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简答题三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简答题三
1.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简述人格的基本特性。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2.【参考答案】(1)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
第二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简答题一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简答题一
1.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从外部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内部条件来看,一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2.【参考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综合分析题三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综合分析题三
1.教学设计一:在教学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问题:两种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方案提出以后,教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
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遏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销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2.【参考答案】(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维,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3.【参考答案】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因材施教。子路好胜,所以孔子劝其不要立即行动以培养其耐心,不要鲁莽行事;而冉有畏缩,所以孔子鼓励其立即行动以培养其果断的性格,鼓励其当机立断。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符合学生个性心理面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试卷六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
预测试卷六
一、单选题
1.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是()。A.诊断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终结性评定 D.发展性评定 2.()又称为工作记忆。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感觉记忆
3.“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泛化说 D.认知结构说
4.根据成败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A.能力高低 B.运气好坏 C.外界环境 D.任务难度
5.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A.较高的水平B.较低的水平C.非常高的水平D.中等水平
6.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8.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A.痕迹衰退说 B.同化说 C.干扰说 D.动机说
9.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A.超常 B.较高 C.普通 D.弱智 10.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 B.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1.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12.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3.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并在头脑中确立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初步映像,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A.原型选定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A.情境学习B.接受学习C.潜伏学习D.机械学习
15.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A.信号学习B.规则学习C.辨别学习D.言语学习
16.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服教育法
17.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贯彻的德育原则是()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8.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是一种()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生理现象
19.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教育方针 B.教学原则 C.课程计划 D.学科课程标准
20.冬天走进橙色的房间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是()现象。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视觉
21.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意识形态 D.民族文化传统
22.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23.在托尔曼的迷宫实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称为()A.操作性行为 B.辨别学习C.潜伏学习D.获得
2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力 B.思维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25.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B.促进生活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二、多选题
1.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A.复杂性 B.意识性 C.目的性 D.社会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A.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B.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C.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D.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为()。A.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 C.有利于人口迁移 D.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4.学校的产生一般需要具备下列哪些条件?()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B.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D.教育经验的积累
5.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广域课程 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 D.融合课程
三、填空题
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___________,执行具有___________,结构具有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_____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_____相结合。
3.失明者的听觉一般都比较好,这表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_。4.格塞尔强调___________机制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5.___________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德育为中心,把___________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
四、判断题
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5.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6.效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所测试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7.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8.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9.某小学生上早操时被同学推倒摔伤,学校不用负责任。()10.访谈法最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而通过外显行为,可以发现行为背后的原因。()
五、简答题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2.商述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3.简述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论述题
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情况?
七、综合分析题
1.小强平时读书很用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能够自觉复习,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懈怠;背诵语文、数学等有关知识时,总是一字不漏。可是尽管学习很刻苦,常常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然而事倍功半,一到考试时,总是该记的记不住或者记得不准确,成绩不太理想。针对小强的情况,如何提高小强的记忆效果?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的教育理论回答问题。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问题: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B【中公教育解析】形成性评定一般以教学目标为参照,只关心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不评定学生名次,为教师提供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2.B【中公教育解析】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提取使用记忆中的已有信息,即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3.A【中公教育解析】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说法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似。
4.C【中公教育解析】只有外界环境是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5.B【中公教育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6.B【中公教育解析】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为,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A【中公教育解析】略
8.B【中公教育解析】奥苏伯尔的同化说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9.C【中公教育解析】智商的计算公式是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其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相当,则其智力处于普通水平。
10.A【中公教育解析】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11.C【中公教育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2.C【中公教育解析】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3.B【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在原型操作除段,主体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原型内化阶段,主体把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4.A【中公教育解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学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5.C【中公教育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划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16.B【解析】奖惩属于品德评价法。
17.C【解析】题干体现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18.B【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9.D【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20.C【解析】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该题中,走进橙色的房间引起温暖的感觉,这是联觉。
21.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2.C【解析】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23.C【解析】潜伏学习是指在无奖赏时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没有直接奖赏时,收集和储存信息,以备将来之需。24.B【解析】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25.D【解析】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选项A、B、C都属于社会功能,只有D属于本体功能。
二、多选题
1.BD【中公教育解析】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意识性和社会性。2.ABCD【中公教育解析】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包括: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第二。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第四,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施教的教学形式。
3.ABCD【中公教育解析】教育的人口功能体现在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和有利于人口迁移,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控制人口流动不是教育的人口功能。正确答案为ABCD。
4.ABC【中公教育解析】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达到一定程度、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等。
5.ABD【中公教育解析】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
三、填空题
1.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2.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劳动 3.互补性 4.成熟 5.气质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判断题
1.×【中公教育解析】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3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2.×【中公教育解析】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所述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中公教育解析】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可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5.×【中公教育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6.×【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所述的是信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7.√【中公教育解析】略 8.√【中公教育解析】略
9.×【中公教育解析】该事故应该由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
10.×【中公教育解析】观察法更适合了解外显行为,访谈法更适合了解对象的深层看法。
五、简答题
1.(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3.(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
六、论述题
(1)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2)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3)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第二,注重实践锻炼,获得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经验,积累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恰当行为模式;第三,教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有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
七、综合分析题
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参考答案];就王老师的职业身份而言,其错误有三点:
(1)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
(2)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的原则。
(3)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就学生身份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名同学的错误有两点:
(1)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
(2)不尊重教师。在教师正在上课的时候,动手动口,这是一种明显不尊重任课教师的行为。
第五篇: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预测试卷十二
2014年特岗教师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综合》模拟
预测试卷十二
一、单选题
1.“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正是()的“教育学”思想超出其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以下属于赫尔巴特著作的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人的教育》 D.《教育漫话》
3.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A.教育 B.教学 C.管理 D.科研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5.一个测验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叫测验的()。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6.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是()的观点。
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7.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8.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9.一个国家的人口()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A.数量 B.增长率 C.质量 D.分布
10.下列哪个概念属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A.图式 B.自我同一性 C.力比多 D.最近发展区
11.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以及人的教育观念。A.模式 B.规模 C.速度 D.规格
12.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教授知识 B.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C.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D.发展能力
13.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读、写、算教育 D.军事体育教育
14.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这一观点是由()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凯洛夫 15.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A.关键 B.基础 C.前提 D.定向
16.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为()。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7.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的形式存储。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18.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20.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2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22.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属于()。
A.参与式 B.监督式 C.放羊式 D.控制式
23.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B.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C.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D.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24.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25.人的认识的倾向性是()。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理想
26.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他律水平
27.当学生违反纪律时,老是抱怨我们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
A.正强化 B.负强化 C.给予惩罚 D.消退
28.小李在练习“国标”时,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这种反馈属于()。A.非建议反馈 B.内在反馈 C.延缓的反馈 D.外在反馈
29.德国邓克尔发现:人看到某物品具有一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功能,进而影响问题解决。这一现象称为()。
A.定势 B.功能固着 C.问题表现 D.知识结构
30.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学生实践 B.思想政治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填空题
1.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_________三种。
2.弗洛伊德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_________。
3.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_________。
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5._________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6.我国教师承担着_________,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_________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
8.注意的_________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9.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
四、材料分析题
以下是一位实习教师的教学日记,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黎是初二的女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她的个性很特殊,她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甚至有点紧张,开学初曾与一男生打架;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反映强烈,存在明显抵触情绪。有次自习,她戴耳机听音乐,被班干部提醒并记下名字,她当众撕掉记录本,并辱骂班干部。同学们基本上对她敬而远之,避免与她发生正面冲突。表面上她与同学相安无事,实际上特别渴望别人对她的认同和欣赏。可是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能真诚地与人交流,时时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班级里,她没有真正要好的朋友。在学习上,她几乎丧失了兴趣,老师上课时,她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有时候连课本都不愿意打开;甚至有时候以自顾自地写东西、做小动作等方式逃避现实,但她读的大多是离奇鬼怪的故事书。她在日记中写到:“课根本就听不进去,整天在混日子,学校像座监狱把人关在里面,而我需要自由„„” 小黎的表现跟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我在实习期间尝试努力去改变她,但收效甚微。面对小黎,我感到力不从心„„
问题l.如果你是小黎的班主任,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转化她? 问题2.请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黎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果你是她的班主任,应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问题3.以小黎等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例,你怎样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五、写作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旬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中公教育解析】在康德看来,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2.B【中公教育解析】夸美纽斯创作了《大教学论》,福禄贝尔创作了《人的教育》,洛克创作了《教育漫话》,《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3.A【中公教育解析】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相结合与发展的过程。4.B【中公教育解析】华生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代表。
5.B【中公教育解析】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的是测验对不同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而测验的效度才是指一个测验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所以本题选B。
6.C【中公教育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7.D【中公教育解析】古代雅典教育以培养身心和谐的公民为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灵活、人性化。
8.A【中公教育解析】该句出自《论语》。
9.A【中公教育解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迁移和分布等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人口的数量是确定一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0.D【中公教育解析】图式是皮亚杰的观点;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观点;力比多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1.A【中公教育解析】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12.C【中公教育解析】教学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学与教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等的途径;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校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因此,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3.D【中公教育解析】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它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4.C【中公教育解析】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教学过程分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他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反对赫尔巴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阶段理论,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的阶段理论。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5.D【中公教育解析】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所包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的。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6.B【中公教育解析】少年期是ll、12岁到l4、l5岁的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它是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
17.D【中公教育解析】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视象和声象的形式存储。
18.B【中公教育解析】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是又不同于意识。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因此,注意两个基本特点是:指向性与集中性。
19.B【中公教育解析】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一种心境情绪的表现。
20.A【中公教育解析】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源,指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是由行为者本身的力量所决定的,如天资、能力、心境、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因素是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因此排除C、D项。(2)稳定性,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稳定的因素指那些能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不稳定的因素是那些容易变动的因素,如心境、运气等。(3)可控性,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他人的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韦纳又把人们的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综上所述,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能力。
21.C【中公教育解析】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2.A【中公教育解析】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23.C【中公教育解析】一般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道德认识或称道德观念,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4.A【中公教育解析】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是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5.A【中公教育解析】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
26.B【中公教育解析】在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至20岁)的第一个阶段为好孩子定向阶段(或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一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故正确答案为B。
27.A【中公教育解析】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会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故正确答案为A。
28.D【中公教育解析】外在反馈是反馈方式的一种,外在反馈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知悉而实现的反馈,而内在反馈是通过内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而实现的反馈。“国标”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属于外在反馈。
29.B【中公教育解析】功能固着是指某一物体在一定场合下,被作为起特殊功能的工具使用后,再在其他场合起其他功能的工具作用就变得困难的现象,也就是只能看到一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可能有的功能的现象。该现象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次发现并加以验证。该现象对创见性地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0.D【中公教育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填空题 1.有意后注意 2.记忆被压抑 3.人格测验 4.规格要求 5.教学目标 6.教书育人 7.教尊 8.集中
9.力求成功的动机 10.政治经济制度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l)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2.[参考答案]建构主义学习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四、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 问题l:
(1)对其美心爱护,尊重她的人格尊严;(2)捕捉该生的亮点,从正面加以引导;(3)讲究一定的方法,抓住时机进行转化指导。
问题2: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小黎的心理特点具有以下的特征:
(1)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所以使得她缺少普通孩子所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心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都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而受到严重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时要更多地给予她关心和爱护,从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都对其进行帮助和安慰。
(2)小黎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往,造成了她经常与周围的同学产生摩擦,同学与她的对峙行为,更加造成了她与周围同学及教师的逆反情绪,加重了她的性格孤僻。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不但要更多地关心她,用自己的宽容心和爱心去感化她,同时还要发动班级的同学去帮助她,理解他并且感化她。
(3)小黎虽然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地产生冲突,但是她的自尊心是相当强烈的,同时她也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另外,小黎目前是初二的学生,这时的儿童处于青春期,她会具有青春期孩予的冲动、对抗、自尊心强及自我独立等一些性格特点。班主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特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要适时地处理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得学生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获得正常的发展。
问题3: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所谓主导作用,是指主要的并能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指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要的、导向性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要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第三,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第四,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笳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另外,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不是万能的。第二,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其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受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教师的专业水平、社会影响、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等的制约。
五、写作题 [参考例文]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1)基本知识的传授;(2)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3)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申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韵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一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