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

时间:2019-05-12 07:2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

第一篇: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的内涵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2)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

3、哲学的功能。

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批判功能。

4、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

3、现代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有两大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3、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工具。(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理性支柱。

8、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物质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1)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相 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认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的意义:承认相对静止是把握运动和认识事物性质的前提条件。(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9、实践的内涵。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1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

2、实践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实践是意识形成的基础。

4、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11、实践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物质性。

3、社会制约性。

12、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科学实验活动。

13、人的实践活动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14、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的。(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基础、性质和范围不同。(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统一的。(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内容上具有同构性。(2)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相互转化的。

15、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同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16、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理论基石。

2、这一原理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7、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意识的器官。(2)

23、发展是一个过程。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事物运动意识的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1)意识的主观性。(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18、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活动能控制人们的生理活动。(4)意识活动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

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做用。(1)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2)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重视社会实践。(3)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4)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反对两种片面的观点。

19、唯物辩证法的内涵和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0、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特性之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

3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复合性。(3)结构性。(4)开放性。

21、原因和结果及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原因就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就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2、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全面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总结经验。

2、全面把握因果联系能够使我们科学地预见未来。

3、因果联系的辩证法为在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理解和运用反馈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变化的高级形式,反映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从总体上概括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不断更替和上升的过程。

24、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1、质、量、度

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与量的统一。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3)、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4)、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

1、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

2、只有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

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的渐进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他表现为他根本性的显著变化,是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间断性。(2)量变和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3)量变和质变的互相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巩固了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3、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5、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决定性与非决定论。

1、规律的内涵: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

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在事物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承认事物的发展受因果关系、规律性、必然性的支配;非决定论则否认事物发展中固有的因果联系、规律性、必然性及其作用。

26、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肯定与否定是相互排斥的。

2、肯定与否定是相互渗透的。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的。(辨析)

2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识器官,扩大人的认识广度和深度;

2、实践赋予认识以能动性、创造性,并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3、实践及其结果能够证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

33、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论)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也成为矛盾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中心线索。(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区别之所在。(4)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纵向的考察,分析和把握运动形式、运动过程、运动阶段的矛盾特殊性。

2、从联系的角度进行横向考察,分析和把握各个矛盾在地位与作用上的特殊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30、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简)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并把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外力作用。

3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辨)

在认识论上还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简)

1、实践能为人们提供认识手段,不断延长人的认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研究和解决认识课题的经验材料。(2)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工具,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条件。(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4、认识关系是主体在观念形式上改造课题以及课题在观念上被改造被反映的关系。(辨)35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6、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认识的飞跃过程中的地二次飞跃,即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1、时间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现实中去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可靠,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2)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如果不使之回到实践中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

(1)评价阶段。(2)决策阶段。(3)实施阶段。

3、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7、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2、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

3、在实践中发展真理。a、只有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会不断深化。b有在实践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c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主观不断符合客观。(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或绝对性,又

具有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就会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4)它是现代经济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舍此再没有别的客观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最终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正确把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重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主观认识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又要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一个过程,实践检验不使一次完成的。

38、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原则。

2、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原则。

3、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即不同的人要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

39、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社会的发源地,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3、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的特点。40、为什么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1、它是一个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社会关系体系。

2、它是由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整体。

3、它根源于、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

4、它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4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42、社会的经济结构。(1)生产力。

1、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经过如下途径:(1)与劳动资料相结合,如改进生产工具;(2)与劳动对象相结合,如改进或扩大劳动对象。(3)与劳动者相结合,如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4)运用与生产管理,如提高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水平。

3、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1)它是现代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2)科学技术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产业,(3)它是新生产力的增长点,一项科学技术突破 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解决一切社会重大问题的关键。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阶级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对立的实质在于: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在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并能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即剥削另一部分人。

4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辨)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或方面包括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4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作为社会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它即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也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这种有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理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

4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服务方向。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2)服务方式。上层建筑主要通过政治的、思想的力量来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从而为经济基础服务。

(3)服务效果。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主要是:

1、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

2、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观众和群众路线,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47、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1)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历史活动的前提,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2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其指导意义主要是:(1)他为克服以往“左”的错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他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

48、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是辩证统一的。(辨)

49、人们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历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明确规定了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涵: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你、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而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0、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内容是: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4、虚心向群众学习。

51、社会进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生产力的推动;

2、人的需要和利益的驱动;

3、人的能动性创造活动。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汇总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试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对立统一: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

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论述质量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意义:

1)质、量、度作为概括事物规定性的基本范畴,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掌握事物的度也很重要。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于我们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启发意义。

其一、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其二、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只承认连续性而不承认间断性、只承认渐进而不承认飞跃,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

总之,善于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在它们的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中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

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不要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

性)。

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最初阶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同客观事物相接触,这些事物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于是就相继产生关于这些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就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形成概念,然后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它们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又是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的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现实物质性活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相对照、相比较,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即检验出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

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同时,以主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最突出的表现。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保守的因素,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的同时,以主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最突出的表现。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跃的、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保守的因素,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

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简述经理基础与上层建设的辩证关系。

(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又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第三篇:2014年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复习资料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2014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复习资料

题型分类:

1、选择题19道(单选、多选)

2、辨析题8道(首先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进行说理)

3、简答题8道(答要点)

4、论述题4道(要求要有理论又要说理)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1、物质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41)

物质的本质就是客观实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物质具有可知性,不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三,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3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什么?(P51)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其哲学依据是矛盾具有特殊性。

4、意识形态具有什么特点?(P68)

鲜明的阶级性。

5、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P5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理性认识的特点?(P56)

间接性和抽象性。

7、在生产力系统中,实体性要素是指什么?(P63)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P63)

生产方式。

9、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是属于什么的历史观?(P69)

唯心主义历史观。

10、商品的二重性指什么?(P76)

使用价值和价值。

11、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什么?(P77)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P79)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3、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什么?(P96)

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14、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96)

市场联结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资源调节功能、利益激励功能、奖优罚劣功能。

15、在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P99)

律在主体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真理作为认识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客观事物是认识领域以外的世界,虽然真理是科学认识,内容是客观的,但毕竟处于认识领域,二者不能混同。

3、错误的根源在于混淆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本质的区别。

4、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创造精神决定历史的发展。(P71)

此观点不正确。这个观点夸大了伟大人物的作用,是典型的唯心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伟大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发挥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伟大人物的个人作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取决于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拥护程度,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资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时世召唤英雄,时世筛选英雄,时事制造英雄。

另答:此观点不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任何个人,作为现实社会中的成员,都是历史过程中的参与者,因而都对历史的形成和发展有某种影响作用。个人对历史的作用,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在个人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人和历史人物。伟大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伟大人物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和创造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表现为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5、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用途大小决定的。(P79)

此观点不正确。根据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用途只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参考课本认真归纳总结)商品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本质上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量变化,价值高的商品,价格也高。用途的大小并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这个观点是孤立片面的,忽视了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也受市场供求变化影响的关系。

6、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参见十八大报告)

此观点正确。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失去了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历史过程的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同时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7、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经济增长方式?(参见十八大报告)

此观点不正确。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增长过程中的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括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不能以简单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同于经济增长方式。

8、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参见P42、P61)

此观点不正确。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化自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在人的活动中所形成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规律的实现需要通过人的活动和人的意识的参与,并没有改变或者否定历史进程为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必须从已有的社会条件出发,在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此可知,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P51)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层建筑的建立于发展。因此,必须用革命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批判反动的落后的意识形态。

4、简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P72)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认识论在党的工作路线上的生动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在。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保证;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必须经过群众路线;坚持和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也要以群众路线为基础。

5、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

从三个层面概括:一个是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

7、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八大报告)

(1)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重点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建设。

(2)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中。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3)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展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4)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6)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

(7)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8)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9)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8、如何强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P19)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强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1、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2、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

3、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四、论述题

1、试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及主要途径?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本保证;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认识论在党的工作路线上的生动体现,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的生产者本身的历史,也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的阶段上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主要途径:

1、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2、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虚心向群众学习,吸取群众智慧;

3、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扎实工作,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试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途径?

3、结合贵州省省情应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理论试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意义及思路。

意义: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联系是客观的,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2、生态环境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之于发展的水平,经济实力越强大,越有能力保护生态环境,越有条件树立环保意识,越有基础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和改善。因此,二者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3、贫穷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如果不守住发展的底线,不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不能保障就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会拉大与其他省区的发展差距,使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成为泡影。因此,必须守住发展的底线;

4、贵州又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一个省份,一旦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很难修复。因此,贵州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守住生态环境的底线。

途径:

1、贵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孤立的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保不住环境,还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向高新技术要效益、要环保,不仅能保住环境,也能使贵州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红利;

2、贵州必须坚持在保护发展,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快转型,坚决抛弃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强化保护,密切关注高新产业发展新变化,积极推行循环、绿色、低碳经济,为改革生态环境,守住生态红线提供产业保障,经济发展决不许牺牲环境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要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不动摇。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不仅在理论上符合普遍联系的原理,也为欧美、新加坡、贵州等多地实践所证明。

4、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结合贵州实际试述如何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联系是客观的,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2、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第一,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第二,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

3、改革是贵州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一招,贵州发展滞后,根本上是改革滞后,贵州发展上的差距,最主要是改革上的差距,加快贵州的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它途;

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是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牢牢把握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盼,把中央精神与贵州实际结合起来,走出符合中央精神,体现贵州时代要求,具有自己特点的改革之路;

5、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做保证,稳定的环境是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加快发展提升质量的坚实保障,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论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世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的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客观和主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够把认识直接变成现实。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认识同现实相对照,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检验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5、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意识活动具有创作性。其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性的根本点在于,要科学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置于物质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上。具体说,其一,社会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其二,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因而也是发挥意识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动性的前提。其三,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2)

在任何工作、学习中,都必须以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深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3)

在任何时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题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等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前提。

(2)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题,是人民发展的决定力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质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2)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4)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辨证关系。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0、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观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1、运用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谈谈如何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践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既要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要以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既要以清醒的、严谨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活动,又要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12、运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敌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不同形式,它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二者是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题中的观点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眼睛是直接获得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工具,是获得感性材料的重要来源,只不过这种感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向理性认识去过渡,不能夸大其中一方的作用。

13、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答:任何真理都具有双重性,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严密完整的真理体系,是人类的认识由相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环节、一个发展阶段,体现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它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在这点上,它是绝对真理。然而,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要随着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既是客观真理,同时又具有相对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坚持和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

1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2)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力图将社会经济关系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5、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寿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个规律表明,生产关系的建立、性质和发展变化,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不适合一定要调整和改革,严重不适合的生产关系要变革。

(3)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同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基本相适合的,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在基本适合中又存在某些不适合的方面,如原来比较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这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更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促进生产力发展。

(4)

20多年来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的多种形式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革是必要的和卓有成效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下载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已过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 (一)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哲学走向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

    161、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购买阶段。 16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163、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

    马克思主义哲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论文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引言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概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的概念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马哲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的概念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