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岭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的做法与思考(精选)

时间:2019-05-12 08: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窑岭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的做法与思考(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窑岭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的做法与思考(精选)》。

第一篇:窑岭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的做法与思考(精选)

窑岭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的做法与思考

祁先超

潜江市高石碑镇窑岭村于2009年8月份启动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工作以来,坚持以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为依托,以江汉平原地域文化风情为特色,认真领会《关于开展湖北旅游名村创建工作的通知》(鄂发改社会〔2009〕186号)、《湖北旅游名村创建评定标准及办法(试行)》(鄂旅游文〔2009〕157号)、《潜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文件精神,在各级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科学,制定了近期和远期建设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扎实推进旅游名村创建工作。

一、基本情况

高石碑镇位于国家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的所在地,是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期间建设的重点中心镇,是潜江市襄岳线文化旅游带的“龙头”,地处潜江西北,北依“黄金水道”汉江与天门市隔江相望,西与沙洋县接壤,东南与江汉油田管理区相融,是潜江、天门、荆门三市交界的口子镇,襄岳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一块投资兴业与休闲宜居的宝地。全镇辖26个行政村,现有人口约4.4万,版图面积为12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26%,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江汉平原天然的“氧吧”。窑岭村位于高石碑镇西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引江济汉工程核心所在地,下辖9个村民小组,350户1400人,耕地面积2300亩。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407元,全市综合排名第29位,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领导,深动员,形成工作大合力

窑岭村能够顺利进入省级旅游名村的创建范围对镇、村而言,不仅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而且是一项光荣而重大的建设任务,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全镇性的重大工作挂牌推动,先后亮出“三板斧”。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及时成立并不断充实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窑岭村主要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安排一名党委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窑岭村,以便专题调研该村情况、及时向党委会汇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组建专家咨询团。邀请兴隆枢纽建设管理处、市南水北调局、市文化旅游局等相关单位担任创建顾问,主动征集金点子、好意见,形成实体作战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地方推动与上级指导相协调的格局,保证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高位度。三是广泛宣传动员。凝聚共识、坚定目标是创建旅游名村的基础工作,镇、村两级以会议、广播、宣传栏为基本元素,以网络、短信为平台,以各种节会为媒体,大力对内引导、对外推介。配合有关部门严打赌博买码、封建迷信、偷盗抢夺等歪风邪气,组建业余腰鼓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多年来该村无刑事治安案件、无重大信访事件。同时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东西湖、钟祥、应城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行“观念洗脑、思想革命”,收到了干部精神振奋、村名村品鹊起的“红包”。

(二)合项目,重基础,实现面貌大转变

旅游兴村,基础先行。该村集中人力物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稳步走出“五步棋”,使村容村貌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改观。一是完善交通网络。三年来,该村整合旅游、交通、南调、建设等项目,筹资280万元修建近8公里道路,在镇内率先实现“组组通”,今年下半年投资约60万元的兴王公路(窑岭防洪闸至兴隆小学段)也将开工兴建,特别是2014年兴王公路全线将升级为省二级公路、兴隆枢纽大坝连通219省道后,窑岭村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二是解决饮水难题。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落户高石碑后,该村积极对接安装供水管网,集资360万元使全村350户居民全部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实施土地平整。投资20万元对1000亩耕地进行了“三沟”疏挖、河渠清洗和田间道路碎石化,并按照“林水结合”、“林路结合”的双赢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好种田、种好田、种田好”的为人津津乐道。四是改造民居、美化家园。利用南水北调征地搬迁机遇,对搬迁民居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形成平原鄂派建筑风格,并沿线栽植绿化树240棵,修建垃圾池36口,综合整治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农村“五乱”现象。五是修建公共场所。筹资30万元修建了集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等“多室合一”的办公地点,开辟了一个集议事肯谈、文娱休闲、读书学习、医疗保健、停车集散的综合性阵地。如今村庄范围内是田成方、路成网、林成片格局,俨然一派田园风光,为旅游村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保本色,出精品,营造集聚大亮点

我们坚持“特色就是生产力,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原则,不断优化、包装、升格地域特色文化产品,主打“四张名片”。一是“吃”。在该村六组建设美食一条街,专营汉水鱼、焌米茶、焌豌豆、火烧粑、肉卷、花生芽、河蚌等风味小吃,游客时常可以领略“渔民把刚打上来的鲜活鱼儿直接送到村里,端上餐桌”的场景。二是“玩”。依托汉江江滩、兴隆河水杉画廊、兴隆枢纽大坝、汉江绿堤、成片金黄油菜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栖息地等景点,发展成为沙滩竞技、休假踏青、新人结婚留影、写生采风的目的地,汉水鱼庄、康庄、兴隆人家等“农家乐”小有名气,来自荆州、荆门、天门、江汉油田等地到此观光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三是“带”。推介饲养的野生甲鱼、乌龟和野鸡、刺猬等天然补品作为纪念品让游客带上归途,廉价、环保、营养的乡村特产让他们感到切实不虚此行。四是“听”。挖掘祖师殿、蚌湖秋月、高石碑志等灵异传说,复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评书等现场,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将民俗资源薪火尽传。总之,实现了引导城市居民转变旅游消费休闲观念,使他们能够并且愿意到窑岭村去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品尝农家美食。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建设建议 一是开发经验不足,管理人才缺少。我镇及窑岭村旅游资源丰富,但近几年才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主体优势较大规模发掘出来,在规划建设上没有先例和样本可循,开发旅游专业人才的市场比较缓慢,导致整体推进上滞后。

为此,建议上级部门常设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派出专业人士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与建设指导,提供高层次智力支持;同时可引荐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本地作为旅游人才实训培养的基地,起到筑巢引凤与双赢互惠的效果。

二是外部空间受阻,急需拓展提升。旅游名村的建设是一个从内到外、由外入内的过程,本地受惠于工程建设,但同时工程建设也带来了道路破坏、水系污染等问题,有关部门现已采取了积极措施,但发挥功效尚需时效。

为此,建议省旅游局协调交通、建设、南调、发改等相关部门制定细致方案,尽快修通江汉运河高等级公路和219省道至兴隆枢纽大坝通道,启动汉江旅游码头建设,同时将窑岭村纳入兴隆枢纽和引江济汉旅游区的分景点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形成整体开发格局,联动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第二篇: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方案

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方案

一、基本情况

公安县黄山头镇马鞍山村地处湘鄂边界,虎渡河之滨,是由原隶属黄山林场的马鞍山、白泉寺、凌武垱三个村合并而成的,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728户,2972人,实有版土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0亩,最高点海拔286米,森林覆盖率70%以上,马鞍山村区位独特,交通方便,植被茂密,气候宜人。村内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旅游名村”创建优势

1、地理位置优。马鞍山村位于公安县南部洞庭湖边缘虎渡河西岸,地处湘鄂两省公安、石首、安乡三县交界之处,并与湖南省黄山头镇相连,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虎渡河贯穿全境,走水路北接长江著名水道,南入洞庭。长沙至武汉省级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2、旅游资源丰。马鞍山村既是山青水秀的风景区,又是周边地区佛教、道教信徒朝觐的胜地,还是红色教育基地、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千里平川、一山独秀”的黄山。黄山脚下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荆江分洪节制闸——南闸和纪念荆江分洪工程而建的“南闸纪念公园”。沿旅游山路顺山岭而上,二岭有著名的道教胜地,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云麓宫”,大岭是佛教胜地葬于北宋时期的“谢公墓”,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忠济寺”和“南禅寺”遗址。二岭与大岭之间的公路两旁有掘于永乐年间的“白龙井”,还有“犀牛望月”、“仙人掌”等黄山八景。舌子岭原始社会村落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北宋“镇南大将军”刘弘墓等19处古遗址和古墓冢遍布黄山周围。黄天湖、赖氏湖、明垱湖更象一块块的水镜镶嵌在黄山四周,苍松翠竹,湖光倒影,景色宜人。故明代文学家雷思霈赞美黄山“江河数片白,黄山一点青”。每年来此观光的游客达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00多万元。

3、物产资源富。马鞍山村地处江河平源版块与洞庭湖板块的交接处,既有山林的古朴,又有水乡的风韵。全村现有经济林5500亩,其中楠竹3000亩,桔果树1000亩,苗木花卉1500亩。水果年产量1000多吨,每年可销售苗木60万株。精养渔池700亩,养殖产量300吨,全村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

三、创建“旅游名村”,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共投资200万元,已修建通村公路8公里,争取上级资金520万元,修建12米宽的硬化路4公里。还需新修10公里的村级公路,才能达到组组通,景点通。

2、自来水及水库建设,镇村共投资240万元,修建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村9个村民小组都使用上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自来水。为搞活旅游业,将恢复水库1座,即坳马堰(5)组水库。

3、数字电视。全村数字电视入户率70%,力争在2009年全村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4、通讯设施。该村已安装村村通电话350部,拥有手机1200部。

5、房屋、庭院建设。马鞍山村是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按“村容整洁”的要求,积极推广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的“一建三改”工程,加强村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污水、垃圾治理,改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庭院,达到环境优雅,全村已建沼气池260口,改厕250座。到2010年底,全村沼气池达到525口,全面完成“一建三改”工程。

6、停车场建设,已争取外商投资30万元,修建了郭家湾停车场,还准备修建仙人湖景区停车场,面积达600平方米。

7、完善仙人湖景区服务设施。

(二)旅游景区建设

马鞍山将围绕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主攻三大旅游产品。一是发展宗教朝觐游,以现有的忠济寺(佛教场所)、云麓宫(道教场所)等宗教场所为基础,新建白龙井、观景台等景点,不断完善景点设施。二是发展红色旅游。马鞍山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先后涌现了一批革命英烈,出现了三位领导当地革命的县委书记。将继续收集整理英烈的遗物,新建“红星闪耀马鞍山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三是发展休闲度假游,利用坳马堰水库、十里竹海、千亩花卉、千亩特色果园等资源优势,修建水上乐园和农家乐等休闲场所。

(三)文化、民主、法制建设

围绕自然景观,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并在居民文化、饮食文化上创新,把现有的小型餐饮店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农家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村内文化事业,建村文化室一个,体育健身场所一处,以建设“旅游名村”为主题,在全村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继续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建设制度/

(四)“旅游名村”建设目标

马鞍山将围绕上级提出的“旅游名村”建设要求,抓住上级党委、政府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好机遇,围绕“发展马鞍山,狠抓旅游,工农并举主体开发”的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创新,走旅游兴村之路,将马鞍山村建设成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观光的旅游名村。进一步作好安排,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乡村游口号,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推动我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公安县黄山头镇马鞍山村 二○○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旅游名村宣传

先贤文化传后世 杏花古村展新颜

休闲好去处,麻城杏花村

一、杏花村基本情况

杏花村位于鄂东古镇歧亭镇北五里处,紧临大武汉,离麻城市区35公里,据考证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在地,北宋名士陈季常和苏东坡的交往地,宋代词人谢无逸《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的创作地,一代廉吏于成龙剿匪缉盗、教化安民所在地。

今日杏花村依小山,傍清泉,清明杏花带雨堆红,古柏苍松四季长青,山环水抱,田园风光十分宜人,杜公湖水光涟滟,九骡山钟灵毓秀,杏花湖如一轮弯月镶嵌在杜牧广场前,令人心旷神怡,是观光、度假、会议、休闲及修身养性的理想去处。主要景点有东门楼,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杜牧广场、杏花古刹、方山亭、东坡桥、杏花古井、杏花书院、杏园、桃林街仿古建筑群、水色桃林、东坡垂钓处、杜公湖、九骡山、杏花村酒家、先贤园、陈季常故居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杏花村酒坊、岐亭三祠等。

主要特产有:香米、茶油、杏花鸡,歧亭麻鸭、皮蛋、盐蛋、糍粑、米酒等。

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有:荡六辕秋,打糍粑,酿米酒,牌子锣鼓表演及楚剧表演等。

自2007年,麻城市委、市政府将杏花村作为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服务基地的重点建设项目之

一、纳入麻城市旅游板块建设项目以来,杏花村充分挖掘本村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游、生态游、观光游、寻根游、农家游等旅游形式。

村民在创建旅游名村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效益,近三年来全村共发展农家旅馆15家,直接安排村民就业107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200余人,2009年至今全村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共50余万元,与旅 1

游相关产业安排村民就业达200余人,村民纯收入增长500元以上。

2008年至今,杏花村获得的荣誉主要有:“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黄冈市旅游名村、黄冈市文明乡村、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并顺利通过了“湖北旅游名村”的验收。

二、杏花村创建旅游名村的主要作法

几年来,杏花村人始终遵循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的发展思路,为杏花村这颗历史文化明珠重见天日积蓄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发掘和整理、历史遗址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的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7年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以来,杏花村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做了起步性工作,共投入3000余万元资金完成了一些项目建设。

(一)抓规划,突出文化特色。

杏花村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规划是“龙头”,文化是“灵魂”。为此,我们请华中师范大学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李家清教授等专家为我们制订了杏花村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生态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江风教授等专家为我们编制了旅游区详细规划。请湖北金柘古建公司为杏花村作了详细的景观规划。并请湖北金木石古建公司为杏花村做了详细的景观规划。

(二)抓建设,突出基础设施。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们修筑了长3公里的杏花大道和12.5公里的景区循环公路。建自来水厂一家,对旅游区内的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整治,电话、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信号牵到了家家户户,并对规划中的新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亮化了桃花店等旅游区主要道路。兴建了集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会议会展中心和书画创作室于一体的杏花书院,杜牧广场和杏花村牌坊,桃林街,桃林水色,杏花湖、环湖路和亲水平台和停车场

等;重建了杏花古井、东坡桥,陈季常故居,先贤园;整理恢复了杏花古刹,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美国明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三千万元,对杏花古刹进行改扩建;改建了放生池、方山亭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设立了游客游乐项目—六辕秋和杏花湖水上游乐运动。同时,我们还从民谣“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中有美酒,村里有美人”入手,着手恢复古杏花村旧貌,动员群众种植桃树、杏树共80000株,种植面积达2000亩,并设置了占地面积100余亩的杏花园。

(三)抓宣传,突出深入人心。

杏花村是一颗被埋没的明珠,旅游开发要让其重放光彩,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精心编印了《杏花村欢迎您》宣传册,并组织专班历时一年出版发行了《歧亭古镇杏花村》一书,全面搜寻和整理歧亭古镇和杏花村所有已为人知和难为人知的厚重历史。该书的出版发行,为“杜牧诗杏花村在麻城”这一观点作出了极为可靠的论证。同时我们还邀请市内外知名摄影家来杏花村采风,并出版了《品位麻城〃歧亭杏花村》专辑,以及杏花村乡土教材。

同时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建立了杏花村门户网站,为宣传推介杏花村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杏花村开村发布会,杏花村成功申报为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积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请湖北广电总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荆楚旅游网等媒体来拍摄麻城花挑表演、打糍粑等民俗活动,湖北经视来拍摄“经视欢乐送”,黄冈电视台来拍摄“垄上行”栏目,麻城市电视台编辑、记者一行来拍摄专题片、编写电视散文等活动,提高了麻城市杏花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12月,杏花村组织作词谱曲并邀请歌手演唱的村歌《麻城杏花村》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受奖。

此外,我们还在报刊上刊登文章对杏花村大力宣传。麻城市原市委书记

李开寿亲自为杏花村撰文《麻城有个杏花村》,市委宣传部也组织了记者或通讯员在湖北日报、黄冈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媒体上宣介杏花村。

(四)抓投入,突出部门支持。

歧亭镇是经济小镇,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杏花村旅游开发工作上来。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请示,请市直相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麻城市委、市政府对杏花村旅游开发非常重视,每年清明前都要召开杏花村旅游开发的专题推进会,整合部门资金,打造杏花村的景点和设施。麻城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技术、资金、项目到杏花村,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献计献策、献财献物,尤其是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三年来为大力支持杏花村建设,累计投入近200万元,为杏花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杏花书院、桃林水色、杏花大道、旅游循环线,杜牧广场、杏花村牌坊、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东门楼、桃林街、杏花古井、放生池、方山亭及杏花村水厂的兴建,杏园、桃园的恢复,杏花古刹的整理,电力设施的改造等项目建设都离不开这些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杏花村景区也成为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麻城所实施的“双八工程” 之一的项目。

(五)抓教育,突出形象意识。

为了树立杏花村良好的旅游窗口形象,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建文明新村,做文明村民”创建活动,结合旅游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组织编写了《杏花村新农村建设文明新风“三字经”》,在村部显要位置书写,并印成宣传单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全体村民背诵并遵照执行。组织村里年轻人参加导游培训,以适应景区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多次请省林业厅和项目专家来村给村民们讲授杏树,桃树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请省安监局为村民讲授安全生产知识。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对村民的环保、森林防火和文化遗址遗物的保护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书写墙体标语、印发宣传单、召开村民代表(群众)会议,宣传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目的、意义和将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教育村民人人都是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珍惜这一发展良机,树立形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建好旅游窗口形象。

(六)抓管理,突出服务规范。

规划建设起步之后,关键在于管理。为了搞好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管理,为杏花村旅游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从镇政府、林业、国土、文化、城建等部门抽调专人同杏花村村委会一起组成专班,为杏花村旅游开发保驾护航。为了使杏花村旅游开发管理更加规范,我们于2009年6月专门成立并注册了麻城市杏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杏花村旅游开发等相关事务实施管理。杏花村及周边村凡在杏花村旅游规划区内的每一块土地的使用都必须经过工作专班和公司严格按照规划上报市政府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更变土地用途。公司制订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严格照章办事;组织相关人员对规划区内的山林、果园、水面、茶园等生态环境进行巡查,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给予制止,严厉禁止乱圈乱占、乱搭乱建和打击破坏、盗窃历史遗址、文物的不法行为;负责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社会纠纷的调解处理等工作。为了游客能在旅游区里自由自在地游览、休闲、娱乐和生活,我们一是请专家设计了美观简洁的门票,门票背面附有游览简图;在售票门楼的附近设置一面导游全景图,具体介绍旅游区内各主要景点及游客接待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就餐场所,公用电话及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二是在各主要路口设置标志牌和导览图,引导游客游览景区内的各景点,在各景点设立景点介绍牌,介绍该景点的来历,发展过程,建设状况,旅游项目及投资者等基本情况;三是在危险旅游项目附近设立警示牌,告诫游客在游览该项目时应注意安全及正确的操作规程,并安排专人负责安保工作,四是组建专门的导游服务团队。杏花村大力招聘外来优秀导游人才、培训本地村民导游,并成为武汉市城市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导游人才。

三、杏花村旅游发展思路

杏花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现有条件,抢抓发展机遇,坚持长远规划,贯彻“一年抓起步、三年出雏形、五年见实效”的发展思路,落实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方案,利用五至八年时间将杏花村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服务武汉城市圈和周边各城,服务城市居民,使其成为外地游客进入麻城游览的第一站和第一个接待站。同时,我们还在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杏花村发展的新路子。在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方向、建设思路、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创新。一是围绕建设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的目标,明确搞好建设规划,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加强出特点旅游文化景观开发,搞好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二是有效发挥杏花村的带动作用,坚持有序开发。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优势,突,凸现自然人文服务的多样性,形成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等多种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开发问题。三是要坚持群众受益、提升群众素质的方针。积极引导,吸纳群众参与建设发展容量大、门槛低的特色产业,努力提供就业岗位,保障群众在景区的发展中得到实惠,并加强村民的服务技能培训,使村民素质也成为杏花村独特的宣传点。四是继续加强景区管理和宣传推介。学习引进各地先进的景区管理制度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服务,使景区管理规范化、人性化;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节会活动、文化推介等多种方式,将杏花村的人文底蕴、湖光山色等有品质的宣传和推介出去。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吸引更多客商参与杏花村旅游开发,将杏花村景区对外打包统一经营,使景区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八角村创建湖北省旅游名村实施方案

八角村创建湖北省旅游名村实施方案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按照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建设厅、省旅游局三部门联合发文的《关于开展湖北省旅游名村创建工作的通知》(鄂发改社会[2009]186号)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八角村位于建始县高坪镇中部,距高坪新集镇和318国道1.5公里,平均海拔780公尺,全村呈丘陵地貌,山水相间,植被良好,气温适宜,景色优美,版图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0亩,山林面积2300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90户1387人。本村土、苗、汉人口混居,其中土家族726人,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民族村。

2、旅游区位优势:

八角旅游区位条件优越,该村村中心点距即将通车的宜万铁路和已分段通车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入口1.7公里,向东1.6公里处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建始直立人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被列入建始县“一品两河”(一品:建始直立人遗址,两河:野三河、景阳河)旅游开发规划,并已进入实施阶段,而“一品两河”又已纳入“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规划。自八角村向东南2.5公里有亚州第一高桥野三河大桥,沿河寻踪探谜,有野三河峡谷、金丝猴自然保护 区;向东北4公里有施南第一佳要——石门河古道;向北15公里有建始古八景之一——石柱观,八角及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集奇、险、幽、怪、秀于一体,森林覆盖率达60%,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鄂西后花园腹地”。

3、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八角村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下,从民族风情、生态家园、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省级农业旅游示范村,目前已不修环形水泥路12公里,建入户水泥路6200余米,改造特色民居60栋,栽绿化树4000株,安装路灯60盏,建农家花坛60个。投资80万元恢复重建了村级古标志性建设——八角楼,投资100多万元对莲花湖进行筑堤加固,引导农民自主投资15万元建起了八仙阁,投资70万元兴建了展示土家人生产生活习性的农博馆,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建起了千亩优质绿茶示范园,培植了23亩母茶基地,建起了600亩板栗、核桃干鲜果基地,八角楼、莲花湖、八仙阁、农博馆、姜家园子等旅游景点已初具雏形,年接待旅游人数近2万人。

4、人文环境:

近年来,本村以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入手,促进以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星级文明户”评选,净化家园文明行动,家庭助廉等多种活动,还组建了“八角文艺宣传队”,对发 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先进事例进行宣传,宣传队从7人逐步壮大到200多人,他们挖掘、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2008年被恩施州命名为民族文化活化传承基地。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教育和引导,形成了村民文明守法、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

综上所述,八角村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厚的旅游资源和人文环境,为创建省级旅游名村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旅游为抓手,按照“五个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力推进全省乡村的和谐文明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建设原则

创建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开发;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培育品牌,兼顾全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配套建设,多产业联动;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目标任务

1、莲花湖景区服务设施建设:

(1)环湖走廊。沿莲花湖边修建一条宽2米的观光走廊,全长2千米。(2)湖心风雨桥。莲花湖上有两个情人岛,岛与岛之间相距120米,在此处建一座风雨桥能将两岛完美结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3)重建普恩寺。恢复情人岛上原有的普恩寺建筑,并在岛上兴建供游客休息和观光的凉亭。

2、修建农博馆及附属设施。在八角村中心点修建一个农博馆,展示土家人生产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农博馆距村级主干道500米,计划修建一条宽4.5米的水泥连接路;农博馆占地1200余平方米,除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以外,需修建600余平方米的广场并配套相应的绿化。

3、安装景观路灯。目前已经在村中心点安装路灯60盏,计划在环湖走廊、农博馆、八仙阁等景点安装路灯安装路灯60盏。

4、特色民居改造。八角村已经完成60栋特色民居的改造,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居住习惯和喜好,计划再改造特色民居120栋。

5、公共厕所建设。在村中心和各景区建公共厕所4个。

6、建游客接待中心一个。

7、建八村入口大门。修建一个能反映土家文化和八角历史的大门。

五、效益评估

通过旅游名村的创建,伴随着恩施、建始旅游事业的发 展,八角村旅游将大大拉动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使该村及周边地区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经济收入增加。八角村居民2008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通过旅游名村的创建,每年将吸引十万甚至更多的人群前来观光、游览、消费,将大力推动该村的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餐饮娱乐、特产销售、民族文化等产业的发展,直接给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初步测算将使该村的经济收入增加30%左右。

2、文化建设加强。将促进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传承,使民族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健康发展。

六、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联动,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村成立旅游名村创建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镇长徐忠碧任组长,镇常务副镇长黄希平、镇组织统战委员向宗波、镇纪委书记熊文治任副组长,张绍伦、唐涛、彭清惠、陈晓华、徐春亮、张清波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会,由唐涛任办公室主任。

2、明确责任,扎实推进,保质保量完成创建任务。创建省级旅游名村工作要求高、标准严,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切实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力争把创建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增强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宣传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及时宣传镇创建工作的进展与成效,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引导和激发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创建工作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4、强化督查,突出整改,努力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督查职能,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创造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支持,确保创建目标顺利实现。

附:八角村创省级旅游名村预建项目表。

二○○九年二月十九日

第五篇:李窑村生态创建总结

青村镇李窑村创建生态村工作总结

我们李窑村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区、镇两级的领导下,在镇创建办的指导下,我们把“生态村”创建活动列入到重要工作计划中,全村上下共同重视,组建了有村支部书记为首,村主任主要负责的创建领导小组,使得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我们李窑村,位于青村镇东南处,东接奉城镇卫季村,南邻奉城镇盐行村,西至本镇姚家村,北靠青村镇镇区,村委会所在地,距镇政府1.5千米。村域面积3.18平方公里,耕田面积117公顷。辖区有18个村民小组,891户,240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8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村有常住外省人员570户,2580人。我村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8.4977亿万元;村可支配收入351万元。

本村境内2千米长的A30高速公路横穿东西,路南以发展农村种养业为主,路北则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在20世纪末期,我们李窑村在青村镇范围内是一个公认的后进村、贫穷村。近年来,村党总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完善各种工作机制,使李窑村的村级经济突飞猛进;政治、思想、文化建设得到全面进步;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全村上下呈现出了知荣辱、讲文明、重民主、求和谐、通政令、谋发展的祥和安定氛围。我们先后荣获了“上海市五好村党支部”、“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整洁村”、“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我村在创建奉贤区生态村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落 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市委、市府关于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宗旨,加强全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全面动员、人人参与、统筹兼顾,努力改善和提高本村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自创建上海市奉贤区生态村以来,我们李窑村对照生态村创建技术要求,认真开展组织实施。

一、加强重视力度,落实创建计划

本村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不断变好,在此基础上,村两委班子也十分关注着本村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给村民营造一个“天更蓝、水更绿、地更清”的生活环境,结合本次生态村创建活动,于去年12月成立了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生态村创建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创建资金,着力开展创建工作。创建小组定期开展工作会议,积极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注重清洁环保,留住美好环境

村内有企业36家,职工人数1203人。去年实现工业产值2.35亿万元,税收1838万元。虽然我村不断发展村级经济,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并不以牺牲优美环境为代价。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引进一些高科技、低能耗、少污染的企业,并经常检查、督促,告知村内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整改,加强技术改革,减少污染。

三、关注垃圾回收,防止散落漂浮

我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6吨左右,每天有道路保保洁员和卫生保洁员进行统一清扫、收取,再有镇绿化市容管理所负责装运到垃圾处理中心。农用薄膜管理有序,对于我村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也进行了宣传、监督,无畜禽粪尿污染的存在。

四、保障食品安全,控制农药使用

村内所有耕田种植作物:分为1052亩粮食,250亩水果,446亩蔬菜,农户使用的化肥、农药统一有由镇农业服务中心配送,所有农资都有统一的规范。农药使用管理也比较严密,除了不准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外,低毒高效农药也必需由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布置使用。此外,村委会每年与农户签订了农药使用安全责任书,明确农户责任,规范农药使用情况。

五、收集废弃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针对本村稻、麦、油秸秆的情况,考虑到农村焚烧的老传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我村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对秸秆还田的做法。现在我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我村的3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年生产畜禽粪便全部进行回收利用,综合利用率100%。

六、宣传环保知识,号召全民参与

在村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利用村民学校、农信机,宅基课堂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使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行动越来越积极,形成了全民动员,人人知晓并参与建设清洁、绿色家园的良好氛围,村民热情参与创建,自觉维护村容整洁,对村内环境的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

现在,我村的环境卫生得到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村民的认可,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将村内良好的生态环境长久的保持下去,就必须建立适合长效管理机制。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创建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生态村长效管理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领导职责、工作任务。同时健全我 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经费保障制度,对于我村生态村管理的机制进行完善和提高,形成持续、有效、长久的制度方针。此外,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和制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管理制度,为建设生态村发挥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领导、同志们:

创建工作开展至今,我村始终以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宗旨,加强全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宣传到户、创建到人的工作方法坚持全面动员、人人参与,使得村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进一步加深,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今后,我村将以创建生态村为抓手,不断改善和提高本村村民生活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目标。

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民委员会

2011年8月3日

下载窑岭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的做法与思考(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窑岭村创建湖北旅游名村的做法与思考(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板岭村创建小康示范村的实践与思考五篇

    板岭村创建小康示范村的实践与思考 朱安伟 象山县新桥镇党委书记新桥镇板岭村是宁波市欠发达村。近年来,该村立足欠发达村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0......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自2009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旅游局共同评定,至今共有两批216个村镇入选。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名......

    苏家岭村创建文明村工作汇报

    苏家岭村创建文明村工作汇报 苏家岭新村位于町店镇町店村西头西崖小区北面,全村111户,农业人口 270人,耕地面积435亩,村党支部现有党员9人。村民收入以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 是典......

    临江村创建旅游特色村总结

    2011年临江村创建游特色村工作总结一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县旅游局的关怀和指导下,我村继续推进旅游特色村的创建工作,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一批休闲农庄积极改造、提质、升级,旅......

    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 2010年7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 村‛。 我是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

    张义成窑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及流程

    张义成窑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标准及流程 一、“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内容标准 创建内容:爱国守法星、勤劳致富星、优生优育星、孝老爱亲星、文化教育星、诚实守信星、文明......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建湖北旅游名镇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建湖北旅游名镇中共绿林镇委员会绿林镇人民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京山管理局2012年2月1日我镇地处京钟随三县市交界处,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起义—绿林起......

    西青旅游特色村(点)创建工作总结

    2010年西青区旅游特色村(点) 创建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局继续推进乡村旅游特色点的创建工作,周密部署、狠抓落实,一批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庄、设施农业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