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论文》。

第一篇: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论文

摘要: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围绕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还需运用各种历史资源和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并且鲜活的教学资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剖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规律,从而增强对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的信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启发;历史资源

一历史启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切入点

历史是中国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当代大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历史有真实性与厚重感,更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因此,历史启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具备很大的价值,而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历史本身是具备真实性的,因此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由于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特别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的重大事件,所以历史本身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信任,并且对于这些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价值、情感判断。在运用历史知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引导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带着思考去认知历史事实,同时也对历史事实当中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情感,有着自己一定的认识。相对于枯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说,历史本身具备具体性的,能更好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当中的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植入其中,在教学与引导上事半功倍。其次,历史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如果仅仅运用理论进行教学,学生对于唯物史观以及这种正确历史价值观背后的历史规律性,认知并不到位。所以应该应用历史资源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学生自行发现历史的规律性,并且对历史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结合有着自我探索的过程。在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历史事件往往是应用较多的一些素材,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学是帮助大学生认识人生与社会规律的一个重要学科,当学生能够接触到具体的历史资料时,能够更好地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证实历史资料当中的规律性,更好地促动他们学习,并且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让高校思政教学更具备效率性。再者,历史资料有其鲜活的特点。虽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国家乃至于世界的重大事件,但是历史资料本身是相对于理论知识更为鲜活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鲜活的历史资料,以翔实并且不缺乏时尚性的语言,将历史事件介绍给学生,有助于高校学生透过历史资料,了解思想政治的规律性。在历史资料的应用过程中,鲜活的历史事件,往往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思想政治规律性,在历史以及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而且历史事件也不缺乏有趣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部分,所以鲜活的历史资料,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上日益精进。综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历史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相融合,重点是对历史资料的深层次剖析,对于历史资源的有效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突破的一个要点。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到的是,历史教学当中能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处。只有结合这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这些教学资源应有的内涵。在整个历史资源的引导过程里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更需要依赖对思想引导的作用,所以历史资源应该有其思想教育的内涵,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启动更加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合适的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慎重的考虑这些内容,才可以让历史引导模式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面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性。

二历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结合路径的思考

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的结合路径,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地发挥各种历史资源独特作用,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各种思维能力,透过历史事件,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心。因此,要充分挖掘不同类型历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各种历史资源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启发,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首先,运用红色历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启发。红色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资源当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它象征着中国老一代的革命前辈,运用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全国的解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红色历史资源与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启发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这种历史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让大学生更加坚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宝贵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之不易。理论只有践行其中,才能够彰显理论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从来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通过长期的历史革命实践而来,所以红色历史文化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宝贵资源,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更要善于运用,才能够让这种资源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历史演进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宝贵的资源。中国的治乱兴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各个朝代以及各种王臣将相的兴旺与衰落,背后都有历史规律以及各种潜在的历史价值观隐藏其中。中国历代都有对历史进行评判以及思考的过程,很多优秀的中国学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对历史的思考与批判,实际上也是有着非常大的价值,这正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引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中国悠久历史当中的重要节点,让学生认识到唯物史观,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来之不易。这有助于学生对和平充满热爱,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再者,运用世界历史资源,特别是以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更好地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及其正确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成果,是源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发展而来。马克思也正是在长久的历史革命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出科学共产主义的真谛,并且将科学共产主义的真谛结合在阶极斗争当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历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与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性衰落,这些背后都受到了唯物史观的支配,更有其潜在的历史规律,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揭示这一规律的重要知识。因此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论断时,应该充分的结合欧洲近代的历史。最后,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地方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形成具备地方特色的力学启发教学模式。实际上,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地探索地方的历史资源,因为地方历史资源相对于国家乃至于全世界的历史资源时,切入点更小,但是代入性更强。地方历史资源实际上有不少体现出唯物史观,以及体现出各种思想政治理论特征的历史事件。在地方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这些历史资源可以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充分结合,从而形成地方历史对学生的思考和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种资源与传统的历史资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对地方历史也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从而能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普适性。

三历史启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结合的新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历史启发与其相结合,应该积极地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尤其是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一方面,应该重视对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把力学启发的舞台交给学生。现在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乃至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渴望以自己为主导,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起引导作用,并且强化学生在接触历史事件以及思考思想政治理论时候的主体性,让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介绍历史事件时,更多的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剖析,更好地让学生启发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才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点评。第二方面,在历史启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过程中,还可以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地运用各种历史事件留下来的实物资源,让学生参观一些历史现场或者是旧址,激发他们对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观念。由于历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平台,这些资源实际上是可以被实地观察的,所以高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具体的历史旧址,接触这些历史资源。通过实地的实践观察,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进一步思考,这种现场性的教学,是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所不能够实现的,但是在历史启发的背景下,以历史现场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思考,无疑会更为鲜活和生动。第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可以以主题研究等模式,或者开展一些有关历史事件的辩论,让高校学生能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进行启发,可以转变思路,从介绍历史事件转变为对历史事件的辩论,通过对一些传统的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以辩论或演讲的模式,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性,反思历史事件的治乱兴衰。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反客为主,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这种方式让当代大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历史事件,并且接触到这些历史事件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结合点。

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运用各种历史资源,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导,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地接触到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源背后的唯物史观,运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所传授的思维工具,进行多维度思考,从而更好地启发他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李美清,陈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88-91.[2]周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34-37.[3]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46.

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改革与开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辽宁大学

博士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陕西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

山东大学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方向论文发表杨编辑Q Q : 196671544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

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教育现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渤海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才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

法制与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探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联动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期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皖西学院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析

新西部(理论版)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吉林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对接与融合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中外企业家 2016-08-25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价值工程 2010-08-08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分析与思考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界(理论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探讨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知音励志 2016-02-2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普洱学院学报 2017-10-30 期刊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05 期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016-09-08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研究

赤子(上中旬)2016-09-15 期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王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考试周刊 2016-02-24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才智 2016-01-25 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

试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雅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第三篇: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摘 要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反感理论说教教学方式,多渠道的信息获得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不屑一顾,复杂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对思政教育不予重视。本文认为思政教育既不能纯粹理论说教,更不能一味地以新鲜耀眼的形式取媚学生,可以将文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来,文学即“人学”,文学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学的特点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文学可以使学生受到审美情感熏陶、道德教化,也可以增进学生认知。将文学运用于思政教育中的方式有: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插入文学故事,在思政实践教学中贯穿文学元素,以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P键词 文学 高校 思政教育 创新运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课题(17YG08S)“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涓,三明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6.313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两难抉择,一是授课形式、内容的守旧会招致学生对干巴理论的反感,二是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会削弱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使得思政教育变成一瞬间的视听觉狂欢,风云过后,学生一问三不知。故而,思政教育既不能一位地死讲干枯理论,更不能变成形式化地展览,这就要选择一个折中方式,那就是将文学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既可以逃离纯粹理论的枯燥,也可以避免花花形式的迷惑本心。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困境与危机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许多困境,既有思政教育内容的老化,更有思政教育方式的守旧,基于大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种外部环境干扰影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困境与危机。具体表现有:

(一)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极其反感本本说教的思政教育方式

大学本科生多处于17至23岁年龄段中,他们容易激动、情绪强烈,情感内容日趋多样与丰富,这时候他们不仅注重个性独立,更交错自尊与自卑,大多嫉恶如仇,血气方刚,“由于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的不平衡,使得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不稳定,突出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的波动性,即时常在两极之间动荡、起伏。” 若是此时思政教育还是以一种枯燥的说教方式,极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导致抵触情绪。

(二)海量的信息获得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老化知识嗤之以鼻

在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会,也带来困难,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照本宣科,如果教师固步自封,以一种枯燥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这样会招致学生极度反感。当前互联网已经影响到高校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与生活,可见,只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才能牢牢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点,才能更好地使用大数据,为思政教育服务。

(三)复杂的校园环境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不予重视

当下高校校园环境较为忽视思政教育,这种氛围自然助长了学生思政课逃课去学车、去处理个人私事的风气,如果思政教育再枯燥乏味的话,完全靠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都不足以将学生拉回课堂,只有创设一种情境化、趣味化、哲理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才能扭转这一局面。

二、文学的特点可以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

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显现,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活动离不开人,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这样看来,文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宿点一致,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文学具有形象性、潜在性、非功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

三、文学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功能表现

(一)审美情感疏导

以优美诗歌散文、优秀戏剧小说作品融入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感到美的熏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内容,又可以缓解学生紧张学习生活压力,塑造学生良好性格。

举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主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中,单独将毛泽东诗词鉴赏作为一个专题加以教学,利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对毛泽东同志的代表诗词作品加以品读、赏析,从中可以窥察出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历程,也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二)政治思想教化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比如屈原的不忍离弃楚国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正气歌》中的浩然正气,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举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第二章内容为“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其中第二节的内容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儿女最深厚的精神传统。课题教学中,将屈原辞赋作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中,可以深刻体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这样一种“九死未悔”勇于进取的自强不息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屡次经历挫折而不屈,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这种精神,反复积淀并被一代代弘扬,激励后人不懈奋斗、不息进取。

(三)认知能力增进

例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候,第四章内容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其中第一节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资本原始积累通过两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讨论资本主义货币崇拜时,就引用歌德《浮士德》以及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揭示出资本家对货币的追逐与贪婪!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说: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

马克思引用这些诗句,将货币的本质分析得非常透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都是以追逐金钱为中心,追逐利润是资本最本质的属性,金钱可以使人忘乎所以,让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谁拥有了金钱,谁就拥有了无穷的力量,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诗句作为材料,以利于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货币崇拜的认识。

四、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学故事

文学故事可以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讲到改革开放这一章,其中第一节就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国际国内的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从国内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伤害,这里讲授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可以将路遥《平凡的世界》中1975年的孙少平一家人的故事以及生活状况与1985年时生活加以对比为例加以展示,譬如小说描写1975年孙少平刚上高中那时候的贫穷与饥饿,“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像他这样十七八岁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龄。可是他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按他的饭量,他一顿至少需要四五个这样的黑家伙。现在这一点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饿死罢了。” 主人公孙少平在上学中经常饿的眼冒金花、四肢乏力、天昏地转,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农村普通农民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十年后,孙少平一家人生活境遇起码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再也不像曾经那样每天都忍饥挨饿了。由前后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推进中取得的成就以及老百姓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以文学故事丰富授课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二)将文学元素贯穿于思政实践教学

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前的学习、动员教育。第二,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要记好调查日记。把社会调查的内容、搜集的资料,学习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使日记成为学生写社会调研?蟾婊蜃ㄌ夥治龅闹饕?资料依据。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写出社会调研报告。按实践教学指导书,全面系统地总结社会调研收获与心得体会,也可以对社会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其中无论是实践前地动员、还是考察中文化访谈、日记体会,考察后的报告撰写,都可以将文学元素融入其中,这样便可以使得实践活动精彩有趣,而不是干巴枯涩、猝不忍读。

(三)以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学生是丰富而又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大学生活压力有大,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也多,这时候就要以将一些深刻的思想理论以文学故事的方式占领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对学生加以思想教育。比如有些本科生学生,与同班学生一起合作创办了文学微信公众号,用于交流自己以及同学们的一些学习心得,生活感受。对于学生这些做法,教师应该鼓励引导,让学生以文学活动丰富日常生活,涵养道德情操。当然,思政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转发一些文笔优美的有意义的故事,让学生在闲暇阅读中受到教育。

总之,当下高校思政教学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思政教育要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然而,思政教育形式的异彩纷呈会削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思考,比如图片太多、声情并茂等现代化手段也会使得思政教育失去主旨与中心,引进文学方式就可以较好避免这一尴尬,将文学元素创新运用于思政教育中,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不会削弱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因为文学与思政教育的归宿一致,都属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文学具有审美性、潜在性以及非功利性的特点,合理运用可以对学生加以情感熏陶、道德教化,并且增进学生知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将文学故事融入思政课堂,也可以把文学元素贯穿于实践教学,也可以以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日常生活。

注释:

耿步健主编.大学生心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9.梁剑宏.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26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2,167.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12-09.[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第四篇: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内容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完善,可以有效的建设我国国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积极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最为宝贵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的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3]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道德领域的问题日益加深。在近几年的报道中一直出现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以及市民因考虑自身利益问题而见死不救的事情。党和国家也已经强烈的认识到了中国道德问题的缺失,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教育问题即为道德教育,因此明确指出,为了建设一个更大的精神支柱,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2009年年初,国家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作为在中国的法定节假日;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解《论语心得》;“开心学国学”等电视节目的展开等社会现象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并且推出了一大批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首先,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次,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指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当今时代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所带来的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最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主观的解决方案,比如,寓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为一体,重视外在教育与自我教

育相结合,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等。以下提取几点传统文化中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有着一个共同的交界处。传统文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理论更是不计数。其中,《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后人所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由明确体悟高明的道德到亲民治国,最后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方向、目标和整个过程,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随后,《大学》具体地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简单来说即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可以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要措施。

在“八条目”中,“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并且追求的,那么,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大学》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又是过程,是修身的前提,是从外到内的修养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目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修

[7]身的应用,是从内到外的修养,这两条射线都是以修身为中心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说,修身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以德报怨”、“心底无私天地宽”,都包含了宽厚、宽容的精神。孔子提倡“仁”,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在《论语·雍也》中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便是成己成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仁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点。墨家提倡“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原则,这其中儒家的“仁爱”思想更是处于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核心地位。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其修身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贵和持中,和谐大同”的处世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及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和谐理念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与“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含的。我们做到“中”与“和”,就能达到一种最佳结合的理想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人际之间的和谐。

古代的和谐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首先,“天人”和谐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8]。这些表达了人源于自然,世界的万物都始于自然,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人际和谐就是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达了他心中的理想人格是极具独立性,又具有协和他人和自我能力,善于与其他人和谐相处的人。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示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老子则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理想社会的美好画面。最后,身心和谐是主张人的身心和谐,维持和平、宁静的心灵状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9],强调人们在感情与利益面前,要保持平衡和谦虚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当做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人要“一日三省吾身”,以自我修养的方法,进行和谐的内在超越,最终达到生命中的崇高境界。

“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已经累计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独特的性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中庸”的这一鲜明特点。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感到平衡,又可以帮助学生在这个多元化世界中学会宽容和理解。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0]中华民族历经艰险和磨难,饱经沧桑,仍能屹立于民族世界之林,就是爱国主义这种情怀和信念的支持。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中的这一句话就充分强调了人们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西汉初年的贾谊也曾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思想。而历史上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也用诗句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这些都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知道如何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并懂得这些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只要潜心钻研,发掘其中精华思想,一定可以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难以估算的价值。

第五篇:高校思政建设

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认识的不足以及高职生思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较低,效果不理想。如果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本文根据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政治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保证高职生成为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大,导致课堂上出现 “到堂率”低、“抬头率”低、“参与率”更低等现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高职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取舍、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实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索。本文结合我院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核办法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前任教育部长周济曾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都应贯彻的理念,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考核办法的改革都要以人为本,从而实现高职生的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意识

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组织,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政治课教师树立政治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意识,这是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政治课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1)主动与所任教专业及其系的教辅人员交流沟通,了解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专业课程的大致内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实践的实施计划等。(2)参与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翻阅专业课程教材、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等。(3)关注或参与所任教专业学生的社团、专业活动以及班会等,积极与各专业学生沟通联系,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征特点及生活和思想状况。(4)密切关注社会新闻,特别是与自身所任教专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与动态,形成一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警觉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并将其积淀为教学素材。通过这些方式,政治课教师了解了各专业以及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了更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材料素材,为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结合做好准备。

三、依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政治课的课时较少,要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政治课教师要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将教材重点内容提出来,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综合和提炼,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实现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重新编排,这为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奠定良好基础。我院社科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围绕学生专业需求,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分为 “适应高职新生活”、“扬起理想的风帆”、“做坚定的爱国者”、“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树立文明新形象”、“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做守法的职业人”八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由在该专题涉及领域里学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实施,改变过去由一位主讲教师包揽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授课学生的专业要求、学生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做适当选择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四、围绕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纯灌输式教学方法,围绕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法,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政治课堂教学在热情讨论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应综合运用的方法。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专题中,笔者提出问题“从职业道德视角看‘范跑跑’的行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在“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专题中,笔者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采用“模拟法庭”这一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处理,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代理律师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法庭”中积极进行辩论、思考,使该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模拟法庭”中不但掌握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以上所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政治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出发,尽量选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生活、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素材教学。如所设置的案例、讨论的中心问题、角色扮演的主题等。(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联动和交替使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法,学生都应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起着组织、引导作用。

下载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启发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分析论文(精选五篇)

    现代多元文化视域是一种全新文化领域,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来说,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体系目标的提出,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满足社会进步发......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摘要】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且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特征,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他......

    思政课论文

    思政课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题 目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题 目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正文:暑假是学生放松的好时候,虽然有部分大学......

    思政工作论文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交通事业大发展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更是我 省交通事业大发展的关键一年,为实现全省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十七大......

    思政期中考试论文

    高薪能否养廉 众所周知,近年来关于官员贪污腐败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政治和文化的关注度日益增高。 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的发展带来......

    思政教育之我见

    关于我校思想政治改革的若干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

    师范生思政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读书笔记——从师范生教育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期我仔细研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