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民生观
人民日报民生观:无形的绿领巾最难解
许多老师、家长患有教育焦虑症,以管理的必要性为冷暴力辩护,这是绿领巾事件不时出现的深层土壤
让“差生”佩戴绿领巾,此事已被相关部门叫停。漫天云雾一朝而散,似无再说的必要。
然而,是这样吗?别高兴太早。
有形的领巾好去,无形的观念难消。人们头脑中的绿领巾思维,可能还挺顽固,一时半会消除不了,甚至不时还会冒一下头:让“差生”脱裤子跑圈、罚“差生”的钱给成绩好的学生之类,不过是同一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许多专家指出,这与部分教师的心理状况、生活压力有关,与教育体系的某种欠缺有关。这切中要害,但是,换个角度看,绿领巾思维的顽强存在,背后可能还存在一种复杂原因:在一些教育者的头脑中,正常的奖罚和过头的、甚至暴力化的奖罚边界模糊,纠缠不清。这些冷暴力管理,往往是必要的管教多走了一步。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向上牵引,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某种改变甚至修正。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品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从一张白纸到美丽图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过程离不开内在的意志力控制和外在的管理约束。管孩子,本没错;而奖惩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谁也不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大放羊”。
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管理的必要性就更加凸显。通过升学,实现人在社会层级间的流动,即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制度虽然需要改革,但它毕竟是一种大范围内保持公平的向上通道。这通道的选拔性质决定了,除极少数天赋异秉的孩子外,下苦功是离不了的,督促和约束也是离不开的,不能把管理简单定义为应试教育的手段。
但是,约束和伤害是两码事,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是两码事。在不少教育者心目中,却看不到两者的区别。表面上接受批评,私下里嘟囔:“娃不管还行!”——把两类事混成一类事,以管理的正当性来为冷暴力甚至暴力辩护,这就是绿领巾事件不时出现的深层土壤。
古有明训:揠苗不能助长。并不是有好的愿望就能有收获。专家指出,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现实下,面对升学压力,许多老师、家长患有教育强迫症或者教育焦虑症,愿望过于迫切;而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常干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傻事。比如,相信猛药能治病,一味加大“剂量”,不断加码,不顾忌孩子身心健康的极限,以成才为期许,以伤害而告终。
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培育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别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需要解下头脑中的绿领巾。
人民网评: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
最近,北京朝阳区一60多岁的老太发出“做好人真难”的慨叹。何以这样?原来她在喝止几个小偷在光天化日下偷人东西后,竟遭到小偷的漫骂追打。前不久在广东佛山抱起被车碾的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也发出:“做好人真不容易”的心声,因为在她耳边经常有说她是“炒作”、“突出自我”的声音,让她心烦。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不少人就提出了法制建设的问题:先是有专家“对见死不救者要绳之以法”的建议,后又有“对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要立法扶持”的主张;最近深圳市还决定将《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列入201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拟规定“诬赖救助人,应受到一定惩罚”。凡此都表明,扶持正义的行动,理应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已是大家的共识。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确实存在,但也有一些人确因怕诬赖者无端反咬而萌生退意的情况。因此说,尽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坚持公正审判,切实保障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迫在眉睫。这是真正解除“好人怕难、为难”的重要一条。
舆论环境更为重要。时下的舆论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大力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但在一些人群中,那种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现象仍时有所见。这种舆论尽管是少数人之为,但其对当事人的伤害很大。有鉴于此,进一步弘扬“八荣八耻”的道德标准确有必要。实际上,“八荣八耻”的提出已有六年多的时间了,但对它的宣传、普及尚做得不够,特别是让其形成社会的强大舆论、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道德培养是靠舆论来实现的,如果我们都以“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见义勇为问题上形成强大的支持舆论,那种为难好人、伤害好人的不良倾向就会逐步得到纠正和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也就好起来。
也许有人将那些不良倾向归结于社会环境不好,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看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应看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要使社会环境得到根本改变,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强,但也应充分看到每一个人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比如坚决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行动,对那些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不良现象给予坚决反对和唾弃,那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怕就怕尽管心里也看不惯、反感,但在具体行动上没表示,遇事躲着走,那无疑会在客观上助长了那些歪风邪气的蔓延。
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在法制建设上,在强大舆论中。只要我们把这两条切实做好了,扶持好人的力量就会日益强劲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改进社会环境的巨大推动力。
正义和善念仍是社会主流
武汉3位的哥将拖行执法交警的“醉驾”肇事车逼停,并在及时挽救交警生命后悄然离去的故事,连日来被广为传颂。见义勇为的“逼停哥”在网上获得的盛誉和称赞,再次展现了真情与正义带来的巨大力量。
危难时分挺身而出,往往来自一种本能的善意。与“逼停哥”一样,不久前在江西南昌用手抬起汽车救助压在车底受伤女孩的19位农民工,广东佛山施救被碾女孩的拾荒阿姨陈贤妹,车流中勇救车祸伤者的山东烟台“最美女孩”刁娜,接住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我们身边最最普通的人,总能用道德和良知书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心传奇。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功利化的当下,虽然时而曝出“搀扶老人反被诬告”的消息,但人们普遍的道德良知并没因此而被侵蚀,扶老携幼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因此被伤害。“草根英雄”一次次托起社会道德标杆、一次次激起人们心中的温暖时,我们可以坚信:世间自有真情在,正义和善念仍是社会主流,中华传统美德仍在脉脉传承。
良知不仅应该被激发,还应该被称颂、被传递。救人的善举固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然而对此的表彰和肯定能代表整个社会的行为指向和道德风尚。人们高兴地看到,南昌救人农民工被授予“助人为乐道德风尚特别奖”,佛山拾荒阿姨陈贤妹获1万元奖励,武汉“逼停哥”正被有关部门申报“见义勇为奖”等等。这不只是对好心有好报的肯定,更是对见义勇为的激励,对善良美德的褒奖,对社会正气的弘扬。
推行道德教育,重建社会信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任重而道远。但从“逼停哥”等一个个草根故事开始,让社会充满爱和善,我们就会拥有温暖和希望。(俞俭)
文化民生 兴国之魂
上海国际艺术节是一个连续办了13年的国际性、国家级的艺术节,属于高端艺术项目。现在,他们却专为百万农民工兄弟办节,堪称慧眼独具。有消息称,上海还敞开胸襟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立学校,以至于现在上海的小学一二年级,已经有超过半数的非沪籍孩子了。
把教育与文化发展视作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全体百姓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也显示了长远眼光。
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在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然而对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上海,对外来劳动适龄人口数接近一半的上海,民生问题可能还体现在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文化需求迅速放量、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多元,很多城市在文化上积累了大量“欠账”,国人文化渴求旺盛与文化供给贫乏形成了强烈反差。
衣食足了,如何能知礼仪?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或许是最好途径之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用文化来“兴国之魂”,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全民共享文化,已经成为与国魂息息相关的宏大战略,事关民族精神与国民素养以及国家发展走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关于民生文化的实践难能可贵。(李泓冰)
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
一位山东“最美女孩”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以及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祸结缘”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位名叫刁娜的24岁龙口姑娘,前不久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天色较暗,车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
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刁娜的善行义举,各方的人性善良,既是一抹亮色,也让我们深思。
这段时间,摔倒的老人无人扶、轧伤的孩子无人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成为迟疑不决的纠结。人们在问,我们是否真的患上了“路人冷漠症”?素以守望相助、急公好义著称的中华民族,是否真的集体丢弃了善意与义举?
这种道德焦虑当然有其现实基础,不过,“道德信心”不应被轻易否定。一方面,在一些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中,“路人冷漠症”有被过度渲染、放大之嫌;另一方面,每一次“痛心”与“焦虑”的背后,恰恰说明,如潮的向善之心从未泯灭和走远。以小悦悦事件为例,事发后,仅在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就多达453万余条,微博“小悦悦悼念堂”的关注者多达19万余人。这种道德渴求、对善与恶的鲜明立场,不正是道德复苏、弘扬的最坚实基础吗?
更重要的是,储存于民间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我们拥有像刁娜那样的“最美女孩”、拥有像杭州吴菊萍那样的“最美妈妈”,也拥有大火中为邻居架梯、救了20多条命的上海“最美奶奶”朱燕珍„„这些美好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且温暖,让我们互信与互爱,让我们确信:“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实,行善本该不假思索,平凡朴实。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朱燕珍很淡然:“这有啥,谁都会这样做!”善念默默涌动在国人心中,这是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最深厚的民意基础。而平常的向善之心,才能激发出临危救人的勇气,让善的一闪念凝成大义大勇,温暖人间。
“大义大勇”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拥挤的公交车上,能否为白发老人让个座?有人问路,能否耐心回答甚至送上一程?邻家没人冒出黑烟,能否及时拨打119并通知其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微小善举中,不断凝聚成“最美”的风景。
爱,是一次举手之劳,也应是长久温暖;是危难之下的“最美”,也是日复一日的“平常”。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着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从政府、媒体到每一个人,都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抑止假丑恶的泛起,从指责“路人”走向从我做起、走向道德践行。
补“孝道”课,家长请先行动
最近,“孝顺”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先是北大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将“孝顺”列为硬杠杠;接下来是北大一硕士在深圳当上公务员后,虐待帮助自己带孩子的亲生父母,遭到一片口诛笔伐,似乎更印证了全社会来重提“孝道”的必要性紧迫性。不过,笔者有两个疑问:孝道,应该是社会公德,还是内部家教?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百般“孝敬”,如何要求子女反过来 “尽孝”?看来,新“孝道”,真的有必要说道说道。
“百事孝为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不仅有大量的 “治孝格言”,还为社会树立了“孝道”的道德榜样。“举孝廉”制度,更将“孝道”纳入从政的考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孝道”确实是一种约束全社会的公德标准。时至如今,武汉某大学组织学生集体给父亲洗脚、上海一些高校逢年过节要求学生给父母写封家书、很多中小学创造情境让学生感恩父母,到北大把孝顺列为考量学生素质的标准„„无不表明,“孝道”仍是需要大力倡导的社会正气。
不过,遗憾的是,在这场再造“孝道”的活动中,本该处于“主角”位置的家长,却似乎难见踪影。孝顺父母,从社会层面来看,是维护和谐、代代传承的公德,但说到底,却是每位为人子女者的起码家教。父母生养并倾注心血培养自己成才,子女孝敬父母岂非天经地义?岂能光靠外人,甚至专业教育机构来大声疾呼、大力提倡?正是因为一些父母在“孝道”教育上缺位,不少孩子从小缺乏“孝顺”的家教,学校才“越位”要求孩子给父母洗脚、写信,给学生机会“尽孝”。
孩子没机会“尽孝”、缺乏孝心,“板子”不能全打在孩子身上。当前,一些家长一手包办、甘当“孩奴”,反过来“孝敬”孩子。自己衣食朴素,却供孩子全身名牌;苹果削皮切块,递到孩子手里请他吃;孩子上学车接送„„过度负责的家长“全包制”,导致了感恩反哺、孝顺教育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啃老”等畸形的亲子关系。溺爱出逆子,成为屡见不鲜的家庭教育“悖论”现象。
父母爱子女,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如果孩子对父母都不孝,更难指望他对社会有责任感。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逻辑上来说,“孝道”既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与负责,又是孩子形成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去年暑假,不少孩子跟随父母 “踏上父母上班的路”,体验到父母上班时公交车的拥挤,做一名柜台服务员、建筑工程师„„酸甜苦辣后,回家主动帮父母做饭、洗衣碗做家务,并由衷地说以后再不乱花钱。家长提供的一次亲身教育,效果胜过学校千言万语的理论说教。
因此,为孩子补“孝道”课倒不宜单兵突进,家长先“补”一“课”反而更迫切。李爱铭
第二篇:人民日报:“改善民生”成今年政府工作关键词(精)
人民日报:“改善民生”成今年政府工
作关键词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民生”成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今年将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用了很大篇幅来部署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的措施,旨在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今年教育工作的布局:“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上学难,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根据安排,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将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今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
为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国家还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二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使早先实行过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重返大学校园。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表示,这些新的教育措施必将有力破解上学难题,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师范生免费教育也会有力地促进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针对“买药贵、看病难”的难题,今年政府将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予以破解。这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等措施,格外令人瞩目。
“这些措施,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以让人人享受到医保的便利。”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秦池江说。
根据部署,国家将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努力让广大农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国务院已经组织力量抓紧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努力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
房价高涨是当前许多大中城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老百姓对住房问题十分关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承认在“居民住房”方面还存在着群众不满意地方,并将其列入了“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中所列举的问题之一。
“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等措施被醒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报告》还提出,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要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与此同时,还将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着力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
今年还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根据部署,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种地给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生活困难者将有低保,我们农民生活更有奔头了。”山东临沂市金桥庄村支书张坤山说。
国计连着民生,群众关心的热点,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处处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体现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可持续地得到实惠,必将能极大地调动全体人民的创造力,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
第三篇:20130221人民日报评论员:盼改善民生稳步推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盼改善民生稳步推进
(2013-2-21)
一项项关乎民生的切实举措,正在各地陆续推出。黑龙江、甘肃、江苏、贵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鼓舞人心;北京、上海、广东,异地高考方案“小步稳进”。在工厂企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牵动人心;在广大农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激荡着热土……这是十八大以来温暖振奋的中国场景,也是实现“中国梦”征程的强劲旋律。重视民生,成为2013年各级政府施政中的突出主题;改善民生,正在各个领域里开始新的突破;保障民生,逐步化作一项项具体部署。
“让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更是十八大最响亮的政治宣言。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45次。“牢记人民信任与重托”、“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温暖着亿万民众的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民生情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这些梦想能否实现,关键看能否通过实干,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实干方能兴邦。十八大报告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际上正对应着人民群众的五大权益,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环境权益,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新期待,更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要求。能否准确把握民生脉动,保障人民各项权利,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信念。收入多一点,物价稳一点,看病不苦恼,出行更方便,天空蓝起来,河流清起来……解决好这些民生诉求,无不需要求真务实,让科学发展的步子更好更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坚定有力。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复杂。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向往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在提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既考虑人民意愿,又对接基本国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唯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以切实行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更大勇气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用公平正义成就个人梦想,把十八大的蓝图化为现实。
第四篇:汪洋民生改革观
汪洋民生改革观
“如果说3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利益问题,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需要全体下决心,必须要坚定信心。”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汪洋向来以思维敏捷、快言快语受到公众关注。
此次两会,汪洋直言深水区改革问题,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食品安全等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全体会议,在谈及对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时,汪洋表示,“当前最核心的就是要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问题。”
“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系统性的利益格局,有很多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其中,又有很多正是政府的利益问题。下一步就要破解这种格局,尤其要破解政府的利益格局,例如,污染、落后产能淘汰不了等,涉及企业、官员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问题;行政审批过多,涉及的是一些部门的利益问题。”汪洋说。
农村土地改革:“土地到底是谁的会成为问题”
3月6日,安徽省人大代表的分组讨论会上,面对亳州市市长沈强提出的“中央对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问题”,汪洋表示,“如果要建立二次补偿机制,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土地制度要先理顺。”
“现在农民依靠土地获得的收入看不出来,可以忽略不计,但将来土地价格上升,这土地到底是谁的就会成为问题。”
汪洋同时指出,“基本制度不理顺,事会越拖越大。”
“按照法律来说,集体土地所有制是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即所有权在集体,经营权给农民,但现在看很多材料,土地作为农村主要的生产资料,基本上就是农民的了,农民可以种,也可以出租,体现不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汪洋甚至提到在安徽任职期间,同样因为农业问题向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建议的事情,并开玩笑说,“朱总理当时差点把我给撤了。”而汪洋当时的建议是希望国家成立粮食风险基金,与当时中央的财政基金配套,为农民涨两分钱。
据汪洋回忆,彼时朱镕基总理因为当时基金太多,反问汪洋,“这基金,那基金,现在基金还少吗?”并表示,“谁再谈基金就撤了谁”,不过朱总理后来还是说,“汪洋是不能撤的”。
显然,农民增收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对农民增收问题,汪洋表示,“最终还要靠提高农产品的交易价格。”
食品安全:“就是因为我们的法律没有那么严格”
食品安全正在变成让全国人民头痛的问题,毒馒头、毒奶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两会代表倍加关注,不少代表、委员表示,“为了民族的发展,国家需要痛下决心来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以实现职能统一为目标的大部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来自工商部门的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食品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从政府职能来看,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职能交叉严重,容易在管理方面出现踢皮球现象,要解决这一部分,管理职能的重新框定非常必要。”
而目前有消息显示,食品药品监管“大部”或将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与现由卫生部管理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并,并吸纳分散在农业、质检、工商、商务、卫生等部门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成立正部级的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总局。
在两会开始之时,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刘晓峰表示,按照传达精神,大部制改革关于医药卫生部门的内容已经基本确定,药监将从卫生部分离出来,并入新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显然,在本轮大部制改革中,对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整合将成为重点之一。这也是业内呼吁最多、期待最大的一个部门,近年来的毒奶粉、地沟油等公共卫生事件让统一监管食品安全的呼声愈演愈烈。汪洋的新政或将成为未来的一个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汪洋曾经执政的广东地区,深圳曾经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顺德则成立了市场安全监管局。二者的改革模式如出一辙,都将原本分头治理、分散于原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进行整合。不仅如此,药监改革,新药目录,广东也比其他省份先行一步,不难看出,汪洋应该已有思路。
而分析人士指出,“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来自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汪洋,可能会更了解哪些事情应该由企业来处理,哪些应该由政府来介入,而唯有真正将评价机制交给市场和法治,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领域的权力寻租问题,为食品药品的安全找到真正的出路。”
对于当前食品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汪洋表示,某国外知名零售商在美国、法国销售的东西、采购的产品质量控制得非常严格,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会面临非常严重的产品责任诉讼,“但在我国,其对采购的管理就没有那么严格,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法律没有那么严格。”
汪洋同时表示,“我拜托你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产品质量:作为卖方,你应该想好你该怎么做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百大董事长郑晓燕提出,“要立法规范电子商务。加大对农副产品流通骨干市场监管力度。实行商业与工业同电同价。”
不仅如此,郑晓燕特别提到了当前电子商务对实体百货店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并提出,“国家应该从立法层面上进行约束。” 对于人大代表提出的网购存在假冒伪劣问题,汪洋询问,“在立法层面,你认为怎么操作才能把假冒伪劣商品杜绝?应该如何从源头上进行监控?”
郑晓燕代表表示,“税收机制和产品质量管理方式正让电商极大地冲击实体店铺,网店不收税导致实体店与电商的价格差正在拉大,让实体店铺的竞争力下降。”
然而,实体店却是保障产品质量的中坚力量,郑晓燕表示,“实体店产品质量属地管理,如果我的产品质量有问题,工商、质检就会来查,但网购却是满天飞,对于网购,是销售地进行管理,还是购买地对其质量进行管理,由于政策没有规定,也就没人管。”
对于这种局面,汪洋表示,“你作为卖方,你应该想好你该怎么做,你不能单纯指望别人去查,得想想你怎么办。”
汪洋同时表示,企业应该从管理角度想办法,比如马云的淘宝,如果商户有问题,就会解除和他的合作关系。
不过,郑晓燕代表也表示,淘宝的做法只是对假冒伪劣商品的事后管理,还需要从一开始进行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管理,此外行政机制方面也应该有管理制度。
而对于郑晓燕代表提出的网络购物虽然有消费者的评价机制,然而,大部分消费者可能根本就不评价,或者就默认了,由此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马云的商户有问题,不过是解除他的合作关系,并不涉及行政处罚,但是对于我们实体店铺来说,如果产品质量有问题,如果我卖了假冒商品,当地工商部门肯定会来查我,并且会罚款。”
第五篇:观《民生监督在路上》有感
观《民生监督在路上》有感
龙里县第一小学
*****
2015年10月27日——28日,贵州电视台推出了系列报道将推出系列报道《民生监督在路上》,就近些年来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了批露,这些行为严重侵害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对此深恶痛绝。的确,随着中央和省逐步加大惠民政策力度,民生资金和项目越来越多,其中许多是群众的“保命钱”、救济款,而围绕民生这块大“蛋糕”,也出现了“苍蝇”扑面,“鼠患”频频的现象。观看了节目,作为小小的教师的我,内心是无比的震惊的。我仅以为这样的事只发生在我们身边——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实例:村领导在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时,总是“有亲者居之”,真正的贫穷和困难都难以享受。说实在的,我非常希望“民生监督”的力度再加大一些,让这样的“苍蝇”和“老鼠”无以盾形。
因此,我建议在我们干部队伍中,开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决策部署的学习,要求领导干部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对民生监督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并推动民生监督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担当意识,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驰而不息查纠“四风”突出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苍蝇”和“老鼠”没有存活之机。
我以为,做一个廉洁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对教育事业有理想、追求,才能自觉努力工作;二是要对教育事业有兴趣、爱好,才能保持激情,长期坚持;三是要有必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做出贡献;四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善于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五是热爱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六是淡泊名利,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201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