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李天聪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宾县第一小学
李天聪
[摘要]: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益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到一起,以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深度融合、数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深度融合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背景。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深度融合的研究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一方面能改变传统数学教与学的观念和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老师将从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角度,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支持者等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真实的情景环境,对于数学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拓展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学生交互式学习研究。在具有网络教室设备的学校,利用局域网或者Internet的条件和资源,统筹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和教材,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旨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的侧重点在“学法”。
(2)多媒体示范性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和信息技术资源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以及建立和运用教学素材库,实现单一媒体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为教师的示范教学开拓新路。研究的侧重点在“教法’。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深度融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我们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
(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深度融合,我们考虑实际的信息化环境,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考虑课堂内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目标有以下三点:
1.创建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系统;
2.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语言环境,探索并设计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3.研究并开发出数学教学活动的新系列。
(二)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系统的开发: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外活动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具体操作和实施步骤。
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论的指引下,探索数学学科教学的新模式,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数学课外活动途径。由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再由实践升华到理论。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还辅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具体操作
1.确立研究主题:
(1)当前数学教学有效性分析。
(2)明确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3)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2.收集资料。
(1)收集既有资料,包括学生书面作业、教师文字资料(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案、作业评语、学生情况记录)、其他文件(如参考资料)等。(2)观察、记录情境,包括预定观察对象、预防观察偏见、捕捉观察时机、记录观察结果。(3)调查(问卷或访谈)。(4)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信息。(5)通过自我内省,激发教师内隐知识背景。(6)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7)外部资源(书籍、论文等)。
3.分析资料。
(1)阅读资料(内容、性质)。(2)选择资料(区分主次、比较异同、分类整理)。(3)呈现资料(呈现对本课题有用的资料,可用直观的图表线图)。
4.形成行动设计。
策略:(1)通过发散思维构思多种假设。(2)考虑多种策略的利弊及能够解决的不同问题。(3)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4)集体讨论形成行动策略。
具体实施框架:
(1)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系统的开发。
(2)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3)课堂内外相结合,主要包括校园数学学习环境的设计,数学课外活动开发等。
5.实施行动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预演(心理预演过程和各种未曾考虑到的可能性和后果)。(2)考察他人行动(参观、讨论、取经、吸取教训)。(3)尝试行动策略(小范围试点)。(4)实施行动策略(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6.检验行动策略。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检验行动结果:
(1)问题界定上的问题(问题本质不清,问题发生变化)
(2)资料收集上的问题(遗漏重要资料,意义理解不透)
(3)教学情境上的问题(教师有成见,研究思想不成熟)
(4)策略构思上的问题(决策不当或失误,未能找到更好策略)。在对问题精细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思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改进原有策略,建立新的行动策略,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再检验,直到最终完善,彻底解决问题。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具体的实施操作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中旬——2013年6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2)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3)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大民中心校
杨伟
摘要:
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目的;自我分析,查找问题;搜集、筛选、整理、调整和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根据自身实际,建设自己的资源库;尝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关键词:
信息
教学
资源
融合一、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自我分析,查找问题
1.对比自身查找不足。
2.目前,没有优质的资源库。
3.还没有深入理解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理论。4.理念还没有完全成为观念。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起点很低。
三、问题诊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1.对比自身查找不足
我和我们学校团队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参与网络教研,对于电脑等多媒体技术掌握比较好。学期初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的配套软件,在没有培训的前提下,我校老师就已经开始使用相关设备,并开始尝试使用白板专用软件。通过本次培训,尤其是近日,我们数学5班在班主任白老师和教学秘书张老师的带领下,在班长和班委的组织下,通过自主实践,同学互帮互助,越发熟练,我相信只要用心,反复实践,一定会将电子白板和液晶电视的操作达到如使用粉笔的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教师备课系统及龙学网等其它相关的软件。
2.资源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资源库是我们当前所欠缺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两方面来做出努力:一方面,将多年网络教研工作中积攒的资源分享给大家,同时在网络上查找资源,这几天的学习里,我们的培训老师给我们提供很多资源网站,我可以从这些网站中查找资源,对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筛选调整,建立索引,分门别类地建立资源库,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将组织培训我校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制作电子教材,别人可以做的,我一样也能,不会可以学,也可以与同伴合作创造资源,形成更适应我们实际需求的资源。
3.资料收集与理解
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源,接下来是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全国各地关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和已有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关的成功案例,也就是广泛的学习新理念,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4.理念内化为观念
理念再新再好是别人的,只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这是本次行动研究的重要部分。把名家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把先行者的经验变成自己认知并可以进行操作的行为。个人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理念的学习和内化。.将认识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用实践检验理论假设
理论正确与否,没有实践的检验,是无法判断其价值的。只通过行动后的反思,批判,归纳和总结,提升自身理论高度和深度,再继续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成长的过程。经过长期的努力,我相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必将走向深度融合。
不怕没经验,就怕没行动。行动开始后,深度融合必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四、实现行动设计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反思法;
3.文献研究法等
五、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工具的使用,解决技术的问题;
第二阶段: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理念的学习与内化;
第四阶段:实际教学的尝试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阶段:总结经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行动设计
六、日程安排:
2013年6月13日——7月,制定规划,理论学习和工具使用。
2013年9月 ——10月,进一步的培训学习,与同伴成立课题小组,研究出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2013年11月——12月末,初步建立一个资源库,并逐步完善,扩充。
2014年3月,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反思,找到更好的方法,2014年5月,积极思考上一阶段的经验,准备下一阶段的行动。
七.预期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要实现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运用白板如臂使手;建立相对完善的资源库,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奠定基础;印证自己的假设,形成个性化的关于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总结使用白板的基本技巧,走上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我的汇报到处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培训 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大庆市肇州县红旗小学
李晓慧
摘要: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是可以被教育教学利用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出来,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最终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融合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记得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能自主自愿的去学习,通过信息教学的传递,能更好的激活课堂教学。
一、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二、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通过师生互动,整堂课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三、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练习应用白板、解决技术问题 第二阶段:建立资源库
第三阶段:实践教学中反思、总结、整改、继续学习
四、日程安排:
5月15日——20日 制定规划、理论学习
5月21日——26日 建立学习小组深化学习、订立行动方案 5月27日——31日 初步建立资源库
6月开始在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调查、分析、反思、总结
五、预期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应用基本熟练的掌握基本工具,灵活应用白板,建立资源库,走向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第四篇: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合肥市淝河小学 谢静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合了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知识的传递更加多元化。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信息工具及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通过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可以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安排各个环节和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在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回家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也得到了巩固。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拿他人的经验为已用。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2013年第10期
[2]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__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学校 石恒山
摘要: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是教育的一场革命,改变未来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大胆创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改革,旨在转换老师的教学方式,转换学生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数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胆尝试,进行了数学课堂信息技术革命,旨在建构高效课堂,快捷实现课堂学生自主化,学习任务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觖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就初三平面几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课堂教学,遑论体会。
一、借信息技术,翻转数学课堂环节高效。我在实施五环高效课堂的课改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呈现环节快捷,质疑出示快捷,演示推导快捷。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媒体课件质疑:“什么叫相似三角形?根据定义可知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同学们略加思考;很快就回答上来。紧接着,我又说:“除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之外,相似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这是我们这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我在电子白板出示课题,利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运动图像,相似图例,结合声音,图像变化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打开课前已经制作好的的自学思考题(PPT展示):①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②上述性质都是如何推导证明的?每一步推导证明都是根据哪些定理、定义和公式?③例题是如何求解的?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采用这种以旧引新设疑求知的方法,调动了学生们看书学习阅读教材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二、借信息技术,凸显数学生活零距离。数学即生活,拓展视野,直面生活,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和学生在网上搜集生活中数学学习资料,实行网上备课,利用教师交流的平台,推进微课研究和翻转课堂,层层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丰富教育资源。由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来源于生活观察和实验,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生活的信息和情景,在课堂上演示有声有色的感性材料,通过“先示实物,后教文字”的方法,把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教学内容。
如:在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之后,马上质疑,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中线,角平分线,三分之一线……)的比是否等于相似比?如何证明的”?引导同学们积极动脑分析思考,动口答辩,课堂异常活跃。
三、借信息技术,助学数学方式多元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多媒体中的形声资源是控制注意的工具。多媒体集声音,图形和文本为一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事物,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占81.7%,听觉占54.6%,视觉比率明显高于听觉,所以,设计出物体运动,镜头变换和特技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艺术效果作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从而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之后,师生共同合作重点探究教材中两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①审题画图:例题一是求已知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问题,何谓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教者展示教具,画出图形)②观察分析:启发同学观察已知图形,分清已知线段和未知线段的位置和关系,根据图形,可设想此题可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③求解答案:根据已知图形的替点,可设正主形的边长为x,确定已知线段和x可以表示哪些线段,再观察这些线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很容易发现: 要证明三角形相似,列出方程式利用代数法就可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来,例题二,是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利用综合法(由因导果)可求解。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演示、设疑、点拨、讲述等方式,启导学生口答、板演练习。
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多种学习路径,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全部感觉器官参与学习,通过一系列的人机交互操作,使多种感官协作活动,在大脑中形成多个感觉中枢的联系,增强记忆效果。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借信息技术,反馈数学学习成效简单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学习成效如何,主要借助课堂检测反馈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最上乘的首选。出示练习便宜,学生借助白板演示讲解、纠错、修改方便,拓展思考高效实用。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关键的是转变了教学思想,转换课堂方式,颠覆了过去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变“教”为“学”,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注入式为启发 式,变单向交往为多向交往,解放了课堂,培养了学生自学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
联系电话:*** 邮编734000 邮箱4971843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