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旅游名镇 建设美丽校园
《打造旅游名镇 建设美丽校园》活动方案
景阳镇民族小学
为落实景阳镇委镇政府创建省级旅游名镇和着力打造“生态景阳、特色景阳、文化景阳、平安景阳、幸福景阳”的长远工作目标,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和谐文明、充满生机的校园形象,我校提出了“建设美丽创新校园、安全文明校园、和谐发展校园”的总体工作目标,决定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最美景阳镇,做最美景阳人”战略目标,以提升学校发展品位、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构建师生幸福家园为主旨,全力推进我校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一个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和美丽校园,以促进我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围绕“建最美景阳镇,做最美景阳人”的建设要求,从校园的绿化、净化、文化三方面强化美丽校园建设。通过创建活动,把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校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创立一个责任引领,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平台,使全镇小学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环境整洁雅致,校园安定有序,人际关系和谐,洋溢着民主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人和谐发展、校内外和谐配合的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活动,力争全镇小学达到“美丽校园”创建要求,努力成为校园绿化、净化、文化示范校。
三、实施措施
1.成立“美丽校园”创建领导小组。组 长:黄慧(全面负责美丽校园创建工作)副组长:杨天军
庞世成(负责校园绿化工作)冉兴寿(负责校园净化、文化工作)田东平(协助校长创建美丽校园工作)杨天军(协助校长创建美丽校园工作)
成 员:江丽艳 向东 苏喜梅 柯艳丽 向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柯艳丽同志兼任,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倡议书、专题学习会等形式,提高全校师生对建设“美丽校园”目的、意义的认识,树立校园“三化”建设教育意识。
3.征求意见,查找问题。
通过发放征求意表、召开座谈会、组织家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发现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存在的不美丽、不和谐因素和问题,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提高建设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明确责任,加强督查。
通过明确各部门在建设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建立活动督查机制,确保各项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5.完善制度,加强保障。
学校将继续完善在建工程维护、绿化管理、物资采购、师生评价、家校联系、安全建设、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为建设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6.及时总结,巩固深化。
学校将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创建活动小组工作会议,对创建活动进行阶段小结或总结,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建设工作安排,并积极开展“美丽之星”系列评比活动。评选表彰一批“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办公室”“最美教室”、“最美寝室”、“最美餐桌”等,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例和事迹,探索建立活动长效机制。
四、实施步骤
美丽校园的创建活动开展分三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4月初)。
制定方案,成立组织,进行动员,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营造建设活动气氛。各职能处室制定出详细的校园绿化、净化、文化实施方案。
(二)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5年12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各项专题活动,对各完小、各处室、各班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重点抓好几个时间节点,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绿化、净化、文化专项工作,形成校园环境优化、文化品位
提升、学校管理有序、师生素质提高的良好局面。具体开展好以下五项行动:
1.校园环境卫生大清扫行动:全面开展学校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重点要清除校园卫生死角,使校园真正清洁卫生,清爽怡人。重点整顿学校校门口两边的街道的清扫,为美丽校园、美丽集镇贡献力量。2.校园净化、文化专项行动。开展净化、文化校园活动,重点要布置好学校的文化长廊、宣传窗、黑板报及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容貌,开展“最美教室”、“最美办公室”评比活动,营造温馨、清新、怡心氛围。
3.校园绿化大行动。抓住3月12日植树节这个时间节点,根据学校实际,发动全体师生开展相应的植树活动;力争使校园绿化率达到30%。
4.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行动。通过主题班(队)会、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及“小手拉大手”活动,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养成专题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使学生牢固树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意识,切实做好日常卫生保洁工作。
5、学习乡土教材《认识景阳》,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开展“我是小小导游员”主题队会,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家乡。
(三)第三阶段:巩固提升阶段。
1.根据工作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并修改方案。根据查找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督查。
2.表彰奖励。学校对创建活动的相关总结材料、宣传资料、图片资料、活动照片等送交创建活动办公室,开展表彰奖励活动。逐步建立创建“美丽校园”活动长效机制。
五、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美丽的人际环境。
教师队伍建设是创建美丽校园的主要因素,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乐业态度,关爱学生,关心同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倡宽容、诚信、友善精神,弘扬正气,推崇高尚,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个人品质素养。提倡友善、沟通和换位思考,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为教师创造发展的有利环境,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2.加强教学创新建设,营造美丽的课堂环境。
教学质量是建设美丽校园的核心,美丽和谐的教育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结合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美丽、不和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美丽和谐的情境与氛围,设计美丽和谐高效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建美丽和谐的教育关系,形成默契、美丽和谐的教风、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丽的育人环境。
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为理念,打造“文化校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负责,对教师的事业发展负责,对社会的文明进步负责,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成就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美丽发展,达到处处是文化,人人讲文明的目标。4.加强各项制度建设,营造美丽的制度环境。
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得到切实严格的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的,要不断充实完善。制定制度要集思广益,不合理的落后的制度要及时改革、修正;缺乏制度保证的,要认真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正确运用法律维护学校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5.加强安全健康教育,营造美丽的校园环境。
校园平安稳定是建设美丽校园的基础,要严格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对校园各个部位进行排查和解决各种隐患。加强对师生安全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确保师生安全,无违法犯罪事件。树立“以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室开展常态化心理咨询,关注重点年级、重点人群,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
科学合理地进行校园环境绿化、净化、文化。最大限度美丽校园,认真做好花草树木的病虫防治;完善花木的植物介绍标牌,学校道路旁增设宣传标语、提示语,不断地完善校园环保文化建设。6.加强学校特色教育——读书活动教育,营造美丽的人文环境。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安全、卫生、文明意识,教育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年四月
景阳民小美丽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二〇一三
第二篇: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
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
鲁承新
秭归县屈原镇委、政府早在十一五提出了“特色农业立镇,民营经济富镇,旅游经济兴镇,库区经济强镇”的“四镇”战略,经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镇域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当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重大部署,各级分别确立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屈原镇作为秭归的一个移民新镇,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思想理念。日下当时正处于十二五初期非常时期,镇村两级换届选举后,新任政府领导班子集体,起步关键之年,屈原镇明确地提出了“特色农业立镇,优势工业富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文明兴镇”的四镇发展之方略。在此,让我们来共同探讨如何助强劲之力深挖屈乡文化资源,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并形成共识用文化大理念、大发展、大繁荣,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绘制可操作、可持续、可发展、可名镇、可致富的宏伟蓝图,全面提升屈原文化发展软实力,加快建设与屈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名镇”步伐,切实做到“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文化旅游走廊进行初略研探,仅供领导参考:
一、发挥区域优势、凸显文化品牌,高举文化大旗
秭归县屈原镇位于长江南北两岸,地处大巴山荆山余脉,山峦叠嶂,四面环山,长江横贯全镇中心,沿长江向两岸绵延升高,最低海拔175米为西陵峡等5个自然村江岸,最高海拔为九岭头村颠峰2024米。为高山、半高山、低山侵蚀型山区地貌。地跨东径110°46′~110°52′,北纬30°54′~31°02′。东接夷陵区,南与九畹溪镇、郭家坝镇相连,西同归州镇接壤,北与兴山县毗邻。政府驻地属三峡工程新建后迁新址,由长江北岸长江村东迁北岸龙马溪村左岸前山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5.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5.68千米,总面积21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07.06平方千米,占95.41%,拥有耕地面积1164公顷。水域9.94平方千米,占4.58 %。全镇12个行政村和新滩1个居委会,共65个村民小组,7902户,总人口1960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06.6人。境内共有公路32条,通车里程176.12公里。其中省级道路11公里,县道45公里,镇级道路43.07公里,村级道路77.05公里。12个村通水泥路,通车里程57公里。距秭归县城46公里。
屈原镇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地,是全国知明产品桃叶橙的盛产地,是峡江过端午赛龙舟的发祥地,是市级授予体育明星乡镇的乡镇,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屈原文化历史悠久,在这片217平方公里神奇的故土上有屈原的骸骨,在这里可以把握屈原祖先的脉搏,在这里可以与我们的祖先对话。
二、立足思维创新、文化战略引领,强化文化大理念
屈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屈原人民的精神家园。青滩千年古镇,蝶变移民新镇,屈原镇要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以文化为根本,以文化促发展的新招式,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把文化建设放在“文化旅游名镇,富民强镇”的战略高度,树立大文化理念,筑牢屈原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之魂。否则,政府提出“四镇”的方略,确变为“困难中”的策略,口号月月呼,年年叫,日月如梭,一届五年一晃而过,把超常规大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政府年终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游戏,成为领导届期目标未能实现或空前大发展机遇失落的客观原因。
(一)让文化精神引领屈原文化转型。文化淬炼时代精神。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发展、引领屈原文化转型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取向,要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推动新跨越、实现新赶超”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诗意乡村乐平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培花思廉”等活动载体,有机结合“农民骚坛诗社、干部理论学习、党员培训、电子政务、村电教室”等宣教平台,广泛开展“屈原文化登讲台、屈原文化进校园、屈原文化进社区、屈原文化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把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引向深入。传承屈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培育“爱国”精神,注重提升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接受屈原文化熏陶,着重增强镇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文化意识,努力形成政府号召、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新氛围,全面凝聚屈原文化转型发展跨越的精气神。彻底扭转解决问题靠上访,文化活动靠打牌、改善生活靠婚庆等不良的社会之邪风,让文化精神领引屈原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真正转型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之上风。
(二)让文化精品丰富屈原文化内涵。没有优秀文化产品作支撑,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屈原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北起屈原村人物景观文化遗址有照面井、读书洞„„等八景。其它遗址有望凉亭、雷劈石„„等十多个等地名文化传说。有七龙霸天下、勒马回头望„„等人物传说;峡江文化遗址江岸,南北江岸早有归乡寺、屈原祠„„等十多个庙宇文化遗址固然已淹没江底,但文化遗风尚存;江南有总理基金治过的链子岩瓦缸寨和链子崖地质公园,左邻西陵峡村新石器时代,有石斧及大溪文化夹砂红衣盆壁等,面积约300平方米;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绝壁之谜遗址尚存;江北长江村有近代举世闻名的新滩大滑坡遗址,镇中龙马溪村(新石器时代.商周)面积8000平方米的石斧和陶片均属大溪文化泥质红陶釜、盘、支座及商周泥质灰陶绳纹罐等文化遗址;同时并存着农民开创的长江河流,疏通川江航道的历史先河,从而创作的《船工号子》、《背夫号子》等盘滩文化、背夫文化等;新镇东侧博蓝田君纪念碑遗址就是最历史的见证,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峡江儿女的成长;道教文化独树一帜,北起25公里北峰村的五指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年间,明成祖派人对五指山的三元宫进行兴修打造道教古建筑群,相继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扩建明月宫等文化遗址残存,天然形成五指山的一峰、一岭、一寨、一线天,二宫、二观、二桥、大观音洞、小观音洞、妖洞、方子洞、无名神洞、犀牛望月、肚脐子包、西洋房、玉皇垭和九狮拜金顶等30多个道教名胜景观与大老岭生态文化旅游区连为一体独特区域优势;红色革命遗址尚存,东起5公里铺坪村霖泉寺首次成立屈原镇第一个党支部,曾留下中共地下共产党员王首先、石光灿、向曦等同志在此宣传抗日救国方略,涌现出杜东曾等革命先烈,孕育了铁道部长杜政远、革命前辈杜作祥等历史名人;孕育了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杜东曾、李发盔等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李青春、杜远富、熊辉照、杜森祥、刘千祥、刘明强等先进人物自强不息的精神。综上所述,充分展现屈原文化具有深远历史文化影响,彰显时代精神风貌,塑造不同时期屈原精神和文化形象,来支撑“文化旅游名镇”经济新高地建设。
(三)用文化精英服务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名镇,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大力张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传、帮、带的社会效应,着力提高区域内资深文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搭建“用武”平台,充分发挥服务旅游发展重大作用,牢固树立“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理念,在解放思想中把握文化人才发展规律,建立屈原文化人才信息库,加强对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恢复政府文史办赏常设机构,重新组建文化精品创作小组,办公经费、创作出版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着力造就一支文化创作家、企业家精英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文化人才配置,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实施基层文化工作者“固本工程”、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工程”、促进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确保尽快地创作、结集、出版一批承载文化精神、激励教育后人、影响广泛深远的精品力作。建立完善文化精品传播、激励机制,打造屈原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平台,特别是要重点推出《峡江遗风屈原魂》、以《屈原文化》为主体的深入挖掘《赈灾文化》、《庙宇文化》、《习俗文化》、《语言文化》、《食品文化》、《民间艺术》等丛书,服务旅游发展,引领全镇人民齐心聚力,加快建设与屈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精英服务旅游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推进成果共享,实现文化大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屈原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要立足本镇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
(一)着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镇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以项目为抓手,以资本为纽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吸纳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投向文化基础设施,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高规格建成文体活动中心、完善文化服务中心、镇、村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填补集镇影视剧院空白等,促进屈原镇“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大提升。
(二)全面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镇村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必经之路。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强化政府“政策引导、部门负责、中心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新模式,依托“双迎双促”、“文明创建”、“六大走廊”和 “和谐屈原”创建等活动,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助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诗意乡村乐平里”文化品位的提档升级,拓宽文化服务领域、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走向农村、走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协调发展。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文化发展上的互动,构建公共文化资源真正覆盖到村、社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更加丰富。
(三)强力推进文化供给系统建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就是文化工作的方向。借助“武陵山区”、“整村推进”强劲之力,大力实施“科技扶贫”、“艺术扶贫”、“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科技、医疗、文化三下乡”、“四进社区”、“屈原文化”下基层、“屈原文化”进校园、“传承文化”进农家和“高雅民间文化艺术”进广场,优秀文化进企业等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端午文化节和重要节假日文化巡演、农民骚坛诗会、屈原故事会、书法书画摄影展、民间传承作品展和“屈原文化”宣讲团等活动,激发全民读书、全民宣讲、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等公共文化事业,鼓励文化中心常年开展“结对共建”、“文化家园”、“城镇文化进社区”、“本土文化进集镇”,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企业、机关文化,让文化真正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实现城乡全覆盖,逐步构建完善的文化供给系统,实现文化资源人民共享。
四、坚持纵横捭阖,联动创新突破,实现文化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以大视野、大境界和大力度,增加文化的含金量、文化的含金品位和经济价值,以文化大繁荣促进屈原镇大转型实现新跨越。
(一)、古今联动创造文化振兴新载体。传承千年屈原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有机结合镇文化中心、村级文艺宣传队扩编转型,发展壮大龙舟协会,激活以“青滩琵琶丝弦”、“三闾花鼓舞”为代表的民间戏曲皮影戏等,丰富传承民间舞蹈、蚌壳、彩莲船、舞狮等具有独特的曲牌和曲艺风格,张扬民间挑花、刺绣等艺术,提升五句子山歌、小调、儿歌、哭嫁歌、薅草锣鼓歌、转丧鼓歌、三闾跳丧歌等文化含金品位,确保农民骚坛诗会、划龙船、吃棕子、挂艾蒿等文化底蕴。挖掘杂技世家、音乐世家、书法名家、文化传人等民间文化艺人,挖掘、盘活、提升“诗意乡村乐平里”新载体,共同撑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体育明星乡镇”的旗帜,做到古今文化联动,成就文化大发展。
(二)文旅联姻塑造屈原文化大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链子崖旅游景点的提档升级”为导向,政府急于着手乐平里、五指山的建设和开发,政府要建立常设机构,专人专办,聘请高层次的专业机构,联合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科学详规,积极争取“武陵山区”与屈原故里国际旅游综合开发区统筹规划。规划到位,逐年分步实施。深入挖掘屈原“古”(遗址、传说等)文化、“峡江赈灾”文化,道教文化、大溪文化等文化资源,具有一支强大的实施文化与旅游联姻专业队伍,整体提升“文化旅游名镇”亮点纷呈,名镇天下响。大力实施新镇古筑、景区民宅改造、道路基础设施硬性建设,大胆设想策划龟包休闲旅游、龙马溪水域内湖水上休闲、水上上善、江滩浴场、青滩滑坡生态农业等项目规划,塑造“屈原福地、道教圣地、赈灾奇地、上善休闲”名人文化、峡江文化、道教文化、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品牌齐头并进,联合开发。
(三)多点联合开创文化产业新局面。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融资、市场准入等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态势。创新市场模式,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扶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充分调动各方的优势资源,全面激发民间团体活力,吸引各类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大学生返乡、劳务工返乡、移民反哺创新创意产业园。以334省道,长江水道径跨西陵峡村、链子岩村区域优势,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模式,提升链子崖景区文化品位和开发规模,加快建设西陵峡村“宜居村庄”建设和长江村沿江生态旅游经济带。以前山坡中心集镇向西北方向延伸发展,形成四坪(铺坪、漆树坪、仙女坪、落脚坪)、一山(五指山)、一场(九岭头林场)“山、水、景、文、商”的人文旅游和商贸协调发展的格局。尽快地进入“武陵山区”第一方阵。在规划和开发时,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初建开发立足于地形不改变、景点不破坏、开发不随意、环境不污染的现行开发原则。着眼于长远打造“屈原文化”品牌。着力引进具有强劲实力的开发商、港外华侨等集团、商人联盟开发文化产业,谁人能引进,谁就是能人,出台优惠的奖励政策,要奖得大家看了脸发红,全身发紫。力争十二五期间初具规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农业向工业调头,旅游产业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文化旅游名镇”。努力实现2016年,屈原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835元,年均增长15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万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50万元,年均增长20%的奋斗目标。
(秭归县屈原镇人民政府)
第三篇: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 2010年7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 村‛。
我是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党支部书记吴汉川,非常荣幸 走上今天的发言席,我们江冲村是一代名将徐海东大将的故 居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 村2009年‚湖北省旅游名村‛建设项目。2010年3月被孝 感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旅游名村创建先进单位‛。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打将军牌、唱旅游戏,走特色产 业发展‛的思路,逐步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形成 了旅游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新农村建设亮点呈现 了良好的势头。下面我将我村发展旅游业的打算和做法做个 汇报:
一是提高认识,挖掘旅游资源。
900年徐海东大将出生在黄家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少小时就投身革命,他作战勇敢,对党忠诚,他参加过无数次战役,身体九处负伤。他的家庭一门忠烈,全家有66口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对革命有大功的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伟人亲笔为题
过字。
作为将军故里的基层组织,我们倍感光荣,也倍感责任 重大,为挖掘好、保护好这一红色旅游资源,我们
(一)是出资保护好将军故居。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无论在。文革,期间,还是现在,尽管我们的财力、物力、人力有限,我们每年都挤出资金对将军故居一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进行保护、维修。
(二)是积极申请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保护。徐海东大将不仅仅是我们江冲村的骄傲,也是全省、全国人民的骄傲。英国记者史莫菜特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徐海东同志是红军的领袖,为保护好这一红色资源,我们请进省、市文物专家进行考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并积极申报。2005年被大悟县人民政府授予‚大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徐海东大将故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县文体局的帮助下,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宣传好文物保护单位。徐海东作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军,他的许多传奇故事流传在民间,为把他的事迹一代代传下去,我们一是组成了故事讲解协会,我们组织熟悉、了解徐海东故事的13位老人,经常跟青年一代作传统报告,讲述徐海东的故事。二是搜集徐海东的照片、文物资料进行有效的保护。我们先后做徐海东大将的宣传牌19决,配合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拍摄‚徐海东大将‛、‚红色的记忆‛,等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有力的宣传了徐
海东的故事。
二是投入资金维护好旅游资源。
徐海东是共乖目的大将,但是多年来由于我们资金有限,对于徐海东大将的故居和徐海东大将亲属烈士陵园投资不够’红色旅游资源发挥不到较好的作用,面对这些问题。自2008年省委组织部驻进我村以后‘,给予我们强大的资佥和精神动力,在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挖掘好、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
(一)是借力发展,搞好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村交通落后,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现状,我们借助省委组织部驻村的强大东风,我们(1)是着力修好公路。三年来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修通13.5公里水泥公珞,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旅游景点公路大循环的大格局。于今从大悟县城关到我村只要20分钟,从武汉到旅游景点只要2个小时,南来北往的游客进出十分方便。(2)是注重修建水利设施。要使旅游景色美,必须要山青水秀。今年来,我们依托项目资金的支撑,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严河水库,江冲水库进行彻底维修,整修当家塘5口,新修万方塘2口,修筑拦水坝15座。于今,青山绿水的新江冲,让游客流连忘返。(3)是搞好村庄整治。三年来先后对我村12个自然湾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建垃圾池24个,配备环卫车13辆,配备环卫工人24人,于今,垃圾自有人清扫,每天有人转运,使旅游名村环境更加优美。
(二)是引力发展我村旅游景点。要
着
力打造一流的旅游名村,必须要有一流的旅游景点,为挖掘好、维护好旅游景点,我们引进了北京卓燃投资有限公司支持发展我村旅游业。(1)是投资700多万元,彻底新修徐海东大将亲属烈士陵园,建起了徐海东雕像和徐海东广场,全面绿化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2)是投资60多万元对徐海东故居进行维修,拆除了周边的违章建筑,建起了休闲小广场,修复了徐海东大将昔日烧过的土窑。于今庄重秀丽的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和徐海东大将故居,成功的出现在人们面前,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徐海东的传奇故事,也使游客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3)是全力打造红色旅游资源。2009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村申报了全省旅游名村,为使旅游名村发挥作用,我做到了路、电、有限电视全部配套,使旅游更加方便,同时全面搞好旅游名村的绿化。三年来共栽桂花、广玉兰、雪松等名贵树种1万5千棵。
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旅游资源。
使红色旅游长期发展,必须要有产业做支撑。在产业中,我们
(一)是围绕绿化作文章。三年来,我们利用春前冬后,大搞茶园建设,共发展茶园isoo亩,同时利用山场发展药材、油茶、建药栀子基地300亩,油茶基地500亩,于今茶叶以初具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是在红色上做文章。为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品。我们利用村办土窑,大
量烧制的全过程,并购制相关的旅游产品。
(三)是组织编 印徐海东宣传画册,让游客全面了解徐海东事迹。
(四)是在玩乐上做文章。我们(1)是发展农家乐13户,让游客在旅游名村,享受到农家饭、品农家酒,感受乡村风情。(2)是组建乡村腰鼓队、秧歌队、农民合唱队、文艺演出对讲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活跃旅游名村的文化生活。(3)是培养导游,旅游管理工作者,大力培养旅游人才,让他们介绍好徐海东大将的故事,宣传好红色旅游资源,服务好四方游客,管理好旅游工作,真正让旅游业发起来、火起来、动起来。
各位领导,在发展红色旅游上,虽然我村做了一些工作,但我们离领导的要求与红色旅游发展来比,还有相当的距 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也倍感使命光荣。今后我们将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工作,真正打造全市旅游名村,给 各级领导一份圆满的答卷。
谢谢!
第四篇: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旅游生态文明村
建设美丽中国打造旅游生态文明村
——以张家界市袁家界村为例
□巅峰智业申杰玲王哲
十八大首次提出围绕美丽中国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并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创造新成绩。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动力,如何建设生态型旅游目的地特别是生态景区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命题。
生态文明,景区建设新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景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景区内常住居民的数量迅速增长,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据统计,66%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人/平方公里,17%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超过100人/平方公里。一方面,人口增长的同时,原住民居住点规模越来越大,新的集镇街区不断形成,生产经营活动日趋活跃,环境污染日渐突出。一些原住民居住点“乱”、“脏”、“杂”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景区的价值。另一方面,原住民的合理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景区的管理者与原住民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着较多矛盾。
学术界对于景区原住民问题的研究尚未有明确定论,国外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的管理方式,因国情不同,包括人口和体制的差异亦不能完全运用于我们国家的景区管理。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涉及原住民问题的比较少。传统规划往往忽视了居民因素,规划与管理常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而在景区生态保护、居民社会问题方面的关注有所欠缺。张家界景区内的袁家界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袁家界
村位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北部,是武陵源核心景区的核心。全村总面积8.16平方公里,有三个村民小组,现有163户、483人,其中劳动力260人,村民房屋建筑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全村125户开设了家庭旅游、参观和商店,床位2510张。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9万元,其中旅游纯收入3.5万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但是,由于利益驱动和无序竞争,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景区形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10年,张家界被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1年,张家界成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项目重要组成部分,袁家界村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张家界市委的决定,袁家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一个突破口。2012年5月,巅峰智业旗下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应张家界市的委托,与张家界相关部门、袁家界村民共同探索通过“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生态移民“软搬迁”,促进袁家界村与风景名胜区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形成“现居住村民迁出景区,压缩提质村民现有房屋及设施,实现村民山下居住、生活,山上山下就业,景村和谐发展的思路”。
旅游主导,提质发展建精品
以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为发展战略,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形成旅游主导,多元融合的景区原住民村落创新发展新路径。同时,推进部门统筹、村民参与,以景区化的标准,提升改善袁家界村容村貌,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的发展模式,实现一体规划、景村协同,形成具有活力的产业生产力布局、生态环境和谐全域景区化的全新格局。
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总体定位为依托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风光,结合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加快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通过环境提质、文化铸魂、创意激活,使袁家界村整体提质,成为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的主题鲜明、品质高端、服务优质的与遗产地品牌相匹配的旅游生态文明村。传承创新“仙境张家界、时尚潘多拉、土家民族风”三个特色文化,将目前上、中、下坪三个小组村重生再造,更名为狮子寨、天桥寨、天界寨。恢复一个空中田园景观,升级袁家寨子旅游产品,完善袁家界景区管理服务配套,创意策划梦幻蓝岛、仙隐山居、云海茶园、三寨书屋,形成生态修复、就业安置、村民文化生活、管理服务四类项目。其中梦幻蓝岛将打造成为以阿凡达为主题的精品民宿,仙隐山居将打造成为以仙境张家界为文化内涵的避世修身绝佳处。
多方参与,全民共铸新辉煌
自2011年3月28日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就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出“先行先试、形成合力、科学规划、建设精品”的总体要求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袁家界村支两委先后召开了12次党员大会、14次村委扩大会议及组长会议、多次村民代表大会,就建设旅游生态文明村的重大意义和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等方方面面进行宣传和发动,经过民意测验和入户调查,95%的老百姓同意村里提出的《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方案》;99%的户主同意村支两委形成的《关于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决议》,并进行签字盖章,就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坚持原则、建设方案以及公司运作模式、利益分配方案、安置就业方案等内容进行了明确。为了使旅游生态文明村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村委组织部分群众代表对武隆仙女山景区、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农庄等地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其他景区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永续利用的思维和高效的经营模式。
袁家界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张家界市及武陵源区两级四大班子领导
均多次到村里调研,指导工作;市里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安置选址、政策对接与咨询等许多具体工作对旅游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给予极大帮助;张家界森林公园管委会组织专门工作组,全面负责各项事宜的推进;同时,项目也得到了巅峰智业等多个专家团队的指导。
探索实践,美丽中国添亮点
旅游生态文明村的构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类尝试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但通过袁家界村的探索实践可以看出,这种创新的模式,减少了核心景区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使经济转型发展,保证了持续盈利,保障了村民的基本生计,能够切实协调好自然型景区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景村协调发展,原住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同时,构建了新的产业模式,将带动张家界景区的旅游发展从粗放型转向国际化精品型,助推张家界全市的旅游产业升级发展。
第五篇: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挖掘旅游特色 坚持全面规划 全力推进城关镇旅游特色名镇创建
——石泉县城关镇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
(2013年8月30日)
石泉县素有“秦巴水乡”之称,行政区域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关镇是石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48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265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24051户,总人口78435人,耕地面积53435亩。城关镇地处汉江之滨,秦巴怀抱,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美丽的汉江穿境而过,阳安铁路、十天高速、210、316国道交汇于此。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旅游、住建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镇依托老街这一核心旅游景观,结合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和“环境生态化、居住城市化、风味乡村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结合,通过规划先行、项目招商、部门联动、项目捆绑、基础为先、整体推进、考核等措施,借助“石泉十美”旅游品牌的宣传效应,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促使我镇的旅游发展趋向人文化、特色化、差异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大大提升我镇的旅游品位,增强旅游吸引力。2012年全镇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占我镇全年生产总值的4.7%,游旅业已成为我镇“富民强镇”的绿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丰富的景观资源
城关镇不仅有灿烂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还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气象万千的自然生态景观。
(一)特色景观之千年古城,人文之美。石泉县城作为郡县治所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城关镇拥有陕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结合旅游古镇建设契机,县上预计总投资1.4亿元对老街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住房建设、服务配套设施、环境改善、文物保护、景区景点等项目进行建设。目前,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老街进行了前期综合改造,恢复了老街的历史风貌。对破损严重无法修复的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以提升老街的整体风貌。景点是形,文化是魂,我们始终把地域文化的挖掘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寄文化之魂于旅游之形,树立景区品牌。以增强景区文化内涵为抓手,建设汉水文化墙,编排汉调二黄剧目,促进蚕桑文化、根雕文化、奇石文化、美食文化等与旅游的融合,打造老街旅游品牌,让游客漫步在老街就能领略到浓郁的汉水民俗文化,使老街成为解读石泉人文历史的“立体教科书”。中心广场的鬼谷子塑像群、北辰森林公园的红军纪念碑,更能让游人领略到石泉人民睿智、坚韧的精神之美。
(二)特色景观之山水园林,生态之美。北辰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北坡,总面积3716亩,公园总体布局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植被形成不同的景观功能区,达到特色旅游、休闲观光的功效;杨柳千亩花卉苗木园、湿地公园已初见规模,两个基地建设不仅实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也丰富了城关镇的近郊旅游观光项目;陕南风情园计划依靠休闲广场、游客接待中心、杨柳山庄、蚕桑博物馆、茶文化馆、奇石根艺馆、鬼谷子纪念堂等7个建设项目和观光茶园、桑园、荷塘、绿化景观等4个园林项目,以实现陕南特色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和景观在石泉的经典展示;“一江两岸”的太阳能山体亮化,开启了视觉美与环保完美融合的新探索,擦亮了石泉的旅游名片;江南片区规划建设的亲水广场、休闲大街,将开启我县水上旅游的南大门。
(三)特色景观之健康养生,石泉食美。食美,即特色美食之美。城关镇凭借秦巴山水孕育出的富硒绿色食品,发展茶叶、香菇、木耳、大米、草莓、西瓜等富硒旅游产品,兴办富硒农家乐,打出了石泉富硒健康游的名片;利用丰富的汉江鱼资源,推出了以农家鱼宴、特色鱼宴为主要内容的农家精品菜系;发展了石泉豆腐干、鼓气馍、辣子鸡、丰标牛肉、石泉河虾、鲶鱼豆腐、石泉烤鱼、鬼谷子腊肉等地方特色小吃。游客到石泉四时都能品鉴到“养生佳肴,天然之美”,体验健康养生之旅。
二、创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的做法
(一)围绕特色抓规划布局。我镇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明清古街,围绕这一核心景观,自2007年以来,按照《石泉县旅游总体规划》的要求,我镇协助制订了《石泉县城关镇古镇修复总体规划》、《石泉县古城修复及基础设施改造设计》、《石泉县城关镇文化旅游街区五年建设规划》、《杨柳风情园和杨柳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通过专业、全面、高质量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来实现我镇旅游的高标准、高水平发展。
(二)围绕特色抓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县上的统一部署,我镇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完善辖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开通了县城内的公交线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二是在县城出入口、主要路口、码头、公交站点、各个景点设立了醒目的旅游指示牌10余块,让游客可以很容易地规划行程;三是在县城主要旅游景点和交通要道设立旅游商品超市10余家,让游客可以方便地买到石泉特色旅游商品;四是在主要景点规划建设停车场、旅游公厕、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配套环境绿化、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满足游客的需求;五是在我镇大力推广和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既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又解决了旅游高峰期游客吃饭和住宿难的问题。
(三)围绕特色抓资源保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考虑,对旅游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实施古戏楼、关帝庙、古县衙等建筑的修复工程,开展对江西会馆、禹王宫的保护工程,通过对古建筑主体结构破损进行修复、补充墙面彩绘等形式,恢复古遗址原貌。同时结合现代旅游观光要求,在老街内规划建设民俗博物馆、古县城客栈、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等项目,使景区在保护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得到提升,在提升中实现自然和谐。
(四)围绕特色抓人居环境改善。我镇坚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我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构思,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决限制污染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生态镇,打造宜居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围绕特色抓综合管理。旅游开发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建设、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我们十分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是成立组织机构狠抓旅游发展。成立了由镇政府镇长任组长的城关镇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结合项目难度,按照重点、难点项目建设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余项目副职领导分头抓的模式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人,确保旅游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健全机制。制定了旅游管理制度,狠抓旅游质量、旅游安全等各项制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措施得当、保障得力,全镇内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和邪教、聚众赌博等非法活动。三是规范旅游秩序。联系县工商局在我镇辖区内设置了16个12315消费者维权站,评选了维权代表,保证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遇到困难都能及时进行反馈,做到有诉必复、处理及时,并认真分析游客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接待质量,改进旅游服务;联合工商局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欺诈宰客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六)围绕特色抓旅游服务。良好的旅游服务是检验旅游建设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也是旅游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积极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礼仪礼节、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旅游从业人员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七)围绕特色抓旅游安全。安全重于泰山,我镇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一是加强旅游安全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安全标语,设置安全警示牌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二是要求各旅游企业必须制定旅游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警机制;三是积极配合旅游局对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处理安全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一)陕南旅游资源开发相似,特色难以突出。陕南旅游发展存在很多相似性,自然环境类似、古镇建设类似、民俗文化类似,仅此次迎验的以古街为主要旅游资源的兄弟县城就有3个,我镇若不深入挖掘和拓展本地旅游特色,要将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出水平就将成为空谈。
(二)发展经费不足。我镇通过省市县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加上自筹资金启动了部分旅游项目,也实施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如此,景区开发仍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在旅游上的投入有限,一些急需建设的工程无法进行,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景点品位的提升,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成为制约我镇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缺乏旅游专业人才。面对快速发展的新型旅游来说,懂专业、懂管理、懂策划营销的人才极度缺乏,给我镇旅游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四、后期工作打算
(一)挖掘特色,树立旅游品牌。面对陕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似性问题,如何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成为了我镇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结合县上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做到以核心景区带动片区建设,加大对人文历史资源、当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创新旅游形式,探索现代旅游的特点,增加休闲、体验项目,再结合特色旅游产品营销,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围绕规划,抓好落实。城关镇不同于一般乡镇,县上的大部分发展和建设任务都集中在城关镇,县上的发展规划基本等同于我镇的发展规划,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我镇要做的更多是如何去抓好落实。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社会资金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对旅游项目建设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确定旅游主题,将旅游亮点精细化;二是及时向上级反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素材,推动我镇的旅游项目实施。
(三)重视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在当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竞争时代,旅游资源不宣传就始终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后期工作中,我镇将结合县上大力宣传打造生态宜居、旅游休闲县城的契机,积极向外推介我镇的旅游资源。一是加强与《陕西日报》、《安康日报》、《三秦都市报》、《西部网》等新闻媒体的交流,利用媒体平台,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优质旅游资源。二是创新宣传形式。加大邀请旅游专家、音乐制片人、文化名人、媒体传播人、文学及摄影爱好者全景式赏读景区、品味景区、图说景区等活动的力度,扩大影响力。三是加大利用网络宣传的力度。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旅游资源进行推介,完善我镇旅游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