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州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四)

时间:2019-05-12 05: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台州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台州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四)》。

第一篇:2014年台州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四)

2014教师资格考试于11月2日考试,中公教育为您考前做出一下模拟题,欢迎您点击做题: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答案】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

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参考答案】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参考答案】

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1)复习要及时;(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二篇: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

试题四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 时间:2014-10-09 11:16:57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21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

(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第三篇: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

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

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

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

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答案】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参考答案】

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1)复习要及时;

(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

(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

(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3)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训练,注重运用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4)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如下:进行德育应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实际出发,要重视训练和强化。这样才不会导致德育与实际的脱节。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

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不正确。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

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第四篇: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6)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6) 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

A.知识水平B.能力水平C.学习状况D.心理状况

2.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A.加涅B.布卢姆C.波斯纳D.罗森塔尔

3.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D.任务促成的纪律

4.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发散思维B.推测与假设C.好奇心D.独立性

5.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至50年代

 C.20世纪60至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

6.按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的成熟年龄是()。

A.3岁以前B.3岁左右C.5岁D.7岁

7.教师评分的相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常模参照评价

8.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是()提出的。

A.布鲁纳B.布卢姆C.布鲁巴奇D.波斯纳

9.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

10.完形一顿悟说的创立者是()。

A.加涅B.布鲁纳C.苛勒D.奥苏伯尔

11.“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

12.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

13.“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的教育目的论。

A.宗教神学B.科学本位C.社会本位D.个人本位

14.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B.劳动

C.共青团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16.德育过程中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的组合方式是德育过程的()。

A.内容

B.结构

C.层次

D.方法

1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18.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

C.规章制度

D.教学规则

19.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教学原则相一致。

A.学不躐等

B.长善救失

C.学而时习之

D.不愤不启,不非不发

2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1.指导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依据是()。

A.课程内容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课程设计

22.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称为()。

A.教学方法

B.教学模式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式

23.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的教学方法是()。

A.讲述

B.讲演

C.讲读

D.讲解

24.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知识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

C.培养学生品德

D.关注个性发展

25.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

A.根本途径

B.基本途径

C.唯一途径

D.全部途径

26.下列属于人格测验的是()。

A.智力测验

B.创造力测验

C.成就测验

D.兴趣测验

27.在学习策略训练中,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嚏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这种模式是()。

A.程序化训练模式

B.完形训练模式

C.交互式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

28.在掌握学习理论中,认为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评价项目的()。

A.20~30%

B.50%~60%

C.60%~70%

D.80%~90%

29.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反思

30.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巴甫洛夫

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功一力×距离”是懈决问题学习。

2.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3.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4.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5.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6.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所以教育只能完全依附于政治经济制度。

7.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8.考试时为照顾部分落后学生,应尽可能降低试题难度和分量。

9.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

志的产物。

10.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3.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4.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

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内容对小王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

2.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请分析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一般采用教师自编测验的方式。

2.C【解析】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

3.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促成的纪律的具体解释。

4.A【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5.D【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6.B【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7.D【解析】相对标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构成一个常模参照评价。

8.C【解析】布鲁巴奇提出了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

9.C【解析】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由此引起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应。

10.C【解析】苛勒通过黑猩猩解决问题的实验提出了该学说。

11.D【解析】题干是陶冶法的典型例证。

12.B【解析】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13.A【解析】题干是宗教神学的教育目的观的核心论点。

14.A【解析】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而且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因此,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15.B【解析】奴隶社会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学校,也开始有了教师。

16.B【解析】德育过程是由各种不同质的要素组合而成的,它们的组合方式就是德育过程的结构。

17.D【解析】题于是对说服法的具体解释。

18.C【解析】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9.D【解析】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A属于循序渐进原则,B属于因材施教原则,C属于巩固性原则。

20.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过程,有时快有时慢。

21.C【解析】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22.B【解析】由教学模式的概念可知。

23.D【解析】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

24.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t船识和基本技能。

25.B【解析】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6.D【解析】兴趣测验属于人格测验。

27.B【解析】略。

28.D【解析】略。

29.B【解析】自尊、自爱、自豪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

30.A【解析】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

二、辨析题

1.错误。理由:题干所述为规则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2.错误。理由:当新情境与定势一致时,定势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3.错误。理由: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4.正确。理由: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学习的诱因。

5.错误。理由: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上位学习。

6.错误。理由: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7.正确。理由:一节课内完成两项以上任务的课就是综合课。

8.错误。理由: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是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如果像题干所述,就得不到学生的真实信息。

9.错误。理由:虽然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哲学观点,但它也是对社会历史条件的反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

10.正确。理由:关键期就是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

三、简答题

1.(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问、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1)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2)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3.(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2)教师资格和任用。(3)教师的培养和提高。(4)教师的待遇和激励。(5)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4.(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基础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本学科方面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以便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

(2)广博的知识领域。具备渊博的知识,对于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

(3)必备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师只有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切实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对学生学习风格、兴趣、需要、潜力、困难的洞察力以及全套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技能。这种知识是教师在对本体性知识深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而形成的。

6.(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内容,建议小王改变这种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应该按照以下策略进行学习:

(1)复习策略:在遗忘尚未产生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①复习的时间:应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②复习的方式:适度过度学习;③复习的方法:要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如尝试背诵法。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

(2)组织策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如群集。

(3)运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构建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2.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薪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作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第五篇:2014浙江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zj.zgjsks.com

2014浙江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

析一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2014浙江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A.劳动 B.模仿 C.学习D.本能

【答案】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盂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品德教育 D.教学管理

【答案】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A.进行个别教育 B.组建班集体 C.建立班级秩序 D.指导学生学习

【答案】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zj.zgjsks.com

4.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答案】A。解析: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专题:

http://zj.zgjsks.com/zg/2014jszg_bs/?wt.mc_id=bk11904

5.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A.《大学》 B.《春秋》 C.《学记》 D.《论语》

【答案】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6.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A.认知过程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答案】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7.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zj.zgjsks.com

D.发展性

【答案】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8.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A.人格型和行为型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行为型和情绪型 D.情绪型和人格型

【答案】B。解析: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9.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是()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答案】B。解析: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10.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

zj.zgjsks.com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11.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 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说明情绪具有()功能。

A.适应 B.动机 C.信号 D.组织

【答案】D。解析: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12.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答案】B。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3.“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 人。”这体现了()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内发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华生,他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14.德育的永恒主题是()A.政治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zj.zgjsks.com

C.理想教育 D.生存教育

【答案】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15.强迫症的矫正方法是()A.行为疗法 B.森田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法

【答案】B。解析:矫正强迫症的方法是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16.逆反心理出现在()阶段。A.中学 B.小学 C.幼儿 D.大学

【答案】A。解析:逆反心理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

17.学校课程通常以()的形式出现。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A。解析: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8.“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了()

zj.zgjsks.com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C。解析:略。

19.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自觉地关注()A.教师 B.生存 C.学生 D.教材

【答案】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其中教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20.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A.丘脑情绪理论 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二、辨析题

1.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答案】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zj.zgjsks.com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4.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经验课程的的优点。【参考答案】

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阶段与培养的方法。【参考答案】

(1)班集体形成的阶段:①组建阶段;②形核阶段;③发展阶段;④成熟阶段。(2)班集体培养的方法: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简述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参考答案】

zj.zgjsks.com

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有:(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

4.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参考答案】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 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题的准备只用了l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材料三: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参考答案】

(1)从教育的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体现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备好了课,教师便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了解透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把备课看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师与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师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备自我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要想教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一份教案的问题,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此外还包括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等;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zj.zgjsks.com

(3)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态置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材料一:一篇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报告显示,有一半的老师认为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材料二:在一节政治课上,老师在认真的讲课,还时不时地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而学生有一部分在学英语,一部分在看小说,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在交头接耳,老师忽然意识到了学生的情况,说把你们无关的东西收起来,否则我就下去收走。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讲的课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照本宣科,还不如直接划重点算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考答案】

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教授方法单一,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3)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4)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互动,依然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角色,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做到:(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下载2014年台州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台州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