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共5篇)

时间:2019-05-15 03: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人教版)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

1、结合朗读;

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第三课时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师生齐读课文。

五、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二: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初三年级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

(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2、抓住关键实词理解文意。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学导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视频。注意朗读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精讲(一)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②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③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合作精讲(二)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合作精讲(三)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生齐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浏览题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生于忧患

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 死于安乐 学生活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三: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

课题: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

。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

停顿

重音

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 富有节奏 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 ú)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1)①第一步

第一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

第二自然段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3、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背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受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几句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

5、那几句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进一步论述论点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7、总结: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8、当堂背诵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文中也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

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七、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

八、结束: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

第三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字词,重点掌握使动用法。

2、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教学难点:第二、三段为教学难点。为便于疏通难点,可向学生提示难点,并先由老师介绍该段整体意思,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疏通讲解。

教学关键点:突破难点、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理解和证明中心论点。

三、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弄清论点与论据的联系,即作者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说明论点的。

四、教法:采用三环六步阅读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环节与步骤: 教学环节一:初读预习,整体感知

第一步: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在教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重点是状语后置和使动用法。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两个例句,学生照着翻译类似句子。

例一: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之中被举用 例二: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苦,使动用法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圈点不懂之处,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示例。

例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例二:本文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论点?论据分为哪几种? 例三:论证方法有哪些?本课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教学环节之二: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将小黑板放在小组边的过道里,学生分组互助讨论,进入第三个步骤。

第三步:三读课文,讨论交流。

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前后左右八人为一组,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包括下位。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组内同学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通过讨论,学生应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享受中萎靡死亡。问题二:

为证明生于忧患,作者用了哪些论据?

1、列举六个事例,属事实论据。

2、成就大业,经受磨练,属道理论据。

3、磨练的好处,属道理论据。问题三:你能补充一些事例吗?

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践,列举生动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议论文写作的方法,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语文拓展到其他学科,如历史。

问题四:作者是如何论证“死于忧患”的? 第四步: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由小组推荐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组内的成员也可以补充,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环节之三:随堂检测,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小结。

第五步:教师点拨,总结升华。孟子在文中所言的问题,对我们仍然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造就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才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一是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指出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第六步:课堂检测,布置作业。“以学论教”是我们课堂评价的最主要的标准。每一堂课是否有效果,主要运用课堂检测。对于作业,我选择了课后练习,体现了紧扣教材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逻辑,力求一目了然。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位圣贤(举例论证)------------苦难造就人才(结论)个人------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第四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鲁教版八下所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清晰,辞采飞扬,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前几个学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接触文言议论文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但部分语句比较晦涩,给本文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理解论证方法”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反复品读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在“导入---诵读---翻译----品读---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导入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应该对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相对对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对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课前设计搜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纷纷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 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 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 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 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等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本环节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解决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提升。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进一步理解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五)随堂检测,直面现实

具体内容: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设计策略:结合历史反思现实。“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民族复兴虎视眈眈;日本人更是不断寻衅滋事;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的较大灾难雪灾、洪涝、地震、干旱等„„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结果。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这一环节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社会大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随堂检测的教学环节,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事例)六位圣贤——(结论)苦难造就人才

个人—国家(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反思重建:

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导入---诵读---翻译----品读---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第五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康三雄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鲁教版八下所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全文逻辑严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清晰,辞采飞扬,富有说服力。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学情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前几个学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接触文言议论文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但部分语句比较晦涩,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理解论证方法”上。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3、情感与态度: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反复品读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在“导入---诵读---翻译----品读---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最早提出 “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导入能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应该对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相对对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对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课前设计搜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类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课前检测时,各组学生纷纷发言,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课前预习的结果,又顺势导入本篇课文学习。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 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 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 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 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等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观点。语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辩有力、富有气势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本阶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写了什么?(思想观点)二是怎样写的?(写作思路、语言特色等)本环节进一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师点拨提升。突破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解决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提升。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交流,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进一步理解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五)随堂检测,直面现实

具体内容: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设计策略:结合历史反思现实。“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民族复兴虎视眈眈;日本人更是不断寻衅滋事;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的较大灾难雪灾、洪涝、地震、干旱等„„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交流结果。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这一环节拓展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语文小课堂走向了社会大生活,唤醒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同时随堂检测的教学环节,也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事例)六位圣贤——(结论)苦难造就人才

个人—国家(对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导学案(5篇)

    教学过程 我学习我快乐 学习目标:  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  记住重点词义(见自学指导)  知道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自学指导 指导一:利用注释及推测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探究交......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品教案 语文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 教学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共5篇)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其人及作品《孟子》。 2、积累重点词句以及特殊文言词的用法和意义。 3、明确文章论述的道理,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大全五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汶口一中 杨晗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佳教案 2010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资料 一、六位历史名人简介: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五则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兴盛的王朝总是相似的,衰败的王朝却各有缘由。孟子两千多年前就给了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密不可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