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 语文版

时间:2019-05-12 06: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 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 语文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 语文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课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分析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用心

爱心

专心 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二、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作业

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2、现代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设计:

举实例

六位圣贤(排比)提观点

饿

行拂 心

乱所 志

艰苦磨炼 作阐述

个人→国家 得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康三雄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鲁教版八下所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清晰,辞采飞扬,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前几个学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接触文言议论文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但部分语句比较晦涩,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理解论证方法”上。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反复品读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在“导入---诵读---翻译----品读---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导入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应该对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相对对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对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课前设计搜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纷纷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 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 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 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 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等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本环节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解决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提升。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进一步理解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五)随堂检测,直面现实

具体内容: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设计策略:结合历史反思现实。“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民族复兴虎视眈眈;日本人更是不断寻衅滋事;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的较大灾难雪灾、洪涝、地震、干旱等„„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结果。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这一环节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社会大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随堂检测的教学环节,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事例)六位圣贤——(结论)苦难造就人才

个人—国家(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第三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鲁教版八下所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清晰,辞采飞扬,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前几个学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接触文言议论文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但部分语句比较晦涩,给本文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理解论证方法”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反复品读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在“导入---诵读---翻译----品读---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导入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应该对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相对对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对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课前设计搜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纷纷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 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 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 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 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等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本环节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解决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提升。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进一步理解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五)随堂检测,直面现实

具体内容: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设计策略:结合历史反思现实。“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民族复兴虎视眈眈;日本人更是不断寻衅滋事;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的较大灾难雪灾、洪涝、地震、干旱等„„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结果。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这一环节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社会大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随堂检测的教学环节,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事例)六位圣贤——(结论)苦难造就人才

个人—国家(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反思重建:

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导入---诵读---翻译----品读---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第四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重点掌握使动用法。

2、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教学难点:第二、三段为教学难点。为便于疏通难点,可向学生提示难点,并先由老师介绍该段整体意思,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疏通讲解。

教学关键点:突破难点、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理解和证明中心论点。

三、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弄清论点与论据的联系,即作者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说明论点的。

四、教法:采用三环六步阅读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环节与步骤: 教学环节一:初读预习,整体感知

第一步: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在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重点是状语后置和使动用法。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两个例句,学生照着翻译类似句子。

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之中被举用 例二: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苦,使动用法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圈点不懂之处,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示例。

例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例二:本文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论点?论据分为哪几种? 例三:论证方法有哪些?本课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教学环节之二: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将小黑板放在小组边的过道里,学生分组互助讨论,进入第三个步骤。

第三步:三读课文,讨论交流。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前后左右八人为一组,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包括下位。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组内同学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应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享受中萎靡死亡。问题二:

为证明生于忧患,作者用了哪些论据?

1、列举六个事例,属事实论据。

2、成就大业,经受磨练,属道理论据。

3、磨练的好处,属道理论据。问题三:你能补充一些事例吗?

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践,列举生动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议论文写作的方法,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语文拓展到其他学科,如历史。

问题四:作者是如何论证“死于忧患”的? 第四步: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由小组推荐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组内的成员也可以补充,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环节之三:随堂检测,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小结。

第五步:教师点拨,总结升华。孟子在文中所言的问题,对我们仍然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造就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才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一是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指出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第六步:课堂检测,布置作业。“以学论教”是我们课堂评价的最主要的标准。每一堂课是否有效果,主要运用课堂检测。对于作业,我选择了课后练习,体现了紧扣教材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逻辑,力求一目了然。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位圣贤(举例论证)------------苦难造就人才(结论)个人------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第五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

停顿

重音

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 ú)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1)①第一步

第一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

第二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3、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背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受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几句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

5、那几句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进一步论述论点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7、总结: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8、当堂背诵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文中也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

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七、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

八、结束: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 语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 语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共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大全五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汶口一中 杨晗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3中考题及答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3中考题及答案 12.【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共5篇)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其人及作品《孟子》。 2、积累重点词句以及特殊文言词的用法和意义。 3、明确文章论述的道理,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6)市:市井之中 (7)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