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课程名称 旅游学概论 导游实务 旅游市场营销学 旅游经济学 旅游商务英语 旅行社经营管理
休闲农业 会展经济 旅游地理学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课程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tour guide practice Tourism Marketing Tourism Economics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Leisure Agriculture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Tourism Geography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学时 54 36 36 36 72 54 36 54 36 54
学分 3.0 2.0 2.0 2.0 4.0 3.0 2.0 3.0 2.0 3.0
开设学期 二 二 三 三 五 五 五 六 六 七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1人。
重视教师培训,重视继续教育,以在职攻读博士或博士后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同时通过横向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将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深化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改革成果。
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学习、合作研究,在合作中培养师资,提高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天津市公派出国指标,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争取更多的出国深造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锻炼,积极申报教师系列外的行业岗位专业技术职称,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行业联系,聘请行业内企业家和专家为兼职教授,逐步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和学者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保障本专业教师实践、实训能力的提升。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本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石,本专业将在学历、职称、双师队伍、专业带头人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支持。4.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对本专业核心课程进行 “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入手,加强课程改革,并完成核心课程的能力或技能考核设计,积极打造高水平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的新发展。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而不是以知识体系、理论概念为课程主干,由过去的“理论先导、实践为辅”变为“任务引导、实践为先”。4.3 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教材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构建项目式教材体系,也可以直接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课程的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不断修改,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运用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
为了保证核心课程的特色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将通过校企共建,组织专兼职优秀教师,集中最优质的资源,与旅行行业的管理人员和一线经营人员合作共同编写出版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将理论、实训、实习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同时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鼓励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4.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本专业各课程教学组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逐步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核心课程的建设的不断进步。
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的教学中,本专业将大力推行以旅游行业的业务特点来提高经营管理技能训练,强调以真实的案例、真实的任务来设计综合实训,努力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工作环境对接,素质培养与公司、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对接。逐步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求新、求实的教学思路,构建“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4.5 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除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外,将建立专门的督导机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本专业将每年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并且注重学生教学过程的评价。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核心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实习期间实行导师制,有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由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实习鉴定,实习成绩以学生的实习表现(鉴定)为依据,并对实习学生实行奖惩,评定实习等。4.6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打造上,旅游管理专业将继续重视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较大程度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具体措施为继续完善校内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酒店实训室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实训基地等。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一批高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实训基地具体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参观、见习、顶岗等形式的实训;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实习与教学相结合的多种组织形式;同时注重服务社会、服务企业,鼓励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活动策划指导、市场推广等服务。总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着力提高基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基地的设备、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作用,加强本专业为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的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本专业目前已形成多个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见习、实习基地,初步形成“教学—实习—试用—就业”相结合的教学就业模式。但是伴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组织结构和课程学习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因此,今后将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市场定位,在维护、巩固原有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就业网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新业态(如携程、e龙、途牛旅游)、高层次的学生实习基地和更庞大的就业网络,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条件。
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旅游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发展旅游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旅游学概论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树立系统研究的思想,掌握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学习该门课程应注意着重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认识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认识旅游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
导游实务
导游实务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为学生从事导游工作奠定理论与实务基础,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担负着较系统地传授导游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重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为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导游理论知识的运用,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导游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因而将导游工作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抽象为以下五个能力点:
1)能够根据旅行社与旅游者签订的合同或约定,按照接待计划安排和组织旅游者参观游览。
2)能够联系、配合和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好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3)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旅游者导游、讲解,介绍所要参观游览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4)能够处理旅途中遇到的事故与问题,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5)能够及时反映旅游者的意见和要求,合理解答旅游者的问询,协助解决旅游者的个别要求。根据五个能力点,在课程内容对接上设计了三个实践情境,即导游服务程序与规范、特殊问题的处理及应变能力、导游讲解能力。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要补充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各地旅游资源资料和播放导游大赛光盘等来丰富教学内容。
旅游市场营销学
旅游市场营销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以市场学基本原理和体系为基础,是市场学与旅游学理论的有机结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旅游市场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着重分析了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与策略。对旅游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理论、原则与方法,并运用理论,提高旅游市场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市场营销学在旅游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提高他们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旅游经济学系统地讲授,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够对各种旅游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经济问题的能力。
旅游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及开发、旅游客源地与旅游需求、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供给、旅游市场及开拓、旅游价格及策略;中观层面主要讲授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宏观层面主要讨论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经济影响与效益等。
本课程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将韩国旅游崛起、迪斯尼主题公园价格策略、世界之窗产品创新、黄山景区门票定价等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拓展思路,有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本课程的教学不仅以经济学、旅游学的理论为指导,还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成果来丰富其研究内容,如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市场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综合考察旅游活动在经济领域中的各种反映,加深学生对旅游经济内在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更好地掌握旅游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旅游商务英语
旅游商务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英语翻译兼秘书、星级酒店、主题公园和景区管理等基层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方面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
旅游商务英语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英语翻译兼秘书、星级酒店、主题公园和景区管理等基层工作所需的实用英语技能的课程。课程为旅游业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技能支持和理论框架,被定位为一门专业“桥梁”课程,即在此课程开设之前,应该有它的前期课程如大学英语、英语听说、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等基础课程,并有其平行课程或后续课程,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实践课程。
本课程旨在以发展学习者的旅游职业英语技能为中心,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岗位服务功能结合起来。旅游商务英语课程分为导游和酒店两大部分,导游部分可以分为十二个单元:欢迎辞、去酒店的路上、到达酒店、讨论旅行安排、购物、游览名胜古迹、城市游、游历中国名山、游历中国石窟、游历中国美丽河湖、中国寺庙和欢送辞。酒店部分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前厅服务、客房服务和餐饮服务。再将同一岗位不同情境的英语服务技能细化为若干实训项目,然后根据这些项目所需要具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学习任务。
旅行社经营管理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一门介绍旅行社企业管理与业务经营的知识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应用型管理课程。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重要的职业拓展课程,具有涉及知识广、运用能力强、辐射岗位多的特点,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旅行社行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研究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其任务是帮助学生从宏观意义上了解中国旅行社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全面了解旅行社的性质、职能及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掌握现代旅行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可以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特点、业务范围、组织结构,掌握旅行社管理的一般规律性,了解旅游决策及消费过程,能够运用所学设计与分析旅游线路、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价,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游服务与旅游管理的能力从而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业务基础。本课程致力于建设“开放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课程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及相关旅游学思想为坚实的基础,紧扣国内外旅游业发展实际和旅行社行业特点。
具体而言,本课程包括几大模块旅行社设立及组织管理;产品开发设计和定位;旅游产品的采购、定价促销和销售;旅游的接待、客户管理和质量管理。本课程较多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验实训教学法等。组织学生到天津的部分旅行社进行参观感受,企业管理人员介绍、讲解,学生与管理服务人员交流互动,小范围跟班体验。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农业类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旨在回应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回归田野、探寻“绿色”的需求,以及围绕城市带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都市近郊旅游趋势,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休闲农业的概念体系、理论的结构、发展历程及趋势,休闲农业类型、作用及功能,休闲农业资源及开发,休闲农业与环境保护,休闲农业的产品开发,休闲农业的市场营销以及休闲农业的扶贫惠农效应等。
本课程作为一门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以旅游学的视角切入,从农业资源属性特点出发,以台湾休闲农业的“三生”要素(生产、生态、生活)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展示休闲农业的国内外演变历程,探讨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规律,分析休闲农业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并从休闲农业的资源鉴别、使用及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开发,市场营销和对当地农民百姓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梳理,使学生对休闲农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建立起跨行业的旅游认知体系(观光+农业+住宿+休闲+......)。
通过对《休闲农业》的学习,应使学生树立系统研究的思想,掌握旅游原理及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学习该门课程应注意着重掌握旅游学及农业类例如植物鉴赏这样的课程,学会用旅游发展的视角去鉴别农业类自然和生产资源,较为全面地认识乡村、农业、休闲和旅游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休闲农业活动以及由其而引发产生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本质。
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学是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需要学生预先完成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掌握经济学的相关基本知识。本课程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会展的特殊现象相结合,运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会展以及会展产业中的行为主体及其生产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考察会展产品、会展产品效用、会展产品需求、会展市场和产业组织行为等会展产业现象,并从宏观角度分析会展的经济社会效应。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诸如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博览会、柏林国际旅游交易大会(ITB Berlin)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业和商业等与旅游活动有关的相关产业的会展活动案例,在普及国际会展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眼界、拓宽思路,增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科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例如借对博弈均衡理论的讲解,使学生们在了解博弈矩阵的基础上,理解因与果的辩证关系,以及多元主体交互作用下的因果效应,最后让学生明白“舍”与“得”的哲学问题。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会展活动的了解,加强对会展资源的识别和利用管理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旅游学和酒店业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理解会展经济活动,使学生可以对旅游、酒店、会展等产业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宏观认知,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对旅游区划、旅游活动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分析有较深的理解,为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既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积极查找最新的文献资料,积极吸收新的理论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旅游地理学课程主要讲授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研究、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城市旅游、旅游容量、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影响和旅游规划等方面。同时学生应学会旅游文献的查找、阅读和论文写作等基本知识。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涉及旅游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旅游地理教学中将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体系和脉络不变的情况下,引入“零距离”互动式教学方法、动态能力培养方法进行课程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由旅游资源概述和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两大块构成,强调旅游资源的序列性、完整性基础上,突出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并介绍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旅游资源保护等内容。
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旅游资源的基础知识,学会调查和评价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了解规划的基础理论和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对规划的总体认识,并掌握一定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的技能。
随着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对旅游规划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而旅游规划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这门课程应加强对学生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能力培养与训练, 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第二篇: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清远市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试行)专业核心课程是指能够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的课程,是打造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为深化校企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核心课程建设,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核心课程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校企循环、工学交替的鲜明特色,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能恰当运用微课、FLASH、PPT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随时随地的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脑学习,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要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带动师资水平提升。
二、建设计划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分两期,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两年内完成,2013年6月前完成第一期,建成《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等二门核心课程;2014年6月前完成第二期,增加《PLC技术》、《手机原理与维修》、《单片机原理与维修》三门核心课程,并且将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全面铺开。
三、建设内容
(一)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共同研讨,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专业能力体系。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 1
要任务描述、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生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教学资源配置等。课程标准的制订应该由校企合作共同来完成。
(三)基于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开发,选择适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范型。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充分借助企业力量,以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和开发课程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合理选择问题中心型、实训中心型、培训中心型、考证中心型、项目中心型、体验中心型等“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范型。
(四)不断推进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负责人要不断加强对学校和企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要积极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方案的规划和设计,FLASH、微课视频脚本撰写等,由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优秀兼职教师主讲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要向“双师”素质教师发展,下厂顶岗锻炼,丰富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努力建成教学水平高、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五)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微课助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课堂与实习环境一体化,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室与车间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作业与生产一体化、教材与工单一体化,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教学方法以边讲边实操、理实结合为主,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六)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三个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外评价主要是企业评价,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实际生产操作为主。
(七)重点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设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自
2主学习型网络平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学案、培训包等材料,大量引用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地。电子部2012年10月12日
第三篇:专业核心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网站
运输管理:链接网站 仓储管理:链接网站 配送管理:链接网站
采购与供应管理:链接网站 国际货运代理:链接网站
第四篇: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来看,本专业应确定应有的教育规模、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与工作实践、旅游发展和社会实际很好结合起来,着力营造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环境和氛围,大力提倡实行多样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在育人与用人方面的全面的接轨。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在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要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要求,应考虑提前做好本专业的建设与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1.根据旅游市场需要,科学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确保培养的学生能胜任旅游管理工作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工作。
2.采用多途径多形式,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和职业示范作用强的教师队伍。
3.添置仪器设施,完善办学条件。
4.重视学生基础教育,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5.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突出旅游专业特色。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有国际知识视野、有旅游文化底蕴、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旅游业人才。
6.获得导游职业证书,通过考证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7.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使学生学用结合。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并大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8.教学模式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在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包括基本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等)。
二、教学设施建设
从我院建校设有旅游专业以来,学生由原来的二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从每年生源不断增长的趋势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这与我院教学环境的逐年改善、教学水平的进步、提高是分不开的。从教学环境上,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拥有多媒体教室5个、实践教学宾馆(五岳宾馆)一座、实践基地十四个(分布在大连、上海、青岛等各大旅游城市)。为专业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及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本专业将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使学生英、日、韩语均能达到一般交流的水平。以此,打造我院旅游特色人才,适应青岛市作为全国旅游城市、外国游客众多的现实优势。
三、学生发展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由多种行业构成。这就给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就业空间。据统计,到2005年末全国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将达到28.70万个,全国旅游行业从业人员589.60万人,但其中受过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人员仅为37.4%。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专业人才是供不应求的,这与该行业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有直接关系。
现仅从我院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率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仅指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数)。其中,2002年81.3%,2003年87.7%,2004年90.6%;2005年98.6%;87.3%的毕业生从事饭店业的工作,12.7%的毕业生从事旅行社导游员的工作,这与目前我们主要侧重于饭店管理方向有关。根据调查,现已有近百名历届毕业生从事中、高层的管理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从以上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来看,也仅仅限于酒店和旅行社两个部门。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旅游竞争的加剧,紧缺人才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常规人才,如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才,如从事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三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需要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是我们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将来规划的方向。
四、专业课程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专业课程建设空间十分巨大。在课程建设上,应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客观要求,结合我院性质和学生自身素质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应突出以人为本、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专业特长、实现个性与专业特长自主结合的原则,培养素质教育全面,专业突出具有外语特长的专业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外语教学,英语课学时达到50%—60%,要求学生必须通过饭店情景英语测试,同时开设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加强听说训练,突出外语特长。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可分为三大类,即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长课。基础课以公共实用课为设置依据;专业核心课以旅游专业基础课为核心;专业特长课以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为方向,突出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一)基础课:《邓小平理论》、《礼仪》、《计算机基础》、《普通话》、《形体训练》、《新概念英语》。
(二)专业核心课:《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美学》、《旅游地理》。
(三)专业特长课(分四个方面):
1.酒店管理类:《饭店管理概论》、《饭店情景英语》、《酒店操作》、《酒店公共关系》《酒店财务管理》、《调酒知识》、《前台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
2.旅行社管理类:《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客源国概况》、《民俗学》、《旅游观光》。
3.旅游行政管理类:《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职场》。
4.专业外语类:《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旅游韩语》、《旅游德语》。
五、立体化教材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有相应的教材配套。在文科教育、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的大背景下,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要区别于工商管理的教材,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此,以上述课程为依据、参照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系列教材体系的同时,专业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设置、要求编写相关短缺课程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很好的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注重编写教材的实用性。
大力进行有关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训课教材、实习教材、专业课程教材的配套建设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力争形成完备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求是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进行旅游实际问题研究的能力。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化,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经验,难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引进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和既能从事旅游教学又有较强实践经验和旅游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专业教师(转行过来的教师除外)5—8名。此外,建议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的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最好有相关的行业证书,如旅游管理经济师资格证、旅行社经理岗位资格证、导游中级或高级资格证、饭店管理资格证、饭店服务中级或高级技师证、中高级外语等级证等)做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这将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推行“试讲替换”制度和青年教师“一对一指导”措施,有计划、有梯度地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课程组团队精神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各种教研活动增加关联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强化专业课程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贯性;加强教师与外界的联系,使教师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既重视教学,又重视科研,激发创新思维,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使教学成为研究性教学,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互动模式。
七、加强实训教学力度
在3年之内,拟申请建立旅游景区设计试验室、旅游商务中心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旅游业务所需的系列模拟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
制定详细的实训操作手册,《旅游实践大纲》、《旅游实践任务书》、《旅游实践指导书》等。
另外,2年内建立十家旅游企业、旅游景点、旅游车船公司等实习定点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学生可到这些公司进行专门的旅游业务实习。
构造实践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缩短课堂教学课时,增加课外实践应用环节,即在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模拟案例操作、课程辅助教学平台、多个社会实践平台和历届旅游专业优秀毕业生案例调研,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训练。
八、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拟按照三个模块来组织,即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调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比如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的教学。辅以一套完整案例为线索来组织基本教学内容,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和逻辑性。第二层次为专题研究与讨论,包括典型案例分析、专题社会调研、优秀报告和案例展示讨论。第三层次为模拟操作实验和后续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九、举办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
利用专题或讲座将旅游专业领域的最新变化和知识及时迅速讲授给学生。要求旅游专业的每位老师每学期为学生举行1次专题讲座。结合旅游业最新发展,特别是交通、信息技术给旅游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在重点介绍旅游业的同时,有计划地、分步骤的对新生旅游业态的业务操作进行研究,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有关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十、可持续发展规划
在围绕素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以2008年奥运会对青岛旅游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为契机。要认清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找准目标,在专业教育中要大胆改革、创新,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策,促进旅游专业在育人与用人方面的接轨,以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
教学方面实践教学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下一步打算做好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课程认识实习、一体化实践等四模块教学。
课程设置上还不够科学实用,比如有关涉外旅游知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会展管理、旅游信息系统管理、旅游商务等高质量的知识有待有选择的融入。我们下一部将会考察研究。
实习层面上,我们也仅限于在酒店实习,下一步我们也将扩大实习范围,向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区、旅游景点企业等方面扩展。
专业定位上基本上侧重于饭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没有得到重视。
人才培养和就业层面上层次不高,就像上面说的多是饭店服务方面的就业基本层次,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娱乐、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会展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度假旅游网络管理、旅游信息管理等就业提高层次上所占比例较小。
我们打算在3年内陆续建立校内外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比如旅游商务中心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
旅游作为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行业,在人才培养中开展素质教育更为重要。旅游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与工作实践、旅游发展和社会实际很好结合起来,着力营造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环境和氛围,大力提倡实行多样化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采取包括制定创新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开展课堂创新教学,课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在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教材方面要努力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其次,从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研究并确定其应有的教育模式、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层次。对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素质和能力相对匮乏等问题,要通过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的形式予以解决和体现。第三,为适应旅游业大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旅
游管理专业要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打基础,树形象、改革创新,利用好各类旅游教育资源,形成整体旅游教育合力。将我院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更高、更远,要放眼与全省、全国乃至境外,为青岛及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第五篇: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1、物流概论
主要介绍物流在经济活动与组织中的作用、物流与客户服务的关系、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采购与物流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全球物流、物流组织与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知识点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最新物流管理理念与最新技术,深入结合中国物流发展现状,进行物流在中国发展现状、政策法规、特殊规律、原则和形式规范等常识性知识的介绍。
2、物流企业会计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达到物流基层管理人员要求的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标准。
3、物流系统与信息技术
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与网络安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物流信息标识技术;物流信息采集技术;物流信息交换技术;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包括:自动化搬运设备,自动化仓库,运输优化调度和车辆配载,仓库管理系统(WMS),物流仿真,MRP,ERP,VMI/CMI,CPFR等)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
4、仓储与库存管理实务
课程内容包括:库存管理概述,需求预测,库存控制系统,库存控制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生产物料控制、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MRP及MRP系统中的库存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库存管理绩效与标杆管理等。
5、采购实务
主要介绍采购战略、采购需求确定、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方法、采购价格确定、采购谈判、采购合同制订、采购质量保证与采购绩效评估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该课程的考核目的是检验考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物流采购中的实际问题,从事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能力。
6、运输管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运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物流运输概述,物流运输基础,物流运输组织,物流运输选择与决策,运输成本、绩效和价格管理以及物流运输商务管理。
7、仓储实务
主要内容包括:仓储管理综述;仓储管理流程;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设备;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储作业成本管理;现代仓储管理技术;冷库库房管理;仓储法律法规。内容涵盖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高级物流师所应了解和掌握的基本仓储管理知识和现代仓储管理理论。
8、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是组织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不同国家内流动的活动。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是跨国界的商品的空间转移。本课程首先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方式、设施、技术、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成本
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应用问题,使考生掌握国际物流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
9、物流企业管理
物流企业管理是以物流企业管理思想和原理为主要理论框架,从物流的基本概念开始,综合研究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物流企业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基础、物流企业组织机构、市场研究、决策和计划管理、企业文化、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以及资本运营与评价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同时重点对物流与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管理原则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10、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达到物流职业经理中级证书要求的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标准。
1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整合性科学,涉及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等多方面知识。分为四部分:供应链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理论、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技术、供应链设计案例。由浅入深地全面介绍了当代供应链发展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涉及到大量的中外文资料,包括学术性很强的论文和著名企业的真实案例。
12、物流管理软件操作
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基础知识、物流软件发展概况、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库存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操作、运输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操作、货代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操作等。
13、运筹学
本课程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最优化的问题。何发挥以有系统的效能,应用数学模型来求得合理运用人力、物力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关信息。主要内容有:线性规
划、运输问题、网络技术、决策论、对策论、存储论。
14、市场营销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基技能。主要内容有: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组织、国际市场开发等理论等。
15、电子商务
本课介绍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框架体系、技术基础、解决方案、现阶段电子商务存在的不足等内容,探讨电子商务环境的多变、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全国电子商务的对策等问题。
16、物流设备与设施
本课主要介绍五大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和港口。场占结节中的起重、输送机械、装卸搬运机械。流通加工机械,现代货架技术、月台技术、搬运机械、分类机械,自动化仓库设备。
17、配送实务
主要介绍配送的类型与服务方式、配送的组织与运行、配送作业流程、配送需求与资源规划、配送成本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内容。
18、生产实训、课程设计
①办公自动化训练及设计
②物流环境地理实训及设计
③运输业务、仓储实务实训及设计
④采购业务实训
⑤物流电子商务实训及设计
⑥识别技术、物流设施与设备实习
⑦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实训及设计
⑧专业综合训练(物流软件应用)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知识结构
(1)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了解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
2、能力素质结构
(1)具备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操作能力;
(2)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3)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具有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