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方案
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方案
一、基本情况
公安县黄山头镇马鞍山村地处湘鄂边界,虎渡河之滨,是由原隶属黄山林场的马鞍山、白泉寺、凌武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728户,2972人,实有版土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0亩,最高点海拔286米,森林覆盖率70%以上,马鞍山村区位独特,交通方便,植被茂密,气候宜人。村内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旅游名村”创建优势
1、地理位置优。马鞍山村位于公安县南部洞庭湖边缘虎渡河西岸,地处湘鄂两省公安、石首、安乡三县交界之处,并与湖南省黄山头镇相连,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虎渡河贯穿全境,走水路北接长江著名水道,南入洞庭。长沙至武汉省级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2、旅游资源丰。马鞍山村既是山青水秀的风景区,又是周边地区佛教、道教信徒朝觐的胜地,还是红色教育基地、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千里平川、一山独秀”的黄山。黄山脚下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荆江分洪节制闸——南闸和纪念荆江分洪工程而建的“南闸纪念公园”。沿旅游山路顺山岭而上,二岭有著名的道教胜地,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云麓宫”,大岭是佛教胜地葬于北宋时期的“谢公墓”,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忠济寺”和“南禅寺”遗址。二岭与大岭之间的公路两旁有掘于永乐年间的“白龙井”,还有“犀牛望月”、“仙人掌”等黄山八景。舌子岭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北宋“镇南大将军”刘弘墓等19处古遗址和古墓冢遍布黄山周围。黄天湖、赖氏湖、明垱湖更象一块块的水镜镶嵌在黄山四周,苍松翠竹,湖光倒影,景色宜人。故明代文学家雷思霈赞美黄山“江河数片白,黄山一点青”。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达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00多万元。
3、物产资源富。马鞍山村地处江河平源版块与洞庭湖板块的交接处,既有山林的古朴,又有水乡的风韵。全村现有经济林5500亩,其中楠竹3000亩,桔果树1000亩,苗木花卉1500亩。水果年产量1000多吨,每年可销售苗木60万株。精养渔池700亩,养殖产量300吨,全村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
三、创建“旅游名村”,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共投资200万元,已修建通村公路8公里,争取上级资金520万元,修建12米宽的硬化路4公里。还需新修10公里的村级公路,才能达到组组通,景点通。
2、自来水及水库建设,镇村共投资240万元,修建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9个村民小组都使用上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自来水。为搞活旅游业,将恢复水库1座,即坳马堰(5)组水库。
3、数字电视。全村数字电视入户率70%,力争在2009年全村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4、通讯设施。该村已安装村村通电话350部,拥有手机1200部。
5、房屋、庭院建设。马鞍山村是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按“村容整洁”的要求,积极推广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的“一建三改”工程,加强村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污水、垃圾治理,改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庭院,达到环境优雅,全村已建沼气池260口,改厕250座。到2010年底,全村沼气池达到525口,全面完成“一建三改”工程。
6、停车场建设,已争取外商投资30万元,修建了郭家湾停车场,还准备修建仙人湖景区停车场,面积达600平方米。
7、完善仙人湖景区服务设施。
(二)旅游景区建设
马鞍山将围绕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主攻三大旅游产品。一是发展宗教朝觐游,以现有的忠济寺(佛教场所)、云麓宫(道教场所)等宗教场所为基础,新建白龙井、观景台等景点,不断完善景点设施。二是发展红色旅游。马鞍山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涌现了一批革命英烈,出现了三位领导当地革命的县委书记。将继续收集整理英烈的遗物,新建“红星闪耀马鞍山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三是发展休闲度假游,利用坳马堰水库、十里竹海、千亩花卉、千亩特色果园等资源优势,修建水上乐园和农家乐等休闲场所。
(三)文化、民主、法制建设
围绕自然景观,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并在居民文化、饮食文化上创新,把现有的小型餐饮店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农家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村内文化事业,建村文化室一个,体育健身场所一处,以建设“旅游名村”为主题,在全村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继续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建设制度/
(四)“旅游名村”建设目标
马鞍山将围绕上级提出的“旅游名村”建设要求,抓住上级党委、政府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围绕“发展马鞍山,狠抓旅游,工农并举主体开发”的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创新,走旅游兴村之路,将马鞍山村建设成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观光的旅游名村。进一步作好安排,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乡村游口号,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推动我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公安县黄山头镇马鞍山村 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八角村创建湖北省旅游名村实施方案
八角村创建湖北省旅游名村实施方案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按照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建设厅、省旅游局三部门联合发文的《关于开展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工作的通知》(鄂发改社会[2009]186号)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八角村位于建始县高坪镇中部,距高坪新集镇和318国道1.5公里,平均海拔780公尺,全村呈丘陵地貌,山水相间,植被良好,气温适宜,景色优美,版图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0亩,山林面积2300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90户1387人。本村土、苗、汉人口混居,其中土家族726人,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民族村。
2、旅游区位优势:
八角旅游区位条件优越,该村村中心点距即将通车的宜万铁路和已分段通车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入口1.7公里,向东1.6公里处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建始直立人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被列入建始县“一品两河”(一品:建始直立人遗址,两河:野三河、景阳河)旅游开发规划,并已进入实施阶段,而“一品两河”又已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规划。自八角村向东南2.5公里有亚州第一高桥野三河大桥,沿河寻踪探谜,有野三河峡谷、金丝猴自然保护 区;向东北4公里有施南第一佳要——石门河古道;向北15公里有建始古八景之一——石柱观,八角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集奇、险、幽、怪、秀于一体,森林覆盖率达60%,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鄂西后花园腹地”。
3、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八角村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下,从民族风情、生态家园、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省级农业旅游示范村,目前已不修环形水泥路12公里,建入户水泥路6200余米,改造特色民居60栋,栽绿化树4000株,安装路灯60盏,建农家花坛60个。投资80万元恢复重建了村级古标志性建设——八角楼,投资100多万元对莲花湖进行筑堤加固,引导农民自主投资15万元建起了八仙阁,投资70万元兴建了展示土家人生产生活习性的农博馆,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建起了千亩优质绿茶示范园,培植了23亩母茶基地,建起了600亩板栗、核桃干鲜果基地,八角楼、莲花湖、八仙阁、农博馆、姜家园子等旅游景点已初具雏形,年接待旅游人数近2万人。
4、人文环境:
近年来,本村以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入手,促进以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星级文明户”评选,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家庭助廉等多种活动,还组建了“八角文艺宣传队”,对发 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先进事例进行宣传,宣传队从7人逐步壮大到200多人,他们挖掘、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2008年被恩施州命名为民族文化活化传承基地。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教育和引导,形成了村民文明守法、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
综上所述,八角村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厚的旅游资源和人文环境,为创建省级旅游名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旅游为抓手,按照“五个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力推进全省乡村的和谐文明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建设原则
创建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开发;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培育品牌,兼顾全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配套建设,多产业联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目标任务
1、莲花湖景区服务设施建设:
(1)环湖走廊。沿莲花湖边修建一条宽2米的观光走廊,全长2千米。(2)湖心风雨桥。莲花湖上有两个情人岛,岛与岛之间相距120米,在此处建一座风雨桥能将两岛完美结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3)重建普恩寺。恢复情人岛上原有的普恩寺建筑,并在岛上兴建供游客休息和观光的凉亭。
2、修建农博馆及附属设施。在八角村中心点修建一个农博馆,展示土家人生产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农博馆距村级主干道500米,计划修建一条宽4.5米的水泥连接路;农博馆占地1200余平方米,除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以外,需修建600余平方米的广场并配套相应的绿化。
3、安装景观路灯。目前已经在村中心点安装路灯60盏,计划在环湖走廊、农博馆、八仙阁等景点安装路灯安装路灯60盏。
4、特色民居改造。八角村已经完成60栋特色民居的改造,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居住习惯和喜好,计划再改造特色民居120栋。
5、公共厕所建设。在村中心和各景区建公共厕所4个。
6、建游客接待中心一个。
7、建八村入口大门。修建一个能反映土家文化和八角历史的大门。
五、效益评估
通过旅游名村的创建,伴随着恩施、建始旅游事业的发 展,八角村旅游将大大拉动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使该村及周边地区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经济收入增加。八角村居民2008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通过旅游名村的创建,每年将吸引十万甚至更多的人群前来观光、游览、消费,将大力推动该村的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餐饮娱乐、特产销售、民族文化等产业的发展,直接给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初步测算将使该村的经济收入增加30%左右。
2、文化建设加强。将促进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传承,使民族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健康发展。
六、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联动,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村成立旅游名村创建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镇长徐忠碧任组长,镇常务副镇长黄希平、镇组织统战委员向宗波、镇纪委书记熊文治任副组长,张绍伦、唐涛、彭清惠、陈晓华、徐春亮、张清波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会,由唐涛任办公室主任。
2、明确责任,扎实推进,保质保量完成创建任务。创建省级旅游名村工作要求高、标准严,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切实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力争把创建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宣传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及时宣传镇创建工作的进展与成效,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引导和激发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创建工作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4、强化督查,突出整改,努力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督查职能,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创造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支持,确保创建目标顺利实现。
附:八角村创省级旅游名村预建项目表。
二○○九年二月十九日
第三篇:旅游名村宣传
先贤文化传后世 杏花古村展新颜
休闲好去处,麻城杏花村
一、杏花村基本情况
杏花村位于鄂东古镇歧亭镇北五里处,紧临大武汉,离麻城市区35公里,据考证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在地,北宋名士陈季常和苏东坡的交往地,宋代词人谢无逸《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的创作地,一代廉吏于成龙剿匪缉盗、教化安民所在地。
今日杏花村依小山,傍清泉,清明杏花带雨堆红,古柏苍松四季长青,山环水抱,田园风光十分宜人,杜公湖水光涟滟,九骡山钟灵毓秀,杏花湖如一轮弯月镶嵌在杜牧广场前,令人心旷神怡,是观光、度假、会议、休闲及修身养性的理想去处。主要景点有东门楼,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杜牧广场、杏花古刹、方山亭、东坡桥、杏花古井、杏花书院、杏园、桃林街仿古建筑群、水色桃林、东坡垂钓处、杜公湖、九骡山、杏花村酒家、先贤园、陈季常故居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杏花村酒坊、岐亭三祠等。
主要特产有:香米、茶油、杏花鸡,歧亭麻鸭、皮蛋、盐蛋、糍粑、米酒等。
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有:荡六辕秋,打糍粑,酿米酒,牌子锣鼓表演及楚剧表演等。
自2007年,麻城市委、市政府将杏花村作为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服务基地的重点建设项目之
一、纳入麻城市旅游板块建设项目以来,杏花村充分挖掘本村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游、生态游、观光游、寻根游、农家游等旅游形式。
村民在创建旅游名村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效益,近三年来全村共发展农家旅馆15家,直接安排村民就业107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200余人,2009年至今全村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共50余万元,与旅 1
游相关产业安排村民就业达200余人,村民纯收入增长500元以上。
2008年至今,杏花村获得的荣誉主要有:“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黄冈市旅游名村、黄冈市文明乡村、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并顺利通过了“湖北旅游名村”的验收。
二、杏花村创建旅游名村的主要作法
几年来,杏花村人始终遵循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的发展思路,为杏花村这颗历史文化明珠重见天日积蓄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发掘和整理、历史遗址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的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7年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以来,杏花村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做了起步性工作,共投入3000余万元资金完成了一些项目建设。
(一)抓规划,突出文化特色。
杏花村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规划是“龙头”,文化是“灵魂”。为此,我们请华中师范大学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李家清教授等专家为我们制订了杏花村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生态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江风教授等专家为我们编制了旅游区详细规划。请湖北金柘古建公司为杏花村作了详细的景观规划。并请湖北金木石古建公司为杏花村做了详细的景观规划。
(二)抓建设,突出基础设施。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们修筑了长3公里的杏花大道和12.5公里的景区循环公路。建自来水厂一家,对旅游区内的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整治,电话、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信号牵到了家家户户,并对规划中的新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亮化了桃花店等旅游区主要道路。兴建了集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会议会展中心和书画创作室于一体的杏花书院,杜牧广场和杏花村牌坊,桃林街,桃林水色,杏花湖、环湖路和亲水平台和停车场
等;重建了杏花古井、东坡桥,陈季常故居,先贤园;整理恢复了杏花古刹,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美国明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三千万元,对杏花古刹进行改扩建;改建了放生池、方山亭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设立了游客游乐项目—六辕秋和杏花湖水上游乐运动。同时,我们还从民谣“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中有美酒,村里有美人”入手,着手恢复古杏花村旧貌,动员群众种植桃树、杏树共80000株,种植面积达2000亩,并设置了占地面积100余亩的杏花园。
(三)抓宣传,突出深入人心。
杏花村是一颗被埋没的明珠,旅游开发要让其重放光彩,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精心编印了《杏花村欢迎您》宣传册,并组织专班历时一年出版发行了《歧亭古镇杏花村》一书,全面搜寻和整理歧亭古镇和杏花村所有已为人知和难为人知的厚重历史。该书的出版发行,为“杜牧诗杏花村在麻城”这一观点作出了极为可靠的论证。同时我们还邀请市内外知名摄影家来杏花村采风,并出版了《品位麻城〃歧亭杏花村》专辑,以及杏花村乡土教材。
同时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建立了杏花村门户网站,为宣传推介杏花村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杏花村开村发布会,杏花村成功申报为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积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请湖北广电总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荆楚旅游网等媒体来拍摄麻城花挑表演、打糍粑等民俗活动,湖北经视来拍摄“经视欢乐送”,黄冈电视台来拍摄“垄上行”栏目,麻城市电视台编辑、记者一行来拍摄专题片、编写电视散文等活动,提高了麻城市杏花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12月,杏花村组织作词谱曲并邀请歌手演唱的村歌《麻城杏花村》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受奖。
此外,我们还在报刊上刊登文章对杏花村大力宣传。麻城市原市委书记
李开寿亲自为杏花村撰文《麻城有个杏花村》,市委宣传部也组织了记者或通讯员在湖北日报、黄冈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媒体上宣介杏花村。
(四)抓投入,突出部门支持。
歧亭镇是经济小镇,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杏花村旅游开发工作上来。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请示,请市直相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麻城市委、市政府对杏花村旅游开发非常重视,每年清明前都要召开杏花村旅游开发的专题推进会,整合部门资金,打造杏花村的景点和设施。麻城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技术、资金、项目到杏花村,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献计献策、献财献物,尤其是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三年来为大力支持杏花村建设,累计投入近200万元,为杏花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杏花书院、桃林水色、杏花大道、旅游循环线,杜牧广场、杏花村牌坊、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东门楼、桃林街、杏花古井、放生池、方山亭及杏花村水厂的兴建,杏园、桃园的恢复,杏花古刹的整理,电力设施的改造等项目建设都离不开这些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杏花村景区也成为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麻城所实施的“双八工程” 之一的项目。
(五)抓教育,突出形象意识。
为了树立杏花村良好的旅游窗口形象,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建文明新村,做文明村民”创建活动,结合旅游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组织编写了《杏花村新农村建设文明新风“三字经”》,在村部显要位置书写,并印成宣传单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全体村民背诵并遵照执行。组织村里年轻人参加导游培训,以适应景区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多次请省林业厅和项目专家来村给村民们讲授杏树,桃树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请省安监局为村民讲授安全生产知识。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对村民的环保、森林防火和文化遗址遗物的保护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书写墙体标语、印发宣传单、召开村民代表(群众)会议,宣传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目的、意义和将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教育村民人人都是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珍惜这一发展良机,树立形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建好旅游窗口形象。
(六)抓管理,突出服务规范。
规划建设起步之后,关键在于管理。为了搞好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管理,为杏花村旅游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从镇政府、林业、国土、文化、城建等部门抽调专人同杏花村村委会一起组成专班,为杏花村旅游开发保驾护航。为了使杏花村旅游开发管理更加规范,我们于2009年6月专门成立并注册了麻城市杏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杏花村旅游开发等相关事务实施管理。杏花村及周边村凡在杏花村旅游规划区内的每一块土地的使用都必须经过工作专班和公司严格按照规划上报市政府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更变土地用途。公司制订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严格照章办事;组织相关人员对规划区内的山林、果园、水面、茶园等生态环境进行巡查,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给予制止,严厉禁止乱圈乱占、乱搭乱建和打击破坏、盗窃历史遗址、文物的不法行为;负责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社会纠纷的调解处理等工作。为了游客能在旅游区里自由自在地游览、休闲、娱乐和生活,我们一是请专家设计了美观简洁的门票,门票背面附有游览简图;在售票门楼的附近设置一面导游全景图,具体介绍旅游区内各主要景点及游客接待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就餐场所,公用电话及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二是在各主要路口设置标志牌和导览图,引导游客游览景区内的各景点,在各景点设立景点介绍牌,介绍该景点的来历,发展过程,建设状况,旅游项目及投资者等基本情况;三是在危险旅游项目附近设立警示牌,告诫游客在游览该项目时应注意安全及正确的操作规程,并安排专人负责安保工作,四是组建专门的导游服务团队。杏花村大力招聘外来优秀导游人才、培训本地村民导游,并成为武汉市城市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导游人才。
三、杏花村旅游发展思路
杏花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现有条件,抢抓发展机遇,坚持长远规划,贯彻“一年抓起步、三年出雏形、五年见实效”的发展思路,落实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方案,利用五至八年时间将杏花村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服务武汉城市圈和周边各城,服务城市居民,使其成为外地游客进入麻城游览的第一站和第一个接待站。同时,我们还在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杏花村发展的新路子。在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方向、建设思路、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创新。一是围绕建设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的目标,明确搞好建设规划,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加强出特点旅游文化景观开发,搞好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二是有效发挥杏花村的带动作用,坚持有序开发。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优势,突,凸现自然人文服务的多样性,形成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等多种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开发问题。三是要坚持群众受益、提升群众素质的方针。积极引导,吸纳群众参与建设发展容量大、门槛低的特色产业,努力提供就业岗位,保障群众在景区的发展中得到实惠,并加强村民的服务技能培训,使村民素质也成为杏花村独特的宣传点。四是继续加强景区管理和宣传推介。学习引进各地先进的景区管理制度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服务,使景区管理规范化、人性化;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节会活动、文化推介等多种方式,将杏花村的人文底蕴、湖光山色等有品质的宣传和推介出去。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吸引更多客商参与杏花村旅游开发,将杏花村景区对外打包统一经营,使景区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湖北省2010创建方案
湖北省2010-2012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举措。在新形势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我省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民委发〔2010〕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广泛组织各族群众,凝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构建和谐湖北做出应有贡献。
二、创建范围与目标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村创建活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成员共同居住的单位、社区、村开展,示范经营户创建活动在少数民族个体经营户或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经营户开展。(具体创建标准见附件)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拓城市和农村少数民族工作新领域,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民族工作社会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夯实基础。以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村、示范经营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基层民族工作网络,积极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机关、企业、学校)、示范社区、示范村、示范经营户活动的过程,变为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过程,形成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社会舆论和良好社会风气。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50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单位、社区、村、经营户),并实现示范基地组织机构健全、服务和管理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完备、生态和人文环境良好、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目标。
三、考核验收与奖励
3年内,对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村和示范经营户的确定,采取各县(市、区)民宗局申报,各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民宗委(局)审核推荐,省民宗委考核验收的办法进行。此前已被省民宗委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不再组织考核验收。
考核验收每年一次,10月份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民宗委(局)将推荐名单报送省民宗委,11月份省民宗委将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标准对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村和示范经营户进行考核验收,通过验收的,由省民宗委授牌并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凡被省民宗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社区、村、经营户)”的,在省委、省政府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时,可优先申报模范集体。同时,省民宗委还将以适当方式,对组织实施创建活动有突出贡献的民宗工作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省民宗委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谭徽在担任,副组长由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巡视员担任,成员由省民宗委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民宗委宣传处,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和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为了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各地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和领导,结合实际,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科室具体负责,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创建活动工作机制。要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精干工作专班,派驻到单位、社区、村和经营户帮助、指导创建工作。市、县、乡三级要根据《湖北省2010-2012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创建方案,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确保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二)搞好宣传,树立典型。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各族人民群众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结合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社区、村、经营户定为创建 3
点。要结合创建活动实际,通过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方式有目的地发现、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并及时加以宣传推广。
(三)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各级民宗工作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各负其责、团结协作的工作合力。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村,要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广泛吸收各方面参加的创建工作网络,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创建活动,不断推动创建活动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明确责任,加强保障。为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各级民宗工作部门要把创建活动纳入民族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把任务分解量化,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要及时收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创建活动有效开展。要充分发挥牵头和协调作用,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协调多个部门为创建活动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创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不可有临时思想、短期行为。要重点做到“六个结合”,即创建活动要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616对口支援工程”、“1+1对口帮扶工程”结合起来,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单位、构建和谐社区、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扶贫帮困、解决具体困难问题结合起来,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乡村结合起
来,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附件:
1、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标准
2、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3、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标准
4、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营户创建标准
附件1: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标准
1、创建工作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位,创建活动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保障。
2、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努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3、坚持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少数民族 5
文化、体育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活动做到有方案、有记录、有照片等资料。
4、将民族工作纳入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单位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民族工作;制定本单位民族工作制度,定期研究布置民族工作,及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对民族工作的指导。
5、经常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活动,通过举办成就展、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演讲、征文等活动,展示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宣传未来的美好前景。
6、妥善处置单位内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本单位未发生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党风廉政建设、综治、计生工作方面的案(事)件,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关系融洽。
附件2: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1、基础设施完善。全社区公路路面硬化;通邮政、通电话、通宽带;户户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依托办公活动场所,建有卫生室、便民超市、图书室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场所。
2、文化生活丰富。社区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经常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3、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经常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福利和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少数民族下岗职工的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专门设立了服务窗口,有服务记录、服务指南、服务流程。
4、基层组织完善。居委会班子团结,责任心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得到尊重。党组织建设、居民委员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达到县(市、区)委、政府规定的标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上墙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5、民族关系和谐。人与人和睦相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协调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处置辖区内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未发生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党风廉政建设、综治、计生工作方面的案(事)件,各民族团结互助、关系融洽、民风良好。
附件3: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标准
1、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农村经济特色明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2、基础设施完善。通村公路路面硬化,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邮政、通电话,户户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依托办公活动场所,建有村级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和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场所。
3、物质生活富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本县(市、区)处于领先水平。
4、精神生活充实。全村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经常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5、基层组织完善。村委会班子团结,责任心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得到尊重。党组织建设、村民委员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达到县(市、区)委、政府规定的标准。村级各种制度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村干部包组包户、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并认真落实。
6、民族关系和谐。人与人和睦相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协调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处置辖区内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未发生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党风廉政建设、综治、计生工作方面的案(事)件,各民族团结互助、关系融洽、民风良好。附件4: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营户创建标准
1、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努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2、妥善处理与其他民族成员的矛盾和纠纷,邻里关系和谐,未发生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方面的案(事)件,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关系融洽。
3、遵纪守法,依法经营;从业人员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4、经营效益良好,服务档次较高,竞争力较强,在行业内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维护经营服务场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与经营环境相协调,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具有民族风情。
5、经常参加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
第五篇: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暂行管理办法(鄂政办发〔2008〕51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8〕51号 【发布日期】2008-07-29 【生效日期】2008-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暂行管理办法
(鄂政办发〔2008〕5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暂行管理办法》巳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快全省旅游城镇建设,完善旅游镇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旅游镇的接待服务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和富余农民就地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旅游镇的资源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名镇是指具有或依托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齐全,镇内街区及周边环境整洁优美、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突出,在区域旅游市场上有比较鲜明的旅游形象,具有旅游集散和辐射作用,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旅游城镇。
第三条旅游名镇创建评定工作,依据《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鄂政发〔2006〕82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重点镇的通知》(鄂政办发〔2007〕109号)精神,按照《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标准》及《评分细则》进行。
第四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建模式,立足旅游镇的特点,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名镇创建的合力,推动旅游名镇创建工作规范有序的持续发展。
第五条旅游名镇创建评定工作,遵循自愿申报、地方创建、部门指导、综合评定的原则。
第六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按照“示范引导、推广争创、达标评定”的步骤,从2008年开始以3年为一个阶段进行。2008年启动旅游名镇示范创建,并全面推广争创旅游名镇工作。推广争创旅游名镇工作,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每年确定10个镇作为旅游名镇创建的重点单位。
第七条旅游名镇创建评定结果分为两个层次,经评定验收达到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标准和条件的,授予“湖北省旅游名镇”称号;对在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暂未达到创建标准和条件的旅游镇,授予“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第八条旅游名镇创建评选基本条件。
1、依托重点旅游景区并参考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及旅游资源特色;
2、依托重点旅游区域的交通主干线,进出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设施完善、安全畅达;
3、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齐全,具备旅游接待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
4、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社会效益明显。
第九条旅游名镇创建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强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抓好镇内街区环境整治和房屋建筑物的外观改造,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的建筑风格;加强旅游安全、旅游环境保护及公共卫生管理;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做到旅游服务规范有序;加强旅游宣传与品牌塑造、旅游接待规模与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长。
第十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要求。
1、有旅游镇的发展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2、有创建旅游名镇的工作实施方案和组织领导机构;
3、有创建旅游名镇的重点项目投资建设方案;
4、创建旅游名镇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国土利用、城镇发展规划等法规要求;
5、旅游名镇创建工作涉及的建设项目应按程序履行审批或核准手续。
第十一条旅游名镇的创建评定工作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分管领导主持。联席会议由省发改委、省民宗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环保局、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省扶贫办、省文物局等部门组成,在此基础上设立省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办公室,由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明确专人参加。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负责处理全省旅游名镇创建的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分工。省发改委负责指导旅游名镇创建的规划和项目基建程序审批或核准;省建设厅负责旅游名镇创建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评审和指导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省旅游局负责制定旅游名镇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评定标准,指导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组织旅游名镇创建和评定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做好旅游名镇创建相应的指导服务和支持工作。
第十三条旅游名镇创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旅游名镇创建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托市场运作和招商引资途径筹集。各级政府对旅游名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主要采取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方式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第十四条建立省旅游名镇创建专项资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各安排一定规模的旅游名镇创建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办理申报审批手续。全省旅游名镇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其他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对旅游名镇创建的有关建设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第十五条申请创建旅游名镇报送文件资料的内容:
1、县(市)政府申请创建旅游名镇的请示;
2、关于旅游名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包括创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内容、具体措施、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政策保障和组织领导机构等;
3、申请创建的旅游镇基本情况,包括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区位条件和交通状况、依托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旅游镇的特色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旅游镇在区域旅游或当地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规模、旅游总收入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镇的旅游规划情况和发展目标等。
第十六条申请验收评定旅游名镇报送文件资料的内容:
1、县(市)政府申请验收评定旅游名镇的请示;
2、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基本情况,包括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情况、项目建设和完成总投资情况、资金筹措和实际投资情况、创建工作成效、创建工作实施前后对比情况分析等;
3、县(市)政府自检自评情况报告书和自检评分表。
第十七条旅游名镇创建评定工作程序:
1、由县(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旅游名镇创建申请,并报送相关文件和资料;
2、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对县(市)政府所报送的文件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
3、对具备创建条件的镇由省政府审核后,确定为全省旅游名镇创建备选名单。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对旅游名镇创建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
4、在创建过程中,由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建设厅等相关部门不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考察。考察收集的信息和基本情况作为验收评定工作的参考依据;
5、由县(市)政府对旅游名镇创建工作进行自检自评,并根据自评结果向省政府提出验收评定申请;
6、由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省建设厅共同审核县(市)政府上报的申请验收评定旅游名镇的相关材料;
7、对符合验收评定条件的镇进行评定。验收评定组由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等部门推荐相应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验收评定组总人数不少于5人,设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
8、验收评定组综合考评后,提出验收评定意见报全省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办公室审核,在征求相关方面意见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十八条申请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的旅游镇,经过验收评定符合湖北省旅游名镇标准和条件的,由省政府命名公告。
第十九条旅游名镇具体创建评定标准由省旅游局会同省发改委、省建设厅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二○○八年八月一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