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教学反思8
新课程教学反思8
韩鲜艳
我们今天就不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当然不是。只是说,以学生自行阅读、理解、记忆为主要标志的所谓“自学能力”,充其量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初级阶段”。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算得上多年来教学领域的一句“流行语”,人们相当自然地把它和“先进的教学观念”相联系,甚至划上等号。但是,在新课程实验蓬勃开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对此加以细致地考察和深入地思考,一定会意识到,对“教会学生学习”这个命题,无沦是在理论的把握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上都存在着太大的差异。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把它分解一下来分析。说到“学习”(当然是指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教会”,不过是提哄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陵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有理由认为,如果说,“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使应试教育不得人心,而这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做法却给应试教育外加了“包装”,注入了“兴奋剂”,带来了某种“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教学反思 8
教学反思之一
本月迎来了深圳罗湖区名师团导师的手把手教导,深感差距还很大,还需要苦练内功,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开展更加活泼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感想如下:
一。名师团张老师认真负责,对我提出了很好,很实用的建议。教学思路不太清晰,教学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苦练基本功,注意磨练语言,专业性,突出重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让学生完全进入体验学习过程。
二. 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幻灯片展示教学过程,让学生印象深刻,提高教学效率,也为教师自己减负。
三. 重视教学手段多元化,提高学习兴趣,更好训练学生的思维体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根据学生实际处理教材,教学节奏要更加紧凑,取得更好效果。
五. 思路清晰,课前充分准备,重点突出,掌握好教学节奏,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维,教学环节设计要更加合理,教学方法要得当,师生互动要充分。
六. 复习课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设计合理,层次分明,知识结构概括全面,语言清晰,表述准确,讲练结合,取得更好的综合效果。或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知识点的复习融入典例剖析中,以期取得更好复习效果。
七. 继续努力钻研教材教法,不断丰富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八. 精讲多练,课堂上多动手训练,多反馈,修正教学效果。
九. 虚心好学,多动脑筋,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更好的效果。
十. 带领数学组教师相互学习,无障碍沟通,交流探讨,锤炼课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组朱 林2013.10.30
第三篇:教学反思8
做语文教师的反思 2011.10.31 一直以来,仅把教师做为我的职业,或者谋生的手段,从来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打算,更没有把自己放到一个教育者的位置,去审视自己的责任、价值。透过韩军,我赫然照见了自己的卑微、渺小。同为教育者,我该怎样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身份,审视自己的责任,审视自己的价值呢?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我们,是否配得上这一至高荣誉?语文教师,应是真正去构筑学生灵魂的大师,去开发学生的灵性,去调动学生的悟性,但我们又做了什么?诚如韩军老师所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实在是应该对下列问题反躬自问、冷静反思:
由于过重的应试压力,自从我们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本宣科、编题、做题、阅卷,我们是否对应试与题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除了关注学生字字词词句句之外,是否真正关注过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们是不是每天就是抱着那些试题、教参、课本翻来覆去的把玩?
我们是否下笔就能写出超过自己班级中等写作水平的学生的文章?
我们还有多少灵性、多少浪漫、多少想象?
我们教出来的孩子是否还有灵性?
这些问题,着实令我汗颜,令我心虚。毋庸置疑的,作为教师,在庸庸碌碌中,我的精神品位,我的文化视野,已经一天天下降,而我却狭隘而不自知。同时,作为教师,我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扼杀学生灵性的刽子手,“成了扼杀学生独立自我精神的执剑者,成了独立思维、独立言语者的‘封喉人’”(韩军语)。有幸的是,在我们的前方,有许多的先行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韩军,就是一位语文教育之路上执着的领航人。韩军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盏语文教育的领航之灯。他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要“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弘扬人文精神。韩军老师认为,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语自由,人的个性独立、生命抒展、灵魂生长,是一切形式的教育中最最重要的。而“学语言,本质上就是形成人的独立的精神本体,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的精神与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一句话,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语言立人!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可悲的是,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已脱离了这个灵魂,在语文教育的边缘游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重塑自我,方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回归,方能让语文教育焕发光彩。我们应做到:
与梦同行——教师自我的重塑,个人的成长,必得有梦想相伴。若无为师之志,难以真心的投入,难以坚持长期的探索、创新。
与书为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文化底蕴再深厚,精神品位再高尚,若无文学作品的浸润,若无新的教学观念的洗涤,若无时代信息的冲刷,他必将成为一个精神匮乏之人,被时代淘汰之人。这样的教师,又何谈“以语言立人”?
构建自己的艺术殿堂——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艺术性的驾驭课堂,让孩子与老师一起真心地、全心地投入自己的角色中,方能演绎舞台的精彩,也才能真正在课堂中让孩子受到情感和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的精神与人格,从而最终达到“人文”的回归。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听课反思
学校组织了新课程教学的观摩和评课活动,使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我的反思如下:
一、备课时要体现“三备”的思想
在教案里面,要体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思想。设计的具有梯度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来设计问题。通过设计问题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实现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中,就不断地实现着三维目标里的其它两中目标。
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思想。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就是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实施新课程在思想方法上的精髓,因为童心本来是快乐的,快乐就体现了儿童的童真童趣,这就是转变观念。我们要抓住“乐”和“趣”二字,但不能一味地为乐而乐、为趣而趣,要使你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乐趣,这才是“乐中学和学中乐”的要义之所在。通过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争得最大的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案设计得好不好,课前准备充分不充分,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设计教案时,要读大纲,明确教育目标,教学环节要大致保持齐全,如导读、新授、巩固练习、知识的拓展延伸、总结、作业等。这就是我们这次培训中学到的备教案的方法。
三、教师要彻底转换角色
教师要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
总之,新课程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改革创新。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 反思
上课是我的生活。如何上好课是我常常思考和痛苦的事情。
偶尔会想起周立波在“一周立波秀”讲过的一个教育小情节:十几年前,一位美国教育者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中学生起早贪黑地上学校,还要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不禁大呼:“十年后,中国教育将会超过美国,世界诺贝尔奖将被中国人包揽......”。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教育依旧,既没有超过美国,也没有文化领域上的诺贝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很心痛,也常反思,想着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到该尽的责任。
暑期培训时期广西师大陈教授亦有一句话让我回思良久,那便是“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更新观念是方向,先进教法是保障,学生成长是根本。”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课改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时代日新月异,知识需要更新,历史教育更需要厚积薄发。提高历史素养才有能力引领学生,因此我觉得真的要多看书,多阅读,多思考,才能担当起这个教育岗位。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课改观念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多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对周立波的教育小情节的触动,本人较关注国外的历史教育。最近,也看到了一些美国高中历史作业,颇有些启发。如:“
1、专访一位历史人物。这位历史人物活跃于1898至1945之间。引言部分须包括专访时人物的年龄、专访地点、专访原因;列举专访时要问的十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必须必须是:你希望你被人们如何记住。”、“
2、假若历史可以假设,要求选择一桩历史事件,并假设如果这桩历史事件没有发生,世界将会如何,要充分使用自己的假设与猜测技能。”......此种形式的作业,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为了完成作业,形成自己的认识、观点学生要去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为自己的认识、观点提供佐证。这样的学习过程,能使学生的搜集、判断、筛选材料的能力得到培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也就逃离了课本,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得到的知识也自然而然地增多。这些能力的提升,都远不是我们中国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训练中能够获得的。而且,美国学生通过完成形式多样的历史作业,自然而然进入了历史情境,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中借鉴此种特点,将其有价值的方法、有意义的设问、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改良,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上作业中,我们的学生也会在历史学习中得到能力上的提高。当然了,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探索有待我们去尝试。
能力之外,历史承载着人文涵养。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强调人性和生命的价值,理解尊重全球的多元化发展。这意味着,新历史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应该会使今后中国社会、政治走向更加宽容、更加人性的方向。文明还在路上,教育还在路上,很期待,也很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