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新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05: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新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新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新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反思

---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 娄海林

在传统的劳技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且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通用技术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因此,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即发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的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是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⑴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 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的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⑵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培养和人格养成。从过去的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 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中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 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把握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听课反思

学校组织了新课程教学的观摩和评课活动,使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我的反思如下:

一、备课时要体现“三备”的思想

在教案里面,要体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思想。设计的具有梯度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来设计问题。通过设计问题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实现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中,就不断地实现着三维目标里的其它两中目标。

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思想。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就是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实施新课程在思想方法上的精髓,因为童心本来是快乐的,快乐就体现了儿童的童真童趣,这就是转变观念。我们要抓住“乐”和“趣”二字,但不能一味地为乐而乐、为趣而趣,要使你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乐趣,这才是“乐中学和学中乐”的要义之所在。通过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争得最大的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案设计得好不好,课前准备充分不充分,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设计教案时,要读大纲,明确教育目标,教学环节要大致保持齐全,如导读、新授、巩固练习、知识的拓展延伸、总结、作业等。这就是我们这次培训中学到的备教案的方法。

三、教师要彻底转换角色

教师要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

总之,新课程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改革创新。

第三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 反思

上课是我的生活。如何上好课是我常常思考和痛苦的事情。

偶尔会想起周立波在“一周立波秀”讲过的一个教育小情节:十几年前,一位美国教育者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中学生起早贪黑地上学校,还要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不禁大呼:“十年后,中国教育将会超过美国,世界诺贝尔奖将被中国人包揽......”。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教育依旧,既没有超过美国,也没有文化领域上的诺贝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很心痛,也常反思,想着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到该尽的责任。

暑期培训时期广西师大陈教授亦有一句话让我回思良久,那便是“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更新观念是方向,先进教法是保障,学生成长是根本。”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课改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时代日新月异,知识需要更新,历史教育更需要厚积薄发。提高历史素养才有能力引领学生,因此我觉得真的要多看书,多阅读,多思考,才能担当起这个教育岗位。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课改观念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多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对周立波的教育小情节的触动,本人较关注国外的历史教育。最近,也看到了一些美国高中历史作业,颇有些启发。如:“

1、专访一位历史人物。这位历史人物活跃于1898至1945之间。引言部分须包括专访时人物的年龄、专访地点、专访原因;列举专访时要问的十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必须必须是:你希望你被人们如何记住。”、“

2、假若历史可以假设,要求选择一桩历史事件,并假设如果这桩历史事件没有发生,世界将会如何,要充分使用自己的假设与猜测技能。”......此种形式的作业,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为了完成作业,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学生要去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为自己的认识、观点提供佐证。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使学生的搜集、判断、筛选材料的能力得到培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也就逃离了课本,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得到的知识也自然而然地增多。这些能力的提升,都远不是我们中国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训练中能够获得的。而且,美国学生通过完成形式多样的历史作业,自然而然进入了历史情境,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中借鉴此种特点,将其有价值的方法、有意义的设问、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改良,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上作业中,我们的学生也会在历史学习中得到能力上的提高。当然了,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探索有待我们去尝试。

能力之外,历史承载着人文涵养。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强调人性和生命的价值,理解尊重全球的多元化发展。这意味着,新历史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应该会使今后中国社会、政治走向更加宽容、更加人性的方向。文明还在路上,教育还在路上,很期待,也很忐忑。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

农村高中实施新课程的现状、难点与对策邬培祥

作为一名农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白我们所处时代的教育使命、教育职责以及实施教改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就指出了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而在农村中学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尤为必要,因为我国80%的学生在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高中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国课程改革的成败。我校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的省级示范性农村高中,实施新课程标准,打破平庸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而真实的体会及看法。

一、如何定位新课程的“新”,或者说如何诠释新课程的本质含义。有关专家对新课标本质含义的科学诠释——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接着,我们先回眸一下新课程标准诞生的背景。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针对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之弊,颁布了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紧接着部分文化较发达省区也分别制订了本省(区)的新课程《考试说明》。2007年,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实行了新高考。经过2007、2008年的新课程高考命题实践,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做了修订。近年,贵州省也逐渐地尝试新课标教学,我校自2010年秋季开始采用了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宁夏、云南的经验,并广泛地吸纳“金太阳”教研集团等新课程精华,实质性地进入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走在了全省示范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列。2013年是我校参加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次高考,语文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级二十二个班1300多人,明显超过省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标准。虽步履艰难,总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为了再接再厉,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我们必须马不停蹄地进一步搞好新课

程背景下的农村高中语文教研。

二、如何客观地正确地看待和理解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的关系。

全社会都很关注新课程标准与高考的联系,不少学生及其家长还担心新课程打乱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会影响高考。其实这种担心是一个误区,因为新课改与高考并不矛盾,它不是排斥考试的教育,而是倡导科学的合理的与时俱考试。那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与高考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这里以2013年语文高考全国课标卷(以下简称“全国课标卷”)对新课标卷的试卷结构及赋分情况为例,看看新课标卷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哪些要求。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9分)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这里的二选一较新课改前凸显了灵活性,照顾了学生的兴趣差异)

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应用(20分)

第六大题,写作(60分)

从试卷结构看,全国课标卷既保持了语文高考30年多来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成果,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稳中求改。考虑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教学实际,试卷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导向,无论从考试内容的选择,还是试卷结构的安排,都注重继承与创新兼顾,突出了语文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必考与选考的安排上,较好地处理了选择性与基础性问题,把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列为必考,只把“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选考,优先保证语文高考的基础性,保护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有利于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也有利于促进新课改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目前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明显存在的四大难点,并科学地合理地进行矫正。

一是如何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教育部制订的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份指导性文件,一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过去叫“教学大纲”),二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 语文》(简称“考试大纲”)。前者规定高中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着眼于“应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后者规定高中语文“考什么,怎么考”,着眼于“应试”。因为这两份文

件都是教育部组织研究、制订并发布的,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国家意志,必须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我国高等学校统一选拔录取合格新生的主要手段,但在我国目前的人材选拔机制下,应试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它不但直接涉及到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高考已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的大背景下,如果要求教师只顾课程标准而不顾《考试大纲》,既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们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应试教育和语文素养应试教育“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前者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后者根据考试选拔的特点和要求,把“语文素养”具体化为几种基本的语文能力,即现代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书面考试总有局限性,有些语文素养,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无法用试卷来分级分等。素质教育是塑造品质、培养能力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却是“以考为本”。“以考为本”必然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升学率,教学方式往往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难免有导致摧残情感、伤害心灵、剥夺自信、磨灭个性,扼杀创造性之嫌,应当逐步得到矫正。二是如何解决新课标教学与平庸教学明显差距的矛盾。

平庸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标创意的教学方式究竟有何差异,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那么又怎样辨析这种差异呢?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把教师的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平庸的教师只会叙述,照本宣科;较好的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讲解;优秀的教师只给学生做示范,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伟大的教师则是启发,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自能阅读与写作。新课程提出了一个新的“教材观”,就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圣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凭借、一个线索。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删或整合。今天我们有不少教师教师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那就只好仍用“教语文教材”的方法——离开了教参书就底气不足,讲课和判定学生答题都习惯于依赖“标准答案”,不但自己钻进了“套子”,还要强行把学生关进“套子”。我们当然也可以借鉴教参书和答案,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二者兼顾,灵活运用,做到“三个吃透”:一是吃透新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二是吃透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三是吃透语文《考试大纲》的考查范围。这样,才能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从另一个逻辑切合点来看,新课标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而传统教育则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塑造品质、培养能力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却是“以考为本”。“以考为本”必然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升学率,教学方式往往采取“满堂灌”+“题海战术”,结果必然导致摧残情感、伤害心灵、剥夺自信、磨灭

个性,扼杀创造性。显然,素质教育虽然不以考试为目的,但并不排斥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是能够包容并且需要有考试的教育。

三是新课标与高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链断层的矛盾。

新课程《考试大纲》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设计了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和“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可以说这是一个系统的知识链,对于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系统地学习过上述各章节并打下较为坚实基础的城市高中生来说,应该具有比较系统而坚实基础知识,但对于条件较差的农村高中生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因为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学习氛围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他们大多数在九年制义务阶段是被强行“赶”上高中来的,农村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基本上没有重视过语法教学,这些学校为了应考,成天围着现成的“标准化试题”转,导致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不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有的还根本不会使用,认不全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声母、韵母的绝不是少数;对标点符号模模糊糊,使用标点符号不规范,甚至书写一点到底的现象极为普遍;普遍不懂词性、短语、单句和复句的概念;不懂句式为何物,更不要说从语气上和结构上区分;文体概念模糊,“四不像”文章屡见不鲜等。现在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共同感触,高一学生学新课标语文,如果不补课,不链接上述基础知识,就如坠云里梦里。所以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欲基本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得花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逐步掌握,达到先规矩而后巧的效果。

四是怎样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质”与“量”的矛盾问题。

新课标教材的数量与旧教材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上法,仅依靠每星期的五、六节课,是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就连跑马观花地作完“量”的工作都不可能。那么又怎样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从课堂文本为主的学习向以语文实践为主的学习转化,彻底改变以往把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的上法,那样仍然会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却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标的科学上法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

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尤其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要认真完成,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呆板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引导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各自畅所欲言,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填鸭”。实在是最早的自主语文课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三是注重规律性。虽然说语文知识范围包罗万象,但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教材的要求都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可寻的。比如古代诗歌阅读赏析中关于“寓情于景”的把握,如果不归类,似觉漫无边际,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有如下规律可寻。

1、尽情描绘山川美景,抒发由衷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2、借幽静之景抒发厌弃官场黑暗,闲适恬淡之情调,表达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借凄凉之景抒发孤寂愁苦之情。

4、借残破之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5、以景(境)渲染、烘托,抒发送别时不舍或劝勉之情。

5、以景(境)渲染、烘托,表达羁旅之愁,怀友思亲的感情。

6、以景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之情。

7、以景表达宏伟抱负,凌云壮志等等。

总之,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前景光明,要走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境,并非易事,需要全体农村高中师生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博采众长,不断总结,农村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必定会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语文人才。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今天,我学习了《新课程教学反思的问题与对策》深有感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国著名教育 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是使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而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反思,本身就是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普遍特征。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教师所关注和重视。我们一线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对 教学反思都能准确把握,我就是这样,我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愿反思 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2、无效反思

无效反思即无成效的反思。反思不深刻。反思效果低效,甚致无效。大量的反思只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不是很多。也有些 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作深层次反思。

3、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

4、全面而不深刻、零散而不系统

就是内容方面较为全面,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转来转去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模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今后努力方向:

1:端正思想,明确反思目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反思中谈到的优点与不足,都是积累的资料、研究的素材,不应该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教师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并且要用学而不厌、从善如流的态度听取同行的意见,收集教学信息,将同行的意见和自己的感悟一并写入教学反思中。2:提高认识,勤于反思。首先,要提高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机。另一方面,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实验、不断完善的体系。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其次,要勤于反思,坚持反思。目前,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通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时间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有反思的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资料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3:加强学习,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的自我检查、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

下载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新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新课程通用技术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 ——如何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通用技术教研组 邱俊辉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材料提供人:吕凤莉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1 沐浴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我的教学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崎岖,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快乐。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化学组施大春 一、在教学中要掌握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特点有: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对大家发展有用的......

    新课程——体育课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标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小学新课程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走进了新课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下面的一则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 2006年9月福建全省实行高中新课程,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要想实现这种实质的转......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吴比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