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选派党员驻村任职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福建省选派党员驻村任职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0年03月30日来源:福建农办信息网【字号:大 中 小】
建立一套管理科学、运作规范、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是福建省选派党员驻村任职工作持续取得成效的关键。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福建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总体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正在机制创新上走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形成并完善了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形成并完善了以“党委领导、单位挂钩、部门互动、上下联动”为主要内涵的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一是党委领导。省委高度重视驻村工作,纳入省委工作布局,统一部署,专门成立了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切实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省、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把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县(市、区)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单位挂钩。省委要求,各挂钩选派单位的一把手要负总责,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挂靠一个处室,确定一名干部作为驻点村的联络员。同时,实行“捆绑”考评,把选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挂钩联系驻点村的领导干部和选派单位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驻点村没有明显变化的,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不断档,挂钩联系的领导和部门不脱钩。三是部门互动。驻村工作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农办共同牵头,省级农口、发改、财政、民政、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一体运作,加强对驻村工作的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并在资金安排、项目审批和立项、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基层倾斜。四是上下联动。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驻村日常工作。受派干部的市、县相应成立了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机构。各级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机构密切配合上一级做好驻村工作,搞好服务。同时。省里往各设市区派出一名正处级的驻村干部担任领队,并出任农办副主任,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管理、沟通协调、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相应地设区市在县里设领队,县里在乡里设领队,形成三级联动、下级配合上级的工作格局。
形成并完善了选人用人的管理机制。严格选派标准,强化干部管理,形成并完善了以“严格选派、双重管理、考评规范、奖惩分明”为主要内涵的选人用人的管理机制。一是严格选派。驻村干部的选派工作贯彻民主、公开、择优的原则,实行个人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明确要求,驻村干部主要从省、市、县(区)党政群机关、中央驻闽单位、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中选派。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指定专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把优秀年轻党员干部选派上来,不得把本部门、本单位的选派任务转交给下属单位。二是双重管理。驻村党员干部的管理,实行任职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和选派单位双重管理,以任职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管理为主。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负责做好省直单位和中央驻闽单位党员干部的选派以及相关管理工作。设区市委组织部负责对选派党员干部管理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市直单位选派的党员干部管理。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具体负责加强对驻村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严格考勤和请假制度。三是考评规范。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帮助驻村党员干部制定年度和任期工作目标,并对其进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建立健全驻村党员干部任职档案。年度考核由县(市、区)委组织部、选派单位联合进行,与当地干部的年度考核一同安排,参加当地的评先评优。驻村任职结束前,由县(市、区)安排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统一安
排任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奖惩分明。省委明确指出,对于经组织确定作为选派驻村任职的党员干部,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的,不得提拨使用,并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对于考核不称职的驻村干部要按照程序及时调整,由原选派单位重新选派;对于考核优秀的驻村干部,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提拨使用,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拨使用。
形成并完善了驻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发挥导向作用,激发工作热情,形成并完善了以“政策激励、目标激励、典型激励、情感激励”为主要内涵驻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一是政策激励。省委对驻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和工作待遇提出了“四个保留”、“四个明确”和“四不影响”的规定:“四个保留”即保留驻村干部的待遇、编制、职务和职数;“四个明确”即明确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路费报销、办公经费和人身保险的标准;“四不影响”即不影响驻村干部的正常职务提升、调资、职称评定、本单位年度评优指标,有力地促进驻村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目标激励。省委对驻村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职责和任务:拓宽渠道,推动驻点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聚集合力,促进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统筹协调,推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营造氛围;促进和谐建设明显推进;创新举措,促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五个明显”工作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调动了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典型激励。注重培育、挖掘和宣传在驻村中工作涌现出的各类典型,密切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省、市、县三级新闻媒体的沟通与交流,积极争取中央新闻媒体和省委省政府《八闽快讯》、《今日要讯》、《海峡通讯》主要刊物的关注与重视,充分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驻村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四是情感激励。加强与驻村干部的感情沟通和联系,尊重和体贴驻村干部,激发驻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坚持和完善了省、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省委要求,省、市、县(区)领导要经常深入驻点村,挂钩选派单位一把手每年至少一次深入到驻点村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形成并完善了扶贫开发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管好用好资金,形成并完善了以“资金扶持、封闭运作、严格审批、监督审计”为主要内涵的扶贫开发的投入机制。一是资金扶持。主要包括省级捆绑资金、挂钩帮扶资金、政策配套资金、社会支持资金。省里每年从15家省直单位捆绑4000万元,用于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挂钩选派单位把驻点村作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延伸,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全力支持驻点村。驻村干部用好用活强农惠农政策,争取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项目扶持。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驻点村发展。二是封闭运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实行资金封闭运作。省级帮扶捆绑资金从省财政扶贫专户直接下达到有关县(市、区)财政扶贫专户,直接录入财政扶贫资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三是严格审批。项目资金安排由重点村及其乡镇党委、政府与省直挂钩单位共同协商,提出年度建设项目,报县(市、区)委农办(扶贫机构)审核后,由县(市、区)委农办(扶贫机构)统一汇总上报省委农办,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资金安排计划。四是监督审计。做好帮扶项目跟踪落实,开展项目执行与资金使用情况调研,督促执行资金使用公示制度,督促资金及时到位,督促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省级捆绑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和驻村干部离任审计,促进帮扶资金落到实处。
形成并完善了项目带动的发展机制。选好发展项目,全面建设农村,形成并完善了以“推动生产、增加收入、强化基础、改善民生”为主要内涵的项目带动的发展机制。一是推动生产。掌握、运用和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实施“一村一特色”工程,开展村企对接,组织农业专家服务驻点村,推广“五新”技术,组建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与农民的合作,加强驻点村“六大员”的教育、管理、培训和使用,大力培养经济能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注意发挥返乡农民工懂技术善管理的作用,发展现代农业,促
进农业生产。二是增加收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是帮助驻点村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文化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广和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致富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空间。三是强化基础。实施“五通”项目,着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收视难等问题,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管护,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完善防汛抗旱和水利水毁设施,优先解决好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改善民生。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实施“造福工程”、“一池三改”工程和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好农家书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村级卫生所,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形成并完善了基层组织的激活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基层活力,形成并完善了以“建设班子,带好队伍,健全制度,巩固阵地”为主要内涵的基层组织的激活机制。一是建设班子。注重班子选好、配好、带好、管好,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强烈的发展之心、发展之策、发展之力和能带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后备干部,着力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人选拔到班子中来,选好配强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管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二是带好队伍。认真实施“三向培养”工程,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抓好理论学习、技术培训、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培训,努力提高党员素质。通过开展“党员创大户”、“双带双创”、“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活动,构建作为平台,积极发挥党员作用。三是健全制度。坚持和完善组织制度、“三会一课”、“创先争优”、民主生活会、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户代表议事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促进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是巩固阵地。加强驻点村村部建设,通过修缮老村部、改造旧学校和兴建新村部等办法,基本实现村村有址办公、有人办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村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发挥阵地作用,真正把村部建设成为集议事办事、党员教育、学习培训、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农民活动场所。
领导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管理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激励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投入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发展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力量;激活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厚重的内部潜能,这六个方面的机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驻村工作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驻村工作健康顺利、富有成效的开展,有力地加强和促进了驻点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抓住了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就抓住了当前农村工作的“牛鼻子”。
马国林(作者系福建省农办副主任
第二篇:福建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的调查
福建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的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2日 08:50 来源:《求是》 期号:2006.20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政研室、组织部、农办联合调研组
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实、抓好,福建省委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落实到基层
福建农村地域较大,农村人口2686.2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6.5%。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全省农村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三农”工作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民收入低和增收难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70多万,人均收入1000—1500元的低收入人口还有130万。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一些偏远、贫困乡村在饮水、用电、道路、广播电视、通讯等方面存在不少困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较为简陋。三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乡村,不少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外出经商、务工,乡土人才缺乏的矛盾逐步显露,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四是一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党员队伍素质不高,党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少数村级组织存在“无钱办事”、“无人管事”、“无章理事”、“无址议事”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福建省各级党委、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2002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卢展工同志用一周时间到南平农村调研,深入农户、田间向下派驻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广泛听取反映,总结南平市自2000年6月以来下派干部驻村任职的做法和经验,亲自撰写调研报告,并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省委常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建立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提出从农业科技推广、土地流转、农业经营、社会化服务、劳动力转移、“三农”投入、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等方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并总结推广南平经验,把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强化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关键举措。2004年7月,从省、市、县(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央驻闽单位选派出4134名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党员干部到后进村、薄弱村任职,每期任职3年。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本形成了“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新机制。
高位嫁接,强化核心。选派208名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到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任第一书记,以此带动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弥合乡村工作断层,激发农村基层内在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组织部门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依托党校、涉农部门科研院所对驻村任职的村支书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农村工作能力。明确下派村支部书记的主要职责,每轮任职工作结束前都要进行检查考评,面貌没有明显变化的村,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不能断档,挂钩联系的领导和部门不能脱钩;有明显变化的,则继续指定党建工作指导员,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巩固和扩大帮扶成果。
重心下移,夯实基础。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或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移向农村,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所需要落实的各项工作,直接延伸到了基层的村一级,也把农民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及时地反映到了上级有关部门,构建了一条上下紧密沟通的渠道。任村支书的下派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第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全身心投入、全天候工作、全方位服务。
互动联动,形成合力。通过“下派”,将上级所布置的“千条线”由下派干部这“一根针”直接进入基层,进一步推进城市与农村、机关与基层之间的联动,统筹城乡各种资源,形成推进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把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成效作为挂钩联系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一整套各级党政领导挂点联系、部门挂钩、村企结对共建等帮扶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通力协作,党委组织部门牵头负责,主动协调,加强指导;涉农部门在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搞好农产品流通等方面搞好服务;计划、财政、金融等部门,在资金安排、项目审批和立项、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基层倾斜;民政、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部门,重点支持农村低保、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体运作,整体推进。在创新机制的实践中,始终围绕发挥村支书的核心作用来整合力量,展开工作。下派村支书与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村级计生管理员、文化协管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等“六大员”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组成一体运作的有机整体。强化村支书权责,村支部参与“六大员”选聘、任务安排、日常管理、考评考核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劳动力转移服务员、流通信息员、兽医服务员等不同岗位,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依托下派村支书,全面开展“挂村服务、互动联动”工作,建立健全挂村服务的考评办法和督查制度,并与创业竞赛活动紧密挂钩,由组织部门或县(市、区)委农办具体抓落实,使原来下派一个人变成下派一个部门甚至多个部门,形成整体推进的态势。
二、围绕农村发展要务,充分发挥驻村任职干部的作用
省委对驻村任职干部提出“建设好班子,带领好党员干部,建立好工作机制,创造好小康建设业绩,赢得广大群众拥护”等五个方面的职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又增加了“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职责。驻村任职党员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直接承担全责,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突出加快发展,在促进农村脱贫致富中发挥引领作用。驻村任职干部视野宽、信息灵、门路多,为农村带去了发展经济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他们积极引导村两委干部和群众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选准脱贫致富路子,千方百计把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引向农村,大力引进项目资金、创办龙头企业、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种养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仅福州、泉州、南平、宁德市的下派干部村就上了5700多个生产项目。驻村任职干部还在创办村集体企业和生产基地、盘活集体资产、搞好生产和流通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培育村财固定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一些村结束村财零收入的历史,走出“无钱办事”的困境。泉州市272个下派干部村2005年平均集体收入8万元,比上年增长52%。漳州市79个省、市部门下派干部村,去年新增村集体收入545万元,平均每个村增加6.8万元。
维护农民利益,在落实党的富民政策中发挥推进作用。据统计,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帮扶资金达3797万元,各级各部门共投入派驻村的帮扶资金达3亿多元。驻村任职干部善于用好政策,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督促各项扶贫资金落到实处,同时抓好项目立项、工程招投标、资金支出审批等环节,严格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各级扶贫资金落实到位并发挥效益。除发展生产性开发项目外,在改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办了大批好事、实事,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支农哺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
加强教育疏导,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发挥聚合作用。一是倡导文明风尚。驻村任职干部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成立农民夜校,建立图书室、文化站,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向农民群众传递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为农村发展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二是密切干群关系。驻村任职干部注意抓好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如建立健全户代表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和村务民主决策听证制度,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三是化解基层矛盾。驻村干部与当地无利益关系,处事公道,对农民群众有较强的亲和力。他们身处最基层,便于了解群众的意愿和思想动态,有利于及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福州市原有20个集体上访重点村,下派干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疏导工作,化解矛盾,使上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增强基层活力,在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一是强化了思想教育。驻村干部都十分重视健全党组织生活,解决村支部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工作。同时,他们的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也对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健全了规章制度。驻村干部组织村民讨论制定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村民议事制度、村财管理制度,保障村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三是培养了后备力量。驻村干部依靠村党支部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推动村级班子后备力量建设,特别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福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市的下派干部村共培养近8000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4000多名党员,泉州、莆田、宁德市共培养3000多名村后备干部,一些地方还开展了村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活动,为发挥党员作用构建了平台。
三、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的几点思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从目的性的角度说,是坚持以人为本。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说我们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因此,福建省委始终教育驻村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保障权益、培养干部、服务农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促进驻点村经济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抓“三农”问题,正是为了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福建省委提出“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原则,要求广大驻村干部从全局的角度、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所驻村的发展成为全县、全市、全省以至全国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是构建农村“永不走”工作队的重要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派驻干部能帮助、推动、带领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不能包办。因此,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更具有长远意义的大计。福建省委在向农村派驻干部的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视从能人中培养干部、发展党员,以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坚强的村干部队伍,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后继有人。
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是落实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的重要方法。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要因地制宜,分别对待,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不能一刀切。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下派驻村工作要注重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加强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农村工作机制。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仍然占有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三农”工作任务繁重,下派驻村工作更要注重农业农村经济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积极探索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市场的办法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只有符合实际、富有创意、各具特色,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工作机制,拓宽“三农”工作的路子,取得实效。
第三篇: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精选)
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们驻村工作队员来说,既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不仅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还要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稳定,家
庭邻里和谐,民风民俗积极向上,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等等,这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驻村工作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怎样把驻村这一阶段性的工作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怎样通过开展驻村工作建立一个保证和促进农村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真正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驻村之后,我们把省委确定的驻村工作任务与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与所驻村的实际相结合,致力于在所驻村建立长期发展机制的实践,同时就如何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营造全面奔小康的经济增长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驻村以后,经过调查、走访、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贫困村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和直接的是农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偏低,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人事厅所驻的=个贫困村,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加工业几乎为零,养殖业形不成规模,种植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即使增产也不能增收,“辛苦一整年,落个肚子圆”,成了当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作了一些努力,收到了明显效果。在种植业方面,无偿为所驻村农民引进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开豆=号”优良品种,每亩可以增收===元左右。麦播时,我们又联系引进=万斤优质小麦品种“豫麦==号”,并以每斤补贴=.=元的价格供应给所驻村农民种植。该品种优质、高产、强筋,价格高于传统小麦,可明显提高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在养殖业方面,我们积极协调当地信用社为所驻村发放小额贷款===多万元,多方联系筛选项目,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塔东村从====年=月开始,=户农民联手养鸭,仅半年时间已发展到==个养鸭专业户,出栏数万只,较早的养殖户已赚钱====多元。赚钱后的农民,有的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有的着手翻修住房,更多的是把赚来的钱继续投入到养殖业上,滚动发展,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不少养殖户春节也舍不得休息,又接养了小鸭苗。石桥杨村已发展牛羊养殖户近==家。在加工业方面,西张村在工作队的扶持下成立了木材加工业联合会,开展规模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塔东村、店后李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分别建成了棉花加工厂,带动了附近农村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不少农户赚到了钱,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安置了农村的部分富余劳动力。养鸭专业户全家老少整天都在鸭场忙碌,原在城里打工的人也回来了,因为养鸭比打工还挣钱。几个养鸭户深有感触地说:“从开始养鸭,就没时间打牌下棋闲聊天了。”木材、棉花加工厂同样吸纳了一批劳动力收购木材、棉花。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使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广大农村尤为突出,已成为社会问题。而城市容纳劳动力毕竟有限,农村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发展空间大,我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劳动向非农业劳动转移,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可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进程,确实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农村自然资源、环境、气候、水利设施、传统习惯等各有不同,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项目,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切忌行政命令,一哄而起,违背农民意愿一刀切。要充分尊重科学,尊重农民的意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服务”二字上,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规划、协调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扶持,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包办,更不能搞强制措施。
(二)要搞好示范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民非常重实际、重实惠、重眼前利益,对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加上市场的变化、风险的不测,大多数农民往往持观望、等待和从众的心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效益好、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对有积极性的农民,要扶持
第四篇:驻村任职工作情况汇报
驻村任职工作情况汇报
铁山乡卜冲村曹珊珊
3月21日,经组织决定,我从人事劳动局派驻到铁山乡卜冲村任村支部书记。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我俯下身子学习,静下心思做事,迅速转变角色,以优秀农村干部为榜样,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在磨合中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慢慢融入了卜冲村委会这个集体。现将入村以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积极融入村委工作。从委局到农村工作,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我积极调整心态,在实际的工作中磨合自己不断去适应农村工作,积极与村组干部及村民广泛接触,深入到田间地头去逐渐熟悉了解本村的村情民意,掌握村容村貌。(介绍村委基本情况)。。。铁山乡卜冲村距镇政府所在地公里,毗邻垭口,交通方便。东邻,南邻,西邻,北邻。辖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户,有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劳动力人,党员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人。全村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亩,林地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务工为主。
这段时间以来,我积极地参与了村上的村务工作,在实践中更加深刻领悟到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和关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零距离了解并接触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为我下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首先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当好政策宣传员。
入村以来,我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决议、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文献,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认真研究农村政策法规,比如农村的养老、医保、土地承包法方面的知识,接受村民对政策和法律的咨询,增强为村民服务的本领,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我村的经济发展。
三、立足我村实际,积极开展工作。
这段时间的工作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我而言,农村工作是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工作领域,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可以借鉴,只有坚持多看、多问、多干,不断地摸索工作道路,不断地总结工作得失。
首先,多看。村委会是一个工作集体,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日常问题的处理,积极听取村委会成员的意见和建议,采用集体的智慧开展工作,积极向包村干部及村委成员学习,用心观察他们的工作方法及农村的各项政策方针,规定条例,在向村民解释有关问题是做到有规可依,有法可循,体现了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多问。农村不同于城市社区,“全村是一家人”是其典特点,家族观念在村民的意识里比较强。这使得我们处理问题时不能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多问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多问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尽量全面的了解相关背景关系资料,避免因为轻易下结论的工作作风而造成问题难以解决。
再次,多干。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基层干部所做的也是最具体、最细致、最烦琐的工作。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多做事,多帮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唯一钥匙。无论是村委调节村民矛盾,处理村务,还是编写资料,整理档案,甚至于打扫卫生等,我都认真对待,漂亮的完成。(最好举几个例子)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工作,我反躬自省,认为自己没有认识到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前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农村工作很简单,结果在具体工作每项工作都涉及到具体的人,特别是部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不高,做任何事情都很不容易。二是对农村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透彻。由于我投入到农村工作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的法律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今后我要加强农村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三是解决农村纠纷还欠方法技巧经验。农村矛盾纠纷很多,在处理一些农村矛盾时,感觉自己还欠缺一些方式、方法和技巧,还要向周围的同事和村上的干部学习,提高调解能力。以上的不足,我会进一步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提高农村工作的实际本领,努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为加快卜冲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对驻村任职干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市委选派驻村干部到农村任职,是市委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结合近期的工作体会,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和建议,不足之处请领导们批评指正:
一是调整扩大市驻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了一个以驻村办、农业、林业、水利、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加大对各试点村的资金扶持。市委、市政府专门设立一个驻村项目基金,对各试点村的好项目经评估后及时给予资金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村干部岗位为平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扬主人翁精神,增强宗旨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为我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第五篇:驻村任职工作情况汇报
驻村任职工作情况汇报
驻村任职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本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政治、文化建设为根本的原则,围绕“基础完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三大目标,扎实推进村两委工作,现将驻村以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河沿张村位于人和乡中部,含河沿张、河沿李、万庄、万里张、杨庄等五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5850亩,总人口3700多人,党员60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和从事第三产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村民住房条件较差,居住分散,无工业企业,集体无经济收入。
二、主要工作及做法
(一)深入调查研究,确实掌握所驻村的基本情况。我是一名年轻干部,刚刚接触农村工作,自己深感压力重大。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做村民朋友,让他们能接纳我这位新“村民”。从基本情况入手,通过走访、座谈等,逐步了解村生产发展的特点、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村两委会工作等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广泛征求村民对村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做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村委班子战斗
堡垒作用。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是驻村干
部的一项主要内容,从河沿张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班子建设最主要的是加强党员干部政治学习。为此,我帮助村党支部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学习制度,借助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机会,带领党员干部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及时了解上级精神,不断提高政策水平,组织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进行讨论,逐步理清工作的思路。
(三)做好“科学种田”服务工作,确保粮食丰收。面对今年持续的旱情,我们通过村委大喇叭宣传抗旱保苗的重要性,提高村民抗旱意识,组织村民根据旱情统一实施灌溉,号召党员干部组成服务队,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困难户抗旱、抢收、抢种,确保颗粒归仓,通过广播、标语、横幅等形式,大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和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着重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使禁烧政策深入民心,提高群众的自觉性,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确保了我村夏粮的丰收。
(四)联系返乡创业人员,大力发展养殖业。驻村任职以后,首先了解村民创办企业情况,在得知村民杨卫奇有饲养鸽子的技术后,就主动和他联系,并组织一些有意向的村民一起参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又有一座投资200万元的规模养殖场已建成投产。我将积极帮助企业联系产销业务,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带动群众大搞养殖业,加快本村经济发展。
(五)积极联系上级职能部门,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
件。河沿张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严重制约了本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我同村委一班人分析研究后,主动到县国土局汇报,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邀请专家对河沿张村容村貌实地勘察,对照土地调查资料,把可以进行复垦和整理的土地进行备案并上报省、市主管部门,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经过专家论证,目前已确定为我村新修水泥路1000米,配套机井5眼,桥涵3座,这些项目落成后,可以大大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六)与原单位紧密结合,争取领导支持。自驻村以来,经常回到县审计局向局领导汇报所在村的情况、发展规划和我对农村工作的想法,审计局张局长及局党组非常重视,一再叮嘱我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农村,努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单位领导经常到我村看望指导,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看望贫困户,并经局党组研究出资对村委进行了整修。
三、主要的体会
通过半年多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必须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农村工作错综复杂、矛盾突出,工作比较难做,驻村以来,本着欠什么补什么、不懂什么学什么的思想,认真学习了有关三农的各种政策、法规,学习调解办法,在工作中虚心向村干部请教,逐步掌握了一些农村工作的方法本领。二是必须争取选派单位领导重视关怀。为了解决村的实际困难,坚持每月向审计局领导汇报一次工作情况,争取领导对驻村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三是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做好驻村工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是不行的,要严格遵守驻村的纪律,要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村里的建设和发展上,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努力做到不仅人要在村,更要心在村,克服生活上的不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