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品教学问题与对策(骨干教师培训讲座)(大全)
我市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泸州市初中思品骨干教师培训讲座材料
泸州市教科所 朱 发平
尽管初中思品新课标、新教材从1997年开始施行以来,已经14年了,各县区、各学校的老师在新课改的进行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做出了可褒可奖的成绩。但在对全市初中思品教学的视导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其教学的理念,还是其具体的教学操作,在部分教师的身上,均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由于新课改提倡的新教学理念的树立,教师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着重在于自己的学习、认知和培养,所以,在此我主要对教师具体教学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根据教学视导和各种教研活动,我把其中一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以下部分问题:
一、关于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二、关于学生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三、关于教师基本功方面的问题与对策。每个大问题下面,又有若干小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教师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与案例1:怎样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很大部分思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关注不够,甚至常常是帮学生思考,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从提问、布臵作业与练习,探究性学习的特色都不甚明显,有的甚至没有。那么,怎样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呢?
对策:大胆探索,积极运用
“探究性学习”又叫“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或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既是学习的实践者,又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研究计划的制订者,学习研究结果的总结者、创造者。推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研究本身有多少的项目,出多少的成果,而在于让学生有所感受,有所体会、有所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去研究的意识,养成主动去研究的习惯,并逐步掌握一些研究探索的方法,让学生由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索的状态,并在他们的心目中埋下研究探索的种子,以便使他们在自己今后的人生征途中时刻不忘研究与探索。因此,搞些活动,写篇小论文或者总结,仅仅只是一种方式而已。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而不特别看重结果。从处理形式上看,包括日常性、常规性的探究性学习和专题性的探究性学习(即对某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一般情况下,多为日常性、常规性的探究性学习。如果条件成熟,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小专题性的探究性学习。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探 究性的学习,其方式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课堂内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和条件——由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过程,因此,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内一些最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来为探究性学习奠定一个基础,创造条件。
对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对书上的观点进行钻研、补充:首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如:哪些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哪些不够全面?为什么不够全面?是否只有这些?然后,进行钻研、补充。一位老师在讲七年级第一课“走进中学”时,对“校园风景线”的讲解,即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校进行大量的描述:“同学们:我们自己的学校又是怎样的呢?”引发思考,然后就学校的房舍、操场、实验室、社团组织、壁报、师生状况、环境卫生等等方面,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描述、完善。这些补充,由于是学生不唯书,不畏权威观点的产物,因此,这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
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入课堂内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包括2种:一是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入课堂内进行讨论。如:讲八年级第1课“走进父母”时,可以将社会上的一些理解和不理解、孝敬和不孝敬父母的事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的看法和结论。
二是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入课堂内,采用给材料命题的方式,即老师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针对材料命题,可以出题,也可以改造题目、变换题目,然后再由学生研究和拟定答案。如讲八 年级第4课“交友的智慧”中,一老师即将一则材料这样办:“第3中学的刘希向自己的朋友王军借300元钱办生日宴,给自己挣面子,可王军不但没有借给他,反而劝他不要这样做?请问:王军是否是刘希的朋友?为什么?假如是,应该是什么类型的朋友?为什么?大家研究出办法,并对刘希提出相应的正确建议。”
第二、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一定的形式,围绕一定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访问、调查和研究。这主要是一种专题性的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而设计,如:“我校周围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学生穿着的变化看国家建设成就”;“我家的变化及其问题与建议”;“同学学习方法的调查”;“学校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对学校的5条建议”;“我家近年的变化”;等等。课题确定的基本步骤为:先调查,后发现问题,再确定课题,最后进行研究。也可以采用模拟角色、模拟实践的办法,进行社会问题的实验研究。
在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既不能包办,又不能不闻不问,要参与其中,担当顾问,加以指导。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内心埋下进行研究的欲望,有一点研究的感受,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埋下种子,打下伏笔。
一定要注意的是:各种探究性学习的题目不宜过大,最多相当于一道思考题的难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研究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思考性学习,不一定非得要一个怎样的题目不可。课堂上的许多提问,实质上都是可以带有探究性 的,如:“同学们,学校还有哪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思考思考,各自提出自己的建议”;“克服焦虑,各位同学都有不少自己的做法,想想:你有哪些克服焦虑的办法?”;等等。
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基础、能力的现状,以及其身心的特点,探究性学习应该以课堂内的方式为主,以课堂外的方式为辅;以学习为主,以研究为辅。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动机是什么。因此,应该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于终身学习的教育过程中。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多一点的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问题与案例2:怎样进行教学的引入?
在进行教学视导时,我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开始的时候,简单而没有什么吸引力,使学生在没有经过什么引入,或者思想准备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学习。其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那么,怎样进行教学的引入?
对策:了解引入新课的方法,正确施用引入
引入又叫“导入”。初中思想思品课堂教学的引入,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一步,是顺利地进行教学开始。要搞好引入,使学生乐学,肯动脑筋,主动地学,就有必要对引入的方法进行基本的研究或者了解。引入的方式有许多,现介绍部分给大家参考:
用幽默的方式引入——该法讲究一个“趣”字,但又不能偏离 主题,要让学生在“趣”过之后有所启迪,有所回味,有所思考,进而对该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由于思品课常被排在上午的末尾,或者是下午进行,学生容易疲惫。在学生疲惫或春夏时节使用该法,对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曾有这样一个经典例子,一个老师在讲“劳动在从猿到人变化中的作用”前,就引入了这样一个幽默的故事导入:“达尔文在成名以后,许多人以能够谈论进化论为荣耀,当然其中也不乏刁难者。有一次,一位美丽的穿戴得花枝招展的女士,对达尔文说,达尔文先生,你说人是由猴子变过来的。请问我是由哪只猴子变的呢?达尔文面对这个女士的无知,笑道:“虽然我不知道你是由哪只猴子变的,但是我敢肯定,你是由一只美丽的猴子进化而来的”。学生大笑。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达尔文解释清楚猿猴怎样进化成人的道理没有?”并请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顺势引入,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利于学生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劳动在从猿到人变化的作用”,虽然教科版教材没有了,但是这种用幽默方式来处理引入的办法还是可取的,很有借鉴意义。
以动作的方式引入——动作是一种态势语言,虽然无声,但却能表意,正确运用它能创造出实在真切的情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如:讲初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授课者不妨先做一个文明动作,用一张餐巾纸包着自己“吐”出(可以,最好是假装吐)的一口痰,然后将包痰的餐巾纸放进垃圾箱里。待老师的动作一做完,就引导学生就老师的习惯是否文明进行讨论。当然,可能有的会说,老师的素质高;有的会说,老师的生活习惯好;有的会说,要爱护清洁卫生,不能随地吐痰。针对学生的讨论,老师即可迅速抓住要引入的主题内容:我们学生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导入新课。
以设疑的方式引入——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课堂开始时设疑,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进入学习的情景,由疑到思。如讲七年级第12课“考试的心情”,可以这样声情并茂地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考试,既有半期的考试,又有期末的考试,还有平时的各种测验。而面临考试,不同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情,当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其他人的心情又是否与你一样呢?他们是怎样解决考试心情中的诸多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考试的心情”,板书标题……。
用时事导入——初中学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爱好新奇是他们的一大特点。而我们的诸多教学内容是与时事紧密相连的。但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拓展思维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如果能把新近发生的事情,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导学,进行新课的导入,效果亦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初三第10课“聚焦两会”时,以当时刚召开的国家、本地地方人大代表的选举,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召开,导入“人民当家做主”。由于材料新,又紧贴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设了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情景。当然,老师也可从学生、自己的表演,音乐选段,名诗名句,等等,来导入新课。
问题与案例3:教学中怎样创设乐学情景,进行思品课中的“快乐教育”?
在进行教学视导时,我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大都采用演绎或者推理,即干巴巴讲道理的做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学习,教学效果不很理想。现在,市教育局对山西省新绛中学的鼓励学生“乐学”大加赞赏和推广。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呢?
对策:改变教学方式,积极创设乐学情景,进行“快乐教育”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学习,一方面,在于教师一讲到底,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和参与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需要一定的改进。我认为,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积极创设学生的乐学情景。其主要作法如下:
一是适时地使用一些电化教学手段,用比较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画面、声音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初二的法律常识,有关法律的录象、电影、电视的资料,都可以作为创设情景的材料。在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一位老师引用了电影《山扛爷》中部分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山扛爷的行为是否合法,若学生自己遇到此类问题怎么办?有的老师则引用了电影《秋菊打官司》的片段。注意,引用时,一定不要为引用而引用,而要通过引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参与教学。也许,有的老师说,我们那里没有什么电化教学的手段或条件,那你可采用以下的办法进行。
二是在语言上,要富有激情,具有适当的幽默性,语速稍微快一点,不要慢节奏,声音尽量大一点,不要过于柔和。如果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不足,可以去多听一些语文方面的课堂教学。
三是使用挂图的形式,将有关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假如你是一位具有一点绘画基础的老师,不妨采用此法。如一位老师在讲不同的违法行为者具有不同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时,将有关的内容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出来,然后再用白纸盖上,让学生根据漫画的内容,说出不同的法律规定,让学生直接去进行领悟和感受。
四是采用一些表演的形式。假如你是一位具有初步编导能力的老师,你不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出面或者让学生去编演一些短小的小品类节目,配合教学。如,讲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时,一位老师指导学生,让其自编自演了几个简略的小品(也可以录制下来),请其余的多数学生辨别此行为的性质,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找出相应的处罚原则,然后,老师再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讲评。
或进行一些模拟活动。如初三的公民监督权中,可以以同桌的同学彼此间任命一些官衔,不管其是什么官员,又互相让另一位同学担任百姓,对想象中的这位官员,提出改进意见,进行公民监督。(现在就可以试试看)
采用以上的一些做法,可能会有助于大家帮助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大家不妨试一试。
问题与案例4: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对学生采用提问的教学方法,被大量使用。有的老师使用比较成功,所提问题比较适中;有的老师所提问题则不疼不痒,可有可无;有的老师提问不是过于简单,就是过大。那么,怎样进行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提问呢?
对策:注意提问方法,设计提问内容
由于提问是老师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搞好课堂提问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其积极思维,都比较重要。为了使老师的提问更有针对性,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要提纲挈领,具有计划性,不要面面俱到——课堂提问应该蕴涵教材的主要内容,具有计划性,并简明准确,循序渐进,使知识要点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最终解决问题。若课堂提问杂乱无章,东拉西扯,势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使学生学到老师所期望的知识,掌握到老师所期望的能力。
要据实而论,不要照搬套用——课堂提问必须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群体知识水准和个体知识的差异,注重提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若脱离学生的实际,或照搬某些教参、教案、教学资料,硬要学生围绕老师的既定问题,说出既定的“所以然”来,势必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往往会感到是启而不发。
要小巧、灵活,不要老生常谈——课堂提问必须珍惜课堂有限 的时间,设题宜小,答题宜巧,灵活多变,富有新意。一些老师老是喜欢用“是不是”之类的提问,但这样的提问太过于简单化了;还有一些老师在一堂课里,老是喜欢用“是什么”之类的提问,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容易造成某种思维定势,抑制思维发展。为此,老师设问时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里,让思维有机会任意驰骋,让学生有机会思考问题。因此,不妨这样设计一些提问,如:“你认为这种做(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如果让你去做,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个问题,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这个问题,你想还有哪些可能?”这样的问法显然比前面的问法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更深更广地思考问题。
要好差兼顾,注意群体意识——在课堂提问时,既要照顾成绩好的学生,又要照顾到学习智力有障碍的学生。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可以指名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一些容易的问题,则应该多叫成绩中下的学生回答,这样面向全体,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以发言、回答的机会,重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有些问题,还可以先叫部分学生,或者全班分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推举一个代表来回答问题。若分组,还可以酌情进行组别比赛,看哪个小组思考和回答得最好。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筋,畅所欲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要先问后发,善于引导——要先提问题,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思 考时间,不能把学生抽起来站着,再发问。而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细致的考虑;对于学生的不同答问思路和答案,老师也不要仅仅局限于“对”、“错”或者“标准答案”的简单评判,而要根据问题的实际进行评判。
要善于进行提问总结—— 一是对自己的提问角度进行简单的说明和分析;二是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总结;三是对有待探讨的问题进行说明,可以不做结论。
问题与对策
5、教师应会自身反思
目前,不少老师在教学中,不善于进行反思,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进行梳理反省。教学的效益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地存在着。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反思呢?
对策:加强自省,不断反思。
善于自身提问:教师要学会对的教学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后一系列的问题,从而自身反思能力的。例如在设计9年级第12课教案时,可自身提问:“学生对法律特定概念了解多少?他们听说过吗?”,“学生能理解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司法公正等词语的关系吗?”,等等。设计教学方案时,会预测学生的多种信息走势,并,但不少意外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有经验的教师遇见的情形,就会马上反思:问题的原因是?怎样适时地教学计划,果断的 教学措施和对策,进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教学过程沿着理想的轨迹,从而其教学更加机智。
善于自身反省: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 “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叶圣陶先生也曾写“下水文”自勉。事实证明,教学后的自身反省,可使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和的地方,和找出原因,思考和改进优化的途径。教师的内省和反思应推敲以下问题:教学是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愉快吗?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学生有哪些收获和建议?课堂教学有哪些亮点和暗点?实现了自己多少的期望值?自身教得舒畅吗?是否感受到了?哪些问题还要重新设计?组织这节课还会有哪些新的资源开发点?……日积月累,无疑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注意对教学观摩课的反思(即反思他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抓住机会观摩教师的一些公开课,如“名师示范课”、“特级教师公开课”评比的“优质课”或“课”,学习其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并对照反思:假如我上这节课,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怎样的?我是怎样体现课标精神的?我是怎样设计教学进程的?我是怎样体现以生为本的?我是怎样组织和驾驭课堂的?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问题是怎样体现自身教学机智的?我会用什么样的媒体来教学和突破难点?等等。去伪存真,取百家、名家和名师之精华。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说过: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反思,使教师的经验才能升华到一定的高度,且对后续产生相应的效应。思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勤于批判地考察、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不断地思索和修正,善于反思提炼问题,与时俱进,课堂教学就能逐渐达到最佳效益,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必定有极大的提高。
问题与案例6:怎样进行学生作业或者答卷讲评?
一些思品老师在进行作业或者答卷讲评时,比较喜欢用一种简单公布答案的方式进行,对解题思路,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答案的原因很少谈,甚至不谈,有的对答卷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少提及;还有一些老师对各题的讲评,用力平均分配。显然,这些做法均有待完善。那么,讲评应该怎样处理和进行呢?
对策:了解相应内容,注意讲评方法
讲评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作业或者答卷的情况进行讲解评述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对学生作业或者答题的信息反馈。在讲评时,应该注意的方法,建议如下:
要了解其相应的内容——包括其该内容有哪些,其参考答案怎样,出题的范围、题型与角度怎样,为进行讲评创造前提条件。
要精选题目,不要平均用力——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对学生的每次作业或者考试的所有内容,均不可能全部进行讲评,也没有必要进行全部讲评。对于要讲评的内容,应该是有所选择。对于一般的不是重点的内容,或者说学生容易明白的内容,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讲解。而对一些比较重要,或者说学生比较难懂的内容,老师则应该 耗费比较多的精力,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越重要,或者说越难懂的内容,耗费的时间应该越多。
要注意讲清为什么——对于一般内容,让学生了解是什么即可,但对于一些比较关键或者重要的内容,除了让学生了解是什么外,还应该了解为什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包括解题思路、答题角度、主要步骤等等。
要注意讲评的方式——在做法上,一些特别重要或者难懂的内容,除了老师讲解的方式外,还可以根据时间的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并把各自的思考结果同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然后,由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答题结果,并准许争论。最后,老师再总结出答案。
问题与案例7:怎样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死板地使用教材,采用“忠实于”教材的做法,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资源,更不能开发教材资源,有待于改进。
对策:正确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相结合。
新课改以后编写的教材,大致都包涵这样几大部分:一是理论性或知识性的阐述;二是事例性的内容;三是学生活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中,限于各种原因,都有一定的局限,这就需要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一些开发和补充、完善。一是对于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虽然全书相对于课改前的教材,少了不少,但有些课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比如七年级下第二课知识要求就比较多,对课标和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的过手是必要的。对概念性、观点性的知识,可以忠实。如:一国两制,三个代表,等等,均不能改动。
二是事例性的内容,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学时间的多少,进行增加,不宜机械地照用,如9年级第4课第1目“感受小康”中,书中列举了一些事例,难道全国就只有那么一点点么?显然,多得难以计数。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家、获自己的亲朋好友,获自己的同学,获自己本村、本乡……近年的变化,来进行感受。
再如,7年级第6课第二目中,材料里有“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书上列举了3种,不少烈士在给学生上课时,就死板讲有3种,提问也是这样提的:“有几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答:“3种”。难道只有这3种么?
三是学生活动性、探究性的内容:该部分内容中,大量需要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去发挥,教材既无必要全部写出来,甚至不必写出来,如7年级第6课第3目“合作带来共赢”中,在交流栏里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很重要。对此,你有什么设想?”,等等。这些内容都必须进行增加、完善。
二、关于学生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与案例1:怎样激发学生敢于提问? 部分初中思品老师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提问,苦无良策,常常一讲到底,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他讲课。问之,其回答:“不知怎么让学生提问?”
对策:找准角度,积极鼓励,让学生大胆提问
让学生敢于质疑提问,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却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和鼓励。我认为,基本的做法如下:
给学生找准提问的角度,使学生善于提问——①让学生在初读教材中提出问题;②从理解教材知识点的不同角度上提出问题;③从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中,查找和发现知识的漏洞,存在的问题,既而提出问题;④从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提出问题;⑤从理论与实践的疑点处提出问题;⑥从求异思维的揭开知识“死扣”中提出问题;⑥从教材与现实关系中提出问题。
积极鼓励,使学生敢于提问——对于提问的学生,可以采用如此的办法进行鼓励:①提问题比不提问题好;②多提问题比少提问题好;③提高质量的问题比提一般的问题好。对学生提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进行适当的启发。这样,可以比较好促进学生对教材和知识的质疑,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性、主动性学习习惯。
问题与案例2:怎样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初中思品学科的教学中,讨论活动越来越多被老师们利用起来,促进了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原因,一 些讨论活动不是很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对策:充分支持,积极鼓励
课堂讨论或课外讨论,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好办法。为了保护学生的讨论热情,组织讨论时,老师可以选用如下的鼓励办法:
①鼓励学生好问、好说、敢做、敢为;②要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说错、做错,错了时决不挖苦、讽刺;③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④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否定老师认为一向是“对”的观点和事物,否则“师云亦云”培养不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⑤要鼓励学生“找茬”,并允许同老师争辩,“唱对台戏”;⑥要鼓励学生敢于言之有理地否定定论,甚至是权威的结论,不怕被视为“谬论”、“邪说”,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鼓励其敢于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地“别出心裁”、“标新立异”;⑦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想,根据不同的角度转向,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外问题,包括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增长才干,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
问题与案例3:怎样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此,一些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关注和应用。但是,也有个别老师至今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也不太了解。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策:了解发散思维,把握训练方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已经知道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甚至是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是创新思维的中心。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灵活的调遣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其基本训练方法有:
从设题角度看,进行多角度设问——在课前,教师应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精心设计系统性提问。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例如,关于“一国两制”这个既是热点又是难点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内涵、依据、与经济特区的区别及联系、是否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可否用于台湾问题等不同角度,设计出若干个立意新、范围广、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问题。
从答题角度看,进行多角度答问——即一题多解。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多方面去寻找答案。其“所学知识”包括的范围,既可以是学生课内学习的,也可以是其课外学习的。
如初三思品教材里,有一个关于进行“西部开发”的内容。对此,我们不妨以此内容对其设计一个问题:“1999年,根据我国经济 发展,尤其是综合国力发展的程度和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对我国西部进行开发的战略决定。该决定的出台,立即得到了我国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无数的中华儿女随即积极投身到了这个伟大的,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去。作为一个西部的初中学生,根据你所学的课内外知识,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请你为未来的西部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家乡泸州的建设,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该题的答案可以说学生是既好编,又不好统一,发散思维极强。从训练方式上,进行多渠道训练——发散思维既可以从口头,以可以从书面进行练习。但是,由于该思维训练中,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所以,一般多进行书面训练。
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性的时候,要注意克服思维的盲目性,注重思维的规范性,不能随意地没有章法地发散思维。规范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发散思维,以便扩散思维,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问题与案例4:初中思品学科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我市的一些思品课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但比较多的老师尚处于观望态度,问其原因,一般多这样回答:“不知道怎么搞?”那么,初中思品学科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策:诱发探究动因,创设问题情景,强化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在过去已知的基础上,创造新方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获得新知识。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方法,新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教师端正“五观”,强化主体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必须首先端正和树立“五观”,强化主体意识。“五观”是指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和人才观。教师树立了这“五观”,确立新的指导思想,成为了创新型的教师,然后,才有可能寻求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和途径,培养主体者——学生的探究精神,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为了树立教师的“五观”,教师自己一是要有关的教育创新的理论,如:国务院关于新课改的决定;有关新课改的培训教材;等等;二是要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的的具体内涵,掌握开展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操作方法。
营造氛围,贴近学生,诱发其探究动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除了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外,还要树立新的学生学习观,改变把知识灌给学生的做法,把从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创新的氛围,包括校园氛围、教学氛围、学习气氛、评价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具体做法的建议为:第一,营造创新的校园氛围,如:可以在学生中普遍开展“新世纪新校园的设计”的征集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本校的实际,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最新最美的校园,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如:可以在学生中普遍开展以“假如我是一个思品课教师”的主题征文活动,题目自拟,各抒 己见,以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从中也可以采纳到大量建设性的建议;第三,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如: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在学生中,经常开展“辩论会”、“讨论会”等活动,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第四,营造创新的评价氛围。应该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导向作用,注重发挥评价机制的保障性。如:保护和及时鼓励表扬学生学习中的任何积极的创新兴趣(因为它的发散思维即可转变为创新思维);对创新过程(如学生问个究竟,或者探究一些问题)和创新的结果(如平时的学习、考试中的一些独特见解、正确分析)应给予鼓励或者加分。有了这样一种氛围,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其探究创新的动因。
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探索真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获得新知识(注意:是获得,而不是接受)。
面对现实,创设问题情景——为此,在教学中注意3个环节: 在开讲的时候,设计好具有引导学生必须进行思维的导言,以打开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窗口,在材料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那些与当前或者本课学习任务有关的,比较典型的实际生活材料。其具体做法,可参见前面的“导入”部分;
在讲解过程中,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占完,不能讲解过多,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否则,学生会容易产生疲劳,甚至是“听而不思”,“光听不思”。因此,老师应该从时间上留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在内容上,要详略得当,疏密有度。进而在一些地方,有意识地 设计一定的台阶,例如各种问题或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思考,探求新知或者结论;
在教学的收尾阶段,老师既要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又要给学生留下进行创新思维的缺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有点类似于古典章回小说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只不过把“且听下回分解”改为“你们下去分解(思考)。”
在培养的方式和手段上,可以多种多样——①为培养观察能力,可以多利用活动课,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对一定的对象进行观察;②为了培养想象能力,可以经常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围绕该问题,进行想象和思考;③为了培养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演讲、写小论文等等;④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实践活动。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们那儿进行实践的条件不好。实际上,社会实践是可以因地制宜,学生的创新发展也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的。如:初三第一课“五千年文明”,有的老师说完全不知道怎么进行,我的建议为:启发学生从自己身边的衣、食、住、行、用、玩、乐等说起。教材中的大部分都有用,但还不够,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世界级的中华文明呢(请大家分别举例)。衣——丝绸;锦,缎,刺绣,唐装;各种民族服装、服饰;食——豆腐、豆芽等;住——榫卯结构的穿方的房子,抗震能力一流,各地古民居;行——川南古道路,南方古丝绸之路,到处都有驿站(可住、食);烽火传递信号;用——使用的各种生产工具,如风斗、簸箕(很符合力学、空气动力学原 理),棉花匠使用的弹花器;龙骨水车;玩——小孩耍的陀螺、弹弓,大
二、麻将等智力游戏;乐——文艺,川戏,变脸,鬼脸壳(原始的戏剧用品),端公跳神(原始舞蹈、祭祀舞蹈),各族民歌,苗族高音部唱法,川江号子,传统节日的划龙船,烧龙灯,在我们身边的中华文明成就何其多呢?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一定要计较学生的结果,而要计较其过程。
也许,有的老师还会问:自己是才开始工作不久的思品老师,学校的条件有限,开展困难也比较多。朱老师,你能否通过具体的某一方法进行建议呢?
——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你这样的条件,你可以采用“三自一导”的创新教学方法。所谓“三自一导”,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把处于主导地位的学生臵于应有的位臵和创新状态之中。其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第一、以“自读书”为启动点,主攻创新知识关。
读书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将读书分成为3个层面:一是指导学生依据导读提纲,阅读指定的课文和相关的实例材料,增强感性认识;二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感知,对重要的概念、观点和原理再进行重点阅读,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三是指导学生根据理性认识,从中感悟,内化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迸发出创 新的火花。
第二、以“自设疑”为起飞点,主攻创新能力关。不满足于已知,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学生便会提出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们就可能去做新的探索。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可以将“自设疑”分为3步:一是指导学生根据思想思品课的知识目标所要求的难易度,采用“自析”方式,即让学生独自分析,提出疑问,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二是指导学生根据思想思品课文能力要求的难易程度,采用“试析”方式,即让学生试探,提出疑问,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根据思想思品课文践行要求的难易程度,采用“辨析”的方式,即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
第三、以“自求索”为制高点,主攻创新素质关。学生在自设疑后,内心必然希望得到解决,完善自我。根据思想思品课进行创新经验的要求,可以将“自求索”分为3个目标:一是指导学生提出自设的没有解决的知识疑点后,请同学们互相解答,从而扩大创新的知识面;二是指导学生提出自设的没有解决的知识疑点后,请同学们互相介绍,从而扩大创新的渠道;三是指导学生提出自设的没有解决的知识疑点后,请同学们互相辩论,从而增强创新的意识。
最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对创新教学的方法和做法,做了基本的介绍。总之,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改进教法,加大学生的自我思考、学习、创新的力度;二是在平时的考试或者练习中,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加大创新试题的比重,如:一般的期末考试中,就可以增加或者采用提供材料,撰写小 论文的方式等,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三是成绩的考核中,可以采取以平时考查、期末考试和创新能力表现“三结合”的方式,对有创新表现的学生实行加分奖励,从而极大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与案例5:怎样让学生评讲练习题和考试题?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个别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了解学生的学情,采用了让学生评讲练习题和考试题的做法。这种方式是可取的,但还有待于完善。那么,怎样让学生评讲练习题和考试题?
对策:慎重采用,注意方法
一是讲评前教师要耐心地作示范,对于评讲的程序都要教到位;二是教师要在课前把试卷的题目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原则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评讲主观题和难题,成绩较差的同学评讲客观题和易题;三是评讲时,允许其他同学补充,允许争论,这样可以相互启发。因为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四是教师要随机抽一部分做错题的同学参与评讲,而且,这部分同学要着重评讲他自己在做该题时所遇到的障碍,究竟是知识障碍、能力障碍,还是心理障碍?从而让其他学生引以为鉴。当然,在学生不能完成的知识能力不到位的题目上,要给予点拨。
三、关于初中思品教师基本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问题与案例1:怎样把握严肃的分寸呢? 在初中思品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显得总是比较严肃,仿佛给人一种严肃是思品课教师的特点似的感觉。但是,任何严肃都是有限度的,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怎样把握严肃的分寸呢?
对策:做有艺术的严师
要严而有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符合教育的法律法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的要求应当科学合理,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要严而有爱——真正的严就是一种爱,爱是严的出发点和归宿。严而有爱就是把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要严而有度,把握好严的分寸,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不能放松教育,要防微杜渐;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应该达到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应该降低要求。但对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学习效果,则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对那些平时基础差的学生,应多一份宽容与等待,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严而有信—— 一是教师要守信用,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不折不扣地,坚持不渝地引导与督促学生做到;二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好,成为学生的榜样。
严而有方——即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绝不 能使用有损学生尊严的语言,甚至是体罚学生。
问题与案例2:思品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怎样才行?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思品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不能令学生或者听众满意。或者慢条斯理,或者平淡如水,或者方言过重,等等。那么,思品课教师怎样才能用好自己的教学语言?
基本要求——要能清晰、简明、流利、有表情、讲普通话。其他为专业要求。
要有说服力——即应该有严密的逻辑性,思路清晰,句句在理,内容力求准确。这是由于思品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术语比较多,都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有半点的随意性。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事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时,要注意突出这两者区别,并可以有针对性地举例给学生,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有些老师以为这仅仅只是语法或者是词性上的一点差异,实际不是那样。这两个字一变,意思就完全变了。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套用语文老师的观点,来看待思品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原江阳区的一位教研室主任曾经说我们的复习资料的修改,只是个别词句变动了,殊不知,这一变,可不是语文那些变法呢)。
要有吸引力——讲话要切合实际,即结合学校、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包括其思想、学习、生活等),以及与这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说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人和事,举他们感到实用的例子,少说废话,让学生有新鲜感,并既而产生求 知欲。如:讲“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时,结合现在的实际,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生活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十分优越,待遇也比较高,这是否表明了“对工人的剥削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呢?”提出该具体问题后,再利用一个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其实质还是剥削,只是其方法、手段改变了,从最原始的“赤裸裸”地剥削,改变到现在的比较隐蔽的,灵活的,缓和的巧妙办法来剥削(如高薪、高福利来吸引,感情投资,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要求,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发人深思,让他们更清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要有感染力——主要作法在于语言要生动、形象,扣住学生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付之以行。如:讲初一“激情”的概念时,不妨用用以下生动、形象的比喻,并辅之以适当的动作:“人的情绪,就象一叶小舟在起伏不平的波浪中航行,大到人的一生,小到人生活的每一天中,情绪都可能会这样跌荡起伏。当达到最高峰时,就是情绪的波峰激情,也即强烈的爆发式的情绪,这时人往往比较兴奋,高兴;而当航行到最低处时,则是情绪中的波谷,这时人往往比较消极,忧愁,哀愁。——人不可能没有一平如水的情绪,也不可能没有总是处在高峰时的情绪。而激情也有两种,良好的激情应该提倡,冲动、不利身心健康的激情则应避免、排遣、控制和调节。”
问题与案例3:怎样用好“体语”?
在教学中,几乎是每个教师比较注意使用好“口语”,但是,在 我市不少的地方和学校,却有不少的老师忽略老师自身的“体语”,使自己的教学比较生硬,减少和降低了自己教学的感染力。那么,思品课教师怎样才能用好自己的“体语”?
对策:善于用好“体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体语”是口语的延续和补充,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起着加强口语的重要作用。好的“体语”,能渲染气氛,吸引听众,增强演讲或教学的效果。古今中外的演讲大师和教学大师,都善于运用“口语”。如列宁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那探出演讲台的身体,向前挥动的手臂,牵动着万千听众的心,为十月革命的成功进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我们常常说课堂是“舞台”,教师是“演员”,思品课教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比较恰当地运用“体语”,就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体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用手进行者,二是用头势进行者,三是用脚进行者,四是脸部表情。如:在讲一些人由于不讲卫生,乱丢垃圾,造成了十分难闻的空气时,就可以设计成:老师一边讲,一边做着讨厌的面部表情,同时用手扇着鼻子旁边的“臭气”,甚至还可以加上一句:“太臭了!太臭了!”从而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那股讨厌的臭味正在强迫人呼吸呢。听者内心对不讲卫生者的讨厌情绪,必然容易生成和产生,养成讲卫生习惯的思想教育目的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
使用“体语”的注意点:思品课教师和演员毕竟又不能完全相 等,如舞蹈演员,体语是他的主要语言。而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主要还是口语,“体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分夸张,更不能滥用,其判断标准,就在于它是否能够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时间关系,对教学中其他的诸多问题,在此从略。
第二篇:小学骨干教师思品培训心得
小学骨干教师思品培训心得
泾源县黄花乡平凉庄小学教师
我有幸参加了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在宁夏大学聆听了专家教授专题讲座,专家教授入木三分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分析使我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本次培训收获多多!具体如下:
一、对《品德与社会》有了重新的定位以及对其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①这门学科是适应社会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产生的,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
②这门学科的课程定位,是以培养符合国家价值观和具有行为能力的新公民为基本目标,将其作为12年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大强化了学校教育中的公民教育的地位。
③这门学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依据儿童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验的不断丰富采取同心圆方式组织内容,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改变了依据单一学科体系构建课程的传统,实现了课程内容构建从注重知识本身到注重人的转变,这是课程内容组织中的一次重要变革。④这门学科教育的功能体现在:通过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概念、历程和问题,并发展学生的反思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公民应具备的社会认识、道德信念和价值观。
二、终身学习的理念扎根心中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学无止境。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三、合作共享、探究发展理念成了我终身理念
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桌桌色香味俱佳且丰富多样的“自助餐”,经过专家的“这一桶水”精心选择和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滴水”,满足了我们所应该有的“半桶水”。“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的培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提高品德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它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生动形象及趣味性,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小学品德课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和“小学德育化课程活动化教学思考与实践”,新的思品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思品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思品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思品充满兴趣,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参与活动,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怎样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学生原有认知向良好方向发展。随着小学思品课堂改革的推进,思品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思品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思品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从思品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思品课堂神秘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思品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思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能够参加这样的大型培训会议,实属一种幸福。短暂的十五天时间,我却发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引领,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人的成长,不在于有无得失,而在于学习如何有得有失。这次培训会议,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最后,我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作为本次心得体会的结尾:‘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篇:小学骨干教师思品培训心得
小学骨干教师思品培训心得
三江县斗江小学 梁明君
7月10日—7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在柳州铁路党校聆听了教育专家专题讲座,这次培训使我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本次培训收获多多!具体如下:
对《品德与社会》有了重新的定位以及对其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①这门学科是适应社会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产生的,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也有较大差别,但适应社会变革对公民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求通过教育维护和发展民主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则是两国的共同点。
②这门学科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依据儿童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验的不断丰富采取同心圆方式组织内容,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改变了依据单一学科体系构建课程的传统,实现了课程内容构建从注重知识本身到注重人的转变,这是课程内容组织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总之,只有作好思品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思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能够参加这样的大型培训会议,实属一种幸福。短暂的五天时间,我却发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引领,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人的成长,不在于有无得失,而在于学习如何有得有失。这次培训会议,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第四篇:初中思品教学的几个困惑与对策(精选)
初中思品教学的几个困惑与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近年来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一些困惑,期待与同仁共同探讨。
困惑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协调困难
新课程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然而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主体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如何实施等一系列困难。
例1:颠倒主次,舍本求末。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但也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希望用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某一教师在授《感受法律尊严》一课时,先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全部编印成教学提纲发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按提纲内容逐一阅读和理解,再针对提纲内容问几个问题,最后教师稍加说明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一定的讲课程序或把课堂教学分成几步,先安排学生自学,然后教师点拨,最后练习巩固,千篇一律。这些教师大胆改革的创新意识值得肯定,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了学生对重点、难点和对知识系统的把握,忽视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其实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把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仍起决定作用,否则就会舍本求末,事倍功半。
例2: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无所事事。
听过这样一节课——《为坚强喝彩》,教师提前安排了学生预备材料,准备表演。授课时有的学生充分利用收集的材料(残疾人成长事例)进行小组表演:唱歌、小品。教师在一旁感觉受到冷落,眼光不知看哪好,话不知何时插好,手不知怎么放好,不知该站还是坐。例3:启而不发,调而不动,激而不活。
新的课堂确实需要激活学生,充分参与,多种方式展示,因为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表现欲望强烈,要求与成人平等相处,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教学过程掌握知识的情感很有必要,然而启而不发。
例4:无病呻吟,玩花架子。(1)无规定训练;(2)讨论无价值问题;(3)不认真读书、思考就展开讨论(4)无足够的讨论时间;(5)花大量时间表演;(6)学生不会倾听、补充,各行其道;(7)缺乏有限反馈;(8)缺乏正确评价;(9)时间效率失调;(1 0)教师调控、指导不及时;(11)不善于提炼讨论中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必须把师生双边关系协调好,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对策
1.掌握学生心理,加强情感培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用情感去感染,用人格力量去感召,善于交流,善于激励,把握提问和环节的层次性、针对性,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给学生,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
2.巧设新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演讲、抢答、竞赛、讨论、辩论、趣闻轶事、典故等手段调节课堂,把握设问的简洁性、难易度、指向性、铺垫及反问设计算。
3.把握参与度
学生参与程度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方式,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教学“尊敬父母”时,可设计“读信回信”环节:学生读由教师转交的父母来信,写一封由老师转寄父母的回信,让学生在情感渲染中学会感动,学会感恩,把尊敬父母的理解完全内化。
4.精心设计活动流程
如何设计情景,如何点拨,何时学生讨论、表演,何时引导设问归纳对于这些,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优化流程,把握时机。
5.重视学生,不“放弃”自己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不宜过多参与,不干涉学生,只当旁观者,认为一旦参与会主宰全过程;但它会使优生代替教师,而中间生学困生沉默,失去讨论效果,不符合面向全体原则。教师要多参与进去,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优生的专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关键是教师要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教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尤其大量社会现象,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解决,因而要通过课前设计,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认知。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例如对1998年洪灾,教师可组织看电视、图片,提供一些遭损数据,结合材料及教材内容设计:洪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源利用上有何问题?它的出现对你有何启示?引导学生从中悟出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方面的国情及国策、战略,从而提高学生觉悟,培养学生能力。
困惑二:情景创设与教学设计的错位
这种困惑表现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为激趣而创设情境,忽视了情景设计的针对性;情境的堆积,忽视了选择性、实用性;有用的情境,无效的设计。
例:某教师上课创设董存瑞炸碉堡的事例,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设计问题:(1)假如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2)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确实有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这位老师显然忘了讲此事的主旨为了什么。假如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真的找出了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那么我们该为学生聪明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反应迟钝而哀叹。他的高大形象何在?我们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主题能落实吗?有了情境但用了无效的设计,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主旨。
再如,《环境保护》课例一:轻音乐导入→谈一谈你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自由发言)→出示讨论题:当前有哪些环境问题?会造成什么危害?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展示收集材料。
课例二:音乐渲染(绿草如茵幽雅场景)→静心体验→播放垃圾成堆,空气污浊,废水横流,人潮拥挤的场景。
问题:你愿意生活在这里吗?为什么?你的周围有此类情况吗?观察画面,整理资料,说明什么原因造成的?→活动场景(用图片、语言、书籍交流等形式参观讨论)→探究生成(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去改变呢?)→评价激励。
比较:设计本课应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评判,自我感悟,超越材料,拓展空间,以引导学生认识与发展。课例一单
一、干巴空洞的问题无法激趣,没有获得情境的支持,同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所获的仅仅是描述性的环境问题,没有感性认知,没有生活体验,就得不到真实的认知。课例二放松心态,体验感悟。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出发,逐步激起思维火化,近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行为。对策: 1.创设舒畅的心境,引导学生由“厌学”到“想学”
有一个和谐融洽的愉快气氛,深入浅出,用新的理念,用爱的火种点燃,激励学生。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想学”到“肯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常与问题连接在一起,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如讲公民权利义务一致性时,如果问“一致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难以激起兴趣,问题既无趣,书上又有现成的答案,如果举例设疑某学生学习不好又一心想赚钱,就辍学打工,教师多次家访无效,学生及家长认为不上学是他们的权利,谁也管不着。试问这种说法对不对,如果你去家访,你会怎么劝说,这样的循循善诱,能达到激趣、诱导、学知、受教的目的。困惑三:双基目标与三维目标的错位
传统课堂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一难题,现有两种倾向: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教学追求活泼,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却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年纪偏大的教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却忽视了其他的两个目标,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及情感体验不够,所以协调目标问题是个困惑。
有人认为要淡化双基,淡化知识。这是一种错误,我认为先弄清三目标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过程与方法本身要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对策
新课程要改变不合时宜的知识教学,但不是淡化知识,而是追求更加实、活、新的知识,尤其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必须要学好,比如字音要一个一个读准,字形要一笔一画写对等。
新课程教学要用好教材,因为新教材本身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教学中要展开过程,放大预习过程,放大重点问题的展开过程,教学过程中有情感、有态度的培养、有知识的传授,把三者融为一体。
第五篇:浅谈骨干教师的培训能力与作用发挥思品2
浅谈骨干教师的培训能力与作用发挥
蒋功宇
2012年的金秋,我很荣幸被选为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2012年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初中思品远程培训”的学习。学校把我列入为骨干教师,我个人认为还远远不够资格,在学习思品的教学,我还是个新的学员,我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磨练和学习,在这次培训学习中,通过网络就可以与同行交流,向专家请教,向名师取经,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修补和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倍感珍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此次培训计划的学习项目进行认真学习,并且保证自己将每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都在240分钟左右内看完,撰写好优质的研修日志进行网上交流,将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与班级的骨干教师在班级论坛中发帖讨论,推荐优秀资源和作业与专家辅导员进行讨论学学习,学习的过程让我改变了对教师职业的倦怠感,有一种积极的氛围促使我不断的努力向上,而且还得到了班主任和各个骨干带头人的支持,让我对这个集体增加了一份责任感,将后进的学员一个个带入我们的队伍,我觉得这种凝聚力的形成,不也是骨干教师在培训中的能力与作用的发挥吗?
我们学习了最美女教师张万霞校长的精神、聆听了《泰勒的故事》等等,我们应该将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带入我们的思品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真实的爱的体现,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最有效的作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在思品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学生思想品行的促进者。同时教师更应该和学生一同探讨学习,并且成为共同成长的好伙伴。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的地位,才能真正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培训和作用的发挥,共同营造新的课堂环境,全面平衡文化素质,面向未来,成为最具活力的教育创新实践者。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提高国有力量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