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6:4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

——康德伦理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李 杰

(玉林师范学院思政部 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关键在思政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可以从康德的伦理思想中得到一些启示:“善良意志唤起我们的责任之心”;“人是目的”提醒我们把学生视作目的而非仅仅是工具;“意志自律”昭示我们要重视主体性发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康德伦理思想;启示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国内正经历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元价值观并存。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清形势、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具有一定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我们可以从康德的伦理思想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康德伦理思想概述

康德从人的理性本质出发,建立了以“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为核心内容的伦理学思想理论体系。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康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存在,具有遵循道德法则而行事的自由意志,这就是所谓的善良意志,它是道德价值的真正来源,善良意志不是因快乐而善、因幸福而善、因功利而善,而是因其自身善而善的道德善,它是一种无条件的善,它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先决条件。比如,像通常人们所谓的聪明、勇敢、勤奋等品质,如果没有善良意志的统帅,就必将酿成恶行;再如,像“财富、权利、荣誉、甚至健康”——这些人们通常追逐的身外之物,如果没有善良意志,就可能酿成道德的祸害。康德把遵照源自善良意志、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行事谓之义务或责任,因此康德伦理学又叫善良意志伦理学或义务伦理学。这里的义务,康德是用绝对命令来表达的,即,你必须这样行事,这是你的义务。为了实现善良意志,履践义务,康德提出了规范人的行为规范的三条绝对命令:第一条是:“只要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或者,“这样地行为,使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这条称为“可普遍化法则”,或“普遍立法法则”,这是康德普世道德观、绝对道德观建立的基础,他认为所有的可称为道德的东西都要通过这条来检验。这一条只是告诉人们如何建立道德法则,建立道德法则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那么,道德法则是个什么样的法则呢?康德认为,这一纯粹形式的道德命令所要求的普遍立法必须围绕人来旋转,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二条绝对命令 :“这样地行为,以至于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是手段。”这条称作“(人是)目的公式”。人是自我目的或目的自身,就说明人拥有一种绝对的价值,康德称之为人的尊严。康德解释道——“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1]从“人是目的”的命题出发,康德合乎逻辑地推论出第三个绝对命令,即意志自律的公式。“意志并不是简单地服从法则,他之所以服从,因为他自身也是一个立法者,并且正因为他是立法者,所以他才必须服从法则。”即自己为自己立法。也就是说,将被动的“我应当如此行动”,变成自觉的“我立意如此行动”,由服从变为主动。说明人不是物(只知服从),也不是神(只知立法),而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道德律令是法由己立;它以人为目的而普遍有效。这条命令强调的就是人是一个自由的存在者。这三条绝对命令分别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

尽管康德伦理学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提出的以“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观念给后世带来了巨大价值也是无容质疑的。正像有的学者所说,“这些理念已然构成了现代化时代的精神支柱以及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规定,同时即便是今天有关政治哲学、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的争论也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这几个主题词的话,那么就不难理解,康德的理论贡献是划时代的,它给当今社会留下了无比丰富与重要的历史遗产。康德伦理学的出现,是整个近现代伦理学得以开启的一个重要标志。”[2] 康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考如何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方面,只要认真从康德伦理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无疑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二、“善良意志”唤起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之心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句名言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它道出了康德求真求善的思想境界。康德就是这样,把源自善良意志的道德视为规律的东西,按道德法则行事,这是人们的义务(或责任)。他说,“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条件地视为善。即使这种善的意志完全缺乏贯彻自己的意图的能力,如果它在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依然一事无成,所剩下的只是善的意志,它也像

[3]一颗宝石那样,作为在自身就具有其全部价值的东西,独自就闪烁光芒。”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就体现为责任或义务。我们思政课教师如果能从康德所谓的“善良意志”出发,就应该把“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真正作为一种责任,一种道德法则,一种心中的道德律,自觉担当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本质工作,就应该顶住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歪风邪气的影响,就应该远离喧嚣的尘世,躲开浮躁的人海,拒绝时尚的诱惑,保持心灵的高度宁静和自由,就是要像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那样把职业不是当成养家糊口的饭碗,而是作为使命之业,伦理之业,或者叫天职。韦伯指出:“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

[4]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他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把学术作为人生使命,奉内召唤献身于学术事业,他将献身精神提到人格的高度,“只有纯粹献身于事业的人,才有人格可言”,[5]在韦伯心理献身是普世伦理,不仅学术领域如此,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尽心尽职。我们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都具有这样的职业精神和高度的道德责任心,认认真真地钻研教材,脚踏实地研究教法,埋头自己的本质工作之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实,做到这些并不是高不可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默默地践行这样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了:我们的榜样——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楷模方永刚——“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 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科技界的“三钱”,钱伟长以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不久便是9.18事变,为更好地救国救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慨然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这种责任心使他成为科学界的璀璨星斗。钱学森,美国人一时疏忽放走了他们曾经控制下的、这位当年美国海军次长认为“至少等于5个师兵力”的科学巨擘,“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三强也是怀着一颗拳拳报国心,突破敌人重重阻拦,依然踏上了回国路,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有无数象方永刚、雷锋、“三钱”这样的人,他们已成为我们抬头仰望着的星空中的璀璨星斗。

三、“人是目的” 提醒思政课教师要把学生视为目的而非仅仅是工具 “人是目的”的思想在康德伦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整个伦理学体系就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人是目的”命题揭示出;人是具有理性的存在,不同于动物,每一个人本身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这一价值是其它任何东西(包括其他人)都无法取代的,在任何时候,人绝不允许被随意摆布,人必须是受到尊重的对象。这一思想给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启发是什么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视作目的,而不能当成工具。在现实的教学实际中,有许多老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不将其本身看做目的,他们期待和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各类比赛中榜上有名,为的是给自己争得荣誉,拿到奖金,以此来证明自己教学的优秀。学生考的好,比赛中获胜,固然其中蕴含着老师的汗水,使老师感到高兴,这是常理。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不应抱有把学生当成自己荣誉的工具,如果仅有这种观念,当学生不能给自己带来荣誉时,这位老师还会一如既往的努力教书吗?显然不会。如果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比赛中获奖,当这个目标达不到时,学生还会继续努力学习吗?显然也不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陷,老师既要看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成绩差的学生的长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喜悦,而不仅仅是考出好成绩的喜悦,使学生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才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长。老师只有把学生本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当作给自己带来荣誉的工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锻炼,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心态和观念才是正确的育人观,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这种观念的确立,除了教师具有一定的素质外,还要求学校在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制度上有所保证,不应把学生能否给老师带来荣誉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

四、“意志自律” 昭示思政课教师要重视主体性的发挥

“意志自律”强调的是理性的人是自己的立法者,人是一个自由的存在者,即 “自我立法、自我服从”。在康德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不仅是道德法则的服从者,更是该法则的立法者,人只服从自己制定的道德法则,这体现了人内在意志的自律。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一切道德责任唯一的原则,每一个有理性的人不仅要为自己立法,而且要自觉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则,使自己行为的主观准则同道德法则相符合,做出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这一思想鲜明地突出了道德的主体性。

“意志自律”理念给高校思政课老师的启示是;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老师的主体性,就要求老师增强责任意识,把教学看成自己自觉的行动,教师自己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搞好教学,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老师在精通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上尽力做到多样性、生动性和活泼性,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求老师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思想教育的主人。因而必须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实现自我教育。只有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的主体,要不断耐心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学生学习,并且向学生学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就是要通过老师详细的讲解、耐心细致的解释,使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7,42.[2] 甘绍平.康德伦理学的历史遗产———兼论商谈伦理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关联[J].学术月刊,2010(4).[4]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59.[5] [德]马克斯·韦伯.伦理之业:马克斯·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M].王容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On The Reflections o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eaching——inspiration to us by Kant's ethical thoughts

Li Jie(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China)

【Abstract】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college is the teacher.How to play his role of the teacher, we can get some inspirations from Kant's ethical thoughts: “good will arouse our responsibility heart”;“that people is the objective” reminds us to regard students as purpose rather than tools;“Will self-discipline” declare us that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e.【Key words】 instruc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college;the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Kant's ethical thought;inspiration

作者简介:李杰(1969-),男,安徽亳州人,玉林师范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中路299号玉林师范学院思政部 邮编537000

手机:***邮箱ljlunwen2006@163.ccom

第二篇: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思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在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主干课有四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上好这四门课,围绕课程教学实际,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抓好一个关键――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中说:“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意思是说:凡事开了头,要使他半途而废就很难。

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虽然对教育充满着憧憬和热情,但在角色转换上也曾感到迷茫。按照世界公认的教师成长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在大学本科期间要有十四周的教学经历。但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学生而言,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没有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经验。对于师范生而言也很难做到真正有十四周的课堂教学经历,在教学实习中可能扮演的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角色,而非课堂讲课的教师角色,在研究生阶段又没有相应的教育实习。第二节阶段是入职后的两年职业培训,也就是职业认定阶段。但就我所在的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学校而言,在新教师入职后的两年不上课,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老师们的成长,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三阶段是入职后的三十五至四十年,为自主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可能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硕士或是博士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他们拥有的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储备,但缺乏的是教学经历和课堂管理的经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在刚步入教师这个行列的最初几年,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讲台。

第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都是老师们在课前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学期后面的课程教学。如果第一堂课老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会比较配合,老师也能树立起自信,正常发挥,形成良心循环。如果第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会对老师形成较低的认识,对于年轻的老师们,会打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新教师而言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就十分重要。除了充分的准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前去听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非常必要。

二、坚持四个原则

1.树立问题引导意识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每门课、每个章节、每节课都会有主要问题。在讲授一门课时,教师首先要厘清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课程、章节、一节课的引导。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来说,从目录看,《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构成。但从内容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这三个部分之下又分别有多个内容。在讲解绪论时,就要让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整体把握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章节和内容的关系:课本的前三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四、五章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六、七章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后面的课程中,依次讲解不同章节的时候,又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大部分:辩证唯物论(含五大观点:物质、运动、时空、意识、实践);唯物辩证法(含四个部分:两个总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对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认识从哪里来?什么是认识?认识的运动的规律?有多少认识是真正的知识?)和唯物史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创造者?)。在不同部分、不同章节的讲解中,还要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展示出来,讲明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当整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一张完整的知识逻辑图清晰可见。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可让课程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意识,避免思路、逻辑混乱,也易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原理》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其他几门课程要强。如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讲清楚、讲生动,成为摆在思政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光讲理论,难懂也容易疲惫。

根据马克思的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要更多的联系实践生活。从实际生活的中案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讲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可引用的例子有古文献中的《太子丹献手》、《箕子见微知著》,现实生活中的多米诺骨牌、蝴蝶效应、桑基鱼塘模式等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再比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时,可用六个苹果和iphone6的价值作比较:六个苹果价格再涨也不会超过iphone6,而iphone6价格再跌也不会少于六个苹果的价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商品价格与价值的比较中明白: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任何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波动的中心始终是这一商品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来讲原理,学生会有亲切感,同时也能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理解所学内容。

3.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思想政治公共课,除了理论性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班教学。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老师的教,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在不断增加,智能机在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台,如何把“低头族”、“特困族”变成“抬头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引入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原理》课的授课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并把成绩计入平时分。具体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以15―20人不等分成一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分配讲课内容,讲课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教案、制作PPT。第二,课堂讲解。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讲解相关问题。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当堂点评。第三,讲课反馈。小组的每位成员根据本次讲课的整个过程,写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课堂反响和同学们课后上交的心得反馈,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非常好,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实际中提升了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体会了老师们的辛苦。通过聆听、评价学生讲课,其实也可以促使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4.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知道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一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其所思所想。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作为三本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弱,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知识框架结构不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加强基础、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厘清不同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应用相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劣势相对,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活动积极。在补足劣势的基础上,老师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们的优势。是否可以考虑在思政课的讲授中,以辩论、话剧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在一些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公共课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考试制度。

三、提升两种艺术

1.手段上的艺术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也在现代化。与过去老师们讲课写板书相比,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用投影,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展示出来。不过,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教学难度。要制作出合格的、优秀的PPT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

2.教育上的艺术

学生有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学生们的状态,间接的反映了老师的状态。当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讲解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若是毫无情感的读课本、理论,学生们则会表现出厌学的态度,甚至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则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那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和自信从何而来呢?首先,来自老师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课下广泛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备课。

与其他专业课下设多门课程相比,思政课的五门课相对少一些。同样几门课在不断循环讲。感觉有了课件,似乎就不用备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关注的老师就会发现,思政课有的内容变动小,但有的内容再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教材变化,需要老师们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其次,就同一个学期,每讲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之后就需要对课件做修改。同时,伴随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对之前的内容多会不满意,也需要再修改。其实每一次修改课件,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四、用好三种资源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同时,同学们也能通过相同的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讲课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老师们要上好一门课,还需充分利用好三种资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前,老师们的相互学习交流还依赖于出差、考察、培训、竞赛等形式,那在信息社会之下,这种学习借鉴则要容易且便捷得多。就课堂教学而言,老师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直接观看到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国内知名大学的慕课、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等知名学者、专家的课堂讲授。从这些课堂中,不仅能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也能借鉴其教学方法。其次,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如何整合利用资源也是高校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

2.充分利用参考文献

正如之前提到的,仅依一本教材是很难上好一堂课的。老师们在课下需要大量的阅读。首先是本专业的书籍,就上课使用的教材而言,也需要阅读至少三个不同的版本。其次是本专业相关的专著,包含知名学者的著作和论文,掌握其对一些问题的主要看法和观点。最后是养成经常性查阅相关方向论文的习惯,掌握学术前沿。不仅有益于教学,同时对科研也有所启发。

3.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是作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多听取经验丰富老师们的课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不同老师有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司马迁力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不敢求成一家之言,但希望博采众老师之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力图从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所作的一些思考,可能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既是总结,也是希望,希望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再有一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南京:文教资料,2015,(1).[3]杨宏兰、袁丽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武汉: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4]龚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石家庄:教改创新,2013,(29).

第三篇: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摘 要】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对于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投入度非常重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教师的责任感、自我塑造的意愿和创建学习情境的技能,是提高案例教学品质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教师;角色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具备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它与其他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起,要做的是人的内心的工作,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思政课教学的真正难点在于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信”,以及之后的“真做”。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三)建设充满趣味的课堂增加教学艺术性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许多方式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是一个着力点。因为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畏难,那么,应该努力开发出新颖丰富的带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要营造出适宜的情境和审美氛围,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感官活动与思想活动并举,在理论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状态下,牢牢记住一些情景,深刻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哲理和理性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辨别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2]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3] 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4] 郭文臣.即时性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科研项目“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4f052)。

作者简介:沈??(1965-),女,浙江上虞人,博士,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第四篇: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还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完善学识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即对教育学、心理学的钻研。实践经验证明,在解决了思政课“为谁教”和“教什么”这两大问题后,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怎样教”就成为决定课程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考核方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问卷答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做法,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将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例如,上课出勤情况,是否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引入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干部、同班同学来共同予以评定,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实行重大违纪一票否决和突出表现奖分。

下载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合集5篇]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教学对象:思政课教师;教学目的: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在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的获得感;教学形......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

    高校思政课教师-四个全面心得

    学习“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早有耳闻,本部门在近期组织了全体教师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了“四个全面”,让我有了更加深刻......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网友:我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好不容易苦读到了今天,却缺少成就感。跟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职称比谁都难解决,说搞科研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哎,......

    高校思政课第二章讲稿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服务理念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服务理念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服务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理应遵循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