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研规划(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05:1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三五科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三五科研规划》。

第一篇:十三五科研规划

****学院“十三五”科研规划

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和教师立足的根本,在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的生存、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加快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推进实现我院发展目标,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将科研工作放在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力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研工作推动学校的发展,达成“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宗旨。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科研状况

“十二五”是我校实现大发展的时期。自2008年教育部批准我院为本科院校以来,学院实现了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历史性跨越,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更为学院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科研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一)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

1、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科研教学互促共进 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形成了以农学为龙头,工学为主体,工商、经管、师范、艺术为两翼,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园艺专业入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园艺专业被列入山东省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造园景观》、《园艺概论》2门课程被确定为“鲁台职业教育交流对接学校特色课程”;软件技术专业、园艺技术专业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集群发展,辐射带动,特色鲜明;轻工生物技术等5个省级企校合作专业,人才汇聚,资源共享,工学相长;VisualBasic程序设计、房屋建筑学等10门省级精品课程,多科并举,引领推动,优势突出。

“十二五”期间,发展并巩固了科研和教学的密切结合,特别是把教师科研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效结合,如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所选题目绝大多数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出自教师的研究方向,鼓励、支持并并广泛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共获多项省级以上的奖励。

2、科研水平跃上新台阶,并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科研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2011至2014年,共发表论文3122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篇以上,被SCI、EI、ISTP等收录206篇;出版教材、著作251部;科研立项课题共251项,其中崔景香博士和李春雷博士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申请国家专利677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17项。

3、学术交流不断扩大,科研氛围日趋活跃 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进一步加大科技研讨及学术交流工作力度,通过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和学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先后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来学院进行学术报告及咨询。同时积极加强与兄弟院校联系,分别到山东大学、潍坊学院等院校学习、调研,商谈交流合作事宜。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活动。

4、人才队伍建设凸显成效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鼓励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到国外知名大学访学。截止2015年3月,学院启动了“十百千”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教授为名誉院长和特聘教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75多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副高级以上教师358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79人,学科带头人17人,“千人计划”海外特聘教授慈立杰、国家级教学名师曹春英等一批知名学者、教授受聘担任学校特聘或兼职教授。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批学术团队逐渐形成,在争取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成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和考核,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尊重人才、崇尚学术、默默奉献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5、科研管理体初步建立近年来,我们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2011年以来,为了加强科研管理,学院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认真制订和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和章程,相继出台了《****学院科研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学院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办法》、《****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学院加强横向课题研究的意见》、《****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学院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条例。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学术委员会的运行进一步完善,在审议专业设置、审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科研成果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院坚持科研兴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有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合作建立了济南院,与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青岛院,形成了“一院三地”的发展格局。设施园艺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蔬菜工程技术、蔬菜花卉、植物病虫害防治、网络技术、环境检测等106个实验、实训室和研究所,在生物组培、病虫害防治、海洋化工、软件研发、化妆品研制等方面开展了50多项应用研究。成功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鲁硕红”蔷薇新品种,“潍科”号系列大葱、番茄系列新品种等蔬菜花卉新品种,研发的“金陵十二钗”获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12项专利,研制的“美高斯麦”牌三大系列化妆品畅销市场,《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入选“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建设工程体系图书”,由农业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联合出资免费为全国各农村书屋配送。2013年,菜博会9号厅由学院建设管理(2014年改为“学院厅”),成为学院自主知识产权蔬菜花卉新品种和国内外值得推广的蔬菜新品种展示厅,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不强 我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的研究仅停留在纯粹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的概括、提升和创新的理念;着眼于论文的发表,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不够,忽视了科研成果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缺乏树立整体化知识的理念;还有的不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而确立研究课题,而是搞形式主义,缺乏树立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理念。

2、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

一是高层次的科研立项、获奖、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较少,甚至是空白,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二是科研横向经费来源渠道亟需拓展。三是不同系部、不同学科间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

3、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需求情况的研究不够,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接轨和服务地方的认识不到位,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科研综合实力相对薄弱,在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内容少;研究中单兵、小股作战多,集体攻关少;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低层次研究成果多,重大突破、重大成果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规模气势小、力度不够,学院社会影响小;服务地方的运行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服务地方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没有完善的与地方联系沟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因而不能更多的争取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院的关心和支持。

4、学科带头人匮乏,缺少特色学科 对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十二五”期间,尽管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我们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仍不理想,致使我们许多学科在省内,甚至在潍坊市的相关领域都没有话语权。

二、“十三五”科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院总体规划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是立校之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导向,以科研投入为保障,以科研激励机制为手段,加强学术组织和学术梯队建设,广泛联合、优势互补、内外交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构建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学院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突破性发展。

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和“四个结合”。

两个原则:以建地方特色大学为已任,重点突破、组建梯队、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的原则;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已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的原则。

四个结合:坚持学科建设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相促进;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相促进;坚持校、企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学院事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促进;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有技术研究相结合,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相促进。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方针和广大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逐步推进各学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教学、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渗透和向产业的转化。重点培育、扶持在省内甚至国内有较为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学科和实验室,同时在科技创新与教学的结合上培育新的知识与学科增长点,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加快转化,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实现学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

科研处作为学院科研工作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我院科研发展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了解国家、山东省和潍坊市科技发展需求,根据学院总体规划要求,锻造学科科研队伍,凝练学术研究方向,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等各项保障制度和措施,为我院科研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体目标

(1)瞄准前沿,提倡创新,突出特色,争创品牌

各学科要瞄准科学研究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应用领域,为学院争地位、创品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发挥现有优势,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为区域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理工类研究要紧紧围绕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开发、光电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食品开发、湿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为潍坊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

(2)搭建研究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的培植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再确定重点学科2-4个、重点培育学科3-5个,经几年努力,创出****学院的品牌学科,争取省级重点学科1-2个,并积极培育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培养出省内拔尖的学术带头人2-3名。加强优势学科研究所的建设、管理和考评,形成若干个按科学机制运行的精干、高效的研究机构。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再确定校级重点实验室2-4个,以校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培育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并结合此项工作,培养出若干个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3)广辟立项渠道,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立项的数量和层次

“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有所突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立项数量的稳步上升,并使这些立项领域进一步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所确定的方向集中,使学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到2020年,力争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市厅级科研项目多项。

(4)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院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十三五”期间,全院在SCI、EI、ISTP等检索系统和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和摘引的论文总量要有明显增加;学术论文、著作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的论文力争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提高各类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力争实现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的新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广大师生积极申请专利,并加快其转化速度。

(5)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服务地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以各种方式进行成果产业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为高新技术产业奠定基础;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大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增加其在学院课题构成中的权重系数,到“十三五”末,横向合作经费力争达到科研经费总额的30%以上,使其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效能。

(6)保证科研经费争取额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十三五”期间,努力为学院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和科技成果创收,同时,学院将逐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大幅度提高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的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研究所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和资助、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科研奖励和开展学术活动等。

(7)有效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促进学院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学院将以“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有效载体,高度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加强沟通与联系,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实现合作共赢,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我院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十三五”科研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科研在学院整体工作中的先导地位,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协调发展。

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稳定、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以确保学院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科研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对那些为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在高层次立项和评奖中实现新突破的人员给予重奖;对长期团结合作有重大贡献的集体和组织者,在荣誉、资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建立效益与任务相结合、激励和惩戒相结合、个人利益和实际贡献相结合的有效激励机制。

2、加强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创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积极为一线教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科研选题上,要从本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出发,选择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学科专业领域、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发挥科研在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术方向中的作用,锻造学科学术队伍,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一方面,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先形成一两个特色品牌学科,使其真正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促进学科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在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对那些发展势头强劲的学科,有意识的进行培育,争取使其尽快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学院将增加投入支持重点学科建设,通过这些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示范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学院在近五年,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先期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重点支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设一个。

3、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目标、分步骤地提升我院各个学科的研究水平。

学院将坚持重点扶持与协调发展并重、发挥个人积极性与鼓励联合攻关并重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组织争取重大项目为核心,有目标、分步骤地提升我院各学科专业的科研整体水平和实力。在总结以往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项目论证,健全重大项目申报的专家预审制,加大基础项目前期预研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推进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强调项目负责人领导作用的同时,注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为确保我院高质量课题的申请数量,协助教师做好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课题的管理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估、评价和监督体系,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4、积极开展应用研究,逐步形成一批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智囊群体。

应用研究要以解决潍坊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发挥学院人才优势,组织跨学科优势团队。

做好学院优势与社会优势的有机结合,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健全激发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积极性的政策措施。要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开辟我院独具优势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应用领域。对既有影响又对地方经济有牵动作用的横向合作课题,学院将进行一定比例的资金匹配;加大横向合作课题的奖励力度,确保横向合作课题的顺利完成;加强与地方联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

5、采取有力措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锻造科技创新团队。

结合学科队伍建设,构筑学校人才高地,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调动学院的整体资源,在职称评定、稳才引才、科研奖励等方面统一政策导向,鼓励学科交叉、提倡协作攻关、培育团队精神;要在工作中重点培养若干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使他们具有厚实的学术功底、深邃的学术眼光、宽阔的学术胸怀,团结和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全身心地投入专业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6、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进程。

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过程管理;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高端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思路,着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两支队伍综合素质,确保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7、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拓展我院科学研究的国内、国际空间。

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各院、系、所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校将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我院科学研究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影响,拓展我院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的空间。

8、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逐步建立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认真制订和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和章程,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审议专业设置、审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科研成果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9、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学院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到科研与科技创新工作中。推行目标管理,对全年科研任务主要指标向院、系及研究所进行分解,年终组织考核,考核业绩与奖罚挂钩,充分调动院、系及各研究所的科研积极性。加强科研信息的收集,疏通科研渠道。倡导团队精神,对重点、重大项目组织团队提供支持、跟踪管理。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管理的引导、组织与协调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十三五”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8项目指南

附件:

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8项目指南

一、重大项目

1.新时代语言文字新问题新需求及相关对策研究

2.语言文字事业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的途径、方式和举措研究 3.“国家语言能力”内涵及提升方略研究

4.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话语转换与智能化传播模式研究

二、重点项目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家对外话语能力提升战略研究

6.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研究(厘清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7.中国语言经济战略研究

8.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的精准扶贫效应及完善路径研究 9.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移民语言政策研究 10.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语言需求及对策研究

11.文明美丽城市公共空间语言景观评估与规范化问题研究 12.人工智能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策略研究(面对诸如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对传统人工翻译产生的影响,研究探索有效机制和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应用)

13.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宣传贯彻机制创新与资源建设研究 14.提升《汉语拼音方案》应用规范研究

15.大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打通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小学语文教育)

16.甲骨文等古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功能开发 17.《汉语方言字字典》编纂

18.基于语言知识资源求解人工智能中的常识推理问题研究(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概念、图形、语音或字符等分类和识别的基础上,调用表示相关概念的词汇的句法语义知识等来帮助进行常识推理)三、一般项目

19.新时期我国大学生语言态度研究 20.古籍文本词频统计及分词研究

21.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语言公共服务应用研究 22.丝路西端古典语言文字交流与文明互鉴研究(研究起源于丝路西端的古埃及语、古代楔文诸语言、古希腊语、古拉丁语等古典语言文字对古代文明发展及跨文明互动交流的作用,为甲骨文对比研究,东西文明互鉴,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参考)

23.儿童语障成因与教育训练策略研究

四、“一带一路”语言文字研究专项(题目自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支撑和服务,以语言互通促进“五通”的实现,开展与“一带一路”有关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状况调查、语言保护、语种规划、汉语传播、语言服务、语言产 业等方面的研究。题目自定,在线申报时项目类别选择“‘一带一路’专项”。

五、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专项(题目自定)主要包括多语种机器翻译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运用于语言分析、语言知识获取及语义资源建设,智能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语音识别关键技术与应用相关研究,语言理解、语言生成和语言评价的智能化理论和技术研究,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评测研究。题目自定,在线申报时项目类别选择“信息化专项”。

第三篇:全县“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县教科所年工作计划

全县“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县教科所 2020年工作计划

“十三五”是我县教育发展迈向新的目标的关键阶段,抓住教育发展的机遇期,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全县教育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中的“先导”和“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依据 xx 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和全县教育局工作要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构想:

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方向,着力推进我县教育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努力使教育科研始终站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动员全员参与原则,切实增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以“校本研究、行动研究”为主,立足研究解决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促进校本研培一体管理模式的构建、教法的优化、学法的活化、高效课堂的建构以及教学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实施过程和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促进作用;坚持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服务的基本思想,不断改善教育科研条件、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科研网络、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开展教育科研骨干培训、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教育科研典型示范校,以《xx 教师》为平台,普及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打造学校科研文化,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把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二、具体目标:

1.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解决课改中的一系列问题。课题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推进平台。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全力抓好以下县域主导课题:

(1)优化教法的实践研究(2)活化学法的实践研究(3)“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4)小班化有效教学实践研究(5)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研究(6)探索“研培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研究(7)三生培养的实践研究(8)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注重选题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对各类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在全县取得 3—5 项有较高推广价值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科研成果;主持研究或参与研究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 5-10 项、省级课题20-30 项、市级课题 30-50 项,审批立项县级教育科研课题 200 项左右,各级各类学校自拟子课题或校本研究专题 300 项左右,没有无立项课题的学校,每校至少一项县级以上规划课题。

2.以学校发展为目标,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学校,“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与各类学校建立紧密联系,指导学校设计新一轮发展规划,研制和实施新课程计划,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开展校本科研活动。

科研员分高中、初中、职业、特教和小学、幼儿系列分类管理,分片包保,抓点校、树典型,每年争取在每个片区开展一次交流研讨活动,解决共性和难点问题,实现典型带动、资源共享。每年在全县中小学中评选“教育科研先进校”10 所,每年年初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每年年末召开成果表彰交流会。五年内要召开 3 次以上全县教育科研现场会,推广在规划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积极鼓励基层学校走校本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之路,为提高学校的校本发展能力服务。

3.以科研培训为平台,打造一支精湛的科研队伍。初步建立起以参与“十三五”规划课题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每年开展一到两次科研培训活动,建立以乡镇和学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制度,通过聘请专家、网络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和辅导,使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学校校长科研工作,让校长主持并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科研培训、交流研讨活动当中,五年内培育一批“科研先行、科研强校”的科研型校长。

三、主要策略与保障措施

1.规范课题研究管理。“十三五”期间,课题管理继续以抓规范、提质量为基本指导思想,制订新的《规划课题管理办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课题选项管理,体现“校本、实用”。指导各校根据《全县“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结合自身实际选题,力求抓住一点、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二是课题立项管理,体现“归口、整合”。各级各类课题都要通过县教科所组织申报,自行立项的课题要到教科所审核备案。校本小课题在各学校内部立项和管理,学校可以在整合各学科小课题的基础上,申报全校统领性的规划课题。以教师个人名义申报的小课题,原则上不予以立项。三是强化过程管理,体现“规范、有序”。在课题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选题、论证、开题、实施、中期论证与矫正、结题、鉴定(成果发表)及后续研究环环相扣,周密组织,按计划实施,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成果检验。

2.优化科研方式。根据“十二五”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科研方式。一是继续关注课堂教学,以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基点,探索科研与教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真正使科研促进教研。二是进一步加强科研视导,加强网络交流指导,在研究路径上注重“行走工作制”,突出中小学科研工作的实效。

3.整合优质资源策略。一是对全县的教育教学片区,合理配置包保的科研员,并开展实质性的运作,注重加强片区学校与各级科研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理论信息优势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二是通过“农安教育科研网”建立本地教育教育科研网络,加强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掌握教科研动态和最新成果。三是进一步加大城乡联动的力度,对条件不好的农村中小学,定期派科研人员进行校本科研培训和指导,确保各校开展实质性科研活动,促进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

4.打造自觉的科研文化。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以《xx 教师》为引领,积极打造学校科研文化。

(1)围绕省市教育科研部门和县教育局县进修学校的工作要点,发现、提炼、展示教研、科研成果,为全县各校、广大教师提供的交流学习的平台;(2)开设《xx 教师》微信公众平台,扩大刊物的传播和影响。

(3)通过网络指导等方式,提高稿件质量,培养作者队伍;(4)召开《xx 教师》通讯员交流研讨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5)定期为《长春教育》推荐优秀稿件。

5.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一是要增加全县教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部门要重视对科研经费支出项目的预算,规定有一定的经费比例,将新课程教师培训、科研基地建设、视导与调研测试、科研成果奖励、各种科研活动的开展等项目列入经费预算之中,确保科研经费如期到位。二是学校要保证必需的科研经费投入,随着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入,学校科研经费也在不断增加,各学校要确保相关人员参加上级有关业务会议、对外交流的专业学术活动和正常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要提供现代的科研设备,使科研部门有充足的物质保证,办公设备要基本达到现代化的要求。四是各校要建立自己的科研室、档案室和资料室,重视和规范档案建设,很好的发挥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能,每年订阅一定数量的、适合科研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杂志和综合性报刊,购买一定数量的相关教育理论书籍,并给予科研人员和教师一定的书刊补贴。

6.完善科研保障机制。遵循导向性、可行性、效能性、激励性原则,一是要注重对科研部门的考核评价,二是要加强对科研骨干教师的考核评价,三是加强对各学校和校长的考核评价,把科研能力与实绩作为重要的考评依据,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并建立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全县教科所 2020 年工作计划

2020 年教科所继续本着“服务管理指导实践”的务实科研原则,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推进“十三五”各级规划课题深入实施,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2020 年,是“十三五”各级规划课题全面实施的一年,教科所将按着“统筹部署,加强指导,典型带动,提炼成果”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规划课题的深入开展。具体措施如下:

1.召开年初工作会议,统筹部署全年工作。

月初,在教师进修学校召开年初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对上一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布置 2020 年教科所的工作任务,以“研培一体”“高效课堂”为重点,推动“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2.实行双线并进,加强科研视导和网络交流指导。

2020 年,教科所继续推行双线科研指导方式,加强科研视导和网络交流指导。计划在 3 月—4 月份,采取学校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申请,教科所科研员集中下乡视导,深入到第一线与课题组教师探索实践,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利用“科研群”,继续组织开展网络交流指导活动。

3.确立学区典型学校,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一是继续发挥老典型学校的作用,积极筹备参加 4 月初 xx 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和筹备举办龙王中心校现场会。我县教科所和龙王中心校将在 xx 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展示交流“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和“诗意校园建设”成果,6 月份在龙王中心校召开“xx 市科研先进校展示现场会”;二是 5 月-6 月,在各校申报和教科所科研视导的基础上,初步确立学区新的典型校,中学和小学各 3-5所,并各自选出 1-2 所,筹备召开学区(全县)现场交流会;三是根据课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向上级科研部门推报,适时开展成果评选活动,汇编成果集。

二、提高《xx 教师》办刊品质,推广“研培一体”新成果

2020 年,《xx 教师》的工作思路是:扩大传播和影响,加强稿件质量提升和作者队伍培养,继续发挥刊物的交流、展示和引领作用。具体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开设《xx 教师》微信公众平台,扩大刊物的传播和影响。

2016 年 12 月,《xx 教师》编辑部试开《xx 教师》微信公众平台,效果很好。2020 年,将不断改进和建设平台的有效利用空间,定期上传有引领性和可读性较强的文章,以电子刊物的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便利的阅读方式,不断扩大刊物的阅读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xx 教师》的引领作用。

2.通过网络指导、主动约稿等方式,提高稿件质量,培养作者队伍。

通过网络指导、主动约稿的方式,采编有引领性的文章,有效保证高质量稿件数量和持续性,进而不断提升刊物整体质量;对于有热情和潜力的作者,编辑部通过 QQ平台或电话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指导,不断发现和培养高素质的作者,培养一支有实力的优秀作者队伍。

3.召开《xx 教师》通讯员交流研讨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采取网络和现场等多种方式,不定期开展通讯员交流研讨活动。下半年,召开《xx 教师》通讯员交流研讨会,总结各校通讯员工作经验。年终评选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优秀通讯员)。

全县教科所

第四篇:“十三五”科研工作规划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十三五” 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面临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这使高职教育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学院加快改革发展开辟了新环境。

2.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根据《庆阳市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庆阳市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庆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产业发展定位和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学院在现有的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做优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

(2)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助于学院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甘肃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产业集群创新联盟、科技研发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推进科技特派员计划等的实施,为学院发挥科研创新优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契机。

(3)庆阳市-----经济圈建设和----深化合作,将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的便捷流动,为学院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机制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院参与区域交流合作、确立职教优势带来新的前景。2015年教育部批准我校为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学院实现了由中专学校向高职院校的历史性跨越,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更为学院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十二五”期间,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科研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1、学科建设得到加强,科研教学互促共进

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和学院自身发展实际,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建工、经管、电子、艺术、护理为两翼,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会计、电子机电、矿山机电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集群发展,辐射带动,特色鲜明;5个校企合作专业,人才汇聚,资源共享,工学相长;多科并举,引领推动,优势突出。“十二五”期间,发展并巩固了科研和教学的密切结合,特别是把教师科研与专业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有效结合。

2、科研水平跃上新台阶,并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科研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2011至2015年,共发表论文10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以上,被SCI、EI、ISTP等收录1篇;出版教材、著作17部;科研立项课题共15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应用型科技专利6个。

3、学术交流不断扩大,科研氛围日趋活跃 为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进一步加大科技研讨及学术交流工作力度,通过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和学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加强与兄弟院校联系,分别到陇东学院、兰州城市建设学院、兰州资环学院、兰州理工大等院校学习、调研,商谈交流合作事宜。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活动。

4、人才队伍建设凸显成效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鼓励教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截止2015年12 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副高级以上教师68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5人,学科带头人15人,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批学术团队逐渐形成,在争取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了较明显成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和考核,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尊重人才、崇尚学术、默默奉献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

5、科研管理体初步建立

近年来,我们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2015年以来,为了加强科研管理,学院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认真制订和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和章程,相继出台了《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活动管理规定》、《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横向课题研究的意见》、《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专利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条例。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学术委员会的运行进一步完善,在审议专业设置、审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科研成果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院坚持科研兴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成为庆阳市职业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二)困难挑战

1、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不强

我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的研究仅停留在纯粹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的概括、提升和创新的理念;着眼于论文的发表,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不够,忽视了科研成果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缺乏树立整体化知识的理念;还有的不是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而确立研究课题,而是搞形式主义,缺乏树立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理念。

2、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

一是高层次的科研立项、获奖、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较少,甚至是空白,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二是科研横向经费来源渠道亟需拓展。三是不同系部、不同学科间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

3、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与需求情况的研究不够,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接轨和服务地方的认识不到位,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科研综合实力相对薄弱,在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内容少;研究中单兵、小股作战 多,集体攻关少;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低层次研究成果多,重大突破、重大成果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规模气势小、力度不够,学院社会影响小;服务地方的运行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相关部门和广大教师服务地方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没有完善的与地方联系沟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因而不能更多的争取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院的关心和支持。

4、学科带头人匮乏,缺少特色学科

对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十二五”期间,尽管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我们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仍不理想,----

二、“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学院总体规划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是立校之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导向,以科研投入为保障,以科研激励机制为手段,加强学术组织和学术梯队建设,广泛联合、优势互补、内外交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构建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学院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突破性发展。

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和“四个结合”。两个原则:以建地方特色职业学院为已任,重点突破、组建梯队、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的原则;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已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的原则。

四个结合:坚持学科建设与项目研究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相促进;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相促进;坚持校、企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学院事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促进;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有技术研究相结合,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相促进。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方针和广大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逐步推进各学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教学、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渗透和向产业的转化。重点培育、扶持在省内甚至国内有较为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学科和实验室,同时在科技创新与教学的结合上培育新的知识与学科增长点,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加快转化,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实现学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

科研处作为学院科研工作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我院科研发展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了解国家、甘肃省和庆阳市科技发展需求,根据学院总体规划要求,锻造学科科研队伍,凝练学术研究方向,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等各项保障制度和措施,为我院科研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体目标

(1)瞄准前沿,提倡创新,突出特色,争创品牌

各学科要瞄准科学研究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拓展应用领域,为学院争地位、创品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发挥现有优势,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为区域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理工类研究要紧紧围绕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在能源和节能环保、材料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为庆阳老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

(2)搭建研究平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及科研团队的培植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再确定重点学科2-4个、重点培育学科3-5个,经几年努力,创出庆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品牌学科,争取省级重点学科1-2个,并积极培育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培养出省内拔尖的学术带头人2-3名。加强优势学科研究所的建设、管理和考评,形成若干个按科学机制运行的精干、高效的研究机构。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再确定校级重点实验室2-4个,以校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培育省重点实验室,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并结合此项工作,培养出若干个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3)广辟立项渠道,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立项的数量和层次

“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有所突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立项数量的稳步上升,并使这些立项领域进一步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所确定的方向集中,使学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到2020年,力争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市厅级科研项目多项。

(4)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院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十三五”期间,全院在SCI、EI、ISTP等检索系统和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和摘引的论文总量要有明显增加;学术论文、著作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核心期刊以上发表的论文力争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提高各类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力争实现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的新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广大师生积极申请专利,并加快其转化速度。

(5)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服务地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以各种方式进行成果产业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为高新技术产业奠定基础;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大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增加其在学院课题构成中的权重系数,到“十三五”末,横向合作经费力争达到科研经费总额的30%以上,使其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效能。

(6)保证科研经费争取额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十三五”期间,努力为学院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和科技成果创收,同时,学院将逐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大幅度提高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的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研究所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和资助、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科研奖励和开展学术活动等。

四、“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提出对发展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工程规划。)

五、“十三五”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十三五”科研工作的奋斗目标,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科研在学院整体工作中的先导地位,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协调发展。

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稳定、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以确保学院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科研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对那些为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在高层次立项和评奖中实现新突破的人员给予重奖;对长期团结合作有重大贡献的集体和组织者,在荣誉、资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建立效益与任务相结合、激励和惩戒相结合、个人利益和实际贡献相结合的有效激励机制。

2、加强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创建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积极为一线教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科研选题上,要从本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出发,选择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学科专业领域、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课题,发挥科研在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术方向中的作用,锻造学科学术队伍,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一方面,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先形成一两个特色品牌学科,使其真正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促进学科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在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同时,对那些发展势头强劲的学科,有意识的进行培育,争取使其尽快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学院将增加投入支持重点学科建设,通过这些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示范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学院在近五年,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先期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进行重点支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设一个。

3、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目标、分步骤地提升我院各个学科的研究水平。

学院将坚持重点扶持与协调发展并重、发挥个人积极性与鼓励联合攻关并重的原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组织争取重大项目为核心,有目标、分步骤地提升我院各学科专业的科研整体水平和实力。在总结以往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项目论证,健全重大项目申报的专家预审制,加大基础项目前期预研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推进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强调项目负责人领导作用的同时,注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为确保我院高质量课题的申请数量,协助教师做好各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重大课题的管理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估、评价和监督体系,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4、积极开展应用研究,逐步形成一批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智囊群体。

应用研究要以解决庆阳老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发挥学院人才优势,组织跨学科优势团队。做好学院优势与社会优势的有机结合,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健全激发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积极性的政策措施。要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开辟我院独具优势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应用领域。对既有影响又对地方经济有牵动作用的横向合 作课题,学院将进行一定比例的资金匹配;加大横向合作课题的奖励力度,确保横向合作课题的顺利完成;加强与地方联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

5、采取有力措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锻造科技创新团队。

结合学科队伍建设,构筑学校人才高地,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调动学院的整体资源,在职称评定、稳才引才、科研奖励等方面统一政策导向,鼓励学科交叉、提倡协作攻关、培育团队精神;要在工作中重点培养若干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使他们具有厚实的学术功底、深邃的学术眼光、宽阔的学术胸怀,团结和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全身心地投入专业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6、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进程。

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过程管理;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高端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思路,着力提高研究;

7、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拓展我院科学研究的省内、国内空间。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系、部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校将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与省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和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我院科学研究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影响,拓展我院开展省内、国内合作研究的空间。

8、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逐步建立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认真制订和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和章程,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审议专业设置、审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科研成果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9、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学院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到科研与科技创新工作中。推行目标管理,对全年科研任务主要指标向系、部进行分解,年终组织考核,考核业绩与奖罚挂钩,充分调动系、部的科研积极性。加强科研信息的收集,疏通科研渠道。倡导团队精神,对重点、重大项目组织团队提供支持、跟踪管理。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管理的引导、组织与协调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十三五”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10.深化科研改革,促进学术作风建设

① 改革校级课题立项办法。建立开放的、面向全体教师的科研平台,打造公平的科研“孵化器”。

② 改革资金支持办法,以奖代资,事后支付。③ 改革课题匹配办法。加大课题内成果的奖励。④ 开放共享实验资源。⑤ 教学科研统筹安排。

⑥ 双向融合发展。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改进科研管理,从制度上推动学术作风的建设。加强校级课题结题管理,注重原始资料,注重每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情况,促进实验研究、实证研究、调查研究和课题组成员的全员参与。严格考核奖励,注重论文查重,严格查处虚假刊物、非法刊物。加大监督和公开力度,纠正科研中的不正之风。引导和鼓励老师潜心研究,以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促进学院科研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十三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发展理念 第五章发展主线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

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 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 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 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 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 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 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 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 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七十一章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十二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十三章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第十八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七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十五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七十六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十九篇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七十七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七十八章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十篇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七十九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八十章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49351元(折合7924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全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经济体制继续完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第二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章发展理念

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五章发展主线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一节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城镇化、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第二节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在重大关键项目上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第三节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和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

第四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双创”行动计划,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城市。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更好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第二节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发展公众众扶、分享众扶和互助众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

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健全科技报告、创新调查、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增强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中长期目标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自主探索,包容非共识创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第二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全面下放创新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的股权、期权、分红激励。

第三节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 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加快创新薄弱环节和领域立法,强化产业技术政策和标准的执行监管。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政策,强化对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支持,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包容创新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挑战,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第一节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社科人才、企业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第二节促进人才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

第三节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放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务。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留学生结构,完善培养支持机制。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完善配套政策,畅通回国任职通道。

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 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活和释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需求升级与供给升级协调共进的高效循环,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促进消费升级

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新型消费,稳步促进住房、汽车和健康养老等大宗消费。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等消费新模式发展。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营造放心便利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以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依托,优化免税店布局,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

第二节扩大有效投资

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社会投资主力军作用,营造宽松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和潜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供给结构升级、弥补小康短板、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发展后劲的投资,启动实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投资工程。

第三节培育出口新优势

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推动高端装备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服务出口,健全售后保养维修等服务体系,促进在岸、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出口支持力度。

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第一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差异化薪酬制度和创新激励。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第二节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资本回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

第三节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进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

第四节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

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依法合规界定企业财产权归属,保障国有资本收益权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健全规则、过程、结果公开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全面完成农村承包经营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资产所有权实现形式,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公平分享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深化矿业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性权益交易制度和平台。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和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

第一节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健全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收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开展宅基地融资抵押、适度流转、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鼓励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第二节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全面推行居民阶梯水价、气价。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政府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规范定价程序,加强成本监审,推进成本公开。

第三节维护公平竞争

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第一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同性。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捷便利服务。深化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政事分开。

第二节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健全监管责任制,推进监管现代化。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推进综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运用市场、信用、法治等手段协同监管。全面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抽取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公开。强化社会监督。

第三节优化政府服务

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加强部门间业务协同。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围绕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减轻企业负担等关键性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第一节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完善增值税划分办法。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提高财政转移支付透明度。健全省以下财力分配机制。

第二节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制度。实施跨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财政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第三节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的要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清理规范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完善关税制度。加快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依法有据、公开透明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推行电子发票。

第四节完善财政可持续发展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修正不可持续的支出政策,调整无效和低效支出,腾退重复和错位支出。建立库款管理与转移支付资金调度挂钩机制。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提供,使财政支出保持在合理水平,将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一节丰富金融机构体系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构等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二节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稳妥推进债券产品创新,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健全利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推动同业拆借、回购、票据、外汇、黄金等市场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创新。加快发展保险再保险市场,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实施国家金库工程。

第三节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和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优化外汇储备运用。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一节强化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全局需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第二节改进调控方式和丰富政策工具 坚持总量平衡、优化结构,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政策基调,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定向调控的支持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

第三节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

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提高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研判水平。强化重大问题研究和政策储备,完善政策分析评估及调整机制。建立健全重大调控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有效形成调控合力。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推进统计调查制度、机制、方法创新,注重运用互联网、统计云、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快推进宏观调控立法工作。

第四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减少、整合和规范报建审批事项,完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企业投资项目并联核准制度。进一步放宽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模式,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

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一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研究探索重大建设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办法,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

第二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积极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大豆、林果等生产基地建设。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发展农区畜牧业。分区域推进现代草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布局。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四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完善农业标准,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治理。严格食用农产品添加剂控制标准。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行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强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品牌化营销。

第五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深耕深松整地,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重点灌区全面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广旱作农业。在南疆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严重缺水区域,实施专项节水行动计划。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第六节开展农业国际合作

健全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在确保供给安全条件下,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积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建立规模化海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第一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第三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第一节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健全和激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第二节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

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

第一节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整合统筹,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逐步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政策。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向种粮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

第二节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制度

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和市场体系。继续实施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科学确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规模,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和节粮减损。

第三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省级联社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多形式农村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瓶颈。引导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支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四基”工程化和产业化关键问题。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设立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第二节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

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明显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工业电子设备、核心支撑软件等基础。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推进制造业集聚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中心。

第三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并购,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支持专业化中小企业发展。

第四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商标品牌法律保护,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五节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建立以工艺、技术、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为约束条件的推进机制,强化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盘活资产,加快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分类有序、积极稳妥处置退出企业,妥善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

第六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缴费比例,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持合理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完善国际国内能源价格联动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规范公路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改进工艺、节能节材。

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瞄准技术前沿,把握产业变革方向,围绕重点领域,优化政策组合,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第一节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第二节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

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飞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业平台和空天一体化观测系统,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加速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和小型核动力系统、民用核分析与成像,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支持产业创新中心、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建设,支持创新资源密集度高的城市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快速发展,加速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全球创新发展网络计划,鼓励企业全球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

第四节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条件、监管规则和标准体系。鼓励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采用创新产品和服务。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

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第一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为导向,发展工业设计和创意、工程咨询、商务咨询、法律会计、现代保险、信用评级、售后服务、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等产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流通转型升级。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二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加快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支持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推进从业者职业化、专业化。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放心行动计划,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第三节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开放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邮政、市政公用等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扩大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互联网、商贸物流等领域开放,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完善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医疗、教育、托幼、养老、体育等领域发展的政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竞争性购买第三方服务。

下载十三五科研规划(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三五科研规划(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三五规划全文

    点对点教育内部学习文档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

    十三五规划全文

    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全文) 2016年03月17日 19:16 来源:新华社 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两岸关系的内容如下: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 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

    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指南[五篇模版]

    附件1: 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 课 题 指 南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

    十三五规划论文(优秀范文5篇)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会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基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节能规划十三五

    "十三五"节能规划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企业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为此,今年我公司围绕企业经营管理、技......

    济南十三五规划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三......

    思想汇报十三五规划材料(定稿)

    思想汇报十三五规划材料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学习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四个全面”中的......

    十三五规划--档案室DOC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档案工作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了推进我校档案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使档案工作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根据《关于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