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时间:2019-05-12 05:4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第一篇: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

教学

吉水三中 陈彬 [摘要] 本文论述的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活动性质与目标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带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

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建构主义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那么,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这种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素质人才的职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情况下,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时,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成了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焦点。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

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方法通常称为“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教学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信息技术的层次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来让学生来做,教师则在一旁指导,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 “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操作过程中则把目标分为初步学会、会、熟练应用三个层次:初步学会是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会是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很少的上机操作;熟练则是反映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能自己发现错误并能自我纠正的操作,此时就能进行一些复杂的操作尝试,进而探究一些未知领域,即举一反三。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

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等子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设计的“任务”可操作性要好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讲不如一练”,“纸上谈兵”

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要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收发电子邮件”的教学,不上机是绝对无法完成的。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人手一机已经变为可能,所以在学习时边听讲边操作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

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由于这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讲解这部分教学内容前,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

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演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要更好完成该项任务,可先将这个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3)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

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4)教学时要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 [1] [2] 下一页

第二篇:让任务驱动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学习心得体会

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 周月岭

学习是人不断进步的前提。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学习活动中,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一、兴趣激发,实施任务驱动,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可以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汲取知识,并能够为己所用。但是,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都知道,当前的社会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不论是电子风暴,还是其它事物,都具备着极强的吸引力,想要在这其中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充分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这无疑是一道时代性的难题。

另外,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们是在使用教材,而不是依靠教材。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但并不是说我们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要遵循教材,毕竟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假如无法将学生代入其中,那么再好的教材也是徒劳。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利用教材中的某些点将知识活化,并让知识的教授方法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这样,才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的初衷。

比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时候,因为这项知识是信息技术当中最为基础的。所以在讲解之前,我事先用该软件制作了一些精美有趣的电子报刊、贺卡等,然后在电脑上为同学们进行演示。其中,这些贺卡和电子报刊的内容可以取决于其它的知识,如:英语、语文、数学等,然后用漂亮的字体将文字诠释出来。这时,学生们,特别是女学生不仅深深地被这些精美的事物所感染,同时她们还极力要求我讲解这些事物的爬山制作方法。趁此机会,我及时向他们布置任务:如何利用Word来制作电子报刊呢?带着这样的任务与兴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便会摆脱被动局面,而是深刻地自主探索,这样无疑会让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

二、明确目标,完善任务驱动,提高教学效率

当教师将教学任务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之时,首先要保留一定的悬念性,也就是让学生去自行探索,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而是要让学生在任务当中进行思考的讨论,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抽丝破茧、逐步理清,从而明确目标。这时,学生便会在任务当中顺利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的关键点。

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之超链接》的时候,我首先提醒学生这个知识点与我们之前学的《在Powerpoint中实现幻灯片之间自由穿梭的超链接》的方法类似。这时,通过我的提醒和引导,学生们很快寻到了有效的解答对策,他们开始从以往的知识入手,并结合当前新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成功串联他们对新旧知识的掌握,并且还可以起到温故效果。而在这时,我们可以及时布置有趣且充满探索性的任务,如:超链接的对象分别有哪几种呢?超链接的实现媒介是什么呢?此时,由于学生们正处于学习的最高涨时期,所以面对我所布置的任务他们会很积极地去完成。

三、问题反馈,强化任务驱动,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强,但又较为抽象的学科,初中生在初学阶段难免要遇到许多的阻碍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职人员,我们不但不能感到厌恶,同时还要感到高兴。因为只有学生发现了问题,他才能够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自我。假如一名学生无法发现学习上的障碍,那么他们将很难再进步。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适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并结合其他同学一同进行探索,这样一来,在合作学习氛围的渲染下,课堂教学将会变得越演越烈、如火如荼。

比如在学习WORD《文本的选中操作》时,由于选定文本的方法和对策有许多,并且每种方法都有着其固有的特点,因此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时候也常常会出现错误选择的情况。面对此,我们可以编辑一些趣味的顺口溜,让他们一边读顺口溜,一边掌握要点。另外,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制作一些精美的电子报刊,让学生们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理解新知识、把握新知识,这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架通世界经济发展的桥梁,是提高一国发展的重要工具,缺乏了信息技术的扶持,那么我们不仅丧失许多的信息获取通道,同时还会与世界严重闭塞。所以,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人才核心竞争力,从而娃娃做起,强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这不仅是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项重点,同时也是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不断给予关注。

2016-12-15

第三篇: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高忠义 安徽省宿城一中

摘要

本文主要是谈一下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分组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学生能动性地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并有所拓展,并且能相互学习,从而完成任务。关键字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任务目的、分组策略

前言

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设计不同的任务、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不同的分组。事实上分组教学在中国是有历史传统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指的就是这方面。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以及根据不同分组设计不同的任务却不好操作。电脑课程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也是就电脑讲电脑,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讲授信息技术,往往锢于专业领域的限制不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实践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及其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由于旧的教育体制、习惯思维、授课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固有的特色,无法以实践运用为目标设置信息技术学习的“任务驱动”,不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得现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信息技术这样的高考用不上的东西是浪费时间的消极想法,另一些学生则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游戏课”、“网络聊天课”等。显然,这与我国大力推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要着重研究和大胆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创新。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我们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由此我们不能不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1、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多,这“二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一是启蒙教育;二是深化教育;三是特长教育。基于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出分组教学法。

一、分组教学的由来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二、分组教学的特点

1、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2、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技巧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地运作,积极地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

3、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

在活动结束后,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分析其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有益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分组教学的益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分组教学的实施

1、分组策略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

2、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每组还必须选出一个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

3、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同时,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通过上面简单的讨论我们出步了解了分组教学法,那么如何让分组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尤为关键。第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学什么、掌握什么,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第二、“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在学习计算机上是行不通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第三、“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四、“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程设计的不断创新,引入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思路和手段,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信息技术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

第四篇: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学习者遇到新信息时,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图式得到了扩充);当原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学习者便会调节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这就是顺应(图式被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四、“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五、“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一家之言)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1.提出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其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亲和力。

(1)“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任务模块,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2)“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努力能完成。

(3)“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有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2.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者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具体操作步骤。若是较为复杂的任务,可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来完成。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3.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这个环节可以针对具体“任务”,采取不同方法。如:(1)按“教学任务”的要求,模仿着做;(2)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3)仅提出要求,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边学边做中的情况,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总结过程中要突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教师可采取点评学生作业或由学生讨论集体总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

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而言,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Internet操作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太适宜。

2.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揉合”任务。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引导或帮助学生搜集素材。

第五篇:任务驱动法在职业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长城铝业公司技工学校

杨颖

450041)

【内容摘要】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即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技能提高、进而培养了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本文结合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优势和运用该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 任务驱动 职业学校 因材施教

【正文】职业学校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人们一直以来使用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角,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动地照葫芦画瓢,没有机会去思考、探索操作的方法,操作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如果能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能尽量鼓励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更好的和实践相结合,那么他们会发现的更加多。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

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教师教的老套路,而是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职业学校的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当前知识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就会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

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则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便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又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学习周期。

二、任务的设计

如今,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 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面对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学习过程中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4、“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1、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

有的教师对“任务驱动”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完成某项具体的程序。要防止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忽略了自

身的主导作用,只是简单地下达一个命令就让学生去完成。这样的教学结果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三点:

(一)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三)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避免滥用和泛化“任务驱动”

由于职业学校专业和课程要求不同,学生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根据专业要求、课程内容、学生层次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我们看到,教师不再完全是传统课堂的主角,也不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想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积极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更多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的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总结,旨在探索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掌握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任务驱动 强化实践——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信息技术教研网 2.薛维明,王振灿,金健舟.中学计算机教学法 [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3.杨威,史春秀,巩进生,王云.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下载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任务驱动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任务驱动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 阜宁职教中心:张玲玲 [摘要]:在中职《PHOTOSHOP CS2图像处理》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可操作的任务,在任务的......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一则 案例背景:“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信息技术课中广为使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尝试,因为笔者教授十个班的信息技术课,所以可......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吴旭东1、柳炳祥2、王谢玮1 (1.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景德镇 333000;2.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 333000) [摘要]:传统的计算机......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中小学信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既定“任务”进行......

    浅谈信息技术之“任务驱动”(五篇范文)

    浅谈信息技术之“任务驱动” 目前,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那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这一点?根据自......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解

    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是什么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章第*节的内容。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