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人性化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人性化教育
论文作者姓名: 丁仁富,男,1972年2月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文化,小学高级教师,现工作在农村小学。
论文关键词 :城乡教育的差别 农村教育的优势 人性化教育 阻力 做法 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人性化教育
论文摘要:农村小学教育和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 一是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二是师资。三是生源。
生源少,正是农村教育的优势。实施人性化教育才是农村教育的希望和出路。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去做呢?
一、理论和实践脱节。
二、全社会对教育的偏见。
三、农村小学校长和教师没有得到专业引领。
在农村小学推行人性化教育势在必行,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人性化教育为学校的办学方向。二,要合理分配教师资源。三,课堂上实施小班化教学。四,做好配套改革,减轻教师的负担。五,做好家校联谊,取得家长和村里的支持。正文:
近年来,我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和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作为一名小学农村教师,自己深有体会。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城里小学高楼大厦,农村小学变化不大,虽有个别学校因危房改造等个别原因盖起了教学楼,但教育教学设施仍和城里的小学没法比。农村小学自96年普九以来,教育教学设施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和补充。
二是师资。城里老师的待遇高于农村,受尊重的程度好于农村,在教师分配之初,教育行政部门就偏向城里的小学,有能力的教师和有关系的教师留在了城里。分配时,城里小学教师的质量就比农村小学的好,数量上也比农村小学的多。分配之后,因为城里老师占有的教育资源比农村的优越,城里老师的成长和进步比农村学校的当然就大。如此一来,城里老师和乡下老师的差别就越来越大,城里小学的师资比农村小学的要好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生源。城里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素质普遍高于农村,城里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城里乡下的学生自然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一些先富起来的和先觉悟的人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纷纷给孩子往城里转学。农村小学的生源问题,更成了大问题,不光生源不好,而且越来越少。城里小学的班额越来越大,有的达到一个班80多人,农村小学的班额却越来越小,有的一个班只还有10多个学生。一个学校,6个年级6个班,学生在100--200之间的学校在农村占很大的比例。
农村的孩子也是孩子,农村也需要好的教育,而眼下,政府又不可能把农村的每一处小学都建设成“实验小学”,城市农村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农村小学教育的希望和出路的问题。
农村小学的客观条件比城里的差,农村小学的教育就一定比城里小学的差吗?很多悲观的农村小学校长、教师和社会人士也许会默认这个结果,但我觉得未必。因为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如果农村的小学教育不跟着城市跑,把眼睛放在农村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之中,承认现实,然后立足现实,扬长避短(我们现在是取长补短),发挥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农村小学一定会有所作为,农村的孩子在农村一样可以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那么,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呢?优势就在生源少上。
农村小学一个班只有十几或二十几个人,从因此而得到的学杂费上看,这是农村小学的劣势。
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现在提倡的是“人性化教育”。什么是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怀,培养一个人独特的发展,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人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人性化教育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内心世界。人性化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
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每一个学生,然后对学生因材施教。要想做到这一点,学生越少,越容易进行。反之,学生越多,进行人性化教育越困难。
如此看来,生源少,正是农村教育的优势。实施人性化教育才是农村教育的希望和出路。
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去做呢?农村教育为何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理论和实践脱节。对人性化教育的研究,理论家一味地研究理论,这些理论还没有同实践相结合,或者说,这些理论只在部分地区或学校同实践结合了。
二、全社会对教育的偏见。为什么让孩子接受教育?应该让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怎样让孩子接受教育?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在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目的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有些人虽然摆脱了,但又陷入“让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将来有个好职业”等思想的圈套。全社会对教育都有些急功近利,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太多,直接后果就是使教育成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越来越厌学。
三、农村小学校长和教师没有得到专业引领。在农村工作的小学校长和教师长期工作在农村,看到了农村教育的弊端,但没有及时得到专业引领,他们看不到改进的方法。时间长了,农村教师只好把教师仅仅当成职业来看待,不愿改革。农村小学校长只好把校长当成“官”来看待,认为别人这样当校长行,自己这样当校长一定也行,不思进取,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想去适应教育的新形式。
在农村小学推行人性化教育势在必行,现在缺少的是“先吃螃蟹的校长”。如果有人敢并且想先吃这个“大螃蟹”,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人性化教育为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性化教育,就是学生最需要的教育。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和老师就给学生什么。
二,要合理分配教师资源。班额小,学生少,配备的老师的数量就有限。以我们这里为例,一所200人以下的完小,一般配备9个老师。目前,大部分学校是这样分配老师的,一年级二年级需要老师包班,也就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三四五六年级安排四位老师教语文同时任班主任,三四年级的数学需要一个老师教,五年级的数学需要一个老师教,六年级的数学需要一个老师教。科学、思品、社会、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要全部再分给三四五六的老师。仅从教师任课上看,目前的学校把语文数学两学科当成了主科,老师们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语文数学的学科教学上,至于其它学科,特别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音乐、体育、美术形同虚设。连素质教育要求的开足开齐课程都达不到,学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更不会被老师重视了,学生蜕化成了工具,不越学越厌学才怪。我认为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让老师与学生交朋友,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然后注重语文数学以外的学科的教学。9个人可这样安排,一个老师教音乐,一个老师教美术,一个老师教体育,剩下的6个老师分剩下的课,可采用一个老师任一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兼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个老师任一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兼另一个班的班主任,三四五六年级参照一个年级的做法分课。
三,课堂上实施小班化教学。农村小学是自然的小班,不用控制,在课堂教学上要实施小班化教学。小班人数少,老师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每个学生有更多被关注的机会。孩子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接触就多。孩子得到的锻炼就多,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也就多。可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而且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更好的备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人!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分成设计a、b、c三个层次符合学生不同的需要。
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来自网上)
1、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主持)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
四,做好配套改革,减轻教师的负担。实施人性化的教育,要建立人性化的校园文化,要建立人性化的人际关系,要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学校要为教师着想,教师要为学生和家长着想。而这一切都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让老师以教为乐,让学生以学为乐,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到学校中来。对教师来讲,要改变现有的评价手段,引导教师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备课,有人批判当前的老师写了一辈子教案,但教育教学的能力一点都没有提高。我认为不该为写备课本浪费老师的时间。可以搞备课改革,怎么改,备课本不使用表格式的,就用白纸,只要写清每堂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后有何感想就行。
五,做好家校联谊,取得家长和村里的支持。实施人性化教育一定要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支持,因为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学校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对小学生来讲,特别是要有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分工合作,才能把孩子培养好。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不是很默契,有时候甚至出现相左的情景,这不好。作为学校要经常把家长请到学校来,让家长为孩子的教育出谋划策,毕竟,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何况,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父母的素质也需要提高,谁来帮助他们,我认为学校有这个责任。
该在农村推行人性化教育是一回事,在农村扎扎实实地推行人性化教育是另一回事,如果推行,一定会碰到许许多多的想不到的事情,至于会碰到哪些事情,应如何解决,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愿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有识之士做些研究和实践,要记住:时不我待。
第二篇: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
山东万通职业培训学校,经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一家以汽车维修为主的学校。自92年创办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不断进取创新与开拓,现已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汽车维修专业学校。山东万通职业培训学校始终遵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服务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振兴教育为己任,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突出办学特色,推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上万名的汽车维修精英人才。
山东万通学校诚信办学,重质量,讲信誉广受社会赞誉,曾被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诚信学校,在取得众多的荣誉基础上,我们狠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学员分配到山东省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省委机关汽车修理公司、郑州美欧达汽修公司、大众汽车服务站、福特汽车服务站、别克汽车服务站、奇瑞服务站、东风标致服务站、吉利服务站、本田服务站等全国多家汽车修理厂、汽车4S店及美容连锁机构担任汽车服务经理.技术总监.车间主任.站长等主要职务。
山东万通职业培训学校现开设有汽车维修、汽车电工、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钣金、汽车喷漆、汽车电控、自动变速器.等自主研发了专业汽车发动机,电路,电控的教学试验台、电教板等。实际维修经验丰富的讲师,教授授课,单人单机动手实习操作,达到独立组装,排除故障的能力。
万通学校以“教育促管理、以管理提高素质”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生活、懂得做人,完善德育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就业质量,促进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优势,创建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和育人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白领气质、蓝领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真正使有壮志的青年经过万通学校的培训做到“技术精 天下行”。
万通学校始终如一坚持口碑办学,09年又引进一些高级实习设备,始终坚持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办学注重质量,始终如一坚持党的技能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还拥有一批过硬的师资力量,都是全能金牌教师,都是学员信赖满意的教师,在万通学校“师爱生,生敬师”,处处都是和谐的氛围。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白领气质,蓝领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
第三篇: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
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
摘 要: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怀,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着过度管理、生活指导滞后、学习负担过重等一些非人性化的表现,但人性化才是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应然走向和最终选择。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人性化
在学校教育中,最有效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人性化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底线、以关爱为核心的教育。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教育靠的是精神的培育和灵魂的感召,仅靠生硬的制度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一、人性化教育的理据
古希腊智者派创始人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确立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席勒在《人本主义研究》中说:“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1](p13)席勒的论述表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基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自此,西方人性化教育思想便开始发展,并一度兴旺。裴斯泰洛齐、卢梭、杜威乃至雅斯贝尔斯等教育思想家们对此也作出过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而早在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就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本性提升为第一,体现了中国儒家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即“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近代,马克思也对人性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体。因而,人必然有各种物质需求,以满足人的生存的需要。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类的存在物;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2]。可见,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固有”。由此观之,人性化思想古已有之,而且逐步完善。
所谓人性化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它充满了人情味,提倡了高尚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一种理念,是针对教育者而言的一种理念和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原则、方法、方式、策略。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按照人性发生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幸福为最高目标,开展符合人性的教育,它所针对的是非人性的教育。[3]它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条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从而在受教育者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4]学校教育人性化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其一,学生的各级各类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需要;其二,发展心理学中所总结出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学校而言,主要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5]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的非人性化表现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伴随农村地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出现的,其在化解农村教育难题、解决发展困境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细观之,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非人性化的倾向。
1.过度管理
寄宿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学习生活,在校的时间比普通小学生长得多,因此,寄宿制学校的最大压力就是学生安全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很多学校采取了全封闭的管理,白天锁住大门,夜晚有专人查夜,不让学生走出校园,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单调的学习生活公式上。这种过度管制,使学生对校园外世界的了解受到限制,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和条件补充更多课外知识,有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发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
2.生活条件简陋,生活指导滞后
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宿设施和食宿供给,从数量、质量以及满足寄宿生的正常生理需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食宿等生活条件存在着诸多卫生、安全隐患。学生宿舍建筑陈旧,许多是过去的教室、办公室等其他用途的房屋改建而成,缺乏洗漱和厕所等设施。一个房间要住几十个学生,以“大通铺”为主,许多还是两个学生挤一张床。[6]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为寄宿生配备生活教师,而配备了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在对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只能忙于日常劳动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
3.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校为了减少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加大了上课量和作业量,让学生整天泡在书本和作业里头,部分学校甚至还上晚自修。学生全天学习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甚至低年级的住宿生也是如此。[6]这样虽然大大减少了学生发生意外的可能,但让学生每天维持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4.心理状况普遍不良
农村寄宿小学生与父母长期不在一起,很可能使孩子产生情感问题、性格缺陷。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都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需要父母的家庭关照,因此其身心健康状况更加堪忧。心理状况不良还表现在寄宿生超负荷的学习、严格的管制、生活住宿条件不好等因素使他们精神状态长期保持紧张,而且由于寄宿学校一般学生数量多,班级规模大,住宿条件拥挤,也造成了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紧张,加重了寄宿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人性化———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应然走向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所以说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早在古希腊时期人类教育就有了人性化的丰富土壤。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和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非人性化只是暂时的现象,人性化才是教育的应然走向和最终选择。那么,怎么才能重现教育的人性化呢?
1.实行人性化的寄宿管理
人性化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因为其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底线、以关爱为核心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人只能用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用心灵来感召。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寄宿生管理方式,彻底摒弃冰冷、死板的看管方式,认识到对小学生的体贴、关爱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和影响。让关爱与教化贯穿始终,使小学生在得到家庭般温暖的同时,也从中受到教益。针对目前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生活教师素质较低的现状,要切实地提高对生活教师的素质要求,生活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还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真正从“服务育人”的宗旨出发,注重自身品质修养,给孩子一个好的行为榜样,从而使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更富有成效。
2.加强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要利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采取多种形式,调节小学生心理,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够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逐步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和谐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完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让每位教师认识到,在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心理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校园活动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表明,儿童的天性是玩中乐,要在各种各样愉快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并且按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寓教于乐,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不感到寂寞,而且能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锻炼能力,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开展读书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各种兴趣小组等。同时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留守学生,真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设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其对学生有着导向、规范、约束、激励、潜移默化的功能。对于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小学寄宿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在上学期间生活、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环境,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灵的陶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学生满意于所处的校园环境时,他们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会自觉地将学校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行动。因此,农村寄宿学校要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引导小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细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建立团结、合作、友爱的同学关系;依据农村学校自身条件,逐步增加一定量的图书、卡通画等,引导学生自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娱乐;要有适当的体育、音乐、美术设备,供小学生使用。还要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用环境来熏陶人,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5.家校及时沟通
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寄宿小学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实地体验,如举办家长接待日活动,家长到学校可以体验和感知寄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学校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寄宿学校的长远发展群策群力,取得良好互动效果。学校定期要把小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便随时了解其思想动态,迅速处理他们在生活、思想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愉悦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获得安全感、尊严感、发展感和成就感、。
总之,人性化是把人作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即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健康成长。虽然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自身条件所限,短期内一些与现代教育不相和谐的现象可能会继续存在,但笔者坚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性化必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应然走向。
参考文献:
[1] 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6.[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 张海钟.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J].甘肃理论学刊, 2005,(5).[4] 谈红.从人的本质属性谈教育管理的人性化[J].江西社会科学, 2003,(2).[5] 张海钟,马红霞.学校教育的人性化及其实现[J].教育评论, 2002,(2).[6] 王远伟.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问题的探索和反思———以内蒙古三个旗县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9).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六岁或七岁至十一岁或十二岁的孩子所出的学龄初期的在学校教育。农村孩子主要是在七岁的时候进入学校学习,因为农村条件关系,农村的孩子没有在学前进入幼儿园之类的机构学习的机会,所以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许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之所在。
现在农村小学教育缺老师是众人所周知的,农村的条件比较差,是很多从教人员不愿到农村任教,即使国家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条件,也无法吸引老师到农村去任教。所以现在的农村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两个老师,一个老师要完成几个年级的课程,这使得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退步不前,很多时候只是“赶鸭子”式的教学,很多小学生学到小学毕业还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和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甚至比“应试教育”还差很远。老师的负担过重,自然在教学方面难完全的投入,学生当然学不到东西。
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采用赶鸭子式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管学生成绩如何,都不能留级,只能一直往上走,因此很多学生一级没有学好,下一级根本就无法学习,老师也未与正确的指导,导致现在学校教育质量之差,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小学可谓一个孩子学习开始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但是现在的小学老师很学生都不重视,我曾遇到过小学六年级毕业还不能完整的阅读一篇课文,很多字词都不知道,也遇到过加减乘除都不会的学生,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真是让我们不敢恭维。
七岁到十二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记忆力也是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期如果不好好的引导的话,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而这段时期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时候对他们施与正确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路或有个很好的铺垫。
小学教育存在这样的弊端还在于农村的条件实在太差,没有好的教室,更没有好的桌椅,寒冷的冬天在冰冷的教室学习,作为孩子的他们怎么会想那么多呢,他们那时或许期待的是早点放学回家呢。所以要改善农村教育,就要给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国家每年都有拨款来修建学校,但是收效甚微,现在的农村的学校依然破旧不堪。这是农村教育差原因之一。
如今的农村教育存在的弊端还不止这些,这里不一一指出,但是我们都期望这样的弊端得到改进,也期望农村教育早日走出“赶鸭子”式的教育模式。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初探
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初探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近年来,我校结合农村小学实际,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办法,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科研,教师们投身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批教学骨干迅速成长,教师队伍正向专业化迈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下面,我就农村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谈一点体会。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四个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科室工作职责》《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确定了“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并积极争取上级(教研室)的指导,从选题、申报立项、制定方案开始就步入发展的正轨。
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了两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为科研保驾护航。
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学校教科室指导课题组每学年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大型的问卷调查,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再写出调查报告,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周一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体现,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学校规定每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活力,即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引入激励机制,开展课题研究赛课活动。我校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近年,我们将赛课同课题研究相结合,在赛课的同时举办“科研周”活动,听课后教师们结合课题和自身实际认真研讨,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可以说教育科研的氛围是越来越浓。通过赛课,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探索热情,一些青年教师在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周期。举办课题研究实验班。为搞好“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确定中心校三年级为实验班级,抽调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还专门为该年级定做了新型的课桌凳,每桌可坐3~6人,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关研究人员要及时做好实验的记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实验班的举办将有力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是教导处的总结,每次大型的研究实践活动完后,教导处都应会同主研人员根据事前的活动目的,针对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闪光点”,我们鼓励大家运用理论知识,大胆探索,及时提炼总结,每期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经验论文一篇以上,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并且进行论文评选,将优秀的论文汇编成册。
强化成果意识。注意课题资料的搜集、管理与应用
在课题确立以后,搜集资料就成为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的实施过程就是资料的搜集、积累和消化的过程。搜集资料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及时、有用。研究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原始资料涉及研究的方方面面,应该确定专人保管,必须按时间顺序分类登记造册管理。这些资料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要长期妥善地保管,使之在交流、检查、评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大家又一起站在了起跑线上,作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小学,只有抓住课改这个契机,加强教育科研,落实管理,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才能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前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