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形势下依法治烟的思考
1991年6月29日,全国七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标志着我国烟草专卖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从法理上说,烟草行业开始走上了依法治烟的轨道。然而,面对当前国内外的新形势,烟草行业如何持续发展与依法治烟,是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加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依法治烟的现实要求
依法治烟促进了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新形势下,行业持续发展更离不开依法治烟。
依法治国的国策与依法治烟的必要性。依法治国是党中央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国家局提出了依法治烟的要求,以《烟草专卖法》为依据,通过狠抓规范,完善网络建设,烟草行业内形成了依法行政,依法经营的良好局面。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依法治烟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市场经济原则与依法治烟的必要性。依法治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和有序经济。烟草及其制品是一种特殊消费品,国家对其生产和经营实行严格管理,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更应该把烟草市场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烟草行业的发展与依法治烟的必要性。依法治烟是烟草行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烟草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露,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如果不认真加以治理,将会影响全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市场的规范性,经营的有序性,越来越要求我们必须依法治烟。因此,强化依法治烟,确保全行业统一步调,令行禁止,规范有序,烟草行业就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依法治烟的对策探讨
依法治烟要求立法要准、执法要严。在管理过程中要治根、治本、也治标。
依法治烟,要标本兼治。烟草专卖执法部门,要认真履行《烟草专卖法》赋予的行政执法权限,依法管理卷烟及其制品的生产与销售,维护卷烟市场秩序、国家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确保全行业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同时,应着力在治“本”上狠下功夫。一是广泛深入地进行烟草专卖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烟草专卖法规意识和依法治烟的自觉性。二是通过依法治烟,严格执法,促进全民遵守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净化卷烟市场环境。三是通过狠抓规范、强化管理,从严治企,狠抓内部监管,根除市场秩序乱的根源。
依法治烟,要刚柔并进。法律是神圣的。依法治烟必须坚持违法必纠,执法必严,用铁的手腕依法解决卷烟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涉烟违法案件的查处。执法部门对法不能有丝毫懈怠,对违法者不能有任何宽容。当前,要特别强化对严重违犯《烟草专卖法》的不法烟贩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力度,坚决克服以罚代刑、重罚轻刑的做法。同时,依法治烟要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依法治烟的力度决不是吹胡子瞪眼。广大卷烟经营户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对他们的检查、管理过程中,要态度和蔼,说话和气,做到文明执法,坚决拼弃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的做法,用良好的执法形象,以及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感化,引导他们依法经营。
依法治烟,要德法并举。法与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两种不同形式,虽然社会生活的管理和规范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在烟草专卖执法过程中,既要通过强制手段来打击和管治不法烟贩,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自觉地不去做违纪违法经营。从一定意义上说,打击约束是治标,道德建设是治本。因此,我们要履行好自身职能,对烟草市场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就要一手抓法治,不断提高专卖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对不法烟贩的打击力度;一手抓德治,不断提高专卖人员的道德素质和广大经营户的法律意识。德法并举,是新时期实现依法治烟的基本方针,贯彻好这条基本方针,烟草事业就能不断进步。
三、依法治烟的有效途径
依法治烟要有法律、制度、素质、环境作保障。
首先要巩固专卖制度。趋利避害,巩固专卖制度,事关烟草行业持续发展的全局。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抓紧提高专卖管理水平和卷烟经营水平,保持上缴税利的持续增长。二要抓紧建立起全国高质量的营销网络体系,抗击全国卷烟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冲击。三要抓紧做好规范工作,切实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巩固烟草专卖制度的基石。
其次要强化专卖队伍建设。依法治烟,必须严格执法,严格执法的前题是依法行政、规范办案。法律作为公共行为规范,如同一把双刃剑,任何人既不能凌驾其上,也不能游离其外,执法人员也是如此。随着依法治烟的推进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必然要求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提高。目前,首要任务是要强化专卖队伍建设,提高专卖队伍整体素质。为此,强化专卖队伍建设要做到四抓、四强化。即:抓学习,强化依法治烟的思想;抓管理,强化依法治烟的水平;抓转变,强化依法治烟的作风;抓培训,强化依法治烟的素质。
再次要优化执法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烟草专卖执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冷静地看现实,目前烟草执法环境并不乐观,与公安、工商执法部门相比,其执法力度、执法环境相差甚远。执法力度的弱化,迫切需要改善执法环境来提高。一要借助外力,通过政府支持,加强与各执法部门的协调,依靠有相应执法权限的部门联合办案来弥补我们执法权限的不足。二要在广泛宣传烟草专卖法规,提高公民烟草专卖意识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国烟草行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使更多的人走近烟草、了解烟草,提高我国烟草行业在群众中的亲和力,树立国家烟草专卖的良好形象。
我国烟草专卖专营体制源于法制,更需法治。在新的形势下,强化依法治烟、规范经营、有序竞争,是烟草行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篇:依法治企
【提要】
依法行政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行政权力,有效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目标。二十世纪以来,行政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使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成为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早在党的十五大,党中央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把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文明政治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到全党面前。而建设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是首要前提。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依法行政在法律上进一步加以规范。从工作层面上看,政府工作无论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还是社会服务,它涉及社会各领域、各层面,涉及到每一个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事关国家、民族的进退兴衰。而行政权力运作总是主动的、单向的,是以国家强制力做后盾的。如果不能全面依法行政,这种权力就可能被滥用,就可能出现盲目,专断、腐败,给事业造成严重危害。从法制层面看,经过近二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立法步伐加快、立法质量提高。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党的十六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均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些要求,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并在推进中实现自身由形式主义向实质主义的转型,是今后开展依法行政工作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三点对策。第一部分论述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依法行政体现了执政为民宗旨,是实现行政管理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根本途径,是规范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第二部分对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主要成就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加强,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不断有所提高。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公务员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决策程序不完善,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依法行政体制不顺,监督机制不完善。最后总结了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6条经验。第三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一是树立依法行政理念,二是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三是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正文】
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责、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法律规定。在我国,依法行政的提出到实践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已取得了较大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仍需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体现了执政为民宗旨。依法行政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一切为了人民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使政府工作人员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官僚主义和杜绝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二)依法行政是实现行政管理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证。法治国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政府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对政府的领导能力、工作标准要求更高了。而多年来行政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保证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最重要的是要确立相对稳定的规则并且严格执行。管理国家的权威不是依赖于特定的人,而在于非人格化的法律,是一个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才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提高效率,保证行政管理实现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的统一。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政府普遍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成为衡量行政管理是不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成为现代社会法制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三)依法行政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根本途径。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政府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不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各项职责,至关重要的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建设法治政府,可以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可以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
(四)依法行政是规范行政监督的有效手段。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专属权力。行政权在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支配权,有强制力做保障,容易和获取私利相连系。正确行使,能给民众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满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需要。但同时,权力对某些人又有极大的诱惑力,在分配社会价值和资源过程中,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对行政权的运用加以控制、规范和监督。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要有监督的标准和程序。依法行政,正是防止行政权滥用的良药妙方。只有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二、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现状
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现状是:成绩与问题并存、紧迫性与长期性并存、动力与阻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注①〕。
(一)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依法行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法行政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立法工作步伐加快,质量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健全,执法力度加大,保证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逐步转变,行政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制度建设逐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工作越来越多地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行政的口号开始提出。这一口号的首次法律表述见著于1995年2月全国人大第三次修订的地方组织法。为了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近些年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和行政执法部门结合全民普法的重点向行政执法人员转移,对各级各类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通过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和法制宣传培训,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法律制度建设是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三个显著变化:一是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适应,用法律手段引导、推进、保障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二是增强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三是注重政府规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依法行政法律制度开始确立的开创性的标志。我国建立了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制度。自《法规规章备案条例》颁布以来,我国法规规章实现100%备案。
2.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加强,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建立与WTO规则相适应的统一、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为了克服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制约依法行政工作向纵深推进的体制性弊端,由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启动了几个方面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从2000年开始对省直各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清理,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和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二是1998年以来,根据行政处罚法关于“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先后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对解决部门林立、职能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突出的效果。三是在连续几轮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确定了综合执法试点城市,这方面的深入探索正在积极进行。推行依法行政以来,我国已形成了纵横交织的行政监督网络,行政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建立和落实。从上到下建立起一系列层级监督工作制度,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执法矛盾协调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处罚统计、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备案、一般行政处罚案件卷宗的调阅抽查等制度。既有以综合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行政监察等主要形式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又有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舆论的监督等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外部监督〔注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清理整顿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队伍,积极开展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把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和改革执法体制、机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硬着子,努力营造最优效率环境、最佳执法环境和最好服务环境,促进了依法行政,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有所改善。
(二)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依法行政状况总体上已大为改观,并在逐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还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公务员法律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行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还远远不适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例如,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认识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变成自觉行动,或者把法单纯看作是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对法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当法被用来管理经济和社会时能想起法的重要,当法被用来规范自身的决策和执行行为时又认为法束缚手脚;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还保留较深的“人治”观念,习惯于以言代法甚至以权压法。个别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素质底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唯上是从,唯利是从;“重实体,轻程序”,不告知、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甚至对相对人争辩,认为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业务知识欠缺,赶不上时代步伐;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法。有的随意扩张权利,越位执法,执法不公,滥用查封扣押权、强制执行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执法人员不是本着管理、服务的目的,而是抱着挑毛病、耍特权、多罚款的心态,把法律赋予的权利,变成了罚款、谋私的工具。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则,也有制度原因;既有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行政机关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
2.决策程序不完善,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用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不完善,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科学论证不够,凭经验、凭好恶盲目决策;决策监督不到位,干部对决策的失误很少承担责任。二是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导致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害。河南邓州市几家执法部门曾召开会议,对向城区护城河倒垃圾的多家饭店下达了“关门搬迁”的通知,结果造成饭店效益受损,差点引起行政诉讼。本应该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但决策失误却使政府部门变主动为被动,教训很深。政令畅通也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的地方,上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到了下级就得不到执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在统筹、指导、监督、协调经济社会事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一些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执法为民的观念不强、执法水平不高,在行政执法工作中,仍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存在,仍有政令不畅通、职责不到位的现象存在,仍有不接受监督、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廉洁行政的行为存在,使得行政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形象。3.依法行政体制不顺,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执法体制存在不顺的问题,既有政企不分(行政管理部门办企业),政事不分(一些事业单位行使行政职能)的问题,又有行政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缺乏协作的问题,还有部门管理交叉过多,职责不消,甚至“利益型”(即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小团体利益)执法的问题。行政越轨,主要表现为越权执法,不作为违法、滥用行政权,乱施处罚,以及“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等。行政越轨,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行政机关建设都是极其有害的。我国现阶段已形成行政监督网络,但是绝大多数监督主体的监督软弱乏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实际运用很不够,所发生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民主党派的监督流于形式,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名不符实,实际效力极低;司法机关困惑较多,实施自满荆棘不少;舆论监督受制较多,难于放手发挥作用;行政机关的职能监督、行政监察等内部监督由于受复杂情况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不够。例如,作为行政系统内的专门监督的行政监察,由于它与行政机关有着行政隶属关系,使得这种监督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履行其监督职责,以致弱监、虚监、失监现象相当严重。还有,行政复议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烦、推诿等不愿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情况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在行政复议决定上,还存在该撤销或者变更而维持的情况,上下级之间“官官相护”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等等〔注③〕。
(三)我国依法行政取得的经验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国依法行政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主要是: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宪法原则。宪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根本活动准则,也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依据。一切推进依法行政的制度和措施,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3.始终坚持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改革,维护稳定,作为依法行政的根本任务。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始终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持依法行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4.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依法行政。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在转轨过程中,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推进依法行政要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进行。5.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动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依法行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和方法。
6.依法行政的推进必须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转变和法律素质提高形成良性互动。应当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素质的培育,不断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使依法行政真正成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的行动。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1.树立法律至上理念。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取代其他社会规范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宰,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当前树立法律至上理念也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在一个法律并不具备最高权威和效力的国度能真正实现依法行政,此时的依法行政只不过是权力的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我们要推进依法行政,首先就必须培养起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因为没有被信仰的法律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并不能真正规范权力,而要使法律被信仰,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使法律(尤其是宪法)在行政中真正树立起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至上不仅要求法律具有秩序意义上的最高权威和效力,而且还要求法律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不是一种工具存在并发挥作用。当前,受制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人治传统、法律工具论思想在人们的心目和行为方式中具有极为浓厚的影响,现实中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现象普遍,法律缺乏权威,得不到贯彻或被任意违反,其根源即在于法律缺乏价值属性而导致不被信仰,法律现实中没有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确立至上的地位,这反过来更强化了法律工具论、人治的意识和相应行为,形成了一种“怪圈”。要扭转这种局面,出路在于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和地位,使法律真正作为一个规则运行并发挥作用,分配权力、义务,实现自由、公平和正义,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最终实现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型,实现依法行政。2.树立权利本位理念。当前我国行政现状中,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重视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行政立法上主要问题是对不同权利主体设定了种种区别待遇,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具有义务本位、管理本位的倾向;行政执法上主要问题是粗暴执法、野蛮执法,任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衡量良法与恶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权利本位要求,良法才能得到普遍的服从。树立权利本位思想,要求政府在立法中,要制定有利于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法,在执法中要以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律的权威和执法的成效,使依法行政与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
3.树立社会和市场自治理念。正确处理政府(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和权力的界限,是规范行政权力、促进依法行政的前提。树立社会、市场自治理念,是指对待社会和经济事务,应当优先由社会和市场自主进行处理,政府仅在社会、市场无法解决时起到“拾遗补阙”的补充作用,政府不能代替社会、市场的作用,不得任意干涉社会和市场的自由。20余年来,伴随着经济上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经济、政治领域改革逐步深入,政府取代市场、国家包办社会的一元化格局正在趋于解体,市场取代政府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和社会自由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国家逐步弱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控制,正在实现由一个经营者向公共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和一个相对于国家的市民社会已初步形成。然而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完全过渡并未最终完成,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另一方面一些阻碍市场经济的因素尚未被清除,现实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国家过分干预社会、包办社会的局面,影响了社会自治能力的培养。要扭转上述局面,树立市场、社会自治理念,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和权力的范围、政府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政府政治文明的建设。4.树立程序法治理念。程序法治是法治的本质特征。树立程序实体并重理念符合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注④〕。当前我国尚缺乏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法典,仅有行政程序规定散见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只有少数几个执法领域有较为完善的程序规定如行政处罚领域,程序的缺乏除了理论研究的不成熟以外,最主要原因还是程序意识的谈化,过分强调实体的法治,忽视程序的法治。程序的缺位是目前法律实施状况差的主要原因,而推进依法行政最有效、最直接、阻力最小的途径莫过于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制定《行政程序法》,通过程序的公正透明最大程度地消解直至纠正实体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行政由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型,保障依法行政各项实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多元化主体利益的反映和协调机制,使依法行政更贴近利益多元化的现实社会,最终使依法行政事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形成社会合力,为法治和宪政达下良好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利益分化、价值多元且正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程序能够保证我们的依法行政获得最大的开放性、包容性、正当性,在吸引社会参与的过程中稳妥地、和平地实现相互对立的各种利益之间、实体目标和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以最小的转型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
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应以实施这部规范政府行为的大法为突破口,按照“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原则,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突破,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从法制、制度上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1.依照法定权限设定行政许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制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严格限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这些制度和原则对防止公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和公民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培育社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权限,自觉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消除市场分割、地区保护和行业垄断。2.坚持行政许可原则,加快管理方式创新。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原则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对行政机关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是观念的冲击和更新,将促使行政机关树立现代的行政管理理念。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来自法律的授予。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是对相对人的“恩赐”,而是对申请人行使权利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一种核实和认可。行政许可法对需要由多个内设机构办理的行政许可,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办理,实现“一个窗口对外”,规定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的内容〔注⑤〕。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加快政府信用建设,通过制度创新促使行为规范,办事效率提高,方便群众办事。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合理配置行政权力,克服官僚主义和拖拉扯皮。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行政机关要将事前行政许可与事后严格监管、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加强管理与提高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动态管理机制和事后监督检查,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3.严格行政许可法定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使行政权要权责统一,不能只要权力,不负责任,不受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行使行政权既要遵守法律的实体规定,又要遵守法定程序,忽视法定程序,就难以保证实体的公正,也是一种违法〔注⑥〕。这些行政管理理念的确立,对于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证行政权的正确行使将发挥重要作用。许可法规定的一系列方便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的制度和程序,以及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办理、联合办理或者集中办理制度,对行政机关树立服务意识、改进作风有着重要的作用。严格公正执法,确保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合理。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要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时限、步骤、形式、顺序作出行政行为,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就是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复议机关及审判机关的支持。各行政机关要结合实际,对本机关实施的执法程序按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进行分类细化,确保按程序作出行政决定。
(三)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
1.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必须健全监督工作网络,做到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社会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全方位的工作监督网络,置所有行政活动于监督之下,达到规范执法行为的目的。
2.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执法单位要把法律的、行政的、群众的、社会的、舆论的监督机制,综合性地加以运用,建立起监督的工作秩序,从源头和制度上预防、治理违规执法现象〔注⑦〕。要继续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制定行为规范,完善自我约束机制。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抓好行政系统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行政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建立执法责任体系、目标任务体系和评议考核机制,彻底克服行政执法的随机性、任意性,统一制定履行各执法项目时的法定程序,规范标准要求,建立制约机制,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败诉率。
3.落实错案追究制度。要坚持重证据、有错必究的原则,实行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责任追究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惩处与教育相结合。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在理顺行政执法主体关系,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减少和防止行政执法过错,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对冤假错案,要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精神,依法予以纠正。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腐败行为,决不姑息养奸。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查办案件中,既要坚决,又要慎重,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4.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强化政府法制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工作落实;积极探索政府法制工作的新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促进政府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建设法治政府而努力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主要是采取规范性文件备案、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常规性的执法检查、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等手段强化政府法制监督。严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政府法制监督力度。建立完善行政执法配套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是行政执法合法有效的保障。要把行政执法职责进行层层分解,做到职责明确,岗位明确,责任到人。要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杜绝只纠正错案不惩戒责任者、只考核不奖惩或者只奖优不罚劣。政府法制办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的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努力推进依法行政。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被检查单位限期整改,对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不力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总而言之,重视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大力实施依法行政,才能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实现我国进入经济强国的最终目标。只要在依法行政中尽快挣脱由自身缺陷带来的阻碍,在严格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就一定会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并成为保障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三篇:依法治企(精选)
依法治企,创行业一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为营造良好、稳定、和谐的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为企业指明了“依法治企”的方向,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企业既是法律法规的重要实施者,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建设者,依法治企是推行依法治国的基础。
神华宁煤集团大武口洗煤厂是西北最大规模“主焦煤”加工基地,为了能够在新形势下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壮大企业规模,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确处理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步入依法治企、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焦精煤洗选加工基地”做好扎实有效的工作。
作为一个大企业,做好依法治企,应该对“依法治企”有全新的认识。
首先,“依法治企”是企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企业要想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依法治企”,并且应该是企业自产生到消亡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都必须“依法”进行,违背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就应该受到严惩。
其次,“依法治企”是企业维护权益的根本保障。企业只有在法律、规章规范的框架内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脱离法律的约束就不会得到保障。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但是,如果其获得利润最大化不是在法律法规约定的范围内,如非法集资、贩卖毒品等取得,就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相反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三,“依法治企”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企”,违背“依法治企”,如不正当竞争,损害社会或公众利益,企业就很难发展下去。“三鹿”集团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从奶业大王到破产,就是没有做好“依法治企”,对社会及公众利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神宁大武口洗煤厂对“依法治企”有了全新的认识,组织全厂员工学习新的《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让每位员工都懂法,知道依法治企的意义;“依法治企”在于人,只要将各项法律法规推广到每一位员工,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所以“依法治企”应做到以下各方面内容。
首先是“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企业的员工,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讲究法制化,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办事,不能违背法律的规定,不能无视内部的规章制度。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必须在赋予的权限内进行决策,不能越权行事。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在集团公司授权的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后,无视证监会及国务院有关规定,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由于错误估计,造成中航油巨亏。该事件的发生就是领导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制,越权行事所造成的。
其次是“加强法制建设,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就会无规章可循、无制度可依,管理必然会出现混乱,甚至会濒临绝境。因此,企业要规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内部和市场需求的规章制度。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与之相冲突或矛盾,否则规章制度将无效。目前,有些企业的规定,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与法律原则不相符,还有的规定不够规范。其次要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既不能只考虑企业的利益,不顾及员工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只强调员工的利益而损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否则就会失去约束力。最后要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规章制度不是摆设,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必须进行贯彻和实施。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使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依法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决策机制,构筑起依法治企的防护屏障。
三是“加强普法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管理环境”
一要加大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教育宣传力度。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不能局限于领导和有关人员,应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宣传。应对广大员工进行宣传教育。2014年12月新的《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在厂内以各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培训学习,如漫画、图文等方式,使员工自觉接受和维护各项法律规章。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也要全方位进行宣传和教育,领导带头遵守,普通员工才能认真服从。
二要坚持常抓不懈。法律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教育宣传不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常态机制,不能“一股风”式宣传教育。只有实行常态机制,领导和员工们才能从不知到略知,再到熟知,在熟知的情况下,领导和员工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减少或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自觉加入到“依法治企”的队伍中来。
三要将宣传教育与考核相结合。为保证宣传教育的效果,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每次教育结果进行总结,对遵章守纪的人员进行奖励,对违章违纪人员进行处罚,保证考核奖惩机制的公平、公正。只有不懈努力,做到人人都知法、人人都遵章、人人都守纪,才能保证法律法规及制度的执行力,才能使“依法治企”深入有效地贯彻落实。
“依法治企”成为企业文化有机组成,不断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的品质。日本企业界流行一句警语:“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公司,必定是企业文化水准高的公司”。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上层建筑”,起到主导作用,它是企业内部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管理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在内的综合反映。神宁大武口洗煤厂是有着45年历史的老企业,也是历经风雨、历经坎坷,在困难中坚持前行,也在坚持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精心打造焦精煤品牌优势,是我厂一惯坚持的经营理念之一”。得到全体员工的衷心拥护,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
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其核心就是管理理念的正确调整。因此,“依法治企”就是要应对这种新变化、新挑战,争取主动调整,谋求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要通过逐步的推行,使之成为我们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企业文化去凝聚力量,去规范行为,去解决问题。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神宁大武口洗煤厂将坚持“依法治企”,从领导到每位员工,从工作中点点滴滴做起。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全面树立“依法治企”的工作理念,为按照行业一流、国内领先的目标,不断做大做强,为打造“国内一流焦精煤洗选加工基地”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依法治县
依法治县汇报材料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而对依法治国的大纲和精神要旨的作了具体的阐述,同时是自建党建国历次全会以来中央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一次全会,体现了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作为县级单位,如何推进依法治县,确保中央精神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现作以下汇报
一、现阶段我县的法治情况
(一)依法行政(执政)方面,我县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工作方面呈现出“领导重视、部门齐抓”的良好态势。一是落实领导责任,把依法行政纳入政府、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依法行政考核的内容、标准,以考核为抓手促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二是树立法治理念,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职权法定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三是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执行民主科学决策(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健全完善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严把法律关口,确保政府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信度、执行力和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建立健全了规范文件制定审查机制,严把文件的合法性,同时在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和社会稳定取得一定成效。(二)公正司法方面,司法公正是司法能够取得公信力的基础,法治建设是否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司法是否公正,公信力是否足够。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县的法院开展了“三-三制”审判工作模式,该模式在审判工作中显示出其可操作性和优越性,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和棘手案件,真正做到了“调解、案结、事了、人和”;检察部门能够独立的行使自己的检察权。
(三)法制宣传方面,为了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推进法制建设进程,县委成立了普法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设办公室挂靠在司法局,明确其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负责检查、指导、督促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动法制建设进程,全面实施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目前我县普法办有兼职工作人员5人,承担着县法律普及宣传和法律考试工作政法机关和司法部门开展了农村的普法教育,在一些典型的行政村建立了法制文化广场,如十里铺管家湾村和石沟柳家洼村,同时培养了一批农村普法骨干,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以及组织宣传法制文艺节目下乡演,营造基层法治文化气氛,对提高村民法制素养有一定的提升。
(四)全民的守法意识方面,由于普法工作脚步扎实、依法行政快速推进、执法工作逐步规范、司法公正充分彰显、全民守法意识不断增强,民事、行政、刑事违法案件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社会治安环境持续良好,初步形成人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今后全面推行依法治县的措施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国家就会是一盘散沙,现阶段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这是句原话应该这么说)。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县全过程,充分发挥县委在依法治县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各司其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建设推进机制和工作合力。(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须,是确保依法治县政治方向的需要,是治国先治党的内在要求,是党员在依法治县中发挥表率作用的需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依法治国方向正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段重点论述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二)推行全方位的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关键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坚决消除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必须带头严格执法,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把合法性的审查作为决策的首要条件,严格把关,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不当和履职不尽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责,增加违法成本;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体系。
(三)切实提高司法部门的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推进依法治县,必须按照中央及省、市部署,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进独立司法、阳光司法、为民司法。县委、县政府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登记、报告、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司法公正独立。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规范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行使,落实司法人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严格司法。
(四)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现在和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文明程度还有不足,主要原因是人的法律意识不强。因此,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充分借助电脑网络、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介,不断深化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加强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板报等阵地建设,增强普法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使法治精神真正进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知法遵法用法的氛围,不断夯实全民守法的基础。
(五)加强基层和社会各领域依法治理的能力。群众是依法治县的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必须把维护和保障群众权益作为最高标准,发挥好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县、乡、村每一个层面都要赋予明确职责,纵向是每一个层面,横向是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建立起纵横交织的依法治理体系。完善群防群治机制,在社区、美丽村庄推行网络化管理,建立群众性安全防范网络。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自觉遵法守法,依法办事。
(六)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法治强不强,队伍是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队伍是推进依法治县的核心力量。按照政治过硬、责任过硬、业务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抓好法治队伍建设,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探索建立执法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全面提升司法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秉公执法,杜绝法外施恩,坚决杜绝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第五篇:依法治镇
一、法治宣传教育方面
1.建立健全五项制度。制定加强全镇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五项制度:一是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党委中心组学法要做到学法计划、学习内容、时间、教材、笔记“五落实”,每年进行1次以上法治专题集中学习,中心组成员年底结合年终述职专题汇报;二是建立健全会议会前学法制度,每季度定期会前学法1次以上,强化法治意识,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水平考试制度,对拟提拔的干部、拟任命的干部,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四是建立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及任期内依法行政情况考查制度。
2.加强执法司法公职人员法治能力培训。建立执法司法公职人员法治能力培训制度,成立执法司法公职人员法治能力培训中心,组建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培训团队。对所有的执法司法公职人员进行1次集中轮训和考核,提高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3.开展全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活动。以“法律八进”、“送法进基层”、“法制赶场”、“五月综治宣传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为载体,编制印发与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通俗法律宣传资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普及活动,把“六五”普法落到实处。镇属各单位、村(居)要设立法制宣传专栏,每年4期以上;加强农村普法工作,每户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群众自觉遵法守法,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履行法定义务。
二、依法执政方面
4.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组建全镇法律顾问人才库,各村(居)、镇属各单位要聘请法律顾问,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积极协助镇政府做好法律服务工作;积极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把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法律咨询和集体讨论
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确保法律顾问在重大决策和重要政策等方面发挥好法律把关的重要作用。
5.完善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制度机制。强化法律的刚性约束和制度约束,增强党政机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6.完善和落实党务公开制度。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或依照有关规定不宜公开的以外,党委的决策事务都应公开,党内事务应当通过党内会议、文件、简报等方式及时向党员公开,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要通过网站、报刊、电视等便于群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三、依法行政方面
7.实行政府依法决策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将决策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实行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策机制,制定重大事项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评价制度,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合法。
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实现提速增效。
9.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平台,完善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一体化管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全部纳入交易服务平台。
10.深入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系统建设。推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行政职权动态调整制度,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全面完成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实施行政权力事项公开、行政权力运行透明、行政监管实时到位。
11.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整合执法主体,开展相对集中执法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下沉执法重心,提高基层执法效能,切实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完善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有效解决各行政执法主体在履职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行政执法职权核准公告等制度。
12.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以最全规范、最优标准、最小自由裁量、最大公开和最严监督要求优化落实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避免执法随意性和不公正。
13.集中清理和处理积案。统一建立积案台账,严格依法执行案件时限规定,逐案落实责任单位,限期办结。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加快建设“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强化执行征信建设,提高执行工作质效。
22.落实问责制度。在全镇国家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权责统一、有错必究。强化问责监督,严格执行问责后免职人员重新任职条件和程序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