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的思考
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的思考
摘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新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不断地渗透着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的培养。并且探索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廉洁教育高校思政课相结合 途径
一、高校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先让我们看看近年来发生的触目惊心的各类案例。2000年5月29日,四川大学学生宿舍管理办公室主任宁交福因涉嫌贪污住宿费等公款139.5万元,历来被视作一方净土的校园内,怎么会隐藏着这么一条百万巨蠹。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涉嫌博士论文抄袭一事,经该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成立,决定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广东商学院原设备科长黎明芳受贿案,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件,延安大学原校长惠延德插手基建工程,收受了62万元的资金的受贿案如此总总。一方面,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这些案件距我们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日前,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提出,高校领导干部要紧抓腐败现象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把工程建设、财务、招生、领导班子决策等四关。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学子思想困惑,廉政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他们关注并痛恨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同时又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常见的不正之风、不良习气见怪不怪。不少学生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当成唯一目标,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大学生敬廉崇清意识,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就显得至关重要。【1】P193现在“廉洁教育”这一议题已经走进更为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让青年学生知廉洁、懂廉洁、要廉洁,不得不说,廉洁教育已经跳出了特定的人群,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廉洁修身的风尚。
对大学生进行廉沽教育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07 年3 月,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发【2005】3号,都明确提出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廉洁教育,是国际反腐成功经验的借鉴。汇总了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些情况和经验的《反腐策略———来自透明国际的报告》(新西兰:杰里米·波普编著)中
P227指出“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反腐败斗争是不会取胜的”[2] 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对青少年
学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廉洁教育,并各具特色。芬兰公民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小到大都学习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学课程,普遍具有法律常识,知法守法。新加坡是努力用教育缔造社会和谐,特别注重防范教育,对公民从青少年起就进行廉政意识的教育,提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使廉洁、诚实、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娃娃心中。德国则是依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政
治文明,预防腐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反腐方面采取的是“三管齐下(法律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预防为主的原则。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抓廉政教育。中小学专门开设廉政课。所以我国内地也应该继承这些有效经验,大力开展在大学生中进行廉洁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在思想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宜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赋予了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的政治导向功能、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指引功能、开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行为规范的行为指导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廉政教育与理想、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思想信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廉洁观,解决好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究竟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第一章第一节就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共同理想,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它决定和支配每一个党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的。在教学中笔者引入案例如从2002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到2004年“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任长霞以及“燃烧自己照亮大家”的牛玉儒……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树立起 “廉洁执政”的实际典范。引入廉政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和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形成廉洁自律的心理品质。宣传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为重点,对学生加强廉洁诚信、公正廉明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廉政文化的力量。
2.要把廉政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五章是《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目的着力强调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自律和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比如笔者通过课余组织带领党员学生们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如女子监狱、地主庄园等,进行新旧对比,宣讲廉政文化,培养同学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法律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使党员群众思想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党性上受到锤炼,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
3.要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把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廉洁教育内容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面。开展职业道德宣讲,促其恪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对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讲授,在思想中渗透下家庭美德的重要性。从近些年来我们查处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看,纵容配偶子女在经商办企业中谋取非法利益和生活上腐化堕落甚至嫖娼、保养情妇,是两个突出的表现。这与领导干部家庭美德的丧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正反的案例举例分析,如成克杰案例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例子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4.要把廉洁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结合相关法律课程学习中,使大学生明确树立法治观念,明白廉政建设的现实法律规范和作为公民所必须承担的相关责任,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全面性,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履行支持廉政建设的公民义务。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七章第八章都涉及了法治教育的章节。使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反腐败法律法规,掌握政策要求,提高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带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普法教育。比如在讲授刑法中,笔者给学生讲解贪污罪和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并以案说法,形象生动地达到廉洁教育中的法制教育。
5.要把廉洁教育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自已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大下。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胡长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于,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假如我们真能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有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的内容,相信中国廉政文化乃至中国新世纪新文化建设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6.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做法,给学生以启示。例如毛泽东同志注重反腐败思想教育,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3】P666-667 毛泽东能建立空前绝后的廉洁政府的主要办法是两个:一是治国先治官;二是是以身作则。毛泽东在处理人事关系问题上的廉政思想和作风,例如毛泽东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坚决反对亲友们利用他的威望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如处理杨开智的问题。同时,毛泽东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在党建方面,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注重从思想意识方面来剖析腐败现象的根源,因此,他认为,要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些事例都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体现。还可以结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的讲解,分析腐败现象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揭露和批判各种不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帮助大学生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大学生培养成反腐倡廉的后备力量。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课与廉洁教育的相结合将是一种有益、有价值而切可行的探索。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深入地开展下去,必定能够党和国家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产生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欢,乔学琴.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高想思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J】
文教资料 2009,(1)
【2】 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反腐时评[G].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6:.【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8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改革的思路,以供各级相关部门及领导参考。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从事思政类课程教学几十年,深知思政对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对社会各相关方面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现提供给各级部门及相关领导。
一、当前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
在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暑假期间,对全国各地回乡的大学生以闲谈的方式零散地作了一些调查。形式虽然比较隐蔽,但提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明确的:(1)你对思政课怎么看,感不感兴趣?(2)你们怎么听课?(3)你们有没有作业?(4)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样?(5)这类课怎么样才能符合你们的心意? 调查的结果如下:
(1)关于对思政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是比较没有意思的课。除了道德法律有实用价值外,其它内容没有多大意义,就是要考试,要学分没有办法,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概论)。
(2)关于听课,有的回答是:没有意思的课,比如思政概论课,一般时候大家都在干自己的事,有看其它书的、有玩手机的、有传递条子交流的、有小声说话的,反正与思政课无关。只是在教师讲到具体事例的时候大家听一下,讲完又各干各的。问学生干其它事老师就不管吗?有人竟然说,老师如果不知趣而太严厉的话学生会叫他吃不了兜着走。问,你们不觉得浪费时间很可惜吗?回答说,那是老师在浪费时间,那些东西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3)关于有没有作业,大部分都是有作业的。但有的是抄书,有的是写一封家信,以家长回信为完成的检验。有的是读一本革命题材小说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最后也没有交,等等。总之,作业看来也只是一种应付的形式,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都在应付。
(4)关于考试,都说很简单,有开卷,也有闭卷,即便闭卷也是比较容易,考前划划背背就能完成,成绩大家都一般。考试成绩既反映不了水平、能力、学习认真程度,也反映不了思想品质,反正大家都知道是应付过关的。
(5)对这类课怎么做比较符合学生心意的问题,学生都认为如果就是那些内容最好不要上,起码应该上得精一些,要么讲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对思政课现状的总结
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不佳的强烈反差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大学生思政教育层层发文件,大张旗鼓,但往往只把重要性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只当作装点门面的标签,以至于各个大学贯彻精神轰轰烈烈,耗时多,收效甚微。而把思政教育和实践分成两张皮,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形成合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越做越糊涂,越做越没有威信;学生身在课堂神在课外,上课睡觉、玩手机、传递条子交流等现象已是非常正常;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虚无、精神空虚、感情淡漠的现状就成了教育者及社会不愿看到的结果。相当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缺少对社会的理解与相融能力,缺少面对挑战的信心和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以至失去生活目标、道德失范。思政教育失效的危害不仅仅是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和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因为把不着边际甚至无用当作至关重要而对学生有所强迫(学生实际上不会把思政课看得多重),就等于叫学生学会虚假。而学生把这种反常现象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其创造意识也已经被摧残殆尽,这种伤害虽然是无形的,但对民族精神形成的破坏也是严重的。类似马加爵的大学生虽然是走向极端的少数个案,但其基础的广泛性却不能忽视。
三、对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反思
1.思政教育最终要通过内化实现,如此“重视”了,为什么还不能内化?思政教育失效与社会大环境在某些方面是不是已经存在恶性循环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化的?
2.如果现有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是正确的,如果具有良性的循环机制,思政教育会不会出现形式主义泛滥的现象?我国的思政教育是如何在高度“重视”下失效的?重视的是什么?对谁“重视”,对谁负责?是不是有些值得重视的制度或体制性原因导致了思政教育在高度“重视”下失效?
四、对思政课改革的思考
1.破除一切禁锢,跳出自身圈子反思实效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必有其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内在道理,我国思政课失效也必定有自身的本质根源。我国的思政教育不存在开放过头的问题,而是开放的不足。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就会有新的境界和视角。跟在别人后面跑得再快,也是在别人后面;跟从“上面”,虽然省力,不会出事,但却交不出让社会满意的答卷。如果真正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在改革中就不会只考虑框框、“上面”的检查,不会只考虑个人的小得失甚至乌纱帽。实际上,真正从人才需要出发的改革,相信肯定是会受到“上面”的肯定的。2.进行课程改革
重视不在课的多少,不以课的门数、课时、课的名称为实效性的评价标准,实效性最终的权威评价来自学生的表现和社会的肯定程度。思政课教材应该是学生社会活动的指导书。目前的思政课如果学生认为有意思、好听,那是教师在教材以外发挥得好,或是迎合了低级的需要,而不是教材本身。这就提出了教材体系改革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以学生为本,对思政课进行教材、教法、观念、评价机制的创新。建议:
(1)把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缩编成社会生活“一本通”式的生活指导课。用几年时间探索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体系。
(2)实行“大思政”概念,把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学校教学的任何一门课程中。任何教材和教师都必须回答:这个领域的世界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如果能在实际上彻底纠正把单纯的说教当成唯一的思政教育形式的做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已大获成功。
(3)改革考试方式。思政课成绩与学生实际表现没有必然联系的事实,说明考试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思政课不应单以分数评价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特点和具体实践的行为倾向进行评析。这样,思政教育课就真正成了行为规范指导课,而不只是考试的工具。
3.寓教育于“无意识”中
思政教育实效性不是靠教师讲课讲出来的,做人的道理从本质上说是在实践中体会出来的。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物说话,使学生置身于无所不在,又不知不觉的思政教育网络包围中,使学校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要比教师整天在教室里喊破喉咙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4.把大社会化成小社会,寓教于活动中
思政教育的内化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完成,社会实践越多,内化的机会越多,成熟度越高。这就需要把学校化成社会,把社会化成学校。因此要研究如何大力发展学生自由社团、俱乐部、各种自治协会等,使之成为浓缩的社会;研究如何组织面向社会的各类服务活动,使之成为学校;研究如何使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团委等联合共同占领网络教育阵地,使思政教育占领每一个角落。5.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思政教育的一切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教师本身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把被颠倒的服务关系颠倒过来,研究如何使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为解决学生困难和问题服务的措施。总之,思政课观念、教材、教法等待必须改革,才能不负大学思政课的使命。参考文献:
[1]陈雄俊.“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矛盾分析[J].教育与职 业,2007,(24).(责任编辑:李彦丽)
第三篇: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思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在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主干课有四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上好这四门课,围绕课程教学实际,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抓好一个关键――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中说:“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意思是说:凡事开了头,要使他半途而废就很难。
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虽然对教育充满着憧憬和热情,但在角色转换上也曾感到迷茫。按照世界公认的教师成长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在大学本科期间要有十四周的教学经历。但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学生而言,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没有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经验。对于师范生而言也很难做到真正有十四周的课堂教学经历,在教学实习中可能扮演的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角色,而非课堂讲课的教师角色,在研究生阶段又没有相应的教育实习。第二节阶段是入职后的两年职业培训,也就是职业认定阶段。但就我所在的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学校而言,在新教师入职后的两年不上课,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老师们的成长,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三阶段是入职后的三十五至四十年,为自主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可能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硕士或是博士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他们拥有的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储备,但缺乏的是教学经历和课堂管理的经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在刚步入教师这个行列的最初几年,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讲台。
第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都是老师们在课前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学期后面的课程教学。如果第一堂课老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会比较配合,老师也能树立起自信,正常发挥,形成良心循环。如果第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会对老师形成较低的认识,对于年轻的老师们,会打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新教师而言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就十分重要。除了充分的准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前去听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非常必要。
二、坚持四个原则
1.树立问题引导意识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每门课、每个章节、每节课都会有主要问题。在讲授一门课时,教师首先要厘清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课程、章节、一节课的引导。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来说,从目录看,《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构成。但从内容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这三个部分之下又分别有多个内容。在讲解绪论时,就要让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整体把握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章节和内容的关系:课本的前三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四、五章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六、七章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后面的课程中,依次讲解不同章节的时候,又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大部分:辩证唯物论(含五大观点:物质、运动、时空、意识、实践);唯物辩证法(含四个部分:两个总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对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认识从哪里来?什么是认识?认识的运动的规律?有多少认识是真正的知识?)和唯物史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创造者?)。在不同部分、不同章节的讲解中,还要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展示出来,讲明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当整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一张完整的知识逻辑图清晰可见。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可让课程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意识,避免思路、逻辑混乱,也易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原理》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其他几门课程要强。如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讲清楚、讲生动,成为摆在思政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光讲理论,难懂也容易疲惫。
根据马克思的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要更多的联系实践生活。从实际生活的中案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讲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可引用的例子有古文献中的《太子丹献手》、《箕子见微知著》,现实生活中的多米诺骨牌、蝴蝶效应、桑基鱼塘模式等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再比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时,可用六个苹果和iphone6的价值作比较:六个苹果价格再涨也不会超过iphone6,而iphone6价格再跌也不会少于六个苹果的价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商品价格与价值的比较中明白: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任何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波动的中心始终是这一商品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来讲原理,学生会有亲切感,同时也能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理解所学内容。
3.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思想政治公共课,除了理论性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班教学。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老师的教,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在不断增加,智能机在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台,如何把“低头族”、“特困族”变成“抬头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引入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原理》课的授课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并把成绩计入平时分。具体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以15―20人不等分成一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分配讲课内容,讲课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教案、制作PPT。第二,课堂讲解。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讲解相关问题。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当堂点评。第三,讲课反馈。小组的每位成员根据本次讲课的整个过程,写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课堂反响和同学们课后上交的心得反馈,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非常好,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实际中提升了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体会了老师们的辛苦。通过聆听、评价学生讲课,其实也可以促使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4.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知道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一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其所思所想。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作为三本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弱,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知识框架结构不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加强基础、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厘清不同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应用相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劣势相对,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活动积极。在补足劣势的基础上,老师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们的优势。是否可以考虑在思政课的讲授中,以辩论、话剧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在一些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公共课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考试制度。
三、提升两种艺术
1.手段上的艺术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也在现代化。与过去老师们讲课写板书相比,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用投影,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展示出来。不过,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教学难度。要制作出合格的、优秀的PPT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
2.教育上的艺术
学生有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学生们的状态,间接的反映了老师的状态。当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讲解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若是毫无情感的读课本、理论,学生们则会表现出厌学的态度,甚至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则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那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和自信从何而来呢?首先,来自老师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课下广泛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备课。
与其他专业课下设多门课程相比,思政课的五门课相对少一些。同样几门课在不断循环讲。感觉有了课件,似乎就不用备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关注的老师就会发现,思政课有的内容变动小,但有的内容再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教材变化,需要老师们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其次,就同一个学期,每讲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之后就需要对课件做修改。同时,伴随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对之前的内容多会不满意,也需要再修改。其实每一次修改课件,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四、用好三种资源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同时,同学们也能通过相同的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讲课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老师们要上好一门课,还需充分利用好三种资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前,老师们的相互学习交流还依赖于出差、考察、培训、竞赛等形式,那在信息社会之下,这种学习借鉴则要容易且便捷得多。就课堂教学而言,老师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直接观看到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国内知名大学的慕课、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等知名学者、专家的课堂讲授。从这些课堂中,不仅能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也能借鉴其教学方法。其次,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如何整合利用资源也是高校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
2.充分利用参考文献
正如之前提到的,仅依一本教材是很难上好一堂课的。老师们在课下需要大量的阅读。首先是本专业的书籍,就上课使用的教材而言,也需要阅读至少三个不同的版本。其次是本专业相关的专著,包含知名学者的著作和论文,掌握其对一些问题的主要看法和观点。最后是养成经常性查阅相关方向论文的习惯,掌握学术前沿。不仅有益于教学,同时对科研也有所启发。
3.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是作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多听取经验丰富老师们的课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不同老师有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司马迁力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不敢求成一家之言,但希望博采众老师之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力图从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所作的一些思考,可能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既是总结,也是希望,希望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再有一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南京:文教资料,2015,(1).[3]杨宏兰、袁丽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武汉: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4]龚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石家庄:教改创新,2013,(29).
第四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考核方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问卷答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做法,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将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例如,上课出勤情况,是否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引入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干部、同班同学来共同予以评定,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实行重大违纪一票否决和突出表现奖分。
第五篇:高校思政课第二章讲稿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教学内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关系。
4、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5、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关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1、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3、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
4、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课程导入】
听歌曲《国家》,引入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热爱故乡的人,热爱故乡的山水,热爱故乡的风俗人情。“故乡之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如果连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就不可能热爱整个祖国。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古语说“民为邦本”。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因为她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而且因为她拥有勤劳、勇敢、善良的各族人民。没有人民的祖国是不存在的,离开人民谈爱国也是不切实际的。一切真诚的爱国主义者都是热爱人民的。邓小平同志曾情真意切地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 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群体意识,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4、爱自己的国家
在谈论爱国主义时,有不少人常常把祖国与国家当作同一概念使用。实际上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祖国”是指居住在一定疆域内的单个或多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包括国土、国民等基本要素,它凸现的是民族性和自然属性。“国家”则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基于本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为了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秩序、安全、主权和稳定而建立的政治共同体,主要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凸现的是政治性和阶级属性。因此我们不能把祖国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既不能把爱国家当作爱祖国的全部内容,而忽视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热爱,也不能只讲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爱而忽视对国家的热爱。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案例:据《光明日报》载:江南某市选美决赛会场上,8名“佳丽”都被主持人的一个问题难住了。这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8人中无1人知道,最后还是第8位小姐勇敢说了一句:“我猜可能有一种是火柴吧?” 全场惊愕之余,复又哄堂大笑。她们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主义基础知识的贫乏值得深思„„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一)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古代的爱国人物和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联系在一起,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些人物与思想。比如,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由于被人谗言所害,流放外地而造成投汨罗江自尽人生悲局。我们在客观认清其忠君等局限性外,还要正确吸取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与一些启示意义的具体作法。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事迹广为人民所传颂,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兴衰为己任。
(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海外华人,还是港澳台和大陆人民中间,炎黄子孙仍是一个值得骄傲与自豪的称谓。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观念,把炎黄子孙作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来源的人们共同的具有的民族意识。
(四)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为了反对外来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爱国将领戚继光、民族英雄郑成功、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义和团痛击八国联军、对日甲午战争邓世昌为国捐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的斗争中,形成了万众同心、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民族心理,形成了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尤其是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十四年抗战,终于战胜的日本鬼子,取得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用处。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从未间断地保持、延续本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传统,中华民族经历了如此多的内忧外患,饱受了种种苦难却从来没有被外来的敌人所征服。纵观历史,曾与中国一起被列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其他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衰落在历史的风尘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顽强地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得以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人到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爱国主义唤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并由此激发了强大凝聚力,成为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历经磨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多民族的国度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感情,更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中国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国际地位,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近代,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中国失去
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当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的前两步,正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即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而努力。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做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既然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什么呢?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当代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现实中,爱中国与爱社会主义必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抽象的意义上说,似乎不爱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意味着不爱中国。但当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外在的虚无,而是渗透和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生活于祖国大陆之外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不了解、不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一个爱国者的话,那么,对于生活于祖国大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来说,则是很难在自己的生活中把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分开的。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中国近代史昭
示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举世瞩目,并彻底改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当前,如果只爱国而不爱社会主义,就会使爱国主义失去具体内容和远大目标,而爱国主义一旦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失去行动的指南而成为一种盲目热情,甚至有可能在“爱国”的口号下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在我国,讲爱国就意味着爱社会主义的中国,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讲爱国只能是空谈。
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1)爱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百年来,无数爱国者为了救国救民,尝试了多种制度和多种主义,变法维新也好、走资本主义也好,都试过,结果都不行,都失败!救国找不到出路。
最后怎么办?——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路,什么路?
用社会主义制度救国——社会主义救中国,也就是其他制度不成功。是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结束百年屈辱历史,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因此,历史证明,要救国,没有其他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
(2)爱社会主义是现实的必然
现实是什么?西方国家的一些评论家尽管对社会主义制度有这样或那样的指责,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不得不承认的——那就是现实是:“独立、秩序、富国、强兵”这个中国人百年以来的梦想——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中国人所梦寐以求的“独立、秩序、富国、强兵”的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现实。毛泽东领导实现强兵,邓小平领导实现富国。
(3)爱社会主义是未来的昭示
(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随着科技、商品、资本、信息在全球的流动与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越来越多,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甚至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感情。于是,某些发达的国家政要和学者借此机会积极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今天,全世界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问题。所谓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经济活动、经济组织和经济规则加速国际化的现象。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跨国界共享。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也借机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过时了吗?应该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主要依据有三点: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形式并没有过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世界上某些超级大国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迅速,己经成为21世纪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所以,企图遏制中国,继续分化和西化中国。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斗争事实也告诉我们,不论他们对中国采取何种斗争策略,遏制中国,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始终未变。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国家团结奋斗、求生存发展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仍然是民族的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所在;是在任何复杂和艰难的情况下保持团结统一的旗帜;是激励全国上下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源泉。
经济全球化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身的主体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只有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国家的主体性,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积极
参与博弈,才能掌握民族国家的“命运之环”,创造美好的前途。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1)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和机会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
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还是国力衰退? 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我国是个有历史悠久的大国,有成熟的心态和足够的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迎接挑战,发展国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目的。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做好各项准备,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既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又要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危险,维护国家的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存在着尖锐的挑战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具有防范意识,主动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3)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关系的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当前,不少大学生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片面性,他们认为国际化与爱国主义是矛盾的,甚至部分人叫嚣“应该淡化国家意识”,也有不少人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体现爱国主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强调: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在二十年前,祖
国各地流行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激起了无数中华儿女对中国的热爱,特别是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这就是《我的中国心》。让我们来一起回味这首永远不老的老歌。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我国派出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大好事。不少学子在外国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他们在学科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出国留学人员中滞留国外不归的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滞留国外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重视,即认为科学无国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家与爱国主义无缘。真是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科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就科学本身来讲,它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可以运用人类的科技成果为自己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又是有“国界”的。科学成果总是首先产生于某个国家,这就为这个国家所拥有,甚至被这个国家所垄断,并首先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服务。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许多技术,但是他们采取种种办法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厂品和在高科技研究活动中排斥中国。我们要利用别国的科研成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生养自己的祖国而存在。科学家也不例外。科学家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本国人民的教育。国家的强盛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有利条件,而祖国的强盛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作为一个公民,对自己的祖国的富强负有义务。因此,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国历史上的爱国科学家,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3、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西方某些大国极力鼓吹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妄图推行全球政治和文化一体化。这是十分荒谬的。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是核心。(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
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这表现在:“从整体和谐统一出发,重大局、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从总的方面说,中华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民族能象中国这样历经如此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终回归统一。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思维方式、价值基础和心理基础发挥决定作用的结果。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
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思想和行为原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至上性已成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最高政治原则,并凝结在中华民族的制度和行为规
范中。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
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的所有义务和责任中,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是最高最大最神圣的,是一种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义务和责任。
2、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爱国主义这种共同的价值基础直接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团结统一”;对外表现为“爱好和平”。
(1)团结统一。团结统一思想在我们民族根深蒂固,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同舟共济、共赴国难,已经结成了牢固的血缘关系。
(2)爱好和平。如中国历史上的睦邻政策、和亲政策、自卫反击、适可而止的对外用兵传统方针等都表明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
(3)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创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主要依靠的就是勤劳。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也一直勤劳是兴家立业之根本。
《走进新时代》
(4)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既然有这么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我们不去大力弘扬呢?特别是在
世界文化相互碰撞时期,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1、要以宽阔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有其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因此,要以宽阔的历史眼光看等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不断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
2、要以实践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的民族精神为重点,这就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参照系,确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包括确定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外来的文化和道德的正确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等。
3、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创新。民族精神的创新,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也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批判地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
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为基础的。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后发现代化”国家有三种发展模式,这就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创新型”发展模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和“依附型”发展模式、只能选择“创新型”发展模式,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北大方正集团的自主创新就是最好的例证。
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长效机制,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和谐社会。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在当代的重要表现就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此应做到:
1、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根本 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4)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大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到改革创新的洪流中去才能培养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在上述两节中我们讲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这一节我们讲爱国主义的行为,也就是在行动上如何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同学们,爱国不是空洞的高不可攀的,爱国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只要做到军人精兵,学生好学,农民勤劳,工人爱岗,企业家敬业、科学家攻坚,公务员尽职,公民守法,领导者依法治国,鞠躬尽瘁,那么,我们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自己的祖国尽了心力,这就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那么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方面的义务: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和子女的抚养与瞻养义务。
(二)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爱国应当是一种理性行动,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不管在国内国外,既要体现中国人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又要体现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的风范。
(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邓小平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真正的爱国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体现在爱国实际行动中。一个民族的生命意志,一个民族的永恒发展,有赖于这些神圣的情感与意识。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众所周知,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虽说少数民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7%,100 万以上的只有15个,但他们大多位于边疆,民族是否团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祖国的统一。
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民族不团结、战争不止,那么国家就衰败。历史上出现过的盛世,如汉武中兴,光武中兴,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其前提就是:民族团结统一。不要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它需要我们自觉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增强国防观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世纪。但战争这个残害人类的“怪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长期的和平建设环境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容易使人们逐渐滋生麻痹思想,淡化国防意识。和平环境淡化人们国防观念,我国安全形势和周边环境一直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意识乃形势所迫,使命所系。
(一)增强国防观念是增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案例:以美为首的西方为了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目的,据有关情报披露,美中央情报局曾针对中国青少年制订了十条戒令。
主要有三条:
①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而公开反对原来所受的共产主义教育。并且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从而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美德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②尽一切可能进行宣传工作:比如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宗教传播,使中国的青少年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教育方式,这就成功了一半。
③让他们青少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引开来,让他们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宗教迷信等,这会使他们荣辱不分、迷失方向。
(二)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1、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平要以实力为后盾,要靠强大的国防来维护。大学生们增强国防观念,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在军事上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转化为生产力,在政治上转化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具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智力水平,如果加以积极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必将成为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骨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在高校中还具有一定的市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高等院校中普及国防教育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集中军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能迅速提高了大学生的国防素质,使他们在思想、作风、纪律、道德、学风、自我管理、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养成刚毅的品格,拥有健康的体魄,及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具有革命传统北大学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再次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爱国不分先后,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做小事,一个人尽己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所以爱国也是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一份孝心,只要愿意去做都能做到。
不同历史时期,报效祖国方式是不同的。革命时期,无数先烈为国捐躯,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建设时期,邓稼先、钱学森:默默献身国防、科技是爱国;焦裕禄:一心为民是爱国;陈嘉庚:倾囊兴办教育是爱国;霍英东:大力扶助内地建设,投资捐赠仍是爱国。【教学小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亿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代大学生,都应把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化为效国之志,为祖**亲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践教学】
事先设计实践教学表格,让学生利用周年时间参观各地免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写过程,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