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归去来兮辞》同步训练
归去来兮辞
●作业导航
1.理解本文叙事、议论、抒情交融的写法。
2.积累“相、或、以、行、策、引、乘”等词语。
3.特殊句式:被动句式。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浔阳(xún)
荒芜(wǔ)
惆怅(zhànɡ)
B.熹微(xī)
稚子(zhì)盈樽(zūn)
C.怡颜(yí)
容膝(xī)
流憩(qì)
D.出岫(xiù)
西畴(chóu)船棹(zhào)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眷然有归欤之情
依恋的样子
情在骏奔
骑着快马奔跑
B.非矫厉所得
勉强克制
眄庭柯以怡颜
欢颜,高兴表现在脸上
C.当敛裳宵逝
收拾衣物
悟以往之不谏
不能挽回
D.倚南窗以寄傲
寄托自足自得的心情
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3.下列各组中对“以”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舟遥遥以轻飏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也不同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何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遂见用于小邑。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A.足以极视听之娱
耘耔(zǐ)
眄庭柯(miǎn)
遐观(xiá)
遑遑(huánɡ))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感吾生之行休 D.悦亲戚之情话
7.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做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阅读部分(共3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无怀氏、葛天氏:均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8.下列各句加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B.不戚戚于贫贱(哭泣)
C.常著文章自娱(写作、著述)
D.衔觞赋诗(酒杯)
9.对下面两组句子加粗词意思、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以”相同,两个“得”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得”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得”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得”也不同
10.对下面两个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不吝情去留 ②不求甚解
A.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B.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
C.①从不装模作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
D.①竟然不惜离开或留下 ②不强求更深一层的理解
11.对“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话很像这一类人所说的吧
B.他的话说的好像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
C.他说(五柳先生)就像是这样一类人吧
D.他谈到(五柳先生)这类人,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吧
12.下面对文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开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到“因以为号焉”一段话中可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平常人。
B.“赞”是附在正文之后,用来评论史事或认识的文字,最早的“史论”即指此而言。
C.文中“箪瓢屡空”语出自《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后人因而用“屡空”代指安贫乐道。
D.文末“无怀氏”“葛天氏”句,表明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上古那种生活安乐、恬淡自足、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中。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20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六月,壬申,师①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②,诘朝③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癸酉,师陈于鞍。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克伤于失,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⑤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⑥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左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注:①师:指晋师。因救鲁、卫而伐齐。②赋:兵士。③诘朝:明天一早。④舆:众多。⑤张侯:即上文的“解张”。⑥殿:镇守。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以:带领
B.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淹:长驻
C.师陈于鞍
陈:摆开阵势
D.不介马而驰之
介马:给马披甲
14.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至于靡笄之下
②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③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④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A.“至”和“及”相同,“若”和“苟”也相同
B.“至”和“及”相同,“若”和“苟”不同
C.“至”和“及”不同,“若”和“苟”也不同
D.“至”和“及”不同,“若”和“苟”相同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④
A.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请见:外交辞令,是“请战”的委婉说法。B.癸酉,师陈于鞍。
癸酉:干支之一,用来记日,指壬申的后一天。C.克伤于矢„„
克:晋军的主帅,在战车上位置居左。
D.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吾子:对克的敬称。
以下16~18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A.卫国和鲁国前来告诉我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排解它的忧愁。”
B.卫国和鲁国前来告诉我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发泄它的气愤。”
C.卫国和鲁国前来告发你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排解它的忧愁。”
D.卫国和鲁国前来告发你们,说:“齐国经常跑到我们的国土上来发泄它的气愤。”
17.①寡君不忍 ②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A.①我们国君不能忍受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B.①我们国君不能忍受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回朝吃饭。
C.①我们国君心肠不狠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D.①我们国君心肠不狠
②我姑且全部消灭了晋军再回朝吃早饭。18.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A.穿上铠甲,指挥部队,本来就有死的危险。
B.穿上铠甲,指挥部队,本来就是抱定了战死的决心。
C.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抱定了战死的决心。
D.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有死的危险。
1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
②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③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④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下面对“齐师败绩”、晋军获胜的原因作了简要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自恃强大,草率进攻;晋军兵强马壮,将士奋勇。
B.齐师骄傲狂妄,麻痹轻敌;晋军上下一致,团结奋战。
C.齐侯缺乏谋略,用兵不善;晋师奋不顾身,指挥得当。
D.齐侯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晋帅忠于王事,奋不顾身。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2题。(每小题4分,共8分)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21.两位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2.对二人的观点作一简明评价。
三、语言运用(每小题4分,共12分)
23.根据下列句子的格式、修辞和境界仿造一句话。
我不是挺立高山的巨松,也不是屈身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河山添上一笔。
24.下面句子的部分语序不当,请做调整。(字数不得增减)
辛弃疾,名弃疾。辛弃疾在《摸鱼儿》写春,写相思,写美人,但古往今来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借美人反映现实,委婉地将春色化入政治,从而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
(1)将“_________”与“_________”对调位置。
(2)将“_________”与“_________”对调位置。
25.用“考生和高校”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答案
一、1.解析:荒芜wú,惆怅chànɡ。
答案:A
2.A
3.解析:①把;②而;③把;④因为。
答案:C
4.解析: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答案:C
5.解析: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各项均为状语后置。
答案:B
6.解析: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其余均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答案:C 7.解析: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答案:D
二、(一)8.解析:悲伤。
答案:B
9.解析:以:把,凭借;得:买到,与“失”相对。
答案:D
10.A 11.B
12.解析:“不为人所知的平常人”错。
答案:A
(二)13.解析:“淹”义为“停留”。
答案:B
14.解析:“至”“及”形异而义同,都是“到”;“若”“苟”都是假设连词,解为“如果”。
答案:A
15.解析:克作为主帅,在战车上位置应居中,这从文章中可以推断出。
答案:C
16.解析:“告”的对象是晋,不是齐,因此“告”应解为“告诉”;“释憾”意即“泄愤”。
答案:B
17.解析:“心肠不狠”不合文意,“朝食”就是“吃早饭”,鞍离齐都甚远,“朝食”解为“回朝吃饭”,不合事理。
答案:A
18.C
19.解析:①④都是因果关系,②为转折关系,③为条件关系。
答案:B
20.解析:齐的骄狂、轻敌可从齐侯的话和齐军“不介马而驰”推断;晋的上下一致、团结奋战可从张侯、郑丘缓对克的鼓励和帮助推断。
答案:B
(三)21.杜诗:兵家胜败是不能预期的,项羽虽然兵败,但江东子弟还有不少人才,卷土重来,说不定还可以转败为胜。王诗:项羽兵败势难挽回,虽然江东还有很多子弟,但也没有人肯跟他再干了。(意思对即可)
22.杜诗主张百折不挠、败不气馁的精神,这点值得肯定。王诗指出项羽兵败在于失去民心,警世作用更为深刻。(言之有理即可)
三、23.解析:“不是„„不是„„而是„„”句式。
答案:我不是都市激越的乐章,也不是山乡休闲的短笛,而是茫茫沙海中一串驼铃——勇敢的跋涉者的伴侣。
24.(1)美人 写相思
(2)借美人反映现实 委婉地将春色化入政治
25.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去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考生增加了选择高校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也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机会。
第二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房县三中语文教研组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①行
②引 ③乘 ④策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训练突破
1.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
训练1
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
训练2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3.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训练3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读写链接
阅读陶渊明的诗,结合文章主旨,写一些自己对陶渊明诗中意义的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拓展延伸探究】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3.陶渊明的意义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同步达纲练习】
1.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xiù)
B.舟遥遥以轻飏(yáng)
C.眄庭柯以怡颜(mie)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zhào)2.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恨晨光之熹微(光线微弱)
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急急忙忙,心神不安的样子)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
3.下面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请息交以绝游
B.农人告余以春及
B.既窈窕以寻壑
D.木欣欣以向荣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
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王之蔽甚矣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鸟倦飞而知还
6.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与“临清流而赋诗”中“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
B.门虽设而常关
C.时矫首而遐观
D.泉涓涓而始流 【课文阅读指导】能力升级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注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句子,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颁》“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第三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一课的述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述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述课。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而在前面的几册书中已多次学习了不同文体的古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感知作者是如何“披文入情”的,“情”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本文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它也是作者诀别官场的宣言书。文章由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前面有个“序”,序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对于学习主体有很大的帮助。而主体部分的文句清新流畅,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感情真切,词句精炼,表现力强,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的“情”。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是文言文对高二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题,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拦路虎,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对于文言文的实虚词的学习积累以外,同时应加强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注重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检验学生对于文言文掌握的一种方法。但是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理想,知识的储存也比较单薄,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答对了方向,合情合理则可多鼓励,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揣摩作者的“情”,欣赏文章的淡远潇洒的语言风格。
三、确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熟悉复习重点字词,思考、讨论、探究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变化。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
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掌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感思路。
2、教学难点:掌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主要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及不断的深入探究,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次重点讲述第二课时。
(一)简单述一述第一课时的知识
1、了解作者其人及作品。
2、自读文章,疏通字词的读音。
3、疏通重点字词的意思。
4、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二)第二课时正式述课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简单学习了《归去来兮辞》一课,同学们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回忆复习一下字词掌握的情况(请几位学生解释加点的字):如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生:动词活用为名词,维持。怡:....
是动用法,使愉快。容膝:动词作名词,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2)再请两位同学来试着背诵一下课文(或只背一段也行)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作为花中的隐士的陶渊明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归去来兮辞》,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第二环节,赏析探究。
1、诵读课文课文第一段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辞官不做呢?(学生读文,从文中试找原句)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学生从读文中感受体会,回答)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结合此诗和第一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学生学会概括)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之一。)
2、读第2段,学生齐读本段,讨论下面的问题:(学生紧扣课文回答,也可自我归纳回答)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3、读第3段 体会“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先有回答的最全,并给予表扬)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复习加固字词的意思。如西畴、窈窕是指什么等等。)
总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2、读第4段,思考回答问题:
(1)、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学生齐读本段,思考回答。)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2)、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中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3)、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学生先翻译意思,明了的情况下再讨论分析。)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也是作者摆脱了现实的困扰而产生的真实、复杂的感慨。(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5.讨论总结: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呢?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行文(时间顺序),一抒情(感情变化)。
本文的行文线索:辞官抵家家中——室内——庭院:家居之乐
春耕——幽游:田园之乐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悔自责
自安自乐
乐天安命
6、最后试背诵全文,最后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三环节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叙事线索 : 辞官归家 家居之乐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隐士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情怀厌恶官场,固穷守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抒情线索 : 自悔自责乐夫天命
第四环节课后反思:
对于《归去来兮辞》一文,字词的意思掌握不太复杂,但是对于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抒发则是关键,所以就要反复引导,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及联系《桃花源记》一课中所流露的社会黑暗、腐败情形,慢慢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情况,从而掌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变化之情由。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原文及注释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轻快的样子。(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8)靡途:没有门路。(9)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10)诸侯:指州郡长官。(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12)以:因为。(13)**:指军阀混战。(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5)眷然:依恋的样子。(16)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17)质性:本性。(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23)敛裳:收拾行装。(24)寻:不久。(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8)仲秋:农历八月。(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正文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形,形体,指身体。〕,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衡,通‚横‛。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zài):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7)壶觞以(8)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9)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山洞。〕,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ì)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10)。归去来兮!请息交(11)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12),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13)于西畴〔畴(chóu):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14)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hé)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huáng)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聊(15)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补充注释(1)来兮:助词无义。(2)惆怅:失意的样子。(3)实:确实。(4)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5)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6)熹微:微亮,天未大亮。(7)引:拿来。(8)以:为了。(9)涉:走。(10)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11)息交:断绝交游。(12)情话:知心话。(13)有事:指耕种之事。(14)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15)聊:姑且 作品译文 序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正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赏析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教学教案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参考答案: 1.鄙弃官场,追求自主的生活。2.见‚课文说明‛中‚主旨和结构‛第四段。3.‚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二、本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文言实词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插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文章理解 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读悟第2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1)归去来兮!(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委命下吏(把……交给)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既窈窕以寻壑(探寻)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4、古今异义:(1)于时**未静 **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5介词结构后置(1)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告余‛)(2)将有事于西畴(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第五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体裁特点,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一词多义现象,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倒装句、省略句两种句式,能够将文本准确流畅地翻译为现代文。
3、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4、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导入: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作家作品 指名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赋《归去来兮辞》。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指导朗读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分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
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梳理整体结构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 两层内容:A、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B、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原因有三点: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3)“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思考小序中讲到了 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2、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学生相互讨论。明确: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家庭生活)。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3、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二、研读第1段:归家之因。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沉痛的自责,决绝的宣言。“今是而昨非“对比鲜明。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迷途未远”,悔悟之情,溢于言表。
(3)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对仗工整
“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三、研读第2段:归家之乐。
讨论两个问题: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1)初进家门: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坚贞之志仍在。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
有酒盈樽,示平生之愿足矣。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2)室中之乐:
引壶觞以自酌……易安”,写饮酒之乐,和傲然的情景。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容膝”是居室的狭小,精神上的富足,和物质的清贫对比,作者看重的是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的富足。
(3)写庭院之乐:是写景,出岫之云,归飞之鸟,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也是抒情,出仕本无心;归来实有意。这是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是写照,“无心“是自责和反省,辞官归田则是倦飞。
托物言志:抚孤松而盘桓,寓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
提问: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从居室到庭院,逸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怡颜悦情的情事和令人流连的景色,展现一个和丑恶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四、研读第3:春郊事农、锡山寻幽。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一开头,以“归”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
(1)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2)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3)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
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感慨,一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
提问:
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五、研读第4段:抒发对宇宙、人生的感想 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1.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2.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愿奔走求荣,不愿服药求仙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
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2、3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C.本段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天知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虽不免消极避世,但是确实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表达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小结: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六、总结课文内容: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