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化学复习(铝其化合物)教学案例
观念统领下复习课教学案例
高三化学复习(铝其化合物)教学案例
【案例分析】铝及其化合物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部分的知识,《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具体指出应该学习哪些含铝的物质,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角度(如价态、类属)去认识物质的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必要的,而认识物质间能否转化、如何转化,转化的条件如何显得更为重要。而最为重要的是应该认识到你所学习到的物质的性质的实际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专题的学习可以融合元素观、转化观及化学价值观进行教学。【复习目标】
通过构建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知识网络来复习铝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以铝土矿中氧化铝的富集、铝的冶炼为主线认识铝及其化合物知识在工业上的应用。 通过铝的冶炼复习金属的冶炼方法。【复习重点】
1、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理解铝土矿中铝元素的提取方法。【复习过程】
【思考一】试按物质的类属找出高中阶段常见的含铝的物质,用箭号标出它们间的转化关系并分析如何转化?
【学生活动】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并认识转化的原理及条件 【学生反馈】展示构建的网络图并说明转化的原理 【教师展示】参考的网络图
【小结】
一、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常见转化
1、Al → Al3+、[Al(OH)4]-、Al2O3
2、Al2O3
→
Al3+、[Al(OH)4]-、Al
3、Al(OH)3
→
Al3+、[Al(OH)4]-、Al2O34、Al3+
→
Al(OH)3、[Al(OH)4]-
5、[Al(OH)4]-
→
Al(OH)3、Al3+
上述转化中,Al2O3 和Al(OH)3 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体现了两性;而金属Al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体现的则是Al的还原性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及分析,帮助学生从元素观及转化观角度来认识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思考二】
1、分析以上转化关系,你认为谁是最关键的物质?依据是什么? 【学生解答情况反馈】出现多种不同的情况
2、有人认为关键物质是Al2O3,为什么?
【教师分析】从资源的角度,Al2O3是自然界中铝的主要存在形态,我们所能获得的含铝物质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界中的铝土矿(主要成份Al2O3)【小结】分析问题时从不同的视角,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引导思考】如何从铝土矿中得到含铝物质?
【设计意图】认识工业制备含铝物质的方法,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引导学生从化学价值观的角度来认识含铝物质的性质。
二、由铝土矿制备Al2O3
【思考三】已知:铝土矿中含40%~60%Al2O3、1%~15%SiO2、7%~30%Fe2O3,试用流程图画出从铝土矿中提纯Al2O3的过程。
【学生反馈】展示设计的流程图并说明每步的原理
【教师点评】分析同学的流程图的优劣并总结出两种主要方法——酸溶法和碱溶法,提出以下流程:
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通过特殊选矿法将SiO2先提前除去,再用溶液溶解,实际流程如下 :
试分析此流程各步反应原理及作用。
三、铝的冶炼
【复习回顾】工业上钠、镁、铁单质如何冶炼? 冶炼金属有哪些方法?
1、钠:2NaCl(熔融)= 2Na + Cl2(电解法)
2、镁:MgCl2(熔融)= Mg + Cl
2(电解法)
Al2O33、铁:3CO +Fe2O3 = 3CO2 + 2Fe(高温还原法)又如湿法制铜:Fe + CuSO4 = Cu + FeSO4
你认为金属的冶炼方法与金属的活动性之间有何关系?铝如何冶炼? 【思考四】 有人认为铝的活动性排在镁铁之间,可能用以下方法:
1、用CO 还原:3CO(g)+Al2O3(s)=2Al(s)+3CO2(g)
∆H=+850.82KJ·mol-
2、电解熔融的AlCl3。
请分析:
1、两种方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2、电解AlCl3溶液?
3、研究表明:往AlCl3中加入某些氯化物如NaCl、KCl熔融后再通电电解可实现制铝(Alcoa法)。试分析加入这些物质后能导电从而实现制铝的原因?
4、由以上分析,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5、有人认为:自然界中含铝的物质主要为Al2O3,可用直接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你认为呢?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若可以,试写出方程式。
6、试比较上述两种工艺的优劣。(可从温度、电能等成本角度及电极材料的损耗角度分析)
【小结】铝的冶炼方法:
1、电解熔融盐体系:AlCl3与NaCl、KCl的混合
2、电解熔融Al2O3(应加冰晶石降低Al2O3熔点)
【思考五】Al2O3除了能制备金属Al还能直接制取Al2(SO4)
3、AlCl3,间接制取Al(OH)3,试分析如何是如何制备的?制取得到的物质有何重要用途?
第二篇:高三第一轮复习铝及其化合物课后作业
高三第一轮复习铝及其化合物课后作业(八)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操作所得物质为纯净物的是()
A.将一块带有氧化膜的铝片与过量的浓NaOH溶液完全反应后,取澄清溶液将其蒸干,得纯净的NaAlO2固体
B.向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lCl3溶液,将所得沉淀过滤洗涤,加热灼烧去掉水分,可得纯净的Al(OH)3固体
C.把铝块与适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将所得溶液蒸干,可得AlCl3固体
D.把AlCl3溶液与足量氨水反应,将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去掉水分可得Al2O3固体
【解析】 A项,混有NaOH固体;B项,灼烧得到的是Al2O3;C项,得到的是Al(OH)3和Al2O3。
【答案】 D
2.(2013届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某氧化物X难溶于水,能与烧碱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Y,将少量Y溶液滴入盐酸中无沉淀生成,则X是
A.SiO
2C.MgOB.Al2O3 D.CuO()
【解析】 C项MgO不能溶于烧碱,不正确;少量Y滴入盐酸不能形成沉淀,Al2O3符合题意,A项不正确;B项正确;D项CuO不能溶于烧碱,不正确。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铝是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在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
C.Cl-、H+、Na+均能与Al3+共存
D.使AlCl3溶液中Al3+全部沉淀出来的最佳试剂是氨水,而不是NaOH溶液
【解析】 常温下,铝与O2形成致密氧化膜,属于化学反应。
【答案】 B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中滴入过量浓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B.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C.Al2O3溶于强碱:Al2O3+OH-===2AlO-2+H2O
-2+D.向NH4Al(SO4)2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恰好使SO24完全沉淀:2Ba
-3+2-+NH+H2O+2BaSO4↓ 4+Al+2SO4+4OH===Al(OH)3↓+NH3·
【解析】 A项,不能生成AlO2;B项,原理错误且电荷不守恒;C项,没有配平。
【答案】 D
5.(2013届中山市高三质检)在可以溶解氧化铝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2-2-A.NH+
4、Na、S、SO
3-2-B.K+、AlO-
2、I、SO
4-C.Ca2+、Fe2+、NO-
3、Br -()
2-D.Na+、K+、Cl-、SO
4【解析】 可以溶解氧化铝的溶液可能呈强碱性或强酸性。A项强碱性NH+4
--不能存在,强酸性条件下S2-与SO23不能共存;B项强酸性条件下AlO2不能大
2+2+量存在;C项强酸性条件下Fe2+与NO-3不能共存,强碱性条件下Ca、Fe不
能存在。
【答案】 D
6.(2013届汕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有一块镁铝合金,其中镁与铝的质量比是8∶9。加入足量稀H2SO4使其完全溶解后,再加入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随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 镁与铝的质量比是8∶9,则物质的量之比是1∶1,NaOH溶液至过量后Al(OH)3完全溶解,只有Mg(OH)2,B错;等物质的量的Mg(OH)2与
Al(OH)3的质量之比是58∶78,即剩余的Mg(OH)2的质量小于沉淀最大质量的1/2,排除C、D,选A。
【答案】 A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一定质量的某铜铝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足量溶液A
方案Ⅰ:铜铝混合物―――――→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充分反应
足量溶液B
方案Ⅱ:铜铝混合物―――――→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
充分反应
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溶液A和B均可以是盐酸或NaOH溶液
B.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大
C.溶液A和B均可选用稀硝酸
D.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解析】 金属Al和Cu的活泼性不同,且Al既可以和强酸HCl反应又可以同强碱NaOH反应,Cu与二者都不反应,A项正确;测量固体的质量比测量气体的体积容易,D项正确;Al和Cu都与稀硝酸反应,C项错误。
【答案】 B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OH-===Al(OH)3↓
-+B.在Na2CO3溶液中:Al3+、AlO-
2、OH、Na能大量共存
C.可以用互滴法鉴别NaOH溶液与AlCl3溶液
D.除去SiO2中少量的Al2O3,加入过量盐酸并过滤
2-【解析】 A项,NH3·H2O为弱碱,不能拆开;B项,Al3+与AlO-
2、CO3、OH-不能共存。
【答案】 C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
9.(10分)(2010·山东高考节选)对金属制品进行抗腐蚀处理,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下为铝材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碱洗的目的是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碱洗时常有气泡冒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将碱洗槽液中的铝以沉淀形式回收,最好向槽液中加入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
a.NH3b.CO2c.NaOHd.HNO
3【解析】 碱洗时可能Al与碱液反应放出H2和生成AlO-想回收AlO-2,2最好用CO2去沉淀。
【答案】 2Al+2OH-+2H2O===2AlO-2+3H2↑ b
-10.(18分)(2013届南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某溶液中可能含有OH-,CO23,++2-2-3+2+3+AlO-2,SiO3,SO4,K,Na,Fe,Mg,Al等离子,当向溶液中逐滴加
入一定物质的量的盐酸时,生成沉淀物质的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2-回答下列问题:(已知:AlO-2+HCO3+H2O===Al(OH)3↓+CO3)
(1)原混合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生AB段反应的离子与发生BC段反应的物质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由图可知,开始无沉淀,说明含OH-,AB段无沉淀变化,说明-+含CO2发生的反应依次为:H++OH-===H2O,AlO-3。2+H+H2O===Al(OH)3↓,-++--+2-SiO23+2H===H2SiO3↓,CO3+H===HCO3,HCO3+H===CO2↑+H2O,Al(OH)3+3H+===Al3++3H2O。
--2-【答案】(1)OH-、CO23、AlO2、SiO
3--+-(2)H++CO23===HCO3、H+HCO3===CO2↑+H2O
-(3)n(CO23)∶n[Al(OH)3]=3∶
411.(18分)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A、B、C和甲、乙、丙、丁、戊五种化合物有如图所示的转换关系,甲是工业上制取A的主要原料。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乙________。
(2)写出甲物质在工业上的任意两种主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变化的方程式:
①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②乙与过量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③戊溶液与乙溶液混合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可知:A为Al,B为O2,C为H2,甲为Al2O3,乙为NaAlO2,丙为H2O,丁为Al(OH)3,戊为AlCl3。
【答案】(1)Al NaAlO2(2)作耐高温材料;制取铝单质
(3)①2Al+2OH-+2H2O===2AlO-2+3H2↑
-②AlO-2+CO2+2H2O===Al(OH)3↓+HCO
3③Al3++3AlO-2+6H2O===4Al(OH)3↓
12.(18分)(2013届肇庆市高三二模)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具有许多重要的用途,下图是从铝土矿中制备铝的工艺流程:
已知:①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此外还含有少量SiO2、Fe2O3等杂质; ②溶液中的硅酸钠与偏铝酸钠反应,能生成硅铝酸盐沉淀,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SiO3+2NaAlO2+2H2O===Na2Al2Si2O8↓+4NaOH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向铝土矿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操作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A的主要成分为______;滤渣A的用途是______(只写一种);实验室过滤时使用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
(3)在工艺流程第三步中,选用二氧化碳作酸化剂的原因是________。
(4)若将铝溶解,下列试剂中最好选用________(填编号)。理由是_______。
A.浓硫酸B.稀硫酸C.稀硝酸
【答案】(1)Al2O3+2OH-===2AlO-2+H2O
SiO2+2OH===SiO23+H2O --
(2)Fe2O3、Na2Al2Si2O8 作炼铁的原料(或作生产硅酸盐产品的原料)引流
(3)经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解,大部分铝元素均以NaAlO2的形式存在于滤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可以将NaAlO2完全转化为Al(OH)3
(4)B 铝与浓硫酸在常温下发生钝化,加热溶解会产生有毒气体SO2,原料利用率低;稀硝酸能溶解铝但会产生气体,污染空气,硝酸利用率低;而铝与稀硫酸反应速率较快,产生的H2对空气无污染
第三篇:铝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去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我是通过探究活动“氢氧化铝能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铝来制得吗”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另有一点得到认可的是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铝锅煮水、胃舒平等事例来引入知识,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认识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以及制备方法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让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操作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上课期间,遇到某些同学回答不出来时,我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怎么去引导他(她)学会表述,怎么去鼓励他(她)有信心学下去,因为我重视的是这堂课之后学生
都能有些收获,我希望除了知识他们还能有其他的进步,比如提高表达能力,会用化学语言来描述现象等等。
(4)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中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反映出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从学法到知识的全方位收获,同时也感到参与的乐趣。从反馈中也不难看出:学生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结论直接灌输给他们,他们希望老师的讲解能够使他们充满了继续研究和探究的欲望。这也印证了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议》一文中论述的“所谓求知,是过程,不是结果”这一教学理念,我想这也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共鸣。我们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应只关心学生对某些具体的过程、某些结论是否记住,而是利用我们学科的特点去引导他们的思维,做到在课堂上重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力求做到让学生想学、乐学,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四篇: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论作业
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2013-2014第一学期 2011级化学专业(师范)
学生姓名:邱馨仪 学生学号:11306059 指导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指导教师:刘东方
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对象
1、面向中学学生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课堂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非金属元素,了解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但对金属元素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本节课程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给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认识物质世界的空间,通过与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相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学习,总结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同样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建立认识材料的基本角度
金属铝的主要化学性质
铝的化合物的两性
教学难点:认识材料基本角度的建立
金属铝与碱溶液的反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了解铝的还原性 2)掌握金属铝的主要化学性质(与氧气、与强酸、与强碱溶液的反应)3)了解Al 的物理性质、明矾的净水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易拉罐材料的相关问题分析,初步建立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材料的基本 角度,通过对钠、镁、铁性质的归纳,充分认知分类方法对认识物质性质的指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于社会发展与材料的关系以及对于材料发展前景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化学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过程中起 到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于实物以及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过程
1、金属材料讨论的引出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Na、Mg、Fe三种金属,同学们初步了解了金属性质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今天将继续金属话题的讨论 → 通过已学知识引入新课,使学生开始意识到金属共同点
【展示】工具的变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电子时代 【展示】电子时代金属的一些应用:计算机散热器中的铜柱、汽车外壳铝合金、飞机发动机钛合金/生活中的铜导线、金属炊具、暖气片(观看多媒体图片)→ 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电子时代的角度,阐述金属的重要性,给予实物的图片说明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提问】生活中遇到的金属制品都是现成的,这些制品是怎么得到的?(思考金属材料的来源)→ 引导学生考虑金属制品“前身”是什么东西,引出对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实际上金属制品都是利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作的适合其应用金属材料来得到的。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铝单质的性质。【展示】易拉罐 【提问】①易拉罐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②为什么用这种材料?(思考可能的回答:主体材料、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容易压扁、价格低、环保„„)【讲解】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易拉罐的主要材料是“铝”
2、提出从金属的通性角度预测铝的性质
【讲解】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易拉罐的主要材料是“铝”,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他在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那么他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物质的分类的思维,掌握了一定归纳的方法。
【总结】金属的物理通性是?化学上呢? 总结出钠、镁、铁都能与活泼非金属单质反应、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引出铝的性质。(思考讨论钠、镁、铝的性质)【视频展示】铝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
【学生练习】由现象写出方程式(学生可以总结出:金属铝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反应,与酸反应的性质)→ 通过教师“期望”关注的角度,梳理出本堂课讨论主要问题
【投影】展示铝的一些制品,思考,铝为什么不易生锈?可以用来做这些用途? 【讲解】铝在空气中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铝的进一步反应,起保护作用(思考: 学生给予初中经验能够答出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确实感受到铝表面氧化膜的存在,掌握金属铝与氧气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3、通过实验和录像分析铝的不同之处,引出铝的两性
【讲解】铝有没有与上述三种金属不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观察实验)
【视频展示实验】课本本节实验2,观察过程中分析镁条、氯化钾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铝热反应。
【讲解】由于铝较活泼同时该反应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以用于焊接铁轨,该反应类型叫铝热反应,铝粉与氧化铁粉的混合物叫铝热剂。(学生能根据现象写出方程式)→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铝与碱溶液的反应,知道铝的两性。
【讲解】铝也能与其他一些金属氧化物发生类似反应,也属于铝热反应,他们的混合物也叫铝热剂。(学生练习:铝与Fe3O4、MnO2的反应)【视频】铝与碱的反应 分析产物,总结方程式(学生总结方程式)总结:总结出铝与酸、碱溶液的反应,显示了铝的两性。
素材:铝制品不易用来盛装醋、酸梅汤或碱性的液体,为什么?(思考并回答,对铝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生活小提示】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症与铝的摄入量有密切关系。铝同时对人体的脑、心、肝、肾功能都有损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定为食品污染物而加以控制。提出成年人每天允许铝摄入量不超过60 mg。如经常吃油条、油饼、面窝等油炸食品,喝铝制易拉罐罐装饮料,或是经常食用铝制炊具做成的饭菜,都会使人的铝的摄入量增加,从而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迟钝,并有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危险。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实验对比和理论分析入手,总结出了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教师在讲述本节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结构入手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并逐渐使学生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
2.了解复盐的组成和明矾净水作用。
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突破方法:元素周期律知识推测、实验验证、理论解释、练习提高)。
【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元素化合物的课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特点,让学生的眼(观察实验现象),手(动手实验),口(动口议论),脑(动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以期能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教学媒体】实验 投影 样品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教师微笑地进入教室,带来温馨的教学情景,随后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铝的性质,那么铝处于元素周期表什么位置?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加热铝锅中的水,水跟铝为什么不反应?
(学生答铝表面有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保护膜)这种氧化物就是铝的主要化合物之一一氧化铝。
[板书]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铝(Al2O3)
[展示]氧化铝固体(每组均有一瓶)
[观察]颜色、状态(学生回答)
[讲述]氧化铝的熔点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用途(学生结合阅读课文P.24)。
[展示]铝土矿的样品
[板书](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 不溶于水 熔点高
[讲述]下面进一步讨论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什么是两性氧化物?(学生回答)
[启发]根据上述三种氧化物的定义,不溶于水的氧化铝,要判别它是属于哪一类氧化物,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引导回答]溶于碱的是酸性氧化物,溶于酸的是碱性氧化物,既溶于酸、又溶于碱的是两性氧化物。
[学生探索实验]往两支盛有少量氧化铝的试管中,分别注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氧化铝既能溶于盐酸,也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回答)。
[设问]为什么氧化铝能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指出]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别生成了可溶性的氯化铝和偏铝酸钠。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全班书写)。
[学生板书回答]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小结]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引出氢氧化铝]氧化铝的水化物是什么?(学生答氢氧化铝)它是铝的另一重要化合物。
[板书]2.氢氧化铝Al(OH)3
(1)实验室制法
[问]在实验室里能否用氧化铝和水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学生答不能)那么,应采用什么药品制备?
[启发]氢氧化铝是由什么离子结合形成的?(学生答Al3+和OH-)那么Al3+可由什么物质提供?(学生答铝盐溶液)OH-可由什么物质提供?(学生答碱)强碱还是弱碱?(学生有的答氢氧化钠,有的答氨水)
[引导]请大家通过实验找出最佳方案。
[学生探索实验]往盛有2毫升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观察]先产生白色胶状沉淀并逐渐增多,后逐渐溶解至消失。(学生回答)
[引导思考]当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白色沉淀溶解,为什么?
[小结]氢氧化铝能和强碱氢氧化钠反应。
[追问]那氢氧化铝和弱碱氨水能否反应呢?请用实验回答。
[学生探索实验]再用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重复做上面的实验。
[观察]产生白色胶状沉淀并逐渐增多。
[问]为什么当氨水过量时,白色沉淀不会溶解?
[小结]氢氧化铝不能和弱碱氨水反应。
[讨论归纳]上述两个方案都能获得氢氧化铝白色沉淀,但用氢氧化钠溶液要控制用量,一有疏忽,可能得不到沉淀,而氢氧化铝不溶于过量氨水,所以在实验室里最好用铝盐溶液和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板书]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讲述]下面我们来讨论氢氧化铝性质,氢氧化铝是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吸附力强。
[板书](2)性质
a.物理性质:白色胶状 不溶于水
[讲述]大家知道:不溶性的碱受热会分解,这是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之一。
[板书]b.化学性质
受热分解
[问]氢氧化铝还有什么化学性质?
[引导]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回忆]同一周期从左→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递变规律。
[引导推测]氢氧化铝处于中强碱向弱酸过渡的位置,所以它可能既有弱碱性,又有弱酸性(即两性)。
[讲述]从以上制备实验中,我们已知氢氧化铝能和强碱反应,那么它也应能与酸反应,下面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推测。
[学生验证实验]往盛有2毫升硫酸铝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氨水,至产生大量沉淀时,注入盐酸,振荡。
[观察]产生的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
[小结]氢氧化铝既能跟酸起反应,又能跟强碱起反应,且都生成了盐和水,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全班书写)
[学生板书回答]
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2+2H2O
[小结]实验证明: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
[追问]氢氧化铝为什么具有两性?
[讲述]我们还可以用酸、碱的电离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简单加以解释,氢氧化铝虽然难溶于水,但在水中仍有微量溶解,存在溶解平衡;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可发生两种形式的电离,存在两个电离平衡。
[设问]那么氢氧化铝为什么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呢?
[引导讨论]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说明:当往氢氧化铝里加入酸或强碱时,上述三个平衡如何移动?(问题投影显示,讨论后学生回答)
[追问]氢氧化铝是否既有酸性,同时又具有碱性?
[强调]氢氧化铝和酸反应时表现为弱碱;和强碱反应时表现为弱酸,酸和碱这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地存在于氢氧化铝中,在不同的条件下,突出表面了某一方面的性质。
[引出硫酸铝钾]铝还有一种重要的化合物-硫酸铝钾。
[板书]3.硫酸铝钾KAl(SO4)2
[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复盐?如何领会复盐的概念?(学生回答)
[板书]复盐KAl(SO4)2=K++Al3++2SO42
[指出]复盐概念的引入丰富了我们对盐的认识。
[提问]明矾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作净水剂?(学生回答)
[练习巩固]题目投影启示。(1~3题略)
4.有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已知一瓶为氢氧化钠溶液,另一瓶为氯化铝溶液,不用其它试剂,请把它们鉴别出来。
(请一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启发、引导、纠正)
[本节总结](布置作业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