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名村
道德名村——西庞村。
在牡丹花城洛阳有一个美丽的村庄西庞村,走到村里看见的是美丽漂亮的楼房、门前管理精致的花园和伸手可釆的西红柿、豆角莱地;听到的是群众们开心的笑声;这里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村容整洁、民风纯朴、村民道德高尚!
西庞村位于美丽的洛阳伊滨新区庞村镇西部,因"庞参秉公斩逆子,高风大义传 千古"而改原"伊滨庄"为庞村!后分西庞、东庞两个自然村,省道320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全村现有17个村民组,5380口人,耕地4500亩。村党总支建立于2002年8月,辖一个村支部和36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共有党员298名,其中村党支部有党员129名。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人均年纯收入16000元,村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洛阳市各行政村之首。被誉为"䂊西第一村"美名!
全村现有钢制家具企业80余家,全部是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产品包括钢制家具、图书设备、金融保险设备、校用设备和防盗门五大类18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260万件(套),10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产品出口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迪拜、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西庞村钢制家具产业已经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花都),2个中国驰名商标(莱特、花都)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花城、星高、九都、安顺),3个“河南省免检产品”,1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花城"“花都”、“虎力”、“龙立”"九都""安顺"先导"星高"等),名牌及著名商
标数量居全省各行政村首位!
西庞村能有今天村强民富的变化和成绩,靠的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政策,靠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靠的是西庞村历届村两委的不懈努力!特别是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张惠群提出了“和谐就是担当,打造幸福西庞;团结乃是力量,再创西庞辉煌”"争创道德名村"的宏伟目标以来,全村上下呈现出道德至上,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艰苦创业,敢于创新,勇于奉献,服务为先,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局面;
在区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村党总支、村委会始终如一地发扬“团结奋进,崇尚文明,稳中求进,勇争一流”的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住机遇,扎实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荣获:省五好党支部"省、巿先进行政村"等
多项殊荣!
村老党员张长光自豪的说:"西庞村目前政通人和、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经济发达、百姓富裕、邻里和谐、难有所帮、老有所乐、生活幸福、、与总支书记张惠群领导的团结的两委
人员的拼搏努力是分不开的!
西庞村新两委班子上任近两年来,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注重整体村民素质提高,以利各项
工作顺利开展!西庞两委的主要做法是:“
1、设立"工作就是道德,服务乃是幸福"道德文明理念!树立"服务、服务、再服务""认真工作、检视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意识!领导班子率先垂范
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幸福文明的西庞村。近几年,我们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贯穿始终:一是不断组织干部进学习班参加学习、到先进地区参观,提高领导班子理论
水平,树立领导既是服务的理念。
二是坚持民主决策。凡涉及西庞村发展的重大事项,均召开村委班子会议,集体协商解决,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领导干部工作在前、服务在前、奉献在前,在西庞村每年一度的捐款大会上,捐款最多的是领导干部,为了不耽误村委工作,把企业交给别人管理的是领导干部,每月领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工作的是领导干部。新农村创建,总支副书记张豪杰、陈宏恩都亲自动手干
活!
2、运用多种渠道,加强道德风尚建设
一是西庞村村总支书记张惠群创建了“惠众道德乐园”,园内绘制的文化长廊、每月二期的道德讲堂、生态种植打造的有机食品、以及各种道德建设场所,让人们在劳做、休闲、娱乐中受到美德的熏陶、心灵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是发动退休老教师利用广播、标语、板报、版面等宣传教育方式,多渠道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
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
三是在全村深入开展以评选“好党员、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为主题的“五评”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引导群众学习身边事,争做文明人,有效促进了村风文明,实现了农
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四是完善了村规民约,制定道德版面,运用三字经、顺口溜简短押韵、便于诵记的形式,达到村民们能自觉约束自己言行,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五是在全村干群中开展了“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村干群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西庞村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六是联系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评选“美德少年” 等活动,让孩子和家长手拉手互相影响、互相监督,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建文明家园。
七是成立各种各样的团体,利用各种活动宣讲倡导道德至上的力量!如“太太俱乐部”、“老年协会”、“老年门球队”、"残联""业余戏曲队"“红歌合唱队”等,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众休有去处、乐有所依,互帮互助、发挥特长,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让家
更和谐、让村更美好!
3、美化净化生活环境、服务群众生活 一是组织全体村干部开展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乱堆乱放、乱排污水的现象得到了有效制止。给全村群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使村内环境长期保持干净、整洁。二是通过领导干部带领和宣传引导,全村共新硬化道路 13 条,种植绿化带 5600平方米,使村内空气清新、四季飘香。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走进西庞村,如在画中游,看到的是整齐明亮的洋楼,整洁绿化的街道,听到的是群众开心的笑声!
这就是现在西庞村的真实写照。
在村干部服务意识的感召下,在我村高尚道德氛围的影响下,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甘于奉献、不计报酬的道德模范:如每年拿出1000元慰问退休教师的张延伟、每年捐出10000元设立奖学金的高万华、每年拿出10000元给村70岁以上老人送鸡蛋的周克现,在外办厂的周克现看到村里道德建设后的喜人变化,特别高兴,并于母亲三周纪念之际,将过事俭办节约的三万元捐给村里设立道德基金;企业家们在搞好企业的同时,不忘惠报乡里!象杨新伟、杨靑立、杨迎伟、张菊霞、朱建栓、胡新和、马宏波、马肓民、马会民、周克俭、张会群、张军伟、张荣军、张志鹏、马建玲、高建舟、等爱心老板和在外的知名人士张建升、马宏伟等每年都拿出几万元支持村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村内呈现出企爱民、民拥企、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邻里和睦祥和、稳定的氛围。西庞村两委今后将与时俱进,以"打造幸福西庞、创建道德名村"为己任,不断提升全村干群的道德修养,创建
更加宜于人居的幸福西庞!洁冰2013年9月19日
第二篇:名村申报材料
名村申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
(一)地形地貌
位于xx乡(东经87°15′-87°25′,北纬42°8′-42°17′之间)东南部,距xx县城 53公里左右,北靠xx村,南抵部队路,东临国防路,西接则格德恩呼都格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海拔1082米,地形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平均坡降在3-5‰。
(二)气候气象
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适中,光照充足,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8.8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1℃,无霜期172天,年均降水78.6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24.4毫米。
(三)行政特点
全村共有152户543人,其中放心户103户365人,基本户32户118人,重点工作户16户56人,重点管控户1户4人。全村由汉、蒙、维、哈四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57人,维吾尔族210人,蒙古族265人,哈萨克族11户。全村有党员 22 名,团员36名,四老人员6名。建有1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个农家书屋,藏书量达5000余册。
(四)社会经济
xx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村,全村有耕地3000亩,牲畜存栏21300头(只),从事畜牧业户数为60户255人,人均占有耕地5.5亩。2011年,xx村总收入3195万元,村集体收入14.92万元,人均收入10254元。
二、历史演变
xx,蒙古语,“咸水井”之意。1975年由博湖等地迁入xx,是为牧业三队,归属于xx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xx村委会,并于当年9月,建立村党支部。属xx回族民族乡管辖。
三、经济文化特点
(一)立足实际谋发展
在1990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由于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大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xx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该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到了1999年xx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100%。随着牧民定居,xx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苜蓿的种植面积加。现在xx村几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
畜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何让这个支柱产业突出一个“特”字,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和壮大集体经济。xx村看到绒山羊改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面向社会多次考察、洽谈,招商引资。通过调查,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看准了xx村牧业发展前景。2003年6月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和自治区农科院联手与xx村签定了2000只绒山羊改良建设基地的协议。由农科院提供改良技术,天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费用和种山羊,村里承担技术员的生活费用,牧民只承担配种费,羊绒由新疆天毛股份公司负责统一收购。通过改良,三年内绒山羊的产绒量将由原来的250克增加到450克,仅此一项一年将会给xx村的牧民增收12万元。通过协议的签定,公司+农户+科技+基地的生产模式在xx村已初具规模。
(二)军民共建成果显著
“哪里有困难,那里就有解放军,哪里就有共建单位的战士。”回顾xx村的发展历史,无时无刻不与一个部队联系着,那就是驻军某团。
1984年,xx村和这个团正式结成军民共建单位。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该部队出动人力、物力给xx村规划建设居民点、修路、架线,为xx村带来了光明。xx村的畜牧业之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与部队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该部队经常出车给牧区送粮、送草,冬季给贫困牧民送去棉衣、棉被,保证人畜安全过冬。
常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了的xx村各族人民群众没有忘记部队广大官兵。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意。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八一”建军节,xx村各族人民都会自发组成慰问团,带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和本地土特产前去慰问部队官兵,送去瓜果、蔬菜、牛羊肉、鸡蛋等慰问品,与广大官兵载歌载舞进行联欢,姑娘们在歌声中用蒙古族的银杯盛满自制的奶酒敬给亲人解放军,这杯中盛满的不仅仅是酒,更饱含着xx村各族人民对亲人解放军的无限敬意和爱戴。
xx村军民共建取得巨大成果,于1997年8月被国家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2006年10月被州委命名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三)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xx村富了,农牧民的口袋里鼓了,但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1998年以来,该村陆续投资近12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2002年,投入9万元资金,对村委会办公场所又进行了维修,四周种植了风景树。2003年,投入8万元专门新建了一座占地250余平方的文化活动室,并征订了党报党刊和其它各种杂志。
xx村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队参加县、乡大型文体活动。2002年,在自治区、自治州骆驼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05至2007年连续三年,在xx乡农牧民运动会中,在男子篮球、女子拔河赛及文艺类节目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特别是在2006年自治区民运会上,xx村又崭露头脚获得了赛骆驼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2011年参加xx乡“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以及“爱我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xx乡第十五届农牧民运动会上,xx村又在女子拔河项目中拔得头筹,篮球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荣获“精神风貌奖”。此外,xx村为了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还自主举办了“庆三八文艺汇演”、“军民共建文艺汇演”、“学雷锋”等各种文化活动,农牧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xx村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荣誉称号;1996年6月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997年8月被国家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998年7月被评为“自治州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9年被自治区评为“先进村委会”;2000年10月荣获“全国先进调委会”荣誉称号;2001年7月被评为“自治州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6月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10月被州委命名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第三篇:名村申报材料_申报材料
名村申报材料_申报材料
时间:20XX 年 X 月 X 日
名村申报材料 时间:2021-10-21
名村申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
(一)地形地貌
位于 xx 乡(东经 87°15′-87°25′,北纬 42°8′-42°17′之间)东南部,距 xx 县城 53 公里左右,北靠 xx 村,南抵部队路,东临国防路,西接则格德恩呼都格村,总面积 8平方公里。海拔 1082 米,地形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平均坡降在 3-5‰。
(二)气候气象
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适中,光照充足,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 8.87℃,极端最高气温 40.3℃,极端最低气温-31℃,无霜期 172 天,年均降水 78.67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 2224.4 毫米。
(三)行政特点
全村共有 152 户 543 人,其中放心户 103 户 365 人,基本户 32 户118 人,重点工作户 16 户 56 人,重点管控户 1 户 4 人。全村由汉、蒙、维、哈四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 57 人,维吾尔族 210 人,蒙古族 265 人,哈萨克族 11 户。全村有党员 22 名,团员 36 名,四老人员 6 名。建有 1 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 个农家书屋,藏书量达 5000余册。
(四)社会经济
xx 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村,全村有耕地 3000 亩,牲畜存栏 21300 头(只),从事畜牧业户数为 60 户 255 人,人均占有耕地 5.5 亩。XX 年,xx 村总收入 3195 万元,村集体收入 14.92 万元,人均收入 10254 元。
二、历史演变
xx,蒙古语,“咸水井”之意。1975 年由博湖等地迁入 xx,是为牧业三队,归属于 xx 人民公社。1984 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 xx 村委会,并于当年 9 月,建立村党支部。属 xx 回族民族乡管辖。
三、经济文化特点
(一)立足实际谋发展
在 1990 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 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由于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大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 xx 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该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到了 1999 年 xx 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 100%。随着牧民定居,xx 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苜蓿的种
植面积加。现在 xx 村几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
畜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何让这个支柱产业突出一个“特”字,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和壮大集体经济。xx 村看到绒山羊改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面向社会多次考察、洽谈,招商引资。通过调查,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看准了 xx 村牧业发展前景。XX 年 6 月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和自治区农科院联手与xx村签定了XX只绒山羊改良建设基地的协议。由农科院提供改良技术,天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费用和种山羊,村里承担技术员的生活费用,牧民只承担配种费,羊绒由新疆天毛股份公司负责统一收购。通过改良,三年内绒山羊的产绒量将由原来的 250 克增加到 450 克,仅此一项一年将会给xx 村的牧民增收 12 万元。通过协议的签定,公司+农户+科技+基地的生产模式在 xx 村已初具规模。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2 名村申报材料 相关内容:先进单位申报材料范本 回首 2021 年,xxx 单位全体员工紧紧围绕公司规范运行管理,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保证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经济环保运行的工作思路,坚持管理提升与完成公司经营目标相结合,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为依据,以实现运行四化为目标,凝心聚力,2021 县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4 篇 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xx 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这一主旋律,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
红旗团支部申请材料 12 中草药班是一个一团支部为核心的团结集体,从入学军训开始同学之间就有了“同吃苦共患难”的真情。从此在团支部的带领下班里不仅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还想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开拓进取”的班貌。
优秀团员申请书 尊敬的团委领导:
您好!
我是来自外语系 09 英教(4)班的劳动委员吴 x,对于这次能有机会申请成为优秀团员,我感到很荣幸,感谢团委能给我这次机会。
高中申报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材料 作为 xx 雷锋文化名片,学校努力传承雷锋精神,深化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结合,致力打造雷锋文化。我们认为:传承雷锋精神,打造“雷锋文化”,能够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学雷锋”不只是做好事。
国外青年感人事迹:失去双腿仍梦想成为足球巨星 有梦不去付诸行动,是注定不会成功的。这位外国青年的梦想是成为c 罗,虽失去双腿,但他的感人事迹已经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了。今年 22 岁的穆罕默德-阿布杜拉来自孟加拉国首都达卡,2021 年前他被一辆飞驰的火车夺去了双腿,但他却梦想成为像 市级优秀干部推荐材料 xx,男,xx 年 xx 月生,共青团员,xx 市 xx 中学 xx 级学生,现担任xx 中学德育委员会主席。
该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诚实守信,沉
稳干练,综合素质高。
彭德怀的婚姻情感介绍 初恋表妹周瑞莲是彭德怀舅舅所抚养的一个孤女,彭德怀与其情同手足,假如没有意外,很可能他们会成为一对天长地久的夫妻。舅舅曾给他们定下了婚事。但不久,少年彭德怀却惜别了自己的未婚妻,从军去找穷人的出路了。
申报材料
致自己的励志语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
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第四篇: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推荐)
篇一: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申请报告
一、石佛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石佛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义马市常村镇东部,义马市东部15公里处,三面分别于渑池、新安,宜阳三县交界,东径111 58北纬34 42距洛阳50公里,位于西安与洛阳两大文明古都之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历史沿革 石佛村古称“轼谷”1949年解放后更名为石佛。村中绝大多数居民为李氏,间为焦氏等杂姓,据《李氏家谱》记载“传为元末避乱,始祖从善公从母潘氏,弟从德公、堂弟从道公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纽带兴起的村落。隋朝以前属新安县管辖,公元605年始划入渑池县管辖,民国31年(1942年)石佛村归属常村乡,1956年,渑池县撤区并乡,石佛村划归渑池县洪阳中心乡,1970年7月,归义马矿区管理,198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至今。
(三)环境条件
1、气候石佛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4度,无霜期118—276天,年均降雨量666.9毫米,年差较大。
2、水文
石佛村属新安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河流为涧河,涧河最大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地下水水质比较好,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有第四系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3、地形地貌
石佛村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位于秦岭余脉崤山延伸带,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四)规模
石佛村现有居民526户,1998人,辖1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林地面积1200亩。
(五)交通及通讯
历史上石佛村位于崤函古道上,陆路交通十分便利。现在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东距火车站6公里,北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常盐线,霍石线等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石佛村通讯方便,建有移动联通通讯基站3个,现有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石佛村为传统的农业村,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1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近年来村民普遍种植中药材、朝天椒等经济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就近务工,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
二、历史文化资源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鸿庆寺石窟
1、石窟
鸿庆寺石窟群位于石佛村白鹿山南侧山崖,坐西朝南。石窟开创的确凿年代无法考证。据窟龛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和有关资料考察,应是始建于北景明年间,唐代续凿。据现存碑刻记载:“鸿庆寺由来久矣,考之金石,创始于六朝间,迨唐景龙五年,□□□□华龛六,虽古式不全而遗迹犹有存者,斯地也。”“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偷修数龛„”。石窟群现存洞窟5座,佛像120余尊,飞天12个,佛教故事4幅。鸿庆寺石窟具有总体上规制严整,布局适当,设计精巧的特点。其中第一窟当属窟群中的精品。西壁两侧有天幕龛,正中的大型高浮雕“降魔变”更是精华,北壁的“出城娱乐图”乃是研究中国古典建设筑难得的历史资料。其它几窟亦不乏精工之作,第二窟逼真自然的衣饰,第四窟惟妙惟肖的思维菩萨及供养人等,巧妙地将主题、形式与装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娴熟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堪称北魏晚期雕刻艺术之杰作。文革期间,石窟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政府两次拔款开始对石窟进行维修,1963年首次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正处崤函古道,居历代交通之要冲,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有、特别是北魏阶段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石窟的艺术美也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情趣,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爱国,爱乡意识的重要场所,也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信教群众提供了一个礼拜祭祀的场所。
2、文物建筑---鸿庆寺西厢房 据史料记载,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后周圣历元年,(公无698年)圣主御驾亲临,观此佛境,改名鸿庆寺,历代赐修数次,不记年矣。”金元时期,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每年向村民收取稞子。明清两代,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寺内殿宇曾多次损毁重建,现石佛村年长村民还记得陇海铁路之南的鸿庆寺山门。鸿庆寺内建筑破坏比较严重,现只有当初寺院的西厢房保存相对完整,依然香火旺盛,寺院山门及大雄宝殿都已不复存在,东厢房只剩下残垣断壁。1982年建了保护围墙,1994年进行了清理修补。
3、白鹿山佛塔
佛塔位于石窟北侧的白鹿山上,原塔现已完全损毁。
(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位于义马市区东南15公里常村镇石佛村,鸿庆寺石窟东侧。李家大院建筑群创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李家大院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由东而西命之一号院至五号院)。其中一号、二号院为石佛村李氏九代李一元所建,李一元“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三号院至五号院为其子李景阳所建,李景阳,安心葵,号太召,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享年75岁,史料记载“邑庠生,议叙武信骑尉,晋封儒林郎布政司经历”,“性简易,虽素处蓄厚,无骄矜气”,“虽俭朴,而事涉义举无不乐为„„..施义塜,里人立石,舍桥梁,近村树碑,他如修理佛殿(鸿庆寺)、建议奎楼、赈贷亲邻,种种善行,难以枚举”。石佛村南洼坟茔现存有“敕赠”墓碑一通。三、四、五号宅院主人依次为:长兄李鸣鹤(贡生)、掌门李景阳、四弟李鸣盛(武略骑尉)。自李景阳而后三代间,历仕武信骑尉、武德骑尉、布政司理问、太学生等数人,家业累聚,有地400余顷,传有“从义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称。至十三世以后逐渐衰落,至解放前夕家业颓败,现除个别房屋土改时调整给其它村民居住之外,大部仍有李氏后裔居用,至今十七代。篇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附件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 篇三:十大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报 告
门村是天涯镇一个纯黎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天涯镇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下辖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080户,5275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水田2740亩,旱地1120亩。该村历史悠久、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家家户户都种有槟榔、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目前共有槟榔树20多万株,椰子树约10万棵。文门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海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等荣誉。当今的文门村,在天涯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亚发展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挥天涯镇独特的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三亚旅游的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天涯文化、黎族文化、海洋渔村文化、热带生态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区,努力使天涯镇由“农业小镇”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镇”,使文门村成为文化名村。
一、文门村传统文化集中,保存完好,具有突出的历史 文化价值。
(一)以古远的历史与历史名人遗事
据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相传南朝、隋初洗太夫人抚定海南千余黎峒,委白虎将军南来文门寨立坛,会一方黎首歃血盟誓。隋文帝特赐临振县(今三亚市)为洗太夫人汤沐邑(封地)。由此可以推悉,文门村史至少有一千四百年以上,而且这个村庄在冼太夫人的功勋史册中有位臵。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等三人奉御命来海南,巡视至文门,但见:四围青山怀抱,左右蟠龙向海,得水藏风,祥云紫光泛起。他们认定此地为福地,决定驻节其中,并定“文门”为村名,以敷扬文教。古与今,山与海、黎与汉,封闭与开放,蛮荒与文明,都要通过这座“门”来吐纳、转化。文门村名象征意义极强,是具有历史地理的实感的、诗意化了的地名。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程哲来守崖州,又骑马从崖州府(今崖城镇)出发,再循着苗、曹、汤 钦差的足迹来到文门,重申保护芒果林的禁令,并鸠工把它修整成可以游憩的风景园林,同时建一山居,取名为“程公庐”,程哲随风化俗居此庐中。后又沿着天涯古道到“海判南天”石刻处,在一块巨石上镌“天涯”二大字。清光绪末年,发生山林雷火,文门芒果林被击坏一部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崖州太守范云梯从崖州启程,同样循天涯古道到文门,再从文门沿踪到“天涯”刻“南天一柱”。在文门期间,他见芒果园林遭雷火之灾,深怕朝廷追问责任,故召集黎民补植一些林木。现在,这块园地中的果木,树龄长短不一。这种差别的形成,据说是由于钦差立禁封园之后,再经过两任太守相继保护更新所产生的结果。由于有地方史志资料作依据,再加上世世代代民间传说的史话,上辈村民一般都称这块古老果林为“钦差林,太守园”,也有人叫“贡果林”的。新中国成立后,文门村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世纪九十年代,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等先后莅临视察,留下一个伟大时代的足印。二十一世纪起,文门村成为三亚市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先行点,被誉为“天涯第一村”。现在,该村文化活动中心陈列这许多照片,记录着许多珍贵的镜头,对后代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二)连结天涯海角的石刻与古迹
文门村现存的石刻、古迹,有石门子、天涯古道、“惊天石”、“钦差读书石”、“熊石”、“闺妹石”、“钦差林”等。这与天涯海角的“海判南天”、“天涯”、“南天一柱”等著名石刻,在文史脉络上有直接关连。它们或为同一历史名人所题刻,或镌载着同一重要的历史大事,它们一头靠山,一头滨海,互为补充,互作应证,相成相辅,连作一体,都是天涯石文化的代表。透过它们的历史影迹,人们发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段山道,每一座山崖后面,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具有巨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二、文门村独一无二的生态保护村史
从古至今,文门村民悉心保护着村庄周边的1000多亩古林。其中700亩在山上,300亩在山下,山下的300亩即前人传说的“钦差林”,今人辟建成生态园。园中有很多名树,如乌墨、木棉、非洲桃花心木、芒果、酸豆、山荔枝等。树龄最长的有300年,一般也有近一百年,最大的树高18米,胸径538厘米,树冠15米,这片古老的果木林,自从清代钦差苗曹汤封园示禁至今垂300年,村民们自觉地保护更新,禁绝任何破坏行为,相约不在此地砍树、割草、垦殖、创土、葬坟。即使在“大跃进”和“文革”年代,毁林开荒。烧炭炼铁,伐木建房的狂热中,也无人敢破例越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良好民风村风,已经形成历史传统,深入人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门村特殊的政治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先后来文门村视察过,使文门村几乎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视察海南时必到的黎族村庄。省领导及外国考察团也经常踏访,对文门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凸显在文门这个黎族村响应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而建设好文门新农村、文明旅游生态村,无疑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全国性示范效应。
三、古朴而灿烂的黎族文化和风情习俗 文门村是一个纯黎族村庄,文门的黎民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船形屋”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住宅建筑,这种草顶、高架于空中形似船篷的房屋,作为山区旅游客舍,使人感到新鲜好奇。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她们用简单的“踞织机”织出有美丽图案花纹的筒裙、花带、花包等是很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黎族人民性格开朗,豪放自由,人人能歌善舞,歌词情意绵绵,歌声优美动听。上山劳动、婚礼宴席、家族盛典和节日聚会都要引吭高歌,抒发情怀,特别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三月三”盛会,男女青年聚会于山林旷野,以歌声来表达情意,寻找伴侣。黎族的舞蹈更加丰富多彩,如“打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打鼓舞”、“竹竿舞”等都是全国优秀的舞蹈。参观黎村、观赏民族歌舞、选购民族工艺品等,是项十分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民俗学家及民间艺术家在这里发现和搜集整理很多黎舞、黎歌、黎服、黎锦,以及传统的黎族民间体育、黎族酿酒技艺、黎族婚丧礼仪等丰富多彩,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天涯文化遗产一笔重要的财富。
四、旅游特色鲜明
(一)休闲乡村游
文门村毗邻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纯黎族村庄,人文历史悠久,是海南著名的“千年古寨”。在这里启动集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乡村旅游项目,是三亚市委市政府为了提升农村价值、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农村建设举措,也是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模式,向“农业+旅游”多样化模式转型的一次探索。开发休闲乡村游,文门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奇特的异景奇石。山上山下,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绿荫如盖的林木与肖形状物的奇石。同时,文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闻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种果木,尤其是椰子、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家家如园林,户户花果香。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贾庆林、吴官正等先后到文门村视察,对文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庭院经济给予充分肯定。
1、叹为观止的石头世界
文门村处于小盆地中部,四面“崇山峻岭如桶形”,通过石门子,形态各异的奇石、美石、顽石、灵石扑面而来,仿佛臵身于石头的世界中,它们点缀着文门的青山绿水,成为文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惊天石,文门石族之王,鼎峙在文门村天涯古道旁一个秃露的山岗上。其高约11米,周长约85米,石身后部约三分之一处被雷火震裂,形成约2m×11m的长方形大裂口。裂口两壁平直如刀切,从西面向东眺望大石,可以透见裂口衔着背面一幅青山,状如一屏画幕,镶挂在石头上。旁有狮子石,此石酷似一头狮子,日日夜夜依在惊天石旁,看护着文门美丽如画的田园和村寨。
阵石,土龙湖边小山包上的石头,最为集中,保护得很好。山顶左侧大石为“双桅帆”,右侧石似“海豚”,海豚在为双桅帆下水远航喝采。它们之下,一群黑黝黝的巨石错乱堆垒,仿佛一群水牛争先恐后奔下土龙湖。
钦差读书石,传说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到崖州,在马岭海滨巨石上摩刻“海判南天”几个大字,后在天涯古道旁忽见此巨石奇特,有石床二张,便在石上休憩。钦差大人看见山峦环抱,田野秀美,一片明媚,不禁生出读书人的那份雅趣,一边读书,一边养神,悠悠然自得其乐。后召来文门黎家儿童,倚石教书,传授知识。钦差大臣的雅兴与风范,在古时蛮荒的崖州,着实让这奇石披上几道光环。
官帽石,传说北宋时期,一位官员因上书变法新政而触怒宋神宗,最终遭贬海南岛。贬谪路苦。路前方,是无尽的落寞;身后方,是天下苍生。一日,他踽踽独步到天涯海角,路过“官帽石”,发现该石高大雄壮,巍峨耸立,犹如一顶威严的官帽。于是,情不自禁地伸手抚摸石头。突然,一道亮光从石缝中闪出,飘向北方,很快消失。没多久,朝廷一道圣谕让该人官复原职。从此,“官帽石”披上一道神奇的霞光,由此得名。
2、褪却浮华的生态园
文门生态园地理形胜甲海外,得水藏风,垂史逾三百载。传说清康熙年间,钦差苗曹汤巡边,入文门驻节,率黎民种
第五篇:旅游名村宣传
先贤文化传后世 杏花古村展新颜
休闲好去处,麻城杏花村
一、杏花村基本情况
杏花村位于鄂东古镇歧亭镇北五里处,紧临大武汉,离麻城市区35公里,据考证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在地,北宋名士陈季常和苏东坡的交往地,宋代词人谢无逸《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的创作地,一代廉吏于成龙剿匪缉盗、教化安民所在地。
今日杏花村依小山,傍清泉,清明杏花带雨堆红,古柏苍松四季长青,山环水抱,田园风光十分宜人,杜公湖水光涟滟,九骡山钟灵毓秀,杏花湖如一轮弯月镶嵌在杜牧广场前,令人心旷神怡,是观光、度假、会议、休闲及修身养性的理想去处。主要景点有东门楼,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杜牧广场、杏花古刹、方山亭、东坡桥、杏花古井、杏花书院、杏园、桃林街仿古建筑群、水色桃林、东坡垂钓处、杜公湖、九骡山、杏花村酒家、先贤园、陈季常故居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杏花村酒坊、岐亭三祠等。
主要特产有:香米、茶油、杏花鸡,歧亭麻鸭、皮蛋、盐蛋、糍粑、米酒等。
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有:荡六辕秋,打糍粑,酿米酒,牌子锣鼓表演及楚剧表演等。
自2007年,麻城市委、市政府将杏花村作为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服务基地的重点建设项目之
一、纳入麻城市旅游板块建设项目以来,杏花村充分挖掘本村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游、生态游、观光游、寻根游、农家游等旅游形式。
村民在创建旅游名村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效益,近三年来全村共发展农家旅馆15家,直接安排村民就业107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200余人,2009年至今全村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共50余万元,与旅 1
游相关产业安排村民就业达200余人,村民纯收入增长500元以上。
2008年至今,杏花村获得的荣誉主要有:“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黄冈市旅游名村、黄冈市文明乡村、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并顺利通过了“湖北旅游名村”的验收。
二、杏花村创建旅游名村的主要作法
几年来,杏花村人始终遵循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的发展思路,为杏花村这颗历史文化明珠重见天日积蓄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发掘和整理、历史遗址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的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7年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以来,杏花村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做了起步性工作,共投入3000余万元资金完成了一些项目建设。
(一)抓规划,突出文化特色。
杏花村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规划是“龙头”,文化是“灵魂”。为此,我们请华中师范大学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李家清教授等专家为我们制订了杏花村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生态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江风教授等专家为我们编制了旅游区详细规划。请湖北金柘古建公司为杏花村作了详细的景观规划。并请湖北金木石古建公司为杏花村做了详细的景观规划。
(二)抓建设,突出基础设施。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们修筑了长3公里的杏花大道和12.5公里的景区循环公路。建自来水厂一家,对旅游区内的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整治,电话、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信号牵到了家家户户,并对规划中的新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亮化了桃花店等旅游区主要道路。兴建了集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会议会展中心和书画创作室于一体的杏花书院,杜牧广场和杏花村牌坊,桃林街,桃林水色,杏花湖、环湖路和亲水平台和停车场
等;重建了杏花古井、东坡桥,陈季常故居,先贤园;整理恢复了杏花古刹,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美国明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三千万元,对杏花古刹进行改扩建;改建了放生池、方山亭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设立了游客游乐项目—六辕秋和杏花湖水上游乐运动。同时,我们还从民谣“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中有美酒,村里有美人”入手,着手恢复古杏花村旧貌,动员群众种植桃树、杏树共80000株,种植面积达2000亩,并设置了占地面积100余亩的杏花园。
(三)抓宣传,突出深入人心。
杏花村是一颗被埋没的明珠,旅游开发要让其重放光彩,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精心编印了《杏花村欢迎您》宣传册,并组织专班历时一年出版发行了《歧亭古镇杏花村》一书,全面搜寻和整理歧亭古镇和杏花村所有已为人知和难为人知的厚重历史。该书的出版发行,为“杜牧诗杏花村在麻城”这一观点作出了极为可靠的论证。同时我们还邀请市内外知名摄影家来杏花村采风,并出版了《品位麻城〃歧亭杏花村》专辑,以及杏花村乡土教材。
同时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建立了杏花村门户网站,为宣传推介杏花村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杏花村开村发布会,杏花村成功申报为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积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请湖北广电总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荆楚旅游网等媒体来拍摄麻城花挑表演、打糍粑等民俗活动,湖北经视来拍摄“经视欢乐送”,黄冈电视台来拍摄“垄上行”栏目,麻城市电视台编辑、记者一行来拍摄专题片、编写电视散文等活动,提高了麻城市杏花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12月,杏花村组织作词谱曲并邀请歌手演唱的村歌《麻城杏花村》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受奖。
此外,我们还在报刊上刊登文章对杏花村大力宣传。麻城市原市委书记
李开寿亲自为杏花村撰文《麻城有个杏花村》,市委宣传部也组织了记者或通讯员在湖北日报、黄冈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媒体上宣介杏花村。
(四)抓投入,突出部门支持。
歧亭镇是经济小镇,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杏花村旅游开发工作上来。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请示,请市直相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麻城市委、市政府对杏花村旅游开发非常重视,每年清明前都要召开杏花村旅游开发的专题推进会,整合部门资金,打造杏花村的景点和设施。麻城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技术、资金、项目到杏花村,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献计献策、献财献物,尤其是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三年来为大力支持杏花村建设,累计投入近200万元,为杏花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杏花书院、桃林水色、杏花大道、旅游循环线,杜牧广场、杏花村牌坊、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东门楼、桃林街、杏花古井、放生池、方山亭及杏花村水厂的兴建,杏园、桃园的恢复,杏花古刹的整理,电力设施的改造等项目建设都离不开这些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杏花村景区也成为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麻城所实施的“双八工程” 之一的项目。
(五)抓教育,突出形象意识。
为了树立杏花村良好的旅游窗口形象,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建文明新村,做文明村民”创建活动,结合旅游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组织编写了《杏花村新农村建设文明新风“三字经”》,在村部显要位置书写,并印成宣传单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全体村民背诵并遵照执行。组织村里年轻人参加导游培训,以适应景区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多次请省林业厅和项目专家来村给村民们讲授杏树,桃树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请省安监局为村民讲授安全生产知识。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对村民的环保、森林防火和文化遗址遗物的保护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书写墙体标语、印发宣传单、召开村民代表(群众)会议,宣传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目的、意义和将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教育村民人人都是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珍惜这一发展良机,树立形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建好旅游窗口形象。
(六)抓管理,突出服务规范。
规划建设起步之后,关键在于管理。为了搞好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管理,为杏花村旅游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从镇政府、林业、国土、文化、城建等部门抽调专人同杏花村村委会一起组成专班,为杏花村旅游开发保驾护航。为了使杏花村旅游开发管理更加规范,我们于2009年6月专门成立并注册了麻城市杏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杏花村旅游开发等相关事务实施管理。杏花村及周边村凡在杏花村旅游规划区内的每一块土地的使用都必须经过工作专班和公司严格按照规划上报市政府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更变土地用途。公司制订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严格照章办事;组织相关人员对规划区内的山林、果园、水面、茶园等生态环境进行巡查,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给予制止,严厉禁止乱圈乱占、乱搭乱建和打击破坏、盗窃历史遗址、文物的不法行为;负责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社会纠纷的调解处理等工作。为了游客能在旅游区里自由自在地游览、休闲、娱乐和生活,我们一是请专家设计了美观简洁的门票,门票背面附有游览简图;在售票门楼的附近设置一面导游全景图,具体介绍旅游区内各主要景点及游客接待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就餐场所,公用电话及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二是在各主要路口设置标志牌和导览图,引导游客游览景区内的各景点,在各景点设立景点介绍牌,介绍该景点的来历,发展过程,建设状况,旅游项目及投资者等基本情况;三是在危险旅游项目附近设立警示牌,告诫游客在游览该项目时应注意安全及正确的操作规程,并安排专人负责安保工作,四是组建专门的导游服务团队。杏花村大力招聘外来优秀导游人才、培训本地村民导游,并成为武汉市城市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导游人才。
三、杏花村旅游发展思路
杏花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现有条件,抢抓发展机遇,坚持长远规划,贯彻“一年抓起步、三年出雏形、五年见实效”的发展思路,落实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方案,利用五至八年时间将杏花村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服务武汉城市圈和周边各城,服务城市居民,使其成为外地游客进入麻城游览的第一站和第一个接待站。同时,我们还在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杏花村发展的新路子。在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方向、建设思路、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创新。一是围绕建设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的目标,明确搞好建设规划,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加强出特点旅游文化景观开发,搞好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二是有效发挥杏花村的带动作用,坚持有序开发。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优势,突,凸现自然人文服务的多样性,形成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等多种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开发问题。三是要坚持群众受益、提升群众素质的方针。积极引导,吸纳群众参与建设发展容量大、门槛低的特色产业,努力提供就业岗位,保障群众在景区的发展中得到实惠,并加强村民的服务技能培训,使村民素质也成为杏花村独特的宣传点。四是继续加强景区管理和宣传推介。学习引进各地先进的景区管理制度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服务,使景区管理规范化、人性化;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节会活动、文化推介等多种方式,将杏花村的人文底蕴、湖光山色等有品质的宣传和推介出去。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吸引更多客商参与杏花村旅游开发,将杏花村景区对外打包统一经营,使景区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