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时间:2019-05-12 07:1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人民幸福安康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对待教育。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198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体现的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教育公平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基本实现了就学权利平等的伟大目标之后,今天中国教育的发展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师要追求的治教理念。要落实公平教育理念,学校就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全体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其实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我们学校一直保持着严格的要求和良好的作风:

1、面向全体,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我校的办学目标之一。

“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健全的、协调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必须承认学生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尊重差异,并针对不同有差异地组织教学,有差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潜能较大的那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我校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确保人人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人人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机会。要求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以身立教,依法施教,更多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中强调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得随意侵犯学生学习权、受教育权利,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兰州市加快“三滩”的开发建设,有大量的流动人员在此居住生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因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商业等低层次工作,劳动报酬偏低,并且常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和被拖欠。针对农民工经济困难的实际,我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统一纳入学校招生范围,简化各种入学手续,为他们入学创造便利条件。严格执行兰州市制订的相关减免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的政策,决不加收“一费制”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系列学生激励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奖励,制定了贫困生救助办法等制度,既对优秀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又保证了学生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得来”“上得起”的前提下,我校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学得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我校享受着同等的教育和待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我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单独分班,而是与本地学生合在一起由电脑自动分班,学生分班不分好、坏;对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不将最好教师集中在一起。他们进校后即取得正式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竞赛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2)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没有本地生源还是外地生源之分,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形成了平等的育人观。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学生之间友好相处,也从不分彼此,构成了和谐的校园。(3)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还有的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习惯,更没有让孩子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历程等问题,我校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学校教育,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多沟通,与他们多交谈,与家长多联系。做到“五勤”: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勤引导。了解情况要详细,发现问题要仔细,处理问题要心细。倡导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的关注和“爱”,尽力缩小差异,建立帮教档案,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励他们健康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已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

3、优化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作为兰州市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区学校有很大差距,严重制约我校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为了让城乡学生能尽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校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1)为了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学园和乐园,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坚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科学规划,提升校园审美品味;注重美化环境,彰显校园审美意境;注重文化形象,张扬学校办学个性。去年,我校建立了“校园文化广场”,现已成为学校先进文化宣传的主阵地。(2)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我校近年来购置和更换了部分电脑,上一学期已在全部高中年级教室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下一学期计划在初中年级教室也全部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这部分设备都使用良好,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校正在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方向迈进。

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周济部长说:“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校也一直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我校的德育主线是:坚持以爱育爱,以德育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不再仅仅是历史事件、伟大人物等和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案例。而是要求教育要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活动范围,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1.将德育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平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备课、上课的环节中都要有相应的德育渗透。让德育,随时、随处、随堂见。“榜样从身边找,习惯从小事养”这是我们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校对教师的外在行为、内涵素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让“以身作则”发挥其更大的影响作用。

2.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在开展一些传统的如“两操’、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课外活动以外,还开展了许多如中华传统武术等与奥运教育相紧密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性。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克服困难、怎样成就他人等优秀的品质。

3.家校合作,和谐发展。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在校受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和学生家庭保持沟通、联系。家校,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个“一致性”,所以家校也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让两者之间达到良好的互补,我们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主题突出的家长会,并且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其参与到学校的部分管理中,这样加强家校的联系,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做到了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政府之责,也是学校、教师之责。我校将坚定地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基础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教学设备环境、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等构成的硬件环境和教师资源环境、教学管理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构成的软件环境。教育环境的优劣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教育环境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教育环境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改善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投资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低,教育投入总量不高。而且,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特别是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教育设施、教师队伍等公共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大力支持其改善教育环境,以避免地区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拉大,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总体上更趋于均衡。

关注困难群体教育。当前,城市中的薄弱学校教育、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女童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监狱教育等的环境总体上仍不够理想,阻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亟需重点扶持。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善困难群体的教育环境,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比如,为解决劳改对象的技能培训问题,可以在狱中开办工厂,与狱外企业进行合作,包括为狱外企业完成产品毛坯加工、请对方对服刑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让服刑人员在狱中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支持落后地区教育。应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建功立业,并对自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措施既能让大学生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又能砥砺青年学生意志、促进其成长和进步。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支边支教志愿者团体向落后地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帮助。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应缩小直至最终取消高考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逐步实现根据考生数量和考生成绩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适度扩大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中西部地区多培养人才。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调整优化,促进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调整各地区学校布局,扩大优质学校的办学规模,对生源不足的学校逐步实行“撤、并”,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加强优质学校和办学基础薄弱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定期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等。

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应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加大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比重,形成多种办学体制和形式并存、各类学校之间良性竞争的局面。

2、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温家宝

——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6月17日)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对即将加入人民教师队伍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对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去年教师节,我到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看望师生,与同去的北师大同学有个约定,我答应一定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今天我是来履约的。最近我连续收到北师大和东北师大部分免费师范生的来信,同学们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决心深深打动了我。大家希望在临毕业前,能与我进行面对面交流。实际上,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同学们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上神圣的讲坛,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来,就是同大家谈谈心,说说心里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我的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师,我的父亲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我对教师始终充满景仰之情。

前些年,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当老师,甚至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当老师,更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当老师,我心中确实有些担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和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录取分数线高出本省重点线40分以上,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志愿加入教师队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上海、云南、江苏等地部分院校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项政策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践证明,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已经四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配套政策,让更多优秀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经过认真研究,国务院将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我们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支持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安排更多名师给免费师范生上课,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实习机会,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通过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当中小学教师,尤其到农村当教师,是大材小用,没有前途。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同样能够出人才、出大家、出大师。我国近现代许多杰出人物都是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文学家鲁迅、科学家钱伟长、历史学家翦伯赞、艺术家丰子恺,等等,都当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当过很长时间的小学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钱穆先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与他10年小学加8年中学教师经历有直接关系。他曾这样怀念他的中小学老师生涯:“我个人的经验倒觉得在教小学时最快乐,教中学时又比教大学时快乐。”中小学教师另外一个独特优势,就是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广泛接触民众,深入了解民情、国情,有利于激发老师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老舍的第一部长篇文学《老张的哲学》就取材于他当小学校长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说:“‘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步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

我曾多次倡导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教授给中学生上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时期,老师往往就是他们做人的榜样。如果老师人格高尚、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志向远大、思想活跃,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高级中学,曾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像黎锦熙、周世钊、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一批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大学教授、学者,有的是诗人、文学家,堪称大师。南开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师资力量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张伯苓先生当年就提倡硕士生、博士生乃至留学生教中学。前些年,霍懋征老师给我写信,提出让大学毕业生教小学,而且要蔚成风气。

同学们要树立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志向,首先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纵观历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那些真正开启人类心智的人们,当时大都默默无闻。他们淡泊名利,生活清贫,被人误解,受到忽视,靠着理想和信念,靠着对事业的热爱支撑他们坚忍不拔地奋斗下去,用自己的心血点燃智慧的火把,照亮人间,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名和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上。大学毕业生立志做中小学教师,就要有这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今天,在来这里的路上,我还在想,同学们经过四年学习,很快就要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到比较艰苦的环境去工作,你们是否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我觉得,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吃苦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财富,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人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环境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就拿你们的校友次旺俊美为例,他是1970年从教育系毕业的一位藏族学生,自愿要求返回条件十分艰苦的家乡工作,经过多年的基层磨练,后来成为西藏大学校长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为西藏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后,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教初中,后来到高中和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从人的一生看,年轻的时候吃些苦、受些累,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希望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不要怕经受挫折,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教师的工作岗位看似平凡,其实当一名教师并不容易,当一名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更不容易。这里,我想对你们,同时也对全国广大的师范生提几点希望。

——要充满爱心。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霍懋征老师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希望你们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甘于奉献。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依靠的就是道贯古今的师者,依靠的就是化育天下的精神。你们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高尚,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应该像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那样无怨无悔、那样一往情深。希望你们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要刻苦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中小学教育是人生启蒙、知识准备、世界观萌芽的特殊阶段,学为人师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你们虽然从学校毕业了,但你们的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要勇于创新。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钱学森先生曾回忆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就是在师大附中。六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影响很深。当时数学老师傅仲孙特别提倡创新,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如果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有创新,就给100分,还要另加奖励。杰出教师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在平凡的教学点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谛,追求事业的卓越。希望你们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学业,就要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这是大家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们在踏上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选择当中小学教师这个关键职业,是有勇气的,也是有远见的。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志存高远,刻苦自励,执着坚守,就一定能够把三尺讲坛变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第三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第四篇: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湖南省委书记 周强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实现公平教育作为重要战略目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将对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湖南是一个教育大省,自古就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期望非常热切,对平等享受教育公共资源愿望异常迫切。湖南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财政穷省,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为此,近几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建设教育强省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率先推进,把教育公平作为最基础的民生工作优先保障,每年坚持将一项教育民生工作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按“年均递增20%”的要求落实预算内教育经费,近两年省本级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1亿元,重点保证了农村教育支出和教育发展支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我省各类教育主要发展指标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根据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教育公平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办学责任。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我们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修订完善建设教育强省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教育强省工作推进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导评估与监督问责机制,督促各级政府依法担负起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将继续落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的规定,“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力争到2020年,湖南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二是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我省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我们将继续抓好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在投入28.5亿元、已建成2587所合格学校的基础上,再用3到5年时间完成全部计划1万所的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基本实现省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免费定向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和“特岗计划”等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健全城乡教

师定期交流、顶岗顶编支教制度,并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三是进一步保障好公民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此,我们将继续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城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积极统筹残疾人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努力实现听残、智残、视残教育类型的全覆盖;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构建覆盖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无一人因贫失学。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我们将以省部共建长株潭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平台,进一步完善权责统一、职能明确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各类教育统筹发展新机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地方教育立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努力提高依法治教和教育宏观管理水平;深化学校管理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尤其是考试招生行为,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是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是和谐基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湖南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秧坝民族中学发展计划中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

教育公平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的领域,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提出了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这是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以下是我校关于促进公平教育的策略。分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一、教育的自由化得不到保障的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关于这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有些学生偏科。由于偏科他们失去了接受优良教育的机会,他们成为教育不公平的受害者。偏科的学生是不可能考取重点大学的,但偏科的学生又同样是对某方面知识特别感兴趣,由于考试制度的限制,使他们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些偏科的学生对他们所偏爱的科目有着不同寻常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很有可能就是将来一项重大发明的最有力的承担者,而我们的教育却过早的将他们排除。实现对于偏科生的公平教育,我们应该在保证广大学生整体基本素质的前提下,设立一项有别于高考的大学专业兴趣直升考。这里所说的整体基本素质只是为了达到一种基本素质的普及,而针对这种基本素质的考察,也只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考试来予以考核(强调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而这种有别于高考的大学专业兴趣直升考则是针对其所选专业的一种针对其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进行深入考核的考试制度。这种考核制度既考虑到了全面素质的发展,又侧重于激发每位同学的特长,这样会更有利于偏科生本人的成长,同样也有利于国家各方面技术的发展。

二、教育资源分配与考试招生制度的不协调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为基础的几门课;而城市中的学生们却在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质量劣等的教育。难道落后就是他们无法享用教育资源的原因吗?难道他们就只能接受这种落后的待遇吗?同是中国公民,他们有权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因此,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样是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必须考虑问题。

同样,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的考生,高考招生制度的分配同样是我们在实现教育公平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的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同一张考卷,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却不同。例如,2010年全国第一批高考录取分线,北京文科524分,理科494分;湖北分别为530分和577分,山西省为533分和536分。往往外地只能上专科的考生,在北京就可以上重点大学了。这样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相关部门却始终不做一点点调整。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样的录取制度实在有违公平这一教育基本准则。也许这一政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对于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低,人们会说他们的学生的素质高,即使分数低,也应该录取,但是既然素质高,哪又为什么在高考中考考不到好成绩呢?既然他们素质高为什么不叫这部分素质高的人接受同等的录取制度,将他们尽可能的分配到全国的各所大学呢?这样似乎也能带动各所高校的发展,同样也使各个地区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这种在教育资源分配与考试招生制度方面的的不协调似乎更加的明显,一个无法享受优良教育资源的同学却要考出高分才能继续深造,一个享用了优良教育资源的高考成绩不是很高的同学却能通过这种录取制度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对与贫困地区的同学,本身就已经很不公平了,在最后的一关还要强加一个更不公平的录取制度,我只能告诉他们应该自强不息。

而要想彻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应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1、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均衡。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应该充分考虑各地的现实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尽量均衡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

2、改革高考制度,尽可能的使每个考生都能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展现出来,体现素质教育的身影。

3、高考的录取招生制度应该充分均衡地区之间的差别,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录取机会。

4、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应该尽一切办法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差距,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满足大家在教育方面的要求。

三、解决家庭背景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了的教育不公平。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教育为人民。这已成为我们国家教育的基本理念,然而当听到有些学校预留的高费生名额时,但听到有的学校找家长拉所谓的赞助费时,就可以看出社会由于贫富差距会带来多少的不公平,难道教育就是为了富人而设立的吗,难道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就理所当然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家庭背景不同而导致的。

当然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可能将它完全解决,对于家庭教育的差距我们就无法解决,但是我们可以尽一切可能来减弱这一不公平。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教育违规现象的监管,限制教育的商业化发展。保证公平的就学机会。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让每一个同学都不能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四、教育基层存在的一种腐败问题同样成为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因素。一度引起网上激烈争论的湖南邵东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就是一件能够深刻反映教育腐败问题的很好的例子。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不是仅凭其父王峥嵘一人之力可以办到的,其中定然离不开相关机构与单位人士的“合作”。时隔四年,这件腐败案件被揭发了,然而埋藏在教育深处的腐败问题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被发现呢?公安局长的权力就是这样被运用的。很多学校的三好学生名额也被教师或者官员的子女无条件占用,在人情关系、金钱利益面前,教育成为一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然而带给一些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人却是一种近乎残忍的不公平。

教育腐败问题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对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我们要尽量减少各种容易引起教育腐败问题的教育优惠措施的实行,诸如“三好学生”的高考加分制度,一些学校的保送名额等优惠条件都应该予以调整与反思,坚决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教育监管,坚决制止各种教育腐败问题的发生。

3、进一步提高教育工作者以及一些官员的思想觉悟,腐败问题的产生与大家的觉悟很多大的关系,一个有觉悟的教育团队对于教育的公平是非常有利的,同样也能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几点看法,在以上的讨论中我多次提到了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谈到了一些当前教育制度的缺陷。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雷是踩不得的,但是在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教育面前,我们应该敢于探索,只有这样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化才会相当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我们的国民才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解读六中全会《决定》:如何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2007年 03月 01日 10:02 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讯 教育公平指的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公平。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努力做到人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特别是享有接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三,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第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建立和形成遍布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促进学习途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努力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五、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20%。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因此,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每个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要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符合规定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实行“两个为主”的基础上(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

四、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要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五、规范管理,从严治教。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发扬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实现招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尼采的“大政治”最后就可以归结为一种有关教育的理想,因为只有教育才是“未来之人的生成根源”。就教育的组织而言,“有教无类”是它的民主原则,培养优秀者是它的终极目标。尼采把“驯养”与“培养”区分开来,认为平均化的平庸与软弱只是“驯养”,“培养”的目标涉及“希望哪一类人更有价值、更配享受生活、更能确保未来”,“其问题不在于人们如何变得合乎道德,而在于人们如何合乎道德地有所作为。”(

下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热点——促进教育公平

    申论热点三:促进教育公平 一、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重加强农......

    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报告

    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

    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

    均衡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优化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凤凰镇中心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重要前提,也是......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构建社会关键在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笔记认为,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首要......

    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

    加强统筹协调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收入不公平影响人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一生。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公平正义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教育公平摆在了突......

    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教育公平。

    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教育公平——学“两会”精神有感 乐昌市秀水镇中心学校 伍小波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海内外无数华人的热切期盼下,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来源:胶南市教育体育局 发表时间:2008-8-12 16:26:50 3.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制约教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