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如何组织有效教学?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真诚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终身学习的进取精神。
教育界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教师要给人一杯水,自己不能只局限于有一桶水,要把自己变成一条涓涓的小溪。数学科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辐缘广阔。数学教师应是数学学的形象大使,数学学的发展迅猛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是紧跟时代发展,数学教师应是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
同时,数学学的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使我们生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科技产品增加很快,数学教师要跟上数学学发展的步伐,要有终生学习的精神。教师要掌握:数学学知识体系的内容知识;实验设计与操作知识;数学学发展历史知识;数学学方法知识;数学学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知识;著名数学学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科学道德知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用生动的例子揭示教育内容的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决策与组织协调知识等。
二、弄清教师的作用,摆正教师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弄清教师的作用,摆正教师的地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的根本在于塑造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责任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发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个顾问,以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以为帮助发现矛盾的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劳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三、精心备课,设计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行高中数学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备课时应从多方面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将“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3、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的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要有弹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真正获得进步和发展。
四、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只有当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时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问题为主线,运用探究式教学法。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究意识的形成与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了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情景为依托,运用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
创设情境常见的手段有:①模型展示法.即利用数学模型来创设情境.②画图再现法.即利用课本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③语言描绘法.即利用语言来描述数学现象及数学过程等。④实验演示法.即利用实验的现象、结果来创设情境。
3、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运用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讨论交流,以“思维互动”作核心,实现师生多边互动,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可采用①趣味引“动”。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②问题激“动”。运用问题来激发互动,问题应该由师生双方交替提出,若问题仅由教师提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互动”。③实验带“动”。运用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无论是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步骤的设计,还是实验结果得出,都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五、要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反思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反思是一种面对问题的主人翁方式,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断地反思就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每一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需要修正,有没有更好的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设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教学中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听课、教研之后,要通过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学习比较,反思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要以学生得益多少为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法和学法,需要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共同的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如何有效组织小班化教学
浅析如何有效组织小班化教学
一、背景
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县城,以及交通的便利等因素,在我县随之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农村及乡镇中心小学的人数急剧减少。学校的规模变小了,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朝着“小班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新的局势下,如何做好小班化教学,是摆在乡镇小学老师眼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做到有效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克服小班化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那么什么是小班化教学?其实教育界至今仍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是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量较少。那么较少到底指多少呢?在教育实践中,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有多大?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超过越多,顾不到的学生也就越多。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学面向形形色色的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的发展而组织展开。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的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活动会发生如下变化:
1、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
2、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会得到增强和增加。
3、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全新变化,并促进或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小班化教学应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现代办学效益观基础上,并在这样的理念知道下进行的,运用了充分发挥“小班”本质特征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形态。
三、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是新时代,新时代也需要新教育。结合我县乡镇小学出现的小班化的新情况,我们作为奋斗在乡镇小学教育战线上的一线老师,就必须能够面对和适应新情况,抓住新机遇,做出新成绩。我们这些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学校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显然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倾向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四大支柱也难以实现。为此,探究小班化教学实践,开展各科课堂教学研究,着重抓住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创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围绕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公平理论,形成新的教学观。教学论对于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双边性、发展性,最优化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四、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策略
在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主要探讨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体现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原则和策略。加大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它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班化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其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加强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小班化教学,首先要从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校将在一段时期内认真组织全体教师,深入细致地对小班化教学的理念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尝试。同时采取推门听课形式,随时掌握每位教师对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情况,督促每一位教师按照小班化教学的要求,把讲的权力,说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要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同时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
(二)对学生全面了解,全面掌握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就缺乏针对性,更何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最终结果全部表现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上。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起点。我校在开学伊始,每一位班主任及代课教师首先对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上课时的发言、提问;课堂课余时间的观察;个别学生的谈话交流;作业批改;对学生进行家访等方法充分的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程度,每一个学生有怎样的兴趣、爱好,他们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身体体质、思想品德的表现状况等有什么差异。然后再因人制宜的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更能有效的做好学困生的转变工作
学困生,往往是造成班级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教师关注学困生,就要把他们时时放在心上,偏爱他们,帮助他们,转化他们。在小班额教学的老师能更善于发现那些学困生的闪光点,甚至是为他们创造闪光点。例如:我校某年级班有一位女生,住在学校附近,她在家都能听到学校的铃声,可是早晨上操常常迟到,作业也常常不做,除非老师次次留下她,一不留神照常不做,老师通过了解,这位学生不交作业是长期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使课后不会做而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再加上这个学生性格又内向,不善于和其他学生交流,更不用说向老师请教,长期以来又养成了懒惰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先让这位学生带本班的教室门钥匙,让她每天早晨上操前开本班的教室门,第一次她又来迟了,围在教室门口的学生都指责她,有一位学生嘲笑着说: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起来,当时这位学生害羞的脸都红了。她看看周围都在着急的等着她开门的同学们,虽然有些不愉快,但她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众怒。这虽然是一句不雅的玩笑,但效果极好,从此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迟到过。在班会上,老师对她的工作给予了从分的肯定。在课堂上老师刚讲过一句话,加强语气的重复一遍后突然提问她,你能把老师刚才的话重复一遍吗?他开始不能重复老师说过的话,老师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连续说过两遍的话你都不能听见,同学们,如果一句话你给别人说两遍,别人也没用心听你讲的内容,你高兴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高兴”。“所以老师希望每一位听众都能够尊重讲话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听众应有的素质,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的听讲一定会更认真的,大家相信他能做到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我们相信他一定做得到。”从此以后,上课时她就渐渐地养成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作业也能按时的完成了。经过一段时间,这名同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四)、“小班化”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小班化教学的组织方式,将一个班的二十名左右的学生分为三至五个合作学习小组。改变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课堂里座位排列都是“秧田式”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单一的“秧田型”变为“马蹄型”、“品字型”、“口字型”、“U字型”等。讨论、实验等采用“风车型”、“餐桌型”,游戏、表演等采用“马蹄型”、“口字型”、“U字型”;操作、竞赛等采用“餐桌型”、“品字型”、“U字型”;考试时采用原有的“秧田型”。而且每个小组都安排老师的座位,方便老师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改变原来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密度,促进学生个体潜力的发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与协作精神。
总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对于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完善,就一定能收到成效。
第三篇:如何有效组织会议
如何有效组织会议
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会组织会议,会议开的不少但效率低下,还导致大家对会议提不起来兴趣,甚至一提到开会就会不爽。因为有些会议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有些会议弄成“一言堂”,有些会议成了吵架会,所以,一次次地开会,一次次地重复问题,让大家觉得会议是一种“折磨”。其实会议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如果一个企业什么会也不开,也是不行的。但如果对企业没有实施有效管理,那么会议很多是浪费时间,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大家对会议反感。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召开会议?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会议的目的。管理者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开会?会议有很多种,如座
谈会、业务会、总结会、探讨会、协调会、分析会等等(当然有些会经常是组合在一起的)。不同的目的,其会议形式就有所不同。任何一个会议都应该有它的目的,如座谈会的目的有:说出与会者的想法、融洽关系、调整工作气氛等等;而早会的目的是:总结前一天的工作,指出优缺点;布置今天的工作任务,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如果没有目的地开会,这个会就不可能会开得成功。
2、会议的时机。有些会议是可以确定频次的,如月度/季度/会议,甚至
日会/周会,这里主要看工作性质,不同的工作性质,频次很可能不一样,这样的会称为例会。另外就是临时召开会议,这种会一般是有需要才召开,如质量/市场分析会、工作协调会等等。一般临时会议是越少越好,越少体现企业内的沟通越好,各部门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
3、会议的准备。包括确定出席人员、会议通知、议程、会议场所、记录人
员确定,甚至包括发言稿、茶水、话筒、座位安排等等,视具体情况而言(如果是网络或电话会议,更要做好有关准备,如网络调试、时间确定等等。)。一些临时会议必须提前通知,确保相关人员能准时出席。一些重要的会议,临开会前,应检查一下准备工作,防止有所疏漏。
4、会议控制。任何会议都应该有一个主持,这个主持的任务就是控制会议
时间、保持会议有序进行、对会议进行总结、作出会议决议等等。如果有议程的,按议程进行,没有议程时,会议主持就更重要了,如控制发言的时间(如打断那些冗长的发言)、防止会议期间的争吵、对那些可以作出决定的议题及时作出决定、无法做决定的议题如何处理等等。所以会议主持必须具有足够高的层次(和会议的层次相符),具备足够的威信,否则很难有效主持的。
5、时间控制。任何会议都会有成本,越高级的会议,成本越高。所以会议
是越短越好,一般不要超过1个小时(某些会除外,如座谈会),象早会这样的会议,一般5分钟就应该开完。要做到有事议事、无事不议、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所以会议主持人必须注意会议时间的控制(一般的发言不要超过5分钟),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应该结束议题,进入下一个议题。
6、会议考核。会议是一种集体行动,所以就要统一行动,不允许让多数人
等少数人,这是一种纪律。有事必须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对于迟早、无故缺席、早退这样的事必须严格考核——处罚(当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让迟到者站着开会、经济处罚等等),对于在会议中吵架的,应予以警告,严重的应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否则会议开得象“赶集”,会降低会议的效率,也让大家对会议不重视。
7、会议的方式。会议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见得非要到会议室才算开会,不
同的会议目的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对于分析会最好是现场开,有些远程的可以用电话或网络会议,表彰会可以到企业以外的地方开,座谈会可以安排到酒店,只要能有助于会议的目的和效率,任何形式都可以采用。
8、会议的跟进。除了那些什么座谈会、欢送/欢迎会之类的会议之外,任何
一次会议都应该形成会议决议(一些重要的会议应有专人记录),并将决议发放到相关部门,要求收件人签字。然后企业应该设计会议决议跟进表,并安排合适的人对会议决议进行跟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跟进必须到现场检查才行,否则跟进的效果不会好。这次会议的决议应在下次会议中检查一下,没有执行的,应检讨原因,对于没有合理原因而没有执行的,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以确保会议决议得到执行。
企业应该制订有关会议方面的制度,对一些内容作出规范,如会议考核、决议的执行、会议的方式等等,然后按制度的规定执行。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一些企业的老板把会议当成一种骂人的场所,最后参加会议的人都成了“哑巴”,只剩下他一个人说了,成了名符其实的“一言堂”。
只要控制、管理得当,企业内可以有效地召开各类会议,让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当然,会议只是沟通的一种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一手段。
第四篇:有效课间操组织
有效课间操组织
一、课间操的作用
课间操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规定,课间操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最稳定、最有保证的一项体育活动,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的,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培养正确身体姿态的一种易行的教材。课间操的整体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综合水平的体现。它表现出自觉、经常以及群体性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导向、规范约束以及辐射的功能。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学习效率有一定的界限,超过了界限就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在学习记忆之后,应该做适量的运动。合理的运动负荷能使运动中枢神经细胞兴奋,能迫使原来在上课时思维中枢神经细胞得到抑制,更好地休息。如按课间操的要领认真地做、用力地做,使肢体的活动加大,心脏的搏动加快,呼吸加深,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在前两节课中积累的疲劳更快消除。这对调节学生身心,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得到了保证,为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需要改进的原因
课间操在我校就是广播操,已做了多年。由于天天做操,组织模式死板,内容枯燥,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典型的后果是无故请假,心不在焉,懒散现象非常严重。虽然经常采取检查、评比等措施进行整顿、治理,工夫下得不少,但总是作用不大,更谈不上根本好转。
与此同时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天气。
如果在下雨、大雾、高温炎热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课间操活动基本无法开展,那原本属于学生的珍贵时间就好象“垃圾”一样被弃置一旁,学生只能在过道上度过时间。因此这些存在问题不是学生不认真对待,而是课间操管理体制有缺陷。能否增加一些节奏明快、音乐感强、拥有流行元素的课间操,能否编制一套室内广播操来适应天气的因素,能否改变只做广播操枯燥单一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做广播操的兴趣,就成了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三、具体措施
(一)、每周一、三、五仍然做广播操,每周二、四改做绳操。(由于我校地处南方,天气湿热,气温高,常有雨雾,不能正常做操,因此,必需编制一套室内广播操来解决天气所造成的不能做操的问题。所以,“手操”就成为解决天气所造成的问题。)
(二)、做绳操,就要筹措资金买几千多套跳绳器材,由于我校地处偏僻山区,资金缺乏,短期内筹备大量资金的确困难。这需要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间操的改进中来。要求每人自备自编跳绳二副,一副正常使用,另一副备用,做好课间操活动的必要的物质准备。
1、体育组老师进行汇编,在做法、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做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并在体育课中对绳操进行反复实践,做到科学和切实可行,最后打印汇编分发至各班。
2、口令和指挥。课间活动从集合到结束的每一环节,都要在统一的口令指挥下进。这便于有效控制活动时间和检查。
3、划分区域。由于绳操占用的区域和场地较大,要进行统一的规划。
4、注意安全和运动损伤。特别注意持器械的活动,其练习要有组织,强调安全、帮助和保护,严禁打闹、推搡等动作,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组织宣传、常规要求、检查评比与分数
(一)向各级、班印发关于加强课间操管理通知书,说明开展锻炼的目的、意义及办法
。政教处召开各班班长、体育委员会议,宣传课间操改进的意义,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间操的改进中来。
二)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的基础上,在对刚学习课间操的初一各班,由体育教师负责组织实施。
(三)由学校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带头,由年级长、体育教师、值日教师、班干部组成课间操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每周轮流值班,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学生的做操情况和出勤情况,并做好记录。每周总结一次,对无故缺勤者要进行批评教育。体育教师还应参考课间操的出勤情况来评定体育成绩。把学生参加课间操活动的情况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内容之一。
四)检查评比细则与分数
1、课间操如按年级合操的方式进行。各班按男前女后,从矮到
高编队。(1分)
2、第二节课下课后,各体育委员迅速指挥本班同学按已经自编的顺序出班,以班为单位,按一至三楼的规定顺序下楼。(2分)
3、下楼后各班要跑步到做操位置,跑步过程队形要整齐,步伐要一致,在体育委员口令指挥下匀速前进。班之间隔3米。(2分)
4、跑步到达做操位置,即按做操队形散开并找准位置,前后对正,左右对齐,不得随便说话,东张西望,不得自行离队。(2分)
5、做操时不允许携带书本、围围巾、穿大衣,如违反每人次扣除1分。(没有违反不另外加分)
6、做操时动作要舒展大方、优美准确,不抢拍,有力度,态度要严肃认真,能体现精神面貌。(4分)
7、做完后听统一口令解散,不能擅自离开,如有违反扣1分。
8、班主任要跟操,管好自已的班级,做好记录工作。
9、体育教师按任课年级管好学生,加强巡视、督促,发挥主导作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
10、室内操要求静、齐、准,动作规范有力,并富有节奏感。
11、评分标准:1 — 9条共12分,第10条为12分,要求各班评分要在10分以上。
七、改进之效果
随着第二节课下课铃响起,雄壮激越的进行曲随之响起,同学们快步走出教室,体育委员喊着口令,同学们排成整齐的队形走向操场。做操前是100左右秒的原地踏步,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自已。伴随欢
愉的节奏,学生们舒展腰肢,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动作张弛有力,形体活泼欢腾。退场也成为展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锻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校学生被就近划分为四个出口陆续退场,学生往来穿梭,快而不乱,秩序井然。
八、结论与建议
改进就是求变、求新,在变中求发展。课间操的改进没有现成的模式与经验,只有在前进中不断提高和改进。我校课间操的改进刚刚开始,但获得的成绩、达到的效果与学生喜爱的程度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我们把课间操深入地改进下去的原动力。
第五篇:有效组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有效组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龙岩初级中学 池群珍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而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探究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此外实验教学有还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爱好及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想尽办法将实验课上好,而且要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实验教学虽好,却不容易组织进行。因为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对做实验就只是觉得好奇、好玩,没有明确实验的目的,上实验课时往往不认真的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结果导致实验课的课堂纪律混乱,也就无法取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组织实验教学呢?
一、做好第一节实验课前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
做好第一节实验课前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这是顺利进行试验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七年级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做实验是非常有兴趣也非常好奇的,但往往带有盲目性。为了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在进行试验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明确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除了正面引导教育之外,还应该收集一些与实验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者是一些生物方面的科学发现史,引导学生从侧面去了解实验原来是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例如英国科学家哈维通过实验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了细胞,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通过实验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袁隆平通过不断的实验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也是顺利进行实验的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有必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习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并要向学生讲清各项纪律要求,使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保证实验室内的秩序。要让学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作风。
二、精心进行实验小组的分组和培养小组长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学会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进行试验之前,教师要根据班级人数、实验桌的数量、实验器材的多少以及实验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时教师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格、组织纪律性、学生之间的感情等因素进行精心编排,让小组内能够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为了加强管理和合作,提高实验效果,每个小组还要选出负责任的小组长,通过小组长来协调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帮助教师管理实验器材和药品。但是,在进行试验前,要对小组长从思想、集体主义、实验基本的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让小组长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带头和管理的作用,起到协助老师的作用。
三、切实做好安全保证
安全问题很重要,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安全保证。特别是在室外进行活动的时候,要教育学生注意路上的安全、要选择安全地带进行活动,不要在没有安全保证的地方进行,同学之间要互相照应。
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时,教师上课前要强调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好安全保证。如在进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前,要先向学生强调该注意的事项:(1)酒精易燃,不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用酒精灯加热时要小心,以免被沸水、蒸汽烫伤。(2)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要小心。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候就会特别注意,也就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实验顺利有序的进行。
总之,有效组织实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总会找到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