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课改总结
2009—2011年佳木镇汉族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回顾和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主要是各级领导重视,广大一线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团结奋斗、积极参与的结果。课改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可喜变化,它还使一批教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反思学校的教学研究,反思我们的校园文化,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无意中抵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还是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课改,就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就不可能从过去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通过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为我校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鼓励教师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广大教师、校长、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改革并获得较大成果的。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全方位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学校领导能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自觉地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校长任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组织,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实验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指导课改实验工作,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开展培训、提高师资素质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键
教师培训工作在课程改革实验各项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十分注重师资培训工作,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训途径与方法,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把培训与教研相结合,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我们建立了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说课说评”、“教后反思”、“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中,坚持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学科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参与研讨相结合,并注重以点带面,把培训工作由课改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为了将新课程理念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还开展了“课改教师汇报课”、“新课程教学大赛”、“新课程理论论坛”等系列化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用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影响并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和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形成共识,这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正确审视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课改工作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来自课改一线的信息反馈,也使我们深感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1)课改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教育教学设施装备,影响着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活动,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给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带来困难,表现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乏力无术,学生的学习负担难以真正减下来。
(3)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课改实验的瓶颈,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是接受的,但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落差是明显的,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深感底气不足。
(4)机制改革与运行相对迟缓,评价制度、升学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5)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问题,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特别是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小学和初中之间的不平衡性客观存在。这种种不平衡性固然有来自于管理机制、硬件条件,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观念层次上的差异,影响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问题和困难客观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如何应对,已是摆在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有必要从教育哲学层面上来分析和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从教学论层面上来分析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方法问题,多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的重新构建。
第二篇:素质教育课教案
素质教育课案例
——从“让座令”看道德立法的边界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道德与法律的主要区别及联系,掌握道德
范畴与法律范畴内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道法准则的约束和道德的法律强 制的边界方面的基本知识。
关键概念
自律
他律
公共利益
私人领域
道德的法律强制
学习难点 授课内容
让学生明白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各有其自己的约束方式和适用领域
不能相互代替,特别是道德立法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越俎代苞蹋入道德领域。
1。回顾前节课内容
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些素质:向善,好学,懂礼貌,有责任心
这些素质体现在细节中,体现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只有体现在这素质的 行为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时,才能说这个人具备了这些素质
结合最近班上发现的一些现象,指出有些学生在社会责任心,集体观念及文明禮貌上存在的 不足。希望同學们记住 这些反面的 是例。把这些体现公民基本素质行为准则融入到自己的 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2讲授今天的内容
(1)交车上让座是一个公民的 基本道德法准则。问:知道给那些人让座吗?你们坐车让座吗?你们在座车遇到这样的 特殊事例吗? 自己的切身体会:南方比北方做的好,大城市比小城市做的好,平顶山的这种意识比较差,案例:深圳老太到西安引起西安的大讨论。重庆两男子为让座比年龄大小.结论:给孕妇,老人,残疾人,带小孩的 乘客让座是一个社会公共道德法极力提倡的道德准则。
(2)但是,现在如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在公交车上如果乘客不给老人或孕妇让座,其乘务人员或以拒绝其乘坐或由有关部门罚款50元,那么是否必要或合理呢?(给学生5分中的 时间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其赞成或反对的原因)
(3)老师最后作总结性发言——这种做法不合理也没必要,其原因如下:
1在与公共安全干涉的私人道德领域,法律是不当介入的,因为私人道德是无法被强制改造的。法律之所以不应对有效应的私人不道德预以干涉,是因为这类
行为牵涉面广,法律进行有效的干预客观没有力度,更重要的是,法律干涉所带来的 负面效应往往会超过这类行为本身所带来的负效应 对这类行为进行法律制裁还会消弱道德的批判功能 当然成功的道德立法也有很多,但这些立法的原因都是因为都是因为这些不道德行为侵害到公共利益。这就是道德的法律强制的底线!!
素 质 教 育 课 案 例
——从“让座令”看道德立法的边界
第三篇:生态教育课改工作计划
昆仑中学2014——2015(上)“生态课堂”课改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市、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生态课堂”教学改活动,通过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再提升,特制定昆仑中学课改工作计划,期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与习惯的形成,促进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能力与习惯的形成,生成符合我校实际的,适合师生幸福成长的课堂。
二、“生态课堂”的理念和概念
“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其概念是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
三、实施原则
1.科学化原则。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以教学中的“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内容的分类与定位,以“交流”引领课堂评价的多元化与激励性,以“探究(或体验)”引领课堂活动的自主性与丰富性,着力打造遵循学生学习天性、适合学生全程参与、以学生学有所得为主要目标的课堂生态。
2.全员性原则。课堂改革要求全校所有教师、所有学生全体参与,不留盲区,不留边角。通过典型示范,名师引领,促进全体教师理解新课堂理念;一年之内完成“人人过关”工程,实现由点到面的推开。
四、组织机构及职能
成立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将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常规管理。
组
长:童介勇 张立新
成员:甘桂菊 尹红梅 魏勤 孙泽良
为确保课改顺利实施,实行干部指导教研组制度。
干部每周在所指导教研组听课至少两节,督促学科落实课改要求。
五、具体措施
(一)问题引领下的“三案”设计
导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保证,导案设计要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问题与方法,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问题串,突出教学策略的构建;预设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
学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关键,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解决方案等。学案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符合教学流程,注重“问题串”设计的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
巩固案:巩固案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情,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
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编写三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减、拓展、延伸。
(二)问题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1.重视课堂生态环境的营造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然与和谐课堂环境,营造自主与合作学习氛围,营造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的空间,要让教学问题首先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课堂各要素,如学生、教师、环境、资源、手段、方法等,各显其用,各彰其能,关系和谐,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特别是
2.重视学案巩固案的使用,指导学生自学质疑
要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学案上自学内容,或者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也可以于周五放学前布置下一周的学案自学内容,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酌情处理,不可千篇一律。
要求学生:①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注重纠错反思。课前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④两次上交学案。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⑤及时整理学案: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
3.“问题化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① 确立核心问题。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和学情在课前精心备课提炼重要问题,分解成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或习题,以阶梯的形式呈现。即课程标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阶梯化。
② 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运用生态课堂练学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上课前自学上课时展示、讨论,教师通过激励学生、通过检查展示指导学生自学、思考、质疑、暴露问题。即问题导学、检查导做、展示导思。
③以“问题”引领课堂灵动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问题,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连续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达成学习目标。把有价值的的问题抛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给 学生,把动态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形散而神不散的进行展示、交流、查阅、研讨等活动,可以以个人,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落实双核课堂。即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核心,实施课堂的双核驱动。
④ 以“问题”促进课堂点拨与评价。
点拨与评价是教师贯穿课堂的重要活动和任务。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控制讲的时间,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切忌灌输。
教师通过评价抓住教学之纲,在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情发现新问题,用问题检验学生是否达标,用问题促使学生巩固与成长。即用问题评价促学习、评价促互动、评价促生长。
评价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体现在学案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学案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评价要利用巩固案,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巩固案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三)提升校本教研质量,引入“微课题研究”作为教研组活动的主要方式。
1.以课标修订、建构式生态课堂为主线,学科组组织教师开展系列化“微课题研究”,一节组内公开课就是一个微课题,课前备课组集体备课、磨课,利用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研课,切实解决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遇到的新问题。2.每学期各教研组要将每次活动的主题汇总后上教科室备案,教科室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对照各组上报的主题,检查“微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3.以微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研的提升。一次微课题就是一个案例题,就是一篇论文题,教科室要指导教师利用微课题的素材,进行更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形成科研氛围。
(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强化对备课组集体备课工作的管理,重点解决备课组活动形式化问题,通过提高备课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五)开展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
通过树立典型教师、典型学科、典型课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
1.本学期着力打造“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向全校教师展示,通过集体备课,观摩学习、同课异构、交流研讨等形式,促进全体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2.凡被推荐参加 “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的教师,不再参加“人人过关”项目考核。
(六)开展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工程。
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建构式生态课堂”的主要教学理念和操作要求。一年内全校教师课堂教学全部达到我校“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要求,经考核通过后由教育局颁发课堂教学合格证。课堂评价标准以连云区《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稿)》为蓝本,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1.教研组要主动发现典型,分阶段组织校内考核,并向教务处上报课堂教学考核合格教师名单,申请对相关教师组织区级考核;区教研室将及时对学校考核结果组织抽样验收、确认。
2.考核过程要严格规范,除了实地考查课堂教学外,教师本人要填写《课堂教学自我鉴定表》,学校要从不同层面填写对该教师教学情况的鉴定书,学生填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3.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学校要组织培训,经本人申请可参加下一批次的考核。
四、推进进程
1.2014年3月宣传发动,学习《建构式生态课堂》相关理论,学校制定推进方案和配套用表,召开教研组、备课组会议,指导教研组、备课组制定推进方案。
2.2014年4月,开展课堂改革推进工作专项调研,检查教研组、备课组推进方案的制定。
3.2014年5月,教师按照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推进方案,在班级中逐步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
4.,2014年6——7月“干部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树立学科典型。5.2014年9——11月,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人人过关”工程,开展校内验收,并分批上报课堂改革合格教师名单。
6.2014年12月,校内课改成果总结,展评。7.2015年1月,推荐课改先进参加课堂改革成果总结、展评。
第四篇: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发言稿
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发言稿(精选3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那么你有了解过发言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发言稿(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发言稿1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认真总结以来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隆重召开今天的会议。下面,我就已经实施八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一个总结回顾,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充分肯定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取得的显著成绩,坚定工作的信心
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率先在自流井区和荣县进行,然后逐步推开,到全市各区县全部进入课改实验。八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坚持改革,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学生和教师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年暑期放假前,按市教育局要求,市教科所牵头,深入到区县、学校,就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总结,形成了三个专项报告,客观反映了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质量情况,表明了课改中的积极探索和成效,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时代特色,更加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在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更加体现国家意志,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在继承我国基础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调整了课程设置和课时结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把德育为先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宗旨。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了各学科课程之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中充分发挥各学科全面育人的功能,使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不少学校努力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把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学校课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
(二)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明显变化。
新课程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在小学阶段体现得更加明显。
新课程强调教育过程的知行统一,强化了实践环节,增设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有声有色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一大批初中学校和九年制学校在课改中健康发展。
新课程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从传统的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更多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为学生设计参与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强调了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学校开始探索建立符合新理念的管理制度,注重文化建设,在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同时,注重多样性和创造性,并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三)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正在形成。
课程改革使评价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评价更加尊重学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开设的多样化,使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准确。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得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使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与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不断进步,评价逐渐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过程。尽管由于社会诚信等各方面的原因,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信度和使用受到局限,但作为教育创新,其改革的方向得到了充分肯定,并将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继续广泛运用。
中考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中考命题更加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高中招生录取基本改变了过去以文考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做法,体育成绩、理化试验操作成绩计入了录取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成为了高中招生录取依据。同时,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了由30%到50%计划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初中学校的变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了教师潜能,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和教学实际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参与学习和培训、开展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需要,教师创造的热情被点燃,一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正在形成。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教师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
课程改革带动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新课程涉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和新要求,必须把教师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新课程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和多专题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越来越多,教师信息化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培训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近年来,我市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三万工程的意义作用更加明显。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自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赛课、献课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来共计150余名教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30余名教师获国家、省一等奖,初中数学连续四届获全国一等奖。最近,市教育学会拓宽思路,作了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借助学会平台,请到全国知名小学教师到我市作专场培训,受到热烈欢迎。
课程改革中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课改的第三大亮点。校本教研为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广大教师以学校和工作岗位为中心,结合教改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发展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基本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
(五)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同步实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八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做到了平稳、健康、有序进行,这是一场富有生机、活力与希望的变革。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优秀的教育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改革搅动了义务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各学校正在发生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由此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今天通报表扬的先进集体就是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典型。
二、客观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动查找质量提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找准发展方位
尽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给义务教育带来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从认识层面看,一些区县、学校、教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因而重视不够,停留在表面,敷衍了事;
还有一些区县、学校和教师认识有偏差,因而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看成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二)从工作层面看,由于课改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面对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有的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拥有了广阔天地,而有的墨守成规,无所作为。
(三)从制度建设层面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公信力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力度尚需继续加大。
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还需要制度保证。(四)从保障层面看,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驾驭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培训的任务依然很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还跟不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能力、校长专业化水平和课程领导力还需要提升。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也不完全适应,经费保障不到位,限制了一些课程的开设和实验的开展,特别是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五)从学校层面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
教师的水平不同,对新课程理解的角度就不同,在实践中的表现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探索和引导,如在强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如何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作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各项能力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等等。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发言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三个学校通过在这里开展课改工作阶段论坛活动,很认真总结了前一段高效课堂工作,加强三校之间信息交流和研讨,为你们以后的课改实验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今天,论坛的场面、会场的气氛令我感动,也令我鼓舞,我可以大胆地预测:你们三校的课改工作大有希望,为迁安的课改开了一个好头。
听了几位教师的课改报告,报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大家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研讨素材,让我们在研讨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我想这次论坛并不是给大家提供的一个样板,而是想让大家从报告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他们没有追求过多的形式,而是着眼于实效性,体现可操作性,目的是通过研讨,交流思想,不断改进和完善课改中的问题,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
下面,结合这次活动我讲三方面。
一、三校的高效课堂建设方向逐步明晰,改革理念已深入人心。
三初中的课改在强大的执行力中彰显了信心与智慧。学校以“深化课堂改革”为主题,按照“既突出重点,又辐射全面;既凸显特色,又分步推进;既注重实效,又不贪多求全”的原则进行各项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1368”人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扣庄中学依据本校学情,确立了 “六步导学”课堂模式。对学生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师生层面真正做到 “让理念扎根,让行动落地”,课堂欣欣向荣。
夷齐中学的“四五六”教学模式,以模式为根,深深扎入理论的沃土;以实践为轴,精心的描点连线;以效果为棱,构筑高效课堂的多面体;以团队为先,收获课改累累硕果,可以说你们三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更有许多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创生与发展中。学生能自行对教材进行延伸、拓展,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质疑和批评等等。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大胆、主动、不怯场,敢提问、敢质疑和敢挑战的自信、大方的神情与举止,以及强烈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色彩。
二、课改要的是精神,态度。
课改要静下心来,要去掉我们身上的浮躁,不求名,不图利。纵然我们身上有很多缺点,但只要我们投入,痴迷于课改,我们的潜力就能充分挖掘出来,我们就能做出成效。老师们要勇于尝试,大胆尝试,心动不如行动。我们能不能将课改工作搞好关键在于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对课改的思考有多深入,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多大程度的将自己对课改的思考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
拉开桌子的未必就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动起来的未必就是高效课堂。我们要知道,高效课堂除了“身动”之外还要做好心动和神动。真正的高效课堂要完成四个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评的方式、发展的方式。
三、发现的问题
在我们各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实践中也遭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有关工作措施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还有导学案抄袭问题以及形似神不似的问题,课堂实效差的问题。我想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课改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是意料之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在中国教师报各位专家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这些问题将会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得到逐步解决。但是我认为现在课改的关键是老师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热情问题。有的老师还偷偷摸摸在课堂上沿用老方法上课,我想这些老师一是看不清改革的发展前景;二是对改革实践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三是怕吃苦,不想钻研;四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想吃老本,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的课改要取得成功,关键有两点:一是专家团队和教研室的指导和帮助;二是我们教师的信心问题。对课改没有信心,再好的办法也难以正确实施,有再好的技术也难以正常落实,再好的教学模式也不会取得成功。希望我们三所学校的教师对试点改革工作充满信心,乐于吃苦,乐于钻研,乐于奉献,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的改革实践中。总之,一句话,我相信只要老师们能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下功夫解决存在问题,我们的高效课堂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发言稿3“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五篇:安全教育课总结
安全教育课总结
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校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安全问题早已深入人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老师一直强调的最多的是安全问题;在家里,家长们强调最多的也是安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这样的防范意识呢?一支未熄灭的烟头便让无数的生命结束了。其实人人都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可为什么我国的“烟民”还是在不断的增多呢?有多少人知道,“烟民”的增多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生火灾的频率又增多了。有的人只为争取那一点点的时间,便不遵守交通规则,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又让多少年轻的生命死于车祸;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让不计其数的富有朝气,活力的生命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亲人,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在电视上看见这样一则消息:在一所幼稚园里,因一盘檀香引燃了从床上掉下来的棉被,让13名无辜的小生命在睡眠中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多的小生命都还没来得及过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没来得及向生他们的父母告别一下,便离开了人间,多么让人遗憾啊!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啊!
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可为什么就不能使活着的人们引起注意呢?难道在他们眼里,生命真的就那么不重要吗?难道非得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