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困惑心得(定稿)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对新课改又有了更新的感受,它的确给师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忧虑。回顾这几年来的课改情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存在的困惑和感受:
在农村初中,尽管教师在努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使学生达标,然而,努力并没有得到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还有一些困惑:
一、对英语的测试还是重在语法,较多的重要的词汇。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起来本来就枯燥,需要识记的太多,学生本身记意力就不是很突出,一旦记不住,考试就做不起,导致学习兴趣是不断减淡,直至消失。即使教师再怎样鼓励,他已经努力了,努了力,还是这样的成绩。
二、教10年,换两种教材,两种教材都在不断地改,改得虽然看似好教,学生好学,实际上,综合运用太多,每个话题语言知识较多,单词量大,重复应用太少,这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再提高一个难度,当然就更不易掌握了。
三、农村英语教师大多数都不是英语专业的专职教师,对英语的教学只有通过自己的对英语的理解来加以教学,至于教学方法尽管都在努力学习新理念,新教法,都是自己在探索,在很多方面与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缺少英语教师,我就是教物理改行的,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从未接受专业性的学习,因此,在某些方面有很大欠缺。在课堂上,实际上大多数教师一言堂较多,真正按要求来教,学生掌握更少,根本就跟不上。还有,教师大多用汉语教学,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这也在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
但是经过此次学习使我豁然开朗,社会在发展,英语教学在不断的发展,无论怎样,作为一名乡镇初中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应该有“我能教”、“我要教”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遇到问题就不会措手不及,就会去迎接挑战,解决困难,放弃“埋怨”,努力钻研业务,贯彻新课程理念,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
第二篇:课改的困惑
课改的困惑
课改实施几年来,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改实践之中,在课堂上力求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发展。课堂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从未有过象今天这样放飞思维、主动求知。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素质明显得到提高,显示了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勃勃生机。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背后,却存在一些不谐之音。课改在一些地区已经走入了怪圈:表现在课改只在公开课、观摩课上体现,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连汤也不换。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不能不是课改的悲哀。究其原因,据笔者的了解:凡是积极投身课改,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教学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在质检中往往不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法、传授法)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在把学生分数作为主要尺度的评价体系下,新课改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面前黯然失色,极大地挫伤了那些积极实施新课改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在阵痛之余深感困惑:究竞课改的路在何方?
当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却和教材知识的系统性不谋而合,适应了社会对分数的渴求,满足家长对教育学生的要求,更具有现实性。试想这种做法既不需要承担改革的风险,顺应了社会需求和评价制度,又得到领导与家长的认可,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还要去搞出力不一定讨好的课改呢?这是我们实施课改教师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困惑,更是课改的障碍。
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非左即右的思维定势,当然也吃够了形而上学的苦头。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作为课改直接实施者的教师,如何应对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局面。这固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去实践,但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专家给我们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考试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应注重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而不是只追求知识点的成绩,使真正搞课改的教师尝到课改的甜头,看到前途和希望;否则,课改将会夭折。
第三篇:六年级课改困惑及背
六年级课改问题及背景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六年级组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归纳 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
1、新课标理念理解不到位,有些课堂仍然形式大于内容。
新课改创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具有代表性的名词如“对话”、“互动”、“生成”、“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等等。这些理念在向教师的传递过程中常常会被曲解变味,失去它本真的含义。例如,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存在许多误解。在听课中发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通用技术教师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把探究学习等同于在活动中学习。
合作学习僵化,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时课堂上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
2、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严重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沉闷的传统教育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新课改的推进中,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如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通用技术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无论恰当与否,都组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使通用课堂变成了观赏课、表演课、交流课,使学生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差。表面看这些课气氛活跃,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实际上学生既没学到知识,又没拓展思维,更没有培养能力。又如对课改结果的预测过于理想化。期望在新教材、新教法实施以后,教学效果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结果和预期相差甚远。
3、课改课堂学生过多自主,老师不敢过多干预
我们六年级组同事一致认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正确的。但在应用中、操作时还有许许多多的具体问题必须解决。只有不断发现并解决课改中的具体问题,高效地自学。比如:怎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科学的目标)。如何根据不同课文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不死搬硬套,搞千篇一律;.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是否就是高效的合作学习;如何才是有效的课堂,使学生既能自主,又可以事半功倍地获得新知识。
4、有了课堂自主教学后,课后辅导,培优补差能否放手,任由学生自主。
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重于课外,老师的讲解只注重点拨,很少强化,生怕有违背课改精神的行为,忽视了基础教学。实施新课程以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确实发生了不少的变化,这是喜人的。同时我们发现,“双基”目标的落实可能不如以前扎实。比如有时课堂上,教师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学生一个交流接着一个交流,表面上很热闹,课堂气氛好,一节课很少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忽视了语言点教学,不能进行有效拓展。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云山雾罩,老师也大费其力,收效甚微。
5、课堂评价模式单调,无法真正有效激励学生。
实施新课改改变了固有的评价模式,采用小组自评,互评,课堂积分等模式,曾经一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小学生的兴趣有极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熟悉了现有的评价方式,在进行评价时语言老套,有时甚至猜摩老师、同学的心理,不能真正地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思想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人云亦云。小组之间不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第四篇:课改体会与困惑
课改体会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困惑
新课改是以模块的形式,以单元为单元的教学也细分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仍给我们以困惑:今后的高中英语考试将如何发展,是继续以前的命题风格还是有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我们的教学方向和组织方式是否应跟其转变?既然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又为何转向对初中英语式的课文内容等之类的考查?
第五篇:课改的感受与困惑
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以及一些困惑进行总结: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2.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3.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
在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预习课和展示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得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三、我的感想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