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村任职的尝试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1:4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村任职的尝试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村任职的尝试与思考》。

第一篇:跨村任职的尝试与思考

[胥口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案例一]

葛溪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工作的尝试与思考

[案例起因]

葛溪村位于胥口镇东部,2007年底行政村规模调整时,由原胥口镇邦坎村和原新登镇七板桥村合并而成。现有户数426户,人口1379人,其中党员58人、村民代表46人。该村因贿选使2008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失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均未能选出,几年来村里没有带头人;同时存在“并村不并心”现象,原两村账务分设,干部之间很少交流,原村事务由班子中的原村干部负责。这导致该村事务管理混乱、各项建设几乎停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率先提出探索实行村干部跨村任职,按照这一指导方针,胥口镇从2009年底开始尝试在全市重点后进村葛溪村探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实践证明,村干部跨村任职激发了农村干部工作活力,加强了农村社会管理,夯实了农村基层组织。

[主要做法]

1、调查摸底。2009年11月,胥口镇党委专门成立工作小组进驻葛溪村,分别对村党员、村民代表、老干部、普通村民等4个层面共96人进行了走访调查摸底。一方面,认真倾听民声。从调查摸底情况来看,该村党员群众高度关注村党组织书记这一人选,并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2010年1月4日该村党员、村民代表共56人参加民主测评会,有35人认为村党支部书记要作调整。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民意。开始部分党员群众对村书记由他村人来当,还有一定的想法,镇党委通过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将“能人治村”的观念传递给党员群众,减少试点的阻力。在问卷调查表上,面对“你会支持村支书跨村任职吗?”问题,大部分村民回答了“只要是能为村里实实在在办事情的人选我们都支持”。

2、确定人选。镇党委严格设置了拟任人选条件——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并将人选范围扩大至全镇各村党组织书记、1

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其他“双带能力”强的党员。经过全镇中层干部会议民主推荐、镇党政班子会议初步酝酿和党委前期考察,确定了原查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福华同志为基本人选,并提交镇党政班子会议讨论确定。人选一经确定,马上召开葛溪村党员干部大会,宣布正式决定。葛溪村党总支书记确定后,通过查岭村党员干部大会民主推荐、镇党政班子会议决策,确定查岭村党总支负责人和支部委员,确保了两村党组织人事平稳过渡。

3、加强管理。葛溪村新书记上任后,带来了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一是团结班子。为消除村班子成员的临时心理和排外心理,新任书记主动逐个找班子成员谈话,加强相互间的思想沟通,摈弃“原村干部管原村”的做法,重新明确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二是健全制度。统一村级账务,健全每周村两委会例会制度,集体讨论研究村级事务,并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各班子成员下周工作。三是加大公开。重大事项严格执行“五议两公开”,深化“网组片”民情服务,编写村情简报,通报收支情况、发展规划和工作动态。四是公正处事。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上,从葛溪村长远发展和方便群众办事出发选定新址,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五是创业承诺。围绕“建好新农村、实现新发展”的目标,实行村党组织三年创业承诺,公开办事目标,接受群众监督。作为一个跨村任职的村书记,面对一个复杂且基础较差的村,良好的外部环境十分必要。为此,胥口镇党委及时出台“一重点三倾斜”政策,即重点扶持一年、政策倾斜三年,大力扶持该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为新班子特别是新的党总支书记开展工作树立信心、提供保障。

[取得成效]

1、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跨村任职的尝试突破了地域局限,变传统的“村人治村”为“能人治村”,较好地解决了本村“无人可选”的问题,达到更大范围内选人用人的目的,有利于建设一支强素质、重实干、有品行的村干部队伍。

2、促进了村级工作开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环境能给人带来新希

望、新活力。通过跨村任职搅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通过引入竞争的“鲶鱼效应”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增强了现任村干部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对部分“占着位置不作为”的现任村干部产生了较大触动。

3、加强了社会管理创新。跨村任职的尝试创新了管理模式,村书记跨村任职的模式增强了村书记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突显了村党组织在管理农村社会事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

[后续工作]

在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当中,该村四副班子和村配套组织均顺利足额选出,没有发生一起信访和纠纷,同时,该村党总支书记又以高票获得连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也充分印证了我们开展跨村任职工作的尝试与实践。目前镇、村两级着重对跨村任职工作进行深化完善,探索搭建村后备人才的培养引导机制,设计更加合理的制度,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鼓励村班子其他成员大胆创新、开展工作,实现“葛溪村由葛溪人来当家”。在合适时机,可尝试将跨村任职的对象扩大到村委会主任及一般村干部,进一步拓宽村干部跨村任职的范围,从而为推进城乡统筹、加强社会管理和村级组织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的尝试和经验积累。

第二篇:关于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机关下派)模式的透视与思考村党组织书记是村级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中组部曾出台系列文件,对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责任监督、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xx县探索试行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机关下派)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是村级组织的换届之年,换届前对这一模式进行认真分析,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对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摸排,我们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x个行政村作为样本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等形式展开走访和调研。此次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共设计两种问卷:一是针对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村党组织书记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本人基本情况、任职村基本情况、村干部职能状况等。二是针对群众的调查问卷,问卷中设计了一组“如何看待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或由机关下派”的基本问题,以此了解和掌握具体状况和群众的真实想法。据统计,xx个行政村书记中,跨村书记xx人,下派书记xx人,大学生村官书记xx人。均为男性,年龄最小的xx岁,最大的xx岁,学历最低是初中,最高为本科。被调查者包括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共计xx人,其中党员干部占xx%,群众代表占xx%。共发放问卷xxx份,回收xx份,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原因分析

据统计,调研的xx个村中有xxx%的村是因为在本村没有找到适合的村党组织书记人选,才采用跨村任职或机关下派的方式。通过调研发现,探索运用这种方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团结不足的因素。一个基层组织,兴于团结,衰于离心。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基层党组织、少数党员各行其是,搞“窝里斗”、“闹不团结”。有的把团结庸俗化,搞拉帮结派,以致心不能往一处想、劲不能往一处使,不能团结一心向前看,整个班子看起来浑浑噩噩,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大事小事都由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加之工作中受家族势力影响,使得不少村书记任职时间较短。

二是能力欠缺的因素。古有“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的古训,今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说法。目前,农村党组织书记年龄大多数在四十多岁,文化水平偏低,自身本领不强。有的村书记工作不细致,漫不经心、随意为之,对待百姓颐指气使,对该办的事情办不好,对不能办的事情又不懈解释,进而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甚至与群众产生了对立。

三是人才匮乏的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或者经商,优秀人才流向城镇和企业,村级党组织吸纳人才的难度增大,党员队伍新鲜血液普遍不足,能力素质难以保证。部分村党员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出现党员队伍“断层”、建设新农村主力“失血”的局面。

四是情绪不稳的因素。当前,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较高的工作标准,很多村党组织书记承受着巨大的考核压力。加之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差、养老、医疗方面的保障不足、人文关怀缺失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村党组织书记责任心减弱,宗旨意识弱化,工作激情减退,也导致很多有能力的人不愿意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三、实践成效

调查中发现,跨村任职或机关下派模式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规避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跨村(下派)书记努力工作,不仅有效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好评。

一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质量。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或由机关下派的做法拓宽了选人视野,做到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调研中,镇组织委员纷纷表示:实行下派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村里缺人,党员年龄偏大,选人范围过窄,难以找出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书记人选。这样的选派方式,缓解了一时之需。再则,跨村任职或机关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都是经过组织多次考察,政治文化素质比较高,纪律约束性较强,能够较好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是有利于促进村级发展稳定。首先,有助于强化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现任村干部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党组织书记能够主动走访班子成员,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在处理问题时没有私心,能够“一碗水端平”,易于赢得班子成员的信任,促进班子内部团结。同时,打破了村班子原有的桎梏,使那些不想干事、马虎干事的村干部有了危机感。其次,有助于维护村级稳定和带领群众致富。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党组织书记能够积极调研走访群众,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生活难题;能够排开阻力,排除干扰,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摆脱人情利益的牵绊,更加公平、公正,从而赢得村民的信服。

三是有利于增强自身能力素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到任后,能够积极帮助群众协调资金铺路架桥,带头搞养殖,做项目等等。尤其是解决好涉农利益、房屋拆迁、村村通工程等历史遗留问题,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同时,他们能够深入基层察民情、访民意、破难题,广泛采纳群众意见,与村民零距离接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里也由以前的“怨声一片”变成了“呼声一片”。跨村书记们普遍认为,在攻坚克难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四、拓展与完善

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和由机关下派,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但从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党员群众有消极心理和不信任的态度,使得工作开展难度加大,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有些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书记认为自己只是临时性的,在开展工作时很难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还有部分村党书记上下班来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质量等。因此,需要基层党委着力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做好“选、育、管、引”工作,提升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村党组织书记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消除“排外情绪”。在开展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所任职村的村情与民情。镇党委要充分利用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向试行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村级班子成员、党员、群众和有一定威望的离任村干部加大工作宣传,认真做好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模式的重要意义,努力帮助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村书记赢得任职村内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努力为他们创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要科学择优选人,确保“以岗定人”。一是分析村情择人选。镇党委要组织人员对试点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村务情况、发展思路和规划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掌握党员群众对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村党组织书记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本着“以岗定人、就近择优,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工作经验丰富、敢于创新、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和带领群众发展能力强的人员确定为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后备人选。二是规范程序定人选。对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后备人选在“德、能、勤、绩、廉”方面进行考察,确定初步任职人选,经镇党委研究确定后进行任前公示,无异议后报上级备案,方可使用。

三要注重关爱激励,确保“人尽其才”。要保障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村党组织书记的报酬待遇,除享受村干部正常待遇外,镇党委、政府还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交通、电话等补贴,实现经济待遇有保障。要加强政治激励,在评先评优方面,予以优先推荐考虑。加大工作支持力度,镇主要领导可以与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一对一”结对帮带,定期走访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指导其开展工作。同时,适度倾斜有关优惠政策,优先帮助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解决工作难题,切实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确保跨村任职和机关下派的村党组织书记进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第三篇:德育导师制的尝试与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尝试与思考

小佳河镇中学

丁慎成

“德育导师制”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仍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导师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主要助手,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具体操作者按上面的叙述,在目前施行德育导师的学校中,德育导师更多的作为班主任的助手开展工作,其工作内容存在着过于宽泛的问题,难以更好地发挥德育导师的特殊作用。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的总体要求,在符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备高尚的品德素养、博学广识、身心健康”的素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德育导师的类别予以细化,在不同的场所或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类别的德育导师,分别进行考核,使各类导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优势,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和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观念、人格意志、个性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导”的内容各有侧重,“导”的技巧也各显神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育人的效果。

一、德育导师的类型

德育导师制,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根据上述要求,以及目前学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德育导师可以暂时粗分为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班级导师、社区德育导师等几类。

(一)学生个别德育导师:

此类导师最好由该班级的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担任。根据所指导的学生的具有情况,还可以细分为党员对子型、科目薄弱型、后进生自律管理型、问题学生转化型等不同的类别,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一个老师可以兼任几种导师身份,如衢州市柯城区兴华中学在每个班级配备2名固定非班主任德育导师,这2位非班主任德育导师一方面分块承担相应班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承担个别学生导师职责.其中一名承担班级卫生工作,一名负责生活指导工作。目前人们常说的德育导师大多数是指学生个别德育导师,此类导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在相关资料上披露较多,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

(二)班级导师:

由校中层干部担任,与具体的一个班级取得联系。这项制度与目前一些学校的领导与班级的挂联制度相类似。一些学校为班级导师制定的具体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①主要职责

a.指导、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及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b.指导、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②工作要求

a. 及时掌握班级思想动态,积极指导、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b.每月不少于一次参加班级班会活动或给全班学生讲话。c.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

d.每周不少于二次与班主任交流班级管理情况。e.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

f.协助班主任解决偶发事件及流生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g.指导、协助班主任完成其他与班级有关的工作。

(三)社区德育导师:

为了更好地完善导师制,有必要拓宽导师的选聘范围。现代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因而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对于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些资源有时候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和行知中学联手成立社区德育导师委员会,导师们将通过了解、关注学校放学后和节假日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违纪、违法行为发生的苗头,采取有效措施将恶性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通过进家庭、入校园等方式与学生沟通,每月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掌握受导学生家庭结构和本人近况;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实现“一对一的互动、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成为学生倾心交流的益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特聘周宁芝、裴逸平、唐飞云等来自服务、机械行业的3名全国劳模和另外7名省、市级劳动模范为“德育导师”,这些都给我们在拓宽导师的选聘范围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各校都聘任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这正好可以与德育导师制整合起来,除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以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一些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教育能力的专家,来担任我们的德育导师,利用他们的专长,辅导并矫治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心理问题,也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职责具体化。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为关键,家庭教育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但是从学生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家庭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部分的家庭采用放任式的教育,似乎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学校中留守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如在江山市石门初中,就有近一半学生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所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管理作用,聘请部分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效的的家长担任德育导师,发挥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特长,既有益于学生,又培训了家长,同时也有助于家长学校的建设,实在是一举多得。

通过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班级导师和社区导师等组成的导师网络,遍布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尽量杜绝了德育工作的盲区,真正实现了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提高了导师制的工作效率。

二、德育导师工作的评估与考核:

许多开展德育导师活动的学校,都将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评先、评优、评职的重要条件。在外出学习、培训、研修以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享有优先权利,并且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补贴,所以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对德育导师工作的评估与考核,对于德育导师工作的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的评估与考核

与学生个别德育导师的《工作制度》与《主要职责》一样,对学生个别德育导师工作的评估与考核也目前人们研究的比较多的,有一些评估考核办法值得我们借鉴。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学校,都建立了“档案制度、家访联络制度、谈心汇报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导师每周至少安排一次交流或辅导活动,每月至少一次与受导学生家长沟通,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受导学生个案分析,一学期中家访不少于一次等,并做好相关纪录,使学校检查有依据。

相关的检查还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以使检查更具客观真实性;可以通过对受导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导师在辅导过程中的方法和成效;可以通过对受导学生思想、行为以及学习成绩的变化的跟踪,从侧面来了解导师工作的成果;还可以通过向家长调查和访谈来了解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将上述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最后形成对导师的评价。

有些学校,还通过具体的量化的办法,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如浙江省海宁市南苑中学将工作档案考核进行量分,规定每个德育导师的评价对象3名,每份材料满分2分,每位导师满分为6分;具体一个指导对象的量分,按德育导师工作对象表、学生基本情况表、谈心情况记载表、家校联系情况记载表、学生每周成长情况记录表、学生成长情况阶段性总结表、“德育导师”工作总结表、转化效果、字迹清楚端正等几项按不同的分值进行评分,使得评估显得严肃认真,要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对班级导师评估与考核

班级导师的工作考核除硬性规定以外,与班级考核挂钩,班主任考核的奖级即为班级导师的奖级,如导师未能完成导师任务,则按任务完成情况由考核组决定当月奖金额。校级领导全面管理指导并分管年段为主,班主任仍担任班级各方面工作的主要责任。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思考

由于探索的时间短,认识还较肤浅,在研究过程中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起今后的注意。

1、德育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评价是一个难题。目前对导师工作的评价还缺乏有力的依据,许多活生生的工作实例,难以量化评价,条文式的评价细则缺乏生气而显得有些呆板,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缺乏理论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操作层面,对理论的研究缺乏深度。因此,除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外,需要横向交流,向兄弟学校取经学习,取长补短。

4、其他问题:比如学生课程多,导师时间紧,如何提高导师制的工作效果,扩大导师范围,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掘学生现有资源,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扩展导师的外延,创造更优越的育人环境,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努力目标。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新一轮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随着初高中教改新方案的出台,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语文学科的退步更是惊人。如何帮助学生跨过迷茫期,实现新时期的新发展,成了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现在面临着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谁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就会率先取得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在有效教学的指引下进行改革实践,牢牢地将学生的心“拴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师生的共生发展,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几个维度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问题

1、教与学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具体地讲,就是太宽泛,一味追求目标呈现时的好看,没有细致地抓住侧重点,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双边活动。这种目标宽泛,训练单一粗糙,导致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和发展。

2、好高骛远,缺少层次感。课标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因此,在学习方式要求变化的过程中,有时过分拔高目标,虽然精彩极了,但是训练的层递性堡垒就被打破了,久而久之,各年级的训练就得不到完整的链接,能力提高自然是空话,效率何以提高。

3、形式大于实效。很多时候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动不动就是讨论,而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的内容缺少必要的梯度,最终讨论变成了教师救场的法宝。也有一些教师希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活动的设计仅仅只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不能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导致课堂热闹非凡,成绩差得离谱。

4、学生的课外阅读落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班级图书角的藏书少,书籍比例不够合理,流动也缺乏条理;②学生的阅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作支撑;③不能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没有系统的阅读指导,致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④其他形式的学习任务重,阅读时间不足。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1.认知共享

本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运用自己个性体验解读文本,并通过文本媒介,使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相融相生。

教师要结合文本,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预设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重难点以及准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形成导学案。要善于通过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认真梳理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错的、典型的和共性的问题以及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解读,甚至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自主导航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及时对自己预设的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才能够确保这节课的高效。

2.思维共振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认知同步、思维共振的效果。

(1)交流释疑。首先,学生就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在小组内进行初步交流,分享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一些存在问题进行相互交流释疑,对典型收获和仍未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产生的问题、释疑的策略和学生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预设。其次,对典型收获由学生在组间进行展示,对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在组与组之间展开互动释疑。最后,由教师协助解决互动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2)点拨强调。本环节,教师要对难点和需要强调的重点进行预设,对点拨方式、学生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达到相融相生的境界。教师要从学生存在疑点或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交流合作中有所领悟,并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预设的重难点加以强调,以保证课堂达标率。

(3)巩固拓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累,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在拓展中运用习得的方法,加以巩固提高。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适当检查,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形成更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当然,这三个环节不是完全僵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可以根据“交流释疑”环节提炼生成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微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生成精彩的教育智慧。

3.智慧共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学习收获、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新的生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反思过程中要同步跟进,始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反思情况,以及自己重难点的预设、教学策略的选择、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触类旁通,以便更好地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这个环节一般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并且各位教师要将自己最终的反思情况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交流,这样的组内协同反思能够起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们回到学习语文的根本之源——在教学改革中要强化人文气息。

4、人文培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严重偏向于它的工具性,片面追求实用,把语文当成纯粹的语文来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说些什么。”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缺少了人文气息。

如何挖掘其中的人文气息呢?

(1)要挖掘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层次。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她都不仅仅是一种记事符号,她还有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积淀。以平淡讲解来诠释课文势必会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价值。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更新观念,挖掘教材选文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文学艺术的学习,依靠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诱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2)由品文而拓展,由教书而育人。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气息,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审美人生观,即对生命的感悟、肯定与热爱,树立自信。现代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要通过现代生活的教育,契合阅读中的做人启示,达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一项在阅读的实施中通过周末的阅读,和阅读交流分享会,来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人文气息的培养。

曾经有学生向我提出了他的困惑:“语文学了有什么用?学来学去就那样,分数就在那个段里。”那语文学了到底有什么用?除了掌握一种语言文字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替学生解除这个疑惑。语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树立一个人,要具有做人的基本素养,就得学好自己的母语,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优化学生的人格结构,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不断的改进中发展、提高,更需要教学工作者以新课改为指针,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使新课改卓有成效。

第五篇:自主作文的尝试与思考[模版]

把作文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高中学生作文自主学习的困惑与反思

余洋洲

一、两次值得深思的课堂师生对话

第一次对话

时间:2005年10月10日

地点:江山中学多媒体教室

听课对象:衢州市高中语文教师

班级:江山中学高三(5)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上一堂作文课。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作文吗?

生:(齐声响亮)不喜欢!(听课老师哄然笑出声)

师:那为什么不喜欢呢?

生:写不好。

生:不知道写什么,没东西写。

生:分数总是不高不低。

师:大家很诚实,老师相信你们说的是实话。可今天老师麻烦了,正好准备上作文课,怎么办?

生:(几个同学一起说)我们喜欢上作文课。

师:(诧异)你们喜欢上作文课却怕写作文?

(因为是观摩教学,要上事先设定的内容,没有继续讨论下去,可心中总有一个结: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却怕写作文,原因何在呢?)

第二次对话

时间:2006年4月25日

地点:衢州一中高二(10)班教室

听课对象:组内年青教师

班级:笔者任教的高二(10)班

(在期中试卷基础知识讲评)

师:今天老师有一个困惑,希望你们给我解决。很多同学平时与老师交流时,说最喜欢我上作文课,我非常开心,可看了你们期中考试的作文似乎没有多大起色,能告诉我什么原因吗?

生:老师讲作文素材的时候,我们象在听故事,很开心。

生:老师讲作文写法的时候,我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自己写的时候却用不上。生:我喜欢老师上作文课,是因为轻松,只要听着就好了。

生:你介绍的优秀作文我们都很喜欢,也很佩服,可感觉学不来。

生:有时候老师给一个作文题目,我又想不到该写什么好,只有凑数字了。师:噢,老师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作文课,原来是老师在自娱自乐,副产品是让大家开心了45分钟,而没有什么收获。那你们课后给老师想想办法,看能否做到既喜欢上作文课,又能喜欢写作文,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我们下次课讨论。

二、学生的声音

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后,非常认真的以书面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我的作文课的看法,没想到的是绝大多数同学都充分肯定了我的课堂教学,认为作文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是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重视程度都还不够。不过也有不少同学提出了颇有见地建议,归纳如下:

1、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余勤华:‚我想老师上的作文课,讲写作的方法、技巧是应该在我们有一定的基础上的,而大多数同学可能都还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作用就不大了,就象我们连走都不会,就叫我们飞了。‛

顾文健:‚不是所有东西一点就通的,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值可能过高了,即使比较容易做到的也存在个性差异。‛

2、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赵俊:‚老师上课讲的作文都是那么优秀的,有时觉得那种水平离我们太遥远,感觉无论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肖欢:‚作文课上,我们可以针对一两篇同学自己写的文章,进行修改,提建议,因为这更切合我们的水平,也可以找到我们写作时的通病,再加以改正。‛

3、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

冯增进:‚有时侯上作文课听上去很有趣,当时也会有很多感慨,可是一下

课,就不去深思,去感悟。‛陈列:‚我认为理想的作文课不仅仅是老师讲,还应该学生想,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内容巩固下来。比如讲构思,老师就可以给定话题,让学生先思考构思,然后老师与同学一起对我们的构思进行讨论。‛

4、作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互动

郑妍莹:‚上作文课时,我觉得应该让同学多想、多说,不仅仅是老师讲,同学听,应有更多的互动,听取各方的想法。‛付程涛:‚多给同学们一些发言权,师生互动会更好些。‛舒国建:‚我认为理想的作文课应该是学生老师可以互动,相互交流经验。最好是老师也写写作文。‛

5、既要重视技巧,更要重视积累

蓝梅星:‚老师应该多鼓励大家看课外书,介绍一些书籍,让大家有目的的阅读,我想对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项璐:‚建议老师放一些优秀的影片,如《放牛班的春天》,让我们知道,除了校园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让我们到更多的人生体验。‛

三、三点思考

看了学生的建议,我再次审视学生作文过程与自己的作文课堂教学,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1、从课堂教学理念层面上看,在上作文课,无论是指导和讲评课,教师往往还是以自我为主,以自己的体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替代了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学生在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难以产生心灵共鸣。只停留在“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没有“教会学生学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观念,那就是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所以作文课,往往就成了方法指导课和优秀作文展示课,学生得到的只是抽象的方法和对优秀作文的感慨上。而不能产生把内在的心理情感外化为语言文字的冲动与激情。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集中”,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得“为赋新诗强说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从作文的特质层面看,老师往往只是把作文当作识记和技巧的知识来传

授。“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语文学习》1998年第8期)作文应该以学生自己的情感为前提的,然而,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学生习作章法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的疏导,造成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久而久之必会厌烦作文。不去了解学生在关注什么,不去考虑学生为什么要写和怎样写,这正表现了作文教学的时代落伍性。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人生的“史记”。因此,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3、作文的地位关系看,长期以来学生都是绝对的被动。教师给一个题目,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完成,然后教师给一个结论性的评判,作文的整个过程,丝毫不见学生的自主权。作文是需要兴趣的,而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兴趣的;作文是需要灵感的,而被动的写作,是不可能激发灵感的;作文是需要想象的,而没有冲动与激情,是不可能激发联想相象的。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必不可少的,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泉。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个附加的目的,而是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它与学生知识的生成和人格的丰满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可以说是更根本的方面”(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4)。

学生董帅形象地描绘了理想的作文课:‚医学上说,‘治病要治本。’所以我认为理想的作文课就是一碗好汤药,我们应该将自己的通病都暴露出来,让您的作文课给诊治。可以说理想的作文课就是让弱点变为强点,在这过程中也要享受无穷的快乐,最后就达到‘良药甜口’的效果。‛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一定可以让学生既喜欢作文课又乐于写作,从而达到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的目的。

下载跨村任职的尝试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村任职的尝试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的思考

    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的思考 机关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的思考 基层一线是砺炼干部、检验干部的“试金石”。2012年7月,为加快经济薄弱村改薄进程,**择优选派15名机关年轻干部到村......

    大学生志愿者任职村团支部副书记的实践与思考

    文章标题:大学生志愿者任职村团支部副书记的实践与思考2006年7月底,按照团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团区委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帮助下,南独乐河镇承担了全市大学生志愿者试点工作......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湖南省汝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朱菊球 【摘要】单一的数学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学习数学过于枯燥,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有条有理,学生对数学学习还......

    创建和谐校园的尝试与思考

    创建和谐校园的尝试与思考 和谐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谐不是强调一律,保持一致,并非完美无缺,没有矛盾差异。矛盾差异是绝对的,平衡和谐是......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尝试与思考 西川中学教师 雒东平摘要: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为一体,是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英语语音、单词、语法、情景对话、......

    对绘画随笔的尝试与思考

    对绘画随笔的尝试与思考 毕加索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画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神秘如童话般的,绘画能够创造出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意境。在儿童文字语言还......

    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尝试

    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经费保障机制使义务教育得到了根本的保证。但农村幼儿园投入资金少、师资力量弱、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管理小学......

    关于开设写字课的思考与尝试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相对于拼音文字而言,她除了工具功能外,汉字书法还被视作艺术品。汉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更被看作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