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题研究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可实现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的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开阔阅读视野,树立大语文观。
2、应用价值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读写结合‖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效率。―读写结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习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的去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初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过程,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为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策略研究可以探索一套整合课程资源,轻负高效的读写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对写的支撑。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过:―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多读多写是写好文章的?诀窍‘。这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发表专著对读写 结合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他曾提出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为学生的读写紧密结合训练创造条件,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有稳定的性质。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四、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用阅读教学带动写作训练,是以阅读为起点,以写作为终点的认识世界和自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锻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课题实施策略是以已有的读写一体化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一种扬弃与整合而发展成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使之覆盖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使学生写作方面逐步实现由积累到借鉴到拓展到独创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新形势下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重新进行课时的调配,开足开好阅读欣赏课,改变传统的作文课的形式,逐渐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研究有关―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理论。
2、研究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状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3、研究各个阶段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交接点。
4、研究新型有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多种课型。
五、课题研究思想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思想
对读写相结合的研究,由以阅读和写作的自然结合型到读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辅相成型,最后到以读促写型,认识逐渐全面、深化。
我们的研究既是寻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所需要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又是寻求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希望借助于本课题的研究,引起广大师生对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的重视。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在师生互动的创新中把语文学习变成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师生能力的双向综合提升。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引入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1、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篇三:结题报告范文范文
结题报告范文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结题报告 收藏本页--“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八、课题研究成果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 侧重于文章学,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2)2002.9——2003.7 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 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一、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在语文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正如“标准组”成员巢宗祺先生解释的:“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布鲁姆说:“事实应该是清楚的,即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发现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个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陷入了误区,正如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实体化,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被认为是两类均可实指的‘客观事物’,人们似乎能够轻易地辨认出‘这些个目标’属于‘工具性’、‘那些个目标’属于‘人文性’。”试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哪怕仅从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展开美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去赞美,这不正是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使学生积累了语言,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教师设计这个环节本身就蕴含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蕴含了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是“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文章的把握而设计的,体现了教师特定的“情感”、“思想”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态度”,决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
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媒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要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譬如说,不同地域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感知、领悟的能力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切入、启发、激发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也就要有所区别,形成有效的个性。另外,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切不可视有为无。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商讨、制订阅读计划;在落实过程中通过写评语、写欣赏文或仿作、背诵精彩片断、设计思考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既拓展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乃至阅读意识和能力。
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 首先,遵循有序原则,在有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系统。新教材阅读训练可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写作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口语训练分为两个阶段,构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训练体系,对能力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其实,这一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体现。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外,还应该注意指导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大致的思路可以是:第一年“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品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学年“会学”。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第三学年“学好”。目标是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达成“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的目标。
其次,遵循直观原则。在直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的感悟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语文的感觉主要是语言。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丰富的感知材料。其中文言诗文的篇幅占近50%,要求熟读背诵的要占3/4。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的前提下,大胆放手,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我品读,熟读背诵。当然放手不是放任,必须规定时间,并且辅之以形式多样的反馈机制,以提高效率。这期间,教师也须在难点上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文言文及其学习的规律。学生背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自然就形成了。这种直观获得的文言语感和知识、形成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方法,比之教师的越俎代庖,其效果要好多了。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表层的东西,而且是内化成的自己的语言。现代文作品的教学等也是这样。
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表现。袁振国先生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对此有过这样的精辟阐释:“智慧比知识更
第二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
刘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手段也不断的涌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家的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过于炫目,强调技术而轻视对教材的解读,没有很好的开发教材,没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引领学生学习未知的知识,传统的优秀教学理念得不得到传承,因此,我们几位同志在一起思考新时期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与优秀的教学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别是呈现的优势,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优势,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能有效的避免。让更多的同行少走弯路,这是我们初衷。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将我们在工作中困惑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来揭示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失误和不足,以求获得发展。最后达到一个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具体的教学技能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时,哪类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哪些内容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计算机软件是,如何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怎样避免学生将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信息技术如何与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无缝的衔接。
(二)研究的意义
新时期我们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传授时,会遇到很多困惑,有的教师多少也进行了教学反思,但是反思的内容和深度比较不理想,要想解决大家的困惑,只有将这一困惑按课题的形式来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大家共同讨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解决大家的困惑。从而指导以后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2、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研究不同方式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带来的效果。
3、通过比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哪种方式更容易接受,那种形式更利用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了解现在教师上课利用多媒体的现状。
观察法: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这种现状存在的问题。
个案研究法:教师在授课时差异较大,所以要围绕典型个例开展研究,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指导策略,达到班级整体专业技能提高的目的。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学探索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经验总结:在运用课程教法、学法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时,采取和老师集体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新方法是否适用等,结合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与传统的教法进行比较,得出一个较客观的结论,进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3月)
1、调查、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际现状(包括思想认识和专业基础两个方面)。
2、设计课题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1、学习相关理论,参与课题培训,对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深入课堂,积极探讨、研究,认真总结所得的结论,撰写教学案例及相关论文等。
3、进行研究与反思,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分析积累资料,归纳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取得经验及其作用和意义。
(三)总结阶段(2018年3月—5月)对研究材料进行总结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提高自身理论学习水平,寻找更适用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对课题进行研究
本课题立项以后,我们认真查阅并学习了相关的课程理论书籍,丰富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有了重新思考与定位。通过调查本学校和周边学校在利用信息技术所遇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通过同课异构来研究信息技术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区别,信息 技术有其优点,如果不能发挥其优点,或不在恰当的时间发挥有可能效果大打折扣。
(二)充分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技能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出判断分析,拟定研究方案
我们通过与老师们座谈、调查,与有经验的老教师教师交流后,找到了许许多多老师的困惑,一些很有用但是不能很好的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
1、学校领导很关心教学,也很想对教师进行帮助,但是领导的管理是从上而下的管理。说白了就是想当然的管理,实际上真正的有效的管理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管理,即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
2、大部分教师上课时所用的课件都是下载得来的,因此,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用课件上课,只能围绕课件上,而不是课件为我所用,后来感觉还不如不用课件效果更好,因此用课件上课就成为一种形式,你检查我就用课件,不检查我就不用。原因很简单,自己做没时间,班班通里面的课件并不是符合自己的想法,另外,课件由于制作的原因,往往不能很好的与真实的课堂进行有效的衔接。
3、同样水平的学生,同样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的引导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这种形式之外的东西,即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已经掌握了的前提下,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已经真正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呢?实际上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的没有掌握,你不想你讲完某个知识点后同学们都说已经学会了,从他们中找几位学生做一做练习题,你会发现失误的地方很多。因此,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就不能形式化,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情况。
(三)调查分析学生课程学习难的具体成因,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方法。
1、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因此光提高教学方法而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就失去了根本,实际上有些学科学生学习的很好并不是教学效果好,而是采用了逼迫学习的办法,不完成作业就进行恶意惩罚,因此学生就有选择的去学,将宝贵的时间都集中在了一些科上,成绩当然会好了,甚至出现上数学课写生物作业的现象,因为下节就是生物课了,写不完要抄好多遍。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经过调查了解一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认可,严重缺乏自信心。因常受老师批评,家长的指责和同学的歧视,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别人聪明,长期缺少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另一部分学生很多都来自问题家庭,有的父母离异,对孩子缺少管教和约束,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在单亲的环境中长大;有的在祖父母身边生活娇生惯养,只能听表扬话,不能批评,对生活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千篇一律,同样的授课有的学生认为很好掌握,但是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因此,就不能同样的要求,甚至说学生能看懂例题就很不容易了。
教学中应注意调节好学生在学习时的心理,尊重、关心、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课堂上不要针对某一个学生的问题进行批评和当场指责,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利用巧妙的讨论将出现的问题纠正。
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如果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难易结合,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困惑,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方式,采用大家都好接受的方式来教学就容易多了。
(四)从同课异构的角度分析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疑惑,通过对比不同的教学效果来比较教学的优劣。同样是讲授有序数对,两位老师对采用了象棋中的马走日的例子,一位老师直接研究马可以走到哪几个格上,这几个格的有序数对是如何表示的,而另外一位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普及了一下象棋的知识讲授一下象棋中马走日的含义,给大家普及了象棋的知识,效果一定有所差别,实际上还有好多学生对象棋的走法是陌生的,因此,效果差别明显。
落实新课改精神,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进行逐步提高,让学生能够又好又快的掌握基础知识和所学技能。
1、对授课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前先讲理论再技能练习的授课方法,让学生课前自学理论基础知识,课堂上我只作泛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练后的分析总结中,精讲梳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听讲,主动分析、思考,学习的针对性强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充分了解教材,在备课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备好教材以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教学过程,要根据每一节课具体课程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法。作为学生课堂实践练习的参考,希望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语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死气沉沉,缺乏激情,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语的设计应该一开始就尽可能的引人入胜,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导入语。比如在上课的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带有图片内容的课件,然后问学生,这些图片中哪些颜色感觉暖,哪些冷?这些颜色都让你联想到了什么?通过身边的事情,将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本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接受、理解大量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五)我们课题小组在日常的工作中,时刻注意有关课题的知识,经常写教学反思,对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效果。如果有不理想的地方,找到问题所在。
(六)及时反思,阶段性的进行总结,对课题结题报告进行撰写。
在课题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我都特别注意反思和总结,也撰写了研究性的论文、教育案例、撰写结题报告,上传结题材料。
七、课题研究成果
由于本课题准备与研究工作是在课题立项前已经开展,结题时已历时两年多,课题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一)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取得研究成果
1、刘高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于2017年6月被永城市教研室评为二等奖。
2、李显老师的教学设计《用PPT讲故事》于2017年12月,获商丘市优质课二等奖。
3、黄湘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探究》于2017年6月永城市教研室二等奖。
4、课题案例《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于2016年6月在爱辉区第三期教师个人课题成果评审中,被评为二等奖。
5、论文《师爱无言 润物无声》于2016年6月被评为区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6、论文《浅谈提高色彩基础教学的方法》于2016年12月被评为区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7、论文《如何对职高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于2016年12月被评为区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二)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成绩进步显著
两年以来,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教得几个班学生的作业完成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八、本课题研究评价
本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课题的研究,促使我转变了专业教学观念,探索出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有效方法。
1、在对学生所存在的学习情绪、学习状况充分了解研究后,主要采取了谈心式教育和个别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方法,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利用表扬、鼓励和巧妙的批评、作业评比等多种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2、落实新课改精神,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进行逐步提高,让学生能够又好又快的掌握基础知识和所学技能。
3、对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循序渐进的提高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用现代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
九、后期反思
由于我的研究能力与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课题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由于我是一线教师又担任班主任,教育和教学任务比较重
1、作为个人课题,本课题研究还不够充分和透彻,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所得到的结论也还是很肤浅和粗糙的。,研究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作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继续做好本课题后续的研究工作,重新立足课堂,脚踏实地,完善相关理论,为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第三篇:结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6000—8000字左右)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国外:
2.国内:
(二)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政策依据:
2.理论依据:
3.现实依据:
三、课题关键词界定;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
2.国内: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内容: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八、研究的成效、成果:
(一)研究的成效:
(二)研究的成果:
九、课题结题后的应用性、扩展性、深入性研究设想。附件:成果印证材料
第四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范文模版]
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激趣导入》结题报告
双寨学校张银香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的推广使用,我们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断呈现出的新的生机与活力。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充分地体现了“以教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材思想。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程度不同,对数学难学、难教这一现象却依然困扰着不少小学教师和学生,尤其是追求理想有效课堂的假设与常态课堂的真实状态差距太大、数学教学理论无法有效嫁接应用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应用实践,更是成为数学课程目标达成缺失和阻挠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焦点问题。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很多时候,一堂成功的课源于教师合理的导入,然后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所显现出的效果也出乎意料。因此,我将“情趣导入”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研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才能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要充分利用苏教版教材的优势,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重新审视并理解数学课程,弄清小学数学“学什么”,进而探究小学数学“如何教”,通过对现实的、有效的课堂实境进行研究,概括和描模出可供一线教师借鉴、迁移、应用的科学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于被面上更多的一线教师所理解、接纳,并最终共同卷入创生新课程的实践,对于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和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无疑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我们的课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产生的。
二、研究的目标 :
1、本课题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喜欢、运用数学。
2、本课题研究,旨在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探求新知时,能够因材施法、有章可循。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形成本校的扎实、朴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特色。
4、借助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质疑导入 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可以抓住学生的疑惑,围绕本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质疑。便于分解学生的理解困难,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教师对知识和课堂的驾驭。
(二)故事导入 围绕学习内容选择或编写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可起到知识的传授。甚至可以和教学重难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三)图像导入 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挂图,更直观形象地展示与数学有关的内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在学生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画面,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四、采取的方法、措施和策略:
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我们力图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而探索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基本特征。
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研究、教学展示探索研究等活动。案例研究法:选取教师教学实例、听课记录、反思材料、论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修正。
五、研究的过程和预期的成果:
(一)以优秀的一线教师为先锋,围绕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所有数学教师自主参与研究,建立起课题,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实施。
(二)培训、指导,夯实研究基础
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为此,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地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组织专题讲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特点简析与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材特点》等,还与教师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为教师教育理论发展先打下一个基础。
我们将课题研究的培训工作与课改实验的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课改实验、苏教版教材培训与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对于校级培训,努力让所有课改实验培训都包含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从而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关注常态课,切实引导教师剖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对研究构建学科课堂教学模式重大现实意义的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梳理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同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
(四)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研究的现实土壤是实践,研究的阳光便是教师的理性反思。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教材和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从而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相关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进行反思,主动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专题教育随笔、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比。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做了许多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自我、收获喜悦。
通过本次研究的教学实践,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预期成果如下:
1、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小故事揭题,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
3、用谜语揭示课题,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生活搬进课堂,学生乐于参与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许多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理论素养的欠缺、研究力量的薄弱以及与外界信息交流的不够,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点”的突破不够。各子课题之间研究的力度、层次和水平不均衡,少数子课题有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倾向。
3.对上述课题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研究不够。
4.教师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小课题本身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改造。构成激趣导入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格式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格式
前言部分:主持人信息,课题名称,参与人员,立项编号,简介。
一、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二、核心概念
有关概念的界定,以下定义的方式表述核心概念与子概念
三、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是一段描述性的文字,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
四、研究内容
由四五条组成,不要太多。1.调查分析
2.研究要害,3.个案
五、研究重点
六、研究方法
2~3种即可,文献,调查,实验
七、研究步骤与过程
要有针对性,回答申报表中的问题,怎么做的。
八、研究结论
1.学生变化 2.老师变化
3.个体主体变化
改进教学,对教学的优化效果,一段又一段的文字描述。
九、结果
1.论文 2.案例 3.进一步优化的问题(认为什么没研究好,还可以研究什么)。成果要与研究发对应粘,时刻咬准申报书。
多写文章,发现问题及时写,扣研究目的,改进教学,成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