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绩溪行 徽戏

时间:2019-05-12 06:4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A4)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绩溪行 徽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A4)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绩溪行 徽戏》。

第一篇:(A4)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绩溪行 徽戏

安徽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报告

——徽州农村文化(徽戏)调查

宣 城 绩 溪 行

2010年8月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安徽徽文化为主方向,以徽文化中的徽戏为主要研究课题。从7月29开始在中国戏曲之乡——绩溪县伏岭镇开展实践活动。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徽剧虽曾盛行一时,但到清代末叶,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京剧兴起后,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从而京剧风行,徽剧却日益衰落,至20世纪40年代,已濒于消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濒危 传承 发展 保护

“非遗”虽是一个新的名词,自2003首次在我国提出到2008 最终被确认以来,已在生活中使用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我国05年颁布实施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采取申报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级四级名录体系,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已取得相当可喜的成绩。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这种新生的事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路走来,我们感慨颇深,很多问题值得深思,传承非遗、任重而道远。

社会文化从来就不仅只和文化有关,而是与整个社会环境、政府职能、社会文化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曾指出:“每个民族事项背后都有一种核心价值,有自己产生的最早的原因,正是这些本质的东西塑造我们看问题、看事物的方法”,从这个角度也证明了保护非遗的价值。我们应该传承民族经典,它们代表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高超技艺以及在此过程中享受的丰富的文化生活。

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绩溪县伏岭镇是徽剧发源地。这里有句俗语“锣鼓响,脚板痒”。这句话,说明了徽剧艺术在伏岭群众中的文化艺术魅力。伏岭村300多户人家,家家能唱徽剧,年长者80多岁、最小的只有4岁。在田间地头,村民劳作时,他们有时口中念念有词,一句道白,京徽剧味特浓。为传承徽剧,伏岭中心小学还开办了徽剧班。

伏岭徽剧自明朝中叶以来的几百年,邵姓家族上、中、下三门合作创新徽剧曲目,三门竞演徽剧,欢度春节,一直延续至今。有记载,从道光10年(1830年)至今历时177年,共演出720多场(次)观众达400多万人(次),时间之长、场次之多、观众之广为全国罕见。

徽剧班戏衣已积累十几大箱,盔头数百个,道具一应俱全,至今还保存完整,其中现存徽剧服装最早为光绪二年,清宣统年间有一百多件,其他皆为民国初年购臵。舞台场面不断更新和戏衣道具的完善,增加了徽剧的观赏性。1983年10月,全国十八省市徽调、皮黄学术研讨会在绩溪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专程来我们伏岭考察,对伏岭现存大量清朝、民国时期的徽剧戏衣、道具、剧本、曲本大为赞赏,村中老艺人表演的《八阵图》、《二进宫》、《龙虎斗》、《水淹七军》等徽剧传统剧目令与会专家学者们拍案叫绝。他们认为,这些剧目不仅原汁原味,且几乎包括了徽剧的全部曲牌和鼓点。伏岭业余剧团因此获文化部嘉奖,并赠“老树奇花”锦旗一面。会议期间,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李长春自称“回娘家”,后亲率上海京剧团协同安徽徽剧团、浙江金华婺剧团来绩溪县连续演出17天,盛况空前。伏岭镇徽剧表演,不仅是伏岭民间节日传统表演项目和参加该县各种大型庆祝活动的艺术表演,而且在不同时期都紧紧围绕时代的旋律,为当地文明乡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着积极作用。去年5月央视来伏岭采风,录制了徽剧排练实况,并在8月13日播出。伏岭徽剧,真正成为绩溪县的文化艺术品牌,闪耀着古徽文化的光辉。在绩溪,我们首先在县政府的安排下去了绩溪县的文化馆和宋馆长进行了交流。

在交流中我们得知目前绩溪县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8项,由文化馆承担乡镇文化站建设,培训班,非遗调查等任务。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绩溪县非物质文化中心。在绩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主要有戏曲,民俗,传统技艺,音乐文学,舞蹈等。

在和宋馆长交流之后我们对绩溪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并且在之后我们确定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要研究课题——徽戏。

调查徽戏在绩溪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绩溪县伏岭镇是中国戏曲之乡。明万历年间,昆曲传入伏岭,伏岭民间艺人在演唱昆曲时,融入本地剧种演唱技巧、风格,逐步发展形成既有昆曲韵律美,又有戈阳诸腔通俗美的新剧种——徽剧,很快普及南北,致使正宗苏州昆曲“不能与之较十之二、三”。

伏岭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加之伏岭人民对地方优秀艺术的热爱,形成了当地民间艺术兴盛的良好氛围。地方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果日益显现,为伏岭徽剧的传承和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伏岭镇是徽剧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伏岭徽剧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绩溪文化史中具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它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是伏岭镇人不可缺少的精神 食粮,近代徽剧的社会历程,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

一、上世纪20年代到解放初期(徽剧班一支独秀,参与重大社会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1、1926年,伏岭徽剧班参与南贯花朝会表演,与歙县徽班新阳春唱对台戏,演出四天四夜,观众出现一边倒情况,迫使新阳春戏班偃旗息鼓,伏岭徽剧班戏台前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轰动绩歙两县。2、1935年,伏岭徽剧班为县小学生运动会募集资金,赴县城义演两天两夜,观众拥挤,每晚增加站票200多张,筹资丰厚。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伏岭徽剧班两次义演募捐400多块大洋,支援抗日前线。4、1938年,两次赴抗日部队驻地,演出联欢。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徽剧班在伏岭镇演出三夜,并到县城演出,庆祝胜利。6、1949年庆祝解放绩溪县,赴县城演出一夜。7、194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在县城胜利台演出两夜。8、1951年为庆祝解放后绩溪县第一届运动会演出两夜。9、1951年为抗美援朝功臣庆功演出一夜。

在这一时期,徽州民间草台戏班日衰,而伏岭徽剧班却日盛,虽为民间演出,不设奖励制度,但深得群众喜爱,获得广泛赞誉。

二、自1954年至今,在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调演中,伏岭徽剧班获得众多奖项

l、1954年参加县民间艺术调研,演出“闹花灯”获二等奖,2、1955年,演出“十五贯”获得县一等奖。3、1958年,在县城连续演出“十五贯”八场,获得县一等奖,4、1965年,演出“红管家”获得一等奖。5、1973年,演出“红岭锤声”,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6、1974年,演出“小燕护林”“两家亲”分获一、二等奖。7、1983年,参加在绩溪县召开的全国18省市徽剧皮簧研讨会。

获文化部赠“老树奇花”锦旗一面。8、2004年以来,伏岭徽剧班参加县政府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丰收杯”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连续三届表演徽剧节目,捧得调演最高奖项“丰收杯”。9、2005年,首届中国徽菜节艺术展演,伏岭徽剧班的演出获得高度评价。10、2006年,参加全省少儿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11、2006年,在绩溪县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伏岭徽剧班产演徽剧,得到评审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为绩溪的争创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12、2006年,伏岭徽剧班参加在合肥举办的“首届中国徽菜 节”民俗表演,为县政府获得“特别贡献奖”做出了贡献。13、2007年,伏岭徽剧戏文游艺展演,引来观众上万人,为县第二届美食文化节充分展示了徽风古韵的亮丽风采。14、2008年福建海峡电视台来拍摄制作的“梨园寻访”节目《徽剧故乡行》,将徽剧古老艺术之风吹向海外。

伏岭徽剧的传承和发展源于当地的祭祀文化,伏岭人邵氏祖先百二公,自南宋绍兴年间迁来此地定居后,到清朝嘉庆年间,历时六百多年,伏岭人建邵氏宗祠,宗祠之下又分成上门、中门、下门三个派系,各门都建有支祠,支祠下有些派系人丁兴旺,经济富裕,又另建分祠;宗族凝聚全族人的思想和行动。每年要举行春秋两祭,春祭在三月三,秋祭在冬至。祭祀要在宗祠内举行仪式,长期传承,祭祀文化因此形成。祭祀文化的主要形式有舞徊游艺和徽剧表演艺术,舞徊为徽剧表演的前奏,徽剧表演为祭祀活动的内涵传承几百年的民俗风情,促使徽剧艺术延续和弘扬。伏岭有句俗语“锣鼓响,脚板痒”,这说明徽剧艺术在伏岭群众中的魅力。

从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伏岭已成立了三个徽剧班,并逐步形成以下特点:

(一)确定场所。徽剧表演有特定的场所——古戏台。伏岭徽剧一直在支祠内表演,后随着徽剧的兴盛,支祠已经容纳不下观众,遂在村北福昌寺前兴建戏台,戏台座南朝北,面对福昌寺的大雄宝殿。戏台为徽州古建格式,台面分为三间两厢两走廊。戏台前的广场可容纳数千人。戏台在道光九年完成,次年开台演戏。

(二)建章立制。徽剧表演是一项全村人都参与的大型活动,从排练到演出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要有一套合乎需要而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伏岭的先辈们根据需要订出了一套徽剧团演出活动的规章制度。

(1)成立组织。以群众文化群众办的观点,徽剧表演不设专门负责人,每年以三十岁男丁为值年,由他们主持当年的春节徽剧演出活动,从二十九岁那年的正月十七晚接灯开始,到三十岁的正月十八朝移交戏衣道具,公布活动收支帐目,结束时间为一个年度。这个规定把全村所有男丁都纳入徽剧演出中来。

(2)表演徽剧。将春节文娱活动分为两项主要内容:一是舞徊跳狮。从正月初三开始到各家各户去跳狮,驱邪求福,并收取狮金,狮金以自愿为原则,多少不论,作为徽剧表演资金。二是表演徽剧。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七演戏四夜,每夜各门都要参演,分头班、中班、末班,每晚的演出顺序在正月十三抽阄决定。

(3)演员来源。徽剧表演人员规定由十五岁以下的孩童担任,过了十五岁,演技再好,但无特殊情况,不再参与徽剧演出。这个规定符合了伏岭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徽州有句俗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到十三四岁,都要外出寻求生活出路,只有十五岁以下的儿童,才有演戏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川流不息的培养演员,就不会出现人才断层,符 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走向。

以上这些规定和做法,解决了徽剧艺术的人员组织、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问题,奠定了徽剧表演不衰的基础。

在传承保护中,也会出现了一些“变异(易)”,文化本身的发展当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值得高兴,可这中间往往会有不少认为因素。产业化的生产是对文化的一种糟蹋,这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埋没,也是民族文化的否定。传统手工技艺本身就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技艺本身就不是机器所能代替的,要是工厂能够代替,国家也没有必要花这样大的人力、财力。这一点和当今快速的经济增长极其相关。现代的发展目标和非遗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正是问题的核心”。

当然另一方面这也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及其相关,经济大发展一方面给传统给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对文化的氛围及传播造成影响。如今电视已遍及千家万户,网络也日益普及,一体化的文化传播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本身的出现就有着自身的背景,和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结晶。现在古代的那种群体劳动的气氛没有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搞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城镇化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在逐渐减少。这无疑也是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伏岭徽剧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 战,主要表现在:

1、徽剧艺术表演人才匮乏,后继乏人,近些年来,徽剧表演的老艺人年老体衰,艺术表演及对后人艺术传承的重任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2、徽剧服装、道具、行头已经具有文物价值,管理和保护缺乏经费,没有专门的场地存放,无力请专人管理,濒临消损的边缘。

3、由于伏岭徽剧几百年来都是以口授的形式传承下来,缺乏具体的文字记录,曲谱疏于整理,急需对现存的一百多部手抄文本、工尺谱进行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4、缺乏徽剧表演艺术活动专用场所。伏岭镇的戏台已经老化,墙体剥落,屋顶漏水,设施陈旧,已经不再适合徽剧表演。然而,伏岭镇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拨付经费。伏岭民间资本吸收仅供表演支出,无法修建表演场所,这对徽剧传承造成极大影响。

徽剧,作为伏岭镇乃至古徽州的民间艺术瑰宝,绝对不能任之自行消亡,作为徽文化的核心区域,伏岭镇有责任抢救这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拟定了具体的发展规划。

1.积极发挥政府的正确引领作用,形成徽剧发展的长效机制。2.建立伏岭镇徽剧定期汇演机制,及时解决活到中出现的问题。

3.继续开设伏岭小学徽戏童子班,为徽剧演出培养人才,使民间优秀文化艺术持久传承。4.积极拓展徽剧艺术表演市场,让优秀艺术在市场竞争中成熟并发展。

5.成立徽剧研习社,定期研习徽剧艺术,整理徽剧文本与曲谱,创新徽剧表演艺术形态,使其更具艺术生命力。

6.组建徽剧发展基金会,为徽剧的保护和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我们一路走来!我们接受着民族文化的洗礼,同时我们也倾听着各级领导们、乡亲们诉说着心声。现就各方面情况,综合总结如下:

人才紧缺是各地保护非遗中遇到的难题,这和工作本身也有很大关系。很多文化部门领导表示:“非遗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像名胜古迹、不像自然保护区,我们看不见、莫不着,我们没有经验,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他所传递的有两层意思,非遗保护所涉及的一系列工作增加他们工作的压力,人事部门应该考虑适当增加人手,使工作安排更加合理,人员分工更加协调,从而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非遗相关工作的深度和强度;另一方面,先前的工作人员都未曾接触过该项工作,本身的经验和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要想提高效率,挽救更多的传统文化,有必要召开经验交流会,加强各地人员的合作,学习成功的案例。

我们走访了些传承人,大多都是满头白发的年迈老人。戴着传承人的帽子,有没有做到自己应尽的工作呢?荣誉背后是一份 艰巨的任务,而这份任务对于这样的老人来说,能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呢?非遗的传承大多靠口传身教,一方面这些人已经没有这样的能力,更没有这样的精力了;另一方面有不少人没有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保人还是保艺?保人是为了什么?人能保多久?是不是最终真的能保艺?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值得我们思索,还需我们从各方面努力,健全相关制度,让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承非遗文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轻视非遗文化就等于糟蹋文化,糟蹋文化就等于糟蹋民族的精神食粮,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是破坏子孙后代的精神生活。传承非遗任重而道远,文化遗产人人保护,靠的是每一个公民都投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大潮中,万众一心,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要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于子孙后代,为和谐社会添彩,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更加饱满的精神风貌。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绩溪县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相关单位的大力的支持下本次实践活动进展顺利。

报告人:雷时袤 2010年8月3日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10新添两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新添一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经有过很多主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人物,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物后边都是一大笔非常重要的遗产,所以说,保定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但是过去多少年变化,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这种大的冲击下,在这种大的冲击下,这个城市还剩下多少,这是我是关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保护好了,用什么办法保护,怎么保护,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来看,它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把共同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次上,来进行思考,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导向啊,战略啊,在这些问题上,要想一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先想到文化问题。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应该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城市进行研究,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究竟那些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比如说重要历史街区,历史板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个必须是要保住的。这样,这个城市怎么变,它的骨格,它的文化个性都不会变。但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太穷,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急于改变功能性的设施,想搞得好一点,大一点,舒服一点,可是我们是顾此失彼,可我们现在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仿制。

下载(A4)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绩溪行 徽戏word格式文档
下载(A4)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城绩溪行 徽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开发与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略论 罗燕 (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办) 论文摘要: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的特色。文章着重论述扶......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情况

    灵武市非遗工作进展情况及2011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安排一、非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灵武市历来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翻译

    如何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2月11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首发式上,有专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外文翻译过来的名词,“英译汉做得不够好”,造成我国“非......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云龙山庙会看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名:杨成业 学号:100663017 班级:10营销(Z) 摘要 我们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一、指导思想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师生对“非物质......

    浅谈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站推荐)

    浅谈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名 班级 学号许昌是我的家乡。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腹地。历史车轮滚滚,在这片中原土地之上拥有数之不尽的历史名声文化古迹与神话传说。很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1972年巴黎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公约对人类的整体有特殊意义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自然风光和文化及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