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3:2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论点、论据知识来把握整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

1、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教学难点:

1、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2、读准读好,背会背熟。

教法:导读引背,引导学生探究写法、领悟文章主旨。学法:自主读译记诵,分组交流探讨与合作诵读相结合。教具:古筝曲《叹颜回》、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学习文学常识

1、出示以下“孟子语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些话都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圣贤之口。这个人与孔

子齐名,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看孟子像)

2、资料简介(文学常识):以检查对孟子和《孟子》的预习情况的方式进行。

(过渡语)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天。

预习题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乱()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分组练读:两人互读;组内轮读。

4、全班练读:男生齐读第一段;女生齐读第二段;第三段:女分读、男分读、男女合读;第四段:齐读。

5、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配乐:古筝曲《叹颜回》)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信”“达”“雅”三个字是文言文翻译可遵循的原则。

从文言文翻译的角度来理解,“信”,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侧重在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能进而为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信、达、雅”三者互相联系,而又各有侧重。一般说来,“信”是第一位的,“达”、“雅”递而次之。所以,文言文翻译当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才辅之以意译。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各组准备展示本组的翻译内容。)

3、学生翻译讲解课文大意。

学法:分四组,每组翻译一段,师点拨;(配以板书)

组际挑战,互相“点将”,我读你译,你读我译。◇第一段的设计:

(学生)先借助“注释”讲历史人物的故事,再翻译句子,同时(师)点拨文言词语及翻译方法 第二段的设计:

用组长与组员对话的方式,(对照幻灯片放映的文本)逐人逐句翻译,且组长译首句和尾句(以便于组织)。

第三段的设计:基本同于第二段。第四段的设计:同第二段。◇师穿插讲解:

①调整语序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词类活用

例: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③同形异音异义字

拂:行拂乱其所为,读“fu”,阻挠,违反。入则无法家拂士,读“bi”,通“弼”,辅佐,辅弼。④百里奚的“奚”字。

四、背诵

1、“引背”,按板书提示背诵;

2、小组内互背;

3、“赛背”,以小组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

4、“美背”,全班配乐(古筝曲《叹颜回》)齐背。

五、分析

1、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二段的理解。

第二段,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3、课文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先谈人,着眼于“生于忧患”;后论国,着眼于“死于安乐”;最后得出中心论点。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4、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中心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六、谈启示,作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这篇文章使我们明白了艰难困苦对人的意义。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了人怎样才会有所作为。这篇文章还使我们接触了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

2、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联想到的故事或相似的名言警句。(事例)

司马迁,遭遇宫刑,却成就了一部《史记》。

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不断上山采药,留下了一部《本草纲目》。孙中山,无数次的努力,千万次的牺牲,中华民国从此诞生。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名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苦难毁灭一些人,也磨练一些人。——富勒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鲁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舜 苦„

傅说 劳„ 过„ 改

胶鬲 饿„ 吃大苦 心„ 虑„ 作 生于忧患,管夷吾 空乏„ 成大业 色„ 声„ 喻„ 死于安乐 孙叔敖 拂乱„ 入„ 出„ 百里奚 所以„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导学案

教学过程

我学习我快乐

学习目标:

 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 记住重点词义(见自学指导) 知道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自学指导

指导一:利用注释及推测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探究交流,翻译第一,第二段。小组选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

(补充注释: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乱:使„„颠倒错乱;不能,不具备的才能。)重点词:发

于;

是人

所以

指导二:用自学指导一的方法翻译第三,第四段。小组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

重点词:恒

喻 入

出;

于 指导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运用的论证方法有。我口述我心 能力提升

孟子以其酣畅淋漓的论述阐明了“逆境造就人才”这个道理,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我的收获 达标检测 1.解释划线词

舜发 于 举于海 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征于色 而后喻 2.翻译句子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原文填空。

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要有 和。

4.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 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 记住重点词义(见自学指导) 知道本文的论点及论证方法。重点:

 能准确,流畅翻译课文。 记住重点词义 自学指导

指导一:利用注释及推测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内探究交流,翻译第一,第二段。小组选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重点词:发

于;

是人

所以

指导二:用自学指导一的方法翻译第三,第四段。小组代表口译,指名展示重点词义。(其他小组做好点评准备)

重点词:恒

喻 入

出;

于 指导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012年3月13日

《生于忧患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人教版)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人教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

1、结合朗读;

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第三课时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师生齐读课文。

五、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二: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初三年级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易错字、注释实词,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网上搜集关于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的相关资料;

(3)、网上搜集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及其名人故事。

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亚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并从中获得启发以砥砺自己的人生。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是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课《二章》中的第一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此文时,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程标准语)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经典名篇。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八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重难点放在: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使动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弄清论证方法的种类与作用;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2、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的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2)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现实中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四、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2、抓住关键实词理解文意。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导入新课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孟子的一篇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学导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录音视频。注意朗读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2、齐读课文,加深印象。指导共同存在的朗读节奏问题及学生易错字。

傅说(不是悦);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两个shì的区别);劳其筋骨(筋下面不是助);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人恒过、衡于虑(两个héng的区别)

3、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合作精讲(一)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1、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②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③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合作精讲(二)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学生回答后归纳: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合作精讲(三)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生齐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三、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浏览题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生于忧患

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 死于安乐 学生活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三: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

课题:

第四篇: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和著作;

2、顺畅地诵读,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3、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孟子的思想观点及推论方法;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并理解文本内容;

2.领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把握文章归纳推论的方法;教学难点:领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把握文章归纳推论的方法;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切入PPT)

同学们先一起来欣赏几句名言吧——“民为贵,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舍鱼而取熊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其实,这些著名的言论,都出自2000多年前同一个人之口,他是谁呢?(学生简短思考后作答)明确:这个人就是被尊为“亚圣”的孟子。

二、孟子及其思想和著作(由资料小组提供并介绍,老师补充整理)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课文节选自《孟子》一书,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上、下共14篇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及学术问题的争论等。其散文雄辩犀利,富有文彩和哲理,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诵读训练:(以朗诵小组展示为主的师生互动)

(一)、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语气和重音)

(二)、小组朗读展示:个体朗读(2-3人)——小组集体朗读——全班齐读

(三)、提示性朗读:根据老师的提示,由小组或全班集体朗读相应的内容(初步检测学生对文本大意的把握程度,促成理解性记忆的形成)。

四、文本解读(分段串讲,具体内容见授课教案)

(一)、解读第一段(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译文组展示完成)

步骤:

1、译文组指定一位同学朗读文段;

2、译文组指定另一位同学逐句翻译;

3、译文组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强调或提出疑义;

4、教师明确点拨,形成笔记要素。

(二)、解读第二段(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译文组展示完成)

注:方法及步骤同

(一)(三)、解读第三、四段(在教师指导下,主要由译文组展示完成)注:方法及步骤同

(一)五、落实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把握文章归纳推论的方法 注:通过问题设计,引发思考辩论,合作探究

追问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列举上述名人事例的目的何在?

——表明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奋发有为。

3、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 道理?——正、反

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都要经得起逆境的考验与艰苦磨练。

4、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才摆出自己的观点?

——事实胜于雄辩,作者先摆事实,再讲道理;然后从客观到主观,从正面到反面,由个人推及国家,通过对比论证,层层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不牵强说教,又水到渠成,无可辩驳。

六、自由鉴赏(由鉴赏组自由发言并补充完成)

(一)、针对自己最欣赏或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见解感悟或新 的想法与启示。

(二)、通过追问引发辩论

追问: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顺境中也走向了成功,这和文中强调的 “逆境造就人才”是否矛盾?你怎么看待这两种情况(观点)?——展开辩论。

(三)、理解反馈

教师就一些重点内容,以理解性填空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加以巩固。如,文章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著名论点,其中“忧患”与“安乐”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引用原文回答)?

七、课堂小结,形成规范板书

孟子针对治国者提醒:在内如果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励精图治;在外没有敌国抗衡、强国威胁,如此安适、优越的环境,必然带来精神的怠惰、意志的消沉!这样的精神死亡必将导致物质的灭亡——“国恒亡”。最后推论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拓展迁移:(由课外拓展一、二小组分别展示完成)

(一)、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就事业的人数不胜数,你还能列举几位吗?能否介绍一下他们的主要事迹和精神?

(二)、孟子的散文雄辩犀利,富有文彩和哲理,独具风格,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思想上,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你能否说说孟子还有哪些著名的言论吗?

九、作业安排:

1、背诵、默写全篇;

2、继续搜集整理古今中外艰苦励志、奋发有为的名人事例及名人名言;

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摆事实

讲道理

说结论

古代六位

客观、主观

生于忧患 名人事例

正面、反面

死于安乐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北师大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 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

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A、举

所以

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