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厦门市湖明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说法:“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朱永新先生有这样的观点:“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此,我们确定“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对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博学、善思、务实、创新、智慧而又激情的新一代教师群体。
2、对学生而言,阅读可以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初步树立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对学校而言,既是落实“学习型学校”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积极探索和自觉行动;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也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抉择;既是改进学校德育模式的新视角,也是丰富学校人文底蕴、凸显学校办学精神、扎实推进建设教师精神家园的积极行动。
4、对社会而言,我们相信,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必将完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通过“家庭亲子阅读”,必将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读书,崇尚读书,这必将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书香校园建设”的示范与辐射功能。
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在分数中挣扎的教师和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功利性”活动,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阅读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以阅读为中心的“大语文”和“大阅读”理论,朱永新先生的“营造书香校园”实验、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青岛开展的“2+2+2”课堂分配方案等相继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阅读改革实验的热潮。
四.该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促进“精神发育”,培养优良品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陶冶精神,启迪智慧,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培养“可持续性”学习知识的能力;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2、教师:使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丰富教育生活,保持教师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3、学校:满校书迷,师生共同在书香校园里诗意地栖居。通过研究,形成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丰富学校人文底蕴,改进学校德育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型、学习型学校,以此加快教育内涵的发展,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五.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
书香校园包含的几个要素:书籍,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指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
1、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
2、编写阅读校本教材。
3、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5、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
6、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
7、探索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做法。
六.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校自2006年启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校园里,在师生中,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被确定为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课题,《中国日报》、《海峡导报》、《小学生周报》、《思明教育》、《思明社区教育》先后有十几篇文章报道了我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我校已举办两届校园读书节,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评选出一批“阅读之星”、“学习型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邀请著名作家“阳光姐姐”伍美珍和《海峡导报》编辑记者来校作报告、签名售书、与师生面对面真情互动。
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方法改进了,识字量、阅读量提高了,语文能力明显增强。有一大批优秀习作在《作文大王》、《作文世界》、《厦门晚报》、《厦门商报》等报刊杂志及“冰心杯”、“邮政杯”作文比赛中发表与获奖。六年2班郑苏杭同学的新书《我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苏杭》还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七.研究思路:
(一)抓好环境建设。
1、创设宜人的读书环境。
2、建立“三位一体”读书网络,开创缤纷的阅读天地。
(1)学校读书长廊、阅览室。(2)班级图书柜。(3)家庭藏书架。
(二)开展阅读活动。
1、每天专门设立“美读时光”,继续完成好课外阅读积累本——“采蜜集”,继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2、继续做好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工作。
3、继续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内容有:推荐好书,亲子共读,读书征文,阅读小报评比,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展示,以及“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评比,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等。
4、班级要定期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 “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走进四大名著”等主题读书会。
5、发挥学校辐射作用,推进亲子读书活动。
6、开展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题的社区阅读活动。
(三)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读书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将成立以 “书香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形成“读书先锋队”,“读书大本营”,“读书俱乐部” 三个读书组织机构。
2、成立各种文学社。
3、班级建立图书角管理制度,由各班班主任负责。
4、建立读书制度,从时间上给予保障。
5、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四)进行子课题研究。
教师们以子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每位研究成员围绕课题确定子课题,如:书香班级的建设与研究;阅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推进亲子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创建班报、班刊的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学生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指导研究;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等。通过子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
(五)开设阅读校本课程。
1、开设阅读校本课程,交流阅读感受,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编写阅读的校本教材,引领阅读方向,拓展课外阅读。设计阅读积累本,丰富积累。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档案袋评价法、经验总结法等。
(l)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书香校园、学习型组织的历史、现状、不足、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2)调查研究法:对影响书香校园形成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调查;(3)档案袋评价法:对儿童的发展、教师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最后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5)个案分析法:对研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人,典型的课,典型的事,典型的活动进行现象分析,进而发现总结规律。
(6)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识,每阶段撰写论文、总结、报告、案例、反思等。
九.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8、2——2008、8)(1)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内容。(2)理清课题的内涵,明确其界定。
(3)写出课题研究的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4)实验教师收集资料,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2008、9——2009、8)
1、推荐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
2、开展“书香校园”的各种活动,积累实验研究的有关材料、个案。
3、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
5、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阅读 积累 练笔》。
6、研究校本课程的课外延伸。
7、子课题按计划进行实验。
(三)、反馈阶段(2009、9——2010、5)
1、修正实验方案,鉴别、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个案等材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使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
2、再实验论证
进一步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写出实验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0、6——2010、10)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回顾课题研究过程,针对实验研究所获得的各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十.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全校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师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形成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校本课程教材《阅读 积累 练笔》;课题研究论文集;教师读书随笔集;优秀学生日记集;优秀学生读书笔记集;优秀学生个人文集;校报《湖明小学校刊》;班刊班报;《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阅读课展示等。
第二篇: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第一,读书本身的价值。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近代思想的三次革命都是犹太人创造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
第二,读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华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承!在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健康的生活情趣,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工作环境也会更加温馨。
第三,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现在的应试教育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读书兴趣。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
第四,读书对于教育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在学校中,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影响着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
三、课题研究纲要
(一)营造书香校园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读书计划。
2、营造校园“古经典长廊”、“格言长廊”。
3、图书馆购置新书,阅览室建置。
4、营造班级文化,每个班级设立读书展板。“班级之星”、“读书成长记录”、“好书介绍”、“教师寄语”。
(二)开展多种读书活动
1、读书手抄报评比活动。
2、读书征文、演讲活动。
3、开展阅读指导课。
(三)诵读中华经典。
(四)教师读书会。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环境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体的表现形式、建设,有利
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力量是巨大的。书香校园就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师生构建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孩子们记忆力最佳的时代,构建一个耳濡目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读书氛围,熟读乃至背诵一些经典文章,烂熟于胸,将成为孩子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这种既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光明”文化,能深入到每一位“光明”人的骨髓,从光明南小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师生都能成为有内涵的人。
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研究法、实验法、活动法等。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省图书管理先进学校,我们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设计新颖的阅览室,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还对本课题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保证经费的开支。但是如何真正的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使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可能还存在不足。
六、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预期目标和结果:
1、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读书成为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2、师生通过摘抄、读后心得体会以及手抄报,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超越自我。
3、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诵读中华经典,、读书特色活动、师生共写随笔”四大行动,凝聚提炼健康、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学校精神。
4、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经常进行读书征文、读书演讲活动,使“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育。
5、精心布置充满童趣,别具一格,环境幽雅的阅览室,设置“古经典长廊”、“格言长廊”,让学生一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氛围。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创新之处:
1、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2、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使“好读书、读好书”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
序号成果名称 班级手抄报 读书随笔、征文 论文 成果形式 手抄报集 读书文集 论文集 负责人 李洁 王丽莎 李洁 研究阶段 2006-5 2007-3 2006-5 2007-9 成果名称 班级手抄报 读书随笔 读书征文 师生童谣 成果形式 手抄报集 随笔集 读书文集 童谣集 负责人 李洁 李洁 王丽莎 王丽莎
经典诵读案例 活动集锦 案例集 影像光盘 李连波 李连波、魏红舟
七、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课题负责人:王玉梅
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工作。
课题组成员:
魏红舟
1、配合班主任营造班级文化,做好“书香班级”评比工作。
2、收集每月各班手抄报及教师、学生的读书随笔,择优在校园中展示,整理成册。
3、校园图书馆、阅览室的阅读,建设工作。
李连波
1、组织“诵读中华经典”活动,相关资料整理成册。
2、收集课题活动中的图片,录像资料,制作成册、成片。
王丽莎
1、组织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种竞赛与交流。
2、组织课题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做好记录。
李洁
1、收集有关论文及文献简要,为课题的顺利开展与结题奠定基础。
2、组织课题成员的交流与研究,做好记录。
八、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1、本课题负责人是我校管理经验丰富的市级名校长。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有本校的读书会会长,有教授“诵读经典”特色的语文教师,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2、学校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特色项目,每班投入大量的经费建置经典班级。
3、作为省图书管理先进学校,我们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设计新颖的阅览室。
4、学校全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保证经费的开支。
5、我们有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与队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九、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4月)
① 确立研究主题,以及课题申报工作。
② 制定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2、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8年4月)
① 组织课题人员学习有关理论,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② 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③ 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实践依据。
3、总结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
汇总本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读书录入:木车水责任编辑:木车水
第三篇: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说法:“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朱永新先生有这样的观点:“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为此,我们确定“建设书香校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荡涤,享受读书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对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博学、善思、务实、创新、智慧而又激情的新一代教师群体。
2、对学生而言,阅读可以培养优良品德,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初步树立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对学校而言,既是落实“学习型学校”的具体实践和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积极探索和自觉行动;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也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抉择;既是改进学校德育模式的新视角,也是丰富学校人文底蕴、凸显学校办学精神、扎实推进建设教师精神家园的积极行动。
4、对社会而言,我们相信,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必将完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通过“家庭亲子阅读”,必将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读书,崇尚读书,这必将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从而实现“书香校园建设”的示范与辐射功能。
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现在国际上有一个OECD组织评估学生发展,从三个能力角度评估:第一阅读能力,第二科学能力,第三数学能力,他们把阅读能力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发展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将来在基础教育改革里头,包括在学生发展评价里头,对阅读能力会越来越重视。这应该是未
来学习的一种模式。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朱永新先生的“营造书香校园”实验、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青岛开展的“2+2+2”课堂分配方案等相继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阅读改革实验的热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四、该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促进“精神发育”,培养优良品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丰富闲暇生活,陶冶精神,启迪智慧,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培养“可持续性”学习知识的能力;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2.教师:使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丰富教育生活,保持教师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3.学校:满校书迷,师生共同在书香校园里诗意地栖居。通过研究,形成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丰富学校人文底蕴,改进学校德育模式,推进新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型、学习型学校,以此加快教育内涵的发展,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五、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建设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将课外阅读与各学科进行融合,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书香校园包含的几个要素:书籍,泛指种种健康的图书;书香,指书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指浓厚的阅读氛围;校园,指学校提供的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二)、研究内容的界定。
1.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探索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与方法。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2.编写阅读校本读本。
3.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实验。
六、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校自2006年启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校园里,在师生中,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被确定为厦门市“十一五”科研课题,《中国日报》、《海峡导报》、《小学生周报》、《思明教育》、《思明社区教育》先后有十几篇文章报道了我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我校已举办两届校园读书节,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评选出一批“阅读之星”、“学习型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邀请著名作家“阳光姐姐”伍美珍和《海峡导报》编辑记者来校作报告、签名售书、与师生面对面真情互动。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方法改进了,识字量、阅读量提高了,语文能力明显增强。有一大批优秀习作在《作文大王》、《作文世界》、《厦门晚报》、《厦门商报》等报刊杂志及“冰心杯”、“邮政杯”作文比赛中发表与获奖。六年2班郑苏杭同学的新书《我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苏杭》还于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七、研究思路:
(一)抓好环境建设。
1.创设宜人的读书环境。
2.建立“三位一体”读书网络,开创缤纷的阅读天地。
(1)学校读书长廊、阅览室。(2)班级图书柜。(3)家庭藏书架。
(二)开展阅读活动。
1.每天专门设立“美读时光”,继续完成好课外阅读积累本——“采蜜集”,继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2.继续做好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的工作。
3.继续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内容有:推荐好书,亲子共读,读书征文,阅读小报评比,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展示,以及“阅读之星”、“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评比,与作家面对面交流等。
4.班级要定期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 “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走进四大名著”等主题读书会。
5.发挥学校辐射作用,推进亲子读书活动。
6.开展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题的社区阅读活动。
(三)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读书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将成立以 “书香校园”创建领导小组,形成“读书先锋队”,“读书大本营”,“读书俱乐部” 三个读书组织机构。
2.成立各种文学社。
3.班级建立图书角管理制度,由各班班主任负责。
4.建立读书制度,从时间上给予保障。
5.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四)进行子课题研究。
教师们以子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工作,每位研究成员围绕课题确定子课题,如:书香班级的建设与研究;阅读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推进亲子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创建班报、班刊的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学生阅读批注、读书笔记的指导研究;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等。通过子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
(五)开设阅读校本课程。
1.开设阅读校本课程,交流阅读感受,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编写阅读的校本教材,引领阅读方向,拓展课外阅读。设计阅读积累本,丰富积累。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档案袋评价法、经验总结法等。
(l)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书香校园、学习型组织的历史、现状、不足、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2)调查研究法:对影响书香校园形成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调查;
(3)档案袋评价法:对儿童的发展、教师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教学行为,最后得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
(5)个案分析法:对研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人,典型的课,典型的事,典型的活动进行现象分析,进而发现总结规律。
(6)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识,每阶段撰写论文、总结、报告、案例、反思等。
九、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准备阶段(2008、2——2008、8)
1.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内容。
2.理清课题的内涵,明确其界定。
3.写出课题研究的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
4.实验教师收集资料,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二)、实验阶段(2008、9——2010、10)
1.推荐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
2.开展“书香校园”的各种活动,积累实验研究的有关材料、个案。
3.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培养师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4.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模式。
5.开发校本课程的教材《阅读 积累练笔》。
6.研究校本课程的课外延伸。
7.子课题按计划进行实验。
(三)、反馈阶段(2010、11——2011、5)
1.修正实验方案,鉴别、整理、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个案等材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使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
2.再实验论证
进一步实验研究,进一步论证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写出实验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1、6——2011、1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回顾课题研究过程,针对实验研究所获得的各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
十、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全校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师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般模式,形成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操作工具和方法。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校本课程教材《阅读 积累练笔》;课题研究论文集;教师读书随笔集;优秀学生日记集;优秀学生读书笔记集;优秀学生个人文集;校报《湖明小学校刊》;班刊班报;《小学生必背、必读、选读书目》;阅读课展示等。
第四篇: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研究
“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朱永新教授也反复强调,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会改变人生,它虽然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可以使人变得视野广阔、胸怀博大,让人活得高贵、优雅。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的推进,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发展中,教师的发展是关键。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不仅仅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书香的气息,让教师爱读,而且要步入科学有效的理性学习阶段,形成有效的管理、发展、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的价值认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创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改变师生的精神状态,更是作为学校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的一个品牌,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形成“用文化经营学校”的战略认识,积极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给学校教育以先进的理念、人文的气息、精神的意义,使学校教育以更深层次地、更持久地影响师生、感染师生,丰富校园的教育本位价值;真正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教师,理应是孩子阅读的引路人,我们深知,开卷有益,而择卷更有益,所以,阅读,从教师开始。从广泛的阅读中汲取营养,再通过教学去感染学生、指引学生,让阅读成为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兴读书之风。大力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教育家康内尔告戒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教师要学习,也离不开书籍这一阶梯,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通过阅读,让教师和学生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美国已启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少儿读书计划”,列出包罗万象的书籍目录供学生阅读。芬兰早就实施学生阅读工程,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行的阅读能力测试中,芬兰学生的成绩名列前茅。芬兰学生不仅阅读能力强,也非常乐于阅读,有18%的芬兰中学生每天花一两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在我国,由苏州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中,“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被称为“整个实验的灵魂”,主张以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来教育和感染师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课题已经为教育界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题的涵义 课题所讲的“书香校园”,其实质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以适应和支持全体师生的发展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色,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师生员工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文化积淀,修养提高,精神丰富!读书是浸润、滋养学习文化,构建书香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研究的目标:
新教育实验非常重视经典文化的汲取和传承、重视师生的生存状态,我们重视孩子的阅读研究,把“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学校参加新教育实验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通过大量有价值有计划的阅读丰厚底蕴、传承文化、润泽心灵,并且通过这一子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真正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2)研究的内容
1、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计划将它细化为“学生儿童阶梯性阅读研究”、“教师专业阅读研究”、“中华经典诵读”、等若干具体的子项目,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根据“新教育文库”推荐的教师阅读书目100本,组织相关的读书及研讨活动;根据“新教育文库”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100本,根据《儿童阶梯阅读丛书》36本,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本》诵背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日记、读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研究日常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关系;研究如何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日渐积累成典型教育案例库。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欣赏自己,肯定自我,评价自己,反思自己,促进师生超越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营造书香氛围,让书香浸润校园。
学校氛围。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站立的每一个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挺拔的每一颗小草,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
班级氛围。每个班级布置一个“书香园”(书柜),让教室洋溢着书香,浸润多彩的童年;教室里开辟“书香角”,引领孩子们尽情交流阅读的收获,分享进步的喜悦。
校园氛围。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的最大效益,鼓励学生经常借阅;在队室设置“好书交换站”,让学生彼此交换图书,共同享受精神之旅;橱窗里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红领巾小广播介绍“小书虫”的情况,《学校教科研信息报》发表学生的读书体会„„通过各类阵地传播多读书为荣、读好书为荣的理念;校园走廊里悬挂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标牌,让学生受到艺术和文化的熏陶。
网络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网上图书室”、“新书介绍”“阅读指南”“读书简报”等栏目介绍相关信息,让浓浓的书香从网络中悠悠传出。
(二)师生携手共读,让书香滋润心灵
1、教师读书。
(1)学校图书室每学期购买一批教育类书籍,丰富图书室的藏书,扩大书籍选择的余地。
(2)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读指定的1-2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写出读书体会、论文等,学校组织相应的读书沙龙或论文评比活动。
(3)为每位教师办一张市图书馆借阅卡,学校鼓励教师进学校图书室和市图书馆博览群书。
(4)以教育在线和学校网站新教育为平台,每位青年教师在论坛上建主题贴,坚持参加论坛讨论,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丰富经验,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
2、学生读书。
(1)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本》诵背活动。
(2)根据新教育文库的推荐书目,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3)利用中午,每天进行半小时的读书课,加强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4)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诵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5)发动学生自带图书,各个班级成立图书角。
(6)每位语文教师利用晨会课、班队课、读书课为学生朗读经典书籍每学期1-2本。
(7)确保每位学生在家每天有半小时读书时间,制定表格,家长督促、教师检查。
(8)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活动,评选班级或学校“阅读之星”。
(三)师生一起写作,共享教育的幸福。
1、教师写作活动。
(1)35周岁以下教师每星期一篇教学随笔(包括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体会)。要求随笔上网,建立教师随笔专栏,在学校网站及教育在线上分别帖出。(2)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宏观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和总结。(3)学校每学期出一本师生优秀随笔选集。
2、学生写作活动。
(1)
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日记(可以用拼音、图画表示),三年级以上每周写2篇日记。
(2)三到六年级学生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3)每班学生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班级或个人博客。精选自己优秀日记和读书心得体会上传,也可进行跟帖。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课题将以“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的实施计划为依据,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形式上,也将积极探索并充分利用“教育在线”学校网站的“瑞博平台”,建立学校、班级、个人读书随笔主题帖,以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起到明显的激励和互相学习、交流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确定课题、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子课题申报表,成立课题组;整理学校前期实践材料,进一步确立目标、明确方向,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2年6月):根据实施计划和既定目标深入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基本完成实验任务,出版实践成果。在书香校园基本成型的背景下,学校的办学层次有明显提高,师生的阅读智慧发展促进其他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报告)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1.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教育在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各种机遇的同时,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日渐完善的网络新技术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是学校实现信息化的现实需要。在时代呼唤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今天,我校经历了争创省级实验小学、常州市模范学校、省艺术特色学校的发展历程。面向新形势进一步如何来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将校园的主要教育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生活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协作式、研究性的学习,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扩大校园教育承载能力和教育覆盖地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是学生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的结合,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超越自我的温暖世界,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人。建构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下崭新的学习方式。建设能提供最优质学习环境,最丰富的教育资源的精致化数字校园,为每一个师生的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4.是已有校本研究的升华。我们学校在“九五”期间、在“十五”期间进行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学习环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两个课题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何建立“智能校园”即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广播、图书、监控、互联网传输等),以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软件信息平台为支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科建设等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建成数字化学校是我们的追求。
为此,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设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这一课题,以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系统,依托校园门户网站,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断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校的跨跃式发展。
二、课题实验的总体设计
1.概念的界定
数字化校园:是由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形成的高度信息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环境。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数字化校园包括数字化的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社区空间。
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生活体验,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高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在学校统一规划下,以校园门户网站为基础,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全校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本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2.研究设想:
(1)探索和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模式,用三年时间,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用五年时间,创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构建数字化时代人文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校园,实现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2)以满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为原则,提供合适的信息化环境,引导学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渠道,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正确吸收、处理、使用、创造信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增强思维、创新的能力。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力求在“整合模式”的研究中,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与发现知识的认知主体,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既推进我校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又促进师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努力改进和完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逐步构造适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平台;继续加强培训、交流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实施现代化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3.研究内容
建设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环境、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管理工作环境,实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生活,创建数字化虚拟空间,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具体说来:
①建设畅通的信息化网络环境;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包括:覆盖全校,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高速校园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多媒体制作系统;建立健全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机房、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②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③建成集办公、教学、管理、科研、生活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平台,包括电子邮件服务、FTP服务、OA系统、家校互联、资源点播和素材系统、视频直播、视频会议、数字化图书馆、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师信息反馈及评价系统、学生评价系统、虚拟教研、师生博客等;
④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环境和管理机制,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完善管理;
⑤建设网络学习的平台,开展远程学习、教研和培训;数字化科研:主要规划科研项目管理。加强教科研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⑥加强网络德育工作,建设网络德育基地;
3、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6年3月,启动阶段。
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了两方面的工作:两个培训与两方面的调查。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学科教师的培训;对目前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现状与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
第二阶段:2006年4月—2006年12月,理论研究与课题论证阶段。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和实验班课题组负责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外地先进教改经验,讨论各块研究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策略。召开研讨会,讨论论证实施方案,制定行动计划。我们又重新分小组制定子课题的实施方案,也就是按照学科来制定,然后在每个学科中再分出相应的二级子课题进行重点的研究,经过大家的论证,进行实施。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必须进行学习笔录。
第三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2月,实践研究阶段。
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1)同时部署应用系统软硬件、网络存储系统,统一全校所有数据,完成公共数据库建设。建设学校统一应用门户,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2)实施学校各业务部门的应用集成,推广应用网络教学系统,实现全校教学资源的统一共享与交流。
完善机制,促进课题研究可持续发展。制订并完善了“我校科室、校区网站考核方法”“我校新教育实验论坛考核方法”“资源库建设与使用制度”“多媒体使用制度”“信息技术成果奖励办法”等等一系列制度,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
(二)课题研究过程
校园数字化将渗透在办公及学校管理、教学及教研、教育科研及管理、图书信息及管理、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家校互动、学校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中;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将围绕着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环境建设模式的探索而展开。
1、总体规划,重点突破,构建数字化环境。
(1)总体规划。从我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三年左右建成集教学、管理、科研等不同层次所需的数据、信息的软、硬件网络系统。
(2)完善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建立应用支撑平台: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工具;进行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建立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建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3)优化配置。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重点突破、加大投入、形成优势。在那些特别有利于发挥信息化教育特长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方面,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速度,迅速形成优势.2、搭建平台,完善结构,建立数字化管理。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将学校一切可以并且适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对学校的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定义,实现数据资源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把学校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减少重复工作,提升工作效能;最终构建一个实用、简便、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数字校园平台,形成一种创新、规范、有生命力的科学管理模式。在这里,可以检索查阅有权限的所有资料,可以统分析有权限的所有数据,可以操作管理有权限的所有工具,可以联系沟通有权限的所有用户;在这里,每个用户只需要一个帐号,一次登录,一次数据填报;在这里,优秀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创新的教育资源和行为不断得到丰富和沉淀;在这里,没有人认为使用信息化手段是一种负担,而悄然成为一种习惯和依赖!
我校的数字校园平台主要采用B/S架构,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平台提供的功能,所有数据通过中心数据服务器进行集中存储;项目采用的技术平台是微软的.NET,数据库采用微软的MS SQL Server。网站管理:学校网站群、学校办公、学校动态、学校文化
资源管理: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网络评课、精彩视讯、电子图书、教学课件、论文随笔、常用工具、多媒体素材。
(1)协同办公系统。包括各类文件、通知、通告、网上请假审批、网上工资签单、教育教学信息的网上传输等;
(2)教学支持系统。包括学生成绩网上管理、网上作业、网上备课、网上教案课件管理、网上论文管理、网上试卷管理、网上课表管理、网上调课等等;
(3)教育教学资源库体系。在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统一规划下,重点收集、整合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教学资源数据库,如教学资料信息库教育教学视频资料库、教育教学图片资料库、教育教学音频资料库库、教学反馈与评价信息库以及图文资料丰富的校园数字图书馆建设等等。
(4)网络教学系统。这是数字化教学应用建设的互动式基础教学平台。包括:网上课件制作、网上授课、网上作业、虚拟实验室、网上教学讨论以及网上教学测试等等。
(5)网上教学视频点播。学生、教师可以在宽带网络上点播制作好的课件、优秀课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把课堂或辅导的内容录制下来进行复习、研究。把实时的教学和主动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
(6)网上课程资源的整合。整合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特别是新课标体系的资源,开发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包括学校各类研究性学习专题、校本课程开发专题、新课改专题等等。(7)德育管理系统
包括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宿舍管理与生活指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学生信息调研、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等;
网上心理辅导。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网站由专职心理教师在学习、交友以及如何处理好与教师、家长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人自由与校纪校规等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对学生进行上网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学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学生在网上发表的言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更新网上的内容和活动。
网上家校互动。我校抓住自身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校园网络资源,构建起来的远程家庭教育工作平台,该方案实现了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的统一。
3、着眼需要,满足个性,开发数字化学习。
(1)完善人员配置,在分管校长的统筹下,基本形成适宜于课程学习和课余研究、拓展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网络多媒体资源库。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教师的交流研讨活动,如论文交流会、教学设计研讨会、公开课研讨会等,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培养并形成多学科的信息化骨干教师队伍。编撰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信息化校本教材。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竞赛活动,锻炼、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开设学生需要的限定性、自主性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信息化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选择、交流、创新能力。
(2)实施课程资源规划。
一是硬件投资做到班班有多媒体,让网络走进每一个教室。再建3个有特色的网络教室,专门提供给学科教师使用。
二是网络走进每一门课程,构建各学科网上资源开发体系以及课堂教学基本模型。加强各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在校园网站上形成一个个的专题网站,全面建立起课程综合化的观念。形成较为成熟的网上教学模式,特别是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性进展,真正让小学生拥有全新的课堂和课外学习方式。
三是教师、学生使用网络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建成成熟的智能校园网站,在全国小学界形成一定的影响,有较高的访问率。教师能真正地在办公室、在家就能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
四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起自己最具个性特色的主页,并同外界形成交流。五是建好班级网站。每个班级都要形成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班级主页。三年级以上学生人人学会在网上查阅收集资料,在网上交流、讨论。
五年级以上有30%学生能在网上开辟个人主页或博客。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建构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机会,利用网络模拟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把学校与整个校外社会连为一体。
(3)网络课堂的开设
依托宽带教育网络(校园网),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功能开设远程课堂教学直播。利用计算机的数据通讯功能把电子教案(课件)与教学实况传送到各教学点,各教学点还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提问或与远程教学点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宽带网络,运用相关的视频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多点教学。几个老师可以一起协同对众多学生讲课。对于教师来说,将获得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将获得更多的机会接受优秀教师的教学,从而真正实现 “名师共享”工程。
(4)网上辅导与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优秀的老师,在网上对学生或者教师进行辅导,这样不必集中,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有一定规模后,学生、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遇到难题可以随时在网上找到相应学科的专家进行解答。
4、改革创新,形成特色,架构数字化科研。
教育科研及课题管理是学校的另一个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同样影响到教育科研及课题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大大提高学校教科研的创新水平,在某些方面又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益。
学校教科研管理通过网络,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而且从“管”更多地转向协调服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最新的教科研信息;建立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利用专题网站促进教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使课题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得到反映。另外,通过专题网站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知名度。教育科研及课题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有利于学生了解新课改、新课标的前沿信息,吸引学生参与教师教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立足实践,完善体系,过上数字化生活。
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关键是要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建设一支熟练应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在运用信息技术,创建现代名校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新,认识水平高,工作落实好,做到了硬件建设硬,软件建设有特色和亮点。
学校在引领教师走向数字化校园新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实践。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该校自2003年9月建校以来,投入近500多万元用于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设有网络接点。现有128个班级中都配备实物投影仪、超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录放机各1台。每11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并建立了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的学校信息中心。该校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学校网站、开发信息技术系统、指导学生、帮助教师,是建设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带头人。
二是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重建设更重应用,做到效益最大化。该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大投入,创设了良好的校园信息化教育环境。学校从制度上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师生终身学习、自觉学习、自主探索的工具。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整合研究课活动,进行理论探索,带动了全校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三是全面提高全体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该校把全员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立足点和切入点,重点进行了计算机初级应用、网络电子邮件收发、上网查寻资料、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的培训,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校园数字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加快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为全体教师每人配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建设特色的“数字校园”和“人文校园”。
四是拓展育人时空,多元化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每一个成员进行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学校教学支持网和网络课堂的建立,使得学生在家能够很方便的学习,一方面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资源共享和服务,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四、课题成果
数字化平台: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集多方意见,形成了数字化平台。此平台包涵了是由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提供数字化学习与生活体验。实现了对全校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了本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了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学校:数字化建设范围扩大,实现学校网络管理与普通管理有效整合,形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被评为“常州市现代教育先进集体”“常州市信息化建设特色学校”“武进教育网通讯报道先进集体”,学校因在“教育在线”网上有出色表现而被评为“新教育实验先进集体”。学校根据发展规模的扩大,重建了集团网站,在武进区校园网站评比中获得了最佳校园网一等奖第一名。2009年11月14日至15日,我教育集团承办“2009江苏省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有效运用”活动,得到了来自全省各市区领导、教师的极大好评。
教师:一方面很好地丰富了学校资源库建设与使用,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开展了教师之间展开充分交流,进行头脑风暴,智慧资源共享,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促进了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生态环境的形成。
①磨炼了我校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常规化运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这些媒体、平台的教育作用。
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略
学生:课题研究的一大收获是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2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略
五、需要进一步实验的问题:
1.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的扎实推进,教育集团各校区的数字化建设日益提升。但是,我们的着力点在于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如何让教师更好地开发软件是下阶段要实验的问题。
2.数字校园建设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如何建出我校的特色、我校的品牌,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