境界”,如果只追求“兴趣化”而脱离“数学化”的教学情境是没有实际教学价值的。

虽然目前在我们的课改实验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真正理解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新理念的本质,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要旨和目标,使备课活动时刻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同时,各学校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各取所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创设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贴近生活实际并紧扣学习主题的教学情境,共同推动情境教学模式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数学的情景教学

小学数学的情景教学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情境的创设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提供丰富有现实意义的背景材料。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动画情境、实践情境、游戏情境等充实课堂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应注意设计的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情境的创设要为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服务;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味,不能冲淡了数学教学主旨。总之,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适时适度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景教学

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现实意义的背景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课内与课外结合,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体验课堂中的数学,并能在生活中进行解释和应用。

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们应该积极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动画情境、实践情境、游戏情境等充实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数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教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

如教学“认识米和厘米”时,学生需要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认识“米”吗?同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量自己的铅笔盒的长,量橡皮的厚度,量手掌的宽、中指的长等,充分使学生感受1厘米有多长;通过让学生量两臂张开多大是1米,1米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出示1=100)师: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办法使这道等式正确吗?生很好奇,叽叽喳喳讨论一番,没有任何办法。这时我提醒学生拿出米尺,想一想能不能从米尺上找到答案呢?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很快地发现1米=100厘米。这样的设疑激趣,既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

又如这样的一道趣味题:一个人唱一首歌要5分钟,10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说:“50分钟”。但有少数几个学生却说只需要5分钟。于是全班就有了热烈地争论气氛。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学生说法的对与错,而是给足时间,让他们尽情讨论,在学生争论声渐渐停止时,问题的解决思路也逐步开朗。学生在总结结论的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理由:“歌曲的长度是确定的,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发生改变。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国的人们共同唱这一首歌,岂不是要成天成夜地唱个没完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真是精彩的假设呀!

二、数学活动中的实践情境教学

我们都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社会的未来。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创设实践情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创设情境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地方,再逐步引导学生弄清超市、体育馆、公园、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通过讨论交流后再认识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后设计一个灵活性较大的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讨论讨论。”下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两个操作题:(1)用一张正方形白纸按照指南针的样子制成一个方向板。(2)利用方向板,指出你居住的村庄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是什么地方。如此一来,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和学习的新知识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所处位置关系相对性的认识,并诱发了学生把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数学活动中的动画情境教学

现实告诉我们,数学课上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情境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一只大猴子和一只小猴子分别拿着一块长方形 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的丝巾,它们争论着,都说自己的丝巾大,究竟谁的丝巾大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思维开始活跃,都互相讨论交流起来,争着想办法,说思路。最后达成共识:最好先计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议一议、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推(理)一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启迪、开发。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可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学生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

四、数学活动中的游戏情境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原学、乐学。如何才能激起小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其实,数学本身是有趣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因素,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类型期的转化过程。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因而,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便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有很多。如儿歌、对口令、涂一涂、猜谜、拼一拼游戏等。在提高、巩固计算能力方面通常可以创设抢答、接龙比赛、过河、夺红旗等形式的情境。特别是在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嘴上热闹,脑袋不转。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对口令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灵活记忆1~9的乘法口诀。这些灵活

有趣的竞赛形式,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益处多矣。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因此,情境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为突出教材重点和突破教材难点服务。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关键。为了让学生积累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情境:(1)用8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2)在头脑里用面积单位摆 一摆,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学生经历了以上活动,积累了感性材料,顺利地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很快地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情境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

在为学生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认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具备的基础,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努力使“新、旧”知识成功“对接”,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在“认识物体的周长”后,教学 “求物体周长”时,教材编排了一个富有挑战性、又极具趣味性的问题:“你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吗?”。在学生认识了游泳池、桌子、课本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后,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意境的问题,着然让人感到兴奋。这道题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学生在有了操场周长的认识做基础的同时,对于这道题的思考就不费甚解了。但它又不是一看便知,这便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动脑筋、想办法。也许我们不愿相信这种问题意境的神奇,便它的确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令人不可思议。如果学生的思维具备已有的经验支撑,就不必再过多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了。

3、创设的情境不能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3”,你们就说“3、2、1”;我说“老师爱学生”,你们就说“学生爱老师”。(师生合作做游戏)师: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说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说就是一分之二。然后继续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权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这里情境设计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求倒数方法中的“位置变化”,但这却会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以至于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误把1.5和5.1也当成是互为倒数。

4、情境教学要体现数学味,不能冲淡了数学主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

如教学“认识乘法”时,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的。师:小朋友们,你们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看到了小鸡和小兔。

生2:我看到了天上的白云。生3:我看见小桥。

生4:我看见了远处的房子。

师: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 生1:我看到白云在飘来飘去。生2:我好像看到小鸡在啄米。

生3:我好像听到小桥下的流水声。……

启发到此,请问:我们是要学习数学,还是其他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发现了那么多的非数学信息呢?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段设计。出示情境图。师:小朋友们,动物园里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生:小白兔,小鸡……师:有几只小白兔呢?生:6只。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生2:我是两个两个数的。生3:我用的是加法:2+2+2=6(只)。师:3个2相加,我们还可以用3乘2来表示,出示3×2=6(只)。到此,乘法的意义已经初步揭示出来。学生也已能初步认识什么是乘法了。

总之,情境创设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情境的创设要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应注意将问题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情景设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设置

【摘要】情境设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艺术手段,通过真实的生活环境、现实的社会环境、经验性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情景设臵 数学 生活 兴趣 思维 新课程倡导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臵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即《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要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课题的引入需要设臵情境,解题教学需要设臵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要设臵情境,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境,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设置的理论依据

杜威的教学理论,加涅的认知加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都认为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的设臵,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数学这门学科本

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这给数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能设臵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真正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又回到生活中去进行实践。

二、情境设置的含义

情境的设臵就是指在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有目的地引入或设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生成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情境的设臵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艺术手段,它能有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现实的社会环境、经验性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设臵具体的说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一是情境”,就是一种“氛围”,“情景设臵”就是联系教学内容设立一个与之相关的动态或静态的形象画面,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设臵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臵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 2

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爱因斯坦说:我们所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情感”。每个学生都非常想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臵情境,使学生形成主动求知的积极心态,处于好奇、好胜、好思的踊跃参与状态。

二是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应把概念放在最前面,而是在呈现概念之前,要把背景放在前面,呈现与之有关的足够材料,使数学概念从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三、情境设置的功能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臵问题,就是指作为学科的数学要关注数学起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而不是一张纸一枝笔的纯粹的数学演绎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臵,要从承载某一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把握其教学要求,来构建实现的情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一个过程来呈现情景,情景设臵要有利于突出数学课教学内容的特色。

成功的情景设臵,要具有吸引和鼓励这两个基本功能。这里情景设臵的吸引功能,是指由于情景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适合于当时学生的探究起点,能启发、激励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具有促进当时的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由于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这是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而这一过程也 3

正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心得和应用的过程。

情景设臵的鼓励功能,是指情景呈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展开的数学思维的肯定和引导,情景呈现过程中的师生对话,从思维活动的状态看,呈现出一个主次交替,进退相间、互动互补的过程。情景的作用有虚有实,没有“实”,学生的思维就激发不起来,没有必要的指向;没有“虚”,学生的思维没有主动性,缺乏数学思维的特色,只是处在被动的接受状态,就会学得疲倦乏味。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臵,应该是主动、直观的,又不能仅仅是生动直观的——应该导向数学的抽向概括,应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充分感知,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上——应导向两性的数学思维。

四、情景设置的原则

情境设臵要做到科学、适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问题、反思、应用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而情境是四个环节中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教育功能的情境。

(一)针对性:数学情境设臵应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探索需要,要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数学情境设臵。数学情境设臵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设臵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设臵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

(二)启发性:数学情境设臵应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 4

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性教学,才能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

(三)趣味性:数学情境设臵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就会推动学生奋发地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影响他将来一生的发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心理活动内容,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而且对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颖性:数学情境设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须具有新颖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五)互动性:数学情境设臵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因为太注重情境而脱离学生。否则,学生将无法建构新知识。

(六)简洁性:要简洁明确,有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五、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景设置

(一)灵活运用教材,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 5 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穷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如三年级“搭配”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借与学生一一握手引入,既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又为了要达到“与每一个学生都握一次手”的目的,不遗漏也不重复就必须要有序地进行,很自然地过渡到突出“搭配”这课的教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情景安排就比较贴切,学生易于接受,并且能很快地借此情景一步一步的学会如何搭配。

(二)通过生活事例,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加工编制,设臵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在一年级的 “分类” 这一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臵超市中物品的分类摆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分类是指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很快就能知道菜场、文具店、家中的衣柜、鞋柜、碗柜等都是分类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操作,整理自己的文具盒和书包并进行分类就比较熟练,而且能很快地找到不同的分类标准。真正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三)开发教学资源,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单纯、相对固定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 6

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学“数数”时,我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周围物体的数量,身体上某些部位的数量,几只眼睛,几个手指头等,全班有几个同学,几个男同学,几个女同学,有几本书,几支笔,几块橡皮,教室里有几盏日光灯,几块黑板,几张课桌,回家也可以数数自己家里的具体事物。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教学“万以内数读法”时,在上课之前布臵学生搜集校内外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积极地搜集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本校学生总人数2098名,新购的电视机5999元,父母的年收入等。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习中,再相应地让学生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蓝鲸的重量、运动场的占地面积。将教材中的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数读法”在生活中普遍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感受数学的价值。可见,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应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模拟现实情境,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模拟现实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现实的距离。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组织学生模拟 7

实情的表演,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两边,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一声 “出发”,两个学生难免撞在一起,这时我在黑板画出两人行走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什么叫相遇?然后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站好,随着口令走向相反的方向,直至面壁才停止。学生很快知道什么叫相背而行,以及终点的含义。这类模拟表演生动真实,学生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行程问题中的概念,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很好的课堂环境。

六、数学情景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数学教学的情景设置中,首先要对数学内容作深入的分析,认清其数学本质,同时又要切实把握教学要求,即教师对“数学概念与数学本质”的把握,关系到一堂课的整体。对数学而言“感觉精通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如“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数学概念,学生能感觉到它在生活中处处存在,但当它抽象地表现在方格中,常常平移出现错误,旋转找不到方向。只有设计情景,让学生不断地实践操作,学生才能化感性的操作为理性的认识,才能准确地区分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二)在数学教学中,“真实感”比真实重要,“自然”的感觉(顺水推舟的抽象过程)比真实重要。如:分数教学中通常讲的吃了的西瓜占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整个西瓜很自然地成为抽 8

象的东西,在数学上用单位“1”来表示,在不断的情景设臵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单位“1”,进而也就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含义,也就能很好运用分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三)“心理距离”比情景本身更重要,看到的不一定就懂,懂得的不一定要看。学生对自己学习经历中的一些切身体验,如:自己某一学科的分数比最高分的分数低,比最低分的分数高,可能正巧是某一个或某一次的分数,也可能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这个分数,对这类情况的感悟,十分有利于学习习近平均数。当教学到平均数这一内容时,学生有了切身体验作为理解的基础,能很快就知道平均数它只是一个虚拟值,并不是一个实际数值,轻易就能解决“小河平均水深1.2米,小华身高1.4米,游过去会被水淹吗?”这一问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运用。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生活事例、开发教学资源、模拟现实情境等方式,使情境设臵贴近生活,让数学走进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感性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并能学以致用,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完成数学教学的本质。

参考书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陈清容 吕世虎主编 2004.5

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杨庆余

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附:

姓名:韩志美 性别:女 族别:汉 出生年月:1979年10月 籍贯:云南石林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学历:本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石林县民族小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民族小学 邮编:652200 电话:*** 电子邮箱:529638596@qq.com

第五篇:小学数学情景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摘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让孩子欢快游戏,并加以科学引导,对孩子智力开发十分有益。一年级的儿童则对“玩”比较感兴趣,一切以快乐为本,无忧无虑,所以要想教好一年级数学,首先必须激发、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样数学教育中的游戏和兴趣培养教学就油然而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游戏教学 兴趣培养 创新能力

一、游戏对于开发孩子智力的五大益处:

1、游戏中欢乐愉快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孩子主动性、创造精神和思考能力养成的重要环境条件;

2、游戏教学有助于孩子快速反应判断能力的形成;

3、游戏教学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4、游戏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对智力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5、游戏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努力达到目的的意志力,这是孩子成才极重要的心理品质

二、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年级教师尤其要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都喜欢你。在无形中他们也会喜欢你所上的课,对那一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我不仅让他们和老师交朋友,而且还和书中的数学伙伴“智慧老人”交朋友,我既做教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果教师能处处为学生着想,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双方达到感情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注意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一年级儿童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4-2”这一减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思时,老师可以这样举例说明:“桌上有4个苹果,现在你吃掉2个,还剩多少个?”,“吃掉,少了2个,就是减去2的意思。”所以说“减法中的减号就是拿走、少掉、去掉的意思。”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的同时,要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另外,如果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来举例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三)寓教于趣,激发竞争意识,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唱歌、跳舞,喜爱玩耍和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是一年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需要,教师可采用游戏,开火车,即兴表演等手段,使学生在玩耍、表演、游戏中学到知识,使到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上学期的第一课,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把各数编成一个手指游戏,在游戏中边表演边学习数数,这对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来说感到特别亲切,非常兴趣。之后我还把手指游戏作为每次课前的一个安静游戏活动,能使全体学生在最短时间集中注意,进入课堂活动,一举多得;又如“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上成一节故事课。以小兔采蘑菇、拔萝卜为线索,先由老师讲,然后可引导学生看图续讲,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训练他们的看图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数学学习中,能促使学生互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数学课进行一些比赛,如比比谁写的字好、谁看到的东西多、谁数数又对又快、谁提的数学问题最多、谁做口算既准确又迅速„„都是个人为单位的,还可以分小组来进行。例如,“1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几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谁先把10根小棒数出来并且用线绑好。

(四)亲自动手,在操作中使学生乐学、会学。

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知识的理解掌握、感性经验的获得,是通过表象的积累,再与听觉表象和其它表象的综合,形成有关事物的概念,获得抽象的知识。而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时间不长,好奇心强、好动,特别是一双手喜欢到处乱摸。根据这些特点,老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操作性的学习,寓教于玩,使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动作思维,达到了乐学和会学。例如在一年级数的组成教学里,学“7的组成”,让学生带7块小积木,让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再根据学生各个不同分法,归纳出“7的组成”。

(五)善于表扬与奖励,唤醒学习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的确,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奖励,不希望受到别人的批评和不重视。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老师能善于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并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当某个学生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或后进生有了点滴进步时,老师应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和奖励,可以采用鼓掌表扬,或奖励一个小红星、小奖品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老师应以鼓励为主,以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当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热切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情绪。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唤醒他们的学习需要。例如,可以制定一个奖励制度,让他们渴望受到表扬、得到奖品,让他们明白想要受到表扬、得到奖品必须要把数学学好,告诉他们:理想、愿望与学好数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现在学好了数学你的愿望才可能实现。这样就可时刻激励学生要学好数学,避免产生阶段性学习,逐渐培养、巩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人人争当小老师,从小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年级学生特别对老师崇拜,言听计从,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领导别人,这就是人的表现欲和领导欲的真实写照。因此,作为老师应给学生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不要约束他们。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进行练习、实践,增强学生的自我锻炼,培养学生从小当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自学能力,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自然、愉快,增添学习兴趣,可采用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做法。例如在一年级的复习课中,对“10以内数的加法表”的复习,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于是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当“老师”,通过一问一答,复习旧知识。比如:我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同桌之间互相批改作业,看哪个小老师又快又准确;有时对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问一答的复习,通过小组内的问答式学习,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增多练习机会,在听、练中学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寓学习于游戏中,如小老师问:“2+6=”学生答:“2+6=8”老师问:“为什么2+6=8?”学生答:“因为2和6组成8,所以2+6=8”,小老师再问:“2+6=8,6是什么数?

2、8呢?”,这样让大家都有机会当小老师!

三、游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风趣幽默的谈话等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 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 “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 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 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 使学生会创新, 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 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 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 体验新的快乐, 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比如, 把一个长方形硬纸平均分成15 个小正方形, 试把它们剪成3 份,每份有5 个小正方形, 折成3 个没盖的正方体纸盒。学生发挥想象力剪、折, 一次不成功, 再来一次, 几经挫折, 终于成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为创造思维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 多向思维的材料, 激发学生创造性。

四、总结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地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并影响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良好的兴趣非常重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是独自愿学的。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觉得学习的轻松;相反,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不会有惊奇和喜悦,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沉重的苦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说明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进行积极探索,燃起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全凭兴趣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总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愉快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数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此打下“乐学”的思想基础。

五、文献综述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光树.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敏强,刘晓渝.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完善[J].教育研究,2003(12).[4] 高莺.创设情境激励创新[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7-9.[5] 李海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技信息2007,(11)

下载小学数学“教与学”情景教学中期汇报材料[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与学”情景教学中期汇报材料[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教学相长 精彩无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现代教育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因为好的教育根植于教学观念,彰显于教学行为,决定于教学效果。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

    数学中期汇报材料修改稿

    子课题: 《提高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中期汇报材料 实验学校:新疆阿克苏市第十二中学执笔人:朱凤真 一、课题概述 1.课题来源。计算教学是中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洑水镇小:王堂明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家教教与学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家教教与学心得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成绩不仅与学生自己的努力有关,与老师的教法也有关联,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来巨人上......

    教学工作站中期汇报材料

    教学工作站中期汇报材料一、工作站职责1、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等探索性实验,形成可推广的教改成果。2、注重理论学习与业务研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校......

    初中数学教与学

    初中数学教与学 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篇 广西贺州 【前言】 《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中期汇报材料

    “关于农远资源与农村中学理化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的 课题中期汇报材料 2012年3月,我课题组成员针对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中学理化实验教学情况,决定对理化实验的教学进行......

    中期汇报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评审会,我来自临清市唐园镇中心小学,我校申报的课题是《“肘捶拳法”在⼩学的传承教育研究》。接下来,我准备从背景介绍、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