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情而冷静地对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热情而冷静地对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扎实而稳健的实施我区的区域性实验工作
——沙河口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期工作总结
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尹晓琴
大连市作为全国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从2001秋季开始实施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大连市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的是“分科连动”的实验策略。我们沙河口区承担了初中地理、小学艺术、小学“体育与健康”三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英语、小学思品与生活的二项大连市同步进行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小学语文多元识字一项大连市市本课程实验任务。沙河口区18所中学、144个实验班、35名地理教师、7658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地理课程改革实验。
32所小学全部参加艺术、体育、英语、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改革实验,其中艺术教师42人、体育教师46人、英语教师38人、品德与生活教师110人及一年级110个班级、“ω名学生、三年级129个班级、6078名学生参加了课理改革实验。实验学科的教师和实验学校的教学领导221人,总培训天数累积约63天,总培训人数累积约5000人次,全区所有的教师都参加了课改培训。
根据大连市教委的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我区努力创设良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热情而冷静的对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扎实实进行了基础课程改革的区域性实验工作。
一、创设良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外部环境,健全保障机制,建立运行机制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明确表示要全力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所需政策、经费,确保我区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厅,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区教育局成立了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工PF小组,下设研究室、工作室、培训室。执行全区课程改草决策权责、实施权责和研究论证权责。
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各行其队职、建立制度。每月一次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例会,一次教学副校长例会,一次实验教师例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坚持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课程改革进展情况;与全市课程改革的步伐保持一致,保证课程改革信息渠道的畅通,对实验学科进行跟踪指导J对实验课题进行统一管理,用科研牵动课程改革,通过对实验经验和成果的研究,推进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1保持我区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我区实验实行的是”行政牵头,科研牵动,以课堂敏学为载体“的策略。鉴于目前是实验初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关键。为此,我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期的管理,原则是:”放手激活、理顺推进“,目标是”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是”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因此,在全区课改实验中,不论是行政管理还是业务指导,都采用与教研员、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共同探讨、研究的方法,不轻易对各层次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做定性评价,强调重视和保护教研员和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研究的积极性,尽可能避免造成行政干涉、思维定势和束缚手脚,鼓励实验教研员创新研究指导,创设研究:氛围;鼓励实验教师创新教学操作,敢于质疑释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密切关注全区的课;政实验进程,做好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调整,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将下发一系列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的制度、文件,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实验工作。
在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2001年,我区率先实施了信息化工程,区政府投资两千万,为全区中小学配备了三千台微机,建多媒体教室自76个,为提高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条件,并逐渐引导学空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从而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a2001年,我区加大了区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年底又为各校图书室配进了一批新书,近8万册。各校图书室、阅览室均向学生开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出现了许多的特色、专题走廊,强化了德育功能,增强了德育实效性,创设了一个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
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加强宣传,让家长了解课程改革,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课程改革,11月16日《大连晚报》教育专刊报道了我区的课程改革,赢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二、稳定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抓实三级课改培训,实施科研牵动策略
从7月份以来,区教研员参加了半个月的集训,各校校长接受国家级的通识培训56课时,全区教师都接受了新课程的培训:通识培训、出版社和大连市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近90次。科研、师训、干训的培训中都增加了课程改革的内容。
我区培训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抓”三个层面“:1.教研员和校长的培训;2.实验学科教师的培训!;3.非实验学科教师的培训。
抓”以课代培“:要求教研员在调研听课指导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典型教师,做好引路示范,给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和经验,引发教师内在的驱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抓”学校自培“:开学后,各校开展了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素质教育学习提要》及新课程理念的活动,校长带头为全校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辅导,进行教师抽测、检查,这些活动为转变教师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激励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发展成长。,与此同时,为了与市课改同步,更好地发挥科研的牵动作用,发挥科研为课改服务,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服务性功能,我区也是以实施”课题牵动“策略,来启动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的。
首先是研究制定了《大连市沙河口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和《沙河口区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与学科教研员共同重点分析、研究、指导、选择、确定、申报和承担了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改k革经验与成果转化“研究、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的研究“、小学“艺术学科教学新模式研究”3个市级重点指令性课题和”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研究性课程“(进修洪潮)、”新课程教学媒全素材和课件库的构建与研究“(进修程柏漠)、”小学多元识字学生学习软件的研究“(昌平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发展的研究“(锦绣小学)等13个市级课程改革研究课题。以课题牵动课程改革的启动,以科研促进课程改革进程。
区科研领导小组针对了解到的课程改革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提练,并及时向教研部门反馈,加强教研部门、科研部门与基层学校的交流、互动,实现了教研、科研的有机结合。
全区的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首先从基础做起,低起点,高标准。从领导、首席校长抓起,从科研骨干科研专干抓起,从基础课题抓起。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大面积地、全方位地进行教育科研普及宣传与使我区教育科研队伍初步形成,教育科研的声势初具规模,科研促教,科研兴校达成共识。为全区有效地进行基础教育课改革提供了前提条件。
今年九月间,市课程改革规划领导小组下发了有关?课程改革的课题指南。区科研领导小组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思考,针对全区参与课程改革期间各校的实际情况,召开点校科研专干工作会,进行课题指南宣讲,课题归自类分析,申报范围确定和重点课题选择等重点辅导,采用”课题招标“实行”双向选择“。以保证”课题牵动“策略且在课改中的有效实施。
同时,对各校科研室主任(教学副校长担任)、科研专干,进行了辅导讲座和培训。指导基层学校写课题申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开题报告,分层、分类、画适时召开专题研讨会8次,使各校的科研骨干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促使全区的课程改革前困期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使全区课程改革前期工作有效的实施,配合市教委对全区405名教师进行了”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对调查的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和论证,形成《沙河口区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调查报告》;针对全区课程改革实践的急需,对我区小学教学校'民和教学届主任进行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做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的专题辅导。
区进修创编的《教育通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设立课程改革专栏,先后三期刊载了教研员、一线教师及基层学校领导关于课程改革的文章近三十篇,数万字。编辑发行了”新课程十新“的《校内参考》全区发行,为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大连教育》推荐提供课程改革信息、文章以及课案近20篇,使我区的舆论宣传真正发挥改革喉舌的作用。通过对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广泛地宣传,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从而营造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浓厚氛围,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有效的运行。
三、热情而理智地对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视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地总结
(一)初见的成效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看到课程改革的确在牵动着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表现在全区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和教研方式的变化等方面。
1.教师的变化
(1)教师的教育观念在转变
课程改革的”三级培训“和课程改革的前期实践,给l全区的教师带来”头脑风暴“式的洗礼,使全区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了一次跨越式的飞跃。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质量观等等,都有了不同层次的跨越式提高。
(2)教师的角色的在转变
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是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大朋友。
(3)教师的心理健康在转变
课程改革中,教师们的确从心理上经历了一个认识l自我、否定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躁动、到浮动、到心静、到思考、到研究、到行动的历程。
l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变得国信了;变得善于言说、敢于创造了;变得爱参加教研活动、爱上课了;变得敢于质疑释疑。
(4)教师的工作关系在转变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工作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课程改革带来的学生们的”研究性的学习“、”外储式学习方式“、网上学习资源等等,也使得教师们懂得了交流之必须、合作之重要、分享之快乐。教师们开始从狭隘走向广阔、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断走向合作、从徘徊走向成功。
2.教研方式和内容的变化(1)教研方式在转变
课程改革给全区的教研带来新的思维共识:教学中注重营造课程改革的教研文化——即合作文化,强调教研的开放性;对话文化,强调教研的民主性;探究文化,强调教研的科学性。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区的教研强调合作、强调对话、强调探究。教研的方式不再是教研员的”一言堂“,而是教师们的”群言堂“;不再是教研员的”指令性“部署工作,而是教师们的”急需性“问题解决;不再是教研员单项”导课评课“,而是教师多项”研讨探究“;不再是教研员”居高临下“、”单打独斗“,而是教师”入堂为主“"合作生成”。
(2)教研内容在转变教研中注重教研内容的现代性、开放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教研内容,也不再仅仅是教材分析辅导,而是广泛地涉及到教法学法、教学策略、课程资源、课程改革课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问题研究,而是更深入的进入到有关的更多的领域。如:课程标准的验证新教材的适合性、加入“WTO”、转基因食品、两伊战争、阿富汗局势、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学生的心理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案的改革和教案的设计等等。
在全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区强化合作教研,鼓励资源开发,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激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势必要求教师们也一定要具备“合作教学”的思维。那么“合作教研”也就是课程改革必然而积极的产物了。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校中小教部的教研员和师干训、电教部的教师集体下校对西山小学艺术门课教师时岩的《多变的云》和中山路小学孙勇的《魔术棒——投掷》两节典型课改课进行了合作性的集体调研和集体研究。3.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全区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相长;运用先进的评价理念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初步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和初中非升学学科学生的评价方案。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给教师一个施展个性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强化教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而督促教师彻底改革“教”的方式。这使得新的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学生更爱上课了,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了,师生的合作研究、合作交流、合作生成、共事成功的氛围正在形成。
课程改革的实施,加强了教师的教学合作意识,教师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研讨、集体备课、交流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改变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发展。
课改的研究实践表明:“研究型学习”是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与新课程实践操作的最佳的“结合点”、最佳的“切人点”和最佳的“落实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全学科渗透,是我区实施课程改革又一策略。
在全区的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和一部分教师自觉进入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一角色之中。我区的课程是我区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操作的又一实践策略。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区进修学校教研员们已合作!开发了我区《中小学生学农基地区本课程》。目前为止,《区中小学生学农基地区本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已基本制定完毕。51中毕文锋老师的《WTO与中国的汽车工业》、师大附中《走进转基因食品》、4中苏斌老师的《矛盾教学策略上西山小学时岩老师、民权小学于海莹老师、绿波小学常文虹、联合路小学黄晓牧、胜利小学的赵春园老师的艺术课;中山路小学的孙盈老师、玉华小学的姜子丙、孙凯老师、东北路小学的马恩齐、王家雨老师、联合路小学潘潇(左九右虎)的体育课;民权小学的尹震老师的英语课、昌平小学王健、长兴小学李颖、中心小学的杜君、联合路小学的林红、南平小学的刘芳、马栏小学的潘丽娜教师的多元识字课程的研究,中心小学于爱娣、东北路小学邢俊华、潘新艳、新兴王连文、联合路林红等老师的生活课,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给全区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前期实施较高研究的载体。21中王烨、李丹丹的英语和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79中姜洁的地理学科研究性实施方案,天河中学刁勋老师的语文学科《三读法》研究性实施方案、中心小学的刘亚丽老师的《中国民间艺术系列活动方案》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东北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进修学校的《插花与欣赏》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均在辽宁省研究性学习伊设计现场答辩擂台大赛中,从全省200多项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7项省一等大奖,并且这些方案在本区本校的教育实施中取得了具有一定层次和较大影响力的实施成效。全区教师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共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全学科渗透,是我区的教育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发展,使我区的开放式教育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为我区的区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也看到课程改革的确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 1.课程改革全方位的对我区所有学科尤其是边缘学科冲击力还不够。①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还不够、开展还不够。
②有些领导和教师对此次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还不够明确,甚至认为只是换了“新教材”。2.教师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教学行为仍有待于提高。
①教育观念与国际接轨。
教育要“人本化”: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
要把课程改革放到世界大坐标系中去研究,要把教育放到时代大背景去发展。②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良性发展的保障。
教师的专业化是不争的事实和国际惯例。当务之急是应该就教师如何向专业化发展进行研究: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怎样发展的?如何推进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合作生成”,需要“自培提高”,需要“终身学习”,需要终身发展,如何建立-种机制来保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反思和提高?对教师好的行为给予一个好的促进、好的固化、好的推广。总之,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成为课改中领导们关心的焦点,教师们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自觉行为。
③师生的关系有待于深化。
师生的关系不仅仅在于教师柔美的音容笑貌,不仅仅在于教师行为的漏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才学魅力和教学艺术魅力,'全区上下要认真地研究董大方,悉心地品味董大方的人格魅力、才学魅力和教学艺术魅力,找准深化师生关系的真谛。
④心理健康是师生发展的重要素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几次模拟的团体辅导所能提高的,领导们要创设方方面面的学习、研究、操作的条件。教师们要珍惜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人脑、人心、人课堂”。
⑤教师的教学行为除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发展教师们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素质,这是课程改革对每一个教师发展提供的许许多多的机遇和挑战,各级各类的培训应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素质的提高的研究和培养;以保证教师和教学行为与课程改革发展的一致性,与国际化教育的一致性。
3.课程改革实验中资料的积累还不够。
课程改革实验中资料的积累,尤其过程资料的积累还不够,资料积累后的提炼和总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提炼、总结还很不够。
存在五个层面的问题: ①没有资料积累的意识(没有过程的痕迹);②盲目地收集资料(不管是有关无关的,越多越好);③有资料、但没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死资料);④有资料、但没有个性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照搬照套、人云亦云、无价值的);⑤有资料、也有个性化的整理和分析,但无自主的知识产权意识(不自信、没有自我保护资料的意识);
4.要防止课程改革走人急于求成的误区。
①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要防止课程改革走人急于求成的误区。
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进,知识与能力并行,一元与多元并重,现实与未来并存,理论与实践结合,显性与隐性并举的过程,课程改革绝不能一蹴而就,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
课程改革在强调方法和能力并重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无论何时,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个体所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课程改革飞中,我们既要注重发现和培养“新人”,又要注重保护和发展“新人”,既要鼓励“新人”的创新性,更要研究指导“新人”的可持续发展性。
课程改革是鲜活的。在课程资源的选取上,应广泛利用蕴藏于学生生活、社会和自然的教育资源。老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应被赋予新的答案:在“社会本位”、“时代发展本位”、“儿童经验本位”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支点。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应逐步占据主要地位。
②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应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前进。
课程改革不能因机构变动、人事更迭而变动,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课程改革既要有领导管理机构,又要有研究开发机构,还要有独立的审议、评价机构。课程改革要有专业人员与兼职人员合作,社会各领域专家和各界人士参与。课程改革要防止“政绩化运作”,防止“一言堂”,防止“运动化”,防止“会议化”、防止“模式化”,防止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给基层一个安静详和的思考时间、实践时间、反思时间,安安静静地摘课改,而不是闹闹哄哄的摘汇报。泛滥的“评优课”、“汇报课”、“总结课”等等该降降温了。
5.关注兴起的教科研热,但主线还是通过教研促教似乎更为切合基层实际,其它部门要配合教研主线,不要出现多线、多头、多方多插手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正确地处理科研、教研与教学的关系,教育科研工作应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先导,讲究方法,关注历史成果,关注同行前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防止舍本求末,结果得不偿失。
总之,我区目前的课改还是稚嫩的,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加强“问题意识”,克服“从众心理”;加强“内涵研究”,克服“形式模仿”;加强“校内自培”,克服“等靠要拿”;加强“互通有无”,克服“单打独斗”;加强“合作教学”,克服“唯我独尊”,相信通过现在的努力和9月份全市7县市区全学科启动课程改革,能进一步推进我区的教育教学,管理上从人事走向人本,使用上从重培训到重聘用,思维上从大连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
南
杏
树
中
学
2011年9月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材料
与课改携手同行
奈曼旗第三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经验材料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滋润我市教育十几年,我校也同其它兄弟学校一样,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一批又一批整改实验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然而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超越﹑前行。
一、立足培训,转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我们在实验启动前后重点进行师资培训,并以此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培训,将新课程内容作为重点,在“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介绍”、“教学方法研究”三大块内容学习研究中,学校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撰写论文、写学习笔记,进行集体备课交流,加大力度、强化培训,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解除了后顾之忧。
新课程改革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单从教材上或凭教师的经验是很难把握新课程的整体思路的。基于这一点,学校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将课改理论列入每周必备的业务学习内容。《课改通识读本》、《新课程通识专家讲座精选》、《新课程通识培训阅读文选》、《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案例》是业务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对新课标的研究纳入到教研活动中,不断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为了引导教师更深刻地认识新课程的精髓,建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校长先后多次做了专题讲座。在《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新意》中,提到了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即“定位”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新、“变化”新、“注意点”新。这些观点理念直接融合到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课改课堂,引领创新之路
1、在备课上下功夫:学校努力进行备课改革,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去。我校建立电子教案库,教案库建立后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案库的资源修改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提倡教师写课后反思。
2、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领导听课,都以“推门课”为主,重点研究和监控平常课。每学期,我们加大了领导听课的力度,改进了办法,改变了以往的
1集体听课——集中评课——主管领导向授课教师反馈意见的单向的、仅指向评价的做法,变成领导听课——授课教师及相关教研组和领导一起评课——集体教研,提高了效益,强化了研究。教师也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与的研究者,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3、搭建课堂教学展学平台,打造精品课堂。我们让校本教研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使课堂教学研究深入进行。我们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关注教师的层次和差异发展,为教师的互动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人上多课”的活动,让一位教师在同级多个班上同一教学内容,备课组集体听课、评课,既帮助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探索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我们还开展了“一课多人上”活动,让平行班的老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相互比较,评析最优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这样的教研课方式简便、实用。通过这样的教研课,新教师能快速成长。
4、立足课改课堂,走创新之路。我们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每学期教师抽签上一节探讨课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它为教师们互相学习切磋提供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立足教研,发挥导向作用
1、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几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3、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
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4、学校现有自治区立项课题五个,结题三个,国家级课题《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自治区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正在实施阶段。我们在加紧实验的同时,从小学改革的背景、现存问题到三维目标的确立,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转变教学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从识字教学的多认少写到阅读教学的多朗读少做题„„教师们收获大,缩短了盲目探究摸索的时间,尽快地进入实验状态。由于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进而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大胆实验新学习方式,使“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发现问题,互动解决,共同提高”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且逐渐变为现实。
四、立足实践,营造书香校园
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空间,几年来,我校从构建和提升教育品位入手,努力让学生人人喜欢读书,人人热爱读书,人人享受读书。
1、为发展儿童启蒙关键期的多元智能,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让儿童的学习充满乐趣,我校把国学经典列入校本教材:学前背《三字经》、一年级背《弟子规》、二年级背《百家姓》、三年级背《小学必背古诗70首》四年级背《千字文》、五年级《伦语》、,并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儿童背诵的情况进行检测评分,记入考试成绩。
2、经典书籍阅读。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学校规定定每周五的最后一节为阅读课,阅读课时学校要进行检查,只能阅读不能上别的课。并不断充实,更新图书。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和数量,我们采取学校订购、邮购,教师本人自购、教师学生自愿捐献等办法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已为学生购买《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上万本,并按不同类别分发到班级,同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必读书目30册,选读书目30册。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完善学校图书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学校图书室及时为师生提供包含“生活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在内的阅读书目,由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3、开展学科节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课本剧表演”、“作文竞赛”、古诗词背诵、英语听力、积词”等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拓宽了教学范围,培养了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艺术节、体育节活动的启发,我校创造性地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节活动,每个学期各有侧重,每次活动各有重点,形式包括各类竞赛、抽测、主题活动、演讲会、故事会,内容涉及每个学科的各个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师生展示学科教学特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创造了条件
五、主要成绩
为一路耕耘,一路高歌;一路奉献,一路收获。第三小学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先后被评为:
“中央电教馆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达标创优先进少先大队”、“红领巾示范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市级“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儿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校园诗教先进单位”。
旗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旗市容环境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十佳家庭教育先进单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曲折而艰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投身课改,让课改之花在我们第三小学这块乐土上结出硕果。
2011年5月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释,让这门课变的生动起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对中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成果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去完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这个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是老师的待遇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般情况来说工资是逐渐升高的,可是他们付出的与所收获的是不成比例的。大学教育现在问题最严重,由于没有合理的体制,大学老师拿的工资最高,但是却是最悠闲的,每天只需要去上课,至于讲课的成果怎样却是不用考虑的,因为这与他们无关,好又如何,不好又如何,没人会去评判。他们的心思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