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试卷十二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
预测试卷十二
一、单选题
1.“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正是()的“教育学”思想超出其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以下属于赫尔巴特著作的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人的教育》 D.《教育漫话》
3.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A.教育 B.教学 C.管理 D.科研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5.一个测验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叫测验的()。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6.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是()的观点。
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7.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8.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9.一个国家的人口()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A.数量 B.增长率 C.质量 D.分布
10.下列哪个概念属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A.图式 B.自我同一性 C.力比多 D.最近发展区
11.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以及人的教育观念。A.模式 B.规模 C.速度 D.规格
12.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教授知识 B.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C.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发展能力
13.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读、写、算教育 D.军事体育教育
14.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这一观点是由()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凯洛夫 15.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A.关键 B.基础 C.前提 D.定向
16.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为()。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的形式存储。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8.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20.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2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22.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属于()。
A.参与式 B.监督式 C.放羊式 D.控制式
23.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B.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C.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D.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24.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25.人的认识的倾向性是()。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理想
26.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他律水平
27.当学生违反纪律时,老是抱怨我们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
A.正强化 B.负强化 C.给予惩罚 D.消退
28.小李在练习“国标”时,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这种反馈属于()。A.非建议反馈 B.内在反馈 C.延缓的反馈 D.外在反馈
29.德国邓克尔发现:人看到某物品具有一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功能,进而影响问题解决。这一现象称为()。
A.定势 B.功能固着 C.问题表现 D.知识结构
30.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学生实践 B.思想政治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填空题
1.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_________三种。
2.弗洛伊德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_________。
3.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_________。
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5._________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6.我国教师承担着_________,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________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8.注意的_________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9.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
四、材料分析题
以下是一位实习教师的教学日记,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黎是初二的女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她的个性很特殊,她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点紧张,开学初曾与一男生打架;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映强烈,存在明显抵触情绪。有次自习,她戴耳机听音乐,被班干部提醒并记下名字,她当众撕掉记录本,并辱骂班干部。同学们基本上对她敬而远之,避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表面上她与同学相安无事,实际上特别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同和欣赏。可是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地与人交流,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班级里,她没有真正要好的朋友。在学习上,她几乎丧失了兴趣,老师上课时,她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候连课本都不愿意打开;甚至有时候以自顾自地写东西、做小动作等方式逃避现实,但她读的大多是离奇鬼怪的故事书。她在日记中写到:“课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在混日子,学校像座监狱把人关在里面,而我需要自由„„” 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在实习期间尝试努力去改变她,但收效甚微。面对小黎,我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l.如果你是小黎的班主任,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转化她? 问题2.请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黎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果你是她的班主任,应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问题3.以小黎等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例,你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五、写作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旬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教育解析】在康德看来,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2.B【中公教育解析】夸美纽斯创作了《大教学论》,福禄贝尔创作了《人的教育》,洛克创作了《教育漫话》,《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A【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相结合与发展的过程。4.B【中公教育解析】华生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代表。
5.B【中公教育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的是测验对不同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而测验的效度才是指一个测验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所以本题选B。
6.C【中公教育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7.D【中公教育解析】古代雅典教育以培养身心和谐的公民为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灵活、人性化。
8.A【中公教育解析】该句出自《论语》。
9.A【中公教育解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迁移和分布等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人口的数量是确定一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0.D【中公教育解析】图式是皮亚杰的观点;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观点;力比多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1.A【中公教育解析】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12.C【中公教育解析】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与教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等的途径;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因此,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3.D【中公教育解析】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它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4.C【中公教育解析】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教学过程分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他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反对赫尔巴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阶段理论,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的阶段理论。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5.D【中公教育解析】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所包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的。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6.B【中公教育解析】少年期是ll、12岁到l4、l5岁的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它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17.D【中公教育解析】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视象和声象的形式存储。
18.B【中公教育解析】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是又不同于意识。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此,注意两个基本特点是:指向性与集中性。
19.B【中公教育解析】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一种心境情绪的表现。
20.A【中公教育解析】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源,指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是由行为者本身的力量所决定的,如天资、能力、心境、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因素是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因此排除C、D项。(2)稳定性,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稳定的因素指那些能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不稳定的因素是那些容易变动的因素,如心境、运气等。(3)可控性,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他人的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韦纳又把人们的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综上所述,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能力。
21.C【中公教育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2.A【中公教育解析】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23.C【中公教育解析】一般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道德认识或称道德观念,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4.A【中公教育解析】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是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5.A【中公教育解析】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
26.B【中公教育解析】在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至20岁)的第一个阶段为好孩子定向阶段(或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一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故正确答案为B。
27.A【中公教育解析】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会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故正确答案为A。
28.D【中公教育解析】外在反馈是反馈方式的一种,外在反馈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知悉而实现的反馈,而内在反馈是通过内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而实现的反馈。“国标”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属于外在反馈。
29.B【中公教育解析】功能固着是指某一物体在一定场合下,被作为起特殊功能的工具使用后,再在其他场合起其他功能的工具作用就变得困难的现象,也就是只能看到一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可能有的功能的现象。该现象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次发现并加以验证。该现象对创见性地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0.D【中公教育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填空题 1.有意后注意 2.记忆被压抑 3.人格测验 4.规格要求 5.教学目标 6.教书育人 7.教尊 8.集中
9.力求成功的动机 10.政治经济制度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l)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2.[参考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四、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 问题l:
(1)对其美心爱护,尊重她的人格尊严;(2)捕捉该生的亮点,从正面加以引导;(3)讲究一定的方法,抓住时机进行转化指导。
问题2: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黎的心理特点具有以下的特征:
(1)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所以使得她缺少普通孩子所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心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都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严重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时要更多地给予她关心和爱护,从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对其进行帮助和安慰。
(2)小黎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往,造成了她经常与周围的同学产生摩擦,同学与她的对峙行为,更加造成了她与周围同学及教师的逆反情绪,加重了她的性格孤僻。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不但要更多地关心她,用自己的宽容心和爱心去感化她,同时还要发动班级的同学去帮助她,理解他并且感化她。
(3)小黎虽然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地产生冲突,但是她的自尊心是相当强烈的,同时她也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另外,小黎目前是初二的学生,这时的儿童处于青春期,她会具有青春期孩予的冲动、对抗、自尊心强及自我独立等一些性格特点。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特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要适时地处理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得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获得正常的发展。
问题3: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要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笳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另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受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等的制约。
五、写作题 [参考例文]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1)基本知识的传授;(2)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3)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申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韵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一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第二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试卷六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
预测试卷六
一、单选题
1.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是()。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终结性评定 D.发展性评定 2.()又称为工作记忆。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3.“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泛化说 D.认知结构说
4.根据成败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A.能力高低 B.运气好坏 C.外界环境 D.任务难度
5.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A.较高的水平B.较低的水平C.非常高的水平D.中等水平
6.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8.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A.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干扰说 D.动机说
9.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A.超常 B.较高 C.普通 D.弱智 10.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 B.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1.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12.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3.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并在头脑中确立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初步映像,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A.原型选定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A.情境学习B.接受学习C.潜伏学习D.机械学习
15.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A.信号学习B.规则学习C.辨别学习D.言语学习
16.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服教育法
17.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8.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生理现象
19.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教育方针 B.教学原则 C.课程计划 D.学科课程标准
20.冬天走进橙色的房间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现象。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视觉
21.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意识形态 D.民族文化传统
22.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23.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A.操作性行为 B.辨别学习C.潜伏学习D.获得
2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力 B.思维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25.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B.促进生活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二、多选题
1.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A.复杂性 B.意识性 C.目的性 D.社会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A.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B.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C.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D.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为()。A.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 C.有利于人口迁移 D.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4.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B.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D.教育经验的积累
5.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广域课程 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 D.融合课程
三、填空题
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_________,执行具有___________,结构具有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_____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_____相结合。
3.失明者的听觉一般都比较好,这表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_。4.格塞尔强调___________机制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5.___________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德育为中心,把___________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
四、判断题
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5.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6.效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所测试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7.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8.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9.某小学生上早操时被同学推倒摔伤,学校不用负责任。()10.访谈法最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而通过外显行为,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
五、简答题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2.商述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3.简述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论述题
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情况?
七、综合分析题
1.小强平时读书很用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能够自觉复习,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懈怠;背诵语文、数学等有关知识时,总是一字不漏。可是尽管学习很刻苦,常常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然而事倍功半,一到考试时,总是该记的记不住或者记得不准确,成绩不太理想。针对小强的情况,如何提高小强的记忆效果?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的教育理论回答问题。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B【中公教育解析】形成性评定一般以教学目标为参照,只关心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不评定学生名次,为教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2.B【中公教育解析】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提取使用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即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3.A【中公教育解析】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说法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似。
4.C【中公教育解析】只有外界环境是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5.B【中公教育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6.B【中公教育解析】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为,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A【中公教育解析】略
8.B【中公教育解析】奥苏伯尔的同化说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9.C【中公教育解析】智商的计算公式是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其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则其智力处于普通水平。
10.A【中公教育解析】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11.C【中公教育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2.C【中公教育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3.B【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在原型操作除段,主体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原型内化阶段,主体把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4.A【中公教育解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学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5.C【中公教育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划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16.B【解析】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
17.C【解析】题干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18.B【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9.D【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20.C【解析】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该题中,走进橙色的房间引起温暖的感觉,这是联觉。
21.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2.C【解析】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23.C【解析】潜伏学习是指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24.B【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25.D【解析】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选项A、B、C都属于社会功能,只有D属于本体功能。
二、多选题
1.BD【中公教育解析】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意识性和社会性。2.ABCD【中公教育解析】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第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第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施教的教学形式。
3.ABCD【中公教育解析】教育的人口功能体现在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和有利于人口迁移,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控制人口流动不是教育的人口功能。正确答案为ABCD。
4.ABC【中公教育解析】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等。
5.ABD【中公教育解析】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
三、填空题
1.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2.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劳动 3.互补性 4.成熟 5.气质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判断题
1.×【中公教育解析】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3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2.×【中公教育解析】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所述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中公教育解析】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可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5.×【中公教育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6.×【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所述的是信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7.√【中公教育解析】略 8.√【中公教育解析】略
9.×【中公教育解析】该事故应该由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10.×【中公教育解析】观察法更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访谈法更适合了解对象的深层看法。
五、简答题
1.(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3.(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六、论述题
(1)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2)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3)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第二,注重实践锻炼,获得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经验,积累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恰当行为模式;第三,教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有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
七、综合分析题
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参考答案];就王老师的职业身份而言,其错误有三点:
(1)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
(2)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的原则。
(3)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就学生身份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名同学的错误有两点:
(1)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
(2)不尊重教师。在教师正在上课的时候,动手动口,这是一种明显不尊重任课教师的行为。
第三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试卷五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
预测试卷五
1.学校产生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的是()A.孔子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3.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周安排
4.突然的敲门声,将听课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这种情况属于()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注意的动摇
5.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教育过程 B.教育事例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6.我国将九年义务教育全13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的文件颁布于()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4年
7.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A.讨论法 B.读书指导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8.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9.中学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类型。A.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 B.上等的、中等的、下等的 C.理想的、现实的、功利的 D.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嚣与批改 D.学生成绩与检查评定
1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1999 B.2001 C.2002 D.2003 1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3.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4.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 D.以身作则
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A.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进入高等教育强国行列 C.进入继续教育强国行列 D.进入幼儿教育强国行列 16.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A.为了与外国人沟通学习英语 B.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英语 D.为了将来有理想的工作学习英语
17.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是()。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8.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19.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自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2.学生小明的语文、化学、英语成绩一般,但几何成绩很好。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小明具备较高的()。
A.视觉一空间智力 B.人际智力 C.语言智力 D.音乐智力
23.“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是一种()。A.再认 B.有意再现 C.直接再现 D.间接再现
24.狂喜、愤怒、恐惧和绝望等是一种()。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25.学生由于觉得某个教师很有魅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势效应
二、填空题
1.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的关系。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_____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_________。
3._________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4.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巩固已攀过的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
5._________根据两难故事法的实验形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6.情绪中既包含有_________成分,也包含有_________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7._________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8.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_________、_________和预测。9.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___________。10.美国的___________倡导“发现学习法”。
1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损害的发生不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3.气质和性格都是有好坏之分的。()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条件性知识。()5.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
四、简答题
1.简述班主任在班级中的角色。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3.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4.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
试述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六、案例分析题
1.我们班的王冰嗓门大,又不拘小节,经常在宿舍熄灯后还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惹来室友的不满。晨会课上,我对王冰说:“王冰,你知道吗?你们宿舍所有人都爱听你唱独角戏,比听帕瓦罗蒂唱歌还过瘾,真可谓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全班同学一阵大笑,王冰红着脸站起来说:“老师,我违反了宿舍管理条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对不起,请同学原谅,今后我一定改正。”
结合教师教育技能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笨猪”“死脑子”等语就脱口而出。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的学生并没减少,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
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七、写作题
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痛苦的转折,在这一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可能会出现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现象。
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中公教育解析】早在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学校。
2.D【中公教育解析】赫尔巴特最早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3.A【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设置是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4.B【中公教育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5.D【中公教育解析】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动力。6.B【中公教育解析】l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首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7.D【中公教育解析】实验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属于实际训练法。
8.A【中公教育解析】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9.D【中公教育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包括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三种领导方式。
10.B【中公教育解析】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所以本题选B。
11.B【中公教育解析】略
12.D【中公教育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班主任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
13.C【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所述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无论以何种理由妨碍公民行使其受教育权,都难逃侵犯他人基本权利之嫌疑。
14.B【中公教育解析】作为教育工作者,其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搞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5.A【中公教育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确立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6.B【中公教育解析】内部动机是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其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A项中学习英语的动机是为了与外国人沟通,C项和D项学习英语的动机也分别是为了通过考试和将来有理想的工作,都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只有B项喜欢听地道的英语所体现出的动机是不需要外界诱因的,属于内部动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B【中公教育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8.A【中公教育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19.B【中公教育解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学记》认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是老子的主张。
20.A【中公教育解析】“建国君民”主要是指政治方面的内容,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1.c【中公教育解析】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22.A【中公教育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掌握。几何成绩的好坏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空间思维能力。小明的几何成绩很好,说明,小明具备较高的视觉一空间智力。因此本题正礴答案为A。
23.D【中公教育解析】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称名忆旧容”,这是通过名字间接再现旧面孔。
24.A【中公教育解析】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25.C【中公教育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印象形成效应”的理解。学生由于该教师一方面的优点,而对该教师另一方面给予了好评,这是典型的晕轮效应,故本题选C。
二、填空题 1.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2.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3.裴斯泰洛齐 4.谈话法 5.科尔伯格 6.认知生理 7.时间 8.提问析疑 9.感情需要 10.布鲁纳 11.附属的内驱力
三、判断题
1.×【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是损害的发生。
2.×【中公教育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中公教育解析】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4.×【中公教育解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陈述性知识。
5.√【中公教育解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但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决定着研究性课程实施的成败。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参考答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3.(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4.(1)合理地没计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目然;(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教师语言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调适学生心理、处埋偶发事件效果的好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用委婉的语言代替直白的批评,善意地揭露出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点拨和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自身的不当言行,提高认识。
2.【参考答案】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原因有三个:(1)“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既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2)“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地“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3)“心教”不诚。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转化成给学生惩罚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这样教育才会有效果。
七、写作题 【参考例文】
四管齐下,克服职业倦怠
当前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意义感和教育教学工作。究其原因,职业倦怠主要是由动机的缺失造成的。而造成教师动机的缺失又有很多具体原因,如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使他们感到失望,对自主和尊重的强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使他们失去信心与热情,工作环境中的人文关怀的缺乏也会使他们的热情消退,等等。我认为针对职业倦怠应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1.薪酬激励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薪酬对教师倦怠的影响,这在现实中也是合乎道理的。人们普遍认为,对代理人最传统最直接的激励方式是激励性报酬。教师既有其专业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与常人相同的需求。激励性的报酬安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在所有职业收入中所占的地位的高低位次;二是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建立在从教年限和国家政策基础上的增长和绩效上的激励。做好第一个方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这是对在职教师继续从教的激励;做好第二个方面则可以鼓励教师更加尽心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晋升制度
晋升是对教师工作与能力的认可,本身就是激励性质的。专业组织中流行的“非升即走”惯例,越来越影响到聘任制下的教师管理。制定建立在教龄和绩效基础上的晋升制度,一方面是对教师表示认可,鼓励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起到挽留教师的作用。教龄与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学校应当对之提供相应回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理应受到更多的鼓励与尊敬。
3.授权与问责
学校应当建立完整的授权与问责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以及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因为这些外部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治需要。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时会更加自信、自尊,对自己的表现也就有更高的要求。通过鼓励个体自主决策,计划自己的行动路线,并且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可以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以激励教师,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目标。
4.人文关怀
人们总是脱离开人性而只就教师的职业特点强调教师是楷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教师为人师表提出过高的要求,使教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教师也有被满足的需要,而这却常被忽视。教师是一个情感高投入的职业,情感的高投入及高收益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别人往往只看到教师幸福及充实的一面,并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情感高支出的同时,其折磨及挫伤也可能更大。长期以来的专业特性已经融入到教师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极其看重其投入的情感价值以及受到尊重。
就学校范围来看,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善于倾听;对教师工作的表扬与支持;多与教师交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等等。这些都可以照亮教师心灵的天空,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尊重,建立起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
我们不应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以及缺点,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与帮助。当他们遭遇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产生职业倦怠时,外界的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重新给他们点燃热情之火,助他们顺利走出困境。
第四篇:2013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命题预测试卷)
2013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命题预测试卷(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2.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我的教育信条》
3.英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学制是()。A.分支型学制
B.双轨制.
C.六三三制
D.单轨制
4.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提出的。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5.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体现了教师的()。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6.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7. 其教学法被称做“产婆术”的教育家是()。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控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8.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9.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A.关爱学生
B.为人师表
C.教书育人
D.终身学习
10.义务教育实行_________领导,_________统筹规划实施,_________为主管理的体制。()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相当于
B.不低于
C.略高于
D.略低于
12.教师面对的是不断随时代变化并且有着丰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效性
13.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14.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15.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前提的因素是()。A.成熟
B.遗传素质
C.环境
D.教育
16.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是()。
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终结性评定
D.发展性评定
17.()又称为工作记忆。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18.“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泛化说
D.认知结构说
19.根据成败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A.能力高低
B.运气好坏
C.外界环境 D.任务难度
20.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A.较高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非常高的水平
D.中等水平
21.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22.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 去的研究方法属于()。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3.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A.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干扰说
D.动机说
24.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A.超常
B.较高
C.普通
D.弱智
25.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2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27.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8.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并在头脑中确立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初步映像,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A.原型选定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2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A.情境学习
B.接受学习
C.潜伏学习
D.机械学习
30.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A.信号学习
B.规则学习C.辨别学习
D.言语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有多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右边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 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复杂性
B.意识性 C.目的性
D.社会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A.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B.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C.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D.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为()。A.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
C.有利于人口迁移 D.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4.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B.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D.教育经验的积累
5. 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广域课程
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
D.融合课程
6.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过()环节来完成。
A.审题
B.联想
C.知识理解
D.课题类化
7. 皮亚杰认为,2岁至l2岁儿童道德性发展的阶段性有()。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8.想象的基本特征有()。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形象性
9.下面哪些属于一般能力?()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10.根据现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学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申诉的对象和内容包括()。A.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B.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的C.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的 D.对学校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对的打 “√”,错的打“×”)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5.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6.效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所测试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7.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8.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9.某小学生上早操时被同学推倒摔伤,学校不用负责任。()10.访谈法最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而通过外显行为,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五、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某中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打架成风,一些学生动辄舞棍弄棒,乱打一气。课堂纪律混乱,上课怪叫起哄、爬桌子、翻窗户成了一些学生的嗜好。曾有一青年教师上课时被学生乱哄气哭了,发誓再也不上这个班的课。曾刚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会蜂拥而上。而曾刚家长对他唯一的办法就是痛打。但 曾刚也有优点,就是爱劳动,有组织能力。班级同学之间不团结,正气不能抬头,也有少数 同学希望好好学习,对班里的现象不满,但敢怒不敢言,怕受那些捣蛋的同学的报复,班级 干部软弱无力。班级学习成绩差,是同年级中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
问题:根据以上情况,如果你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上这个班的语文课,你应如何着手 进行工作,改变这个班的面貌? 2.某位教师教《就义诗》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还有后来人”误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学生听了都哄笑起来,教室里本来严肃的气氛没有了。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神态自若地问:“同学们,你们在笑什么?这位同学念的意思并没有错呀!” 听老师这么一说,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她接着说:“„还有后来人‟意思是„还有接班人‟; „还有后人来‟意思是„还有人接班‟。”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又亲切地对大家说: “当然,意思不变并不等于说这位同学读对了。他之所以读错,是由于没有看清楚的缘故。如果仔细看,认真读,就不会出现这种差错了。我们请他再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吗?”同学们 听了鼓起掌来。这时,那个读错字的学生情绪更加激动地读了起来。
问题:试结合教师职业素养的理论,评析这位教师教学艺术的高明之处。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的教育理论回答问题。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名 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 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 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 “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问题: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马克思主艾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 产生活实践。
2. A [解析]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于l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是 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
3. B [解析]英国的教育自中世纪以来就形成了双轨制,贵族与平民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接受教育。现代的英国,中等学校仍然沿袭着双轨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 B[解析]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 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 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5. A[解析]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即哪里有道,哪里就有教师,体现出教师的传道者角色。
6. C [解析]题干中所体现出的是中学生具有了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这种推理能力的特点是,不仅从逻辑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还考虑可能情境。这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形式运算阶段是指ll岁以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这个阶段。
7. B [解析]苏格拉底曾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却能用辩论的方法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助产士,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帮助别人生产一样。由于这个原因“苏格拉底教学法”又被称做“产婆术”(或“助产术”)。
8. B[解析]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盼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9.B[解析]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由此,为人师表这一规范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区 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10.A[解析]略
11.B [解析]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12.B[解析]教师职业的很大挑战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学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自然 也没有处处皆可适用的经验,因此,教师不能年复一年地套用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宣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13.B [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 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4.D[解析]在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生产力水平起着决定的作用。
15.B[解析]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16.B[解析]形成性评定一般以教学目标为参照,只关心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不评定学生名次,为教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17.B[解析]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提取使用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即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18.A[解析]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说法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似。
19.C[解析]只有外界环境是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20.B[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21.B [解析]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为,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2.A[解析]略
23.B[解析]奥苏伯尔的同化说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24.C[解析]智商的计算公式是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其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则其智力处于普通水平。
25.A [解析]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C [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27.C[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8.B [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在原型操作除段,主体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原型内化阶段,主体把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9.A [解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学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0.C [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划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 BD[解析]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意识性和社会性。
2. ABCD[解析]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第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第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施教的教学形式。
3. ABCD [解析]教育的人口功能体现在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和有利于人口迁移,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控制人口流动不是教育的人口功能。正确答案为ABCD。
4. ABC [解析]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等。
5. ABD[解析]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
6. ABCD[解析]知识应用一般分为审题、联想、知识理解和课题类化四个环节。7. ABCD[解析]皮亚杰认为2岁至l2岁儿童道德性发展的阶段性包括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和公正阶段。
8. AD[解析]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9. ABC [解析]一般能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和观察力。色彩鉴别力不属于一般能力。10.ABCD[解析]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三、判断题
1. × [解析]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3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2. × [解析]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3. × [解析]题干所述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 √ [解析]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可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5. × [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6. × [解析]题干所述的是信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
7. √ [解析]略 8. √ [解析]略
9. × [解析]该事故应该由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10.× [解析]观察法更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访谈法更适合了解对象的深层看法。
四、简答题
1. [参考答案](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 [参考答案]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以及新异性,这是客观的方面;二是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这是主观方面。
五、综合分析题
1. [参考答案]如果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会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2)做好班集体工作.特别是班干部的培养.工作。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曾刚的教育工作。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寻找和点燃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曾刚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爱劳动,可以让他参加班级工作,创造条件,使他的优点得到发挥,缺点得到改正。(4)有计划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增强师生间、同学间的情谊,创设班内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培养优良班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
(5)做好家长工作,尤其做好曾刚家长的工作。
(6)教好自己担任的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以此为起点,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教育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搞好班级学习,提高班级学习成绩。
2. [参考答案]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艺术,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是教师教学的表演技巧,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临场应变的技巧,亦即教师的“教育机智”。
该案例中,一个学生读错诗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可想而知这样下去不但会影响教 学中应有的严肃气氛,还会伤害那位朗读课文的同学的自尊心。面对这种情况,这位教师从容 不迫的一席话,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严格要求和期待。这位教师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 效的教育措施,巧妙她解决了问题,这正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教育机智的表现。教育机智渗透在这位教师教学活动中临场的创造性发挥上,是她平时深思熟虑和积累丰富教 育经验带来的结果。掌握这种艺术,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理解和尊重及理解 学生的处境,尊重学生的人格。
3. [参考答案];就王老师的职业身份而言,其错误有三点:
(1)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
(2)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的原则。
(3)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就学生身份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名同学的错误有两点:
(1)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
(2)不尊重教师。在教师正在上课的时候,动手动口,这是一种明显不尊重任课教师的行为。
第五篇:(十二)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十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2.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3.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景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A.自我控制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 D.自我监督训练
4.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强化阶段是()。A.0~6岁 B.6~9岁 C.9~16岁 D.16至成年
5.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的通知。在世纪之交,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机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B.《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6.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方法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7.“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8.《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是()。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9.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10.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11.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2.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13.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14.以下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A.观察教学电影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15.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6.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17.观察法的不足是()。)。A.难以制定严密的计划 B.观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证 C.作出精确地判断相当不易 D.所获得的材料不够真实
18.皮亚杰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A.不可改变的 B.可以跳跃的 C.因人而异的 D.可人为改变的
19.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斯皮尔曼 D.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20.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的人属于()。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课时计划的差异 B.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C.课后评价的差异 D.教学方法的差异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A.仪表因素 B.空间距离因素 C.相似性因素 D.能力因素 E.个性品质因素
3.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4.下列属于德育的途径有()。A.参观军事博物馆 B.学习模范事迹 C.教学活动 D.共青团工作 E.进行公益劳动
5.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 D.融合课程 E.广域课程
6.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转化 C.技能的形成 D.评价 E.智力的形成
7.理解学习策略的定义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A.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 B.学习策略是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 C.学习策略是一种技能 D.学习策略是一种能力
E.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的 8.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B.发展的定向性 C.发展的不平衡性 D.发展的差异性
9.性别角色的发展在以下哪些方面产生差异?()A.交往 B.言语技能 C.社会认知 D.问题解决策略 E.关注的生活重点
10.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应关注的因素有()。A.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B.减少课堂混乱)。C.听课的效果 D.家长的意见 E.教室环境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学校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反馈性原理、民主性原理和_________。3.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_________。
4.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_________三个层次构成。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____,________。6.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含了两个分量表,即________量表和________量表。7.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________。
8.当前较有影响的迁移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课外教育 2.班级授课制 3.教育方针 4.集体 5.考试焦虑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2.请联系教学实际阐述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七、案例分析(15分)
某幼儿园教师给小朋友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后学切苹果。教师还当堂示范:将苹果正放,刀从苹果上端的凹处往下切,切到下端凹处,然后把切开的苹果给小朋友看,白色的肉,紫红色的籽。一位小朋友回家操作时,忘记了老师教的方法,他把苹果拦腰一刀切开,拿起来一看,却意外的发现:苹果里面有一个极现则的五角星。这就是著名的“切错苹果的故事”。试用教育基础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解析。
模拟试卷
(十二)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解析: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也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2.【答案】A。解析: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3.【答案】B。解析: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断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4.【答案】B。解析:6~9岁是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强化阶段。
5.【答案】A。解析: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答案】A。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7.【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8.【答案】D。解析:《学记》中又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阐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其中“道而弗牵”即启发诱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即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开而弗达”即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答案。因此答案为D。
9.【答案】D。解析:学校教学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因而学校体育也比一般锻炼更具系统性。
10.【答案】C。解析:“学不躐等”是说学习不要超过等级,不按次序,不能有跳跃,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按照顺序进行,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启发开导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给学生。这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温故而知新”是说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11.【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2.【答案】A。解析: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13.【答案】C。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
14.【答案】A。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和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观看教学电影属于模象直观。
15.【答案】B。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属于逆向正迁移。
16.【答案】A。解析:意义识记(meaningful memorizing)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维加工。人们识记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纳入认知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看成语故事记成语,就是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成语加以学习,所以选A。BCD的记数字、时间和用诵读法来记单词,都是很机械的方法。17.【答案】C。解析:使用观察法时,不容易做出精确的判断。
18.【答案】A。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
19.【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按心智能力分为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0.【答案】B。解析: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场依存型的学生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场独立型的学生,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由此可知应属于场依存型。
二、多选题
1.【答案】ABC。解析: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2.【答案】ABCDE。解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相似性与互补性、个性品质、接近性、熟悉性等,题干五个选项基本都有所涉及。
3.【答案】ACDE。解析:《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答案】ABCDE。解析:考查德育途径的范围。
5.【答案】BDE。解析: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因此,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属于综合课程。
6.【答案】ABD。解析:布鲁纳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7.【答案】ABE。解析: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
8.【答案】ABCD。解析: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定向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9.【答案】ABCDE。10.【答案】ABC。
三、填空题
1.遗传;环境;教育 2.人本原理 3.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4.模块
5.人身权;受教育权 6.言语;操作 7.调节策略
8.相同要素理论;泛化理论;转化理论;认知迁移理论
四、名词解释
1.课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4.集体:是指为了实现有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最高的有效性。
5.考试焦虑:是由整个考试情境引起的特殊的神经紧张和情绪焦虑状态,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考试的压力而感到的担忧和不安。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接轨;(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2.【答案要点】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3.【答案要点】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下: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4.【答案要点】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4)排除干扰。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2.【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学习效率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动机水平过低,也不会有高效率的学习效率。
七、案例分析 【答案提示】
可以从教育目的,教育创新以及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进行评析,言之成理即可。联系实际,有独到见解的可酌情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