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3:2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既定“任务”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 任务驱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87-0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从“任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讨论、讲解、操作等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并根据相关操作实现成果检验。“任务驱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设置任务,体现信息教学多元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功应用,教师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系统性、兴趣化、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任务设置要达成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集合应该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单元任务的设计更要围绕整体任务展开。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管理?什么是数据管理技术?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读这三个概念。这三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只有弄清这些概念,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任务设置还要凸显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也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就会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学习时,教师可结合“阿波罗登月”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设计,可使问题感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从故事中总结道理,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呈现“爆棚式”发展,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异。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一致。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如“从网上搜集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个任务虽然不是很难,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搜集到的数据信息量多寡不一。

任务设置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操作接受特点,无论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操作训练。

二、执行任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身份转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对于课堂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解决。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服务者、辅助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历练机会,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师还要跟进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有效活动,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并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交流,这对同学之间探索新方法有重要帮助。如学习《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教师给出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全班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表、运动消耗热量表、食物营养表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处理,给体质存在短板、健康不能达标的学生做一份建议书。学生在小组长统一指挥下,先对相关数据进行排序,再对健康指标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对照学生相关情况,制定任务完成汇总表。

三、检验任务,注重学习评价鼓励性

学生完成“任务”有快慢好坏之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会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具体表现中找到共性问题,并能制定对策。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现代课堂教学要多从正面给学生以积极评价,期望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教师要多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意掌握学生个体进步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不只是看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还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习《数据的查询》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给定的学习资料,查找所有作品的作者、所在学校和联系电话号码。学生在进行独立操作时,大多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个别学生存在操作困难,教师给予鼓励,并帮助这些学生完成了相关“任务”。如表间的关系删除问题,很容易会造成查询结果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和引导,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并不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看问题难度系数大小,还要看学生学力高低。这样给出的评价才会有积极意义。

“任务驱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围绕既定“任务”展开学习活动。教师要用系列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侯广军.浅谈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18).[2]古丽孜拉?加依热别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8).

第二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中小学信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任务驱动,驱动任务设计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计算机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配合传统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容易,更深刻,更牢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本人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体会。现在本人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特别是是以“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一、看。通过“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如看计算机中的一些硬件设备或图片等,增强形象记忆;看课本:通过看书自学,教师适时点拨,培养他们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看网络: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玩。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尤其是各种益智游戏,应有尽有。如扫雷、纸牌、拼图、“射击”游戏等。

三、实践。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让学生先学习操作,再学习理论知识,甚至只要会操作,可以不学理论。充分利用这个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或互相帮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四、展示。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如通过网络向全班、全校同学乃至在互联网上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网页、小报制作等;参加各种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比赛,进一步提高自己运用计算机能力,增强自信;在网上交朋友,互相介绍学习体会,互相促进;积极投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社会。

五、任务驱动法。同时还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要想玩游戏,必须完成某些学习任务之后方可进行。下面本人就以“任务驱动法”来谈谈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控制、督促、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1、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因而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章节中的教学中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2、“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3、“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由学生来完成。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三、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1、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分析任务。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评价检查。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让他们玩一会益智游戏等。

四、总结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正文】

信息技术是当今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在所有学科中 发展 最快、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阶段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在以 计算 机作为认知、辅助教学双重工具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想比,应有更鲜明的特色。另外,现代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给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讲,现代信息技术不单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得力的助手;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不再是单纯的观察演示,而是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惟有如此,才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 科学 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意义建构。因此,信息技术课为我们提供了更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空间和舞台。本文根据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中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一、围绕素质 教育 重视教学“任务”设计。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中学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强等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产生良好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否要以教材为“蓝本”,虽然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的便捷工具,但各地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所以许多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以普及为主,兼顾了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使教与学有一定的冗余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根据自己学校计算机的配置、学生的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而不是“蓝本”来遵循。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以“任务”教学为主导,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一)、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1、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便学生达到善学、好学、乐学的目的。

2、掌握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仍然很难成功。现行教材还在试行阶段,有些地方还不完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不必太受教材限制,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个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然后明确每节课的任务,设置范例,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时,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内容。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二)、明确目标,提供资料

(三)、任务完成阶段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已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此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究

2、协作学习

(四)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篇: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高忠义 安徽省宿城一中

摘要

本文主要是谈一下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讨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分组设计不同的任务,使学生能动性地学习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并有所拓展,并且能相互学习,从而完成任务。关键字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任务目的、分组策略

前言

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设计不同的任务、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不同的分组。事实上分组教学在中国是有历史传统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指的就是这方面。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以及根据不同分组设计不同的任务却不好操作。电脑课程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也是就电脑讲电脑,为学习信息技术而讲授信息技术,往往锢于专业领域的限制不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实践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讲授信息技术课程及其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由于旧的教育体制、习惯思维、授课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固有的特色,无法以实践运用为目标设置信息技术学习的“任务驱动”,不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得现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信息技术这样的高考用不上的东西是浪费时间的消极想法,另一些学生则把信息技术课当作“游戏课”、“网络聊天课”等。显然,这与我国大力推进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特别是要着重研究和大胆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创新。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我们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由此我们不能不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

1、信息技术教师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多,这“二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起点不一样,计算机的普及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

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分出三个层次:一是启蒙教育;二是深化教育;三是特长教育。基于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出分组教学法。

一、分组教学的由来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被人们沿用至今,其优点是无庸置疑的,然而班级授课制的最大局限就是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照顾个别差异,使整体要求与个性发展和谐结合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19世纪末,西方教育家就将尖子生、特殊能力学生进行校内分组教学;在班内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几个组别,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西方教育家认为:只要该班的学生人数达20人以上,只要认为因材施教是必要的,那么分组教学就势在必行。

在我国,最早研究分组教学的是上海市育才中学。七十年代末,这年学校在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形式中,就让前后两桌的四位学生组成“读议小组”,引导学生探索、评论,达到了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二、分组教学的特点

1、个人的表现不但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表现,所以每人都需要努力,共同提高整个小组的成绩。

2、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运用适当的技巧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解决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冲突。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和谐地运作,积极地互动,并分享彼此学习的心得,进而达成有效的学习。

3、小组成员必须面对面地共同思考,讨论所收集的资料及学习的内容,互相支持与鼓励。

在活动结束后,经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分析其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找出有益的学习活动,从而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分组教学的益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分组教学的实施

1、分组策略成员之间彼此相互需要,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整个小组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正向,互蒙其利的。

2、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每组还必须选出一个小组长,学习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他们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其次,具有初步的组织能力。再次,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

3、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同时,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通过上面简单的讨论我们出步了解了分组教学法,那么如何让分组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尤为关键。第一、“任务”的目标要明确;学什么、掌握什么,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第二、“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在学习计算机上是行不通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第三、“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第四、“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程设计的不断创新,引入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的思路和手段,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信息技术不断高涨的学习热情,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

第五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田有顺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兼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及绘图的实际技能,能在工作岗位上从事业务范围内的设计制图工作。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新教学,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要以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打造实践课堂。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课堂任务为驱动,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式,此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中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适合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利于掌握实践操作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把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好这几个过程: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总结三个基本阶段。现在以我在基本几何体教学中画正三棱锥的三视图为例,谈一下我对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一、任务设计

1、分析教学任务,确定任务目标

教学内容:基本几何体——棱锥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点的投影。这节内容是平面立体的典型代表,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课时数设计为4课时。

重点和难点内容:棱锥(三棱锥为例)的三视图画法及其表面点的投影。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平面立体——棱锥的三视画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辅助直线法及辅助平面法表达棱锥表面点的投影,同时要判断其可见性。

2、分析学生特点,确定任务目标

学生刚接触机械制图,还处于接受新事物新鲜感上,教师在讲解完新课知识的情况下,设置任务,让学生接受任务并去完成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就满足感。

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这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二、任务实施

1、任务的引导与演示

首先,教师讲解的基本几何体———三棱锥三视图的画法的有关知识,并演示作图过程,重点讲解如何用辅助直线法及辅助平面法画出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提出要求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作业)。请全体同学画出下图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并让一名成绩较好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演板,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画图。

m's's“

ca'c'b'a”(b“)c”asb

2、任务的执行

这个过程是关键,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巡视全班,注意观察所有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和进度,根据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启发式的提醒,甚至要求个别较差的同学暂时停下来,参考一下在讲台上演板的同学的画法,得到启发后再去执行要完成的任务。

三、任务总结

1、作品展示、互评

学生完成任务后,首先让同学们评价一下黑板上演板的同学完成的好坏,跟自己进行对照,老师对讲台上演板的同学完成的情况作出评价,并展示正确的解答。下面是用辅助直线法完成的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

a'm's's“m”

ac'b'a“(b”)c"bsmc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大家兴赏,并让大家想想自己的作品跟他们相比,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甚至错在哪里。

2、教师总结

作品展示完了以后,大家心里都有数了,相信都会有一定的收获的启发。最后老师根据整个过程的实施和结果,总结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和这次任务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以适应当今中职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探索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机械制图也面临着传统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今社会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有操作熟练的技术,还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潜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烹饪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李谨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老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 社,2003.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题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推荐5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任务驱动法俨然成为当前各专业教学的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是指从表到里、逐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并......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当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任务活动完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师范生PS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师范生PS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各分支学科已悄然走入师范生的课堂。从前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平面处理等学科都是计算机专业班学生......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解

    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摘 要:机械制图是中级技术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学好这门“工程语言 ”,......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完成任务为标志”。任务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一堂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任务设计[5篇范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任务设计 蕉岭县蕉岭中学 刘欢欢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