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讯:只缘山村留守娃
在民办教育星罗棋布的大巴山下,她,好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沁人心脾;在学前教育方兴未艾的峡江之滨,她,好似一叶迎风扬帆的小舟,叩人心扉。她,就是地处209国道边、距离巴东长江大桥13公里、革命老区东瀼口镇二淌垭的巴东江北乡亲幼儿园。谈及办园缘起,该园举办者、园长王联荣很淡定:
只缘山村留守娃
——探访民办巴东江北乡亲幼儿园
萌生探访巴东江北乡亲幼儿园念头,是因为建园不到两年,关于她的‚第一‛和‚唯一‛传说却不少——
10年8月,作为全县第一所拥有自己发展基地、建筑规模最大的农村民办幼儿园诞生;
10年11月,原国家督学、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曾庆红在巴东调研时,非要和省教育厅基教处长张维春实地看看的唯一一家民办幼儿园;
11年元月,作为第一家被县教育局表彰为校园综治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的民办幼儿园;
11年8月,作为全县首家引进多媒体电子白板进入幼教课堂的幼儿园,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在巴东的第一家试验基地;
11年9月,成为截至目前全县唯一一家授予‚一级幼儿园‛的农村民办幼儿园;
11年9月,申报了《公平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策略探究》课题,经省教研室批准立项,成为全县唯一一家承担十二〃五期间学前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实验单位;
11年12月,作为恩施州唯一一家幼儿园当选为省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协会第四届理事单位;
12年4月,成为全县第一家申报州级示范幼儿园的农村民办幼儿园。鉴于此,笔者沿着巴东江北新改建的209国道,颠簸俯仰近一个小时,来到了红军教二师黄大鹏师长殉难地二淌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探访。
‚选择幼教就是选择了奉献,想赚钱就别办学,更何况幼儿园。‛
提及为什么办学?为什么选择在家乡办幼儿园?王联荣很坦然。‚成长路上的3件事让我刻骨铭心,上高中还不会做广播体操被值日教师亮相、英语发音不准以致高考英语8分而落榜、求学21年没有学过普通话 在94年参加县电视台应聘记者未中,再不能让后来人输在起跑线上了,这应该是我在家乡创办幼儿园的原动力。‛
‚要办就要办好的!‛这是王联荣一向办事的风格。早在自费大专毕业回乡任村支部书记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阳坡村,他任职6年,在全镇率先脱贫,连续6年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还成为巴东县首届、恩施州第二届‚十杰青年‛。后来在民办神农溪高中任党支部副书记期间,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民办教育考察调研,曾受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政协副主席张榕明的接见,他深深的感到选择办学就选择了奉献。面对农村紧张的学前教育资源势,他主张遵循教育效益优先的原则,践行‚让农村幼儿享受城市教育、让留守孩子学会自主发展‛的办园理念,第一个三年办园目标就是打造巴东农村幼儿教育样板。
凡是到过这里的人,站在高大气派的综合楼前,徜徉在投资300多万元、占地2820平方米、建筑面积2586平方米的园内,真不敢相信这是一所位于农村的民办幼儿园。走进‚2121模式‛(每层两个活动室配备一个多功能游戏大厅、两个休息室、一个盥洗间)的幼儿活动区、陈列有序的艺术活动区、阅读游戏区、手工制作区,观摩丰富多彩的儿童玩具,刚刚建起的占地1280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上,布局着绿化区、种养区、生物园,处处荡漾着春日律动的气息,简直就是一个儿童乐园。
县教育局两任局长贾继健、苏宗立先后来园调研给予充分肯定,副局长李美桥在全县学前教育工作会上作为农村幼儿园的典型重点推介该园先进的办园理念和规范的内部管理。前不久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陈跃阶科长一行,在这里作示范幼儿园前期考察时赞叹:‚这不仅在巴东,就是在全州也算是一家优秀的幼儿园。‛
目前该园拥有教职员工24名,198名幼儿,其中留守儿童159名,这些幼儿以东瀼口镇7个村和溪丘湾乡8各村为中心,辐射巴东江北各乡镇。暗访中也问过:‚照目前运行状况看,几年可以回收投入?‛王联荣连连摇头:‚我没有想过多少年回收投资,想赚钱就别办学,更何况是办幼儿园。‛
‚转走的孩子们又转回来,让我感到欣慰的同时压力倍增。‛
‚新时期幼儿园走向市场后,法定的社会公益性和资本性质决定取得回报合理性的矛盾,现代幼教理念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较量,既要 遵循幼儿成长发展规律,又要尊重家长的价值取向,着实让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王园长一直在寻找最佳结合点。在这里看不见‚写字背书‛式的幼教小学化倾向,也没有各类评比测试的迹象,孩子们在老师动听的故事、同伴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在愉快的精彩活动、平等自由的空间中成长,让幼儿享有博爱真诚的情感体验和自主发展的成功尝试。用这里老师的话说: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认识世界,在游戏中步入人生。县托幼中心主任张世香组织该园骨干教师来园送教后,深有感触地说:‚这里幼儿的发展状况超乎我们的想象,教师那良好的工作状态出乎我们的预料。‛
我们观摩了该园引进的LED电视墙和电子白板数字化活动,体验了快乐而卡通的数字化动感课堂,感受了数字媒体技术进入农村幼儿园的那份新鲜,这里的孩子抢先进入数字化时代。
‚我的孩子是从宜昌市区幼儿园转回来的,这大半年来无论是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还是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让我感到很惊喜,不比城里的幼儿园差,我决定孩子一直在这里上。‛该园中班向彭梦的妈妈言语中充满着欣慰和感激。她告诉记者是在观看了该园第二节体育艺术节文艺汇演光碟后,感受到这里是实实在在的推行幼儿素质教育,决定将孩子转到这里来的。
这里的安全防护网络、消防消毒设施、冷冻取暖设备都很齐全,让孩子们有安全感,也是许多家长选择在这里入园的重要原因。‚这里设施好,环境好,安全管理也很到位。‛看得出大班家长李殿春脸上写满了放心。
在探访中了解到,开园时107名幼儿,随后幼儿数逐期增长,本学期就有23名幼儿因原随亲就读转走了又转回来,有19名幼儿还是从城区的幼儿园转来的。我们还亲眼看见了预定下学期学位的两名幼儿家长。‚转走的孩子们又转回来,让我感到欣慰的同时压力倍增,不仅仅是我们的努力得到认可的同时,重要的是家长转回来的是重托和期望。‛
‚让留守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是我们平生最伟大的事业‛
‚我们之所以能安心工作,放弃了许多外出的机会,是因为这里发展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管理规范,让人觉得在这里不是在打工,而是在一起做事业。‛大学毕业一直来这里工作的苏丽丽老师如是说。
‚幼儿园要发展,教师必须先发展。‛王园长对团队建设从不含糊,他始终追求教职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幼儿园发展的和谐统一。建园以来,组织管理干部、班主任和教职工,先后30多人次到沿海、长沙、武汉、黄冈、宜昌、恩施、来凤等地考察,通过外出取经学习和听评课岗位练兵、基本功比武、同伴互助传帮带、专家讲座现场指导、每周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教师基本功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谈及该园正在实施的省级幼教课题,副园长王俊老师身负压力又很自信地吐露肺腑:‚本课题涉及16个子课题,计划两年半结题,拟投资3.5万元,前期实验得到了省教研室伍香平教授的高度关注,按照实施方案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她说申报这个课题,旨在通过课题实验,切实探究公平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策略,提高团队整体素质,提升保教质量,拓展科研兴园之路。‛
我们目睹了资料室档案柜里陈列的园本培训、保育教育、卫生保健、食品卫生等12大类的文本资料,出门看见一个漂亮的保育员手揣一张给幼儿擦鼻涕后的卫生纸扔进垃圾箱的一个细微动作,朝夕相处的每一名教职员工见面时毫不吝啬的微笑招呼,活动室里老师们总是做到蹲下去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让我们领悟到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感悟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探访那天,正赶上该园举办的第二届幼儿园毕业暨幼小衔接家园座谈会,留守儿童侯在瑞的爷爷激动的告诉笔者:‚我选择把孙子送到这里上幼儿园没错,这里拥有一支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教师团队,让这些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的留守孩子,可以享受到‘家’的温暖,我们非常满意。‛他还告诉我们:这里每次举行的家园共育动员大会和亲子活动,他毫无例外的参加,受益匪浅。
临走时,该园3号游戏大厅张挂着一个醒目的条幅格外耀眼:‚什么是事业?让留守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是我们平生最伟大的事业。‛我想,这是举办者和江北乡亲人对事业这个词语最简单最朴实的诠释。
第二篇:关爱留守娃情系小候鸟
情系“小候鸟” 关爱留守娃
檀林,是鄂皖交界的‚口子镇‛,也是蕲春劳务输出大镇,全镇5.3万农业人口中,有1.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撇下2200多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数量多、缺乏父母关爱、缺少行为管教、缺失亲情交流等问题是给我们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留下来的重要难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檀林镇党委、镇政府积极支持和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多次深入全镇偏远地区和小学实地调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充分研究讨论,并最终在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和全社会关心支持下,大力推动了一项关爱留守儿童计划——‚小候鸟‛暑期夏令营行动。
‚小候鸟‛行动旨在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点燃他们的暑期快乐期待,享受与亲人难得的团聚。三年来,檀林镇‚小候鸟‛行动的真情关爱与付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檀林模式‛,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面貌焕然一新,变得性格开朗、举止文明、学习进步、情感丰富,全省多家媒体对我镇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予以重点推介,‚檀林模式‛由此也在全省并通过网络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下面我对檀林镇情系‚小候鸟‛、关爱留守娃作几点经验分享。一、四措并举打开“小候鸟”幸福之门
‚小候鸟‛暑期夏令营的启动,与我们前期努力细致的工作分不开,主要做了‚四个一‛工作来提供前期保障。一是建立一套成长档案。每年春秋两季开学,由镇关工委牵头,综治、妇联、团委、计生、教育、文化等部门联合,通过调查、上门走访等形式,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学校建立‚小候鸟‛个人档案和联系卡。二是成立一个关爱专班。由镇分管领导任组长,镇关工委、妇联、财政、教育、文化等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各村主任为成员,成立了‚小候鸟‛关爱工程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部署安排工作。三是设立一项起飞基金。我们采取‚向上争一份、政府出一份、社会捐一份‛的形式,多方奔走,积极筹措资金15万元,设立了‚小候鸟‛起飞基金,同时成立由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牵头的‚基金管委会‛,确保专款专用。四是招募一批圆梦使者。由政府出资,面向社会招聘8名技术娴熟、责任心强的司机,320名‚爱心大使‛,为留守儿童‚亲情专列‛提供‚保姆式‛服务。二、五大旅程引导“小候鸟”融入城市
为引导‚小候鸟‛融入城市,让‚小候鸟‛共享公共资源,感受社会关爱,促进亲情融合,实现城乡一家亲,我们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旅程。一是‚生命之旅‛呵护成长。大城市对‚小候鸟‛来说,既充满新鲜感,又充斥着不少安全隐患,基于此考虑,浙江玉环、广东深圳等地党建工作站免费开设‚生命课堂‛,通过影像、图片、文字讲解方式,增强‚小候鸟‛自我保护意识。二是‚体验之旅‛感悟艰辛。浙江玉环党建工作站每次都要组织‚小候鸟‛走进车间,参观父母工厂,亲身体验父母务工环境,上海浦东、湖南长沙等地还开展‚生存安全体验‛等活动,带领‚小候鸟‛到街头、商场、菜场卖报、卖水,感受父母生活不易,务工之苦。三是‚牵手之旅‛尽享亲情。积极开展‚小候鸟‛度假班,进城团聚活动周,同父母团聚,共游乐园,尽享亲情之乐。四是‚圆梦之旅‛放飞快乐。上海、玉环、深圳等地党建工作站还开展了‚微心愿‛认领活动,尽可能地实现‚小候鸟‛写下的每一个心愿,在异乡探亲中感受到一份别样温情。五是‚文化之旅‛陶冶情操。为丰富‚小候鸟‛暑期生活,各地以夏令营活动为载体,开办了阳光课堂、七彩课堂等暑期特色活动,教授舞蹈、美术、心理、演讲、旅游、地理、趣味英语、素质拓展等课程,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多方携手点燃“小候鸟”快乐期待
众人拾柴火焰高,檀林模式‚小候鸟‛行动得到多方肯定和宣传,也给我们继续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给予了充分的信心。多家媒体集体发声,其中《深圳特区报》、深圳市慈善总会、深圳市文明办、宁波电视台、《玉环日报》等媒体和相关爱心单位分别开展并积极宣传了关爱‚小候鸟‛的主题活动。十几家企业联合办班,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按照‚社区腾地、企业出钱‛的原则,办起了‚‘小候鸟’开心驿站‛,截止目前,参与进来的爱心企业达13家。上千名志愿者结成‚爱心联盟‛,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共有60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小候鸟‛行动中来,他们当中有公务员、学生、普通居民、下岗工人、教师等,他们因爱汇聚,为爱而来,手拉手、肩并肩筑起一道关爱留守儿童的坚实屏障。
第三篇:文字只缘自己喜欢的散文
与文字相遇,是启蒙老师用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笔地描绘,那优美的线条,带着我走进了文字这个奇妙的大花园。曾经想和它作伴,去浮游五彩纷纷的世界,但终究未能如愿。但我依然喜欢,仅仅只缘自己的喜欢。
静夜,独坐,看几页书,偶听一首婉转的歌曲,念一段旧的时光。打开旅途的行囊,倾出风雨同舟的共勉,细数檐下相遇的心安,那缕暖和犹若那雨后的阳光,静静地散洒柔和的斑斓。流浪的时日,一段段的相伴,无关风花雪月,简简单单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一份真诚和理解,温润着心田,然后,又伏案,写下心安,记下激动。
脚步不管停留或是向前走,容颜在无情的岁月磨盘中碾去原有的色泽,用文字可以把时光书写得静好,淡墨可以把风景描绘得亮丽。路途上的山山水水,明朗的天空一眼瞭尽,万里无云,那些景物呈现的时段太短或长,有转眼即逝的印记,有天高,日朗,风和,云舒,途畅的日子,有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我喜欢用自己的烂笔头记下自己的欢颜。
在每天里川流不息,让人身心疲倦,乏味不堪,世界如同一张网,把我们深陷其中,任凭我们怎么挣扎都摆脱不了生活,千般不如意又如何,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但我们不一定看到阳光,月亮不是每天都会挂起,但黑夜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临,一个人在寂寞狭长的走廊里,自己就是渴望的灯光,给自己一个方向。秋近,踩到了散落在小径上的枫叶,触痛一秋的惆怅,醒了一季的思与念,缠绵,飘起一片金色的绚烂,却散落了一地的清愁。冬来,夜露朝霜,西风伴雨薄薄寒。有谁不害怕寂寞和孤单呢,总之对我而言,我是惧怕的,当天空像一潭触碰到墨的水一样,黑暗渐渐笼罩这个偏僻山村的上空,在这个连电话信号都常中断的地方,看不见了家的方向,听不见乡音,仿佛一切都那么的遥远······只有用自己的拙笔才能让倾吐自己的乡愁。
生命历程,因为种种的机缘,我们都会遇上许多许多人,有的人让我们恋眷,但因为不能拥有而遗憾,也因为相遇在经年里划出绚丽的印痕而在夜半无眠的思念更感留恋。可无论爱情与友情,离去之后,惜,忆,悲,伤,痛,莫过于是一缕轻烟,随风而去.茫茫人海,会遇到谁,又会爱上谁,让它安静的来,等待也许正是最好的方式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的秋夜,打开窗,夜空是那么的深远,遥遥的街灯,散落着寂寂的萤光,看不到夜空的深远,也看不到你,只有我和微凉!或许是我的浅薄吧,心情好或不好的时候,把自己的困惑和无奈写在自己的日记里,不会用更好的文词来抒写思绪。幸好,用自己简单的文字涂填,记录着自己的爱恨情长。虽然写了出来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写下那份浮躁后就会稍为静和安然。
空灵清凉的晚,风一夜之间便拂了衣冷,摇了叶落,更是携了一阵阵菊花的清香飘然而至,轻轻地扣响窗前那一串蓝色风铃,如故人般出现在我的面前,轻轻地,将一缕思绪吹远,吹散。那无奈和伤感,犹如过往的风,连同牵念,散落在这桂花飘香的季节。山脚下片片的稻田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抬头看那一望无际如碧海般的天空,纤尘不染的的上空挂着一缕化不开的云丝,温和的阳光清澈澄明了陌野,迎面的微风轻柔地抚摸着金色的稻穗,我只能说,在忙碌地追寻着昔日梦想中的快乐,竟然猜想不到,快乐其实像蝴蝶般,喜欢安静的停留在枯朽枝头。也许,正是内心平静的时候,适合写写自己喜欢的字,看看自己喜爱的爱的文字,在墨香里感受年华。
有些东西很难放下,始终保留在自己心灵的某个角落里,伴随自己一路风尘,让你思念,让你牵挂,也让你疼痛,让你憔悴。文字的表面是那么的枯燥,只是一个个小方块码在一起,但文字可以为你释译这一切,可以带你走进知识和科技的海洋,亦可把你带进文学的大观园,只要你用心看,文字里面有你闻所未闻,经历之未经历,幸福之未幸福,才会感动。因为感动就用心去写,写着生命未来的乐章。
我只是普通的人,对文学的成就期望也许并不高远,可以在我有生之年重拾文字,那就是生命给我最好的恩典了。因为我的老师曾这样说过,每个人都不可能成名成家,能喜欢就足够了。
今夜再踏进檀香,赏阅文友们的妙笔生花,触感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很为欣然。也为他们的忧伤怨愁的语句而顾虑。然而,我很少在评论下留下只字片语,只因为是我拙笨,不懂用更好的文字来表述自己想说的语言。所以只能默默地看,静静的想,冥冥地愿檀香的脚步越走越精彩!
第四篇:90后大学生暑期自费支教留守娃
其实我们做的很少,但留守的孩子们教会了我们更多——
90后大学生暑期自费支教留守娃
涂杰
对于革命老区遵义凤冈县龙泉二小及婉嘉小学的留守娃们来说,今年的7月将会过得很特别,很难忘:华师武汉传媒学院为了响应“传承延安精神•情系老区发展——‘春晖行动’遵义行”活动,从大
一、大二学生中选拨出3男5女共8名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自费来这里进行为期20天的支教。他们的到来,使这些留守娃的暑假不再孤单。
日前,大学生们结束了异地支教的生活。在这20天里,他们体会到了山区留守娃们的求学艰难及乐观开朗,他们熟悉了这里的风俗人情,他们得知了同行赵小亭的不幸离去„„
抵达贵阳,转站遵义
7月13日下午,长途奔袭17个小时的K109次列车,终于缓缓地停靠在贵阳的火车站台,车门开启,8名大学生在指导老师聂强的带领下,拿着行李缓缓地走下列车。
下火车不久,还没来得及休息,他们又踏上了前往遵义的火车,已经是高度疲劳的的队员并没有闲着,而是在车上讨论着最后的调查问卷设计及支教工作细节。此次支教副队长、该校08级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游保平回忆:“下火车前,大家是异常兴奋,早早就把行李放在身边,大家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不轻了。”
走出遵义火车站时,已是傍晚时分。奔波了一天,已是满身疲惫的队员们商量后决定,先在车站附近找家旅馆休息一晚,次日再赶往目的地凤冈县。
初次见面,最感动的是老师
14日凌晨,天还没亮起来,队员们就迫不及待的搭上了前往凤冈县的长途汽车,经过一段时间的颠簸,到达了目的地。刚从车上下来,他们顾不上旅途的疲惫,就直奔支教所在地——凤冈县龙泉二小。
“尽管很早就联系好了,当眼前这些孩子们面对8个‘新老师’时,还是不免有些羞涩。”队员王淑芸告诉记者:“但是很快一个游戏就打开了僵局,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真的是很难让人相信,革命老区的‘花朵们’其实是多才多艺的,唱歌、跳舞都很好,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呆板。”
队员们回忆告诉记者,初次见面,最感动的不是学生,应该是我们。我们之前所想的和这的确有差距,看到这些留守的孩子们这么阳光快乐,我们真的很高兴。
课程排的很满,孩子们学得很积极
在龙泉二小工作的第一天,队员们把排的很满的课程表贴在教室墙上时,许多孩子看到自己从未上过的课程时,都很好奇。队员们为了解释这些课程,也花了不少时间。
担任趣味人文课老师的李明彪告诉记者:“自己是学汉语文学的,当面对学生们追问趣味人文课是什么,当时自己就傻眼了,真没想到这里的学生很积极很勤于发问。”
他还告诉记者,有一次,在课堂上自己在黑板上写了“感恩精神”四个字,要学生举手发言,讲一段与自己有关的感恩故事。结果没让他想到的是,学生们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以至于他们回答问题过于积极而引起场面混乱。
在趣味历史课上,队长赵欣把课堂从室内转移到室外,现场教授学生们由华佗独创的五禽戏,让孩子们从一招一式的动作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赵欣说,孩子们学的很认真,他们的反应速度很快,当在学习每个动作时,都会说出这个动作与哪种动物有关。
趣味地理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一门课程,但是作为趣味地理课老师的赖聪,也有自己的办法。
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复杂点的地理知识,她在黑板上画了很多地理场景模型,不仅如此还带学生到室外去搭建小模型。在泥沙面前,赖聪和学生们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形,一边捏一边搭,当模型快搭建完时,学生们都很是兴奋,赖聪也不忘向他们提问,考察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赖聪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小时候都没这么学过,为了这里的留守娃,我觉得责任很重,也觉得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启示吧。”
吃的很辣,住的很挤
游保平告诉记者,大家都是住在学生宿舍里,跟学生们同吃同住。
学生们的伙食也不好。菜总是那几样,土豆、茄子、咸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辣!而且没有肉,菜里偶尔会飘出一些肥肉,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我们的队员中有很多是来自大城市的独生子女,很不习惯食堂里的伙食,但是看着学生们都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大伙儿打多少吃多少,从来没有浪费粮食。
“因为宿舍的床是专门为小学生设计的,所以对我们男同志来说,床是明显短了,我睡觉的时候从来都是弓着睡的,因为一伸脚就把头给碰了。”出身动画专业的趣味手工老师田茂林苦笑着说。
第一次离别前,他们哽咽了
7月21日,是队员们在龙泉二小支教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上课,而是邀请学生一起和他们联欢。
学生们的亲戚也被邀请过来了,孩子们都知道这是老师们最后一天陪他们。联欢还没开始,不“愉快”的气氛就在学校的操场上弥漫开来。好在趣味表达课老师王淑芸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从新把学生们带入欢乐气氛中。
在演出上,学生们与支教队员们同台表演。学生们表演了情景剧《灰姑娘》、朗诵《春天里的第一缕阳光》,支教老师中则派出两位代表,副队长游保平表演了竖笛独奏《笑傲江湖》,趣味音乐老师赵佳丽表演了独唱《樱花草》。
作为指导老师的聂强回忆说,那时的联欢,孩子们和我们这些可爱的90后老师都表现的非常出色。联欢结束后大家一一抱别,很多人都是泪流满面,孩子们祈求我们留下来,问我们明年还来不来,当时我们都哽咽了。
捐款捐书,实地调研
7月22日一早,他们按照原定计划离开凤冈县城龙泉二小前往偏僻的王寨乡,长途汽车上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3个小时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地。
他们前往的第一站,是这个乡唯一的初中——王寨中学,他们将联合湖北其他两所高校一起向这所中学捐书1000册,同时还将以华师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名义捐款2000元用于资助校方基础设施建设。
游保平告诉记者,此次团队所有开支均为他们自费。每个队员平均花费1000元,主要用在车费、住宿费、跟伙食费上,还有些花在给学生买礼物及个人的生活用品上。捐给王寨中学2000元的现金是用于该校图书馆建设,其中部分购书款是我们从武汉某家汽车服务公司拉来的赞助。
7月23日,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二站——王寨乡土黄村,他们要这里进行为期一天的留守儿童调研,这一天他们翻山越岭走访了18户人家,得到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
队员杨雨晴事后回忆说,到王寨乡土黄村调研的时候住宿条件就更差了,在土黄村我们住在指导老师聂老师的家里,土黄村在大山的深处,夜晚的时候,蚊子成群结片,队员们的脚上手上都被蚊子叮了一个个大大的包。
次日,队员们原本以为返回凤冈县城后就可以启程回家了,可是指导老师聂强告诉大家,县郊的私立寄宿小学——婉嘉小学校方得知他们的到来,希望他们能为那里的留守儿童支教一周。
杨雨晴严肃的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很坚定,都表示愿意去,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上的留守儿童有不一样的感情,我们很了解他们。”
再次支教,印象更为深刻
来到婉嘉小学后,队员们很是惊讶。在第一天的自我介绍课上,几乎每个男生都能耍一段街舞秀。游保平说,作为城市孩子的我们根本不想到,他们会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后来得知,学校以前来了一位省城的插班生,在他的带动下,孩子们都学着跳街舞。“没有专业老师的辅导,也没有视频资料的辅助,孩子们街舞耍的也有模有样。”赖聪说,他们自学成才,那种肯学的拼劲确实很感动。
队员们回忆,他们平时教学都很认真,想把最好的东西留在学生们的记忆里,学生们也很努力,他们从不浪费课堂上的任何时间。
“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多的教授知识给学生们,在课外他们也教了我们不少当地的风土人情。”队长赵欣说,从孩子们口里我们得知当地的特产是富含锌、硒有机茶、土豆泥、酸辣粉,还有消凉解暑的冰粉,当地的菜是无菜不辣的。由于交通不便每隔5天,山里人就会去当地的镇上赶集,每逢赶集的时候,街上便人山人海,感觉就像过年一样,我们在从王寨返回的路上也有幸碰到过。
赵欣事后坦言,孩子们从我们这收获的远没有我们收获的多。
“山里的留守娃都很独立,都能自己做饭。在上学前和放学后他们都要去山上放羊,每天都要参加劳动。”游保平说,由于大山里交通不便,他们上学都要走很远的山路。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据此安排的。
队员李明彪在教学中发现,相比教学条件好些的龙泉二小,这里的孩子知识面很狭窄。他还表示,不管是龙泉二小,还是婉嘉小学,都出现了一个令人但有问题,这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留守娃,大多数人不知道读书是为了什么,长辈们跟孩子之间也缺少沟通和交流。
两次家访,只为感化学生
刚来不久,队员们就从校方那里得知学校有一个很特殊的学生,名叫魏伟,今年11岁,在婉嘉小学上5年级。早年父母在外打工,他基本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两年。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魏伟身上出现了很多不好的习惯,骄纵、爱说谎话,欺负同学,不爱完成作业,抵制他人、抵制学习,身边根本没有一个信任的朋友。
前不久,父母为了改变孩子的性格,放弃了在外打工,从老家搬来县城,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开了一个小商店。
队员们了解这一情况后,对魏伟同学进行了特殊的开导,当天派了三名队友去魏伟家做家访。作为带队的赵欣告诉记者,第一次家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父母与孩子有着很深的隔阂。在父母的眼里魏伟是没有任何优点的,烂泥扶不上墙的那种。好在我们的开导似乎有些作用,我们告诉魏伟的父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木块,木块的好坏不是取决于本身,关键在于父母,只要你们细心地雕琢,魏伟也可以成为一块精致的木雕。父母教育孩子不是非打即骂,而是以身作则的引导,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罚。
第一次家访后,魏伟的父母也试图着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虽然短时间很难看到魏伟的改变。但是队员们也在积极做着魏伟的工作。
在课堂上队员们都积极开导魏伟,他在课堂的表现明显有了起色,也很有礼貌。
“记得在最后一次课的汇报演出上,我们选择魏伟来当男主持,他的表现非常出色。”游保平说,在汇报演出结束后,我们大家还跟他定了个约定,告诉他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父母是对你最好的人,他们希望你走向正确的道路,以后不要去责备父母。
“8月2日晚,在我离开凤冈的前一天,我再次来到了魏伟家。那天他正在发高烧睡在床上,听说我来了,马上从床上爬了起来,我摸了摸他的额头,很烫。”游保平告诉记者,当魏伟得知他们要离开时,流着眼泪用双手紧抱着他。
游保平说,当询问其父母魏伟最近的表现,他的父母忙着端茶倒水,脸上挂满了笑容,说了一大堆感谢我们的话。跟魏伟的父母交换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及告别魏伟后,我就返回住地了。
第二次离别,孩子们抱着他们不放手
“在离开婉嘉小学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们要我教他们唱《祝你一路顺风》,后来队友们和孩子们一起合唱了好几遍,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声音却很响亮,而我的声音却哽咽了。”当回忆起前不久的支教生活,身为音乐老师赵佳丽眼里打着泪光告诉记者,婉嘉小学的孩子们在私下认我们做哥哥姐姐,下课时经常跟着他们一起到河边打水仗、嬉戏。
手工老师田茂林说,离别前的那天晚上,队友们都没有睡,都在在寝室里给孩子们写信,我还特意在那些信封上制作了很多漂亮的花纹。
8月2日凌晨5点,队员们早早的起来了,孩子们和他们一样,也早早的起来了围堵在学校门口。当队员们走出校门200米处时,一位名叫高雪的学生远远得跑了过来,抱着游保平的腿,不肯放手。
游保平告诉记者说,高雪还不会讲普通话,虽然每次她讲话我都需要旁边的高年级的同学用普通话作翻译,但那一次离别时他听懂了,高雪说:“游老师我舍不得你走,要你抱!”当时他二话没说,把高雪高高抱起,呆呆地定位了很久才放下。
“很多学生也忍不住的跑过了,将队员们抱住,都久久地舍不得放手。”赖聪说,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大家在抽泣中告诉婉嘉小学的孩子们,我们不在的日子里你们要坚强,要努力学习,好好奋斗。
游保平说,难过也无法拦住我们离开额脚步,当大家走上归途的汽车时,孩子们的哭声让我们非常难受,男生强忍住激动的情绪。我坐在最后排一排的位置上,一个人回想起支教的点点滴滴,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我不想让孩子们看到,也不想让队友们看到。
得知赵小亭遇难,他们的脚步更加坚定
“ 我们是从调研返回的路上听到同行赵小亭遇难的消息,当时是队友王淑芸的爸爸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们武大一名来贵州支教的学生遇难了。”赵欣说,王爸爸询问了他们这边的安全状况,很担心他们的支教安全。
队员们都表示,在支教和调研中除了感觉有些累和条件艰苦,他们一直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存在,回头再看看他们一路走过的石子路,路旁的绝壁和深谷,还是有些后怕的。他们来之前就了解到贵州这边条件艰苦,大家都是自费来支教的,危险早就抛在脑后,还有什么好怕的。他们在为小亭感到悲痛和惋惜的同时,他们脚步也更加坚定!
活动结束后,坦言收获很多
“其实,山里的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我能感觉到他们每天都在变化,也许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他们提高很多,而我们了解到了山里孩子们的坚忍不拔,很值得我们学习。”李明彪说。
杨雨晴回忆说,其实我们给予孩子的只是一点点知识,而他们教会我们的更多。从他们身上,我们知道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勤劳。为了生活他们小小年纪就帮助家人干农活;为了能够上学,每天吃窝窝头、洋芋也无所谓。我想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了,也一定 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每当遇到挫折时,我想到他们,我会觉得眼前的困难不算什么,这次的经历是我所能坚持下来的动力。”田茂林说,我们知道了,没有比求学更艰难的,没有比山里的留守娃们更困难的。
队长赵欣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此次活动让她亲身感受了没有比求学更艰难的,没有比走出大山更艰难的。这也许是所有经历过的同学在大学时期最难得的收获与感动。经历了这次支教调研后,我想我们对于未来也更沉着了更加自信了。
第五篇:志愿者手记:走访联山村留守儿童范文
志愿者手记:走访联山村留守儿童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行涉”队的一员,前往贵州黔南荔波县联山村进行走访。
联山村共分为上下简应、内外冲忙、更挠、岜耐、拉崩、拉包,我们根据联山小学莫校长提供的一些相关信息,分头进行走访。
我们在校长处得知,当地有8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本次走访就是为了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希望能尽我们微薄之力帮助他们。
山清水秀,自然清新,民风淳朴是我对联山的第一感受。但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却十分糟糕,当地人的生存模式大多遵循着“读书”-“打工”-“结婚生子”-“再读书”-“再打工”这样的死循环,永远绕不出这个圈,所以也就永远饱尝饥寒。
父母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不得不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最需要关爱的年纪留守在家,失去应有的关怀。这本是矛盾,却因为生活而没有选择的余地。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知道这些的我们感到十分无奈,却也希望亲自聆听每个家庭的故事,获得一些更深层的了解。
第一位要走访的是莫盼家,家住简应。莫盼是我支教时候所带班级的一名学生--一个平日好动但不善发言的小女孩。顺着蜿蜒而上的小道,四处都是土砖房,几个孩子带着我们来到她家。莫盼刚好帮爷爷买了面条回来,进门跟爷爷用当地的布依族话说了几句,爷爷转头发现我们,搬了几张凳子满是热情地邀请我们就座。
莫盼爷爷的普通话不怎么好,沟通起来也甚是困难。不过在那间69年盖成的房子里,爷爷还是告诉了我们莫盼才一岁半的时候,爸妈就远行浙江谋生,大致两三年回家一次,每次也没作过多停留就匆匆离去。“莫盼从不喊爸妈,小时候其他孩子跌倒了都会喊‘爸妈疼’,而莫盼只会喊‘疼’……”
我们与爷爷聊天的时候,莫盼一直在一旁与其他小孩玩。我们问她为什么不爱喊爸妈,她也只是抿着嘴不出声。
对于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也是难受又无奈,他们给不了更多,为了生活还是得出去外边挣钱,得闲再回家看看孩子,却也说不上几句话。老人家也提起在农忙的时节,总会抱怨孩儿不在身边帮忙,而每次收到寄回来的钱,又是别样的开心。这样的家庭或许更多的只有矛盾冲突下的无奈,生存方式的抉择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去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而当这样的无奈,转变为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家庭的抉择就变得越发困难起来。
走访的另一户人家的孩子叫莫利端,她得了三年的肾炎,身体一直非常虚弱。利端的爸妈本来也在广西打工,但孩子出了这样的问题使得他们不得不赶回来陪伴左右。
做苦工,攒钱,治病,再困难也得活下去。
我们走访的时候,刚好利端的爸妈正在一砖一瓦地建新房,据了解是由于当地开发旅游业需要迁移居民,他们才不得以而为之。本来他们并无暇与我们交谈,但一阵雨突如其来,我们都不得不跑到建筑下边躲雨,这也才顺势展开了对话。“这房子盖起来后,又没什么钱了,又该回广西打工了。好在利端现在病也恢复得差不多了,这孩子命苦,身体不好又笨……“利端的爸爸脱着手套无奈地笑笑。小利端听到爸爸说自己笨,马上不高兴地嘟起了小嘴。同行的女队员摸着她的头,心疼不已。为了宽慰利端的爸妈,我胡诌了“小时常生病,长大了命理反而会更好”,利端的爸爸听了哈哈笑,妈妈则是抹起了眼泪,含糊地说了些什么,我们并没听清。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因此,觉得生活有更多的希望。
临行前,我们给这一家子拍照,他们面对着镜头表情茫然而质朴。我们引导他们笑,喊茄子,小利端立马笑开了花,比起剪刀手。她的爸爸妈妈也跟着比起来,露出了岁月蹉跎的笑容。不知日后他们拿到照片作何反应,但此刻一切的艰难仿佛就是生活的所在。
生活的残酷现实让他们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或许为了挣钱爸妈并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但孩子一旦出了什么状况,父母又一定是撇下所有赶过来的那两个人。留守儿童留守的是家,家还在,希望就未曾泯灭。
家住岜耐的莫永岸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也曾经为了生活在外打拼。我们到永岸家的时候,还未进门,永岸的爸妈已然迎了出来。进门是先祖灵位,而下面则贴满了永岸获得的奖状。灵位的两旁还有两张画工尚可的油画,后来我们得知这是永岸爸爸画的。年轻的时候永岸的爸爸学过画画,由于某些机缘巧合错失了考取美术民族学院的机会,不过联山的山清水秀则成了他现在坚持创作的最好素材。“以前我是画水粉的,现在试着画油画,但实在是太难了。”问起永岸的爸爸是否希望永岸以后也学画画,他看着永岸说,希望他先把书读好,往后的路才更好走。
永岸也曾多少次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希望他们能够回家来陪陪自己。而最后促使永岸爸妈回家的,却是一则新闻。当时,永岸的爸爸在外打工,看到一则新闻称,童年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将受到很大影响。当时他就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家时对父母日夜思念,成长过程却无法得到他们的教育与关怀。“所以我就决定回来了……”永岸的爸爸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永岸听着这些话,在一旁默默地帮着妈妈忙前忙后。尽管生活的色彩调和起来十分艰难,永岸的爸妈却依然努力绘制着幸福的图景。一家人都在的感觉,就是幸福。
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尽管有时生活不容选择,但只要社会汇聚点滴关怀,一个美满的家庭就能齐聚。
后记:据相关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而在各地,类似这样我们走访的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计其数。留守儿童无法在成长重要阶段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教导,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又往往无法得到相应的知识素质教育,导致其出路受到局限。对于这些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的孩子,他们缺乏的,恐怕不单是物质的保障。,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关爱。社会的多一点关注和帮助,可能就能让一个家庭得以团聚,让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关爱。我们也真心希望社会上的公益在组织或个人能够帮助联山的孩子,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让这些孩子这些家,能够对生活燃起更多希望。
林熙权
13.08.08