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漳州市吴浦小学 黄建伟
转化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任教,主要担任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随着自己教学时间的增长,对学困生的不断研究,我发现了学困生一人一个样儿,但其成因确有规律可循:学困生几乎都是语文、数学双学困;班级学困生数随着年级的递升呈现增加趋势,到六年级时,往往能达到20%~30%。虽然我们一直在进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但实际成功率不高。究其原因,每个学困生的成因都是复杂的。既有学校、教师因素,又有家庭、社会的因素。单单靠学校、教师的努力是很苍白的。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来谈谈农村学困生的成因。
首先,我觉得农村学困生的最大成因——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及不当,这点大家都很清楚。通过对这几年我接任过的3个班级,共150多个农村学生家庭的调查。我发现: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学困生,但学困生的家庭教育一定存在或这或那的严重问题。具体有二种情况: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客观因素造成的缺失。在我国的社会现状下,农村家庭要想生活的富余些,青壮年都必须走出家门,早出晚归的劳作着。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几乎没有,更谈不上教育子女了。年轻的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是爷爷、奶奶,甚至是哥哥、姐姐或者年龄大点就自我监护。而隔代抚养,农村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低下,往往形成了“只养不教”,同代监护、自我监护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2、主观因素造成的缺失。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大部分家长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不懂得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推给教师,自己则置身事外,不闻不问,甚至不配合学校,放任孩子的缺点和过错。
可教师的精力、时间毕竟有限,“哪管得了那么多”!仍以那150多个农村学生家庭为例。家长文化水平绝大部分在小学毕业到中学毕业之间,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不到10%,没有大学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文盲的约占5%。家长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都是优秀生,其原因主要是家长能对孩子实施比较正确的家庭教育,能较好管理孩子的学习。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政府”状态,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因此学校的学习教育得不到延续,学生荒了心,散了志。学困生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
1、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带来的副作用。农村子女出现独生子女症也越发普遍了。一些家长的溺爱放任,使其孩子缺乏独立性,没有抗折挫能力;造成孩子不讲道理不服管教。而学习怎可能没有挫折,班集体生活怎可能没有管教。厌学、弃学便成了必然。
2、受当今社会发展不平衡影响,在农村出现了一些文化水平低下的“暴发户”;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社会现状。使有些家长萌生了“读书无用”思想。这种情况下,其孩子学困也就必然。
3、有些家长本身品行不淑,好逸恶劳,价值观偏激,给孩子灌输错误的道德品质标准。父母的品质是家庭教育的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孩子面前怎样做人,取决于孩子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在这样家长的言传身教下,其孩子必定是背弃学校的一切教育,成为德智双困生。
对于学困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及不当问题,有位前辈曾感慨道:“做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还常常要教家长。”但事实上,作为平凡教师的我们往往“教不动”家长们。毕竟成人价值观已定型;毕竟社会的现状摆在眼前。不过,我们并不是一无所为。对此问题,我的对策:
1、多与家长沟通,主动向家长反馈学困生的情况,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取得家长信任,旁敲侧击地向家长传输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2、尊重学困生的人格,把自己的教育资源适当向学困生倾斜。能救多少是多少。
其次,农村的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教学质量与城市差距大。学困生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农村学困生的学校教育方面成因主要有:
一、农村师资水平严重不足,我所在地区还出现了下降现象。
农村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两级化。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使教学人才出现不合理流动现象。农村学校的教师总想往城里调,城里学校根据该教师文凭、学识、职业技能等考核择优录用,结果农村教师“优汰劣剩”。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思想陈旧,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面对新课程改革茫茫无措;新教师又存在很大的不足,如课堂管理经验,教学能力等,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不高。有不少学困生就是经历到“问题老师”,加上其他因素,最终使其知识断层,沦为学困生。而农村小学的“问题老师”何其之多!
二、当前农村与城市开设相同的课程,采取相同的教材。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农村学校硬件、专任师资(农村完小校并没有技能课教师编制)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使得农村小学实际上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都不同程度地无法开齐。就是语文、数学,翻开我们课本看那些插图、那些事例,有哪些是农村的事物。农村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语文、数学的教学,还是城市化的语文、数学,学习多么枯燥无味。学生感受不到学校的丰富多彩,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学困也就不奇怪了。
再次,当前社会,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大都被视为封建余孽而被抛弃,而西方价值观的优秀部分,如博爱、热心公益等,没有被我们很好的吸收,而那些没落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潮却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造成了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品质普遍较差(学习品质一般是指学习的认真、踏实、勤奋、自觉、自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态度消极,作业敷衍应付,有时喜欢抄袭作业,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再加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电脑、网络在农村普及,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网游、视频聊天、影视、流行歌曲等现代娱乐对农村孩子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这也是农村学困生男生占多数的原因,女生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能较少接触这些现代娱乐。
“教育十年改革”,这次的重心将面向农村教育。相信农村学校教育这方面能获得较大发展。学困生的成因是综合的,虽然有些我们力所不及,但我们不能无所为。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己,尽量减少学困生的产生,尽量转化学困生,能做到多少就多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对数学学困生的避免与转化获得了一些心得,就此与大家探讨探讨:
1、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提高教学技巧。
2、平等对待学困生,尊重其自尊。师要经常和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会在学习上接受所教课程。
3、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人是具有群体性的,当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时,学困生也会受影响,产生学习欲望。
4、教师的教学资源适当向学困生倾斜。上课多关注他们,及时掌握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他们能把当堂所学知识当堂消化。对每节课所学内容要及时检查反馈,面批其作业。通过面批查漏补缺,帮助他们理解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主动加强家校联系。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及时对家长反馈学困生的进步,向家长表扬学生,就能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学困生家长对孩子产生信心,进而关注其学习,帮助家长逐步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
第二篇: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于桥中学:陈金秀
摘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学生自身、教师、教材、家庭、社会等五方面进行阐述;并从教师的引导、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探讨转化方法和采取适合农村数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转化措施
义务教育的实行,初中教育对象由选拔择优转变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增加了初中学生数量,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妨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 “ 知识断层 ” 现象。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
1、来自学生
首先,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分不清哪个概念是研究两个图形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概念是研究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 , 更不会画图形的对称性;又如,学困生对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容易记错混淆;其次,学困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程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遇难不究、不问,甚至抄袭了事,解题过程杂乱,没有逻辑性;最后,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也比较大,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来自教师
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 “ 应试教育 ” 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初中二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越来越差。
3、来自教材
与小学教材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新课程教材(人教版),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但有的知识衔接不是很合理化。、来自家庭
在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初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初中文凭,有的只是小学文化。他们的素质不是很高,管理子女的学习状况只是问有无作业,主动来校了解子女读书情况的不多;有的家长来校只是问孩子生活上的情况,很少主动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更不要说检查子女的家庭作业完成的如何,也谈不上辅导子女的作业;还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厉害;甚至极个别的家长反对子女上学,认为打工挣钱才有用;更有甚者对子女根本不关心,任由学校管理,有时子女做错事还要到校找学校的麻烦等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情绪,读书无动力、无压力、无监督,再加上学生的惰性、好玩的特点,学习更得不到巩固,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直线下降。
5、来自社会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承认,但由于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受 “ 拜金主义触发的读书无用论 ” 和 “ 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 ” 等影响,使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大的用处,有部分人小学没毕业也照样发财,这也影响了一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消极对待,这样自然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兴趣、毅力、独立性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与强化。因此教师在学困生的转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转化的重任就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自主探究与启发式讲授有机结合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启发性讲授,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曾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彩之处,它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启发性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并存的。对于一些定义、概念等已经定论的知识,就无需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只会浪费了学困生的课堂时间;而教材中大量的 “ 想一想 ”、“ 研究性课题 ”、“ 阅读材料 ”、“ 实习作业 ” 等都是很好的适合学困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素材。
2.适当开展合作学习
(1)对于一些未定论的、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学困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如学生练习过程中有一判断题 “(-3x)2 =6x2”,班上有 1/3 的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这时教师应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容易出错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的学困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在合作学习中要学困生既学会倾听又要学会分享。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
(4)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进行及时调控。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困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要加强对每个小组进行及时调控,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数学与生活适当联系
怎样的教学才能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笔者认为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用生活情景 “ 包装 ” 数学。二是把数学 “ 蕴藏 ” 在生活的游戏中。三是学会用数学的 “ 眼光 ” 看生活中的现象。四是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五是数学应用生活化。
4.算法适度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的涵义,包括了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客观存在着差异,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是有区别的,所以出现多样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是必然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算法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学困生接受不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时连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掌握;二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三是老师要点评,中肯地给出最好的算法,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而排斥事实上较好的算法。
5.教学评价个性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如这次考试比上次多了几分,就要表扬,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在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位同学回答出问题,教师就 “ 某某同学回答正确(很棒),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 这样的评价性语言,有些学生在没有弄明白问题的情况下,也是茫然随声附和。这样的讨论几乎是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热闹的是课堂气氛,冷却的是学生思维。对学困生的评价可以多一些鼓励性语言。如 “ 你的解法独特,能否把你的思考方法告诉大家 ?”“ 你的想法很好 ”!“ 再考虑一下,还有更好的思路吗? ”„„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 “ 学困生 ” 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 “ 学困生 ” 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中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努力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三篇: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课题结题报告
铁厂中学数学课题组(执笔:黎宗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情况
初中数学学困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较薄弱,造成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不会听讲也听不懂,学习主动性差,造成数学成绩相对滞后,自己主动意识差,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解。本校学生来自本镇三个完小,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之间已形成学习能力的差异;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阶段难度加深,知识范围扩大,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适应性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20%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困生自学习惯差,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解题过程杂乱,无逻辑性。
(二)现实目标
1、学校“学困生”转化网络组成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学困生”转化形成合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使教学人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协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每一个教师联系一个“学困生”以后,不仅要考虑到所教学科的提高,而且更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均衡发展,这就必需与同年级的教师经常联系、合作,共同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求得相互配合和支持。
3、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联系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就得进行有效的家访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社会、家庭也在学生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这样一来,大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
4、对推广教研活动大有裨益。对“学困生”的分析研究,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每个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办法,措施不尽相同,通过总结,归纳,形成有效的转化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5、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好习惯,这将极大促进班风的转变。由于在学生中开展优秀生与“学困生”互相结对,在教师指导下对“学困生”的行为、品德等方面进行较好的影响。
二、概念界定
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
1、研究预期目标主要分三个版块。切实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抓好学困生的帮辅工作,采用赏识教育,爱心教育等,使学生乐学,善学,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在七年级初始阶段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及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2、对已形成的学困生,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总结经验,探寻行之有效的转化与矫治策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3、此外课题组通过研究,对部分教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教师产生影响,使其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师德修养,从而使教师和学校一起协作,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共同对学困生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学习形成良好的良好的环境,心理营造氛围。
四、理论依据:
1、数学新课程理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观念对我们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矫治提供了方法和观念上的指导。
2、苏霍姆林斯基的 “困难生”理论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的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跟他们家长、邻居,以及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情况。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研究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查阅有关文献。
2、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矫治方法。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法进行。
4、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5、个案研究法:主要用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等。研究的对象:初中三个年级12个班所有学困生。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成因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并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9年5月)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转变学校,教师的育人观、教育观,形成经验材料,措施。通过家访,课堂教学比赛,家长会,等形式研究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措施。研究家长、社会、学校转化学困生的动态关系,撰写研究个案,收集过程资料。
第三阶段(2009年5月——2009年12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内容: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认为我校“学困生”的表现,特点如下:
1、学习不主动。主动学生仅为10.5%;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有17.8%,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学习不努力导致学习成绩差。
2、自制力差。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调查发现有13.4%上课听不懂而发生注意力的转移,25.4%上课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或睡觉。
3、不能正确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同学纠纷。调查发现有43.5%的学生认为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途径是自己解决。
4、辨别能力差,受消极因素干扰大。调查发现认为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不是家长或老师,而是同学或朋友,这类学生比例为63.4%,因而课堂上思维不能很好集中到学习上。
5、行为类似小学生,思维紊乱,智力水平低,课堂上反映迟缓或听不懂。我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小学数学基础差,初中数学的加深,更加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数学没有情感,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课程的学习。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解题时不善于总结、归纳、推广和延伸。大部分学生只会对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等机械的记忆,缺乏应变能力。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十分吃力,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3、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机械识记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善于思考,总结归纳,只一味的搞题海战,结果方法未掌握了,能力未提高,最终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数学学困生学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
4、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 “ 应试教育 ” 的困扰,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特别是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并且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方法单一,对学困生缺乏爱心,乃至挫伤他们的脆弱的自尊心,致使他们的成绩一路下滑。
5、在农村,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回到家里只看有无作业,很少和孩子交流学习情况,很少主动来校了解,和沟通,造成学校家庭的严重漏洞。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许多家长在外打工,留守学生数量增多,缺少父母管理,沟通;由于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碍,生活上讲吃比穿,惰性心理极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读书无动力、无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好坏不甚关注,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6、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提高。但大学生就业难,以及社会中的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也自然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题中的对策:是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的学校、教师、家长的不同角色、不同作为来考虑的组织、操作、教育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行为和方式方法。
“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是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的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情感交融,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1.教师要乐于投入全身心的爱。
每一位“学困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尤其学困生中的留守儿童,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可以使他们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爱心得到点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告诉他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道理,做“真人”,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师生关系融洽就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数学教师,到喜欢数学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充分挖掘家长和社会教育的潜力,帮助孩子补习数学知识上的漏洞,共同帮助学生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2.教师要善于排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有的学困生在性格上内向、自卑,认为自己反正是“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常常是消极、自卑地看待学习、看待问题,要使他们重新抬起头来,教师的任务就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从生理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时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负面心理影响,而负面心理影响会使学生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生理状态:一方面使自己处于孤独、空虚、怨恨、失望的状态;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学困生”由于屡遭挫折,容易产生失败的心理,自卑感重、自尊心强,但又较脆弱,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隐私权,不宜公开把好差成绩放在一起对比,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多给一些机会让他们去表现,去尝试,让他们去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给不满意自己第一次成绩的学生再次考试的机会,孩子通过两次,甚至三次的努力终于弄懂了,也就达到了考试的预期目的。另外,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妨将检测手段多样化,可以将知识划块,分阶段检测,重视平时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数学周记》不断为“学困生”打气,同时采用“优、低、小、多、快”的方式,帮助学困生摆脱心理阴影,建立信心,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教师要善于激励发现闪光点。
信心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足够的信心的人,什么事都难办成。数学“学困生”主要是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数学成绩差并不见得其他方面也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比如,我以前的一位学生,虽然数学成绩比较差,但却是学校的“长跑冠军”。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理因素并非全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方面。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到“学困生”中去,善于捕捉信息,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弊病,树立起自信心;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一些鼓励,让他们体会到你行,他行,我也行,增强他们进步的动力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艺术地对考试结果的评价,教师要从一刀切的僵化局面中走出来,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以激励方式为主,鼓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以关怀的态度指出缺点和不足,并且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二)科学指导,做“学困生”的良师。
1.教师要注重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1)预习习惯。提高“学困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保证预习的落实。“学困生”往往没有认真看书的习惯,甚至不会看书。因此,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预习方法:熟读内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题,列出疑点,再做练习。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2)听说习惯。教师必须教育“学困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述说自己的想法,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听听他们的想法。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话语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自信得到增强。教师应把创设相互尊重、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困生”也真正地放松心情,学有所获。
(3)作业习惯。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作业的信息反馈,了解“学困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说来,“学困生”往往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马虎粗心,作业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因此,教师应对他们提出作业“三步曲”:第一,温习;第二,订正;第三,建立错题集。抓住知识理解的关键,适时点拨,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并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4)复习习惯。复习可以巩固记忆,使知识保持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应教会“学困生”掌握复习的方法。针对他们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列出提纲,在提纲中对复习时间、复习内容作出细致的安排,让他们带着问题,按提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基础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2.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弥补知识缺陷,在心理上,“学困生”其实也迫切希望自己能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但由于知识缺陷多,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为解决这一矛盾,作为教师要注意了解两点:一是“学困生”对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上可能存在哪些障碍;二是“学困生”对哪些知识可能产生困难。在学习探究之前,有针对性的复习,使他们明白做题的道理。这样,“学困生”的障碍和困难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3.加强个别辅导。“学困生”知识缺陷多,而数学是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要使“学困生”在认知上不矛盾,就得使他们前后的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个别辅导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分析错误,进行个别辅导,让其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辅导后,这位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习困难生的预防与转化策略研究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1、以和谐发展思想为指导,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双方的心理;
2、用情感上的关爱去感化学困生的心灵;
3、多多发现学困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教师要善于为这些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华的舞台;
4、及时补差,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开展研讨活动时,各班根据实际情况,既交流了具体做法,也得到了理性收获。共同的认识是:
1、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层次交叉的,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关注学困生点滴的变化,分析变化背后的对转化工作有利的因素,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渴望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发现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一面,并不吝啬地加以放大,引导和激励。
2、学困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要宽容地对待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呵护他们的脆弱敏感的内心,千万不能蔑视、挫伤他们,否则,一旦教师制造了沟通障碍,要想再去填平心灵的沟坎就会很困难。
3、宽容,应该是教师对待学困生的师德表现和重要态度之一。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应正确看待矫治过程中出现的学困生反复现象,不能因此而滋生急躁心理,或失去信心。要认识到,转化学困生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数学的学困生,教师应该营造宽容和谐的气氛,应教育和引导其他学生不要歧视他们,更不能把歧视心理、行为传达给其他学生。
4、学困生需要家庭、学校共同转化,学校能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尤为重要,而家访、“家校路路通”是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5、建立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如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对学有进步或者品德行为有进步的学生加以奖励,对转差工作明显的教师进行精神或者物质的鼓励等等。
大家认识到,研究工作虽有进展,但是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1、对学困生的心理和形成的原因研究的比较多,但对教师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中的不良心理和教学行为研究得比较少。因为学困生的形成与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有很大关系。应该尝试着研究教师,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深入探索教师的心理根源。并且寻找其对于预防与矫治学困生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2、理性设想比较多,但通过案例积累对理性设想的逐步完善比较少,因而研究显得较浅。由于个案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从个案中总结出的规律,也许在此人身上有效,在彼人身上是否有效却是个未知数。因此,把成功防治学困生个案经验逐步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验证该经验的可操作性,探索真正有效的转差措施,应是下期工作的重点。
3、学校管理层面号召多,引导激励教师去研究、实践的比较少,对于学有进步的学生或者转差工作有成效的教师,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多数教师对学困生问题的更多关注和参与,加以反思和探索。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为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教师更是发现了思考的乐趣。很多课题教师一改往日凭惯性做学生思想工作或进行教学工作的做法,逐步带着理性的思考意识来关注学习困难生问题,加以反思、探索、提升和积累。他们对待学困生的良好态度和做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其他非课题组教师。研究意识也辐射到部分非课题组教师,转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困生,研究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我们发现,不断地有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自己平时的工作与该课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积极要求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教育观念的提升,带来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教师尝到了思考的甜头,本来很少动笔的教师,现在能积极撰写随笔、论文。
2、课题的研究使学困生体味到了成功的乐趣。
部分学困生,在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下,正在一点点体味到成功的乐趣,并逐步改变不良学习心理和行为,重新树立信心,成绩或者表现有所起色,部分单科学困生有很大的提高,有的更是考取了理想的学校。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帮助他们顺利走过了人生的拐点,人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考取镇安县中的张和鑫同学给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寄来了感谢信。“为了增强我学习数学的信心,您经常和我交谈,您对我的教导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您说过,只要努力,积极与您配合,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成绩。就因为您多次的鼓励,使我重获信心,决定将数学学好。对于您的每一个要求,我都尽力做到……您总是耐心地问我不会做的原因,而不是批评我,使我的信心越来越足……我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无比的敬意,是您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对您的感恩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张峰、陈剑等同学都是在课题组吕爱清等老师的激励下,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动力,奋起直追,考出了他们原来根本不敢奢望的好成绩。可见,对学困生进行鼓励、赏识,使其有成功的体验,并施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对调适学困生的心理,改变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题的研究改善了学困生的人际关系。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每天与学困生的沟通,对学困生宽容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处理方式,更多的关怀厚爱,诸多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应该和学困生做朋友,不能歧视和孤立学困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也渐趋理智,比较宽容。这从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调查并撰写的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另外,就在这些调查报告中,更意味深长的是,作为学困生的同龄人,在某些方面(如成绩方面、反复现象等),比教师看待学困生显得更加富有同情心,体现了同学间淳朴的感情。这种良好的现象可以成为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的重要条件,对于转化工作来讲,非常有利,值得教师重视。这也提醒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换种心态看待学困生问题,可以为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
4、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校间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这部分同学的预防与矫治的研究工作的成功与否,对某一个学困生而言将是能否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终生大事,因此,不仅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这个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社会上的地位,甚至影响一个学校的生存。因而,若能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力,将给学校带来很大的效益。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各成员,学校都逐步把学困生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课堂教学,当然是学校工作重中之重,从管理层面上逐步启动激励机制,对有进步的学习困难生、部分转化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物质或者精神鼓励,这将使课题深入研究得到有力的保障。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各成员学校在会考中,总体成绩都有提高。应该说,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也为学校教学质量上新台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提高,也许比其他学生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从2006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通过多次考试对比后15%学困生的考试成绩位次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了这部分学生令人可喜的变化。下面的数据说明了这一变化: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率(学困生后测成绩名次与前测成绩名次之差大于零的人数÷学困生人数)为55.7%,显效率(学困生提高5个名次以上[含5个名次]的人数÷学困生人数)为34.1%;数学学科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率为62.5%,显效率为31.8%;为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学困生转化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5、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课题组老师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与沟通,使部分家长在学校的触动下,也逐步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子女的影响,一些学困生家长原本对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努力,家长对孩子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为教师了解学困生情况,解决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6、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推动了学校的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姜银芳同志07年撰写的《点线面体》教学案例在第三届“华软杯”全国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在同年4月刊于商洛市教育科研成果论文集;2009年《数轴》教学设计在陕西省教育学会第三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
(2)黎宗福同志撰写的论文《浅谈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在教师报全国第十一届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在教师报上发表,2009年荣获商洛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文本类二等奖,教学设计《图形的旋转》获市级二等奖,《应用题点评及教学建议》获县优秀论文,并在08年全县“阳光师训”活动中公开交流;《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报告》获县优秀论文,《怎样转变学困生的一点思考》在教师报第十二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3)彭世呈同志的论文《浅谈数学“情景”的创设》获省级三等奖,《转变学生学习方法途径》在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二等奖;
(4)杨彩云同志的论文《更新观念实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在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论文《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获市二等奖,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获市级三等奖,并在08年全县“阳光师训”活动中做示范课教学;
(5)李从政同志撰写的《怎样学习习近平面几何》,何在波同志撰写的《教书育人,乐在其中》,倪德庆同志撰写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体会》、《如何转化学困生》等6篇论文被评为县级优秀论文,有四名教师获县优质课教师。
7、课题组教师的案例、教学反思、论文已经编印了课题成果集。
七 课题讨论与建议
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3、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年来的实验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参加实验的教师认识参差不齐,因而在实验与效果上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工作繁忙,有些老师实验观测工作不够经常,观测记录不详细;二是对实验资料的归纳、总结、提炼缺乏理论支持。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不断总结,扎扎实实地推进实验工作,力争取得有价值的实验成果。
微信红包群
http://wxhb.liaohuati.com/
q1Ia61tgTO67
第四篇: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四川省宜宾县双龙中学 罗运来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数学学困生的主要特征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 “ 知识断层 ” 现象。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小学数学基础差,初中数学的加深,更加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数学没有情感,自暴自弃,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课程的学习。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解题时不善于总结、归纳、推广和延伸。大部分学生只会对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等机械的记忆,缺乏应变能力。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十分吃力,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3.当前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 “ 应试教育 ” 的困扰,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
4.在农村,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回到家里只看有无作业,很少和孩子交流学习情况,很少主动来校了解和沟通。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许多家长在外打工,留守学生数量增多,缺少父母管理,沟通;由于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碍,生活上讲吃比穿,惰性心理极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读书无动力、无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好坏不甚关注,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教师要乐于投入全身心的爱。每一位“学困生”都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尤其学困生中的留守儿童,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可以使他们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爱心得到点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告诉他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方法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道理,做“真人”,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2.教师要善于激励发现闪光点。数学成绩差并不见得其他方面也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理因素并非全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方面。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到“学困生”中去,善于捕捉信息,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弊病,树立起自信心;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一些鼓励,让他们体会到你行,他行,我也行,增强他们进步的动力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
3.教师要注重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1)预习习惯。提高“学困生”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以保证预习的落实。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预习方法:熟读内容,理解意思,看懂例题,列出疑点,再做练习。(2)听说习惯。教师必须教育“学困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述说自己的想法,做到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听听他们的想法。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话语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自信得到增强。(3)作业习惯。“学困生”往往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马虎粗心,作业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因此,教师应对他们提出作业“三步曲”:第一,温习;第二,订正;第三,建立错题集。
4.加强个别辅导。“学困生”知识缺陷多,而数学是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要使“学困生”在认知上不矛盾,就得使他们前后的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个别辅导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分析错误,让其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总之,学困生之所以“后进”,非一时一日造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如何解决数学学困生问题是一项大工程,我们要恢复数学学习后进生的学习信心,从上述多个方面多做耐心、细微、充满爱心的教育工作,持之以恒,相信数学学习学困生会迎头赶上的。
第五篇:课题《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本站推荐)
课题编号: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 报 书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课题负责人 徐晨燕 负责人所在单位(盖章)研究起讫时期 2012年9月—2014年6月 联系电话(区号)*** 邮政编码 334714 通讯地址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下镇中心小学 电子信箱 zfxxxcy@.163.com 江西省教育厅课题基地办 印制
填表说明
1、本表请用钢笔认真如实填写(以同样规格,可以打印填表),书写要清晰、工整。
2、本表报送一式3份,其中1份原件,2份复印件。用A4复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3、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
4、填写中如栏目篇幅不够,要自行加页。
5、申报书须经课题负责人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报送。
6、课题编号及第八、九、十项不用填写。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负责人姓名 行政职务 最后学历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专业 徐晨燕 辅导员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性别 专业职务 女 民族 教师 大专 职称 职务 工作单位 具体分工 负责对本柳礼红 男 39 大专 小学教育 小高 教导主任 下镇中心小学 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徐 丽 女 30 本科 汉语言文学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 小一 教导主任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下镇中心小学 负责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负责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负责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 设计学困生转化的主要策略。毛新林 男 48 中师 小学教育 小高 校长 下镇中心小学 负责提供技术上的指导。研究学困赵小九 男 52 大专 小学教育 小一 教师 下镇中心小学 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汉 出生年月 1981年8月11日 研究专长 小学语文 主 要 承 担 研 究 任 务 人 员 郑双善 男 42 大专 小高 教师 董庭叶 男 35 大专 小一 教师 刘吉湖 男 52 中师 小高 教师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工作基础
1、研究成果 姓名 徐晨燕 柳礼红 年龄 32 39 职称 小一 小高 著作、论文、实验报告名称 《谈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转化学困生措施之我见》 获奖级别(出版)市一等奖 县一等奖 徐 丽 郑双善 30 42 小一 小高 《如何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呼唤家访的回归》 市二等奖 县三等奖 董庭叶 毛新林 35 48 小一 小高 《用心关爱留守生》 《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县二等奖 县一等奖 4 2.工作基础 经认真分析现状,我们在申报“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实验课题方面,具备以下工作基础。
(一)具有迫切的研究欲望 全国的中小学都在进行课改,我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是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在认真学习并积极实施各种课改理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在农村,小学生毕业时的语文水平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这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要想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
(二)具备高涨的工作热情 课题组成员都是高素质教师,他们都有着新的课程理念。这些人不仅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个个都有饱满的工作热情,都愿意参与到这次课题研究中来。
(三)具备较大的资源空间 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与广阔的活动空间;在专业学术资源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所在各校都装备了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中心校还配有多媒体教室,并且还订购了多种教学专业书刊,为开展本项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
(四)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 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近几年,我校已派出多名语文教师参加市、县级语文培训,并不定期派出语文骨干力量到外学习。同时,在我校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中,我校语文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另外,我校一直开展课题研究,占国华、徐丽等都参加过课题实验工作,在这些活动中,语文组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课题研究经验。综上所述,我们对于申报“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实验课题有着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对完成本项课题研究,也有着充足的信心,也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课题论证
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理论假设: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基本内容:(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主要策略。(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研究转化措施。(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5)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2.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低分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3.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制力和坚韧性。研究发现,41.26%的学习不良学生遇到困难爱打退堂鼓。自我概念消极。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学习不良的学生自我概念消极,他们总认为自己无能,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信心,而研究也表明,学习不良学生对自己学业的评价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国内外对学困生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多。在国内国外,学困生研究,仍然是专家学者和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的角度也很多,比如,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家校二元整合的教育干预活动、学校适应不良症的矫治、学习适应不良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教师因素的学习困难的研究、用新课标的理念看待学困生的研究等问题。但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小学、初中教师的个体研究和大学的专家学者的专题研究,并且经验总结较多,专项理论研究较多,而全面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较少,缺乏针对性。加之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如影视、网吧等,它们有积极因素,也有负面影响,对于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研究不成体系。本课题着重于系统的实践活动的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根植于农村小学,本着“关注现实、尊重个性、强调过程、立足发展”的原则,健全“学困生”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为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奠定扎实的基础。理论意义: 研究探索在农村小学进行“学困生”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实践意义:
1、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2、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
4、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进程。
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一、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本项课题的负责人徐晨燕,大专学历,校骨干教师,是一位极富进取心与创新欲望的年轻教学管理人员,2011年被政府授予“先进教师”荣誉。其本人所在学校曾经举办的教研课改活动都参与过,并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的好评。由于在学校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所以有着充足的时间投入本课题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二、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柳礼红,大专学历,现任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是一位多年从事学校教育管理且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教育管理人士,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郑双善,大专学历,在校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大胆实践,运用新课程理念。在2011年被玉山县政府授予“先进教师”荣誉,执教多年一直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及同行们的好评。徐丽,大专学历,校骨干教师,曾获县优秀教师称号,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爱好学习的老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董庭叶,大专学历,从事十几年的小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刘吉湖,中专学历,是有着三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毛新林,中师毕业,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市先进教师,县骨干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市、县奖励。赵小九,大专毕业,校骨干教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任教学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参加者都是进取心强的老师,由于工作环境稳定,所以在该项课题研究方面都有较充足的时间保证。
四、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参研人员等实际情况,我们计划以三个阶段来开展该一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2月)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五、预期研究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成果名称 农村小学“学困成果形式 承担人 1 2012.9—2013.2 生”形成原因调查与分析;课题立项申报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措施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总结 调查分析报告;申报书;方案 徐晨燕 徐 丽 毛新林 个案数据分析、论文、研究小结 2 2013.3—2014.2 柳礼红 郑双善 刘吉湖 3 2014.3—2014.6 论文、总结、报告、结题书 课题组成员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县(市)教研室审批意见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七、设区市教育局课题办(教研室)评审意见 单位公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八、专家评审组意见 评审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九、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