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改革与开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辽宁大学
博士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陕西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
山东大学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方向论文发表杨编辑Q Q : 196671544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
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教育现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渤海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才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
法制与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探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联动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期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皖西学院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析
新西部(理论版)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吉林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对接与融合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中外企业家 2016-08-25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价值工程 2010-08-08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分析与思考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界(理论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探讨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知音励志 2016-02-2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普洱学院学报 2017-10-30 期刊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05 期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016-09-08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研究
赤子(上中旬)2016-09-15 期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王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考试周刊 2016-02-24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才智 2016-01-25 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
试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雅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第二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专题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高校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启蒙和引导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人文素质的天然教育功能。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如同无形的力量,对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价值导向。建设好校园文化是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物质文化是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各种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于学风、教风和校风,表现为师生的价值观念、课外文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根本,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标;制度文化是中层次的校园文化,完整的制度、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校园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却产生认识偏差,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一)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的素质。正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指出的:“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必须具有一个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一个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人文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滋润着优秀人才的成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必定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娱乐性文化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新性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娱乐,而是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广泛开展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形式上赋有创新色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锻炼创新性思维。即使是一些浅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寓教于乐,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感官愉悦中超脱出来,自觉地从娱乐中感受艺术熏陶,启迪理性思维,获得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有的学生整日沉湎于言情小说、游戏厅、网吧,有的甚至酗酒、赌博,陷入这种单纯的娱乐、甚至有害的文化误区,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要引导大学生多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应大力提倡那些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强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育人渠道,不能表面上轰轰烈烈,内容上却浅俗、空乏,流于平庸。开展文化活动要实,内容层次要高,要富于学术和创新的色彩。(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但是又出现了新的主体性迷失的情形,具体表现在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缺乏,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我们要培养学生相对客观的而非急功近利的态度,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各种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把学生作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来培养,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能够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以宽松、和谐、融合、亲切的校园文化形式,更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主动接受,行动上趋于自觉。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中的主流文化,它所肯定的事、行为被大多数学生所追求;它所否定的事物、行为为大多数学生所鄙弃。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濡染。校园中的演讲、征文、辩论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社团是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的场所,不同成员之间的互动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学生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灵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开拓视野,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成才奠定基础。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个中心,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欢乐愉悦、文明健康、奋发进取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坚持三种文化形态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校园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
在不同时代每个高校都会留下许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底蕴和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要总结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且要发扬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既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能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研究和继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性活动,而创新文化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根据时代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进行校园文化的创新,是繁荣校园文化,永葆校园文化先进与活力的基础。
四、结论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高校应把其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都应该提高文化意识,树立起强烈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科学化管理,创建高雅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
第三篇:建阳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高校艺术团思政教育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建阳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高校艺术团|思政教育论文选题题目
建阳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高校艺术团|思政教育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数据搜索对比精心整理而成,各职称论文发表题目均为近年来所发表论文题目,可供高校艺术团|思政教育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也可以作为高校艺术团|思政教育毕业论文撰写选题参考。
更多论文选题,论文发表题目可登陆“云发表”网站自主选择!
关键词:有关药学的论文,环保知识论文,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
1……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2……浅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3……试论多元文化视野下语文教育中的高校思政教育 4……公益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正向迁移 6……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变与创新 7……《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启示
8……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
9……“微时代”网络传播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评谭秋浩《“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
1/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的行与思》
10……《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11……“战略制导律”: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方法范畴
12……传统文化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1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14……从《离骚》看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15……试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16……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法——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7……浅析《道德经》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18……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19……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引导研究的重要参考——评《高校共青团组织对青年思政教育进行分类引导的研究》
20……转型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弱化消解对策 21……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探究 22……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个维度 23……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实现 24……“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把高校思政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26……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高校思政课引入慕课的思考 28……实践教学在高职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2/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29……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问题探究 30……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浅析
31……基于“道德法制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 32……自媒体信息碎片化对研究生德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3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34……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教育互动共存 35……微博对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
36……高校体验式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探析 37……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探析
38……运用网络开展高校团员青年思政教育工作探究 39……浅论负面新闻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40……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策略研究
41……数字传媒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42……对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的思考——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微》 43……解读红色文学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44……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 45……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46……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47……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常”与“变” 48……大众传播理论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49……心理素质测评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0……和谐校园建设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3/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5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52……MOOCs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53……试论网络视野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高校思政课综合训练及实践指导》 54……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管理研究 55……“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56……新闻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57……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加强思政教育进公寓实效性研究
58……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参与式教学管理探讨——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
59……新闻事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60……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舆论导向的影响
61……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孟子》“性善论”的思想解析 62……微博、微信基础上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63……网络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育人路径构建 64……传媒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
65……五课联动:当前高校思政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探索 66……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思考 67……高校思政课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挑战的思考及对策 68……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69……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路径探讨
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71……信息化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4/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72……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研究
73……红色微信: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启示
74……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力度 全面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
75……对高校思政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探讨——评《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的理论探索与策略研究》
76……高校思政课堂手机媒体管理策略审思 77……论高校思政教育微博媒介融合机制的构建 78……对中国电影怀揣一份真挚的爱 79……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80……论思政教育创新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81……传媒视角下高校广播的思政教育价值探究
82……分层次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 83……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究 84……针对民办高校实际 探索学生思政教育新途径 85……2014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86……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状况的调查研究 87……法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聚焦 88……论当代舞蹈语汇的创新
89……川北薅草锣鼓传承方式转型之思考 90……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 91……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
5/6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92……普通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 9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 94……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 95……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
96……现时期地方戏剧表演团体生存状况调查——以阜新“蒙古剧”为例 97……培养高校思政教师人文素质的思考 98……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99……在思念中成长 在磨砺中坚强 看儿童剧《留守小孩》 100……昆明世界蝴蝶生态园“小人国”的人类学分析
6/6
第四篇: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体系目标的提出,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满足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论述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系,旨在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8(3).[2]王康.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7).[3]廖若宇.探究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4).
第五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分析论文
现代多元文化视域是一种全新文化领域,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来说,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来促进管理载体提升功能的作用。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标的双重效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帮助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今时代的多元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可忽视。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现状
1.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并不高,而且思政教育的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导致现在思政教育的未能充分发挥。另外,多元文化的融入,也会导致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被削弱,高校对于这一情况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2.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散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方面,在高校发挥着一种协调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还处于散乱期,还没有适应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管理的方法,所以无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还是不能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3.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素质低下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某些领域存在管理空白,这也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无法跟上现在文化的创新,导致了整个管理团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低下和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无法进行思政教育管理。所以容易导致团队的冲突,也无法使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无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理解深刻。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路径
1.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思政教育对于自觉性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所以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就应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们的自觉性。把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发展特征,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实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的有机统一,再通过合理地利用管理能力,就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来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问题。
2.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主导定力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构建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这对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必须达到一个高度,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以此来促使当今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可以将思政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时代接轨,从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误解。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文化的承接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唐山清,廖继超.论多元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重定位[J].法制博览,2015(28):281-282.
[2]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