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事诉讼法 文献综述
09法学(2)班李春鹤20091301310059
论民诉中的证明责任
09法学(2)班李春鹤
【摘要】证明责任实质上就是败诉的风险,哪一方当事人对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哪一方就负担因事实真伪不明引起的败诉风险。由此就引出了以一定的标准分配证明责任的问题。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民事诉讼理论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分配 证明评价 限度
【正文】
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收集或提供证据的义务,并有运用该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举证责任制度最早产生与古罗马法时代。罗马法的就举证规则在历经中世纪的寺院法的演变之后,到了德国普通法时代确立了原告就其诉讼原因的事实为举证,被告就其抗辩的事件事实为举证的一般原则。且采取宣誓制度作为法官解决疑难案件的配套和补充制度。中国主体上属于大陆法系类型的国家,而作为举证责任分配学说的法律要件分类说是罗马法举证责任分配法则在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结合本国国情,在当代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对其发扬光大,并不断发展而增添充实新的内容,反映出社会主义民事诉讼的特色。
证明责任作为一种规范,是基于作为裁判基础的法律要件事实在作出裁判前存在真伪不明的状态,一般由当事人一方因此承担裁判上的不利后果。
我国学者赵永贵(2008)认为,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请求消灭的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当事人因法院不适用以该事实存在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而产生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的负担。民事诉讼法设置证明责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法院拒绝裁判。这是因为,在司法最终解决原则下,国家不容许法院拒绝对民事纠纷作出裁判。从认识角度
09法学(2)班李春鹤20091301310059 出发,无论是在辩证主义还是职权调查主义,民事诉讼中均难免出现案件事实处于真假不明的情形。虽然法院对事实的真伪无法作出主观确定,但不能以此为由拒绝对案件作出裁判。所以,客观形势要求法院通过一种装置将真伪不明的事实拟制成“真”或“伪”并作出裁判。证明责任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在真伪不明时,法律上规定由谁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后果就是所谓证明责任的分配。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在证据制度和证据立法方面尚不完善,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当然也有极为例外的情况,例如日本学者新堂幸司(2008)提到,假如原告依据买卖合同提起诉讼,请求被告支付价款,被告则提起反诉,请求被告交付买卖标的物,由于原、被告双方的诉讼请求均建立在买卖合同成立这一法律事实之上,所以双方在各自的诉讼中,都要对合同成立这一事实负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作为一种裁判规范,一种法律机制,有必要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
我国学者霍海红(2008)就认为,证明责任机制作为解决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进行裁判的法律技术和方法,尽管意义重大,但它毕竟有着自己的限度。它存在着事实拟制的“错误”,存在着被扩大化使用的危险,必须不断履行自己的说服义务,以及作为制度可能牺牲个案中的正义等等。只有认识到这些限度,我们才能真正明确其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些限度,我们才能真正在合理的范围内恰当的运用它。
证明责任的主体是民事诉讼中的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法官为主体的证明评价,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密切的关系。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段厚省(2007)认为,证明责任和证明评价这两种证明制度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当事人对其主观的证明责任的充分履行,可使法官的证明评价活动更加顺利;而当事人客观的证明责任的承担,则为法官证明评价活动减少负担。当事人对其所主张之事实是否履行了证明责任,是由法官通过证明评价来判断的。
证明责任实质上就是败诉的风险,哪一方当事人对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哪一方就负担因事实真伪不明引起的败诉风险。由此就引出了以
09法学(2)班李春鹤20091301310059 一定的标准分配证明责任的问题。证明责任的分配,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民事诉讼理论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国内的法学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我国学者孙益刚(2007)认为,因可资利用的证据有限,要件事实存否不明的诉讼状态无可避免。当事人从而面临有利于己的法条不被法官适用的风险,是谓证明责任。从法律条文的构造来看,证明责任的性质乃法条不适用之结果。而法官依据什么规则判决当事人承担不利益的后果即证明责任分配的问题则是一切争议的焦点。因设立独立的证明责任规范毫无实益,所以应完善实体法的法条构造。
分配证明责任的意义在于更好地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使得诉讼得以顺利地快速地完成。因此,分配证明责任需要一定的依据。
我国学者夏良田学者(2008)指出,证明责任的科学分配,应当充分体现发现真实真相、实现公平正义和诉讼效率的司法理念,并尽量做到几者兼顾。在审判实务中,法官在法律或者司法解释等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当主要根据证明对象证明的难易程度、证明主体的证明能力、证明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如证据所持或证据距离)、立法目的及其价值取向、盖然性等最基本的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确定证明责任的具体分配。
证明责任的含义中指出,当事人因要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承担裁判上的不利后果,而与之相关的主张责任则是,当事人须应承担因其未主张而带来的不理裁判后果。两者在结果上存在一致性,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国学者龙云辉、段文波(2008)认为,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主张责任与证明责任的标准,也必须以正确认识主张责任与证明责任的相互关系为前提。割裂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割裂主张责任与证明责任,将会有损我国民事司法实务的安定性。如果说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乃是民事诉讼的“两驾马车”,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则不啻为民事诉讼法理论的“两个车轮”。两者之分配统一于要件事实理论,统一于作为裁判规范的民法,并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必将共同为民事诉讼法的顺利适用保驾护航。
此外,推定与证明责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推定类别的不同,会对证明责任带来不同的影响。推定可能引起证明责任的转移或可直接证明特定
09法学(2)班李春鹤20091301310059 事实的证明责任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等等。
我国学者胡恋梅(2007)认为,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因推定种类的不同而需辩证分析。不可反驳的法律推定是直接导致实体法律后果的规范;法律推定实际上就是证明责任规则,它直接将证明推定事实不存在的责任分配给受推定不利的一方当事人,而并非免除主张推定事实一方的证明责任;事实推定仅转移提供证据的责任而不会改变证明责任的分配,在实践中需谨慎使用。我国立法应该完善对推定的规定。
关于证明责任规范,在其他大陆法系国家都有很详细的规定,以立法较为完备的德国法为例。
我国学者吴永新(2007)指出,从德国法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⑴ 鉴于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中的主要问题,举证责任原则就不仅仅只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它还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整个司法诉讼程序。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总是要考虑,应向谁索要证据以及怎样取证。
⑵ 德国法的举证责任原则是从法律构成要件为出发点的。这有其合理性。因为谁依据法律主张权力,就必须为法律所规定的前提条件提供证据。同时,法律还必须维护它的公正性。当按照法律要件说要求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明显有悖公正的尺度,就必须允许例外出现。源于风险领域归属的举证责任原则和事实推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
⑶ 举证责任问题不是德国法所特有的问题。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内容。任何国家的民事诉讼法都避不开举证责任问题。鉴于德国法关于举证责任的原则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它应该对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具有借鉴意义。
就目前我国证据制度和证据立法的现状来看,关于证明责任的定义、规范以及运用规定的还很不完善。
我国学者花育萍(2008)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的含义不全面,第六十四条只规定了“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对当事人未提供证据或者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形没有涉及。审判实践中,在当事人不能提供证据或者不能提供充分证据时也不敢作出判决,甚至在事实真伪不明时回避裁判、拒绝裁判或久拖不决,违背了“法官不得拒绝裁
09法学(2)班李春鹤20091301310059 判”的司法原则。《证据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基础上借鉴理论界的成果,在第二条对举证责任的含义作出了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所以,我国举证责任制度就包含了两层含义:(1)当事人举证及证明责任;(2)当事人的证据风险责任。第一层含义涉及举证责任分配标准问题,第二层含义涉及法官在何种情况下适用举证责任原则进行判决。
【结束语】
证明责任在整个民事诉讼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中作用,故而被法学界学者称之为“民事诉讼的脊椎”。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立法以及证据责任规范,应以一下几个方向为切入点:
(一)认识到证明责任的适用限度,使其在合理的范围内恰当运行。
(二)明确证明责任与证明评价的制约关系,更好地发挥法官的裁判权。
(三)证明责任的分配要兼顾体现真实真相、实现公平正义和诉讼效率的司法理念,综合证明主体的证明能力、证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等多方面考虑来确定证明责任的分配。
(四)正确处理主张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民事诉讼法的合理适用。
(五)慎重使用民诉中的法律与事实推定,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09法学(2)班李春鹤20091301310059 【参考文献】
赵永贵,2008,《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A ],黑龙江省密山市人民法院。新堂幸司,2008,《新民事诉讼法》[M ],法律出版社。
霍海红,2008,论证明责任机制的限度[J ],《当代法学》第3期。
段厚省,2007,论证明责任与证明评价的相互制约[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第4期。孙益刚,2007,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争议及启示[J ],《政治与法律》第6期。夏良田,2008,证明责任分配的主要依据[J ],《西部法学评论》第4期。
龙云辉、段文波,2008,略论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的相互关系[J],《法学评论》第3期。胡恋梅,2007,民事推定与证明责任之关系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第1期。吴永新,2007.,《德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A]。花育萍,2008,《浅谈民事举证责任》[A]。
第二篇: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名词解释
1.传来证据:也称“派生证据”,指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经过转述、传抄、复制、复印的第二手的证据
2.径行裁判:合议庭通过阅卷、调查、询问当事人,在全部事实核对清楚后,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直接作出裁判的审理方式。是二审中的一种审理方式
3.回避: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的情形时,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制度
4.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免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使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顺利执行,依申请或依职权对有关财产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5.既判力:即实质确定力,指生效民事判决对诉讼标的之判断对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等所产生的约束力
6.诉讼承担: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法定事由的出现,一方当事人将其诉讼权利义务转移给他人,由他人承担原当事人已经开始的诉讼
7.诉讼担当:指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或者法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代表他人的利益,就因该实体权利或者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纠纷而提起诉讼,所受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来民事主体的情形。
8.书证: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9.物证: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价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10.移送管辖:指某一个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依照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11.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向法院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
12.高度盖然性:指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后,在内心有相当大的把握相信该事实已经发生,并且已经发生的可能性大于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简答题
1)简述非涉外案件协议管辖的条件
1.在审级上,协议管辖仅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
2.在案件类型上,协议管辖只限于因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提起的诉讼
3.在表现形式上,当事人应以书面合同的形式选择管辖法院
4.在选择范围上,仅限于本案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和标的物所在地的法院
5.在管辖类型上,当事人只能协议变更第一审的地域管辖,而不能协议变更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
6.协议管辖只允许当事人选择明确且唯一的法院,否则无效
2)简述移送管辖A与管辖权转移B的区别
1.B是指有管辖权的法院将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原来没有管辖权的法院,所转移的是案件的管辖权;
A是指无管辖权的法院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移送给它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所移送的是案件而不是管辖权
2.B是在上下级法院之间进行的,是补充级别管辖的一种规定;
A除涉及级别管辖的情况外,一般仅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是落实地域管辖的一种规定
3.B依管辖权转移的规定,当上级法院将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时,下级法院必须遵从,这是审级制度和权限所决定的;而下级法院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须经上级法院准许,下级法院没有决定权。
A一般是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的,不需要经过上级法院批准
3)简述诉讼终结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撤销申请的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4.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4)简述证据的法定分类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8.电子证据
5)简述民事判决和民事裁定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A民事判决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实体问题
B民事裁定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2.法律根据不同
A民事判决所依据的是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
B民事裁定只能依据民事诉讼法
3.形式不同
A民事判决必须采用书面的形式
B民事裁定既可以采用书面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的形式
4.制作的时间不同
A民事判决只能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
B民事裁定可以再诉讼的任何阶段作出
5.上诉的期限不同
A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日
B民事裁定的上诉期限为10日
6)简述诉讼中止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7)简述无需证明的事实
1.自认的事实
2.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3.推定的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8)简述缺席判决的法定事由
1.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2.无诉讼行为能力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3.法院裁定不准撤诉后,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9)简述送达的方式
1.直接送达
2.留置送达
3.委托送达
4.邮寄送达
5.转交送达
6.公告送达
10)简述财产保全解除条件
1.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2.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3.申请人在财产保全期间请求撤回申请并经人民法院统一的4.财产保全裁定经被申请人申请复议后被依法撤销的5.被申请人已自动履行了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汇总所确立的义务
论述题
论新民事诉讼法中的诚信原则
论中国的司法改革
第三篇:民事诉讼法[模版]
《父子诉讼》与《<霍元甲>遭起诉》的观后感
-------关于民事诉讼的理解与认识
本节民事诉讼法课我们观看了《父子诉讼》与《<霍元甲>遭起诉》两部关于民事诉讼的案例视频。这两个视频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基本制度和民事审判等知识。
《父子诉讼》主要是讲述了李丙臣赵同兰夫妇状告其八儿子儿媳李祥忠和吴成香。山东省冠县人民法院定远寨人民法庭庭长、全国十佳法官李昆仑审理了此案。
首先核对了当事人,原告为李丙臣和赵同兰夫妇(山东冠县柳林镇大桶庄村村民),被告为李祥忠和吴成香夫妇,被告是原告的八儿子和儿媳。而后进行了法庭调查,本案件起因于一次锁门,儿媳吴成香误将公公反锁在家中,两人产生口角相互谩骂。被告李祥忠回家后也加入这场纷争,将门窗打坏并砍到几棵父母种植的树木。为此李丙臣夫妇将其八儿子及儿媳告上了法庭。
全国十佳法官李昆仑受理并审判了此案,在此案件的审理中,李昆仑严格按照民事审判程序审理此案,并且最后通过调解解决了双方的矛盾。在此案中的民事审判具有下列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用了简易的审判程序,对于基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不充足的情况下十分适用。而且对于偏远的农村缺乏一定法律知识的农民来说,这样的简易程序更容易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次,通过最终的法庭调解解决了原告和被告之间的问题,对于本案原被告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属来说是一种合理且伤害最小的解决办法。而且李昆仑法官细致耐心的给他们讲解他们作为原被告所负有的权利与义务,使得缺乏法律知识的他们对于案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而另一个案件则是关于李连杰所演的电影《霍元甲》。2006年由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上映后,自称是霍元甲孙子的天津老人霍寿金因不满该片虚构的“黑社会老大”、“盲女恋情”、“惨遭灭门”等情节,将中国电影集团、演员李连杰等告上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霍寿金的诉讼请求,结论为电影《霍元甲》没有侵犯霍元甲的名誉权。
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于霍寿金老人身份的真实性和其是否具有诉讼资格、电影《霍元甲》是否侵犯了霍元甲的名誉权等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及其律师展开了激烈的辩护。但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驳回了霍寿金老人的诉讼请求,判定电影《霍元甲》没有侵犯霍元甲的名誉权。
虽然霍寿金老人败诉,但是但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霍元甲虽然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已经成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民族英雄。但是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也要一定程度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同样作为历史名人的后代要有一定宽容的心态。
这两个案例对于民事诉讼的理解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简易民事审判程序和民事案件的调解具有借鉴意义。
第四篇:民事诉讼法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
二、民事纠纷的特点:
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多数具有可处分性,即纠纷主体依法拥护有对发生纠纷的民事权益的处分权
三、民事纠纷的类型:
1、有关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的民事纠分
2、有关人身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权关系的民事纠纷。
四、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
五、简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及其具体内涵。(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1、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决和和解)
2、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包括:调节和仲裁)
3、公力救济:利益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其典型是民事诉讼。
诉讼的特点是国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性
六、诉讼的特点:国家强制性严格的规范性。
七、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有:和解、仲裁、调节、诉讼
八、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
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九、民事诉讼的特点:
1、民事诉讼的主体由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人民检查员构成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
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时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4、民事诉讼应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进行
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
间、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
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诉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现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既分立又统一的法律关系。
十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内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
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
向的对象。
十三、审判法律关系:是指在法院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律
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四、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当事人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
律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1、人民法院:审判机关、2、人民检查院当事人:(监督机关)、3、诉讼参加人(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表人)和诉讼代理人)、4、其他诉讼参与人
十六、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分别有:
(一)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同行使国家审判权的职责结合在一起的。人民法院
有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这既是它享有的诉讼权利,也
是他对国家、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诉讼义务。
(二)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1、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基础是法律监督权,这一权限在民事诉讼法律
关系中具体化为抗诉权。
2、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目的是为了促使民事案
件依法得到公众的审判,同时,这也是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履行的义务。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必不可缺的主体之一,除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外,还与其
他参加诉讼的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国家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范围比较广泛。
(四)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基于诉讼代理权而产生的,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赋予
诉讼代理人与当事人相似的诉讼地位,因而他们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今 本相同,当然未经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除外
(五)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既要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又要与当事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他们要做到:
1、必须为查明案件事实,配合人民法院对诉讼程序的指挥
2、必须对当事人负责,如实地反应案件事实,或者协助当事人实现他们的权利
十七、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分别是什么?
1、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和实体权利请求
2、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裁判
行为
3、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自己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4、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诉讼理由和诉讼请求
5、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十八、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指凡是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十九、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的分类有:诉讼案件和诉讼行为
1、诉讼案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客观情况。
2、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依法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
二十、诉讼行为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条件:
1、必须是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2、必须是法律规定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行为
3、必须是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导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
生、变更和消灭的结果。
二十一、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行为有何不同/
(一)人民法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审理和裁判行为
(二)人民检察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的抗
诉行为和出庭支持抗诉的行为(监督行为)
(三)当事人与案件有直接的厉害关系,他们是实体权利义务的担当者,由此决定
了当事人诉讼行为具有特殊性:(任意性、可撤销性、期限性)
(四)第三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行为也具备上述3个特点。
(五)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是为了协助人民法院和当事人查明案件事实而参加
诉讼的,他们的诉讼行为不具有任何任意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但具有期限
性的特点
二十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
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
十三、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民事诉讼法是公法、部门法、进本法、程序法
三
十四、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民事审判权
3、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三
十五、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
1、对事的效力
(平等主体间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其他条件)
2、对人的效力
3、空间效力(领土、领海、领空)
4、时间效力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
一、民事诉讼各个基本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民事诉讼基本原理主要由:民事诉讼价值理论、目的理论、诉权理论、诉讼标的理论、既。
判断力理论构成。其间的逻辑结构和关系是:
1、民事诉讼价值理论是基本理论体系中的基石和核心,是最为抽象的理论,同时也是沟通
民事诉讼理论与法哲学、法社会学等基础科学理论的桥梁
2、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立法者在进行民事诉讼立法、司法和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活
动时,就会存在不同的目的,从而产生不同的民事诉讼目的论
3、在价值观和目的论指导下,就会产生具有不同结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这些不同结
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所体现的当事人诉权的设定和保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内容各异的诉权理论
4、当事人行使诉权、法院当事人的保障是围绕诉讼标的的提出、确定和裁判来进行的,这
就是关于民事诉讼审理对象的理论
5、经过一系列的诉讼活动,由法院作出一个终局性的司法结论,这种司法结论应当具有特
定的法律效果,这就是关于判断效力,特别是其中的既判断力理论。
二、民事诉讼法价值的类型有:
1、目的性价值/内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自身所具有的满足程序主体需要的独立价值
2、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以实现实体性目的的价值
三、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民事程序法2.既判力
3.民事案件的管辖4.原告5.证明责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
(三)有具体的和、;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 分)1.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A.一审终审制B.二审终审制C.三审终审制D.复审制
2.《 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C.公民 D.党组织
3.《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A.3日 B.5日C.7日 D.1 0日
4.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主持。A.审判员 一 人 B.审判员二人C.陪审员二人D.陪审员三人
5.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A.暂不执行 B.不予执行
C.当事人提供担保后执行D.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1.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主要具有的优点有()。
A.当事人诉讼权利大,法官职权小,法官职权受当事人诉讼权力的制约B.当事人是形成判决的主体
C.程序公正才是反映司法活动规律和内在要求的价值目标D.法官具有良好的素质
2.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和()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A.合理 B.及时C.自愿 D.合法
3.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或者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主要有()。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B.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C.离婚案件 D.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4.人民法院确认为无主财产的,可以判决收归()所有。A.申请人 B.利害关系人C.国家 D.集体
5.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进行搜查。A.财产所在地C.被执行人住所地B.被执行人D.财产隐匿地得分评卷人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
2.简述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三种情况。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甲于某日在商场与乙发生纠纷,将乙打伤,同时损坏了商场的商品。其后,商场向所在地某基层法院起诉,要求甲赔偿商品。某基层法院听说甲还打伤了乙,遂将乙追加为共同原告。
乙提出只愿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但法院不允许。请问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民事程序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适用的方法性法律,是由诸多法律组成的法律体系。
2.既判力是指生效民事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双方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
3.民事案件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4.原告,是指因民事使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5.证明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和在无
法证明时,要承担的败诉责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有直接利害关系被告诉讼请求事实理由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分)
1.B2.B3.D4.A5.B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 10分}
1.ABC2.CD3.ABCD4.CD5.BCD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1)诉讼主体不同(3分)
民事诉讼的主体是公民、法人、准法人组织的原告、被告、第三人,他们诉讼地位平等,诉讼权利义务对等,在不同的个案中,可以位置互换,以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和提起诉讼的先后为准。
行政诉讼主体的位置是固定的,都是以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为原告,以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
主体为被告,位置不得转换。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有区别的,被告人往往占有优势。
(2)诉讼客体不同(3分)‘
民事诉讼的诉讼客体是诉讼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当事人之间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的权利义务善系·行政诉讼的客体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时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对此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才引起行政诉讼。
(3)某些程序、制度不同(3分)
在程序方面,民事诉讼法在普通程序之外,还规定了简易程序,凡能够调解的均应进行调解。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和质量,还规定了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既未规定简易程序,也未规定调解制度。(4)举证责任的规定不同(3分)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争议的事实不清,真伪不明时,一般由原告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在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规定,由被告即行政主体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明材料证明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正确且有法律依据。(5)提供证据的时间不同(3分)
在民事诉讼进行中,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当事人都可提供证明材料,支持自己的主张,这是从尊重当事人诉讼地位而作出的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要求当事人遵守自行约定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但是,法律的规定并未改变。
在行政诉讼中,由于被告的特殊地位,人民法院不支持被告及其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自行收集证据,在特殊情况下,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才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三种情况。
(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作出得以生效的裁判、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可
提起再审程序。(5分)
(2)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调解书发现有错误,需要再审的程序。(5分)
(3)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提起再审程序。(5分)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1)不应将乙追加为共同原告。这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侵害人身权利和侵害财产权利的案件,乙是否起诉,应由乙自己决定,这是乙的诉讼权利。(5分)
(2)乙愿意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是正确的,也是他的权利,应当鼓励,某基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