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课改现状及问题反思
农村初中语文课改现状及问题反思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初中语文在课改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出现了一些如师资及课程资源等系列问题,试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问题;反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学期开展以来,各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革命,中学语文教学首当其冲,担负着新课改的主攻任务,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这场改革洪流中紧跟时代步伐,使自身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的问题亟待去解决。
一、课改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2001年秋学期,部分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区,在这场改革中,农村初中语文紧紧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三个方面去进行,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积极投身到这场改革热潮中,使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主要有:
1、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几年努力,新课改的理念基本深入师生们的观念中,广大师生在新课改面前已经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手足无措,新课改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经过当初的震荡后,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普遍认同并接受了课改的理念。如教学方面的“人文性”、“平等性”,及评价方面的“等级制”等很受师生欢迎。
2、新课改已带来了教学的根本转变。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苹县的杜郎口中学,这两个典型的范例,基本上都摒弃了“填鸭试”、“满堂灌”等落后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更人性的平等教学、合作教学与探究教学,旧教学模式被彻底否定。由此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新气象。
3、新课改造就了一大批教学精英。一些青年教师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可以这么说,学生是新课改的最大受益者,而教师则是新课改的第二受益者,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容易接受新思想并在积极探索中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新课改给勇于创新的教师带来了成功的契机。
4、对学生而言,新课改是一场解放人性,返还人本真的革命。新课改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解除了束缚,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教师而言,教学的革命带来思想的革命,思想的革命极大地释放了教师的创造潜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新课改给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到教育思想的前所未有的革命,都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现阶段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新课改取得许多重要的成果,给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伴随着新课改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严重地束缚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师资紧缺问题。
(1)语文教学队伍及研究力量较弱,骨教师较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看似队伍庞大,实则“外强中干”。真正拥有语文知识素养及知识面广的教师很少。而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能力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如在教改中要开展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要开展探讨性学习,首先教师应该是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大部分教师教育科研理念还没有得到更高的提高,思想认识过于简单,相关的系统知识掌握得比较肤浅,过于片面。据调查获悉:农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参与课改,笔者曾调查三所农村学校语文教师37人,基本涉及教改的只有5人,其中一所学校2003年至2006年有2人进行课改,到2007年只有1位在继续搞课改。37位教师中,直接从中文专科毕业的有15人,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专函授的有19人,中师(包括函授的)3人。
(2)教师流动性及流失影响了新课改的展开。由于教育行政 等原因,造成某些初中语文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而给课改造成影响。
(3)由于学校行政部门的原因,使课改对象经常处于变动过程。致使热心于改革的教师丧失课改热情。
2、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硬件短缺。新课改有时需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农村初中经费短缺,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改了就很难展开。
3、课程资源开发不足。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材一直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新课改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拓展课程资源。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才能收到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而农村初中的课程资源单一严重制约了课改的发展。
4、一些学校的新课改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一些学校的新课改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所做的课改只是层面上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上仍是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如现在许多农村初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仍在分普通班和重点班,把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投入到重点班,普通班则成了弃儿,部分农村初中重点班人数只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之五,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5、学生课外读物少,与新课标的要求的阅读量相去甚远。《语文标准》规定了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阅读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扩大了阅读范围,比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由六年级的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提高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背诵优秀诗文的量增加到80篇(5~6年级为60篇)阅读总量由5~6年级的100万字提高到不少于260万字,并明确规定“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也就是说7~9年级要阅读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九年累计,应达400万字以上。①而一些农村初中图书室、阅览室都没有,即使有也是为了应付“普九”检查而设的临时性的图书室、阅览室,学生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要达到规定的阅读量根本无从谈起。
6、一些学校领导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进行。可以这么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一些农村初中的校长,依靠各种手段当上校长后,结党营私,只为私利着想,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根本不把什么新课改当成一回事,整个学校的新课改也就成了一潭死水。近几年来就不断有农村初中校长等领导班子成员因贪污、挪用公款而被免职、甚至被判刑。
7、各种形式的上级检查,严重干扰了学校的课改。为了应付检查,许多学校挖空心思做假材料,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曾有一所学校一学期面临市省以上级别的各种检查就达七次以上。
三、造成现阶段农村初中课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新的评价标准未出台,是造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滞阻 不前的原因之一。目前中考、高考仍然是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虽然中考分数采取了等级制,但这和以前的分数评价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唯分数第一仍是各所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的终身发展根本谈不上。
2、各种简单的行政手段干扰了学校的教学。一些行政领导好大喜功,喜欢做表面文章,造成底层学校一定程度的混乱。
3、部分学校领导素质低下,管理不科学,不人性造成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教师无心教学,影响教学改革的开展。
4、农村初中缺少学习型、研究型的语文教师。许多教师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谋生手段。甚至师生感情逐步淡化,有一位初三学生在自己的周记上写道:“如今找一位给自己传授知识的教师很容易,但要想找一位育人的教师很难。”
四、解决现阶段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路
要解决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改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师资培训,是农村初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办法是鼓励在职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特别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校本教研。培训的内容因从以往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和改革理论为主转为如何把新的教育理论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主。以往的培训只是从层 面上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可以使“人人是学习研究之人,处处是学习研究之地,时时是学习研究之时”①的研究氛围。为学校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提供良好条件。
2、结合实地充分利用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应立足没有条件,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展开,哪怕是荒山、黄土坡、茅草棚,自然性也都具有它们的教育价值,具体起来要注意利用以下几个资源:
(1)充分利用地方现有资源。因为开发社会性资源在农村来讲是一件困难的事,不象城镇那么容易。因此利用地方现有资源又何偿不是一件好事?地方现有资源,我认为应当包括自然性资源和人文性资源。自然性资源,如肥沃的土地,翻滚的麦浪,金色的稻谷,碧绿的甘蔗林,弯弯的河流,漫山遍野的野花,青翠的小草等都是值得欣赏的对象,更是引导学生描绘自然景物的对象,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纯真情怀。人文性资源,如一年一度的土地庙会场,山歌会,泼水节,敬酒节,白吃节等浓厚的地方特色风俗人情。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如小品文、随笔等。以培养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在语文学习中能用自己的体验去印主和补充课文所写的内容。正确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丰富提高语文素养,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遗存,同时亦是拓展语文外延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2)校内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 内课程资源,教学挂图、广播、校园网、辩论会、布告栏、报栏甚至是教学琐事等都是校内课程资源,这些校内课程资源与正规课程比较起来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优化学校领导班子,创建高素质的领导班子,良好的学校需要好的领导班子,建立一套有效的领导考察和监督机制,使能者能上,庸者要下。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有活力的学校。
4、出台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打破以往中考、高考一考决定学生命运的评价方法,多渠道鼓励学生成长,注意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评价教师也要进行多元评价,打破以学生分数评价教师的唯一方法。
5、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和约束。建立有效的监督及约束机制,防止教育行政门可能出现的不利学校发展的作为。
6、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以缩小城乡教育者的待遇差距。吸引人才,对热情投身农村教学的人才,政府应给予多方面的照顾优待。
总之,自从新课改推行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些成就。引起了一些师生观念的变化。然而,大多数农村初中的课改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虽然是“春风已度玉门关,却不见百花盛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课改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只有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才能结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改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 余显,《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3]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2月版。
[4] 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第二篇:关于初中语文课改的反思
关于初中语文课改的反思
通过参加潍坊市课堂质量效益年以及初中语文高效高质教学模式的验收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深化语文课堂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活动中,我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变化和要求,创造性地学习和应用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模式,取得了点滴成绩,现反思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通过学习,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1、教师由“传道者”转变为“示道者”。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但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主要是“传导者”,而新课标要求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实现教育民主,因此教师不仅要“说教”,更要在工作中成为更高层次的“示道者”。
2、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等活动,掌握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语文学习技能,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职责是用教材,把教材做例子,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学会语文,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因而教师要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以实现教育目标。
3、教师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语文,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习得的。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能够
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可生成新知识新技能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鱼”与“渔”兼收并蓄的过程,而“渔”才是目的。
4、教师由“唯我独尊”转变为“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
如果没有对教育民主的深入理解,依然高高在上的对学生发号施令,或者思想深处没有将学生当作平等的人看待,那么,上述理念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教师行为。
1、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理解、尊重和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应进行帮助、指导,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与讨论。
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只有立足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才会有对学生的真正尊重;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以学生的思维考虑问题,才会发现学生独创的“亮点”,才会有真正的赏识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落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从教师对自我的态度与行为看,应是与时俱进、不断反思自省,做到愿学习、会研究、能创新。
语文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及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普及,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能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自我修养目标,成为新课程下的合格语文教师。
3、教师对同事的行为看,应该是团结合作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我们教师首先应学会“合作工作”。其基本含义有三:一是就学生问题,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二是就教材的增删、材料的把握等问题,与同科教师的切磋与商讨;三是就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指导等问题,与家长、同行及其他行业的人员的联系与交流。
三、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以下工作:
1、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苦
学”到“乐学”的转变。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教师就要把握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掌握准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便驱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而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教学中,如果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就会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师生必须采取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则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精神,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开展拓展性阅读、读书笔记展览、演讲比赛、“我来学诗歌”、“新闻发布会”、有奖征文等等。
3、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否引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主要工作如下:一是打基础,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包括四个方面(1)边阅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每周检查一次。(2)加强钢笔字练习,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作业每周展览一次。(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4)根据教材要求和年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二是抓根本,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要形成语文技能,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例如学习文言文时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即字、词、句、主要内容、特点等。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按上述要点整理笔记,及时检查、交流、反馈、完善、提高,以达到举一反
三、循序渐进的目的。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改反思
课改和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唯有不断地反思、实践、探索、总结与持续改进,才能逐步改善语文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改的真正目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改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一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二
不知不觉间课改的列快车已十年了,身为第一线的任教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本人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教学的思考促进本人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本人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新的语文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人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探索出以下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本人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新课改指导思想。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本人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本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本人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比如本人班的学生何裕鹏,语文基础差,是属于基础差的学生,本人秉着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课改新理念,本人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而且利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让这位难教的学生从心里接受一些好的教育理念,结果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慢慢地开始看课外书籍,期末考试从不合格提升为63分。有效课改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本人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本人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 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 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 5 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本人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本人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篇三
目前,正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要正确处理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五、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语文课改反思
语文课改反思
新课程改革这一理念已经深深印在每一个老师脑中,虽然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但是真正的落实情况如何呢?我想不可能很快都落实到位。新课程理念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要强调重视学生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培养。这种说法理解起来不困难,难就难在具体的操作和落实上。具体措施上该怎么办?我心里一直都没谱。很希望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能够教我具体操作。
回想自己教初中语文这一年多来的过程,感觉自己的课堂所推进的课改进城自己都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因为我总感觉自己连最基本的课还没有上好,还怎么来谈推进课改。前些天和我们这别的学校的语文老师一起去开封教育学院听了三天的省优质课,回来后感觉自己收获不小,在新课程改革方面获得不少启示。感觉收获最大的是:语文教学要把握好一个理念就是——眼前有所学,考试有所用,终生有所益。语文课要上得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现代文要重视文本解读,重视朗读训练,重视品读课文。一节语文课,首要解决的是生字词的问题,不仅要会读会写,关键还要会用,会造句;其次要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来,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梳理文章脉络,摸清文章结构层次;再次要掌握文章的一些重点语段或语句,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和品位。最后,能够总结一节课所学要点,分别从写作手法,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归类整理。语文学习,要学会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通过语文的学习,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
自2008年我校实施课改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既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很是热闹,可是热闹过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屡见不鲜,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新课改中的浅显感悟。我们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不断地反思、更新、突破,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