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市级旅游名镇的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3 14:2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建市级旅游名镇的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建市级旅游名镇的汇报材料》。

第一篇:创建市级旅游名镇的汇报材料

长轩岭镇创建市级旅游名镇

工 作 汇 报

一、长轩岭镇的基本情况

长轩岭镇是武汉市及武汉市黄陂区北部中心镇,也是木兰生态旅游区的核心镇,距武汉市城区60公里,距黄陂城区24公里。辖区北临黄陂区姚集镇、蔡店乡,东临黄陂区木兰乡、木兰山风景区,南连黄陂区罗汉寺街,西与黄陂区李家集街和湖北省孝感市接壤,连接湖北和河南、贯通京珠高速公路的木兰大道贯穿全境(该大道属省级公路,过境里程12公里)。

全镇有31个行政村,2个社区,有366个自然湾(其中:一般村25个,中心村6个)和2个小城镇。其中,长轩岭镇驻地明清街为武汉市重点小城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3.8平方公里,建有百年老校黄陂三中、黄陂区中医院长轩岭院区和一部份区直区域性派驻机构,是黄陂区北部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中心。全街常驻人口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500人,城镇人口11500人。

长轩岭全境属大别山南麓西段余脉,呈低山丘陵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有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华中地区珍稀植物繁育基地)、总体库容2.9亿立方米的梅院泥大型人工灌溉系统(也是黄陂区的战略水源地)、贯穿南北达21公里的滠水河(也称黄陂母亲河,在谌家咀汇入长江)和木兰天池景区。

二、创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在武汉市旅游局和黄陂区委区政府以及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工作,突出硬件建设、加强软件建设、严格创建标准,重在创建、重在落实、重在实效,积极创建“全市旅游名镇”。

对照《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暂行管理办法》和《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选标准》,结合长轩岭镇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有以下举措:

(一)坚持正确定位,切实提高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黄陂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我镇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我镇的旅游业被列入黄陂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我镇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是“一中心、二景区、三带”,一中心即构建长轩岭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二景区即强力推进木兰天池争创5A级景区,石门古镇项目,三带即沿黄土路、十素路、十泡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的旅游发展工作领导组,把旅游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定位在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后聘请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标准制订了《长轩岭镇总体规划》、《石门山乡控制性详细规划》、《长轩岭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木兰天池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木兰御园建设规划》、《木兰生态旅游区换乘中心详细规划》等。二是利用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全民参与,切实增强广大干群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三是把精

神文明建设作为创建的重要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把旅游景区、宾馆、饭店、车站、出租车和市场作为活动的重点,不断提高与旅游相关产业的服务质量,使创建的内容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成果不断扩大,覆盖面不断拓宽。

(二)坚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快旅游景区建设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是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休闲、参观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在旅游景区项目建设过程中,镇政府积极给予支持和帮扶,及时解决景区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各景区建设顺利实施并尽快发挥效益。一是支持木兰天池三期开发。按“四位一体”的方式整合木兰天池、素山寺森林公园、木兰西湖、梅店古镇四大片区,以“木兰天池”旅游品牌为统领,整体布局“一心两翼、四大片区”,形成“七彩天池”特色旅游休闲产品体系,把木兰天池风景区打造成木兰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休闲旅游龙头、中国中部标杆的旅游品牌、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目前,木兰天池四星级宾馆建设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十一可对外营业;二是支持木兰御园五星级宾馆建设。该项目地处太阳湖库区,分三期总投资3亿元。第一期是五星级旅游综合接待中心,可接待高端住宿及大型会议,第二、三期以种植与观赏景观和商业小集镇为主。该项目五星级“木兰御园度假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将于年底开园迎宾;三是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的开发升级。在巩固和提高已建成的总面积达7万余亩的七大农业板块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把万丰公司航空净菜、快生菜基地建成长岭最好、黄陂一流的产业板块。积极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

改造和设备更新,不断提高脉地湾萝卜、葛粉、豆丝、糍粑、茶叶、板栗、香菇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引导和帮助企业注册商标和申请“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论证,扩大产品知名度。四是旅游经济效益辐射作用强。2010年农副产品销售达2000万公斤,全镇实现GDP13.5亿元,旅游业年接待量达到100万人次,带动我镇农副土特产年销售收入1.64亿元,产品主要销往武汉星级酒店、农家乐经营点、武商、中百等大型超市和上海、北京等地,并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深受市民青睐。全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占全镇GDP的20%。

(三)立足长远发展,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根据区政府对我镇旅游的准确定位,我们将全镇作为一个大的景区,让游客感到处处都是旅游景区来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十分重 视全镇的环境综合整治,狠抓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了亮化工程,安装了路灯200余盏、明清街、新建街刷黑道路2.4万平米、短岭居民点新建花坛12个,修建排水沟1000米。二是成立镇环境保洁公司,整合城管中队力量治理占道经营,聘请环卫工8人,实行环卫工作专班负责。购买洒水车、环卫宣传车各一台,不断加强循环宣传环卫知识,进一步改善辖区内的卫生条件。三是积极投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3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4亩,日处理污水10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预计“十一”前可投入使用。四是大力推进十松—素山寺旅游公路项目。该公路属武汉市二级生态示范路,总投资1.2亿元,全长16公里。该项目已经全面启动,今年10月1日建成后,可提高木兰天池、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通达功

能,加快周边15个村湾的新农村建设,促进农家乐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创建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

我镇旅游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旅游发展的氛围日趋浓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不足,表现在:一是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还不多;二是旅游宣传的力度还不够,知名度还有待提高;三是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四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还不够,广大农民的素质须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建设。在搞好现有旅游项目服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十素公路、木兰御园五星级度假中心、木兰天池三期开发等旅游项目建设,及时帮助解决这些旅游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使这些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加快我镇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积极支持知青岁月进一步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知青特色旅游景点。

二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我镇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城镇开发秩序,加大查违控违工作力度,更好的服务于我镇旅游经济的发展。对长轩岭明清街进行全面升级,实施整体绿化、亮化、景观化改造,提升旅游大通道及多景区交通结点的旅游功能。

三是加强辖区内旅游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使它们做到诚信经营、规范运作。学习借鉴郫县农科村农家乐经营管理模式,统一规范业主证照、农家乐标识、餐饮设施的管理。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加强从业人员餐饮厨艺、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服务礼仪、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为我镇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篇: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挖掘旅游特色 坚持全面规划 全力推进城关镇旅游特色名镇创建

——石泉县城关镇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2013年8月30日)

石泉县素有“秦巴水乡”之称,行政区域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关镇是石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48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265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24051户,总人口78435人,耕地面积53435亩。城关镇地处汉江之滨,秦巴怀抱,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美丽的汉江穿境而过,阳安铁路、十天高速、210、316国道交汇于此。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旅游、住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镇依托老街这一核心旅游景观,结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和“环境生态化、居住城市化、风味乡村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通过规划先行、项目招商、部门联动、项目捆绑、基础为先、整体推进、考核等措施,借助“石泉十美”旅游品牌的宣传效应,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促使我镇的旅游发展趋向人文化、特色化、差异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大大提升我镇的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吸引力。2012年全镇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占我镇全年生产总值的4.7%,游旅业已成为我镇“富民强镇”的绿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丰富的景观资源

城关镇不仅有灿烂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还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气象万千的自然生态景观。

(一)特色景观之千年古城,人文之美。石泉县城作为郡县治所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城关镇拥有陕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结合旅游古镇建设契机,县上预计总投资1.4亿元对老街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住房建设、服务配套设施、环境改善、文物保护、景区景点等项目进行建设。目前,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街进行了前期综合改造,恢复了老街的历史风貌。对破损严重无法修复的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以提升老街的整体风貌。景点是形,文化是魂,我们始终把地域文化的挖掘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寄文化之魂于旅游之形,树立景区品牌。以增强景区文化内涵为抓手,建设汉水文化墙,编排汉调二黄剧目,促进蚕桑文化、根雕文化、奇石文化、美食文化等与旅游的融合,打造老街旅游品牌,让游客漫步在老街就能领略到浓郁的汉水民俗文化,使老街成为解读石泉人文历史的“立体教科书”。中心广场的鬼谷子塑像群、北辰森林公园的红军纪念碑,更能让游人领略到石泉人民睿智、坚韧的精神之美。

(二)特色景观之山水园林,生态之美。北辰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北坡,总面积3716亩,公园总体布局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形成不同的景观功能区,达到特色旅游、休闲观光的功效;杨柳千亩花卉苗木园、湿地公园已初见规模,两个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也丰富了城关镇的近郊旅游观光项目;陕南风情园计划依靠休闲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杨柳山庄、蚕桑博物馆、茶文化馆、奇石根艺馆、鬼谷子纪念堂等7个建设项目和观光茶园、桑园、荷塘、绿化景观等4个园林项目,以实现陕南特色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和景观在石泉的经典展示;“一江两岸”的太阳能山体亮化,开启了视觉美与环保完美融合的新探索,擦亮了石泉的旅游名片;江南片区规划建设的亲水广场、休闲大街,将开启我县水上旅游的南大门。

(三)特色景观之健康养生,石泉食美。食美,即特色美食之美。城关镇凭借秦巴山水孕育出的富硒绿色食品,发展茶叶、香菇、木耳、大米、草莓、西瓜等富硒旅游产品,兴办富硒农家乐,打出了石泉富硒健康游的名片;利用丰富的汉江鱼资源,推出了以农家鱼宴、特色鱼宴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精品菜系;发展了石泉豆腐干、鼓气馍、辣子鸡、丰标牛肉、石泉河虾、鲶鱼豆腐、石泉烤鱼、鬼谷子腊肉等地方特色小吃。游客到石泉四时都能品鉴到“养生佳肴,天然之美”,体验健康养生之旅。

二、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的做法

(一)围绕特色抓规划布局。我镇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明清古街,围绕这一核心景观,自2007年以来,按照《石泉县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我镇协助制订了《石泉县城关镇古镇修复总体规划》、《石泉县古城修复及基础设施改造设计》、《石泉县城关镇文化旅游街区五年建设规划》、《杨柳风情园和杨柳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通过专业、全面、高质量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来实现我镇旅游的高标准、高水平发展。

(二)围绕特色抓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县上的统一部署,我镇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完善辖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开通了县城内的公交线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二是在县城出入口、主要路口、码头、公交站点、各个景点设立了醒目的旅游指示牌10余块,让游客可以很容易地规划行程;三是在县城主要旅游景点和交通要道设立旅游商品超市10余家,让游客可以方便地买到石泉特色旅游商品;四是在主要景点规划建设停车场、旅游公厕、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配套环境绿化、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五是在我镇大力推广和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既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又解决了旅游高峰期游客吃饭和住宿难的问题。

(三)围绕特色抓资源保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考虑,对旅游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实施古戏楼、关帝庙、古县衙等建筑的修复工程,开展对江西会馆、禹王宫的保护工程,通过对古建筑主体结构破损进行修复、补充墙面彩绘等形式,恢复古遗址原貌。同时结合现代旅游观光要求,在老街内规划建设民俗博物馆、古县城客栈、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项目,使景区在保护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提升,在提升中实现自然和谐。

(四)围绕特色抓人居环境改善。我镇坚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我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构思,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决限制污染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生态镇,打造宜居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围绕特色抓综合管理。旅游开发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建设、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我们十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是成立组织机构狠抓旅游发展。成立了由镇政府镇长任组长的城关镇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结合项目难度,按照重点、难点项目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余项目副职领导分头抓的模式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人,确保旅游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健全机制。制定了旅游管理制度,狠抓旅游质量、旅游安全等各项制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措施得当、保障得力,全镇内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和邪教、聚众赌博等非法活动。三是规范旅游秩序。联系县工商局在我镇辖区内设置了16个12315消费者维权站,评选了维权代表,保证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遇到困难都能及时进行反馈,做到有诉必复、处理及时,并认真分析游客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接待质量,改进旅游服务;联合工商局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欺诈宰客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六)围绕特色抓旅游服务。良好的旅游服务是检验旅游建设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旅游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积极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礼仪礼节、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旅游从业人员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七)围绕特色抓旅游安全。安全重于泰山,我镇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安全标语,设置安全警示牌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二是要求各旅游企业必须制定旅游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警机制;三是积极配合旅游局对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处理安全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一)陕南旅游资源开发相似,特色难以突出。陕南旅游发展存在很多相似性,自然环境类似、古镇建设类似、民俗文化类似,仅此次迎验的以古街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兄弟县城就有3个,我镇若不深入挖掘和拓展本地旅游特色,要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出水平就将成为空谈。

(二)发展经费不足。我镇通过省市县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加上自筹资金启动了部分旅游项目,也实施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如此,景区开发仍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在旅游上的投入有限,一些急需建设的工程无法进行,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景点品位的提升,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成为制约我镇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缺乏旅游专业人才。面对快速发展的新型旅游来说,懂专业、懂管理、懂策划营销的人才极度缺乏,给我镇旅游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后期工作打算

(一)挖掘特色,树立旅游品牌。面对陕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似性问题,如何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成为了我镇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结合县上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做到以核心景区带动片区建设,加大对人文历史资源、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创新旅游形式,探索现代旅游的特点,增加休闲、体验项目,再结合特色旅游产品营销,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围绕规划,抓好落实。城关镇不同于一般乡镇,县上的大部分发展和建设任务都集中在城关镇,县上的发展规划基本等同于我镇的发展规划,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我镇要做的更多是如何去抓好落实。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社会资金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对旅游项目建设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确定旅游主题,将旅游亮点精细化;二是及时向上级反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素材,推动我镇的旅游项目实施。

(三)重视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在当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竞争时代,旅游资源不宣传就始终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后期工作中,我镇将结合县上大力宣传打造生态宜居、旅游休闲县城的契机,积极向外推介我镇的旅游资源。一是加强与《陕西日报》、《安康日报》、《三秦都市报》、《西部网》等新闻媒体的交流,利用媒体平台,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优质旅游资源。二是创新宣传形式。加大邀请旅游专家、音乐制片人、文化名人、媒体传播人、文学及摄影爱好者全景式赏读景区、品味景区、图说景区等活动的力度,扩大影响力。三是加大利用网络宣传的力度。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旅游资源进行推介,完善我镇旅游网站建设。

第三篇: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解说词范文

“天地之中”第一镇

----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申报全国特色景观

旅游名镇示范专题片解说词

一、古镇概况及历史沿革 气肃天重九,山围地正中。高台瞻皓月,古庙拜元公。圭尺遗衡在,衣冠雅兴同。携樽忻共醉,不数晋人风。

“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登封市告成镇,古名阳城,地处郑州西南,登封市区东南部,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所在地。全镇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99个村民组,总人口44289人。1998年10月被确定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2003年被郑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2006年被评为“郑州市2003—2005年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乡镇”,2007年被授予“郑州市卫生镇”,2008年被授予“河南省卫生镇”的光荣称号,2010年被授予“郑州市重点镇”。

告成的建制几经变更,夏为阳邑;西周改为颍邑;东周为阳城;秦汉时为阳城县所在地,属颍川郡;三国纳颍阳县;后魏(386年左

右)设阳城郡;唐女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神毕,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归属河南郡;五代为阳邑县;金兴定八年(1222年)并入登封,为曲河镇;清康熙年间为曲高里,辖告成、曲河一带12个村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登封县第五区;民国25年(1936年)登封设八个区,告成为第一区,第七联保;民国31年(1942年)改为告成镇。1948年登封解放后为第五区;1958年成立告成人民公社;1983年开始实行政社分开,改为告成乡,1994年撤乡设为告成镇。

二、资源景观丰富独特

告成,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嵩山脚下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人文渊源,拥有国家、省、市、登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观星台、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有唐代女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的历史史实,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观星台,有堪称“华夏第一都”的王城岗文化遗址;历史文化名人仓帝、许由、大禹、周公姬旦、陈胜、鬼谷子、郭守敬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活动遗迹。历史的积淀经过千百年的融合、发展、升华,形成了告成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基本特征和勤劳、智慧、开拓的人格魅力。这既是告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又是我们今天前进的不竭源泉,是抒写昨天的历史、描绘明天的辉煌取之不尽的宝藏。

(一)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

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测景台创立于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周公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723年)由南宫说仿旧制改建石圭,用以测量周公所确立的“天地之中”。观星台建于元代(1276—1279年),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比欧洲早了300多年。

(二)王城岗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上。王城岗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以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为学术界研究夏文化提供了全新的重要资料。

(三)古阳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告成镇东北部。城内暴露着东周时期城市输水用的成套陶瓷管道,总长约1000米,共有“澄水池”、“开关阀门”、“陶水管”、“三通四通”等建筑遗存,把我国的城市自来水供用技术提前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东周时期。特别是在古阳城内外的发掘中,已经出土了不少印制有“阳城仓器”和“阳城”陶文戳记的战国陶器和汉代筒瓦,为证明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阳城就在这里,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

(四)石淙河风景区

石淙摩崖题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淙河在告成镇东约3公里处,因武则天曾在此大宴群臣,饮酒赋诗,观赏秋景,故名“石淙会饮”,由此也就成为中岳嵩山的八大景之一。

(五)八方遗址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告成镇八方村东南。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属仰韶文化前期和中期遗存。

(六)曲河瓷窑遗址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告成镇曲河村。曲河瓷窑始烧于晚唐到五代,该窑生产的珍珠底刻花瓷器是我国制瓷历史上此类装饰的鼻祖。曲河窑是研究我国陶瓷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七)冶上冶铁遗址

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告成镇冶上村,分布在冶上河南岸的山坡台地上。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地、炉渣及未成形的铁块。冶上冶铁遗址,对研究我国冶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八)箕山名胜

箕山,距告成景区南五公里。因形如簸箕,故名箕山;又因许由曾隐居于此,得名许由山。许由因避尧、夏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均在此地。自巢父、许由为隐士鼻祖始,箕山遂名冠天下,为文人骚客所传唱。

(九)颍水二景

颍水春耕:颍水春耕是登封八景之一。颍河两岸,多为梯田,每年春耕开始时,农夫在颍水河畔耕田种地,耕牛拉犁前边走,农夫扶犁后边行,扬鞭驱犊,南耕北耘,人畜倒影,臵于水中,好像一幅天然的春耕图案,煞是好看。

玉溪垂钓:位于告成镇石羊关村东南、田家沟村北部白沙水库岸边。这里湖水清冽,坦荡平静,鱼群贯游。紧挨关峡一条崎岖小道,可绕玉溪湖畔。湖中有一巨石,约9米见方,三分之二没于湖中,相传古为许由和巢父钓鱼的地方。

(十)鬼谷子洞

鬼谷子洞为战国时期鬼谷子王诩讲学的地方,位于告成镇北沟村肖家沟河东岸土崖壁上,距沟底4丈,其上长满青梢,以镢出一条小路,可缓步攀上。

(十一)石羊关遗址

石羊关遗址,位于告成镇石羊关村南200米处的土岗上。采集的有陶器和石器、蛋壳陶片及陶环。根据其特征,应为龙山中晚期至二里头时期文化遗存。

三、景区建设日新月异

金色的季节,“华夏古都”告成大地上,美景醉宾朋,热土聚商贾,处处涌动建设高潮,人人谋求大发展,古城崛起的脚步铿锵有力,古镇建设的鼓点催人奋进。为改善景区环境,投资3000万元的双庙煤炭沉陷安臵小区拨地而起;投资2000万元的观星一条街屹立两旁;投资1500万元的仿古商业街日臻完备;投资1500万元的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都已投入使用;投资450万元的农贸市

场已经峻工;投资500万元的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及文化活动中心均已启用;投资700万元的镇中心卫生院主体已经完工,2011年可投入使用;围绕旅游产品做文章,以曲河、双庙、冶上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开发了绿壳鸡蛋、绿宝红薯等系列旅游产品,在景区形成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告成镇党委、政府积极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以举世文明的观星台为依托,以创建“国家卫生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精心筹谋,科学运作,邀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高起点、全方位、高标准修编告成镇总体规划,全面完善景区基础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景区禹都路、石淙路、告成大街西段的拆迁改造,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的景区新框架,投资近2000万元的观星公园已向游人开放。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到建设一处,绿化一片,所有公共场所都做到绿化、美化,景区绿化面积43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31%。公共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化面积27.3平方米。景区内有职业中专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卫生院1座,幼儿园5所,景区管理服务部门齐全。新区如画惹人醉,古镇风采绽芬芳,整齐的街道,漂亮的楼房,门前花木飘香,屋后绿树成荫,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景区品位得到全面提升。“申遗”成功后,年接待游客由原来的1万人次增加到目前的1.3万多人次,门票收入由原来的3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40多万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商家由原来的335家发展到目前的565家,年产值由

原来的2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200多万元.一个“千年古镇”,正在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在嵩山脚下倾力打造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古韵犹存、和谐发展独具告成特色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嵩山脚下,金凤欲飞,颍河彼岸,名震天下!开放的告成正筑巢引风,笑迎天下八方宾朋!

中共告成镇委员会 告成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月

第四篇: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方案

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方案

一、基本情况

公安县黄山头镇马鞍山村地处湘鄂边界,虎渡河之滨,是由原隶属黄山林场的马鞍山、白泉寺、凌武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728户,2972人,实有版土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0亩,最高点海拔286米,森林覆盖率70%以上,马鞍山村区位独特,交通方便,植被茂密,气候宜人。村内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旅游名村”创建优势

1、地理位置优。马鞍山村位于公安县南部洞庭湖边缘虎渡河西岸,地处湘鄂两省公安、石首、安乡三县交界之处,并与湖南省黄山头镇相连,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虎渡河贯穿全境,走水路北接长江著名水道,南入洞庭。长沙至武汉省级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2、旅游资源丰。马鞍山村既是山青水秀的风景区,又是周边地区佛教、道教信徒朝觐的胜地,还是红色教育基地、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千里平川、一山独秀”的黄山。黄山脚下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荆江分洪节制闸——南闸和纪念荆江分洪工程而建的“南闸纪念公园”。沿旅游山路顺山岭而上,二岭有著名的道教胜地,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云麓宫”,大岭是佛教胜地葬于北宋时期的“谢公墓”,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忠济寺”和“南禅寺”遗址。二岭与大岭之间的公路两旁有掘于永乐年间的“白龙井”,还有“犀牛望月”、“仙人掌”等黄山八景。舌子岭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北宋“镇南大将军”刘弘墓等19处古遗址和古墓冢遍布黄山周围。黄天湖、赖氏湖、明垱湖更象一块块的水镜镶嵌在黄山四周,苍松翠竹,湖光倒影,景色宜人。故明代文学家雷思霈赞美黄山“江河数片白,黄山一点青”。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达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00多万元。

3、物产资源富。马鞍山村地处江河平源版块与洞庭湖板块的交接处,既有山林的古朴,又有水乡的风韵。全村现有经济林5500亩,其中楠竹3000亩,桔果树1000亩,苗木花卉1500亩。水果年产量1000多吨,每年可销售苗木60万株。精养渔池700亩,养殖产量300吨,全村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

三、创建“旅游名村”,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共投资200万元,已修建通村公路8公里,争取上级资金520万元,修建12米宽的硬化路4公里。还需新修10公里的村级公路,才能达到组组通,景点通。

2、自来水及水库建设,镇村共投资240万元,修建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9个村民小组都使用上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自来水。为搞活旅游业,将恢复水库1座,即坳马堰(5)组水库。

3、数字电视。全村数字电视入户率70%,力争在2009年全村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4、通讯设施。该村已安装村村通电话350部,拥有手机1200部。

5、房屋、庭院建设。马鞍山村是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按“村容整洁”的要求,积极推广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的“一建三改”工程,加强村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污水、垃圾治理,改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庭院,达到环境优雅,全村已建沼气池260口,改厕250座。到2010年底,全村沼气池达到525口,全面完成“一建三改”工程。

6、停车场建设,已争取外商投资30万元,修建了郭家湾停车场,还准备修建仙人湖景区停车场,面积达600平方米。

7、完善仙人湖景区服务设施。

(二)旅游景区建设

马鞍山将围绕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主攻三大旅游产品。一是发展宗教朝觐游,以现有的忠济寺(佛教场所)、云麓宫(道教场所)等宗教场所为基础,新建白龙井、观景台等景点,不断完善景点设施。二是发展红色旅游。马鞍山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涌现了一批革命英烈,出现了三位领导当地革命的县委书记。将继续收集整理英烈的遗物,新建“红星闪耀马鞍山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三是发展休闲度假游,利用坳马堰水库、十里竹海、千亩花卉、千亩特色果园等资源优势,修建水上乐园和农家乐等休闲场所。

(三)文化、民主、法制建设

围绕自然景观,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并在居民文化、饮食文化上创新,把现有的小型餐饮店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农家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村内文化事业,建村文化室一个,体育健身场所一处,以建设“旅游名村”为主题,在全村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继续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建设制度/

(四)“旅游名村”建设目标

马鞍山将围绕上级提出的“旅游名村”建设要求,抓住上级党委、政府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围绕“发展马鞍山,狠抓旅游,工农并举主体开发”的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创新,走旅游兴村之路,将马鞍山村建设成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观光的旅游名村。进一步作好安排,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乡村游口号,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推动我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公安县黄山头镇马鞍山村 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某旅游名镇总体规划

目录

1.规划综述

.....................................................................1 1.1.规划总论................................................................1 1.1.1.规划背景.........................................................1 1.1.2.规划依据.........................................................2 1.1.3.规划原则.........................................................2 1.1.4.规划目标........................................................33 1.1.5.规划编制内容.....................................................3 1.1.6.规划编制重点.....................................................4 1.1.7.规划编制程序.....................................................4 1.1.8.规划期限与范围...................................................5 1.2.XX 概况.................................................................5 1.2.1.基本情况.........................................................5 1.2.2.建制沿革.........................................................6 1.2.3.地形地貌.........................................................7 1.2.4.河流水系及地下水.................................................8 1.2.5.生物资源.........................................................8 1.2.6.风景资源.........................................................9 1.2.7.历史文化资源....................................................10 1.3.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12 1.3.1.区位............................................................12 1.3.2.行政区划........................................................12 1.3.3.人口............................................................12 1.3.4.经济产业........................................................13 1.3.5.土地利用........................................................14 1.3.6.社会配套........................................................14 1.3.7.市政基础设施....................................................15 1.3.8.发展资源分析....................................................15 1.3.9.SWOT 总结........................................................17 2.社会经济发展

................................................................2.1.发展动力分析...........................................................18 2.1.1.生态旅游........................................................18 2.1.2.生态农业........................................................18 2.2.性质与定位.............................................................18 2.2.1.发展定位........................................................18 2.2.2.镇域性质........................................................18 2.3.发展目标...............................................................19 2.3.1.战略目标........................................................19 2.3.2.经济发展目标....................................................19 2.3.3.社会发展目标....................................................20 2.4.发展战略...............................................................20

2.4.1.发展思路 ........................................................20 2.4.2.发展战略........................................................20 2.5.产业结构规划...........................................................21 2.5.1.产业发展现状....................................................21 2.5.2.产业结构调整路线................................................22 2.5.3.产业结构空间布局................................................23 2.5.4.资源发展导向....................................................24 2.6.旅游业发展.............................................................28 2.6.1.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28 2.6.2.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8 2.6.3.旅游产业发展预测................................................29 2.6.4.旅游产业发展思路................................................30 2.6.5.旅游度假类型....................................................30 2.7.工业发展...............................................................27 2.7.1.工业发展现状....................................................27 2.7.2.工业发展规划....................................................27 2.8.农林业发展.............................................................25 2.8.1.农林业发展现状..................................................25 2.8.2.农林业发展目标..................................................25 2.8.3.农林业发展战略..................................................26 2.8.4.农林业发展措施..................................................26 3.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3.1.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30 3.1.1.评价目的........................................................30 3.1.2.评价方法........................................................30 3.1.3.评价结果........................................................31 3.2.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31 3.2.1.人口特征及增长趋势..............................................31 3.2.2.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32 3.2.3.人口配置........................................................35 3.2.4.村镇用地规模管制................................................36 3.3.镇域村镇体系职能结构...................................................37 3.3.1.现状职能特征与类型..............................................37 3.3.2.职能等级划分....................................................37 3.3.3.职能类型确定....................................................38 3.3.4.职能结构........................................................38 3.3.5.村镇发展定位....................................................39 3.4.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39 3.4.1.现状等级........................................................39 3.4.2.规划等级........................................................40 3.5.镇域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结构...............................................41 3.5.1.发展目标........................................................41 3.5.2.城镇体系规划布局的原则与指导思想................................41 3.5.3.村落空间结构发展原则............................................42

3.5.4.镇域的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42 3.6.镇域旅游规划...........................................................42 3.6.1.镇域旅游结构规划................................................42 3.6.2.镇域旅游线路规划................................................43 3.7.历史文化保护规划.......................................................44 3.7.1.历史文化遗产概述................................................44 3.7.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45 3.7.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路............................................45 3.7.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45

3.8.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规划 .............................................46 3.8.1.镇域道路交通规划................................................46 3.8.2.镇域给水工程规划................................................47 3.8.3.镇域排水工程规划................................................49 3.8.4.镇域供电工程规划................................................49 3.8.5.镇域通信工程规划................................................50 3.8.6.镇域社会设施规划................................................51 3.9.镇域环保环卫规划.......................................................53 3.9.1.镇域环境保护规划................................................53 3.9.2.镇域环境卫生规划................................................55 3.10.镇域防灾规划...........................................................56 3.10.1.镇域防洪规划....................................................56 3.10.2.镇域防震规划....................................................56 3.10.3.镇域消防规划....................................................56 4.中心城镇

....................................................................56 4.1.现状分析...............................................................56 4.1.1.镇区建设现状分析................................................56 4.1.2.镇区用地现状分析................................................57 4.2.镇区性质与规模.........................................................59 4.2.1.镇区城镇性质....................................................59 4.2.2.镇区人口规模....................................................59 4.2.3.镇区用地规模....................................................59 4.3.镇区用地地形特征分析...................................................60 4.3.1.地形地貌:

......................................................60 4.3.2.山水与镇区关系:

................................................60 4.4.镇区用地方向选择.......................................................60 4.4.1.镇区整体布局空间演变............................................60 4.4.2.城市用地工程评估................................................60 4.4.3.经济联系主要发展方向分析........................................61 4.4.4.城市用地潜力分析................................................62 4.4.5.用地方向及选址原则..............................................62 4.4.6.用地发展方向比较................................................63 4.4.7.用地方向选择....................................................63 4.5.镇区布局原则及规划结构.................................................63 4.5.1.镇区布局原则....................................................63

4.5.2.镇区规划结构 ....................................................64 4.5.3.镇区规划用地指标及平衡表........................................64 4.6.镇区用地布局...........................................................65 4.6.1.居住用地布局....................................................65 4.6.2.公共设施用地布局................................................66 4.6.3.生产设施用地布局................................................68 4.6.4.仓储用地布局....................................................68 4.6.5.对外交通用地布局................................................68 4.6.6.道路广场用地....................................................68 4.6.7.工程设施用地....................................................69 4.6.8.绿地............................................................69 4.7.镇区综合交通规划.......................................................69 4.7.1.镇区对外交通规划................................................69 4.7.2.镇区道路广场规划................................................70 4.8.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73 4.8.1.镇区绿地系统规划................................................73 4.8.2.镇区景观规划....................................................74 4.9.镇区基础设施规划.......................................................76 4.9.1.给水工程规划....................................................76 4.9.2.排水工程规划....................................................77 4.9.3.电力工程规划....................................................78 4.9.4.通信工程规划....................................................79 4.9.5.燃气、供热工程规划..............................................80 4.9.6.管线综合规划....................................................81 4.10.镇区环保环卫规划......................................................82 4.10.1.环境保护规划....................................................82 4.10.2.环境卫生规划....................................................83 4.11.镇区综合防灾规划......................................................83 4.11.1.防洪规划........................................................83 4.11.2.消防规划........................................................83 4.11.3.抗震防灾规划....................................................84 5.规划控制与实施

..............................................................84 5.1.土地管理属性控制分类...................................................85 5.2.建设强度控制...........................................................85 5.2.1.建设强度管制区划................................................85 5.2.2.建设强度控制....................................................85 5.2.3.绿地率..........................................................86 5.3.建筑风貌控制...........................................................86 5.3.1.建筑后退红线....................................................86 5.3.2.建筑高度控制....................................................86 5.3.3.建筑色彩........................................................87 5.4.近期建设...............................................................87 5.4.1.规划期限与规模..................................................87 5.4.2.近期建设指导思想................................................88

5.4.3.近期建设目标 ....................................................88 5.4.4.产业引导规划....................................................88 5.4.5.近期建设项目....................................................88 5.4.6.镇区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91 5.5.远景构想...............................................................92 5.5.1.XX 规划远景规划目标..............................................92 5.5.2.远景发展规模....................................................92 5.5.3.远景用地发展方向................................................92 5.5.4.布局主导原则....................................................93 5.5.5.城市布局结构....................................................93 5.6.村庄建设及发展指引.....................................................93 5.6.1.村庄建设指引....................................................93 5.6.2.村容村貌整治引导................................................93 5.6.3.村庄发展指引....................................................94 5.7.规划管理、产业政策与规划实施...........................................94 5.7.1.规划管理........................................................94 5.7.2.产业政策........................................................95 5.7.3.规划实施建议....................................................96

1.规划综述 1.1.规划总论 1.1.1.规划背景 1.1.1.1 XX 县发展目标与战略的重大调整 《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了 XX 作为东部经济区中心的战略地位,指明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改变了现有铁矿资源型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型。要求其成为能够承接东部区域人口,集聚旅游服务产业,带动东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1.1.1.2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 由于 XX 境内社河属于大伙房水库浑河水系的支流之一,并且距离大伙房水库比较近,区域水源地保护对其提出了要求;XX 作为沈阳东部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建设也对其提出了需求。

1.1.1.3 区域旅游地位提升所带来的变化 镇域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随三块石在区域旅游大系统中地位的提升而发生了变化。2004年国家林业局以林场[2004]217号文件批准建立XX三块石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 年三块石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近两年来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三块石的地位日趋上升,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XX 镇全镇的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变化。

1.1.1.4 上版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 XX 镇曾于 2004 年编制过总体规划,但只是镇区的用地方案,而且未经审批。2004年以来 XX 镇发展的需求和政府发展计划的变化给 XX 镇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镇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规划的指引。

1.1.1.5 交通格局的支撑 县域交通规划确定沈新高速从镇内通过,抚金线、沈通线升级,确立了镇区交通节点的地位,奠定了旅游发展的基础。

1.1.1.6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四道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傲牛村、佟庄子村、王家村、XX 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五龙村、彰党村、李家村、馒首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北沟村被评为沼

气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成为热点,与此同时,2004 年 XX 镇实施了村屯合并政策,各村庄的发展需要规划的指引。切实落实农村政策,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结合XX 镇发展,都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

1.1.2.规划依据 1.1.2.1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00]36 号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防洪标准》(GB 50201—9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 号)《XX 县社会经济统计提要》(1996~2005)

《XX 镇“十一五规划纲要”》 1.1.2.2 参考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

《XX 县志》和 XX 镇有关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XX 镇 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 《XX 镇 2007 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1.1.3.规划原则  区域统筹原则:以区域观统揽全局,调整发展目标与策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三块石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与镇域内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的地位与作用。

 特色性原则:以旅游业为主导,突出生态特色,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网络型旅游接待基地,提高综合竞争力。

 生态保护原则:严格按照水源保护区的保护政策,控制林木砍伐,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型产业。

 镇区建设与山水融合原则:结合镇区周边山体、河流,塑造山水城镇特色,提升镇区的品牌认知度、形象影响力、文化凝聚力和游客满意度,从而提高城镇的竞争力。

 村庄发展与生产结合原则:结合镇域内村庄规模普遍大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的前提下,强调村庄发展围绕生产,与生产结合。

1.1.4.规划目标 发展镇域经济,解决农村问题;生态环保立镇,提高农业科技;旅游产业主导,度假休闲服务;合理布局城镇,延续发展演变规律;创建特色风貌,加强控制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目的。

1.1.4.1 产业结构调整 XX 镇长期依赖第一产业,近年来镇域经济发展有赖于铁采掘业,随着铁资源含量的逐渐减少,镇域经济需要切入新的增长点,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面对经济转型,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已迫在眉睫。

XX 位于 XX 县东部山区,要确定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找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城镇发展道路。

1.1.4.2 根据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控制建设用地 XX 镇人口与用地规模不大,经济上对周边城镇缺乏吸引。面对《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等上级规划对 XX 提出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加强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产业投资,升级城镇居住品质,这都要求科学合理地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1.4.3 精心设计小城镇特色品牌 XX 属 XX 县林业大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增加镇区就业机会,美化镇区环境。因此镇区规划需要塑造特色景观环境,打造绿色与文化城镇品牌,并与镇域产业结构转型目标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城镇竞争力。

1.1.5.规划编制内容 研究镇域城镇体系,重新确定区域定位,指出镇域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 预测各发展阶段镇域城市化水平;

 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 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村镇的布局空间结构。

在新的发展思路下,重新确定城镇定位,指出镇区未来的用地发展方向,调整用地布局,寻找新的发展形式:

 合理安排城镇用地功能结构,调整完善城镇用地功能布局;  完善城镇路网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突出镇区在区域的交通位置和在旅游接待方面的功能以及在整个镇域的地位,打造以旅游为载体的东部生长点。

1.1.6.规划编制重点 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重新对镇域进行定位,调整发展目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在镇域及区域范围内统筹经济发展要素,调整产业结构,划定产业发展分区,并制定各产业发展规划。

 从 XX 镇镇域乃至 XX 县整个东部地区的角度分析研究镇区的发展规模,论证新区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镇区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各项用地布局。

 制定土地管理、建设强度、建筑风貌控制,近、远期发展等多方面的规划控制与实施手段,有效引导镇域发展与镇区建设。

 对各村庄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在有效的服务半径内安排各项社会配套设施,提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方针。

1.1.7.规划编制程序

基础资料收集

现状调查研究

现状调研

物质环境

经济社会

现状综合分析研究 城镇发性质与规模预测 用地现状

用地评价

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技术经济论证 规划目标制定、主要指标拟定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确定规划区范围 市县域镇域

城镇自然及

城镇社会

城镇建筑及

环境及

相关规划

市政计划

基础资料

历史资料

经济资料

公用设施资料

其它资料

资料

法规资料

1.1.8.规划期限与范围 1.1.8.1 规划期限近期规划年限为 2007~2010 年,远期则为 2011~2020 年。

1.1.8.2 规划范围 规划区为 XX 镇行政范围,总面积 363km2 ;镇区规划范围 2.55km 2 ;镇区建设控制区 1.56km2。

1.2.XX 概况 1.2.1.基本情况 XX 镇位于辽宁省 XX 县的东南部。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乡接壤。该镇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 20km。沈通线和抚金线从镇内穿过,2007 年 01 月经过专家评审的《XX 县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中确定为 XX县东部中心。2006 年辖区面积 363km2,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是 XX 县面积第二大的镇。2006 年底镇域内总人口为 17581 人,国内生产总值 3808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4900 元,在 XX 县 11 个农村镇(不含石文镇)中排名第二。随着已探明铁矿储量的日趋减少,三块石地位和知名度的提升,铁矿产业将逐步被旅游产业替代。XX 属于农业与资源型经济形态,受地形与气候等条件限制,其产业总量较低。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门头沟区位图

斋堂镇区位图

总体规划 原规划方案审视

相似城镇比照

理论模式应用

制定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

各专项规划

方案修改完善 方案评选 方案评比会、确定优选方案、领导与专家评审 正式成果 图纸、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集 规划上报、审批 进入详细规划阶段 审 批

1.2.2.建制沿革 XX 发展历史悠久,由于战争的缘故历史无法考究,其近、现代建制沿革总结如下:

东北沦陷期间,受伪奉天省兴京县(新宾县)管辖,为兴京县第六区,区公所设在腰堡村。其中三家子、佟庄子、馒首 3 个自然屯归龙图(马圈子)村管辖。伪警察署先设在腰堡,后迁到郑家堡子,再迁至五龙口村。

解放战争期间,郑家堡子、五龙口以南为解放区,建有中共五龙区委,受中共XX 县委领导,1948 年 10 月,五龙地区全部解放。五龙区政府设在五龙口,下辖 11个村。即:佟庄子(包括馒首、三家子)、郑家堡子、前安、XX、同安、南彰党、腰堡、五龙口、王家店、李家堡子、傲牛堡子。

1953 年五龙区政府由五龙口迁到南彰党,1945 年由南彰党迁到 XX。

1956 年农村合作化进入高级阶段,实行一乡一社,五龙地区成为一个乡,即 XX乡,并成立“五六一一社”,乡、社址设在 XX 村。管辖范围:北至温道,南至李家堡子,共辖 18 个行政村。

1956 年 8 月,随五龙区划归本溪县,1957 年秋,又划为 XX 市辖,并与抚南区合并。

1958 年 10 月,五龙地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社址设在萝卜坎沟(今市郊区碾盘乡萝卜坎村)。所辖范围北至龙凤、榆林、东洲,南到马圈子,由露天区管辖。公社下设员工、XX 两个管理区,27 个作业区。1959 年,作业区改为大队,有:XX、王家店、腰堡、郑家、五龙、傲牛、佟庄、前安、同安、下马古、四家子、上马古、彰党、温道、马圈子、员工、东洲、搭连、万新、榆林、南花园、千金、碾盘、关口、塔二丈、郎士、唐力 27 个大队。1959 年 8 月,分出兰山农场由市郊区联社直接领导。1960年 7 月,经市经贸农场安置在郑家北沟的山东省金乡县“支边”户,成立北沟大队。

1961 年 4 月,公社体制划小,红旗人民公社划分为马圈子、五龙、碾盘 3 个公社。五龙公社社址设在 XX。下辖 16 个大队:XX、同安、前安、郑家、北沟、佟庄、彰党、下马古、四家子、温道、上马古、五龙、傲牛、腰堡、王家店、台沟大队。1961年 7 月,划出郑家、佟庄两个大队(包括三家子、馒首村)为 XX 市财贸市场,1961年 10 月,市财贸市场撤销,划出的两个大队,又划回五龙公社。

1962 年 3 月,公社体制再次划小,由五龙公社划出四家子、温道、台沟、上马古、下马古 5 个大队成立上马公社。五龙公社本境又分出李家、梨树、四道、上古、下古、馒首、三家子 7 个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18 个大队:XX、前安、同安、彰党(今南彰党)、前安、郑家、北沟、三家子、佟庄子、馒首、下古、腰堡、上古、五龙、傲牛、梨树、四道、王家店大队。

1976 年 3 月,划出南彰党所属二道沟,八盘炉两个生产队成立五龙公社“五七“农场。同年春,XX 县在腰堡修建水库,上古大队为水淹区,全部动迁到上马公社和五龙公社各大队,上古大队撤消。

1979 年 3 月,“五七”农场撤消,二道改为生产大队,八盘炉隶属二道大队。1979 年 12 月,王家大队所属东台沟生产队、南彰党大队所属长砬子生产队划出,成立大队。至此,五龙公社下辖 20 个大队。

1981 年又分出八盘炉、炮手、夏家、梨树沟、矫家 5 个的大队,五龙公社下辖25 个大队。

1983 年 10 月政社分设,建立五龙乡。

1985 年 4 月批准建镇,五龙乡改为 XX 镇,下辖 25 个村民委员会,65 个村民小组,28 个自然村。

2006 合村并屯,下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

1.2.3.地形地貌 地貌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依据境内地貌成因的主次关系及形态上的特征,全镇构造划分为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两种成因类型,高丘陵、河谷一级阶地、河漫滩三种形态亚区。

XX 境内多山,山系属长白山系。镇内多为高丘陵,平均海拔 200~300m,最高峰海拔标高在 1131m,位于三块石花岗岩体一带,表现出山势陡峭、险峰林立,构成奇特的地质景观。局部切割深度可达 300~500m,一般切割深度<100m,“U”型谷和“V”型谷发育。岩石由太古宙鞍山群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角闪(或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组成。

河谷一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社河两岸,阶地范围较大,阶面开阔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微向河床倾斜,前缘比河床高 2~3m。具有双层结构特征,上部为亚粘土和亚砂土;下部为砂砾土和卵石。

河漫滩在社河中发育,宽度各处不一,最宽一般不超过 1km,由砂砾和卵石等组成。

社河河谷有小片山间平川谷地。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镇区为山间盆地,海拔在 196m 上下浮动。

1.2.4.河流水系及地下水 1.2.4.1 河流水系 境内地表水均属浑河水系,浑河支流社河为镇域内最主要的河流,由两条支流即五龙河和三家子河组成,自南向北贯穿全境,终汇于大伙房水库。

社河全长 43km,其中 XX 境内长约 31km。流域总面积 468.4 km2,其中 XX 境内流域面积 240km2。平均宽度 20m。社河河道平均比降 8.07‰,最大流量 1220m 3 /s。

规划区有两座水库:三家子河的前安水库(集雨面积 4.23km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18 万 m3)和五龙河的腰堡水库(集雨面积 139km 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万 m3)。两座水库控制面积 143.6km 2,占社河流域总面积的 30.6%。均为县水务局管。

1.2.4.2 地下水 冲积层主要由社河从郑家到上马的台沟。地域比较开阔,一面平坦,宽度一般为1~3km,表层多为亚粘土或亚砂含砾。厚度一般在 2~6m,地下水埋藏深在 1~4m,单井开采量每日为 20~1500t。

社河支流沿岸河谷冲积层的地下水,是地表水下渗而形成的,直接受地表径流的影响。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在社河中度切割的低山丘陵区,单井涌水量每日在20~50t。水质为小于 0.5g/L 的低矿化水,适于饮用。

1.2.5.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主要有狐、貉、獾、狍等兽类 32 种,鸟类 119 种。其中狐、天鹅、鸳鸯、苍鹰、秃鹫等 23 种鸟类,为省级二类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主要包括中草药和蜜源植物。中药材 226 科 587 种,蕴藏量约 11000t,年可采量达 3000t,主要有五味子、草乌、人参、黄芪、细辛、辽五味、贝母、桔梗、合欢等。蜜源植物多达 110 多种,主要有:紫苜蓿、椴树、向日葵、荞麦、紫穗槐等。

野生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山野菜、野果子、食用菌、编织条材等约 45 种。1998~2005 年,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在全镇 24 个各具优势的村集中建起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和畜禽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

1.2.6.风景资源 1.2.6.1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地处 XX 东南52km 处的XX 县 XX镇佟庄子村和汤图满族自治乡长垄地村境内,东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接壤,南与马圈子乡一岭之隔,西部和北部与上马乡相连。平均海拔 600m,有 112 座山峰,主峰海拔 1131m,面积 100km2。园区森林覆盖率高达 98.1%,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 1500 多种,主要景点有鸽子洞、比丘洞、神龟出潭、白龙潭瀑布、鬼见愁、仙人台、大小三块石、不老泉、辽东第一泉、抗联遗址等,形成了奇峰、幻洞、秀水浑然一体的天色风景区。

三块石景区一年四季景色怡人。春天,野谷山花满壑,布谷声声;夏天,嘉木秀荫葱郁,泉水叮咚;秋天,满山红叶尽染,飞霞霁虹;冬天,白雪倚地拍空,素裹乾坤。且因在高山之巅有三块巨石相依拥矗、昂然剑立而扬名。并以“天然特种基因库”、“动物王国”、“北方温带雨林”、“中国地方名山”和“三石天下清”著称。

1.2.6.2 佟庄子农庄园 佟庄子农庄坐落在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区内,地域面积 27.45km2,盛产大豆、玉米、水稻、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地方土特产品。森林覆盖率高达 92%,是 XX县重点的生态建设村。

佟庄子农庄依托春赏一岭野花、夏游青山绿水、秋观漫山红叶、冬吟白雪银驰的四季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山野菜、全羊汤、杀猪菜等为主的特色农庄旅游饮食文化。为游客提供品种齐全的农家小菜,住着农家小院大火炕,体验着古朴的关东民俗风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挖掘出自己特色的娱乐服务,围篝火、放礼花、唱卡拉 OK、地道的东北二人转等。农庄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村容村貌先进村、XX 市文明村、小康建设示范村、精神文明共建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 年被列为辽宁省八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2005 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6.3 小鹿沟风景区 小鹿沟风景区位于郑家村西侧山谷地带,三面环山,原为小鹿沟自然屯所在地,05~06 年村庄整体动迁,欲修 18m 高佛体一座,配建星级宾馆,与西侧的前安水库

共同组成小鹿沟度假村的主体。小鹿沟风景区山水相宜,注入鲜活的佛教文化,兼有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被列入 XX 县“四点一线”黄金游线的重要一点。

1.2.6.4 腰堡水库风景区 腰堡水库渡假村位于 XX 镇腰堡村,距 XX 市区 42km。它南对昂首欲鸣的凤凰山,北对高耸巍峨的卧佛山,东靠山崖峻峭的老虎洞,西面则环绕着传说中的卧龙山脉。集雨面积 139km2,重现期 50 年,总库容 1628 万 m 3。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温度均比市区低 5~60 C,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也是夏季的避暑佳地。

1.2.6.5 卧佛山 卧佛山由一尊巨佛而得名,其坐落于XX县XX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此山坐西朝东,佛体头南足北,佛像慈祥地仰卧在 XX 县 XX 镇腰堡水库度假村旁。

卧佛山庄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四季如画。

1.2.7.历史文化资源 1.2.7.1 汉代长城 汉武帝时加强统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修筑北部长城,《史记·朝鲜列传》载,“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这里所说的“辽东故塞”,即指燕秦辽东长城。

辽东东段山墙首先是由 XX 开始修筑的,边墙在 XX 境内由北向东南方向延伸,越过浑河后,过兰山,转向东南过 XX 县上马乡,边墙在上马乡西古家村西山向东通过上马古、下马古,过戴家山、前楼,然后折向东过公路,经城墙砬子,南下过 XX 镇四道村,到王家村。边墙分成两条路线分别向南、东延续。

1.2.7.2 XX 墓群 XX 墓群位于 XX 县 XX 镇 XX 村东 2km 腰堡山南坡。1976 年 4 月,XX 市博物馆整理了 5 座墓葬,均为小型石筑单室封土墓。XX 墓同前屯高句丽墓在墓室结构、随葬品等方面很相似,年代亦相当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7.3 山城及墩台(1)南彰党山城

位于 XX 镇南彰党村东北 300m 山岗。山城东北西三面连群山,南临狭长沟谷。山城呈椭圆形,依山脊构筑。城内遗存有素面布纹黑灰瓦,辽代瓷器残片等。据考证该城约为唐——辽时期,占地 500m2。

(2)烈士墓山城 山城位于 XX 村北 100m 处,高约 40m 的山梁上,山梁呈东西走向。山城已被辟为烈士墓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辟有南门。城外有一周城壕,山城为高句丽山城,现保存较好。山城占地 1000 m2。

(3)

同安山城 位于同安村东 500m 的开阔狭长的沟川,至城北分为两条岔沟。南沟名为豆子沟,北沟名为歪脖沟。城址发现城墙、水井、瞭望台及少量金元缸胎瓷片。其为高句丽山城,占地 3800 m2。

(4)傲牛墩台 位于傲牛村西 600m 处的顶峰,名曰高丽城子。墩台利用自然山体略加修整而成,并有环绕其一圈的马道。该墩台为高句丽墩台,占地 500 m2。

(5)四道墩台 位于四道村北 200m 处的墩台山上。墩台距地表高约 40m,用土石堆筑,顶部为方形。墩台保存较好,墩台山周围有夹砂红褐陶片等暴露地表。墩台年代不详,占地面积 500 m2。

(6)五龙烽火台 位于五龙村西 300m 名曰南台子的高土堆上。墩台顶部为方形,高约 5m。墩台为土堆筑,外面镶砌石块青砖。墩台为明代,占地 400 m2。

1.2.7.4 其他遗址 XX 镇拥有的历史遗址还有:馒首的太清宫、金蟾井、狐仙洞、三块石洞、必修洞、老虎洞、石门沟、土烟囱,XX 的聚玄寺,五龙、傲牛的烽火台即与高句丽打仗时的瞭望塔。

1.3.现状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 1.3.1.区位 1.3.1.1 地理交通区位 XX 镇位于 XX 县东南,南与马圈子乡一岭相隔,北、西与上马乡相邻,东与汤图满族乡接壤。

距 XX 市 45km,距石文镇约 20km,省级公路沈通线、市级公路抚金线贯穿全镇,连通了 XX 与外界的关系,奠定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

1.3.1.2 经济区位 辽宁省东部水源涵养林区。位于辽中城市群内圈层,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将带动XX 经济快速增长。是东部经济区中心。

1.3.1.3 旅游区位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旅游重要节点,生态旅游与历史仿古旅游线枢纽。XX 县外圈经济发展带重要的组成部分,XX 县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一点。

1.3.2.行政区划 辖 13 个行政村,13 个自然屯,1 个居委会。2004 年村屯合并以来,自然屯在行政上归行政村管辖,但是经济仍然独立。

表 表 1.1

现状村屯一览表

1.3.3.人口 1.3.3.1 人口分布 人口主要沿抚金线和沈通线分布,村庄大多散布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1.3.3.2 人口规模 XX 镇域常住户籍总人口为 17581 人。千人以上村落比较多。

1.3.3.3 劳动力 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大,在规划期内维持劳动力总量平衡。规划期末老龄化加速。

1.3.3.4 人口素质 行政村名称 所辖屯名称 馒首

佟庄 三家子、鸽子洞 郑家 北沟 前安

XX

同安

彰党 长砾沟、二道、八盘炉 王家 台沟 四道

五龙

傲牛 梨树、梨树沟、矫家街 李家 夏家、炮手 腰堡 下古

人口素质比较低,大部分处于初中文化水平。

1.3.3.5 人口职业构成 人口职业种类比较单一,从事一产人数多,镇域经济结构不健全。

1.3.4.经济产业 1.3.4.1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上升速度快,2006 年最高,主要是由于铁矿开采量的增长,依据铁资源含量调查及其经济增长规律,铁矿未来发展潜力不大。

1.3.4.2 财政及人均收入 财政收入上升速度明显;人均实际收入偏低,铁矿只是带动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范围的解决人口就业。

1.3.4.3 三产发展特征 一产——农业经济不发达,人均耕地少,林业发展潜力大。

二产——铁矿开发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潜力小。

三产——三块石尚未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前景广阔。

图 图 1.1

人口年龄结构饼图

0-1822%19-4543%46-6025%60以上10%0-1819-4546-6060以上图 图 1.2

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

镇域人口职业分类比例图71%1%2%3%4%4%11%4%农 业 劳 动工

业手

业基

建行 政 管 理商 业 服 务交通、运输邮

电农 田 水 利公 用 事 业文 教 卫 生金 融 财 政其

他表 表 1.3

近近10 年财政收入变化表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90***2 ***505001000***030001 2 3 4 5 6 7 8 9 10年 份 财政收入(万元)表 表 1.2

近近10 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

近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0500010000******0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产业结构特征:自 2001 年罕王落户 XX 以来,一产、三产变化规律加强,工业产值上升速度加快,2006 年达到峰值。2006 年三产产值比例:17:65:18。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在 45%上下波动,2000 年和 2006 年出现峰值。三产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未显现上升趋势。整体经济结构不成熟。

1.3.5.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面积大;耕地少且分布分散;耕地分布特征与人口分布特征一致,大多散在社河河谷及注入社河的沟谷中及台地上。

1...

下载创建市级旅游名镇的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建市级旅游名镇的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特色名镇评定标准

    陕西旅游特色名镇评定标准 一、资源与景观 1 景观资源 (1)有一定规模或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2)资源类型丰富,景点数量众多,并且组合关系良好。 (3)自然、人文景......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建湖北旅游名镇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建湖北旅游名镇中共绿林镇委员会绿林镇人民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京山管理局2012年2月1日我镇地处京钟随三县市交界处,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起义—绿林起......

    八角村创建湖北省旅游名村实施方案

    八角村创建湖北省旅游名村实施方案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按照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建设厅、省旅游局三部门联合发文的《关于开展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

    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暂行管理办法(鄂政办发〔2008〕51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8〕51号 【发布日期】2008-07-29 【生效日期】2008-07-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旅......

    创建文明镇汇报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辖19个村,3.2万口人。近年来,高山镇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共完成生产总值2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0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镇创建经验汇报材料

    某某镇法治乡镇创建工作 经验汇报材料 二0一二年八月 围绕法制抓法治 抓好法治促发展 —某某镇开展法治镇创建工作经验汇报 某某市涪城区某某镇地处某某市区南郊,幅员面积......

    创建文明镇汇报材料

    全国文明村镇汇报材料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 “镇强民富、文明和谐”这个总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洛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强力推进两个文明建......

    创建教育强镇汇报材料

    创建教育强镇汇报材料 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契机。为此,我校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学校建设,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