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有效组织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交流材料
如何组织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像集体教学那样目的明确,但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将教育目标渗透人教育内容与材料中,将教育内容分成若干个区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材料,自主操作、实践,从而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生活经验的不同,幼儿在活动兴趣和需要上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区域环境有不同的需要。为此,如何更好地组织区域活动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但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弱,因此,建立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区规则,是组织好区域活动的基础保证。活动区规则的建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
1.暗示法。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根据活动内容和区域面积制定进区规则,确定各区人数。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可以采用进区卡、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等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工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椅子,要求幼儿如果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理角,我们投放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可以选择到别的区玩等等。当然,各区域供幼儿佩戴的标志应该是简单的、易于操作的,在活动前如果要花费大量气力方能进入的,则会影响幼儿的活动欲望。
2.图示法。活动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尤其是在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时,运用图示法效果非常好。如在操作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区域活动交流材料
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玩具材料收拾时,我们把不同的区域材料给予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有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同时,有趣的图示又可以变成训练幼儿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3.谈话法。良好的活动常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复,活动中要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补充新的规则内容,使区域规则日益合理完善。如利用来园、离园、谈话活动等时间,对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常规教育,使他们理解区域活动常规的意义,督促幼儿自觉执行规则。活动结束讲评时,不单单讲评幼儿的操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把幼儿执行常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评讲,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把他们树立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请他们做老师的小助手,一起管理区域活动,这也是巩固区域活动规则的有效方式。
卢梭曾说:要在自然的状态下,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一个聪明和善良的人。区域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新型教学活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造出与其心理需求相适应的区域环境,以丰富多彩、灵活齐全的功能吸引不同层次的幼儿,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能使其健康、自信地发展。
夏庄街道中心幼儿园
刘甜甜
区域活动交流材料
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只要是生活和心理具有正常条件的人,都能从我们成长的人类环境中学习语言。一个缺乏言语能力的人是难以在未来社会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手段,也是需要学习的对象。区角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动脑操作的机会,而且在角区扮演与交流中能促进其语言的发展。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正确指导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开放式提问
在区角活动中,游戏前的导入部分和游戏后的讲评过程两者都很重要,并且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在这两部份里,老师把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让他们来说,来介绍。
导入部分发生在游戏过程之前,我们从幼儿回忆、介绍上次游戏经验和教师出示新材料两个环节入手。从孩子的年龄特征来考虑,他们此时注意力比较集中,不仅能冷静地思考昨天的游戏过程,也会关注即将要玩的所有游戏,因而也就更乐意说,乐意听。在游戏后的讲评活动里,要让幼儿来评,评自己、评他人;评过程,评结果。课题组的老师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有话说,可以说。”那么让孩子说的前提就是首先老师的提问要带有开放性。如“昨天我们玩了什么游戏?”、“游戏中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做什么游戏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等等,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我们的提问就给他们机会来诠释。当然,我们在活动时心里也要有几个重要的点,即今天的重点指导,即今天的重点指导,也就是老师心中的活动目标。
二、多角度互动 区域活动交流材料
活动中的互动包括: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和生材互动。“师幼互动”体现在老师的反馈和组织引导中。我们通过材料的出示、话语的引导,让孩子们在预设和生成中得到平衡的发展。如有的老师在组织游戏时运用了幼儿操作的方法,拿出游戏的材料一张纸问孩子可以怎么折,孩子很积极的上来演示了如何对折;昨天玩过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上来介绍一下等等。“生生互动”是需要依靠老师来引发的。如老师在介绍麦秸画制作时,有幼儿不明白多余的麦秸做何用,老师没有给他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其他的孩子,让同伴来告诉他怎么办。随后在幼儿玩游戏之前,老师提示孩子“如果你会玩,你可以告诉你的好朋友你是怎么做的”。
在游戏的后讲评中,我们先展示幼儿的原生态作品,不作加工修饰,尽量让作品释放出自然、稚拙的光彩;再用桌面陈列、凌空垂吊、墙上悬挂、展板张贴等各种形式进行布置,或用背景法、装裱法等加以简单的衬托、美化和归类,使作品更富情趣,让幼儿在移步换景中主动与之“对话”。但讲评并不等于是幼儿作品的展示,最关键的是幼儿对活动过程的体验。教师可通过“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出了何种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帮助”等引导语,唤起幼儿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和体验,并藉此引发生生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孩子们不仅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推广了好的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有效性指导
1.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区域活动交流材料
2.关注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面,摆脱语言行为的负影响。
每班的孩子都会在语言发展中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太会说,成人也会因此而心烦;有的孩子不会说,成人又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这就是孩子的语言行为给成人带来的负影响,当负影响增多时,教师千万要注重,调整好心态,将眼光投射到孩子语言发展的积极面。孩子是发展着的,他们使语言的发展顺应自身的发展系统,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建立在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上,所以,成人的信任、理解、接受的态度,可以使孩子交流的愿望自然地增长。
3.了解幼儿的语言水平,因材施教。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并给予建议或点拨式的引导,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对于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幼儿作出适当的提高或模仿,教师耐心倾听幼儿的发音、讲述,对于羞涩不敢表现的幼儿引导他们与同伴一起朗诵、讲述,再过渡到独立主动地表达。
四、高质量语言
幼儿是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的。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十分注意自身语言的质量,只有良好的言语表现才能对幼儿语言发展、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言语表现则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还应注重日常知识经验的积累,只有当教师成为生活的欣赏者、教育者,才能更敏感于幼儿的需要、爱好,才能发挥巧思,捕捉孩子喜欢的话题,加以引导与丰富。
夏庄街道中心幼儿园
栾爱芳
第二篇:区域活动组织流程
区域活动组织流程
区域活动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开始部分
——教师可以介绍新的材料的玩法,让幼儿知道该怎么玩,也可以介绍被冷落的材料,以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兴趣,亦可以谈谈活动中的注意点,如区域的选择是人数的控制问题、材料的取放问题以及一些区域常规的培养等。时间不宜太多,控制在5分钟以内。
2.中间部分
——组织幼儿进入各区活动,这是区域活动的核心部分。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分析,看看幼儿对材料是否感兴趣,是否会玩?哪些材料适合怎样能力的孩子?反思我可以提供哪些不同层次的材料?幼儿游戏时是否需要帮助,并思考我以哪种形式帮助等等。
3.结束部分
——主要是评价活动情况,一般小班幼儿以教师评价为主,中大班的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幼儿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说说今天我玩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在活动中我碰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等等。
活动的结束可以设置一定的信号,如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孩子听到音乐时要收拾玩具并放到原来的地方。
第三篇: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了幼儿园教师及幼儿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对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区域活动承载着独具的教育价值,既把课内和课外的行为、情感、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又具有自主性、自选性、小组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之一。那么幼儿园如何更好开展区域活动,下面结合实际工作,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精心准备 : 在区域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准备工作,因为它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着区域活动是否正常开展。它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只有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创设有效利用的区域环境: 区域的设置并不是越高档、越豪华、越漂亮越好。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来规划,要但它是不是便于孩子活动,利于孩子发展,符合孩子的需要。环境的创设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心地投入活动,充满信心地探索问题,这才识创设区域环境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区域设置是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定布置的,主要采用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具有固定的区域位置,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灵活设置、调整区域的场所,满足不同的幼儿需要,也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活动,达到探索的目的。
首先,材料要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能够引导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材料必须有探究性,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是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用心组织与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主要环节,也是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教师在这个环节处于主导作用,应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性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与指导,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呢?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制定规则.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的.首先,在活动前明确规定。有些活动规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前就必须要遵守的。这类规则一般在活动前就必须提出来,如玩沙是幼儿最喜爱的区域之一。如果活动前没有明确规则,那么有可能孩子到处扬沙,虽然孩子尽兴了,可是眼睛、嘴巴就受伤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说明要求:不准对着别人扬沙,更不准把沙子扬到区域外面去.其次,在活动中逐步形成。有时幼儿遇到有关规则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急于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是让幼儿在谈论与反思中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而这种问题幼儿又无法自行解决,谈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活动中争抢玩具、争抢角色这类情况,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有一次,在表演区,我投放了一套新服装,结果全班孩子围者争抢服装,令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大家用求救的目光望着我,于是,我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讨论如何处理这件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不能抢!”“大家一起玩。”“轮流玩!”这是,我趁热打铁地说:“大家真懂事,我们轮流玩!没有轮到的小朋友在旁边当观众,不能上来;轮到的小朋友不能玩太久,也让更多的小朋友来玩。”就这样,我和孩子们把规则定下来了。小朋友们又开开心心地玩起来了。采用这种方法制定活动规则,幼儿容易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教师的参与指导.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把角色停留在提供活动材料、安排幼儿进入区角、主持幼儿的分工与合作、解决孩子间的纠纷,使幼儿处于高控制之下。而是要善于观察,还要适时、适当的引导、启发、激励,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地表现自己、总结自己,促进幼儿自主性的提高。要不断地来回在各个区域间观察和参与游戏,要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争对出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逼迫幼儿接受,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幼儿很快出现厌倦情绪,大大减少幼儿的积极性。耐心的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任何一个活动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在过去我们总是在活动后草草收场没有评价,它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的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愿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的活动情况,评价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评价也要有一定的技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区域活动的评价是为了总结活动中表现,为下次活动出谋献策,鼓励幼儿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激发幼儿再学习的欲望,在评价时,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为幼儿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把自己在活动中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不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幼儿学会观察别人总结自己,在幼儿自主评价时,教师少采用鼓励性语言来引导幼儿,如:你的小手真棒,你搭建的是什么呀?怎么建的?你得什么最有趣?为什么呢?通过幼儿间互相评价、自由交流、幼儿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促进幼儿共同进步,提高合作交往意识。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具体的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提出不足,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自己的意见加以总结,教师的评价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从幼儿形为习惯评价,“今天哪组小朋友主动收拾玩具,哪组小朋友活动时声音较小,XX小朋友主动把玩具让给别人等,XX小朋友没有遵守规则,随便到别的区捣乱等。
其次,从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上评价,今天玩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在玩动手区时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呢等?再次,从情感体验上评价,你玩什么游戏最高兴,为什么?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情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区域活动是幼儿最高兴的活动,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如何进一步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更好地为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我们还会不断的努力。
零口小明星幼儿园
第四篇:刍议有效的区域教研活动策划
刍议有效的区域教研活动策划
北仑教研室 汪静艳
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年2月第2期
[摘要] 本文以一次成功的区域教研活动为例,指出策划有效的教研活动要把握三个环节,关注四个要点,即把握活动前的任务设计,活动中的任务实施和活动后的任务跟进,关注参与面、发亮点、实效性与系列性,以期让更多的老师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获得专业成长。[关键词]教研活动 有效性 策划 任务
一、引言
在与教师们的日常交流中,发现大家对教研活动普遍抱着认真学习取经的心态而来,但真正融入活动的却为数不多,除了活动组织者、活动主角在发挥主体作用外,更多的老师是处于一种旁观的状态,有的借教研活动小聚谈心,有的借教研活动放松身心,虽然活动中也能产生层次不一的共鸣,但往往等活动一结束,那迸发出的一丝激情又即刻被忙碌而常规的工作所替代。可以说,教研活动为上台亮相的教师搭建了平台,促成了个别教师的成长,但对大部分的教师群体来说,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促进作用似乎还不甚乐观。究其因: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缺少参与的任务意识和活动后的反思改进意识。如果教研活动一直停留于这样的状态,岂不是教研资源的损失?作为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者,理应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使教师们“乘兴而来、激情而回”? 二、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 [活动目的与要解决的问题] 我区教研室有幸加入了省小学英语教研员郑文老师主持的省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语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研究团队,区内不少老师参与了基于教材话题的语篇创作,语篇教学也由此成为区域小学英语教研活动的一个主题。但在语篇创作的作业反馈中,我们发现大家对语篇创编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编写一个新片断、新故事方面,对于如何结合教材、巧用语篇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疑惑。很多老师说:每周3课时只能用于保证完成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教学任务,哪还有时间使用所创编的语篇呢?这样岂不是给学生加负,给教师加负吗?
如果不及时解决老师们的疑惑,那么语篇创编又只是一个形式,其命题的提出与任务的执行无疑只会加重老师们的额外负担,而对提高实际教学有效性则起不了任何作用,从而削减课题研究的价值。解惑势在必行,因此决定举行语篇教学专题研讨会,以期让全体老师对语篇与有效课堂教学如何整合有更直观形象的感悟,并且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从而汲取语篇教学的精髓,为教师开展常态教学下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主要设计及意图] 如何提高本次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变“少数表现”为“全体参与”,改“一日集会”为“适度延伸”成为本次教研活动策划的主要目标。
为提升活动的吸引力,确保语篇教学研讨课的成功,使之具有可借鉴性,我们物色了区内三位历届教坛新秀作为执教老师,由她们结合各自所创作的语篇开展教学。同时请三位教研协作区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作为三堂课的主评教师。为提升活动的层次,我们还邀请了宁波市小学英语教研员亲临现场指导。
为改变“少数表现”为“全体参与”,笔者在活动前半个月的通知发布中,对每位参会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即根据所公布的教材内容在各校教研组内开展一次说课活动,主题要围绕语篇,并且要有相应的文字稿带到教研活动现场进行书面交流。
为改变“一日集会”为“适度延伸”,笔者也对本次活动设计了后续跟进的一系列任务。首先,活动当日由承办学校对活动实录进行全程跟踪,以便会后再学再研。其次,活动当日结束后即在区英语教师博客群上公布日志议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研讨会后续——教研沙龙,请各参会的教师在日志后跟贴,畅谈各自对所听三堂语篇教学研讨课的所思所想。[具体实施过程]
1、环节一
主要内容:物色执教老师、确定教学内容、联系承办学校、发布活动通知、试教指导 精彩回放:三位执教老师分别为东道主(有十余年英语教龄)、前一学期刚评出的2名区教坛新秀(分别为五年、四年教龄),其中一位将代表区参加市教坛新秀的评比(以此也作为其练兵的好机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丰富语篇话题,改变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内容确定为《PEP小学英语》四下Unit 3 Part A 的Read and write,五年级下册Recycle 1的Read and answer和六年级下册Unit 2 Part B的let’s talk。由于所选的内容均为老师们平常感到比较难处理的课型,因此增强了活动的可研讨性。
为了引起老师们对听课内容的共鸣,要求各教研组能够在活动前围绕上课内容组织好说课交流活动,开展对语篇教学的观点分享。
2、环节二
主要内容:参会教师听三堂课、语篇教学说课稿书面交流、骨干教师评课、市教研员专题指导、区教研员布置任务
精彩回放:活动当日,全区各校参加会议的代表均携带说课资料准时参会。授课对象为36名学生左右的班级,每节课时间为40分钟,课堂实录全程跟踪。因教学内容不同,执教教师素质良好,语篇教学处理独到,课堂气氛甚为热烈,听课会场秩序井然,老师们充分感受到了三堂课的“新、美、实”。三位骨干教师的专题点评既有理又有据,建议中肯,效果不错。市教研员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有档次、有规模、有价值。
3、环节三
主要内容:博客群上的语篇教学研讨会后续——教研沙龙;教学实录随意点播;执教老师整理教案与课后反思
精彩回放:在规定的日期内,全区23个小学英语组在博客群上的“后续教研沙龙”日志中纷纷跟贴,有的则在自己的博页上另辟日志谈了自己的收获和建议,以网络为平台的你言我说突破时空、理性回味,再次掀起了语篇教学研讨会的高潮。三位执教老师、评课教师都及时将材料发布于博客,再次与各位分享。
(http://english.bledu.net.cn/Teacher/wangjingyan/archives/2008/7648.html。)
三、收获与反思
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给与会者都留下深刻印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通过活动加强了教材研读,参与了语篇教学研讨,解决了如何结合教材开展语篇教学的疑惑。令组织者感到自豪的是,每个老师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其中。溯本求源,笔者认为,要提高区域教研活动有效性,关键是策划。我们必须在策划中“把握三个环节”、“关注四个要点”:
1、把握三个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同教师上课前需要备课一样,组织一次完整而有意义的教研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充分考虑到影响教研活动效果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则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活动前的任务设计,活动中的任务实施,活动后的任务跟进。
(1)活动前的任务设计必须目的明确、考虑周密。组织策划者必须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意识,同时在活动内容的选定上、活动对象的分配上、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等方面都要有详实细致的考虑,确保每一项都设在点子上。其中,确定目标尤其关键。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其研讨的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王闯,2008)正如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因为来源于老师们在创编语篇新任务时所遇到的具体困惑,所以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的欲望。
为了确保参与性,组织者还需事先设计、布置一些任务,尽量使参与者能有备而来,有备而听,有备而说。如本次教研活动的前任务是:笔者让各个教研组事先组织一次组内交流,请各位组员发表如何结合三个课型开展语篇教学的想法,这样,在教研活动当日,老师们边观课时边会与各自的预设进行比较,从而使活动收到更多效益。
(2)活动中的任务实施必须突出重点、确保实效。如果说活动前的任务设计是组织策划者的美好预设,那么活动中的任务实施则作为教研活动的重头戏,承载着展示、观摩、研讨等多重任务,同时还带有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如何发挥全体参会老师的主体性,突出研讨主题的交流与生成,都是任务实施中所要关注的。首先,活动内容安排必须重点突出,紧凑有序。其次,活动要求必须解释清楚,保证活动全程顺畅。再次,活动过程必须认真关注,及时调控。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因为老师们都带着各自对三堂课的理解而来,深感实施语篇教学之不易,通过现场听课学习,有了比较,于是更加感受到了三堂课的精彩,感受到了不虚此行,使三堂课真正起到了示范观摩的作用。市教研员的指导与大组长们的点评则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给老师们注入了一股边学边思的兴奋剂。
(3)活动后的任务跟进必须趁热打铁、适时引导。在很多老师的经历中,教研活动似乎都随着当日活动的结束而结束了,除了有心者从活动现场带回的经验,还有的就是组织策划者的活动小结和信息报道。其实,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教研活动,其后任务跟进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包括参与者对活动情况的评价反思,相关资料的上传分享,活动当日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再探讨等等。为突破时空的局限性,组织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虚拟与现实巧妙结合,通过博客、论坛、QQ群、电子邮箱等方式组织教师开展后续研讨。如案例中的后任务——“网络沙龙”中,大家对活动当日的示范课畅所欲言,既扩大了参与面,又再现了活动当日的特色,重温的过程又是大家相互沟通、增进友谊的过程,更是教研活动的有效组成部分。
2、关注四个要点
为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实施,组织者还应该在策划时关注下列四个要点:
(1)扩大参与面:有效的活动,应让参加者真正融入,而不是旁观。但这并不容易,组织策划者既要有以“参加者”为中心的意识,也要具备操作性设计的能力(张丰,2007)。如在策划时先充分考虑教师群体的现状,尽可能地使活动符合教师群体的口味,最关键的还是要策划好一些方法,使老师们都带着任务来观课。常见的有分小组进行课堂观察,即事先对参会人员分好小组,并且分发相应的课堂观察表、说明观察点,这样一来,观课的目的性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内容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交流时的参与面。
(2)突出发亮点:每一次有规模的教研活动还是树立典型、推出新人的大好时机,如何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价值,为新人搭好台,使新人演好戏?策划者在选定主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活动的需求,充当一名“伯乐”。然后积极引导新人充分做好前期准备,确保活动内容符合主题,有新意,有空间。既要让新人充分树立自信,又要巧妙地在教研活动的始末进行必要的宣传。
(3)增强实效性:教研活动要给参与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个要素是实效性,也只有 这样,“乘兴而来、激情而回”的效应才能呈现与保持,参与者对专题研究的问题才能提高认识,从而促使老师们改进一些方式方法。因此,策划者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有背景分析、设计意图等,科学定内容,以“实”为先、过程流畅、有吸引力,确保参与者能有所得、有所思。
(4)体现系列性:试图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一次活动能给予老师的影响是有限的,而要实现转变教育、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因此,组织者在策划教研活动时要从整个区域的学科现状出发,在找准疑难问题的基础上,设定一个活动系列,活动与活动之间有同一主题的联结、发展、深入,使老师们能够通过数次系列性的教研活动解决一个问题。
总之,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源自教师实际需求的教研活动才是最具有活力的!才是最受教师欢迎的!让我们精心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把握三个环节,关注四个要点,使老师们能够在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中更快、更好地获得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王闯.2008.如何策划有效的教研活动[EB/OL].http://hi.baidu.com/cckclj/blog/item/144824c8155955127e3e6f0c.html, 2008-06-08 张丰.2007.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要点
幼儿园园本教研:教研主持人的培训策略
教研主持人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其专业化水平、组织艺术、对教研活动的设计策划能力、对教育现场的整体感知和觉察等直接影响着教研活动的成效。以往的教研主持人,多是经行政任命后直接上岗,缺少“如何开展教研活动”方面的专门培训。但是,作为一所拥有30多位年轻教研主持人的集团园,我们逐渐发现,对教研组织者的培训是提升教研质量的重要环节,于是,便开始了教研主持人培训的尝试、探索,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在培训前,我们先进行了现状考查,包括教研大调查、访谈、阅读以往教研记录材料,发现本园教研活动存在着以下问题:教研目标的迷失;研性的丢失,教研工作中例行公事的成分居多;教师主体的流失,教研内容、形式及质量不能吸引教师的参与:教研过程的遗失、简单化;教研能力的缺失,教研主持人组织教研活动的素质、策略等较弱。分析了问题后,我们确立了以库伯的学习圈理论为依据的培训模式,即:经验——反思(对经验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分享、条理化和拷贝)——理论(反思的结果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行动(学以致用,并发现新的问题,促成学习圈的新一轮运动)。
“融合”策略。“融合”策略指的是培训活动立足“系统培训”的视野,并融合了对有关园本教研相关因素的研究,如“园本教研背景下教研主持人的特殊的教研能力”、“园本教研背景下教研主持人如何重构教研”、“园本教研背景下教研主持人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教研策划在教研活动中的意义及如何策划”等,融合了“学、研、训”,边学边研边训。“学、研、训”一体化,有利于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团队文化。
如在进行“集体备课”教研培训项目中,制定了系列的教研培训:教研调查——“集体备课”与教师执教力:推荐学习:《备课新思维》;头脑风暴——集体备课的现状追述与思考;互评互诊、“下水”实践——设计一次集体备课形式的教研活动,并做好实录进行分析;实战演习——集体备课中如何引领教师“备幼儿”;实战演习和头脑风暴——如何引领教师备任务;再次“下水”实践——有效组织集体备课„„从以上活动看出,教研主持人既学习和培训有关“集体备课”的新知识,又在系列培训过程中透过“实战演习”,结合自己的实践,共同研究集体备课活动中困惑的问题,如“集体备课的组织模式”、“主持人在教研活动中如何准备自己的观点”、“主持人在组织教研活动中如何引导教师自我暴露”等教研艺术。
“融合”策略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只学少研”的培训方式,把教研主持人既作为培训的对象,又作为研究的主体,在广泛而积极的参与中,自主建构,形成问题中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方式,培育开放的教研文化和研究状态,更能提高培训绩效。
如在以“区域材料”为内容的培训项目中,通过专家引领、互相观摩研讨、设计互评互诊等教研培训,教研主持人们不仅获得了关于区域材料投放和调整的知识,同时还对“如何进行教研策划”、“教研活动中案例运用的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培训活动中生成了新的话题,引起了教研主持人的兴奋:“联合教研中,如何做到资源的联合”、“对教师有影响的教研活动的特质是什么”等问题,推动和引导教研主持人的新的研究。
“扎根”策略。扎根理论就是研究者脚踏实地去教育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提升资料的一种研究方式。培训活动聚焦教育现场和教研现状,从具体的教研活动案例中研究和提升园本教研的规律、特点等,力图通过教研主持人在系统收集、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现实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和行为进行理性的反思和阐释。
比如,教研主持人培训的内容来自于幼儿园中日常教育教学大环境,聚焦教育现场,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教研内容进行研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的,使培训活动直接能解决当前教研主持人和教师面临的教育问题,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这一过程可以引导教研主持人
如何把目光转向活生生的教育情境,培养问题的敏感度和意识,建立“园本教研某种程度上是问题教研”的观念。
如在探索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系列教研活动中,教师和教研主持人一致对“集体备课中如何备幼儿”,“具体备幼儿的哪些方面”等问题心存疑惑。于是,教研培训以“实战演习:把握孩子,有备无患”为教研案例,进行探讨。针对数学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展示多以练习、高结构设计为主,数学材料制作和呈现单
一、目标缺失等现象,培训活动通过系列现场教研,如“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什么”、“捕捉和运用数学材料给于孩子的思维启迪”等,运用“头脑风暴”、“我来引一下”、“案例碰撞”等活动方式,共同来讨论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如何‘备’幼儿”的教研培训活动中,教研主持人通过现场案例和个人已有的教研经验,一起研究在教研话动中“是什么绊住了教师”,“如何让教师敞开心扉”等问题,梳理和提升出“教研主持人引导教师‘自我暴露’的破冰策略”和“‘备’幼儿的具体内容”,为下一阶段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又如为培养教研主持人的问题意识,开展了“园本问题大搜寻”活动,教研主持人纷纷通过调查、访谈、日常收集等方式,经过众多的资料分析,获得了每一分园的关键性的园本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更重要的是,在系列活动中,教研主持人们感受了问题收集的方式,最终悟出了“开展园本教研的关键”是问题的教研理念,并探讨了进行“园本问题管理”的具体策略。
“团队”策略。我们创造了教研主持人相互沟通、对话的平台,使本中心20多位有相似经历、共同话题和成长要求的教研主持人,有了探讨交流的可能,并在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培训中,形成了“教研主持人共同体”。
“团队”策略表现在在培训活动中更多的是以“小组“为团队出现,强调团队的共同智慧,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和共同荣誉,把个人的能力与团队捆绑,创造“1+1>2”的绩效。这种小组有时以分园为单位,有时以年级为单位,有时又以“共同的疑问或兴趣”为分组依据。这不仅培养了教研主持人的团队意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良性竞争的氛围。
“团队”策略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倡导团队的“协作反思”。它一改以往教师个体反思为主的形式,强调人人参与、人人贡献,形成教研组长间充满交互性的主体交往,创造开放、接纳的教研培训氛围,培养教研组长的批判反思能力,提升教研主持人的教研能力。在“协作反思”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小纸条”形式。就某一个问题,每一个教研主持人把自己的观点写在纸条上,集中张贴。大家相互阅读后,须针对某一个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疑问,请作者答疑或集体补充,“小纸条”形式又可鼓励每人动脑,杜绝人云亦云的现象。
“五边形”思考法。在讨论问题或反思中,设置一定的表格,内容主要有观点演绎(写出你身边的案例加以说明)、疑问、经验、感受、建议五个方面引导思考。
立体化反馈。反思过程中,有培训主持人的反馈,也有参与者的反馈,同时也有参与案例展示活动的教师的反馈,有时会请专家、园长等,多角度,多形式,透视培训活动,提高成效。
“循环”策略。培训活动遵循“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策略,即“回归岗位实践,生成教研精彩”。培训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让教研组长能够胜任教研主持人的岗位要求,建设新型的教研文化,推动教师的成长。同时培训倡导立足于日常教研活动的实践,要求教研主持人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积聚教研经验,锻炼教研能力。
比如,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教研实录,出现了“讨论一人一句”、“实录详细却无价值”、“空洞,把握不到问题的本质”、“教研主持人观点准备缺失”等现象。于是在教研培训中,开展了以“一次区域活动”为主要教研内容的“三进三出”式的教研设计、评析、探讨活动,提出了“重视教研策划”的教研理念,研究设计出“背景缘由”、“教研目的”、“观点准备”、“已有案例运用和呈现”、“教研过程”等教研策划的主要要素,使教研目的明确、杜绝跑题;针对性加强,杜绝“无主题”演绎;教研活动更具生长性,便于推进,形成若干个教
研片断组成的系列教研活动。我们把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用于中心内整体教研活动实践改革,如在教研理念上坚持策划和实录并重原则,重新调整教研活动相关的文本表格,规范教研活动要求等。
运用“循环”策略,要求教研主持人在岗位实践过程中,积聚教研经验,并把它带人到培训活动中来,成为共同研讨和开展培训的宝贵资料,这样才能引导培训走向深入。比如,在培训活动中由于需要大量的现场教研案例,各分园对展示的目的出现理解偏差,出现“表演”的现象,掩盖了教研活动中的问题。交流中,一位教研主持人说道:“为了展示自己最佳的一面,教研活动的诸环节都精心设计、演练,教研活动提出的观点,不是从教师的叙述中进行总结、提升,而是已经全部总结好了,进行张贴,造成真实性缺乏,有表演的成份,自己在组织中也索然无味,没有兴奋,还是平时的教研活动让人激动,因为有许多教师智慧的生成。”这个“失败”的经验获得了在场培训主持人的喝彩,于是,“展示教研的原生态”成为了大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