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时间:2019-05-13 00: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篇: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优越性,由于学生对这一语言充满了好奇心,刚接触的时候非常陌生,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热情。只有及时采用各种生动的方式建立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积极地引导学生学好英语,保持学生刚开始的学习兴趣,并满足素质教学的重要理念。应用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将英语知识的学习融入更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学效果,提升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有效教学的具体设计

有效教学具体的设计工作需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完成系统的设计与规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完成教学具体的任务。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将学生与教师建立一定的连接。首先,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有效课堂活动的重要教育灵魂,建立完整的活动计划。只有通过详细的教学设计才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其次,灵活调整教学设计,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做到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设计的真正作用,提升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有效课堂具体的活动设计

有效课堂具体的活动就是教学内容组成的传递系统中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中有效活动课堂具体的设计需要遵循教学的互动性以及优化教学程序的基本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效课堂活动具体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空间,并结合教学空间构建具体的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地互动,这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具体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主要的课堂活动,将整个教学课堂变成师生之间重要交流沟通的渠道,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有效地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课堂具体的活动设计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程序,其中主要分为教学进程、具体步骤、相关内容以及时间和方法。设计的所有活动都要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需要按照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的基本原则,所有活动的任务都要安排适度。同时,小学英语具体教学活动存在多样性的基本特点,这就使得每一步的教学活动都需要相互独立,共同构建英语教学的有效课堂。

三、创设情境完成教学设计

结合小学生自身拥有的性格特点,小学英语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拥有一定的乐趣,并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具体的教学活动。英语属于一门比较枯燥的语言学科,如果能够将语言的教学与艺术相互融合,利用简单的英语歌曲帮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最终的学习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具体的原声动画了解英语的词汇以及语法等,通过创设英语具体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小学生对于动画都比较喜爱并且非常好奇,将英语的动画融入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英语的学习中,并由教师细心地讲解英语的基础知识,研究动画中的具体台词内容。例如,在“Shop-ping”的具体教学中,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的“Fruit shop”或者是参加“clothingshop”,在每一个模拟的商店中都可以安排两名学生扮演商店中的“Salesclerks”,剩下的学生都参与的“Shopping”的活动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各种生活环境进行教学设计

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不能利用非常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接触的生活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例如,当遇到“Would you like a cup 0f coffee?”,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西方的国家,即使西方人并不想要,也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说:“Yes,I'd like to,but now.”,通过这样的回答委婉的拒绝。在英语的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西方的文化和习惯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英语情境,通过各种对话,充分了解西方人拥有的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西方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需要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存能力。这也是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的学习目的,利用基本的语言知识学会与人沟通,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二篇: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专题简介:

该研修专题主要是为小学品德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指导和服务,以解决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问题。根据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辩析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为此,作为任教品德课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更好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

子专题一:品德课堂中体验式学习.该研修专题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种类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通过体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为此,我们开设此专题是想通过研修,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该课程的教学思想,掌握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引发体验。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在体验式教学中,我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故事诗歌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我们的科学小组》一课前,我让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亲去大型商场超市看科技商品,如数码产品,电脑产品等,听销售人员的介绍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充当解说员,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自己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用处。在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科教片,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科技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文化知识带来了哪些好处。有了前面的铺垫,大家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畅谈起来“有了数码相机,我家印照片不再去冲印店了,”“我能在网上了解、游览风景名胜,”„„我也投入其间,谈了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科学、敢创造”的情感意识,让我们的科学小组更有活力。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恰到好处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师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互相影响、互相交流、深化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体验、亲历,进而表达和形成积极受教育的态度,提升道德情感。

2、融入情境,体验感悟。著名心理学家柯伯尔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这说明角色承担发展既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制约其道德发展的条件之一。角色承担,就是让学生对未来所承担的角色的提前预演或对他人角色的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些社会角色引进校园,让学生在不同角色承担中体验、鉴别和评议各种社会角色的善恶美丑。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扮演的角色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学习《帮助残疾人》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关心、尊重、帮助残疾人,可作为一个健康人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的心情的。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蒙上眼睛,在教室里试着走一走。开始,还行,后来就磕磕碰碰,无法行走了。其余同学,刚开始感到很好玩,可等到自己也这样尝试,这样体验以后,就再也乐不起来了。他们初步体验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在让他们谈感受时,有的说,盲人走路,真的很不方便,如果是过拥挤的马路就更困难了;有的说,我就这样试了一下,就已经感到困难了,何况他们是每时每刻都是这样呢;还有的说,盲人的生活真是寸步难行啊!这时,我再趁热打铁进行行为指导。学生听了,纷纷表述自己的决心:如果我碰上残疾人,也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望的。让学生在模拟角色实践中,在对方心理位置上去认识思考道德问题,意识和体会到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意识和体会到社会对这些角色和实践活动的要求与道德约束。了解了社会上各行各业人的劳动特点,思想情感和工作热情,培养自己宽容理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心理品质。

3、超越情境,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又因为思品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现实生活。更因为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课堂知识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亲自体验、感受、思考,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在现时生活中展开并不断充盈,完满学生现时生活,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如《我们手拉手》一课教学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实践题,针对一些不活泼,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的小学生,或者对其他小同学不友爱的小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让每个学生找自己和其他同学手拉手的事情和活动,要求每天都要找,并做好记录,有帮助同学,友爱同学的事或活动,就打“星”,要坚持一周,一周后再反馈、交流。在一周的学习生活中,我观察到学生按照我的要求积极体验、实践,有的同学不但自己改变了不活泼,不愿意和别人交往的习惯,还帮着其他同学分析原因,主动和其他同学互帮互助,手拉手。一周后的信息反馈使我欣慰:学生们不但参与,还非常投入,于是在表扬的同时,我还鼓励他们下周继续努力,特别是对那些以前不怎么参与手拉手活动的同学,要特别的表扬,以达到他们的内心的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友爱同学,互帮互助。这样,学生们又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下周的实践中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了使自己在互帮互助中得到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有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子专题二:品德课程“同课异构”的预设.该专题的研修是品德课程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的主要研讨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通过该专题的研修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迥异风格的教学设计优质资源,并希望在与广大教师一起学习、交流和不同的教学智慧碰撞、升华中,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同课异构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

己的差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同课异构教学,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子专题三:预设目标与活动的生成性相结合.课前教学预设是教师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所必需的,但教学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开设了此专题研修,以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研讨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也希望广大教师通过研修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上稍逊即逝的、闪光的教学点滴和优质资源。

目标与活动相结合

预设”是指一项活动开始之前的预想、预算、规划和安排。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课前所做的思想、材料、形式和方法上的准备,都是教学预设活动。通常,对预设的态度有两种,即固化预设和弹性预设。一种态度认为,预设是最佳的、唯一的、确定的和刚性的计划和安排。认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期待学生按照教案的设想回答,若不,仍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预设是多元的、开放的、情景的和动态的规划和设计。认为预设只是假设,教学假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服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性和变化性。显然,课前预设需要弹性预设。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弹性预设呢? 1.灵活处理教材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材的处理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其次,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学习的出发点和兴趣点。

2.有效进行预设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品德领域中,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在预设目标时,除共同性目标外,还要考虑因人而异和层次不同的目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有弹性,教材只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的学习范围是广泛的,故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出,例如,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环境、品德与生活、人与自然等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根据课堂的发展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另外,对课堂时间的安排要有弹性,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控。

子专题四:生活化的活动式教学.品德课程的性质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为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该课程的性质,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设了此专题的研修。要通过此专题的研修,使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能从有效活动这一主要教学形式入手,去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模式及设计原则,并围绕“生活”二字做文章,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资源中得到利用,在生活中得到实践

生活处处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任何一条规定,应当让学生看不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当让学生理解为行动的号召,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这就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需要的教育智慧。《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的。它原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列,后来分出来,成为单独一门新课程,这是没有的先例。在体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问题的同时重点思考如何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贴近儿童生活,做到品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所以我们尝试做到:

一、提升“以学定教”活动的内功

品德行为在生活的细微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活动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心中落根。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以教定学”的观念中转变为“以学定教”。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的大课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奥秘。品德与生活教材上的所呈现的内容,是不是都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如果不是,哪些需要在课堂上做?哪些需要跟家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哪些可以在校外去做?

二、跳出常规 追求活动的根本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我们上每一堂课时,选择活动形式时,事先总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选择这个题目是合适的?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想法为出发点,也不是全以教材上的东西为依据,而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如果不了解儿童实际的看法和想法,仅仅按教案上课,是难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老师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但是品德行为时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蕴涵在我们的生活细节里。这就让我们寻找到了一条打通师生心灵的隧道,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关注儿童的生活,就一定能获得教育的锲机与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利用锲机和挖掘资源呢?如何实施与操作呢?笔者认为:抓住课程观念的根本目标,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儿童的信念情感,真正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只是关注儿童的认知及课堂行为。因此课程教学必须跳出习惯的教学思维,打破课堂教学常规,追求品德教育的实质和根本。教材上呈现的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的需要通过养成性学习,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需要操练性训练,激发儿童探索的热情,积累探索的经验,获得探索的方法。所以教学点有时可在教室,有时可在室外,有时可在学校,有时也可在校外。学校准许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并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帮助。不同的性质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跳出传统课程观念的习惯,打破以往通过语言来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追求真正的活动型课堂,才能实现《品德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例如《品德与生活》第一册“做有礼貌的人”。礼貌教育可谓是人生的第一课,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做到的教育,它表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的细节里,是伴随人一生的日常行为。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说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结合学校的值日工作,每天上学放学时,我们会有两位以上的老师在校门口值日,在早迎晚送每个学生时候。老师们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的第一信息是——做一个有礼貌的现代人。同学们每天走进校门时,就会先听到老师亲切的问好:“小朋友,早上好!”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学生,老师都会微笑地问候学生。中午,下午放学时,老师会主动招呼学生说“小朋友,再见,路上注意安全。”我们老师坚持用这种良好的礼貌习惯默默影响孩子们。没有过分的强调,几个星期后,一年级的新生就变得主动向老师问好,家长也深受感染与影响。我们就是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依托,用教师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与接送的家长,取得的效果非常好。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行为教育让学生接受轻松,模仿容易,没有多少说教的痕迹,达到了最佳的润物细无声品德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索中求知和发展个性。

子专题五: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开展此专题的研修主要目的:一是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及本工作室成员多年来积累的优秀教学课件、优质教学资源信息与广大教师分享;二是希望通过与广大教师一起来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品德课程内容,达到该课程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以更好地为品德课程教学服务,不断增强教学的活力和教学实效。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其中,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目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许多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镇江市解放路小学就进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针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个案研究,努力探索开发、运用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及策略。再如镇江市江滨小学的颜滢老师曾在2003年进行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她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品德课程资源的普查、开发、建设与整合。在“整合”部分主要研究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学习环境与课程资源的整合。这在新课程实施初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但从具体研究情况来看,这两个课题主要立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即使是整合,更多意义上是立足大德育思想将教学方式、教育环境等外在的教育措施与课程资源的整合。而小学品德课程本身的资源整合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性的研究还不够,留有一定的空间,也对研究和完善小学品德课程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品德与课程的总目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开展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如何让课程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有效性,发挥其最大效益是一个关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丰富目前课程的资源内容,又可以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同时,课程资源的整合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因此,我们将着力研究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问题,引导教师关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实效性服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视角:从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的分类、整合内容、整合策略、整合有效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入手,进行单元式研究。重点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及有效性评价研究。课程资源整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教材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发现时代的适切点、抓住儿童的关注点。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论证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方法:1.运用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对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做出分析,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念、内容、方法等做出清晰和科学的界定。2.运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为学生及家庭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开发相关课程资源,探索课程资源整合的方法、途径。

途径: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品德课程教学。每一学期以某一单元为主要研究途径。

目的: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丰富课程内涵,使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推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丰富经验;形成相应的课程资源包;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重要观点:

(1)要想推动学生的发展,靠传统的资源观(教材、课桌、黑板)是不行的。儿童必须在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引领下走进课程,走向生活。(2)教师在积极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树立起鲜明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经验、情感世界和人生智慧都充分地融入到课程中去,使课程走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将教学与自身主动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学习,不断获得专业的发展。

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本课题创新程序:由各年级的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案例研究入手,以单元研究为主,突出课程资源整合内容、策略及有效性的研究,继而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理论意义: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孩子。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发展孩子,让孩子在更丰富的资源中走近生活。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此,本课题研究旨在认真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践行“有效教育理论”和“教育最优化理论”,努力建构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理论。

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将积累大量课程资源整合的案例,编辑大量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品德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第三篇:浅谈课堂活动创新设计与有效实施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

摘要:针对目前的思品课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效果不佳,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任何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实现小学思品课的创新教学。本文主要针对变化授课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性拓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创新拓展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对其进行情感德育教育可谓意义重大。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生情感熏陶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必须让其发挥实效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思品课教学来说,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效果不佳,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任何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实现小学思品课的创新教学。变化授课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 要想实现小学思品课的创新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上。传统的小学思品课教学,一般来说,教师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强,一般都是讲授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味的听,有心的同学还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这使得学生感到思品课学习的枯燥乏味。被动式的学习,他们根本提不起兴趣,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鉴于此,教师要改变那些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体验式教学,创设一种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里面的角色,就能很好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做、学、教合一”:“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活动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因此,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所有牵涉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老师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理论灌输,做到立足教学的内容开设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经过实践验证,参与到这种开放的、创新的课程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方法。2.多媒体教学法

在授课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授《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来进行教学,立足于社会实践,把快乐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事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的板书转变成信息化时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让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勃勃生机。

总之,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扣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去创造符合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培养生活能力,提高道德水准,做适合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小主人。

2.验证学理。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感知课本教材,使学生对道德观点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悟。之后利用掌握的观点、道理讨论辨析(比较体验)甚至可以亲身实践(活动体验)或采用心理换位体验、角色表演问题的方法正确与否,层层筛选,去伪存真,留下一下或多个明确、有效、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时也可以在补充相关事例、材料讨论辨析,再次验证结论、做法的合理性,摆事实讲道理。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性拓展的具体措施

1、问题或专题的综合性拓展

在传统的学科知识内容教学中,大多是基于学科知识,使学生达到理解并长期记忆的目的。然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为围绕具体问题或专题内容来开展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讨论教学的方式来开展,首先,教学需要根据问题或者专题内容决定是否应用讨论教学,以及为何要采用这一首要问题。假设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复习和扩展已学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的来源是教材内容或者课外教学资源,学生能对其中许多知识中未交待的内容进行扩展性讨论,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分支,细节内容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组织、引导讨论教学活动的开展。为确保教学活动能有实际收获,学生的准备活动十分必要。教师应该针对全班学生有目的设置关于倾听、表达、组织、交流等方面。有些儿童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介有可能片面的认为讨论即是通过言辞压倒对方,教师要对此加以正确的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使学生成为更有效的讨论活动参与者。

2、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拓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融入社会能力的形成,使学生成长为富有安心、公德心、责任心以及拥有健康人格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是品德与生活课堂设置的总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拥有以上要求的基本素质以外,应将课程目标拓展到情感培养、认知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这些方面是目前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方面所普遍缺少的。传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往往强调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与现代素质教学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这使得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先天不足。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应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全面的把握教学目标,改变一直以来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情感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丰富教学活动,拓展教学范围,密切关注生活动态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使其养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其参与生活、融入社会的良好社交能力,在掌握必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做好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拓展。

3、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拓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习方式的三种基本形式为: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在学习方式的拓展上,教师应该将小组协作学习、课外研究学习、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问题总结分析者的身份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专业技能提升和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的学习科学、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丰富、直观、高效、灵活、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自我思考、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养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和社会价值观。

4、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拓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积极的结合利用其它学科的有益资源,实现教育的整体效益性,通过课程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善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点来拓展教学内容,同时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动态的社会活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展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夏令营活动、班级活动、体育活动、节日晚会等相结合。当然,教学资源有着其丰富性也有其交叉重复性,如何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配置成为与其他学科活动进行资源共享的重要课题。

总之,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革新教学理念,以全新且科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建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与社会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型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第四篇:幼儿园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心得体会]

说起幼儿园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我们幼儿教师经常涉及到的教案。一听说要写教案,脑袋就大,因为身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我们每周都要写周计划,写教案。我对于教案就是头脑一片空白,一说到写教案,我就词穷,根本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可听了这回的讲座,心里就有一些的内容了。可以说是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讲了大概有四大部分:

一、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园的课程和课程模式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评价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除了讲了这四大部分,最后我们还观看了两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只是如下:

1.在活动中,分有主体与主导;语言的亲和力,而我学到的则是幼儿心智的成长全掌握与教师的教育,这就是主导的地位。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活动的主导。因为幼儿的行为受自己意识的影响,所以幼儿是自己的活动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能够充分发展还自己的主体作用!

2.在基础理论中,共同的作用是成熟、经验、社会、互动、平衡作用。可我比较看好的是:福禄贝尔的理论,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教师的教育是促进幼儿内心潜能的发展,不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因为游戏是儿童主要的发展形势;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发展,使幼儿获得感官上面,设计方面的能力!3.还有就是我们国家不管是什么教育,都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太注重智力方面上的教育。把上课当做唯一的教育方法,从而忽视了游戏的教育。

4.而在活动设计上,了解到:首先要确定班级、了解幼儿发展的情况,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及具体发展。其次,要确定教育活动目标并进行分析;然后,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及其组合;选择教育活动形式和活动方法,最后,写出教学活动设计。

5.幼儿园活动设计需要注意常见的问题:教育活动目标表达的方法; 有活动无目标,有目标无活动;情境设计有头无尾(设计引出环节,引入环节);活动环节处于同一水平;教学活动设计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教师语言提示(示范)的顺序;教具的制作和摆放问题;幼儿座位摆放;教学中的语言和技能问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不迷信与教材);教师在结束部分总结中的问题。

最后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感觉自己跟人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论是在教态方面,语言表述方面,夸奖孩子的方面。人家优秀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教育技巧。让孩子在上课过程中听不烦,看不厌。还听的其乐融融,所以,我更加要努力,向着示范课中的优秀老师加油!

第五篇:有效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设计 有效的课堂

——浅谈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引领学生到哪里去?”“如何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什么才叫有效?即教学行为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现在似乎以“三维目标”说占主导地位,其实落实到每一堂具体的课,或每一个具体的点上,往往要复杂的多,我们过去总习惯于把一字一句的落实理解为有效,现在看来,不仅狭隘,而且肤浅。一堂课是否有效,更多的是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和关照;此外,有效的期限有多长?过去我们往往喜欢从纯功利的角度来考量一堂课的有效性,所以,常常杀鸡取卵,截根取木,当时看来有效,转眼已成烟云,其实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真正的有效不仅应该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而且要有力久弥新的生命力。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课堂里,怎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有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生发出有效的课堂?下面浅谈几点思考:

“弹性”

教学设计的应有之义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预设,但是我们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一切。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讲究“留白”艺术,要富有弹性,也就是说要有既定的东西,又有待定的空间。既定是实在的,待定是空虚的;既定是固定的,待定是可变的;既定是有形的,待定是无形的。老子说过: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室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其无有,室之用也。”意思是说实体的作用尽人皆知,毋用多说,空虚的部分常常被人忽视,而它的作用反而比实体的作用来得大。无形胜于有形,可能性总是高于现实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常常在乎我们看到了什么,而不大注意“看到”以外的东西,其实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反而是看不到的待定的空间。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富有弹性的。[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课文,特级教师刘红教学这课时,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让学生带着“在强强的心目中,爷爷的芦笛是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次阅读,学生们自主读书,边读边悟,边读边划,边读边交流。教学时不断引导学生聆听、辨识、品味芦笛,紧紧抓住文中三次出现的芦笛声为明线,深入挖掘主人公强强情感的变化、对芦笛声的感受为暗线,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此的体会,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情感中。课堂上,刘老师用情教学、用心教学,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身临其境,文本与人本交融在一起。尤其值得我学习的是,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学生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在必要时,她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引领与点拨。如让学生思考对强强而言,这悠扬的芦笛是什么?学生在已有读书体验的基础上答道:爷爷的芦笛是爷爷平安的讯息,爷爷的芦笛是对强强的鼓励,爷爷的芦笛是爷爷平常对强强的教育等等。刘老师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爷爷的芦笛让强强觉得有一个伟大的精神闪耀在自己的面前,这伟大的精神就是爷爷坚强、顽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学生由这样的一个问题去阅读、思考、品位„„教师没有因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手忙脚乱,使精彩成为“预约”,弹性的设计使课堂充满了灵性。

由此可见,好的教学设计是开放的,开放的教学设计是有弹性的,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才能给课堂教学提供自由挥洒、个性创造的空间。

“本位”

教学设计的永恒主题[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守住语文的本位就是守住了我们的根本,语文的本位就是扎扎实实感受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是本位的设计。那么我们应通过怎样有效的设计,来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呢?

1、抓文本语言的“亮点”[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等。这些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准备教学设计时,我们就要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乃至背诵,这样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捷径一条。同时,还能重点突出,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比如《天鹅的故事》中那只老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像石头似的”这个词是表现老天鹅带头破冰、舍生忘死精神的传神之笔,抓住它细细品味,老天鹅的形象兀然耸立,而作者这一形象的写法也在学生心灵震颤的瞬间得到定格。《烟台的海》中“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方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妙用打比方、列数字等多种描述方法把涌浪之大、声响之高、来势之猛传神的写了出来。《小镇的早晨》中“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吸引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这种整齐自然的结构美吧。《莫高窟》中“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铿锵有力,浓墨重彩,把孩子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艺术殿堂、飘飘欲仙的精神殿堂、异彩纷呈的语言殿堂。

2、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遵其路,识斯真,激昂处还它个

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品得个中妙谛。从而,操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或恶,或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但文本的文字看似很简单。“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该如何设计好的方案?教学这课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了此残生“

师:a 这句跟他所受的刑罚有什么联系,你揣摩到了什么?

师:是呀,不是受到奇耻大辱,不是受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怎么会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呢!

b短段的一句话,几个词,你体会到所遭受的奇耻大辱了吗?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的侮辱,后来又是什么原因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发愤写《史记》的呢?

C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这部史书”

a师: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些什么?有是怎么理解的?请同学们自由再读读这句话。

(学生发言,引导死得有没有价值上来,引导到司马迁的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定上来)

指导朗读:司马迁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得很深刻,也一定能够读好,再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 师:从起初的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再去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朝这几个方面说,1父亲的嘱托 读2黄河的滋养,古代英雄人物3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等 目的在于回文,全文融会贯通)

c师:听着同学们的发言,老师高兴地知道,大家读进了语言文字里,读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里了,再齐读这段话。

D

师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在上面„„。

出示插图

师:请看这副图,司马迁在干什么,联系刚才读的句子,想想你有什么新的感受?[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学生充分自由表达

师:请大家边想象画面,一边再读一读,再次感受他的发愤。练读

齐读。

师:不辱父命,忍辱负重,就这样,司马迁夜以继日地一行行而又工整地写着,让我们把第2、3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这样,学生边读边揣摩,边读边感受,边读边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们才会与文本人物同悲、同恨、同爱,才会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真谛,真正为他们的精神成长奠基。

“深度”

教学设计的理想追求[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张庆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倡简”,自有其历史的意义。新课标的执行,让许多的课堂在无效的对话中呈现新质的“少慢差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老师提出“倡简”,其实是一种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人文”,进行片面的语言训练,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需要“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

干国祥老师的《丑小鸭》、《斑羚飞渡》,窦桂梅的《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都是深度语文的典范。窦桂梅老师上《秋天的怀念》,她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史铁生的好好活,还感受自己的好好活,感受人类的好好活。上《晏子使楚》,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主题越来越鲜明、深刻,最后,归总到“每个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于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最后以一曲雄厚浑圆的《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结束课堂,像一部大剧的徐徐落幕,“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更带不走人类那永恒的声音„„”窦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歌声把学生、把课堂,也把听课的老师带入了时空的隧道,在绕梁的余音中体会人类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尊重”。下面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谈谈如何让我们的设计有深度、我们的课堂有深度?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名篇。行文平朴,从容不迫,明净的文字,纯粹老练,看似不经意的笔墨用字,传达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极高的语言素养。窦桂梅老师充分考虑了文本的这一特点,教学中紧紧扣住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里走了个来回。不得不提的两处经典:一是引导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的母亲形象,也在学生心头“悄悄地”站起,且一次比一次丰满、厚重;二是关于母亲动作的描写,窦老师抓了一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扑”与“抓”与上句中的“悄悄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失控中体会母亲的焦灼痛苦,接着通过一个“忍”字,展开对话,母亲忍住的是什么?是自身的病痛的折磨,是对失去生活信心的儿子的一万个不放心,是身心俱苦的肝肠寸断,一“忍”三叹,层层递进,“把所有的苦都一个人扛”,如此坚毅的母亲,怎一个忍字得了!这一环节,窦老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仅让学生体会毫不张扬的母爱之伟大,而是更多感受母亲用自身的行动来诠释“好好儿活”的真谛。

如果仅仅从字眼上做文章,多少带着点匠气的话,那么对文本的拓展与扩充,则体现了这节课的另一个高度。窦老师把《秋天的怀念》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合欢树》《有关庙的记忆》《病隙碎笔》相关文本段落的呈现,丰富了学生情感的深度体验,这样的拓展,不是孤零零的“阳春白雪”似的“曲高和寡”的 “凌空舞蹈”,而是对文本加工后的再创造再回归。这样的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大泼墨的写意,也有工笔细描的精致,这种平衡,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突破呢?[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教师对文本深刻而独特的解读含而不露,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含应咀华,自我感悟,自我生成。窦老师的设计、窦老师的课真是语文教学的上乘境界。

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有有效的教学设计,也才能有有效的课堂!

下载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有效组织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交流材料 如何组织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像集体教学那样目的明确,但区域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将教育目标渗透人教育......

    新教师课堂组织管理有效策略

    新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有效......

    有效课堂活动方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有效课堂”的探索历来是我校的教育教学重点。在省“五严”背景下,结合市局关于“有效课堂”主题研究活动的文件要求,并......

    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的组织与管理》 课堂的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而课堂管理就是教师除......

    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淮阳中学小学部 彭程程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在改变。小学英语......

    浅谈有效课堂

    浅谈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模式,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他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现代教育界普遍重视并认真实践的教育理论与方向,也是教师对......

    浅谈有效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强化练习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

    有效课堂(大全)

    尊进的各位领导,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再次把课程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如何推进目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就此见此机会,谈一点个人看法。 有效课堂“五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