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0324 计算机教育应用或教育技术学
计算机教育应用或教育技术学
摘要: 计算机自从于1946年问世以来,迅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方便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对教育行业计算机的应用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人们从进行计算机教育应用实践开始,到现阶段的过程已持续了50年之久,计算机教学已经被应用到全世界各国的教育活动之中,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也从最初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发展到了今天的建构主义。为达到计算机与教育相互融合的目的,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人与机器、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使二者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关键字:计算机 教育应用 发展趋势 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逐渐呈信息化、多元化的角度发展,而计算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行业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动, 其自身的应用发展模式对教育的有效性有很大提升。从国内外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当前计算机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技术上、理论上以及教学成果上都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充分认识此阶段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对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目标的确立以及相关政策的完善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当前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可以用多媒体化与网络化的紧密结合来概括,多媒体是一种描述基于人类感官通道特性和计算机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实现传输各类信息的新技术。自从计算机被引进教育体系以来,起着教育媒体的作用,与电视媒体呈平行线趋势发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媒体,各类教学软件的研发、多媒体设备的完善,为计算机更好地融入教学体系提供了保证。利用网络信息传输,促使计算机与网络有效结合,使得教师们制作的媒体课件被充分利用,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内容,从教学网络上选取适合的多媒体课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文、图、声、像并茂),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改善,增添了课堂活力,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媒体在小组教学过程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研讨小组,通过计算机媒体自主的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小组成员能与一起学习的其他成员利用网络进行观念交流,对于学生掌握理解课堂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国家不存在文盲的现象了,教学也逐步从重数量转变到注重教学质量上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掌握的知识总量大幅度增长,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教育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人们不断增加对计算机媒体的认识,将计算机视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为教育界的改革提供支持的法宝。所以相关部门应重视计算机的教学,更新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计算机知识素养,实现计算机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化有机结合在教育行业中产生的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引领了教育界的潮流。自1995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结合以来,由当初的能将静止文档转变为可动态执行的代码,到现在的可以向计算机网络用户提供包含文本、图形、动画和声音的多媒体信息,实现了技术上的大幅提升。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压缩与还原技术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各大网络技术公司研发了两款多功能教学软件,对于实现声音的压缩与还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让我们提前享受到宽带光纤网络环境下的多种信息服务,所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会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方便。
二、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现状与实际效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校逐步将计算机与教育有效的的结合在一起,开发了一些计算机教学软件,发展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其他教学硬件设施所不能比拟的,其中包括“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管理教学”、“计算机标准化测试”等等研究内容,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进入教育行业之初,人们对其视听教学、程序教学的先进技术充满了向往,认为它能解决教育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期望过高,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改善教育行业现状的一剂良药,但改善教育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从根源解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在现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模式)悄然兴起,不但打破了时间与距离上的障碍,在费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一对一教学。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增加自己的见识。
由于人们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期望以及乐观态度过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太乐观的负面事件,所以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学者专家开始着手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进行评估。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伊利在对美国国内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金饰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 传统教育模式与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模式没有显著的差别,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模式在美国学校教学课程中只有极少的影响,甚至是没有影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如此之小,是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在有些学者看来,计算机网络教学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耗费学生的精力;网络授课,离开教师的监督,学生不能很好的安排学习时间等等一系列问题。
正常发展情况下(即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配以完善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会有很大的潜在优势。但是现实是计算机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经研究发现,受设备自身因素影响,学生、教师等主体因素的影响,教学硬件、软件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没有很好地与教育相结合,没有正确的使用这项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没有用电脑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教授学生书本知识,就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不仅涉及到学校课程、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的改革,也涉及到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实际运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
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IBM公司研发了第一个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代表着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开始,发展到现在,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此阶段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初始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学者是安德逊的“高中几何智能辅助教学系统”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此阶段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即是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成熟阶段,此阶段是参照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哲学来实践发展的,基本观点为学者可以借助外在条件(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学习资料的获得等等)达到学习的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点,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的信息吸收着转变为主动地知识探索者,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也能充分的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涉及全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也实现自身知识素质的提升。
四、转变教师观念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曾指出: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可以将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将计算机看作被指导者、将计算机看作工具,从这三种角度来研究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专业与特色相结合,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构建新型的计算机教育应用课程结构体系,让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C 语言设计程序、计算机辅助教育等课程内容设置为必修课,适当增加一些计算机教育应用的选修课,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有利条件。
计算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功能较齐全、所以教学内容的改革难度相对较大,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应当对基础学科加以重视,对重复知识进行剔除,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计算机多媒体的新技术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当然,由于计算机教育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单掌握理论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所以在计算机实践课程中,教师应适当增加应用型、设计型、开发型等新的实践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较早进入了信息化的高速公路,实现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多媒体化与网络化。计算机教育应用系列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为参照的,体现了重基础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著名美国教育家艾伦博士在他的考察报告中说:“现代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应更新观念,网络化的教育必将在21世纪成为全民教育的主导方式,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适应创新教育形势需要不断完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成果,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要悟, 赵国栋译.计算机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1997,(3).[2] 靳雁涛.关于网络教育时代继续教育的思考 [J].电大教学, 2002,(2).[3] 冯双宏.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继续教育的研究 [J].平原大学学报, 2003,(2).[4]杨晓宏.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J].电化教育研究, 2000,(2).[5]何克抗.论著选摘.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1997.[6]陈春雷.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7]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桑新民,张倩苇.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9]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第二篇:教育技术应用论文
浅谈教育技术应用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郧县叶大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明军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关键字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历史教学
教师个性 学生个性
学科德育渗透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个性提供了张扬的舞台。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二、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历史《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如在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上网时,我通常要求他们,利用D盘共享建立“资料市场”,调剂组际资料。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的时候,都会剔出大量无用的资料。如何使无用的资料得到再生利用,化废为宝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们把小组无用的资料存入D盘,在“资料市场”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料再利用。学生也在重新选择中学会合作的重要性,相互协作。
三、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历史课堂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网络建立联系,指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如: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经常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POWERPONIT,讲出自己的感受。其中雷震同学的《不能忘却的记忆》留给同学们深刻的反思。他在展示课件讲课的同时,还节选了《南京大屠杀》影片中的四个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我们在震惊之余,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科整合的魅力他让一个孩子在信息化的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历史学科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信息化平台的创设,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未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养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知道怎样、从哪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络迅速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凝炼,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不足的后顾之忧和某些教材知识的遗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四、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课堂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史悠久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源源动力,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如在讲授八年级历史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中,我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活动小组选择专题,追寻中国“两弹一星”及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史及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素材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通过教师机进行广播,使学生迅速实现知识的选择汇集,展现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大量精美的图文中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受到了“两弹一星”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学理论》、《十六大工作报告》等
第三篇:华南师范大学2018年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考研真题
华南师范大学2018年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考研真题
说明:该真题为考研群的回忆版,不确定完全一致,请自行参考。
一、名词解释 教育大数据 深度学习TCP/IP 数据科学 AR技术
学习分析技术
二、简单题
1、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区别?计算思维是什么?如何培养计算思维?
2、直播的关键技术是什么?设计一个方案。
3、微课的形式有哪些?有哪些具体设备。
4、学习互动分析的关键技术,举例说明实现方案。
5、写出制作教育APP软件的一种常用工具或者编程语言。举例说明。
三、论述题
1、智慧校园的接口拓扑图
2、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技术接口具体内容
四、设计题
材料。智慧教室温控 24-25温度光控12组灯斜着放置 3-8九宫格放置【图】 声控下课放课间音乐 题目。
(1)控制原件接口关键技术流程图(2)编程语言写控制原件
(备注:自我感觉,智慧教室与谢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设的课程很相关,直播则是跟焦老师的研究和mooc课程非常相关,建议多关注论文和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导师们在研究的内容,同时,从试题可以看出,华师对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案的撰写非常重视,诸位加油!)
第四篇: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实施方案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管理,确保教育技术装备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条件保障机制,切实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促进我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县教育局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创新意识、课程资源意识和服务学生意识,立足“管”和“用”,健全制度,落实常规,有效管理,强化服务,讲求效益,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
以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整体管理应用水平为目标,以开展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益为主要内容,以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加强日常应用为途径,努力创设有利于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的制度环境,实现教育技术装备持
续、快速发展,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措施
(一)健全机构,确保管理应用上水平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校长负责教育技术装备“建、配、管、用”工作,教导处具体负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工作,学校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等器材室的具体负责人,切实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平时的管理应用工作。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工作务必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教师教学计划和管理员工作计划。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工作领导小组为:
组 长:李生文
副组长:陈得辉
成 员:杨丽琼张振国金晓萍 韩建德王慧明
2、确保专人管理
建立教育装备管理网络,实行条块结合,各负其职;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促进全员管理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水平。
(1)专人管理到位。图书阅览室、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音乐教室及器材、美术教室及器材、综合实践活动室及器材、科学教室及器材、多媒体教室及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及设备、各科教具室、卫生室有专人管理,明确职责,其管理工作计算工作量并列入绩效考评。
2、经费投入保障
学校保证每学年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的正常运行、维护保养,易耗品补充以及人员培训等,同时群策群力,加强多渠道地筹措经费,加大此项经费的投入。
(二)明确要求,促进管理规范化
1、明确职责
要求各室负责人明确各自的职责,对各项规章制度要做到了如指掌。做好学校的当家人、管理者,加强责任心,制定好工作计划,将教育技术装备的破损率减到最低,同时确保教育技术装备的日常应用,最大地发挥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各室负责人还应加强学习与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2、规范管理
(1)保证制度齐全。学校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仪器器材、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技术装备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齐全规范,入框上墙,使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和学生有章可循。
(2)做到账物相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仪器器材、设施设备、图书的登录建账。各室做到仪器器材总账、明细账、低值易耗品账“三账”齐全、准确;账面与实物相符、总账与分账相符、橱签与实物、与账面相符。
(3)做好日常管理。
各室负责人要做好仪器器材的科学存放、维护保养、借还登记和卫生清洁工作。
摆放仪器要全部入橱,定柜、定层、定位,分类存放,仪器存放科学、规范、安全、美观。科学室化学试剂、药品要妥善保管。
保养维修仪器定期保养和维修,保证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完好奖状。各室如有仪器破损,能维修的应自行或请人维修,不能维修的应及时填写教学仪器设备报损报告单。借用登记做好日常教学仪器器材设备的借用、归还登记,对损坏的器材要追纠原因,追查责任,以加强使用教师的责任心。对不足的仪器器材有计划地补充。寒暑假假期各室不开放,学校器物一般不外借,如确需在寒暑假借用学校器物或外借学校器物,需经过学校领导批准方可。
卫生安全经常清扫各仪器器材室,保持各室室内干净卫生,安全通风,仪器排放有序,规范。并处理好各室准备的用电、防盗、防火等安全工作。
学校网络、计算机定期进行网络维修、软件更新、病毒查杀等工作,确保学校计算机正常动作。
(三)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育质量是立校之本。教育的改革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技术装备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保证和条件,我们的装备,目的就是运用,应用才是硬道理。不用就是浪费。因此,我们要立足校情,有效运作,提高教育装备的应用率。
1、做好培训工作,促使教师用好装备。
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培训方式,对管理人员与全体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重视实验教师、图书管理员、网管人员和器材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全员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技能。继续全面开展以校本培训为主,以提升教师的整合水平为目的,以转变教师理念为根本,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为重点,以培训和实践相结合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师全员培训。培训工作讲求实际、实用和实效。为教师用好教育装备作好准备。
2、有效运作,促进教师应用装备常态化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按《小学科学3—4年级观察、实验教学基本内容》要求进行观察、实验,开设率应达90%以上。实验教学有计划,有过程记录,有检查,有考评。
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向师生开放实验室、实践室,为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和师生开展自制教具活动提供条件。
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课教学,按照课标要求用好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器材作用,训练学生技能。
结合学校的专用教室、仪器器材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老师在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美术室、音乐室上课和图书阅览室开放作了统一安排。
根据学校有两间多媒体教室和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情况,为落实远教设备“堂堂用”的要求,我们将在多媒体教室每周安排上课,计算机室按课表上课。
(四)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丰富学生知识
1、图书借阅、阅览室开放学校作统一安排,每周五下午为班级阅览时间,按照学校安排表轮流到阅览室读书的班级由该班科任教师组织学生,并进行指导。
2、按计划开设课外阅读与指导课,课外阅读有布置,有指导,有有益读物,有促使学生阅读的载体。
3、学校开展“读书节”活动,各班开设班级图书角,多种途径推进校园书香工程,抓好学生读书工程与教师读书工程,以书为友,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五)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体教师确立一个理念,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
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模式,增强教与学效果,提高教与学效率。
第五篇:教育技术能力应用说明
教育技术能力应用说明
本课是历史必修1的第22课
一、教学设计
1、学习者分析:学生是年满11岁以上的高中生,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
2、学习目标分析:学生掌握 “一国两制”的理论的形成和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了解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的基础知识;培养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一个中国”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分裂祖国的意识。
3、本课的主题是“统一”,统一的源头、政策、实践、希望
二、教学模式
讲授式、“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三、教学策略
支架式、抛锚式教学模式
四、教学媒体
非投影视觉媒体:教科书、《流程检测单》
投影视觉媒体:幻灯
综合媒体: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